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八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阁祥[1](2021)在《民国书法技法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徐振斌[2](2021)在《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社区体育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如何广泛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从2015年以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近2.7万余场次,服务近74万余人次,为上海市社区居民源源不断地输送体育知识,帮助社区居民增强体育技能,提高了上海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本文以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16个区48个街道的72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借鉴SERVQUAL量表作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进行研究。通过AMOS软件构建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出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各维度权重值和服务质量评价值;然后利用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各维度权重值和服务质量评价值绘制象限分析图;最后根据象限分析图,并结合访谈内容、座谈内容总结出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表现较好之处与不足之处,探索性提出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本文研究结论:(1)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频率应以每周两次为主,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时间段应尽量安排在上午或下午,且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时长为60-90分钟。(2)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评价值为3.457,在1-5级评分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较好,各维度服务质量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是:有形性>保证性>移情性>响应性>可靠性。(3)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较好具体表现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满意度不断攀升;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受益面逐步扩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蓬勃发展。(4)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供给偏差;基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组织结构不健全;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师资库缺乏统一管理;社区体育配送协调机制不完善。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1)深化社区体育配送服务供给。缩小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感知差距;优化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课程;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督察机制;合理优化社区体育服务场地建设。(2)加强基层社区体育配送服务组织建设。转变基层政府体育观念;加快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建设;加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人员培训。(3)强化配送师资库建设。吸纳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实配送师资库;吸引学校、俱乐部等专业人才进入配送师资库;挖掘本土体育爱好者进入师资库;制定配送教师选拔机制。(4)完善社区体育配送协调机制。加强与参与配送居民互动交流;建立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规范;加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教师与居民协调沟通;协调各方师资资源,整合公共资源。
吕成震[3](2021)在《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文中指出明初重构中央权力体制的过程中,三大府之一的御史台被重新改造。御史台中侍御史的地位及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废置,而察院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明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明太祖在察院的基础上,将其更置为都察院,体现了明代御史以察为职的特色。明代为适应后中书省时代对地方政治的控制以及处置地方司法案件的需要,将都察院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各按省分治刑名、监察等事务。河南道是都察院十三道之首道,主管监察河南布政司范围内的布、按、都司、王府等衙门。同时,河南道还带管监察在京外朝之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等衙门,内府之司礼、尚膳、尚宝、直殿等监局,以及在京及直隶部分卫所、府州及盐运司等衙门。明代御史监察百官,为皇帝耳目之司,其选任最为严苛。从河南道御史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明代御史选任对于选人的出身、年资、年龄、才学等方面皆有特殊的要求。而河南道掌道御史的选任则更为严格。明中后期都察院为稳定发挥河南道的职能,逐渐将河南道掌道一职差职化。这使得由他道御史改任河南道御史的情况逐渐增多,各道御史之间的流动性大为增加。明代各道御史任官中遵循亲族回避、籍贯回避、管差回避等回避原则,以保障监察职能的发挥。此外,明代御史的出途多以升迁为主,河南道掌道御史的出途更为显贵,往往得以内升小九卿。明中期以后御史迁转过快以及内外升转比例的失衡也造成了京官的壅滞,加剧了政治纷争。明代河南道所辖职务繁多,既包括作为御史的一般职能,如刑名覆核、照刷文卷、纠弹、言事等,还逐渐参与到明代官员的考满、京察、朝觐考察、军政考察、会推、年例等事务中,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河南道对内外官员任满的考核是分理都察院院务的体现,弥补了明代部分内外官员无堂官考核的缺陷。在明代内外考察事务中,河南道主要负责对被考官员的发单咨访工作,同时与吏科、考功司公同协商初拟考评意见,为部院定考提供依据。此外,河南道还与吏科一同行使科道拾遗的权力,通过汇集、表达科道意见的方式对部院考察的过程进行监督。在会推及科道年例升转中,河南道及吏科等科道力量凭借着自身权势的上升,逐渐通过舆论监察的形式对会推及年例的拟定施加影响。河南道因其职能的繁重,逐渐成为明代“台班之领袖”。河南道的职权与明代中央及地方衙门的权力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彼此影响。在都察院内部,河南道随着职能的膨胀与堂上官的关系日渐密切,同时又因河南道具有考察诸道的职能及首道的地位,河南道逐渐有统协于诸御史之上的趋势。明代科与道之间虽职能各有所侧重,但是对于中央部院的监察,两者职能多有重叠。河南道对明代吏治的参与和监察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吏科的权力。河南道等道臣参与明代考察、会推等事务,侵夺吏部职权的同时,亦有弥补行政系统自身管理职能不足的作用。都察院与吏部之间既协同合作又彼此制衡,但是嘉靖以后部院之间多有为职掌相争的情况。礼部是河南道所带管监察的衙门,礼部衙门所犯刑名卷宗皆由河南道分理。河南道有着监察礼部事务、纠察礼部官员、参与议礼咨访等方面的权力。在刑名方面,都察院与刑部之间既有审刑上的职能分工,同时都察院还对刑部审刑有监察覆核的作用。此外,从河南道与刑部河南清吏司的分管范围来看,二者基本相同,体现了明代中央部院十三司道的分属范围划分的一致性。河南道还对兵部军政考察、武举等事务有着拾遗纠察的作用。河南道与明代中枢权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决策的建言、权力行使的规谏与纠驳等方面。河南道等十三道之公议影响着决策意见的形成,但是皇帝对于言官建言、纠驳有着最终决裁的权力,制约着其职能的行使。内阁亦可以对中枢决策施加影响进而干预科道权力的行使,不过河南道等科道官对会推阁臣有着咨访监督的作用,亦得制衡阁臣。两者彼此制衡的同时亦有言官攀附结纳阁臣的现象。此外,河南道本具备监察司礼监等内府衙门的职权,但是随着司礼监等内官权力的上升以及明代“以内制外”的政治格局的影响,河南道等外廷实际上并不具备制约内廷的能力。河南道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南道对所属地方刑名的审理和监察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河南道对巡按、监司的考核与监督上。明代通过设立巡按御史,构筑起一条中央对地方垂直监察的通道。这条通道逐渐凌驾于各层级政务传递的体制及地方原有的监察体制之上,并推进了明代按察司职能的转变。河南道所掌回道考察、保举咨访、考察地方官员等方面的职能,与巡按御史、按察司等地方官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都察院监督巡按御史及地方按察司官的得力助手。明末都察院曾尝试通过河南道加强对巡按御史的监督和控制,以期严明举劾,澄清地方吏治。但是,受制于政局的变动,河南道并未真正起到考核、制约巡按御史的作用。明代河南道有着职能不断扩大、职权逐渐异化的演变趋势。河南道职权的扩大,一方面来自于都察院内部院务的分派,另一方面来自科道言官集体。其职权的演变并非单由本身监察权扩大所造成的,还受到了来自本衙门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多重影响。河南道职能的异化表现在其部分职能的行使超出了监察的范围,有着直接参与部分行政事务的趋势。此外,河南道御史本身亦存在一定程度上腐化的现象。河南道在明代考察、言路以及举劾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晚明各党争夺的焦点。明代科道咨访职能运作的背后蕴含了公议、公论的政治价值。在明代政治中,吏科、河南道等言官是掌握公论的主体,这种公论对于进退官员有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影响力,这也是明代科道官权力不断膨胀、话语权不断提升的内在价值支撑。但是,晚明科道不过徒持公论之名,毫无公论之实,甚至以公论之名挟制政府,干扰政治秩序,加剧了明末政治的内耗。
冀丽媛[4](2021)在《胡问遂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问遂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现当代着名书法家,沈尹默入室弟子,海派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专注书法艺术,尤工真、行、草诸体,形成平和简静、含蓄端严、“险不怪,平不颇”的书法风貌。其在书法实践上与古为徒,又能结合自己的性情与时代精神,有所创新;其书法理论既从古代书论中汲取养分,又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入浅出,引领了一代书法人;在书法教育方面,胡问遂参与大量的书法教学活动、书法讲座,拍摄电视书法节目,是新中国书法普及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很多论点对当今书法教育仍有一定的指引意义。本文采取文献搜集、作品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从胡问遂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概述其人生经历和学书历程;通过胡问遂书法作品,分析其书法敦厚质实、宽博雄健风貌的形成原因;并以《胡问遂论书丛稿》为基础,总结出胡问遂关于用笔、用锋的技法问题,入帖、出帖的学书之要,以及学古变古、体兼众妙的贯通观,从胡问遂深入传统,勤学善用的学书观念中获取对我们当今书法学习的借鉴意义;最后从胡问遂参与书法教学的系列活动中归纳其书法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总结胡问遂对于近现代书法普及教育的影响与意义,以期还原胡问遂更加客观、真实的历史定位。
王彦彦[5](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王志辉[6](2020)在《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太极推手凭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魅力发展至今,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纽带与桥梁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作为锻炼方法帮助国民修身养性;作为优秀的武术拳种展现国家形象。太极推手更好的发展需学习武术、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实行段位制度。本研究目的是构建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为接下来制定更详细的段位制系统提供参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进太极推手发展的规范化与职业化;增加武术项目在学校与社会的整体活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太极推手习练者明确方向。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进行前期的材料收集和确定最初的指标;然后,使用德尔菲法对我国15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运用熵权法与数理统计法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构建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46项。结论: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为:太极推手技术(E)0.1445——太极功法(H)0.1286——太极推手礼仪(B)0.1255——太极推手理论(C)0.1238——身体素质(A)0.1228——武术基本理论(D)0.1207——太极推手对练(G)0.1170——太极推手战术(F)0.1170。太极推手技术中的二级指标(E3)发放技术占比重最高;太极功法中二级指标(H1)桩功占比重最高;太极推手礼仪中(B2)抱拳礼占比重最高;太极推手理论中(C5)太极推手“谚语”占比重最高;身体素质中(A2)速度素质占比重最高;武术基本理论(D4)武术基本训练方法占比重最高;太极推手对练中(G3)四正推手占比重最高;太极推手战术中(F1)进攻战术占比重最高。建议:(1)实战不易量化,所以下一步计划将实战作为指标外的因素放入评价段位制能力中。太极推手属于对抗类项目,用实战与指标共同评价更具有说服力。(2)在太极推手的平时练习中要将技术体系与武德方面的知识放在重要层面,注重习练者德艺双修。(3)注意将青少年身体发育与太极推手的练习联系一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高宁[7](2020)在《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武术的传统地位和传承发展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改变,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和武术“入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武术入奥历经坎坷,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因武术套路申奥导致的武术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亟需扭转,“徐雷之战”引发了民众对于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怀疑,从而呼唤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围绕“入奥”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向,正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面临的两大时代问题。太极拳作为当前武术体系中发展最好的内容之一,或可成为中国武术“后奥运”发展的先行先试案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观察及视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竞技太极推手为切入视角,对后奥运时代武术发展方向、入奥项目选择、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竞技太极推手入奥可行性、竞技太极推手发展不足之处及完善策略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后奥运时代,在倡导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大势下,力争武术入奥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既有契合性又有互补性,具备入奥可行性,可成为积极培育和尝试的内容。(2)通过对比竞技太极拳套路和竞技太极推手,认为类属于开放性运动技能的竞技太极推手更符合“体育性、竞技性和可比性”的奥运项目本质性特征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更易于被奥运会接受。(3)对高校、官办、民办三种竞技太极推手赛事调研统计分析发现:在从业群体方面,竞技太极推手裁判员队伍学历高、裁判等级高、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竞技太极推手教练员队伍学历高、专业性强且比较有经验,但是,针对教练员的专业培训进修及等级评定相对滞后,需要加强;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运动员对于太极劲和太极招法的理解比较模糊,也凸显了科学高效的太极拳技术训练体系的重要性。在后勤保障方面,大部分运动队拥有固定的训练场所,但是在经费方面比较欠缺。在中国武术入奥项目选择方面,大家对竞技太极推手的认可度最高。综合对比三种赛事,大锦赛以高校系统为平台普及发展,但需要苦练内功;焦作赛占据国内国际传播的制高点,但需要增加吸引力;扬州赛通过高校引领在全年龄段铺开夯实民间基础,实现高校与民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互动,但需要更规范化发展,以利于打造样板。(4)竞技太极推手在理念、技术、训练、规则、竞赛体系等方面具备入奥的可行性,但是在项目发展上要加大推广普及力度,推动项目国际化发展,以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
孟祥君[8](2020)在《清代京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实践,职官管理是历代王朝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加强行政管理效率,对职官进行考课成为必然。“京察”作为清代职官管理中的重要考核手段,十分具有还原与探析价值。本文从清代京察制度的源流、发展沿革、执行机构及目标群体、察核标准、考察方法及考察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在尽可能还原制度本貌的同时发掘其对当代中国公职人员管理制度调整、改革的借鉴意义。
王英浩[9](2020)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发掘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改善情况,从而探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在治疗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疗效性和优越性,寻找在治疗乳腺癌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7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肝郁脾虚型病患,按照36人为一组随机分配,记作治疗组和参照组。治疗的开始和结束,使用医院HADs焦虑抑郁量表、多维度MFI-20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评价,根据临床疗效评价分析差异。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温上的差异表示治疗前两组在年龄、体温、心率、化疗次数和方化疗案、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对HADs焦虑抑郁表评分、多维度MFI-20评分与没有治疗时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HADs、MFI-20评分在同一个疗效评价标准基础下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看,有效率达94%,其中总有效33例,包括显效26例,无效2例;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看,有效率达82%,其中总有效28例,包括显效19例,无效6例。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此临床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术后化疗出现的癌因性疲乏的患者在相同化疗方案下进行的临床观察,得出时空针灸灵龟八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CRF症状,各维度的疲乏明显减轻,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作为进一步推广,今后亦可以作为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治疗。
贾韬[10](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二、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八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八法(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体育 |
2.1.2 社区体育服务 |
2.1.3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 |
2.1.4 公共服务质量 |
2.1.5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质量 |
2.2 公共服务质量研究 |
2.2.1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2.2.2 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
2.3 社区体育服务研究 |
2.4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现状 |
2.5 相关理论模型 |
SERVQUAL模型 |
3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
4.1.1 配送居民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4.1.2 配送居民了解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的途径 |
4.1.3 配送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配送项目类别 |
4.1.4 配送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的时间需求 |
4.2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评价分析 |
4.2.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4.2.2 结构方程模型模拟路径分析 |
4.2.3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权重 |
4.2.4 上海市社区体育配送服务质量评价 |
4.3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优势与不足 |
4.3.1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优势之处 |
4.3.2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足之处 |
4.4 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 |
4.4.1 深化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供给 |
4.4.2 加强基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组织建设 |
4.4.3 强化配送师资库建设 |
4.4.4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协调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 上海市社区体育配送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件2 上海市社区体育配送参与居民打分平均表 |
附件3 健身技能配送目录 |
附件4 社区体育相关领导访谈提纲 |
附件5 2019年社区体育协会调研时间和地点安排 |
附件6 社区体育座谈会相关配送服务纪要 |
附件7 实地调查图片 |
(3)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五、文献的运用 |
第一章 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制度及河南道设置 |
第一节 都察院的设立与演变 |
一、洪武间的设置 |
二、建文至正统间的废置与定型 |
第二节 “名”与“实”: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分道与分巡 |
一、十三道御史的设置 |
二、十三道的主管与协管 |
三、守院与分巡 |
第三节 河南道的机构建制与分管范围 |
一、建制规模 |
二、分管范围 |
三、掌河南道御史的设置及演变 |
第二章 河南道御史的“入途”与“出途” |
第一节 河南道御史的“入途” |
一、资格 |
二、选授方式 |
三、回避制度 |
第二节 河南道御史的“出途” |
一、升迁 |
二、平调与降黜 |
第三章 河南道职掌 |
第一节 河南道的一般职能 |
一、刑名审理与覆核 |
二、照刷文卷 |
三、纠弹与言事 |
第二节 “悉署中外考绩”:河南道与内外官员考满 |
一、考满的一般流程 |
二、河南道在考满事务中的职能 |
三、河南道在考满中的实际参与 |
第三节 “独掌内外考察”:河南道与内外官员考察 |
一、河南道在京察中的职能与运作 |
二、河南道在朝觐考察中的职能与运作 |
三、河南道与军政考选 |
第四节 “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河南道与会推大臣、科道升转 |
一、河南道与会推 |
二、河南道与科道推升 |
第四章 河南道与中央权力关系 |
第一节 河南道与都察院 |
一、河南道与堂上官 |
二、河南道与其他道 |
第二节 河南道与六科 |
一、河南道与吏科 |
二、河南道与礼、兵、刑等科 |
三、从相互监督到互为庇护、攻讦 |
第三节 河南道与六部 |
一、河南道与吏部 |
二、河南道与其他各部 |
第四节 河南道与中央中枢决策系统的关系 |
一、河南道与皇帝 |
二、河南道与内阁 |
三、河南道与司礼监 |
第五章 河南道与地方权力关系 |
第一节 河南道与地方刑名 |
一、地方刑名处置的一般流程 |
二、河南道审理地方刑名的实际运作 |
第二节 河南道、巡按与按察司——院、省监察系统间的互动 |
一、巡按御史与提刑按察使司 |
二、河南道与巡按御史 |
第六章 河南道职能地位的变化与明代政治生态 |
第一节 职能的扩大与异化 |
一、监察权的扩大 |
二、职能的异化 |
第二节 是非之场:晚明党争中的河南道 |
一、考察权的争夺 |
二、言路、推举权的争夺 |
第三节 科道与公论 |
一、何为“公论”? |
二、“科道即公论” |
三、咨访设置与泛化 |
结语 |
附录 |
附表一:明代河南道御史统计表 |
附表二:明代河南道御史出身统计表 |
附表三:明代各道御史籍贯分布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4)胡问遂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一、胡问遂生平概述 |
二、胡问遂的书法实践 |
(一)胡问遂学书背景 |
(二)胡问遂的书法艺术风格 |
三、胡问遂的书学思想 |
(一)重视基础技法 |
(二)入帖五字诀与出帖六要 |
(三)体兼众妙,崇古贯通 |
四、胡问遂的书法教育及影响 |
(一)书法教材的辑集 |
(二)书法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
(三)胡问遂书法的传播及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发展太极推手项目的需要 |
1.2.2 增加武术在学校与社会的整体活力 |
1.2.3 激励太极推手习练者的习练热情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中国武术段位制发展历程 |
2.3 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研究 |
2.4 段位制研究现状 |
2.4.1 关于段位制考核内容的相关研究 |
2.4.2 关于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
2.4.3 关于跆拳道段位制及考核内容相关研究 |
2.4.4 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外武技段位制对比研究 |
2.4.5 国外段位制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德尔菲法 |
4 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 科学性原则 |
4.2 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
4.3 系统性原则 |
4.4 可操作性原则 |
5 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
5.1 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初步确立 |
5.2 指标第一轮筛选 |
5.2.1 指标筛选过程 |
5.2.2 指标筛选结果 |
5.2.3 专家意见整理 |
5.2.4 指标的修改、增加与删除 |
5.3 第二轮指标筛选结果 |
5.4 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内涵 |
5.4.1 身体素质 |
5.4.2 太极推手礼仪 |
5.4.3 太极推手理论 |
5.4.4 武术基础理论 |
5.4.5 太极推手技、战术 |
5.4.6 太极推手对练 |
5.4.7 太极功法 |
6 权重确定 |
6.1 指标赋权的方法 |
6.2 熵权法赋权 |
6.3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调查及熵权计算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7)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近代以来武术与奥林匹克的交织 |
2.1 近现代武术发展的简况 |
2.2 奥运会历史溯源及奥运精神解读 |
2.3 百年奥运梦想及武术入奥的意义 |
2.4 武术发展的现状及后奥运时代武术发展的反思 |
2.5 武术入奥的转机和意义 |
第3章 太极拳的文化属性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契合点及互补性 |
3.1 太极拳的文化属性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契合点 |
3.2 太极拳的文化属性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
第4章 竞技太极推手与竞技太极拳套路的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 |
4.1 竞技太极推手与竞技太极拳套路的特性分析 |
4.1.1 竞技太极推手的特性 |
4.1.2 竞技太极拳套路的特性 |
4.2 竞技太极推手与竞技太极拳套路特性的对比分析 |
4.2.1 竞技太极推手与竞技太极拳套路特性的相关性 |
4.2.2 竞技太极推手与竞技太极拳套路特性的差异性 |
第5章 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调研 |
5.1 三场赛事的简况介绍 |
5.2 三场赛事的问卷调研情况分析 |
5.2.1 调研对象及调查问卷回收统计情况 |
5.2.2 裁判员情况调研分析 |
5.2.3 教练员情况调研分析 |
5.2.4 运动员情况调研分析 |
5.2.5 运动队后勤保障情况调研分析 |
5.3 三场赛事的观感及访谈分析 |
5.3.1 “大锦赛”的观感及访谈分析 |
5.3.2 “焦作赛”的观感及访谈分析 |
5.3.3 “扬州赛”的观感及访谈分析 |
5.3.4 三场赛事的横向比较 |
第6章 竞技太极推手的优势及入奥的可行性 |
6.1 理念方面 |
6.2 技术方面 |
6.3 训练方面 |
6.4 规则方面 |
6.5 竞赛体系方面 |
第7章 竞技太极推手发展不足之处及完善策略的建议 |
7.1 技术与观念方面 |
7.2 运动员与教练员方面 |
7.3 规则与裁判方面 |
7.4 赛事与推广方面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调查表(裁判员用) |
附录二 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调查表(教练员用) |
附录三 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调查表(运动员用) |
附录四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问卷 |
附录五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清代京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海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解决方法 |
(一)研究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三)解决方法 |
第一章 清代京察制度的源流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员考察制度的草创期 |
一、周朝考课制度 |
二、秦代考课制度 |
三、汉代考课制度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员考察制度发展期 |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考课制度 |
二、唐代考课制度 |
三、宋代考课制度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官员考察制度成型期 |
一、明代京察制度所涉群体及考核方式 |
二、明代京察制度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 |
三、明代京察制度的纠拾措施及运行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清代京察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一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准备期 |
一、关外时初立察核 |
二、入关后草创京察 |
第二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成型期 |
一、康熙时逐渐成熟 |
二、雍正后完善成型 |
第三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巩固期 |
一、明确考核标准 |
二、丰富考核方法 |
三、完善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代京察制度的执行机构及考核对象 |
第一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执行机构 |
一、主要机构 |
二、其他主体 |
三、清代京察执行机构的设置特点 |
第二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对象群体 |
一、军政官员 |
二、文官群体 |
三、清代京察考核对象的设置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代京察制度的考核标准、方法及结果运用 |
第一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考核标准 |
一、京察标准的发展过程 |
二、京察标准的具体内容 |
三、清代京察标准的设置特点 |
第二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考核方法 |
一、常规情况的考核 |
二、特定情况的考核 |
三、清代京察执行办法的设置特点 |
第三节 清代京察制度的结果运用 |
一、结果分级标准 |
二、结果运用方式 |
三、结果保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代京察制度评析 |
第一节 清廷内部对京察活动的评价 |
一、清廷对以往考核制度的评价 |
二、清廷对自身京察制度的评价 |
第二节 清代京察制度评价 |
一、清代京察制度的经验 |
二、清代京察制度的教训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代京察领域大事年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程和观察周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7 依从性评价 |
2.8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
3.1 晕针 |
3.2 滞针 |
3.3 断针或弯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观察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两组医院HADsA(焦虑)评分比较情况 |
2.2 治疗前后两组医院HadsD(抑郁)评分比较情况 |
2.3 治疗前后两组多维度疲劳量表MFI-20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4 依从性评价 |
讨论 |
1 关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疲劳认识 |
1.1 癌因性疲乏概述 |
1.2 癌因性疲乏中医概述 |
2 时空针灸灵龟八法 |
2.1 古代时空观 |
2.2 时间穴位 |
2.3 空间穴位组合 |
2.4 空间穴位临床应用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后医院HAD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多维度MFI-20疲劳评分比较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 |
四、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八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书法技法教育研究[D]. 王阁祥.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 徐振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明代都察院之河南道研究[D]. 吕成震. 吉林大学, 2021(01)
- [4]胡问遂书法研究[D]. 冀丽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青少年太极推手段位制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王志辉.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研究[D]. 高宁. 扬州大学, 2020(05)
- [8]清代京察制度研究[D]. 孟祥君.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英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