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避免放射性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锋[1](2021)在《肝肿瘤超声引导穿刺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作为一种针对恶性肿瘤的微创介入疗法,受到了诸多研究团队的关注。其释放的低剂量辐射可以使辐射主要集中在肿瘤内部。这不仅提高了放射性疗法的安全性,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同时也缩短了预后恢复的时间。然而,其疗效与粒子放置的精度息息相关,而其精度又取决于医生的手术经验,具有个体差异和不稳定性。为了降低医生在手术时受到辐射的风险,同时也为了提高及稳定粒子植入的精度,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肝脏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穿刺机器人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机器人硬件系统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该疗法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流程及设计需求,并根据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穿刺机器人硬件系统。该机器人具备五个自由度的姿态控制,其中三个自由度是平移自由度,两个自由度是旋转自由度。机器人上搭载有超声探头、力传感器和光学标志球,能分别反馈超声图像、穿刺针轴向受力以及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信息。(2)运动控制策略设计考虑到探头和皮肤表面的碰撞和摩擦,本文根据该系统设计了运动控制策略。该策略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基于人工势场法的路径规划算法和基于超声图像的接触检测算法。策略中所应用的方法,使得机器人能够自动地进行避障路径规划,并实现超声探头和皮肤表面的安全软接触。(3)机器人硬件及其控制策略的实验和评估针对以上提出的方法,本文设计了精度评估实验和运动控制实验来检验硬件系统和控制算法的效果。实验结果表示该机器人能够执行较高精度的定位,其平均误差是0.69mm,标准差是0.33mm。运动控制实验的结果显示,所设计的两种算法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另外,本文还针对穿刺过程中所受的各阶段力进行了分析。
史君[2](2021)在《关爱灾难中的儿童英语文本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其自身的依赖性以及生理和心理的脆弱性,儿童在灾难中是最为脆弱的成员和群体。由此,对关心儿童安全,尤其是对处于灾难之中儿童安全问题的关心日益重要。本论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网站https://www.cdc.gov/上发表的七篇关于灾难中的儿童的英语文章。报告对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本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过分拘泥于英语句法结构、译文缺乏连贯性以及劝说性语气出现了丢失。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包括:根据汉语语境特点重组译文的相关表达,从语篇角度进行译后编辑工作,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对句子翻译进行优化,以实现传递信息的效果。本次翻译实践有助于译者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在此,希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也能够对遇到同类问题的其他译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程凯[3](2020)在《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放射源在化工、医疗、钢铁等多领域得到了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此引发放射源事故不容忽视。一是在放射源引发的误照射事故中,辐射照射损伤人体健康,可能引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后果,甚至可致人死亡;二是放射源被盗、丢失后,成为潜在的“核杀手”,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易引起社会恐慌。截止2019年6月,中国在用放射源142607枚①,总数很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安全监管的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我国放射源事故年发生率已控制在每万枚1.0起以下,但放射源事故仍年年发生、难以杜绝,某些放射源被盗、丢失后无法找回,形成潜在的“定时炸弹”。个别重大事故还成为社会热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举国上下高度关注事件进展。受国际环境变化、行业剧烈波动的影响,个别单位经济效益欠佳,资金保障和人员投入不足,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凸显了辐射风险。不仅如此,政府监管部门、社会群体在思想上、行动上仍存短板,不利于保障和提升城市核安全水平。华东县级市J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放射源数量很多、门类分布较广,在工业应用、企业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提升城市核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借鉴意义。笔者首先考察了J市在放射源安全管理方面一些独特做法,充分吸收和借鉴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宝贵经验,同时收集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运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手段,从政府监管方面、企业管理方面、社会公众方面查找问题、寻找深层次原因,最后从政府监管、企业管理、社会公众、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助力提升城市核安全水平。放射源安全关系人民健康、社会稳定,需要政府、企业、社会长期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入、主动作为、共同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齐心协力构筑核安全防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放射源的经济效益,让放射源更好地服务人民、创造财富。
袁许亚[4](2020)在《氧化应激及TRP通道在X射线诱导的疼痛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X射线照射诱导疼痛的发生情况及氧化应激和TRP通道在疼痛产生中的作用。方法:小鼠双足及尾部接受20Gy X射线照射建立放射性皮肤疼痛模型,利用Von Frey方法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值;利用热板实验和甩尾实验检测小鼠热痛阈值;利用丙酮刺激法检测小鼠冷痛阈值。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程提取小鼠L2-L5段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脚掌皮肤组织,用qPCR方法检测小鼠受照射皮肤组织和DRG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和过氧化氢酶(CAT)mRNA及DRG中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A1(TRPA1)mRNA和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 V1(TRPV1)mRNA 的表达,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DRG 中 TRPA1 和 TRPV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检测DRG中TRPA1、TRPV1分别与IB4双标细胞比例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在经20GyX射线单次照射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机械痛阈值在照射1天后即显着降低(0.33±0.04 g vs.0.21±0.03 g,p=0.043),可维持28天;热痛阈值在照射3天后显着降低(5.59±0.21 s vs.4.78±0.24 s,p=0.02),可维持10天;冷痛阈值在照射3天后显着降低(3.79±0.45分vs.1.93±0.33分,p<0.001),并可维持7天。X射线照射14天后,暴露皮肤组织及DRG中诱导型iNOS mRNA表达显着增加(1.00±0.14 vs.4.3 5±1.17,p<0.05);而 SOD mRNA 和 CAT mRNA 表达显着降低(SOD:1.00±0.12vs.0.50±0.06,p<0.01;CAT:1.00±0.03 vs.0.54±0.07,p<0.001)。与对照组相比,经X射线照射3天后,照射组DRG中TRPV1 mRNA表达明显升高(1.00±0.25 vs.2.1±1.05,p=0.01),TRPA1 mRNA 水平亦明显升高(1.00±0.12 vs.1.40±1.02,p<0.05),并可持续 14 天。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X射线照射后7天,TRPV1蛋白的表达量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TRPA1蛋白的表达量在照射后3即出现升高(p<0.0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小鼠经X射线照射后,小鼠DRG中TRPV1、TRPA1与IB4双重标记的神经元占IB4阳性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20Gy X射线单次照射小鼠后脚掌皮肤可以建立放射性疼痛的模型。X射线照射后,皮肤组织和DRG发生的氧化应激可能是激活TRPV1和TRPA1通道而诱发疼痛反应。氧化应激及TRP通道在X线诱导的痛觉过敏起着重要作用。抗氧化可能为未来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放射相关性疼痛提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曾毅[5](2020)在《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日渐猖獗,恐怖分子袭击各类建筑场所的事件频发,我国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因所处环境复杂,容易受到恐怖袭击。国内对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相关防范恐怖袭击的防护指导操作性、实用性不强,缺乏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防护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极大地制约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机构“走出去”,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安全引起了社会不同层面普遍关注,开展有针对性的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方法与防护设计方案研究,对于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境外中资企业机构自建或租赁的建筑物为对象,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理论分析、会议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建筑物开展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研究。首先,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网上公开数据,分析恐怖袭击威胁方式和攻击手段,识别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在此基础上,按照GB 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对防护措施的划分建议,结合美军反恐防护工程系列标准中的防护措施开展建筑物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分析,总结得出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其次,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文献调研,遵循ISO31000:2018《风险管理指南》标准,针对性地提出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方法。建筑物恐怖袭击风险涉及可能性、脆弱性和严重性三个基本要素,并创新性地建立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指标量化评判方法。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计算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然后,参考国内外有关安全防范标准,按照防护设计要素分类标准,对全部基础威胁从场地工程、建筑构件、技术设备和人力制度防护四个方面提出防护设计方案。最后,选择某境外中资企业开展应用验证,按照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估指标,对该企业所在建筑物进行全面评估,得到不同威胁下的风险值,并依据企业风险评价准则,使用防护设计方案对建筑物防护措施进行针对性改进。
方娴[6](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黄何[7](2020)在《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严密刑事法网,我国刑事立法者在犯罪的罪状描述中使用了大量的“其他”、“等”用语,以避免列举不全,学界通常称之为兜底条款。应当说,受限于立法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立法者不可能将所有应当规制的行为毫无疏漏的明确加以规范,这必然决定了立法的不完整性与刑法稳定性、刑法社会保护功能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种矛盾合力决定了在刑事立法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兜底条款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所在,其是维护刑法相对稳定,平衡与协调刑法法益保护与自由保障功能之间不可多得的技术,刑法兜底条款不可避免。但是,近年来,观察我国司法实践可以发现,司法对于刑法兜底条款的解释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对人权保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以非法经营罪为例,经过14余个司法解释和各地地方法院五花八门判决的扩张,“其他非法经营行为”已然成为惩治一切不规范经营的“口袋”,成为《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乃至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各章罪名的兜底条款。又如,为维护社会秩序,司法实践将只要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行为,在无具体可用罪名,甚至有具体罪名但因法定刑偏轻的,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其他危险方法”。再如,随着社会生活中以非毁坏财物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日益增多,特别是诸如“恶意好评”、“反向炒信”等破坏互联网生产经营行为的出现,司法实践对只要是破坏生产经营的方法都解释为破坏生产经营罪中的“其他方法”,不受毁坏财物方法的限制。司法扩张的背后乃是风险社会下有恶必罚观念、司法便利主义以及重刑主义观念的作祟,但无限制扩张兜底条款,显然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应当说,刑法兜底条款存在的必然性与优越性并不等同于兜底条款可以任意解释。自贝卡里亚提出罪刑法定以来,现代法治国家无一不以罪刑法定作为刑法的“圭臬”,我国刑法当然也不例外。而一定程度上,兜底条款的存在必然与罪刑法定之间存在紧张关系。一方面,罪刑法定不仅要求法是明文规定的,而且要求法在相当程度上是明确的。仅从这一点而言,兜底条款对刑法的明确性要求是有一定冲击的。另一方面,罪刑法定的灵魂旨在于限制司法权、避免司法擅断。而兜底条款由于其天生的概括属性,容易成为司法擅断的“舞台”,对罪刑法定有着天然的挑战。因此,必须在罪刑法定视野下对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立场与原则予以明确,以衔勒约束,以正其轨。罪刑法定下,刑法应严格解释之,且基于刑法兜底条款的天然属性即具有概括性,以及从刑法兜底条款在司法适用中的扩张现状来看,限制解释立场,即在对刑法兜底条款解释时,需对兜底条款的字面含义作出必要的限制,应当是刑法兜底条款解释遵循的基本立场。同时,作为罪刑法定主义的衍生物,或者说是题中之义,刑法兜底条款的解释应当特别遵守合宪性原则、法益保护原则、罪刑相当原则与慎刑原则四个基本原则。就刑法兜底条款解释应遵循的具体规则,可以从语义学视角、法律内容内在的一致性要求、已被普遍认可和习惯以及符合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立场与原则四个方面得出结论——同类解释规则,即对于兜底条款的解释必须遵循立法已列举的明确事项,保持同种类别,排斥不同类的情形。不过,就如何理解和判断“同类”,当前理论中偏向于从文本本身理解“同类”以及仅根据刑法价值作出“同类”理解的观点均有所偏颇。同类解释规则尽管作为一种独特的解释规则,但在“同类”的理解上其自身难以提供必要的“智识”。就刑法解释而言,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方法几乎涵盖了刑法解释的全部方法,对于理解同类解释中的“同类”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同类”的理解仍应回归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在“同类”的具体判断上,可遵循文本融贯规则、法益同一规则、侵犯法益同质规则、排他规则、比例规则五个下位规则。此外,法学尽管被认为是一门科学,但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理性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法律解释。因此,仍有必要确立从宽解释——存在重大疑问应当作有利被告的解释,作为同类解释规则运用中的补充。遵循同类解释规则,确保刑法兜底条款的解释基本不脱离正轨。不过,刑法理论通常将犯罪分为自然犯与法定犯。前者是基于违反伦理道德侵犯基本生活秩序而自然形成的犯罪,比如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后者则是因法律规定而成为犯罪的犯罪,具体而言是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等侵犯派生生活秩序的犯罪,例如,非法经营罪、组织考试作弊罪等。而基于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形成差异,法定犯中兜底条款的解释还有其特殊性所在,需要确立进一步的规则:第一,法定犯兜底条款的解释必须以前置法规定为前提,并且前置法中“放弃”追究刑事责任的事项,不可解释入法定犯兜底条款定罪处罚;第二,要处理好空白罪状与法定犯兜底条款的解释,空白罪状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解释必须遵循《刑法》第96条关于国家规定的规定,空白罪状中的前置法应当是与罪名保护法益相关的规范,空白罪状中前置法的具体规定需要刑法层面的二次价值判断;第三,由于法定犯是以违反前置法为前提的犯罪,法定犯中兜底条款的解释就可能出现双重兜底条款,即前置法中存在兜底条款,同时,个罪的行为类型中也存在兜底条款的情形,双重兜底条款的解释原则上应排斥刑法兜底条款优先适用。
李仕友[8](2019)在《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铀矿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安全有效地处置放射性三废,使其达标排放或最大限度与生物圈隔离。在水系发达的我国南方铀尾矿库区,核素可随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迁移,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潜在威胁。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在土壤及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受到广泛重视。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选择对铀有耐性的生长旺盛、生物量大的狭叶香蒲、万年青、菖蒲等植物,采用水培试验,系统探讨了铀及其镉铀复合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植物对铀的积累与耐性机制,及螯合剂柠檬酸、EDTA对植物吸收积累铀、抗氧化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万年青、香蒲、菖蒲对铀的生物富集量随着铀胁迫浓度的变大而升高,当铀浓度为20mg/L时,其茎叶及根对铀的生物富集量均达到极大值,其根富集量分别为887±3.03mg/kg、1234±3.95mg/kg、2802.6±3.92mg/kg。万年青茎叶富集铀含量最大,为239.45±1.39mg/kg。随铀质量浓度升高,根部铀富集系数逐渐降低,转移系数逐渐下降。铀浓度大于1mg/L时,与香蒲、菖蒲相比,万年青的转移系数最高,向茎叶转移铀的能力更强。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镉铀胁迫下万年青的吸收和积累特征。单一镉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万年青根部富集系数大于茎叶部,40mg/L镉胁迫下万年青根部富集镉达到极大值482.75±2.86 mg/kg。铀镉复合胁迫下,万年青显示出对铀的强耐性与富集能力,当镉、铀质量浓度均为20 mg/L时,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最大,根部富集量达到(898.48±2.53)mg/kg,地上部(茎叶部)富集量达到(277.27±2.52)mg/kg。透射电镜图谱分析发现,40mg/L的镉胁迫对万年青细胞叶绿体、线粒体造成伤害。1mg/L铀胁迫下万年青叶片检测出了铀元素存在,叶片伤害不明显。10mg/L铀浓度处理下,万年青叶片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膜质系统受到放射性损伤,叶片未见明显失绿,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铀元素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液泡。(2)低铀浓度(0.1mg/L)香蒲、万年青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极大值;5mg/L铀胁迫时,菖蒲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极大值。随铀浓度升高,香蒲、菖蒲、万年青根及茎叶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部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香蒲、菖蒲根及茎叶SOD、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万年青的SOD、CAT活性在高浓度铀胁迫下变化不明显。铀胁迫促使香蒲、菖蒲、万年青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来抵抗氧化胁迫。单一镉胁迫下(0~40mg/L),随镉浓度升高,万年青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万年青MDA含量、SOD、CAT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镉铀胁迫下万年青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镉胁迫下,随铀浓度升高,万年青MDA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GR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SOD和CAT活性呈缓慢升高趋势。铀(20mg/L)、镉(40mg/L)胁迫下,万年青叶子有稍许失绿,说明万年青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够减轻高浓度铀镉给植物细胞带来的伤害。(3)随柠檬酸浓度(0~20mmol/L)及 EDTA 浓度(0~20mmol/L)增加,万年青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OD、SOD、CAT、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柠檬酸及EDTA浓度均在5mmol/L时施加促进万年青生长,而20mmmol/L的柠檬酸及EDTA对万年青生长有抑制作用。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随着柠檬酸及EDTA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生物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逐渐降低。铀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随着铀浓度的增加,铀从根转移到茎叶的能力降低。当柠檬酸及EDTA浓度为5mmol/L时,万年青茎叶及根部富集铀均达峰值,柠檬酸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强化作用要好于EDTA。采用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结果表明:pH=6.5时加入柠檬酸后,溶液中的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以UO2-Citrate为主(达99%以上),pH=6.5时加入EDTA后,溶液中的铀主要以(UO2)2OHEDTA-形式存在,且受EDTA浓度影响较大,这两种形态的铀通常较难固定在万年青根部,但可使铀从根部向茎叶部的转移率得到提升。
马晓东[9](2019)在《面向肺癌粒子植入手术的剂量规划及术中导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肺癌近距离粒子植入手术中的剂量规划以及手术导航,对临床手术的准确执行具有很大帮助,并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对机器人辅助近距离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中剂量规划及手术导航方法的分析,研究了精准的逆向剂量规划以及机器人导航,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提高粒子植入精度、减少副作用、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本研究能够同时促进医疗机器人领域以及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共面模板的混合逆向剂量优化算法,集成了模拟退火方法和基于DVH的逆向评估方法。该算法改变传统正向剂量规划方法的思想,从剂量规划的目标入手,建立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初始解,然后使用基于DVH的逆向评估方法,最终得到最优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2)设计了一种个性化非共面穿刺模板,提出了基于联合稀疏矩阵表示的三维剂量优化算法。非共面模板解决了多靶区、生理结构的限制等临床需求,穿刺针的方向自由设计。而剂量优化算法根据训练结果,自动确定最优的粒子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个性化非共面模板能够准确地实现术前规划的结果,并且剂量优化的精度与效率都优于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方法。(3)提出了改进的ICP注册配准算法,改变了传统算法中初始值的确定方式,将图像空间到患者空间的注册配准分为粗配准和精配准。粗配准采用四元数法为精配准确定输入的初始值,精配准根据ICP算法的迭代思想确定最优的转换矩阵。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精度达到了临床手术的要求。(4)提出一种术前剂量规划驱动的模板自动定位方法,使用精度和稳定性更高的机器人代替传统的手动装置,将术前剂量规划的结果作为指令发送给机器人,实现了穿刺模板的准确定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得最终定位精度得到保证。(5)基于图像导航机器人和肺癌粒子植入治疗规划系统软件,搭建了肺癌粒子植入手术剂量规划和术中导航系统平台。进行了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手术,验证了所搭建的导航系统平台的精度、效率和安全性。
甘露茜[10](2019)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是当今人类社会对核能进行和平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发展核能是我国选择的应对当前急迫的能源需求、落实环境保护以及改善能源结构等问题的战略方向。因而核能行业是目前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核能工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相关探索,自此之后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军转民”的相关方针使得核能行业的发展重点由国防建设转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其后以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业性核电站先后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使得我国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核能行业体系。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有整个核能行业链条中,除核设施建设、运营、研究设计、建筑安装、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之外,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也是核能行业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更是体现核能行业发展真正水平的试金石。在我国核能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一系列的核能应用过程中已经产生并且将进一步逐渐累积起来更多的放射性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以固态、液态乃至气态的形式存在,对我国的环境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险。如何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监督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它们的安全,不仅对于核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更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所必须确保的要求。针对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基本法律以及我国国务院各个部委所颁布的部门规章、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导则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同时,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下属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以及各地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相关机构也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进行着持续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当前国际社会层面已经在一些基本的准则上达成共识,即由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颁布的于2001年起生效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截止2017年7月,该公约已有42个国家签署加入。在此公约基础之上,跟随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所发布的一系列与安全标准,构成了目前全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此外,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也对于辐射剂量防护等事宜发布了一系列体系原则性文件作为指导。目前各个拥有核能行业的国家也在结合IAEA、ICRP等国际组织有关公约、导则或建议后,根据各个国家其自身实际的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及社会发展的情况,去详细的制定符合国情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所相应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战略政策、管理法制以及标准体系、处置体系等系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借鉴参考意义的各国实践可作为我国的参考案例。本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核能国家中放射性废物的法律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借此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文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部分:引入本文研究内容的绪论、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各主要组成部分之研究、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目前之现状审视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完整构建的具体建议。目前全球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仍然较多的从物理学、工程学、地质学、环境学乃至项目管理等角度加以研究,而对于相关的战略以及政策,到具体的各项法律制度,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相信随着核能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完善。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相关信息之收集与总结,再结合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最终实现对如何促进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提出意见与建议。文章的研究思路,则是首先对于相关法律制度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作深入探讨,再对相应的系列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核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在对所探讨的主体做了学术研究准备及理论分析准备后,本文开始了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的各个构成部分通过单独的章节进行了单独的讨论。每个相应章节中包含了对域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战略与政策依据及相关法律制度本身主要构成的各个制度进行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域外国家之相关战略与政策依据与具体管理法律制度之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在每个章节中对我国相关制度所对应的具体情况也做了介绍,并进一步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相关制度做深入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对比与参考的资料。最后,再基于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专门聚焦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改善路径。整体来讲,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法学理论、环境法学理论,以目前现有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为理论依据,以文献研究为主,大量搜集、阅读文献报刊资料,同时借助媒体网络,广泛收集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有关的资料。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辨和实证相互运用,重在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实践操作形成更为合理的指导与改善。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章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人类社会较为新兴的行业与面临的较为新颖的问题所开展的,文中专门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之安全管理进行归纳、分析与归纳。研究角度方面,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与监督活动进行总结,并从其安全管理制度之法律渊源、法律运行、法律监督等角度通过对现有相关各国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及国际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研究方法方面,则是分别应用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为充分的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文章专门设立了章节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在对基础概念进行厘定后,可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来源于核能行业(“Nuclear Power Industry”)的放射性废物,根据组成核能行业的各环节,其中包括对核燃料的地质勘探开采、核燃料的提炼精制、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循环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等。与此同时,在综合各种对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定义及概念后,本文认为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是指:为实现核能行业中上述各种活动相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战略与政策依据,通过相关许可制度、应急制度等途径,由相应管理主体所执行的,针对这些放射性废物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来说,其本身还应当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是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特质。如果说正当性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前提,那么理论基础则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石。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理论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作为对其开展研究之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通过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分析之后,可以确定本文所讨论的核能行业放射性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正是从实证的角度,主要是指基于相关的战略、政策,通过具体的立法框架,对来源于核能行业中的放射性废物之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所相关各领域之法律规范、措施与方法的总称。通过上文中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之专门的解析,再结合目前实践的可以看到该制度主要由相应的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交流与磋商制度所构成。此外,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内涵与主要构成之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及构建原则等也应当被纳入相应研究的范畴。针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相关国家都会根据自身情况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与策略以作为整个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基石与出发点。一个国家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是由该国相应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战略、原则、政策所支撑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路线、选址准则、决策程序、资金模式等。目前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战略与政策理据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并明显差异,主要不同存在于决策过程透明化程度、资金保障机制等。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除基本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外。还必须针对此相关的法律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由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特殊性质,使得对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从一国国内加以严格要求,并且也必须要从国际社会的尺度进行合作落实。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相关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国际法体系,本身就是不断从领先国家的核能行业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总结归纳而成。并且在相关国际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由相应的国内法律提供支撑与协调,从而有效的对这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同时,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之国内法律而言,相关国际法律或规范性文件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相关的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基于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中外比较,可以总结出目前域外各代表性国家所拥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各主要构成部分的特点。亦可以在结合我国核能行业反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现状后,看到目前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即: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借鉴域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可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加以完善。我国目前我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子能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而又迫切需要的法律,构建相对独立的原子能法律是核能安全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急需出台。我国在不断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强“三废”处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的管理,制定核设施退役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等。其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加以完善。要完善此方面,需要进一步清晰划分各参与主体之具体职能并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主体之权威性与独立性。再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加以完善,实现对放射性废物产生及处置活动中的全过程管理并保障相关管理活动之资金需求。之后,还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对核能行业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法律制度,是保障核能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归纳与演绎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式。在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一般概念、定义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中核能行业发展的几个代表国家有关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核能行业的相关国际管理制度、公约等国际法环境进行了归纳和借鉴。通过对于各国之间以及中外之间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之比较,以及对于相关国际性规定与公约的分析,从中提取出对我国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具有价值的启示。最后再结合对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之历史沿革、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展望之分析,对我国目前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二、如何避免放射性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避免放射性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1)肝肿瘤超声引导穿刺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放射性粒子植入疗法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 |
1.3 研究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器人硬件系统设计 |
2.1 设计需求及手术流程分析 |
2.2 硬件系统组成 |
2.2.1 机械结构设计 |
2.2.2 硬件搭建 |
2.3 运动学分析 |
2.3.1 正向运动学分析 |
2.3.2 系统配准方法介绍 |
2.3.3 逆向运动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动的控制策略设计 |
3.1 基于人工势场法的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 |
3.2 基于超声影像的接触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器人实验测试与评估 |
4.1 机器人精度评估实验 |
4.2 运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验证 |
4.2.1 运动路径规划算法验证 |
4.2.2 接触算法及效果评估 |
4.2.3 穿刺实验中穿刺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关爱灾难中的儿童英语文本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s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
2.1.1 Seek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1.2 Building a glossary |
2.1.3 Choos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2.1.4 Working out a translation plan |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
2.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problems |
3.1.1 Over-focus on the original syntactic structures |
3.1.2 Lack of coherence in the target texts |
3.1.3 Loss of persuasive tone in the target texts |
3.2 Solutions |
3.2.1 Reconstructing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Chinese features |
3.2.2 Post-editing the translation at the discourse level |
3.2.3 Meeting the target readers’expectations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Unsolved problems |
4.2 Inspiration and expectat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s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s |
Acknowledgements |
(3)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放射源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
(二) 放射源监督管理模式研究 |
(三) 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研究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放射源 |
二、辐射事故 |
三、安全 |
四、放射源安全管理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一、木桶理论 |
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三、破窗理论 |
四、责任型政府 |
第二章 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J市放射源监管基本情况 |
一、放射源基本情况 |
二、监管队伍基本情况 |
三、辐射安全状况 |
四、法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J市放射源监管特色工作法 |
一、应用“互联网+”监管手段 |
二、严把废源回收“风险点” |
三、保持“零容忍”监管力度 |
四、打造“四位一体”监管模式 |
第三节 J市放射源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 |
一、在监管人员的配置方面 |
二、在财政资金的支撑方面 |
三、在传感网络的运行方面 |
四、在废源收贮的运输方面 |
第三章 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政府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
一、机构设置与地区总量不匹配 |
二、监管力量与监管强度不适应 |
三、工作态度与工作要求不统一 |
第二节 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
一、风险意识不强,主动回收难下决心 |
二、技防投入不足,运行维护难用精心 |
三、制度落实不严,严格遵守难持恒心 |
第三节 社会公众方面存在问题 |
一、放射源的概念不清 |
二、区分辨识能力不强 |
三、危机应对经验不足 |
第四章 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监管方面原因 |
一、对核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放射源监管易被边缘化 |
二、对核安全工作的理解不深,放射源立案积极性不高 |
三、对核安全工作的保障不足,放射源特岗津贴未落实 |
第二节 企业管理方面原因 |
一、从外部环境看,行业震荡加剧安全风险 |
二、从内部管理看,人员流动增大管理难度 |
三、从思想意识看,文化缺失不利长远发展 |
第三节 社会公众方面原因 |
一、放射源安全知识尚未纳入通识教育 |
二、放射源安全知识社会科普深度不足 |
三、放射源事故应急演练缺少公众参与 |
第四节 法律法规仍待健全 |
一、闲置源送贮有要求,无罚则 |
二、废旧源送贮有罚则,难执行 |
三、费用减免有新政策,不到位 |
第五章 进一步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监管方面对策 |
一、提高重视程度,优化考核机制 |
二、加深职业理解,从严开展工作 |
三、加强后勤保障,减少职业照射 |
第二节 企业管理方面对策 |
一、削减放射源数量 |
二、加强人才储备 |
三、全员共建文化 |
第三节 社会公众方面对策 |
一、开展放射源安全通识教育 |
二、加大社会科普宣传力度 |
三、邀请公众观摩应急演练 |
第四节 法律法规方面对策 |
一、对闲置放射源收贮从严要求 |
二、对废旧放射源收贮到厂回收 |
三、尽快出台放射源再利用办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市放射源安全知识网络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问提纲 |
致谢 |
(4)氧化应激及TRP通道在X射线诱导的疼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皮肤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2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与防护设计要素 |
2.1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 |
2.1.1 建筑物恐怖袭击统计分析 |
2.1.2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 |
2.2 建筑物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 |
3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 |
3.1 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建立 |
3.1.1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识别 |
3.1.2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分析 |
3.1.3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价 |
3.1.4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处理 |
3.2 建筑物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4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防护设计 |
4.1 防护设计理论原则 |
4.1.1 防护设计理论 |
4.1.2 防护设计原则 |
4.2 一般防护设计方案 |
4.2.1 警卫力量 |
4.2.2 周界实体屏障 |
4.2.3 入侵与紧急报警系统 |
4.2.4 视频监控系统 |
4.2.5 出入口控制与防爆/暴安检系统 |
4.2.6 照明系统 |
4.2.7 停车场 |
4.2.8 安全屋 |
4.2.9 应急预案 |
4.3 专用防护设计方案 |
4.3.1 武装袭击 |
4.3.2 直射武器 |
4.3.3 间射武器 |
4.3.4 投掷武器 |
4.3.5 钝锐器 |
4.3.6 生化及放射性武器 |
4.3.7 汽车炸弹 |
4.3.8 人体炸弹 |
4.3.9 邮件炸弹 |
5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应用验证 |
5.1 海洋大厦及企业调查 |
5.1.1 海洋大厦周围情况 |
5.1.2 海洋大厦使用情况 |
5.1.3 海洋大厦及企业防护措施梳理 |
5.1.4 企业应急管理措施梳理 |
5.2 风险识别 |
5.2.1 威胁识别 |
5.3 风险分析 |
5.3.1 可能性分析 |
5.3.2 脆弱性分析 |
5.3.3 严重性分析 |
5.4 风险评价 |
5.5 风险处理 |
5.5.1 海洋大厦地面区域使用规划改进 |
5.5.2 海洋大厦及企业防护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计算权重的Matlab程序 |
附录 B 应用验证基准威胁清单 |
附录 C 应用验证威胁-防护矩阵 |
附录 D 应用验证风险清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既有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
第一章 刑法兜底条款的概述 |
第一节 刑法兜底条款的界定 |
第二节 刑法兜底条款的数量、分布状况与类型 |
一、刑法兜底条款的数量 |
二、刑法兜底条款的分布状况 |
三、刑法兜底条款的类型 |
第三节 刑法兜底条款存在的缘由 |
一、刑事立法具有不完整性 |
二、刑事立法的不完整性与刑法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之间具有矛盾 |
三、刑事立法的不完整性与刑法社会保护功能之间具有矛盾 |
四、设置刑法兜底条款是缓解“两个矛盾”的必然选择 |
第四节 刑法兜底条款的价值 |
一、使得刑法的表现形式更加简约 |
二、使得相比纯粹的概括性立法更容易被理解和操作 |
第二章 刑法兜底条款的司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对典型兜底条款的司法适用考察为例 |
第一节 非法经营罪之“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
一、司法解释的扩张 |
二、地方法院判决的扩张 |
第二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
一、肖永灵投寄虚假炭疽杆菌案 |
二、钟海平盗窃消防栓铜芯案 |
三、刘襄等生产、销售“瘦肉精”案 |
第三节 破坏生产经营罪之“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 |
一、BBS散播谣言案 |
二、XPLUS订票系统案 |
三、恶意好评案 |
四、反向炒信案 |
第四节 对刑法兜底条款司法扩张的原因分析 |
一、风险社会下有恶必罚观念抬头促使兜底条款成为突破口 |
二、兜底条款成为司法便利主义的跳板致使被随意扩张 |
三、重刑观念使得兜底条款成为避轻就重的绝佳工具 |
第三章 罪刑法定视野下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立场与原则 |
第一节 罪刑法定与刑法兜底条款 |
第二节 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立场 |
一、严格解释与自由解释立场之争 |
二、刑法解释应遵循严格解释立场 |
三、限制解释立场——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立场 |
第三节 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原则 |
一、合宪性原则 |
二、法益保护原则 |
三、罪刑相当原则 |
四、慎刑原则 |
第四章 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规则 |
第一节 同类解释规则的确立 |
一、语义学下同类解释规则具有必然性 |
二、法律内容内在一致性要求同类解释规则 |
三、同类解释规则是普遍被认可和习惯的解释规则 |
四、同类解释规则符合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立场与原则 |
第二节 同类解释规则中“同类”的理解 |
一、对既有“同类”理解的评述 |
二、方法论上刑法解释的几种方法 |
三、对“同类”的理解应回归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 |
第三节 同类解释规则中“同类”的具体判断 |
一、文本融贯规则 |
二、法益同一规则 |
三、侵犯法益同质规则 |
四、排他规则 |
五、比例规则 |
第四节 从宽解释——同类解释规则运用中的补充 |
一、从宽解释规则的渊源与传统 |
二、从宽解释规则遭遇的挑战与新生 |
三、从宽解释规则之于我国刑法的具体应用 |
第五章 法定犯兜底条款解释的特殊规则 |
第一节 法定犯兜底条款解释的特别问题 |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划分 |
二、法定犯的基本特征 |
三、法定犯中兜底条款解释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无前置法刑事罚则无法定犯兜底条款解释 |
一、前置法(不)规定刑事罚则有其特殊意义所在 |
二、对于前置法不同行为规定不同法律后果的司法者必须遵循 |
三、没有前置法的存在禁止动用法定犯兜底条款 |
第三节 空白罪状应进行独立的刑法判断 |
一、违反国家规定必须遵循《刑法》第96条规定 |
二、空白罪状中的前置法应与罪名保护法益一致 |
三、空白罪状中的规定需要刑法价值的二次判断 |
第四节 双重兜底条款原则上排斥刑法兜底条款优先适用 |
一、法定犯的弱伦理性决定了不得优先适用刑法兜底条款 |
二、法定犯为实现国家管理之目的决定了应先穷尽非刑罚手段 |
三、法定犯的专业性决定了双重兜底条款应以前置法优先补充为前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含镉铀重金属污染废水研究现状 |
1.1.2 水溶液中铀的形态 |
1.1.3 铀镉复合污染废水处理技术 |
1.2 铀镉植物修复研究现状 |
1.2.1 铀的植物修复 |
1.2.2 镉的植物修复 |
1.2.3 螯合剂诱导含铀重金属植物修复 |
1.2.4 植物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
1.3 植物对铀的抗性和解毒机制 |
1.3.1 植物对铀的排斥性 |
1.3.2 植物对铀的耐受性 |
1.4 植物对铀的转化作用 |
1.4.1 铀的动力学行为特性 |
1.4.2 铀的生物有效性调节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检测方法 |
2.1 概述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 |
2.3.1 光合色素测定 |
2.3.2 丙二醛(MDA)测定 |
2.3.3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
2.3.4 抗氧化酶系统测定 |
2.3.5 植物对铀镉富集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3章 植物对铀镉胁迫的富集特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的选取 |
3.1.2 试验设计 |
3.2 不同植物对铀的富集效果 |
3.3 万年青对铀镉胁迫的富集特性 |
3.3.1 万年青对镉的富集特性 |
3.3.2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3.4 镉胁迫下万年青的细胞结构变化分析 |
3.4.1 镉胁迫下扫描电镜图分析 |
3.4.2 镉胁迫下扫描电镜EDS分析 |
3.4.3 镉胁迫下透射电镜图谱分析 |
3.5 铀胁迫下万年青的细胞结构变化分析 |
3.5.1 铀胁迫下扫描电镜图分析 |
3.5.2 铀胁迫下扫描电镜EDS分析 |
3.5.3 铀胁迫下透射电镜图谱分析 |
3.6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铀镉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2 不同植物对铀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2.1 铀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2 铀胁迫对植物丙二醛(MDA)的影响 |
4.2.3 铀胁迫对植物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2.4 铀胁迫对植物四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
4.3 万年青对镉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3.1 镉胁迫对万年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镉胁迫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3.3 镉胁迫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3.4 镉胁迫对万年青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4.4 万年青对铀镉胁迫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4.1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4.2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3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4.4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EDTA和柠檬酸对万年青修复含铀废水的抗性影响试验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植物及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 EDTA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EDTA对万年青光合色素的影响 |
5.2.2 EDTA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2.3 EDTA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4 EDTA对万年青几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
5.3 柠檬酸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柠檬酸对万年青光合色素的影响 |
5.3.2 柠檬酸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3.3 柠檬酸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3.4 柠檬酸对万年青抗氧化酶的影响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柠檬酸和EDTA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试验及模拟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植物及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软件模拟方法 |
6.2 柠檬酸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6.3 EDTA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6.4 采用软件模拟及结果 |
6.4.1 柠檬酸处理对溶液中铀离子形态的影响 |
6.4.2 EDTA处理对溶液中铀离子形态的影响 |
6.4.3 pH值对CA、EDTA络合溶液中铀的影响 |
6.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Hoagland营养液配方表 |
附录B 铀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测定 |
附录C 主要符号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面向肺癌粒子植入手术的剂量规划及术中导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治疗计划及导航系统现状 |
1.2.1 治疗计划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手术导航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逆向剂量优化算法及其研究现状 |
1.3.1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
1.3.2 逆向剂量优化 |
1.4 图像导航空间注册算法及其研究现状 |
1.4.1 图像导航空间定位技术 |
1.4.2 空间注册配准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肺癌粒子植入中的混合逆向剂量优化 |
2.1 引言 |
2.2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方式 |
2.3 放射性粒子剂量计算方法 |
2.3.1 传统的粒子剂量计算方法 |
2.3.2 AAPM推荐的剂量计算方法 |
2.3.3 蒙特卡罗模拟剂量计算方法 |
2.3.4 剂量计算方法比较 |
2.4 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 |
2.4.1 模拟退火算法简介 |
2.4.2 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 |
2.5 基于DVH的逆向优化评估 |
2.5.1 逆向评估 |
2.5.2 逆向优化评估算法的执行 |
2.6 临床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三维非共面剂量优化 |
3.1 引言 |
3.2 个性化非共面模板 |
3.2.1 共面模板的缺陷 |
3.2.2 个性化非共面模板 |
3.2.3 个性化非共面模板的优势 |
3.3 联合稀疏表示 |
3.3.1 稀疏表示 |
3.3.2 联合稀疏表示 |
3.4 个性化非共面模板的剂量优化 |
3.4.1 初始粒子预估器 |
3.4.2 粒子优化器 |
3.5 实验验证 |
3.5.1 实验准备 |
3.5.2 实验执行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的ICP注册配准实现肺癌粒子植入导航 |
4.1 引言 |
4.2 手术导航中坐标系的定义 |
4.2.1 图像坐标系 |
4.2.2 器械坐标系 |
4.2.3 患者坐标系 |
4.3 手术导航中的注册技术 |
4.4 改进的ICP算法完成患者注册 |
4.4.1 改进的ICP算法介绍 |
4.4.2 粗配准过程 |
4.4.3 精配准过程 |
4.5 实验验证 |
4.5.1 预测精度模拟实验 |
4.5.2 空间注册实验 |
4.5.3 可视化实时追踪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术前剂量规划驱动的模板自动定位方法 |
5.1 引言 |
5.2 模板自动定位方法 |
5.3 肺癌粒子植入手术导航系统平台 |
5.3.1 导航系统平台软件组成 |
5.3.2 导航系统平台硬件组成 |
5.4 术前剂量规划驱动的模板自动定位方法 |
5.5 模板自动定位方法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肺癌粒子植入手术导航系统平台相关实验 |
6.1 引言 |
6.2 剂量规划驱动的模板自动定位精度实验 |
6.2.1 导航机器人定位精度 |
6.2.2 模板定位精度对比实验 |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肺癌粒子植入手术导航系统动物实验 |
6.3.1 动物实验准备 |
6.3.2 动物实验执行 |
6.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肺癌粒子植入手术导航系统临床手术 |
6.4.1 实验数据获取 |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理论分析 |
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厘定 |
2.1.1 放射性废物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界分 |
2.1.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含义厘析 |
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
2.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合理性 |
2.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2.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环境权理论 |
2.3.3 风险控制理论 |
2.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与构成 |
2.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 |
2.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 |
2.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
2.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 |
2.5.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功能 |
2.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与模式 |
2.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2.6.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模式 |
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一般分析 |
3.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的特点与趋势 |
3.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比较 |
3.4.1 技术路线之比较 |
3.4.2 选址准则之比较 |
3.4.3 决策过程之比较 |
3.4.4 资金模式之比较 |
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分析 |
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立法之一般分析 |
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国际立法 |
4.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之宏观背景 |
4.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国际法律渊源 |
4.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中的参与主体 |
4.2.4 国际立法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之现实意义 |
4.3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4.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 |
4.4.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
4.4.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规章 |
4.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标准及技术文件 |
4.4.5 国际法渊源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之关系 |
4.5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立法之比较 |
4.5.1 立法框架之比较 |
4.5.2 法律渊源之比较 |
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5.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5.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比较 |
5.4.1 主体设置之比较 |
5.4.2 主体职能划分之比较 |
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6.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6.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比较 |
6.4.1 许可种类划分之比较 |
6.4.2 许可审批流程之比较 |
7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7.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役法律制度 |
7.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7.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比较 |
7.4.1 退役计划模式之比较 |
7.4.2 退役保障机制之比较 |
8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8.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8.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比较 |
8.4.1 应急管理框架设定之比较 |
8.4.2 应急管理主导机构之比较 |
9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9.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9.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
9.4.1 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之比较 |
9.4.2 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
10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与完善 |
10.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 |
10.1.1 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 |
10.1.2 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 |
10.1.3 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 |
10.1.4 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
10.1.5 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 |
10.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
10.2.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之完善 |
10.2.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之完善 |
10.2.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之完善 |
10.2.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之完善 |
10.2.5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之完善 |
11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如何避免放射性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肿瘤超声引导穿刺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控制[D]. 林晓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2]关爱灾难中的儿童英语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史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J市放射源安全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 程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4]氧化应激及TRP通道在X射线诱导的疼痛中的作用[D]. 袁许亚. 苏州大学, 2020(02)
- [5]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D]. 曾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6]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7]刑法兜底条款解释研究[D]. 黄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D]. 李仕友. 南华大学, 2019
- [9]面向肺癌粒子植入手术的剂量规划及术中导航研究[D]. 马晓东. 天津大学, 2019(01)
- [10]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 甘露茜.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