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报:外来物种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苏芸芳[1](2021)在《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研究》文中提出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国家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大安全问题。《生物安全法》的通过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综合性的制度规范。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实践长期以行政规制为主导,较少关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法律主体在治理中的作用。行政规制治理中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与管理手段的碎片化,亦无法回应高风险社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需要。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建设应当坚持整体性治理理念,以整体安全观为指导,坚持风险预防、防治结合,明确综合管理程序及责任法律制度和一体化协同执法机制,健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行政规制体系;引入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治理外来物种入侵,鼓励外来物种入侵公益诉讼等,完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多元共治体系,共促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林婉莹[2](2020)在《《铁路生态学》(节选)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热度越来越高,中国致力于发展生态文明型社会,恰逢“中国高铁”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性工程,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因此《铁路生态学》这本书正好对我国高铁建设的生态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次翻译实践节选自《铁路生态学》一书。该书主要列举了影响铁路生态环境的因素及其缓解措施,属于科技类英语文本。笔者对该文本的前五章内容进行翻译。本实践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铁路生态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并说明选材意义;第二章叙述译前准备、译中理解表达与重难点分析、译后校对;第三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方面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第四章总结翻译策略及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希望为国内的铁路建设者和铁路生态保护者提供国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铁路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中国高铁成为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伟大工程。
方云祥[3](2020)在《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在带来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环境问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日渐提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已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流域作为一个以水力联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地理单元,其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存在着紧密联系,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往往具有流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解决流域环境问题时,从流域全局以及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多要素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流域性环境问题,但在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方面有待完善。本研究从流域的角度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流域环境管理对策研究,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样品采集与分析统计,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和国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方法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三个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理念对安徽省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境内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根据对三大流域内一级流域的自然特征、规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开展情况,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根据典型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服务功能等,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由决策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和变量层组成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建立5个等级的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进行逐层赋权,建立了逐级加权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2)对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水资源、水质、人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三个流域共126个点位开展水生生物采集,74个点位开展河道水文状况实地调查;在对调查和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对三个流域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得出: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8.8分、63.6分、77.5分,健康级别均属于良好级别;各流域内部上、中、下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对比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域生态系统要优于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根据单个具体指标和要素评价,发现水生生物相关指标和河道连通性指标评分较低,是影响三个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水质指标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对比,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了单纯的化学水质指标在反映水环境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总体特征存在着空间条块分割和部门多头管理的特点,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环境管理的特点不明显。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的经验,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从管理理念、法规体系、管理目标、管理机构与机制、流域规划、环境问题的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姚骁[4](2019)在《基于GIS的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及系统设计 ——以豹纹脂身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外来入侵物种破环世界各地生态系统,造成世界经济巨大损失,积极应对有害生物入侵,对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预测外来物种的适生区是预防外来生物入侵并发生危害得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它通过应用物种分布模型,例如BIOCLIM、GARP、DOMAIN、MAXENT模型等,综合计算得出模型数据并以此作为物种适生区地划分依据。虽然目前市场基于这些模型开发了一些应用软件包,但存在的缺陷也较为明显,即结果的输出与表达不够直接。因为适生区是范围性的,是一个面状数据,而现有研究分析得出的是点状数据,不能直观反映出适生区的范围。基于此,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该物种在已知建群点区域的气候参数和生存环境参数来预测物种在未知地区的分布区域,寻求该物种的适生区,并以地图的形式显示输出,实现了数据表达点到面的转化。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实现了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在大尺度全球范围内的适生区预测。在研究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法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气候相似模型参数指标,获取模型研究数据并导入气候相似模型得到年生态指数,利用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法模型进行适生区预测,根据预警级别,得出预测的适生区。(2)实现了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小尺度广东省范围内的适生区预测。在研究相似离度算法模型的基础上,将广东省豹纹脂身鲶建群地区的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等参数与预测地区的相对应的各类因子参数录入相似离度算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相似离度算法模型进行适生区预测,获得相似离度值和入侵概率值,得出预测的适生区。(3)对预测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在研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曲线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精度验证模型的基础上,绘制了验证精度的ROC曲线,并计算出AUC值,其中大尺度预测的两个AUC值为0.91和0.93,小尺度预测的AUC值为0.98,表明预测结果较好,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度。(4)开发了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系统。利用C#编程语言和ArcGIS Engine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组件开发了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系统,将物种分布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集成,实现了人机交互界面、模型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与分析、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等功能。
芮改静[5](2015)在《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加剧,人类活动范围、联系方式的广泛化和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频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凸显并呈严重化的趋势。外来物种入侵不仅给部分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其人畜的生命健康,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部分本地物种的濒危甚或灭绝。随着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严重性的加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讨论了物种入侵问题并要求会员国严肃对待外来物种入侵,自此,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就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大部分国家开始制定或完善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或政策。此后,国际社会又通过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对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的预防、引进和减轻其影响问题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等多部专门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规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和法规体系,并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为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也逐渐呈现出严重化的态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制定并修改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虽然这些文件中有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规定,并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缺陷的存在,使得这些法律文件不能为外来物种的继续入侵发挥有效的防治作用。对此,我国应当在对国际社会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先进国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所进行的相关立法实践分析借鉴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完善包括立法模式、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内容、相关法律制度和配套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在文章的体系结构上,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外来物种入侵概述。主要阐释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基本概念,包括外来物种的概念和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三大途径,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多种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不仅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本土物种的濒危甚或灭绝,从而严重危害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第二部分为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立法现状。分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包括外来物种入侵的特点及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使我们对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状况有个整体的清醒的认识;梳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第三部分为国际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实践及经验借鉴。介绍域外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采取的行动和对策,国际社会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制定相应的国际公约,成立入侵物种专家组,建立全球入侵物种项目;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先进国家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各自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对策,制定了完善的法规体系;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在立法模式、管理体制和立法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借鉴。第四部分为未来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完善对策。主要包括选择核心式立法模式,尽快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将保护国家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和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首要立法追求目标;将风险预防原则、全程控制原则、责任者负担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作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的基本原则;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的路径识别机制,对外来物种的释放实行一般禁止和许可证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全面、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设立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各个环节的法律制度;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提供保障。
杨光宇[6](2014)在《构建外来入侵物种预警体系的初步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说明,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从预防优于治理的思路出发,探讨了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并论述了该机制的内容体系,提出了保障措施。
迪丽达尔·亚森江[7](2014)在《伊犁地区入侵植物物种的适生区分析及其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外来种入侵作为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已经对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入侵的物种会对本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进程、会引发某种程度的病虫害、会降低本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最严重的是会造成其他本土物种的灭绝。因此,对入侵物种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高度关注。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已成功入侵至我国的外来物已达到近300种,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1200亿元。然而,我国针对外来物种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新疆,对外来入侵物种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伊犁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生态位模型中的Maxent模型对意大利苍耳、大麻、反枝苋、刺苍耳等四种伊犁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物种进行了适生区预测,并依据ROC曲线进行精确度的判断,ROC曲线也就是受试工作者曲线,曲线中横坐标为假阳性,纵坐标为真阳性,通过改变阈值,获得不同的真假阳性概率值进行曲线的绘制。ROC曲线绘制完成后,曲线所覆盖区域的面积称之为AUC值,AUC值的范围是0到1,其值越大,表明预测结果月接近与实际分布情况。结果表示:(1)意大利苍耳的适生区分布在伊犁地区各县市的绝大部分区域,即除包围伊犁地区四周的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依连哈比尔尕山、那拉提山、乌孙山等山地之外的其余平原地区。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959,测试集的AUC值为0.931,得到的结果表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情况很接近。(2)大麻的适生范围非常广,与意大利苍耳相似,相比之下高适生区相对较少。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956,测试集的AUC值为0.970。(3)反枝苋的高适生区为伊犁地区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等的大部分区域;中适生区为巩留县以东、新源县大部分区域和特克斯县的一小部分;特克斯县、低适生区为昭苏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尼勒克县。高适生区范围较集中,与实地考察记录很吻合。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850,测试集的AUC值为0.882。(4)刺苍耳的适生区为伊犁地区四周的山脉和乌孙山以外的大片区域,这与实地调查结果吻合,霍城、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等县市为高适生区,但实地考察中发现,除了在霍城县扩散趋势比较严重以外,其他县市均处于停滞期,需引起一定的重视。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849,测试集的AUC值为0.832。本研究预测得到四种植物的适生范围后,根据我国有害外来物风险评估体系的要求,结合伊犁地区实际状况,制定了意大利苍耳在伊犁地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有效结合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各级指标进行了赋值,结算结果表示:意大利苍耳在伊犁地区的风险值为60.3%,这将对伊犁地区的环境、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邢若木[8](2012)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交通的迅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活动日益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现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对我国的若干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目前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大部分是由于人为有意引进形成的,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顾生态后果的盲目引进、缺乏对外来引进物种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外来物种入侵的数量、种类、频率也大幅增加。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而现阶段我国对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及防控制度却不尽完善本文从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的先进管理经验,及有关国际公约,建立健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本文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成因,以及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有关外来物种的法律法规的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明确外来物种相关法律的调整范围,不断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法律体系,才能有效阻止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不断恶化的趋势,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杨阳[9](2010)在《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对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已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文件,应对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国己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法律规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为了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当前亟需完善立法,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体制。首先,我国应当制定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项法律,加快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指导,以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为主体,以单项法律法规规章为补充的立法体系,综合指导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其次,建立一个常设综合协调机构,通过立法授予这个机构在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方面较高的法律地位,有效协调国家各部门、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工作。最后,在完善立法、建立综合协调机构的基础上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跟踪监测机制、早期预警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
朱银飞[10](2009)在《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将物种有意或无意地从一地带入另一地,导致了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各国普遍重视。北京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与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往来十分频繁,是生物入侵的高危地区之一。考虑到中国的《生物入侵基本法》尚需一定时日才能出台,北京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完善北京地区生物入侵防范与控制工作的法律体系,建立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管理的长效机制。论文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从入侵北京地区外来种的数量统计分析入手,定量分析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将其关联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总结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及具体的地方立法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现状,对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的种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统计:目前成功入侵北京的外来物种已经达到147种,其中植物103种,动物(包括昆虫)34种,微生物10种。2、定量分析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包括生物类群、起源地、分布、生境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入侵历史、入侵种在中国的第一入侵地(或首次报道地)等。这些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联,将生物入侵的过程归纳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入侵阶段及成灾阶段。3、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自然因素是内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是外因。影响生物入侵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外来种的特征(入侵性)、本地种的特征和生境的特征(可侵入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是生物入侵的基础;其结果决定了生物入侵的进程——成功或失败。影响生物入侵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政治、军事及政策法规。社会因素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前提条件,导致生物入侵过程的启动。影响生物入侵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方式、贸易及旅游等。人类经济活动是外来物种入侵北京的必要条件。伴随着经济贸易活动中的物资运输,和文化、体育、科技、旅游等活动导致的人口流动,是外来种入侵北京的最主要的途径;河狸鼠、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豚草入侵北京的过程与该模式相契合。4、提出了北京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策略:完善相关立法与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建立监测控制及生态恢复体系。5、在对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办法》的立法建议。
二、警报:外来物种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报:外来物种入侵!!!(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整体性治理之意蕴 |
1.1 外来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之界定 |
1.2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整体性治理之内涵 |
2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传统模式之法治障碍 |
2.1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现状之检视 |
2.2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治理的法治困境 |
3 域外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之法治经验 |
3.1 立法体系和规范内容的综合性 |
3.2 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上的协同性 |
3.3 管理手段和监管内容的多元性 |
4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整体性治理建议 |
4.1 以整体安全观为指导,制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综合性行政法规 |
4.2 坚持整体性治理理念,落实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预防原则 |
4.3 完善整体性治理制度,健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规范 |
4.4 协同部门监管,建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一体化执法机制 |
4.5 完善公众参与,建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多元共治机制 |
4.6 鼓励公益诉讼,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公益救济制度 |
5 结语 |
(2)《铁路生态学》(节选)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文本简介 |
1.2 选材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 |
2.1.1 原文阅读与文本分析 |
2.1.2 辅助工具 |
2.1.3 译员身体和心理准备 |
2.2 译中 |
2.2.1 译文理解与表达 |
2.2.2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2.3 译后 |
2.3.1 译文润色与校对 |
2.3.2 译后反思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术语翻译 |
3.1.2 缩略词的翻译 |
3.2 句子翻译 |
3.2.1 定语从句的翻译 |
3.2.2 被动句的翻译 |
3.2.3 长难句的翻译 |
3.3 篇章处理 |
3.3.1 连贯衔接 |
3.3.2 一致性 |
第四章 结语 |
4.1 翻译策略总结 |
4.2 对未来翻译的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文 |
附录 B 译文 |
附录 C 术语表 |
致谢 |
(3)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
1.2.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1.2.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
1.2.4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研究 |
1.3.2 安徽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徽省流域概况及典型流域选取 |
2.1 安徽省流域概况 |
2.1.1 长江流域 |
2.1.2 淮河流域 |
2.1.3 新安江流域 |
2.2 典型流域概况 |
2.2.1 典型流域的选取 |
2.2.2 典型流域概况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3.1 评价目标、思路与原则 |
3.1.1 评价目标 |
3.1.2 评价思路 |
3.1.3 评价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框架体系构建 |
3.2.2 评价指标选取 |
3.2.3 指标权重确定 |
3.2.4 指标含义及评价标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调查分析 |
4.1 典型流域边界及评价单元划分 |
4.1.1 划分方法 |
4.1.2 划分结果 |
4.2 陆域生态系统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 |
4.2.1 生态格局要素调查 |
4.2.2 生态功能要素调查 |
4.2.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调查 |
4.3 水域系统评价因子采集与分析 |
4.3.1 生境结构要素调查 |
4.3.2 水生生物要素调查 |
4.3.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调查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1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1.1 生态格局要素评估 |
5.1.2 生态功能要素评估 |
5.1.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评估 |
5.2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2.1 生境结构要素评估 |
5.2.2 水生生物要素评估 |
5.2.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评估 |
5.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
5.3.1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概述 |
5.3.2 指标层健康指数评估汇总 |
5.3.3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
5.3.4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
5.3.5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
5.4 评价结果讨论 |
5.4.1 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特征分析 |
5.4.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
5.4.3 关于流域健康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讨论 |
5.5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
5.5.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5.5.2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
6.1 概述 |
6.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
6.2.1 流域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
6.2.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
6.2.3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6.3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6.3.1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
6.3.2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 |
6.3.3 当前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效果及问题分析 |
6.4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1 美国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2 欧洲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3 澳大利亚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4 日本的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
6.4.5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启示 |
6.5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
6.5.1 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念 |
6.5.2 健全完善流域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
6.5.3 完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与协调机制 |
6.5.4 建立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础的管理目标 |
6.5.5 加强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的规划制定 |
6.5.6 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环境问题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1.1 安徽省典型流域选取和边界划定 |
7.1.2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7.1.3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
7.1.4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
7.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附表目录 |
英文附表目录 |
中文附图目录 |
英文附图目录 |
致谢 |
学位申请者简介 |
(4)基于GIS的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及系统设计 ——以豹纹脂身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入侵物种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物种分布模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适生区预测模型与精度验证模型原理 |
2.1 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法模型原理 |
2.1.1 数学原理 |
2.1.2 入侵概率计算方法 |
2.2 相似离度原理 |
2.2.1 因子数据标准化 |
2.2.2 预测入侵概率的方法 |
2.2.3 预警级别划分 |
2.3 精度验算模型原理 |
2.3.1 ROC曲线原理 |
2.3.2 AUC计算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尺度地区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 |
3.1 豹纹脂身鲶生活习性及入侵现状 |
3.2 数据相关性分析 |
3.2.1 相关性分析原理 |
3.2.2 相关系数矩阵 |
3.2.3 结果分析 |
3.3 数据获取 |
3.4 大尺度地区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 |
3.4.1 适生区预测结果与分析 |
3.4.2 精度验证 |
3.4.3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尺度地区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 |
4.1 数据获取 |
4.1.1 基础数据 |
4.1.2 参数选择 |
4.1.3 相关性分析 |
4.2 小尺度地区豹纹脂身鲶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 |
4.2.1 适生区预测结果与分析 |
4.2.2 精度验证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系统开发 |
5.1 开发系统的相关技术 |
5.1.1 ADO.net |
5.1.2 嵌入式粗粒度组件ArcGIS Engine |
5.2 系统框架总体设计 |
5.3 系统功能 |
5.3.1 基本功能 |
5.3.2 适生区预测与精度验证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外来物种入侵概述 |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基本概念 |
1. 外来物种的概念 |
2.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 |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
1. 自然入侵 |
2. 无意引进 |
3. 有意引进 |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
1. 破坏生物多样性 |
2.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3. 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
4. 危害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
二、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现状 |
(一)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
1. 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的入侵特点 |
2. 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的入侵危害 |
(二)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现状评析 |
1.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现状 |
2.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现状简评 |
三、国际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实践及经验借鉴 |
(一)国际层面 |
1. 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公约 |
2. 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行动 |
(二)国家层面 |
1. 美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立法实践 |
2. 日本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立法实践 |
3. 澳大利亚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立法实践 |
4. 新西兰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的实践 |
5. 英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立法实践 |
(三)经验借鉴 |
1. 合理选择立法模式 |
2. 合理选择管理体制 |
3. 合理设计立法内容 |
四、未来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完善对策 |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
(二)立法目的的确定 |
(三)立法原则的确立 |
1. 风险预防原则 |
2. 全程控制原则 |
3. 责任者负担原则 |
4. 公众参与原则 |
(四)立法内容的完善 |
1. 建立外来物种入侵路径识别机制 |
2. 实行释放许可制 |
3. 设置明确的法律责任 |
(五)管理体制的选择 |
(六)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1. 构建风险评估制度 |
2. 行政许可制度 |
3. 跟踪监测及应急处理制度 |
(七)配套机制的构建 |
1. 鼓励支持相关的科学研究 |
2. 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构建外来入侵物种预警体系的初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状况 |
2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存在的问题 |
3 我省外来物种入侵预警体系建设 |
3.1 机构设置 |
3.2 预警机制体系 |
3.3 运行方式 |
3.4 结果表达 |
4 保障措施 |
5 结束语 |
(7)伊犁地区入侵植物物种的适生区分析及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
1.2 对生物入侵机理的研究 |
1.3 外来物种适生区研究 |
1.4 对生物入侵预测模型的研究 |
1.5 对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研究 |
1.6 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扩散趋势 |
1.6.1 刺苍耳 |
1.6.2 意大利苍耳 |
1.6.3 野生大麻 |
1.6.4 反枝苋 |
第二章 伊犁地区外来入侵种的调查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调查方法 |
2.2.1 文献调查 |
2.2.2 实地调查 |
2.2.3 数据处理模型 |
2.2.4 模型的验证 |
第三章 几种有害入侵植物的适生性分析 |
3.1 模型运行所需数据 |
3.1.1 植物物种分布数据 |
3.1.2 环境变量数据 |
3.2 意大利苍耳的预测图与模型验证 |
3.3 野生大麻的预测图与模型验证 |
3.4 反枝苋的预测图与模型验证 |
3.5 刺苍耳的预测图与模型验证 |
3.6 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入侵植物物种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有害外来物种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伊犁地区有害入侵植物物种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结构 |
4.2 有害物种的风险评估结果 |
4.2.1 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 |
4.2.2 指标权重的设置 |
4.2.3 预警级别的划分 |
4.2.4 三级指标的赋值依据 |
4.2.4.1 入侵性评估 |
4.2.4.2 适应性评估 |
4.2.4.3 繁殖扩散能力评估 C |
4.2.4.4 潜在危害性评估 D |
4.2.4.5 防控能力评估 E |
4.3 风险评估结果 |
4.3.1 各级指标的权重值 |
4.3.2 意大利苍耳入侵伊犁地区的概率值 |
4.4 风险管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四种外来入侵植物的适生区预测 |
5.1.2 意大利苍耳的入侵风险评估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外来物种入侵概述 |
2.1 外来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 |
2.1.1 外来物种的定义 |
2.1.2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 |
2.2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 |
2.2.1 自然因素 |
2.2.2 人为因素 |
2.3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成因 |
2.3.1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
2.3.2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成因 |
2.4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
2.5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外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制度考察 |
3.1 部分国家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1.3 澳大利亚 |
3.1.4 新西兰 |
3.2 国际条约与协定 |
3.3 国外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3.1 明确责任制度 |
3.3.2 监测与早期预警制度 |
3.3.3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
3.3.4 检疫检验制度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检疫制度不完善 |
4.1.1 立法宗旨不准确 |
4.1.2 调整范围不全面 |
4.1.3 检疫审批权限混乱 |
4.2 早期预警制度缺失 |
4.2.1 早期预警制度缺失 |
4.2.2 明确相关人员责任与义务 |
4.3 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 |
4.4 法律责任不明确 |
4.5 本章小结 |
5 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法律制度的构想 |
5.1 建立健全检疫制度 |
5.1.1 树立正确的立法宗旨 |
5.1.2 明确调整范围及监管职责 |
5.2 早期预警制度与重点地区保护制度 |
5.2.1 建立早期预警制度 |
5.2.2 建立重点地区的保护制度 |
5.3 风险评估制度 |
5.4 引种许可备案制度 |
5.5 外来物种经济损失评估制度 |
5.6 强化法律责任制度 |
5.6.1 行政责任 |
5.6.2 刑事责任 |
5.6.3 民事责任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与危害 |
(一) 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
(二)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
二、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现状 |
(一) 外来物种入侵状况概述 |
(二)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完善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思考 |
(一) 明确立法目的 |
(二) 健全法律体系 |
(三) 建立管理制度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10)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生物入侵现象与生物入侵概念的解析 |
1.1.1 本地种与外来种 |
1.1.2 非入侵种和入侵种 |
1.2 生物入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上对生物入侵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 |
1.3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生物入侵的原因 |
1.3.2 生物入侵的传入途径 |
1.3.3 外来入侵种扩散过程 |
1.3.4 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 |
1.3.5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防治技术 |
1.4 国际社会及主要国家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
1.4.1 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立法动态 |
1.4.2 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外国立法动态 |
1.4.3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1.5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
1.5.1 现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 |
1.5.2 现有有关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政策 |
1.5.3 我国目前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存在的不足 |
1.6 我国特殊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
1.6.1 特殊地区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
1.6.2 人类传染病原及病媒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
1.6.3 改性活生物体(包括转基因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
1.7 北京市生物入侵立法的意义 |
1.7.1 国外生物入侵的地方立法 |
1.7.2 国内生物入侵的地方立法 |
1.7.3 北京市生物入侵立法的意义 |
1.7.4 研究方法及对象 |
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现状概述 |
2.1 与生物入侵相关的北京市概况 |
2.1.1 适宜的生存环境 |
2.1.2 复杂而便利的人为传播途径 |
2.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辨识 |
2.2.1 引入外来花木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个重要风险源 |
2.2.2 国外游客入境和国际商贸活动将导致生物入侵的胁迫升高 |
2.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风险的特征分析 |
2.3.1 生态系统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较低 |
2.3.2 生态扰动可能会加速外来物种入侵 |
2.4 北京市生物入侵研究概况 |
2.5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概况 |
2.5.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
2.5.2 北京地区外来物种的种类 |
2.5.3 对北京地区外来种统计的补充说明 |
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模式探讨及实例分析 |
3.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特征 |
3.1.1 影响外来种入侵北京地区的自然因素 |
3.1.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社会与经济因素 |
3.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各因素的分析 |
3.2.1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因素 |
3.2.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各因素对外来种入侵北京地区的贡献 |
3.3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探讨 |
3.3.1 生物入侵的过程 |
3.3.2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 |
3.4 实例分析 |
3.4.1 河狸鼠 |
3.4.2 美国白蛾 |
3.4.3 红脂大小蠹 |
3.4.4 豚草 |
3.5 讨论 |
4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管理策略 |
4.1 深入研究国家层次的生物入侵基本法的精神 |
4.1.1 立法目的 |
4.1.2 基本原则 |
4.1.3 立法体系 |
4.1.4 组织机构建制 |
4.1.5 立法调整范围 |
4.2 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 |
4.2.1 风险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2.2 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程序 |
4.2.3 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
4.3 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活动 |
4.4 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体系 |
4.4.1 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主体 |
4.4.2 预警机制的内容 |
4.4.3 快速反应体系的内容 |
4.5 建立消除、控制及生态恢复体系 |
4.6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提供技术支撑 |
5 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立法建议 |
5.1 健全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具体法律制度 |
5.1.1 组织机构建制 |
5.1.2 具体法律制度设置标准 |
5.2 北京市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办法(草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警报:外来物种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性治理视域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治研究[J]. 苏芸芳. 中国环境管理, 2021(02)
- [2]《铁路生态学》(节选)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D]. 林婉莹.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3]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方云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基于GIS的外来物种适生区预测及系统设计 ——以豹纹脂身鲶为例[D]. 姚骁.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对策研究[D]. 芮改静. 河南大学, 2015(06)
- [6]构建外来入侵物种预警体系的初步设想[J]. 杨光宇.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4(04)
- [7]伊犁地区入侵植物物种的适生区分析及其风险评估[D]. 迪丽达尔·亚森江. 新疆大学, 2014(02)
- [8]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D]. 邢若木.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9]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D]. 杨阳. 吉林大学, 2010(09)
- [10]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 朱银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2)
标签:外来物种论文; 生物入侵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外来物种入侵中国事件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