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的游侠与游侠诗(论文文献综述)
韩慧萍[1](2020)在《高中语文游侠题材作品专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立武[2](2020)在《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嬗变研究》文中提出游侠作为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的特殊群体,历经萌芽、兴起、兴盛、衰落和再度繁荣的发展阶段。随着封建皇权及文化专制制度的确立,东汉班固以后,史学家不再为游侠立传,但游侠并没有消亡,而是隐藏于社会各个阶层蓄势待发。汉魏之际天下大乱,游侠之风复兴,这一时期游侠的书写从史传转移到诗歌吟咏、小说写作等领域,并呈现出新的书写特点,对后世诗歌、小说及辞赋等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以来,关于“侠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总体来说,“侠文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游侠形象、游侠史等方面,从“游侠书写”这一角度对“侠文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因此本论文从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入手,研究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概貌、书写特点及其发生嬗变的原因,这些研究对于挖掘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影响和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主要是综述学术界对游侠的研究成果,阐明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嬗变的研究意义。正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进行研究,即游侠溯源及发展概貌、汉魏之际游侠文学概述、汉魏之际游侠书写新变、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影响与价值。第1章主要研究游侠的起源、种类与特征,并总结东汉中期以前游侠的发展过程。第2章主要论述汉魏之际世风与士风的变化以及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特点,通过对汉魏之际游侠作品进行整理统计,总结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艺术特征。第3章在对汉魏之际有关游侠书写的作家作品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总结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三种转变,探析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发生嬗变的原因。第4章主要对汉魏之际游侠书写进行定位,概括总结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嬗变对后世诗歌、小说、辞赋及其他文体所产生的影响,将汉魏之际游侠文放置于文学史中,探究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文学价值。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论述进行总结。汉魏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两汉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国家政权的分裂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解放了思想。各种文化与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发达、文学创作繁荣的局面。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发生转变是建立在汉魏之际封建制度衰落的基础上的,且在创作体裁、艺术形象塑造以及创作内容三个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其原因不仅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学发展自身的影响。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新变对后世诗歌、小说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给盛唐游侠诗、唐传奇的创作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李景暾[3](2020)在《南宋咏侠诗研究》文中提出南宋时期咏侠诗创作已经衰落,但其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南宋内忧外患时代的产物,承载着此时文人的心理和价值取向。本文据傅璇琮主编的《全宋诗》共整理南宋咏侠诗130首,本文以此为对象,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文史互证法、量化统计法、文本解读法等研究方法,就南宋咏侠诗的具体内涵,南宋咏侠诗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以及南宋咏侠诗对金元咏侠诗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南宋咏侠诗是指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元代至大年间(1308——1311),歌咏或批判游侠、侠行、游侠品格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南宋时期文人咏叹侠义、报国情怀以及忠义精神;并且借游侠反叛儒学,嗟叹游侠悲辛,体现市人价值观。其中文人首次以兼具爱国情怀的剑客、忠义之侠咏叹爱国情怀;并且明确将百姓列为游侠的帮扶对象,真实展现了游侠平淡的生活以及平凡的侠行。在艺术表现上,南宋文人咏侠以古体为主,兼具律绝;叙事手法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悲慨、冷峻等多样的审美风格。其中南宋文人首次以对流型视角咏侠,丰富了流动视角的内涵;还以插叙扩充了叙事手法。此外,南宋咏侠诗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艺术手法上给金元文人咏侠提供了借鉴。
王亚伟[4](2020)在《《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秦以降,游侠出现并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到了西汉时太史公司马子长在其《史记》中为游侠单独作传,游侠的基本内涵与形象得到重新塑造与确立,自此历代对游侠的书写相继不绝,游侠的史料与文学文献不断积累。到封建时代的后期,尤其是清代,类书编纂之风掀起新一轮的热潮,游侠作为单独一类事物被收录其中。在清代形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均辑录了游侠的相关资料,这些受到编排与选录的游侠资料,对于游侠文献的保存与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既是历代游侠资料的客观汇编,又包含着该时代编纂者们集体意识与主观倾向,蕴含着他们对游侠的态度与观念。目前,就学界对类书中的游侠研究情况来看,仍未见专文对此进行梳理与探讨。因此,这将是本文着重展开的重点,文章由以下几点构成:首先在绪论中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缘起,对相关学术史进行回顾,并且对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进行说明;其次在第一章中梳理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的基本情况,主要梳理类书发展过程和清代类书盛世出现的背景以及这两种类书编纂形成的具体情况;再次于第二章中分别对《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汇编进行考述,主要对其中部类的游侠资料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探寻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对游侠文献保存与流传的价值和游侠文献呈现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蕴以及编纂者们对游侠的态度与评价;然后在第三章中对《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进行对比,主要从分类体系与文献辑录标准两个角度展开;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在分别梳理《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辑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两部类书的结构与类书中辑录游侠资料的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与阐释。
阮森丽[5](2017)在《魏晋六朝游侠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魏晋六朝时期游侠诗为研究对象,从侠的形象塑造,侠的活动场景,游侠诗的创作心理等角度展开研究。魏晋六朝游侠诗在体制上沿袭汉乐府古辞,多为五言诗;内容上以咏叹先秦两汉的侠人物与事迹,塑造以尚义重诺、忠信勇武为主要特质的侠形象为主。作者艺术地表现侠之技高悍勇、驰射英姿,并在诗中渗透自身的创作意图,或以侠自比,或借侠抒情言志,表达内心的种种诉求:对先秦两汉侠风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功名与报君的追求等。本文着眼于研究游侠诗中,作者在文学层面所形成的、与侠有关的创作意识与观念,第一,根据尚义与尚武两种特质对游侠诗中所塑造的侠形象进行分类,探析文学层面的侠所具有的行为方式,体察作者所崇尚的主流侠内涵。第二,将游侠诗中人物的活动场景概括为城市、郊野、边地,并结合历史、地理等相关领域知识,考察作者在地域想象基础上构建的场景及其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空间物理上的距离与人物的情绪心理之间细腻的联系。第三,从诗中侠所体现的人情伦理观和诗中有关侠的社会评价,及以“驰”“急”“遇”为关键词所体现的写作心理两个角度,体察游侠诗所反映的创作心理。总体来说,魏晋六朝游侠诗拓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表现主题,在侠文化的发展中注入了儒家精神,使文学层面的侠有了深刻形象与人文意义。
赵松元[6](2017)在《王维的《少年行》与其游侠诗创作》文中研究说明王维的《少年行》是由四首七绝构成的一组诗。各首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先后次序,而每一首又可以独立存在。诗人选取大唐时代游侠少年生活中的四个片段,从高楼聚饮之任侠豪情、从军报国之人生志向、勇猛杀敌之盖世功业与功成无赏之不幸遭遇四个方面进行书写,次序井然,首尾照应,可见出作者王维的精心安排。
刘亮亮[7](2015)在《李益游侠诗中的侠义精神探析》文中提出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
石燕聪[8](2012)在《唐代“少年游侠”诗研究》文中认为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历来褒贬不一,但侠的人格精神及侠义观念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侠的人生的传奇性,处事的超异性,追求的理想化,受到了人们,尤其是文人的称赞和歆羡,使得侠与文人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来文人喜欢以侠自况,创作了诸多侠义之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灌注了一股英雄之气,这无疑补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因此研究侠与侠文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代原因促成了侠的产生。自此,侠作为特殊的阶层活跃于历史和文学舞台。从最早提及“侠”的《韩非子》、《汉纪》到《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是真实情况的记录,还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构想,都描绘出了唐代以前游侠的基本形象。少年游侠作为诗歌题材,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本文主要研究唐代“少年游侠”诗的相关情况,对唐以前的情况也会适当提及。唐代是中国侠文学史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重要阶段和黄金时期。整个唐代社会崇尚任侠,文人尤多任侠,歌颂少年游侠的诗篇在数量与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本文立足于唐代侠风和侠的文献记载,立足于唐代诗歌中丰富多彩的任侠内容和任侠精神,通过对唐代侠风和侠的历时性的宏观关照和共时性的类型分析,以少年游侠诗作为文学载体,探讨唐代侠风与侠的时代特征及精神内涵,揭示文人与少年游侠在行为与精神上的相通之处,以及在对前代少年游侠继承基础上的改造,所形成的唐代特有的少年游侠精神,最终确立唐代在中国侠文化与侠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文包括绪论、结论以及唐前的“少年游侠”现象、唐代侠风与少年游侠、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与诗中的“少年游侠”、唐代“少年游侠”诗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文人与侠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少年游侠及诗歌的范围作了简单界定。第一章唐前的“少年游侠”现象,包括三节。第一节“侠”的起源,简述“侠”这一概念及群体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第二节史家视野中的“游侠”,通过分析比较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和班固《汉书·游侠传》对于游侠的记叙,认识游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对其持有的不同态度,以及自《汉书》后,各朝正史均不再为游侠立传的情况和原因。第三节从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转变,主要通过文学体裁的转变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游侠的情况,并通过分析曹植及其代表作《白马篇》,了解这一时期游侠所具有的不同于前代的精神气质。第二章唐代侠风与少年游侠,包括两节。第一节大唐雄风浇铸下的侠风,主要分析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侠风的高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及高昂侠风所具有的时代特色。第二节唐代的少年游侠,主要论述了唐代少年游侠的出生、活动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第三章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与诗中的“少年游侠”,包括三节。第一节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由于受到时代感召和自身向往,唐代文人不仅把游侠作为诗歌的主人公,同时很多人本身就是游侠或有过侠行。第二节唐代少年游侠诗人的代表——诗仙李白,以李白为代表,分析他的游侠行为和少年游侠诗创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节唐诗中的“少年游侠”,主要从身份和活动场景两个方面对唐代“少年游侠”诗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第四章唐代“少年游侠”诗,包括三节。第一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创作情况,从诗人以及诗歌数量方面简单介绍。第二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发展变化,分析初盛唐和中晚唐少年游侠诗的不同及其原因。第三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叙述模式和意象,主要分析唐代“少年游侠”诗的两种叙述模式以及诗中出现的“酒”与“剑”意象。第四节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总结唐代“少年游侠”诗在中国侠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结语主要论述了侠的历史、文学、文化三种形态,并对整个少年游侠诗的发展做了简单归纳。
唐安民[9](2010)在《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咏侠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股强音,而盛唐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所以,盛唐咏侠诗应是一类值得关注的诗歌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咏侠诗尤其是唐代咏侠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咏侠诗的历史文化层面,而对其文学本体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对诗歌文学本体的核心——意象的关注更是欠缺,而一种诗歌类型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惯用的意象。鉴于此,本文特选取盛唐咏侠诗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咏侠诗尤其是盛唐咏侠诗已有的研究状况,指出前人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第一章对侠、咏侠诗、意象等论题进行了界定,奠定了本文论述的基础;第二章分析了盛唐咏侠诗的源流、分类及兴盛原因,对研究本体的来龙去脉、存在状况和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第三章论述盛唐咏侠诗的常用意象群体和重要个体意象。盛唐咏侠诗有五大惯用意象群体:游侠意象群体、兵器意象群体、敌对意象群体、时空意象群体和自然景观意象群体,它们是组建盛唐咏侠诗的基本材料和承载盛唐咏侠诗精神的重要载体。除了这些意象群之外,盛唐咏侠诗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个体意象,笔者在本章中只选取了出现频率最高的“马”意象作为具象意象的代表,选取极具特色的“气”意象作为抽象意象的代表,探讨了它们在盛唐咏侠诗中大量出现的原因及特殊意义;第四章探讨盛唐咏侠诗意象的复合问题,咏侠诗常用意象在与中一些重要词类搭配后,会生成一些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意象: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动词复合后,其复合意象则呈现出极强的动态和刚性,与数量词复合后则会对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起到凝聚和扩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为强烈,更有波澜;结语部分则总结了本文在盛唐咏侠诗意象这一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体、重要意象个体和意象复合方式的研究,力图从文学本体角度探求盛唐咏侠诗构思、创作以及表情达意规律性,从而有利于读者或研究者能更进一步地从诗歌本质上把握盛唐咏侠诗乃至整个咏侠诗这一富含浩然之气、独具艺术魅力的诗歌类型。
贾立国[10](2010)在《宋前咏侠诗研究》文中指出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人们对侠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自春秋战国时期侠产生后,历朝历代都不曾缺少他们的身影。侠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侠毕竟有着以武犯禁的负面影响,是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因此《史记》、《汉书》以后,正史不再为其立传,侠从史家立传对象转为文人吟咏对象。文人借游侠以寄托情感的现象,当始于司马迁,他在《史记·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中以含有诗意的笔法记录了先秦和西汉的游侠,热情地颂扬了他们的侠义品质,并借以宣泄自身的情感。汉末建安时期,曹植开始了文人咏侠诗的创作,对传统的侠义伦理、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改造和规范,树立起经典化的侠意象,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情感宣泄的模式。从此,咏侠诗作为新的一种抒情言志题材,很快就融入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中,咏侠诗的创作日渐兴盛,到唐代达到顶峰。宋元明清咏侠诗相对处于低潮期,思想上艺术上都不及唐代。这是因为宋元明清时期武侠文学的主要领域转入叙事文学,转为小说戏曲。中国古代咏侠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两汉为萌芽期,魏晋南北朝为初创与发展期,隋唐为高潮期,宋元明清为衰落期。中国古代咏侠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体式上乐府咏侠诗几乎占据了乐府诗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白马篇》、《结客少年场》、《游侠篇》、《少年行》、《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侠客篇》、《侠客行》等等乐府形式为主,兼以各种新题的创作模式。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则以三种最常见的模式为主:或是都市任侠,斗鸡走马,结客纵酒,借躯复仇,尽情张扬狂放任率之意气;或是侠行边塞,沙场报国,马上取封侯,抒发建功立业之理想;或是追慕古游侠,咏史伤怀,表现对知遇之情的渴望与怀才不遇的愤懑。从本质上来说,文人咏侠诗继承的是风雅传统,主要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抱负与济世情怀,呈现出鲜明的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与审美标准。这是现实中的游侠人格、侠义伦理与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相融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以宋前咏侠诗为研究对象,文章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共五章内容。引言部分主要是对侠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目的、古代侠文学发展概况、咏侠诗概念的界定作一简单介绍。第一章主要探究侠的兴起与游侠歌谣的萌芽问题。首先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最初的侠起源于士阶层。春秋战国之际侠诞生以来,不断有各阶层的人加入其中,侠的人格模式和侠义品性已经初步确立。伴随着侠的活跃,先秦时期一些反映游侠事迹的歌谣也开始萌芽,掀开了中国侠文学的帷幕,启发了咏侠诗的创作。先秦游侠歌谣的生存与传播状态是与史相依,关联着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而被收入史书或野史小说当中。第二章主要阐述两汉咏侠歌谣俗谚产生与咏侠诗的萌芽问题。早期咏侠歌谣俗谚曾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广泛地传播于都市与乡曲。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游侠发展的真实状况及其社会评价,而且成为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源头,后代文人咏侠诗即由此孕育和发展。汉代除了游侠歌谣与民谚外,在乐府民歌中还有《东门行》、《雁门太守行》、《平陵东》等作品可以看作早期咏侠诗,也可称为咏侠诗的萌芽。第三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咏侠诗的发展状况。作为游侠从史传记载进入到文学创作的最初阶段,建安咏侠诗既保留着先秦两汉游侠歌谣那种质朴的写实作风,又开始了理想化的加工改造。曹植塑造了经典的游侠形象,立体化地展现出了侠者的人格魅力,并借侠意象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曹植规范并改造了侠义伦理中的某些品性,开创了侠行边塞的模式,将侠客的人生价值引导到“效功当世”,“捐躯赴国难”的一面,大大提升了侠的人格理想的境界,而使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游侠逐渐被正统文化所接受。两晋时期,主要是继续沿着曹植所开辟的抒情传统向前发展。虽然作品留存数量仍然不多,但傅玄、张华、左思和陶渊明等人的咏侠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更加丰富和成熟起来。南北朝咏侠诗数量大增,而且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南朝诗人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的作风在咏侠诗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浮华之风渐起。北朝咏侠诗作者和作品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但总体风格比南朝要刚健粗犷得多。第四章主要论述隋及初盛唐咏侠诗。隋代的咏侠诗呈现出南北合流的趋势,卢思道、柳庄、辛德源、何妥、隋炀帝杨广、王胄、弘执恭等人的作品成功地将慷慨悲凉与缠绵婉约、华辞浪漫与质朴实际融为一炉,体现了对南北诗风的巧妙融合,也有一些作品则继续沿着南朝的浮华柔靡风气继续发展。初唐是对传统咏侠诗继承与改造的关键时期,咏侠诗作品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开始向自具面目的唐人咏侠诗过渡。初唐咏侠诗的主体是把任侠与从戎边塞、卫国建功主题结合起来,使咏侠诗与边塞诗水乳交融;同时咏侠也逐渐渗透到咏史、咏怀、赠别、咏物、闺怨等诸多领域,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作品中诗人的自我形象越来越突出。盛唐是咏侠诗创作的黄金时代、繁荣鼎盛时期。咏侠诗的创作方面,不仅群星璀璨、大家辈出,而且形成了一种作为大唐盛世精神及其文化体现的独特风貌。盛唐咏侠诗最突出的表现是将游侠的活动场所置于生活的两个极端:繁华的都市与荒远的边关,一处弥漫着声色犬马的喧嚣,一处充满了生死厮杀的呐喊。盛唐诗人创造性地将这两个对立的生活场景统一在自己的咏侠诗中,借以表现内心对功业理想的渴求和对世俗享乐的需要,这是唐人要求充分展现自身生命价值和享受生活乐趣的愿望的体现。李白是盛唐咏侠诗人的最杰出代表,其作品可归结为侠与儒的碰撞与统一。儒重秩序、强调整体利益;侠重个性张扬、强调个体自由;儒的行事是温和的,侠的行事是激烈的,李白把这两种差别较大的人格思想融合起来使之在功业理想的追求上得到了统一,形成一种新的完美人格,既可以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又可以保持人格的独立自由,最终的目标就是功成身退。李白咏侠诗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唐人共同的审美追求,其艺术个性又超越时代之上,而成为唐人审美理想的最高典范。第五章主要论述中晚唐时期咏侠诗。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中晚唐咏侠诗虽然有些诗篇还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毕竟已成绝响。盛唐诗人灌注在咏侠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侠这一特殊的人群,在自己的咏侠诗中开始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侠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中晚唐诗人正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唐代的游侠与游侠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的游侠与游侠诗(论文提纲范文)
(2)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2.1 研究现状 |
2.2 研究意义 |
第1章 游侠溯源及发展概貌 |
1.1 游侠溯源 |
1.1.1 “侠”的释义 |
1.1.2 游侠的起源 |
1.1.3 游侠的种类 |
1.1.4.游侠的特征 |
1.2.东汉中期以前游侠发展概览 |
1.2.1 先秦时期的游侠 |
1.2.2 西汉时期的游侠 |
1.2.3 东汉中前期的游侠 |
第2章 汉魏之际的游侠文学 |
2.1 汉魏之际世风与士风的变化 |
2.1.1 关于“汉魏之际”的起讫时间问题 |
2.1.2 从汉末“清流”到魏晋风度 |
2.1.3 由崇儒到玄佛 |
2.2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状况 |
2.3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特点 |
2.3.1 情感悲壮,语言清峻 |
2.3.2 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
2.3.3 擅于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 |
第3章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新变及原因探析 |
3.1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新变 |
3.1.1 创作体裁由“史”入“诗” |
3.1.2 艺术形象由“实”到“虚” |
3.1.3 创作内容由复仇报恩到建功边疆 |
3.2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新变原因探析 |
3.2.1 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
3.2.2 儒学的衰微,文学的自觉 |
3.2.3 以曹植为代表的贵族文人的选择 |
3.2.4 北方游牧民族尚武习性对中原文化的浸染 |
第4章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影响和价值 |
4.1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影响 |
4.1.1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4.1.2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
4.1.3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对辞赋及其他文体创作的影响 |
4.2 汉魏之际游侠书写的价值 |
4.2.1 文体的拓展 |
4.2.2 艺术的想象 |
4.2.3 精神的改造 |
4.2.4 侠文学创作的“武库”与“土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南宋咏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南宋游侠、侠观念及咏侠诗的界定 |
第一节 南宋游侠形态 |
一、游侠儒家化——崇尚侠义与折节从文 |
二、游侠世俗化——无赖、绿林、民间义侠 |
第二节 南宋侠观念的传承与流变 |
一、歌颂节义——爱国与忠义 |
二、批判无赖与绿林 |
第三节 咏侠诗的取名与界定 |
第二章 南宋咏侠诗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南宋咏侠诗的侠义精神 |
第二节 南宋咏侠诗的爱国之情 |
一、报朝廷 |
二、复国仇 |
三、咏忠义 |
第三节 南宋时期咏侠诗的世俗化 |
一、反叛意识 |
二、悲辛生活 |
三、市人价值观 |
第三章 南宋咏侠诗的艺术表现 |
第一节 南宋咏侠艺术形式 |
一、乐府歌行与五七言古体 |
二、律诗与绝句 |
第二节 南宋咏侠诗的叙事手法 |
一、叙事视角 |
二、重构时间——插叙 |
三、叙事结构 |
第三节 南宋咏侠诗的审美风格 |
一、悲慨——“击筑复击筑,欲歌双泪横” |
二、冷峻——“如何弹铗客,亦有窃弓人” |
第四章 南宋咏侠诗对金元咏侠诗的影响 |
第一节 对金人咏侠诗的影响 |
第二节 对元人咏侠诗的影响 |
一、思想内容 |
二、艺术形式与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南宋咏侠诗表 |
附录二 南宋游侠表 |
致谢 |
(4)《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释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释名 |
(一)《渊鉴类函》 |
(二)《古今图书集成》 |
(三)游侠 |
第二节 学术史研究回顾 |
一、《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学术史研究梳理 |
(一)《渊鉴类函》研究综述 |
(二)《古今图书集成》研究综述 |
二、游侠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 |
(三)图示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渊鉴类函》和《古今图书集成》的类书概述 |
第一节 类书的产生与发展 |
一、类书的起源与产生 |
(一)类书的历史起源 |
(二)“类书”之名的产生 |
二、类书的发展与繁荣 |
(一)类书的开端——魏晋南北朝 |
(二)类书的逐步兴起——隋唐五代 |
(三)类书的初盛——宋辽金元 |
(四)类书的弥盛造极——明代 |
(五)类书的又一轮热潮——清代 |
第二节 清代类书编纂之风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
一、类书《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编纂的总体背景 |
(一)政治方面 |
(二)经济方面 |
(三)文化方面 |
二、《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编纂的直接原因 |
(一)康熙帝的阅读需求 |
(二)陈梦雷的提出 |
第三节 《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 |
一、《渊鉴类函》的编修 |
(一)以显贵和学术权威为主的编纂集体 |
(二)顺利的编修历程 |
(三)继承旧制的体例 |
二、《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 |
(一)变换易主的编撰者 |
(二)坎坷的编修历程 |
(三)创新的结构体例 |
第二章 《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考述 |
第一节 《渊鉴类函》中的游侠考 |
一、游侠资料内容整理 |
(一)以人部·游侠类目为主导的辑录内容 |
(二)以其他部零散分散辑录为辅的内容 |
二、游侠辑录资料分析 |
(一)《渊鉴类函》辑录游侠文献评析 |
(二)《渊鉴类函》反映的游侠内涵与游侠文化 |
(三)《渊鉴类函》反映出的游侠观念 |
第二节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考 |
一、游侠资料内容整理 |
(一)以理学汇编·学行典·游侠部为主导的辑录内容 |
(二)以其他汇编典部零星分散为辅的辑录内容 |
二、游侠辑录资料分析 |
(一)《古今图书集成》辑录游侠资料评析 |
(二)《古今图书集成》反映的游侠内涵与游侠文化 |
(三)《古今图书集成》反映的游侠观念 |
第三章 类书中游侠之比较 |
第一节 分类体系对游侠辑录情况影响的比较 |
一、分类体系思想的比较 |
(一)对包罗万象、天地人事物序列分类思想的承袭 |
(二)分类体系思想的深化 |
(三)分类体系思想对游侠文献辑录的影响 |
二、延续旧体例与重制新体例的比较 |
第二节 游侠文献取舍标准的比较 |
一、材料的种类与来源 |
二、编修者的观念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5)魏晋六朝游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魏晋六朝游侠诗的形成与类型 |
第一节 魏晋六朝游侠诗中的侠内涵 |
第二节 魏晋六朝游侠诗的成因 |
第三节 魏晋六朝游侠诗的界定 |
第四节 魏晋六朝游侠诗的类型 |
第二章 魏晋六朝游侠诗中的侠形象与行为方式 |
第一节 侠形象的年龄与心态变化 |
一、少年时期:重气学武,初显锋芒 |
二、青年时期:怒发冲冠,羽骑风神 |
三、中年时期:世情百态,悲侠沧桑 |
第二节 尚义的侠形象与行为方式 |
一、持身尚义的侠:明义于心、秉义无悔 |
二、重气报君的侠:意气深负,忠君报恩 |
三、侠的人生态度:功名观与生死观 |
第三节 尚武的侠形象与行为方式 |
一、技高悍勇的侠:人兵共鸣,骑射如电 |
二、执掌生杀的侠:侠之战斗对象 |
第三章 魏晋六朝游侠诗中的活动场景与地域想象 |
第一节 城市:实现志向的争逐之地 |
第二节 郊野:处理情绪的过渡之地 |
第三节 边地:千里征程的决心之地 |
第四章 魏晋六朝游侠诗的创作心理 |
第一节 游侠诗中的情感观念与社会评价 |
一、人情伦理观与价值观 |
二、游侠诗中的社会评价 |
第二节 游侠诗中的写作心理 |
一、驰:游侠飞驰与扬名驰誉 |
二、急:御边情节与转型心理 |
三、遇:相遇狭斜,问答引事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李益游侠诗中的侠义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益游侠诗考证 |
二、李益游侠诗中“侠”的形象 |
(一) 深明大义, 立功边塞 |
(二) 私恩小义, 纵情声色 |
(三) 轻薄寡义, 离家弃妻 |
三、唐代游侠精神的演变 |
(8)唐代“少年游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前的“少年游侠”现象 |
第一节 “侠”的起源 |
一、古典文献中对于“侠”的记载 |
二、侠产生的社会原因 |
三、“游侠”的涵义 |
第二节 史家视野中的“游侠” |
一、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
二、班固《汉书·游侠传》 |
三、史家对于游侠的不同观点及游侠从正史中消失 |
第三节 从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转变 |
一、魏晋南北朝少年游侠诗 |
二、曹植《白马篇》 |
三、建功立业精神的上扬 |
第二章 唐代侠风与少年游侠 |
第一节 大唐雄风浇铸下的侠风 |
一、唐代侠风的社会文化成因 |
二、高昂侠风的时代特色 |
第二节 唐代的少年游侠 |
一、燕赵自古出豪杰 |
二、活跃在都市与边塞的少年游侠 |
三、少年游侠的群体构成 |
第三章 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与诗中的“少年游侠” |
第一节 唐代文人中的少年游侠 |
第二节 唐代少年游侠诗人的代表——诗仙李白 |
第三节 唐诗中的“少年游侠” |
第四章 唐代“少年游侠”诗 |
第一节 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创作情况 |
第二节 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发展变化 |
第三节 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叙述模式和意象 |
第四节 唐代“少年游侠”诗的地位和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9)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论题的界定 |
第一节 “侠”的界说 |
第二节 “咏侠诗”的界说 |
第三节 “意象”的界定 |
第二章 盛唐咏侠诗源流、分类及兴盛原因 |
第一节 咏侠诗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统计分类 |
第三节 盛唐咏侠诗兴盛的原因 |
第三章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及其重要意象研究 |
第一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群体略论 |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重要个体意象研究 |
(一) 盛唐咏侠诗中的具象意象——以“马”意象为例 |
(二) 盛唐咏侠诗中的抽象意象——以“气”意象为例 |
第四章 盛唐咏侠诗重要意象复合方式研究 |
第一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动词的复合 |
第二节 盛唐咏侠诗常用意象与数(量)词的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盛唐咏侠诗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宋前咏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目的 |
二、古代侠文学发展概况 |
三、咏侠诗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侠的兴起与先秦游侠歌谣 |
第一节 游侠的兴起 |
一、游侠起源问题的学界争议 |
二、游侠的产生 |
第二节 先秦游侠风貌及其人格模式的初步确立 |
一、先秦游侠风貌 |
二、先秦游侠人格模式的确立 |
第三节 先秦游侠歌谣 |
一、《徐人歌》 |
二、《渔父歌》 |
三、《荆轲歌》与《琴女歌》 |
第二章 两汉咏侠歌谣俗谚与乐府咏侠诗 |
第一节 侠风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一、汉初宽简的黄老之术 |
二、先秦侠风的延续 |
三、统治上层重武轻文的倾向 |
四、私门养士之风的复燃 |
第二节 汉代游侠的新变及其悲剧结局 |
一、古游侠品格的淡化与豪暴侵凌倾向的形成 |
二、集团化、集群化和集中化趋势的出现 |
三、人格独立性的逐渐丧失与向官府的靠拢 |
四、影响力和破坏力的扩大 |
五、汉代游侠的结局 |
第三节 两汉咏侠歌谣俗谚 |
一、产生原因:侠风盛行的土壤与采诗观风的客观刺激 |
二、生存状态:与史相依对侠风做真实反映与客观评价 |
三、文人接受:对古代咏侠诗产生积极影响 |
第四节 汉乐府咏侠诗 |
一、《东门行》 |
二、《雁门太守行》与《平陵东》 |
三、乐府咏侠诗的价值与不足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侠风与社会风尚 |
一、游侠风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
二、侠风发展的新趋向 |
第二节 建安咏侠诗的写实作风与侠义复仇主题的形成 |
一、建安咏侠诗中的写实特征 |
二、侠义复仇主题的形成 |
第三节 曹植咏侠诗的抒情倾向与经典化侠意象的确立 |
一、曹植的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 |
二、经典化侠意象的确立 |
三、游侠人格精神的理想化改造 |
四、曹植咏侠诗对中国诗歌新园地的开辟意义 |
第四节 两晋咏侠诗 |
一、延续复仇主题的傅玄咏侠诗 |
二、彰显风云之气的张华咏侠诗 |
三、深得讽喻之致的左思咏侠诗 |
四、呈现金刚怒目的陶渊明咏侠诗 |
第五节 南朝咏侠诗 |
一、传统侠义精神的张扬 |
二、边塞与游侠的交响 |
三、抒发现实人生际遇倾向的强化 |
四、浮华卑弱之风的弥漫 |
第六节 北朝咏侠诗 |
一、河朔孕侠风 |
二、诗情赞豪侠 |
第四章 隋及初盛唐咏侠诗 |
第一节 大一统王朝中侠风的再度兴盛 |
一、任侠风行的社会文化基础 |
二、侠风盛行与文人任侠 |
第二节 隋代咏侠诗 |
一、南北诗风的初步交融 |
二、咏侠诗的旧貌新颜 |
第三节 初唐咏侠诗 |
一、魏晋六朝诗风的承续与改造 |
二、咏侠领域的拓展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凸显 |
第四节 盛唐咏侠诗 |
一、红尘俗世的喧嚣 |
二、边塞大漠的壮歌 |
第五节 王维咏侠诗 |
一、经典意象的延续:少年意气与侠行边塞 |
二、功名理想的强化:赐爵封侯 |
三、为侠的彷徨:厌游侠与改节为儒 |
第六节 李白咏侠诗 |
一、李白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 |
二、重事功与重个性的碰撞与平衡 |
三、李白咏侠诗的艺术风貌与唐人审美理想 |
第五章 中晚唐咏侠诗 |
第一节 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 |
一、侠入藩镇与畸形的养士之风 |
二、李德裕的拨乱反正及义侠观念的影响 |
第二节 转变之中的咏侠诗 |
一、盛唐余音的回响 |
二、批判意识与失落情绪的涌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四、唐代的游侠与游侠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游侠题材作品专题教学研究[D]. 韩慧萍. 深圳大学, 2020
- [2]汉魏之际游侠书写嬗变研究[D]. 王立武.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3]南宋咏侠诗研究[D]. 李景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D]. 王亚伟. 西南大学, 2020(01)
- [5]魏晋六朝游侠诗研究[D]. 阮森丽. 暨南大学, 2017(02)
- [6]王维的《少年行》与其游侠诗创作[J]. 赵松元. 名作欣赏, 2017(04)
- [7]李益游侠诗中的侠义精神探析[J]. 刘亮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7)
- [8]唐代“少年游侠”诗研究[D]. 石燕聪.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9]盛唐咏侠诗意象研究[D]. 唐安民.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 [10]宋前咏侠诗研究[D]. 贾立国. 扬州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