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患者教育管理

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患者教育管理

一、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病人的教育及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孔艳玲[1](2021)在《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测评哮喘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分析哮喘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哮喘患者焦虑、抑郁与ACT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哮喘患者179例及其主要照顾179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患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哮喘控制测试量表;患者及主要照顾者分别完成广泛焦虑自评量表、9条目健康问卷抑郁量表。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4(9-2)分和2(4-0)分,且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0.443,P<0.001)。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4(8-2)分和1(3-0)分,且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452,P<0.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用药治疗情况、医保类型、婚姻状况是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502,调整后R2=0.488,F=34.883,P<0.001);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是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57,调整后R2=0.447,F=49.052,P<0.001)。3.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显示:患者焦虑评分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439,P=0.000);抑郁评分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451,P=0.000)。4.农村及城市哮喘患者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5(9-2)分和3(5-1.25)分;农村及城市哮喘患者的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5(8-2)分和3(6-2)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哮喘患者的婚姻、用药治疗情况、主要照顾者焦虑评分、患者抑郁评分是农村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51,调整后R2=0.430,F=21.562,P<0.001);而城市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是城市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276,调整后R2=0.261,F=17.576,P<0.001)。农村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ACT评分是农村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94,调整后R2=0.478,F=30.743,P<0.001);城市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是城市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45,调整后R2=0.420,F=18.006,P<0.001)。结论:1.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焦虑共病抑郁发生率较高,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有依存关系;2.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用药治疗情况、医保类型、婚姻状况是患者焦虑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是其抑郁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4.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

郭建[2](2017)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技术化的加深和医学专科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越发凸显。医疗上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急剧攀升,而医疗品质却在逐渐下降,医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忙、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却越来越少等,这一切让很多人对现代医学产生了质疑,也使现代医学的发展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和危机。现代医学技术异化问题不仅是我国医疗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具体事例,例如诊断指标的数字化和过度客观化、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现象、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抗生素滥用、精神科药物滥用、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的过度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以及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等,并深度解析了由异化而带来的危害,如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医疗辐射暴露、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物化、医学边界模糊、医学主体变更、医生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剥夺等,从而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本研究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运用技术异化理论、社会建构论、唯物辩证法、利益理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等多种理论,具体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本研究从技术控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生态学和系统观的启发下,在理论层面探索出若干条应对和预防医学技术异化的方法或策略。本研究认为医学技术异化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人为性,自发性的异化现象由医学技术的反自然性、价值负载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决定,技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是医学技术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而人为性的异化现象又告诉我们医学技术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消除。医学科技的主体是人,任何技术如果忽视人类的个性,丧失了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只追求单向度的技术目标,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探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哲学层面反思其消解的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完善医疗改革顶层设计,也可以规范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稳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健康发展。

胡聪龙[3](2014)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影响。研究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况、生活行为、疾病控制程度、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对哮喘患者的影响。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为哮喘患者疾病的防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效和更具体的措施。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长沙旺旺医院门诊确诊为哮喘的患者109例,所有患者从未参加过哮喘教育等活动。将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组5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药物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措施的支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方法为: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均使用哮喘疾病知识调查表、基本资料调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哮喘控制测试表(ACT)和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AQLQ)进行评估,随访3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通过哮喘疾病知识调查表、SAS、SDS、AQLQ、SSRS和ACT进行评价。采用SPSS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各组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哮喘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疾病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哮喘控制测试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哮喘控制测试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自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焦虑自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抑郁自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抑郁自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对照组有33位患者存在焦虑情况,占对照组总数的57.89%,治疗前试验组有40位患者存在焦虑情况,占试验组总数的76.92%;治疗后对照组存在焦虑情况的患者增加至37位,占对照组总数的64.91%,而治疗后试验组焦虑情况的患者降低到20位,占试验组总数的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对照组有36位患者存在抑郁情况,占对照组总数的63.2%,治疗前试验组有33位患者存在抑郁情况,占试验组总数的63.4%;治疗后对照组存在抑郁情况的患者增加至38位,占对照组总数的66.66%,而治疗后试验组抑郁情况的患者下降到24位,占试验组总数的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支持评定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社会支持评定各因子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的方法可以增加哮喘患者的疾病知识,减少不良行为,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用药的正确性和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临床的疗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的方式能帮助哮喘患者调整心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张琦[4](2013)在《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相结合的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支气管哮喘护理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按照呼吸内科常规进行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心理干预。综合心理干预方法由以下内容组成:①认知疗法:此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只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直接引起行为后果的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对患者开展关于疾病的防控、治疗、自我管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以及心理社会众多因素对疾病发作和治疗的影响等方面内容的宣教。为了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保持积极的情绪,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列举一些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患者一起找出他们的错误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②行为疗法:人的一切行为,无论好的坏的,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正或消除,因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要从患者的学习过程着手。行为疗法运用到本研究中,首先是要找到患者的不良行为,而后针对行为问题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及患者家属认识到不良行为对疾病的消极影响,使患者避免与诱发疾病发作的生活环境接触,并指导家属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监督。③人本主义疗法:该疗法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间的不协调导致了心理障碍的产生。该疗法运用到本研究中具体体现在通过与病人的沟通,找出患者各层次的需要。干预时要主动了解患者愿望,积极和家属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意愿,尽量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两组患者入院时都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和AQLQ(哮喘生活质量评估表)进行评估,并测定生理指标峰流速值(PEF)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出院时再次对两组患者通过SAS、SDS、PEF、SaO2和AQLQ进行评价。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各组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①试验组在干预前有52.5%的患者存在焦虑,干预后仅有20%的患者存在焦虑;对照组在干预前有55%的患者存在焦虑,干预后却有50%的患者存在焦虑;试验组在干预前有42.5%的患者存在抑郁,干预后仅有20%患者存在抑郁;对照组在干预前有40%的患者存在抑郁,干预后却有37.5%的患者存在抑郁。②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的比较(x±s):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是52.420±7.688、52.580±7.877,抑郁情绪是49.880±8.256、50.050±9.075,p值都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焦虑情绪是45.920±6.944、52.020±7.651,抑郁情绪是46.000±6.365、49.480±8.901,p值都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干预前后两组自身焦虑、抑郁的比较(x±s):试验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是52.420±7.688、45.920±6.944,抑郁情绪是49.880±8.256、46.000±6.365,p值都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是52.580±7.877、52.020±7.651,抑郁情绪是50.050±9.075、49.480±8.901,p值都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AQLQ各因子分在干预前后比较(x±s):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活动受限得分分别为2.10士0.37、2.20士0.31;哮喘症状得分分别为2.37士0.18、2.43士0.25;心理状况得分分别为3.12士0.33、3.08士0.46;对刺激源的反应得分分别为3.05士0.37、3.10士0.34;对自身健康关心得分分别为2.12士0.27、2.21士0.31。各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活动受限得分分别为4.07士0.51、3.11士0.46;哮喘症状得分分别为5.15士0.61、4.03士0.58;心理状况得分分别为5.32士0.77、3.91士0.59;对刺激源的反应得分分别为3.79士0.88、3.31士0.76;对自身健康关心得分分别为3.10士0.39、2.98士0.35。各项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干预前后AQLQ各因子得分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⑤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生理指标比较(x±s):干预前两组PEF值分别为46.23±20.53、46.33±17.47,SaO2值分别为78.13±7.62、79.27±6.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PEF值分别为95.27±5.51、83.83±10.40,SaO2值分别为97.63±1.99、93.27±5.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减少及有效地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②综合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③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柯彩霞,谢文[5](2012)在《FEV1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支气管哮喘病人FEV1%在不同范围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确诊并有肺功能记录和填写了生存质量调查问卷的386例支气管哮喘病人根据FEV1%≥80%及≤79%分为两组,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其生存质量及其构成因子(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因素、对刺激原的反应、对自身健康关系等)的平均得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除哮喘症状均分比较无差异处,其余各因子均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FEV1%低于正常时,心理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影响不容忽视,病人治疗的不规范和对症状的耐受以及健康教育的缺失,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隋学琴[6](201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对哮喘患者进行教育和管理重要性。方法:对本院3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除进行必要药物治疗外,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和管理。结果:治疗后半年内复发2例,其余效果良好。结论:对哮喘患者教育和管理是取得哮喘防治成功关键,通过教育和管理可以显着地提高哮喘患者对于疾病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目。

卿泉,梁宪梅[7](2011)在《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吸入治疗的护理现状》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稳定期是指病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1]。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07版COPD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长期规律联合吸入糖皮

林嬿钊[8](2011)在《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节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导师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学贯中西,属“汇通学派”,亦受“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影响。其主要学术思想如下:辨证首重阴阳标本,标急治标,本急救本;治法扶正攻邪兼顾,补益扶正,下法攻邪。刘伟胜教授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以及危重症的救治。对肿瘤的诊治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肿瘤病理毒痰瘀,正虚邪实是病机;辨证辨病相结合,对症处理三原则;以毒攻毒,善用虫类;经验解毒粥,放疗不用愁;填精补髓挽狂澜,骨髓抑制惊无险;养心调志诉衷肠,肿瘤亦可如常人。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经验可概括为:哮喘病因痰、寒、瘀;热哮治疗清、下、通;寒哮治疗温、散、补;情、食、起居哮喘防。治疗危重症的经验概括为:呼衰治疗分阶段,脱机困难脾肾求;呼吸窘迫寻因治,重症肺炎温病求;多脏衰竭首通便,痰热瘀毒逐个除;耐药感染补中消,急危重症中医全。第二节临床研究部分——生活方式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影晌及全身功能评估研究背景:根据中国哮喘学会公布的资料,哮喘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的呼吸系常见病。最近二十多年来哮喘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全世界目前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患者多达3000万。全球哮喘病人给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已超过了结核病、艾滋病的总和。众所周知,哮喘是一种难以完全根治的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哮喘病的防治形势严峻。因此,面对不断攀升的哮喘发病率,从预防人群发病角度出发的研究是当务之急。目的:以导师“重视寒邪致病,哮喘预防以顾护阳气为要”的哮喘防治观为指导,通过对哮喘患者和非哮喘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以导师的中医养生观以为理论基础并融合导师对哮喘发病危险因素的中医认识而设计生活方式调查表),探讨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哮喘发生的保护因素,为制定体现中医养生理念的哮喘病中西医结合预防方案的研制奠定基础;同时进行电子扫描全身功能检测,探讨哮喘人群的全身功能特征,探寻哮喘发病的预警因素,从而为哮喘预防提供新思路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现况流行病学调查,对象为哮喘病人和非哮喘人群(作为对照组),哮喘组主要来源于呼吸专科门诊或病房;对照组主要来源于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体检中心。调查内容是较为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查,包括背景资料及人口学项目、出生情况、生活作息、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空调使用情况、业余爱好、运动锻炼等核心生活方式,以及吸烟饮酒情况、学习或工作方式、精神及社会因素、房室因素、日常疾病应对方式等。同时进行电子扫描全身功能检测。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和进行数据统计,主要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部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差不齐时)。成果:研究共纳入哮喘病人115人,非哮喘者对照组17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地域等一般情况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生活作息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熬夜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中多数人很少有熬夜习惯。在“有时熬夜”选择方面,哮喘组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作息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保持经常规律生活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没有或很少按规律生活的人数所占比较相对较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入睡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在“23:00-00:00”时间段入睡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而在01:00过后入睡的人数哮喘组所占比较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唾午觉习惯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没有睡午觉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饮食习惯方面在平时饮食是否定量情况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经常保持饮食定量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饮食温度情况的调查,哮喘组较对照组多吃生冷、少吃暖热饮食,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饮食性味方面,对照组较哮喘组更经常进食寒凉性及甘温性食物,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在烟酒习惯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口味偏嗜上,哮喘组口味清淡者比对照组少(P<0.001);口味偏甜者较少(P<0.001);喜食温热食物者亦较少(P<0.001)。而哮喘组人群中专心进食者较对照组多(P<0.001)。3.环境及空调使用方面生活环境较好者哮喘组比对照组为多(P<0.05);哮喘组工作环境亦优于对照组(P<0.001)。在家庭空调温度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人群家庭空调温度为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是否常处于空调环境情况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较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处于空调环境时间上,哮喘组每天大于10小时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为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单位空调使用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少用或温度相对较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在日光浴习惯、以及冬天是否常处于暖气环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工作运动方面在工作强度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紧张忙碌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工作后疲劳感觉上,哮喘组较对照组疲劳感亦相对较少,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工作性质方面,以体力工作为主者哮喘组比对照组为多(P<0.01)。两组在运动频率、时间及方式上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5.情绪性格方面在情绪是否稳定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较少保持情绪稳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哮喘组人群具有内向性格者较对照组多(P<0.01)。而对生活、工作满意情况,对挫折的应对等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用药习惯方面感冒时哮喘组较对照组更多选择采静脉输抗生素及口服抗生素,两种情况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选择采用清热类中药或中成药者亦较对照组多(皆P<0.05)。7.喂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母乳喂养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而人工喂养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体重方面,则哮喘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全身功能检测方面大肠区域平均功能值哮喘组为-20.15±16.781,对照组为-9.22±15.379,两组比较,哮喘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全身其他功能值,包括双侧肺脏平均功能值、胃肠平均功能值、小肠区域平均值等,两组间比较皆无显着性差异(P>0.05)。9.软件研发本研究研发了生活方式测评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软件系统,可用于人群生活方式调查,且初步形成自动的生活方式评估系统。结论:总体来说,哮喘组人群较对照组人群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更多接受人工喂养方式;体重偏胖;生活作息欠规律,较常熬夜,入睡时间较晚,较少睡午觉;多吃生冷,少吃暖热及性味偏温的饮食;家庭空调温度较低,较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且处于空调环境时间较长;情绪较不稳定,性格偏于内向;用药习惯更倾向于静脉或口服使用抗生素以及清热类中药或中成药。而口味清淡及进食甜食可能是哮喘的保护因素之一。因此,哮喘的预防应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这与刘伟胜教授提出的哮喘防治中医养生观相一致。此外,全身功能检测显示哮喘组人群的大肠区域功能值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哮喘的发生可能与大肠功能障碍有关,因此,从改善大肠功能入手进行哮喘的防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思路;研究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佐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而从哮喘人群大肠功能低下,我们可以推导,“肺病则肠弱,补肠则益肺”。哮喘的防治当从“补阳明”入手,这为哮喘预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的切入点。

蒋思琼,裴娇茹[9](2011)在《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文中认为分析儿童哮喘吸入治疗的依从情况,综述改善哮喘儿童吸入依从性的护理干预与对策,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一参考。

徐仁华[10](2010)在《Orem自护理论在哮喘患者干预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探讨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探讨自护教育对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性研究设计,将2007年2月—2008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哮喘患者进行能改善自护能力的个体化自护教育,主要包括能改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和自我护理技能四个方面的自我护理教育,干预时间为2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个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哮喘知识问卷、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SF-36问卷(SF-36)和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AQLQ)五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总均分为105.10±14.90,呈中等水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症状、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对哮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影响。2.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70.85±29.86,呈中等水平。3.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0,P=0.01)。4.自护教育可明显提高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P<0.05)。5.自护教育能明显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患者的自护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自护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病人的教育及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病人的教育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3.哮喘患者焦虑、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患者ACT评分的相关关系
    5. 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医学技术的演进及现代医学技术化
    2.1 医学技术历史演进和医学技术化
    2.2 现代医学技术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
        2.2.1 对人类预防诊治疾病能力的提升
        2.2.2 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大众健康状况的改善
        2.2.3 对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2.2.4 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化
    2.3 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与潜在风险
        2.3.1 应用速度快范围广但负效应认识滞后
        2.3.2 医学技术的协同演化
        2.3.3 某些技术全面应用风险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第3章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1 技术异化思想溯源
        3.1.1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
        3.1.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思想
        3.1.3 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异化思想
    3.2 医学技术化和医学技术异化的关系
        3.2.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3.2.2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2.3 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3.3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基本特征
        3.3.1 医学技术的主体化
        3.3.2 医学技术的资本化
        3.3.3 医学技术的权力化
        3.3.4 医学技术的机械化和过度客观化
第4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试析
    4.1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异化现象
        4.1.1 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
        4.1.2 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
        4.1.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
    4.2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异化现象
        4.2.1 药物滥用现象——以抗生素为例
        4.2.2 高风险手术演变为常规治疗——以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为例
        4.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问题
    4.3 现代医学预防技术的异化现象
        4.3.1 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4.3.2 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
        4.3.3 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
第5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成因分析
    5.1 从本体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1.1 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医学影像学诊断为例
        5.1.2 医学技术的两重性
        5.1.3 医学本体的复杂性
    5.2 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2.1 "实在论"疾病观的影响
        5.2.2 "机械论"身体观的影响
        5.2.3 狭隘生命观的影响
    5.3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3.1 生物医学还原论导致人性的物化和异化
        5.3.2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5.3.3 循证医学的过度强调导致技术僭越了医学艺术
第6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6.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6.1.1 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6.1.2 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6.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6.1.4 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
    6.2 技术控制主义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6.2.1 技术控制主义的兴起及对医学的影响
        6.2.2 提倡发展和使用医学适宜技术
        6.2.3 发展补救性技术控制医疗差错
        6.2.4 公民有权参与医学技术精英的民主控制
    6.3 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回顾和展望现代医学
        6.3.1 后现代主义兴起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6.3.2 后现代主义与新人文医学的建立
        6.3.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医学的发展
        6.3.4 后现代主义与中医药走向世界
        6.3.5 后现代主义与东西方医学融合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
中外人名索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写词简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2.1 研究分组
        2.2.2 调查资料的内容和收集
        2.2.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的措施
    2.3 统计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3.2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哮喘知识得分组内、组间比较
    3.3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得分组内、组间比较
    3.4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分组内、组间比较
    3.5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分组内、组间比较
    3.6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焦虑例数比较
    3.7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抑郁例数比较
    3.8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3.9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患者对哮喘病的知识、行为的改变
    4.2 患者心理情绪的改变
    4.3 患者社会支持的改变
    4.4 患者疾病症状控制的改变
    4.5 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4)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1.1 认知疗法
        2.1.2 行为疗法
        2.1.3 人本主义疗法
    2.2 综合心理干预步骤
        2.2.1 形式
        2.2.2 时间
        2.2.3 内容及步骤
    2.3 测量方法
        2.3.1 焦虑自评量表
        2.3.2 抑郁自评量表
        2.3.3 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
        2.3.4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2.3.5 峰流速值(PEF)
    2.4 评估流程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比例的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的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自身焦虑、抑郁的比较
    3.4 两组 AQLQ 各因子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3.5 干预前后,两组生理指标的比较
4 讨论
    4.1 综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2 综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4.3 综合心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
    4.4 综合心理干预方法运用对控制哮喘的意义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自制量表
    2 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
    3 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
    4 哮喘生活质量询问表(AQLQ)
致谢

(5)FEV1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表1)

(6)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
        2.1.1 健康教育内容
        2.1.1.1 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内容[1]
        2.1.1.2 心理行为干预
        2.1.1.3 药物知识教育
        2.1.1.4 饮食、休息、运动指导
        2.1.1.5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2.1.2 健康教育形式
    2.2 管理
3 结果
4 讨论

(7)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吸入治疗的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COPD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2 COPD稳定期联合吸入治疗的优点
3 护理干预对COPD稳定期病人长期规律吸入治疗的影响
4 社区护理干预在COPD稳定期吸入治疗的作用
5 展 望

(8)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刘伟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
        一、指导老师简介
        二、指导老师学术渊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哮喘各家学说
        二、养生防病观溯源
        (一) 经典养生观
        (二) 岭南医家养生防病观
    第三节 刘伟胜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辨证首重阴阳标本.标急治标,本急救本
        二、治法扶正攻邪兼顾,补益扶正,下法攻邪
    第四节 刘伟胜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之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经验
        一、哮喘病因痰、寒、瘀
        二、热哮治疗清、降、息
        三、寒哮治疗温、散、补
        四、情、食、起居哮喘防
    第五节 刘伟胜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之肿瘤的诊治经验
        一、肿瘤病理毒痰瘀,正虚邪实是病机
        二、辨证辨病相结合,对症处理三原则
        三、以毒攻毒,害用虫类
        四、经验解毒粥,放疗不用愁
        五、填精补髓挽狂澜,骨髓抑制惊无险
        六、养心调志诉衷畅,肿瘤亦可如常人
    第六节 刘伟胜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之危重症的诊治经验
        一、呼衰治疗分阶段,脱机困难脾肾求
        二、呼吸窘迫寻因治,重症肺炎温病求
        三、多脏衰竭首通便,痰热瘀毒逐个除
        四、耐药感染补中消,急危重症中医全
第二部分 刘伟胜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题目:生活方式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影响及全身功能评估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临床研究综述
        一、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二、哮喘现代病因和发病因素研究
        (一)、宿主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发病机制
        (四)、保护因素
        三、生活方式研究概况
        四、哮喘中医研究
        (一)、病因病机
        (二)、体质与哮喘
        五、展望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两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比较
        (三)、两组全身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五、讨论
        (一) 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价值
        (二) 研究结果分析
        (三) 研究结论
        (四) 不足与展望
继承人学术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入治疗依从性对控制哮喘的影响
2 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现状
3 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因素
    3.2 患儿因素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情严重程度
    3.3 医疗因素
4 提高哮喘吸入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4.1 提高哮喘患儿及其家庭对吸入治疗的认识
        4.1.1 疾病知识和治疗教育
        4.1.2 心理教育
    4.2 加强吸入疗法的技能培训
        4.2.1 选择正确的吸入装置
        4.2.2 指导正确的吸入药物方法
        4.2.3 根据年龄进行个体化指导
    4.3 开展多种形式的系统化教育
    4.4 建立长期良好的医护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

(10)Orem自护理论在哮喘患者干预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回顾
第3章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附录图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病人的教育及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孔艳玲. 大理大学, 2021(09)
  • [2]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D]. 郭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D]. 胡聪龙. 中南大学, 2014(03)
  • [4]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琦. 河南大学, 2013(02)
  • [5]FEV1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 柯彩霞,谢文.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04)
  • [6]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J]. 隋学琴.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12)
  • [7]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吸入治疗的护理现状[J]. 卿泉,梁宪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19)
  • [8]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D]. 林嬿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 蒋思琼,裴娇茹. 护理研究, 2011(09)
  • [10]Orem自护理论在哮喘患者干预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徐仁华. 山东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现代医学模式与哮喘患者教育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