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PD? 变应性鼻炎? 哮喘多重角色有待澄清(论文文献综述)
翟建金,刘向祎[1](2021)在《变应性鼻炎中脂代谢异常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由特异性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激活、调节免疫细胞,介导免疫细胞增殖分化,进而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发现脂质类物质可能充当前炎症介质,调节多种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如IL-4、IL-5、IL-10、IL-17、IL-33、干扰素等的释放,进而引起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炎症的发生和损害也可进一步改变机体脂代谢并引起血浆脂质和脂蛋白水平的各种变化,包括胆固醇(TC)代谢、脂蛋白氧化等。多项研究发现脂代谢异常在细胞因子和AR之间的可能作用,但关于脂代谢异常与AR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其与相关炎症因子的调控关系还有待研究。为了全面理解AR的发病过程及为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对相关脂代谢异常及细胞因子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张迪[2](2021)在《小青龙汤散寒蠲饮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正常有序的水液代谢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水液代谢异常则会变生水、饮、痰等病理产物。其中“饮”与“痰”在中医学术史上曾出现过混淆不清的情况,历代医家关于饮病的论述,多尊张仲景方书,而仲景所言“痰饮”实则是饮邪为患。小青龙汤作为着名的治饮经方,组方颇具特色,包含温阳基础方元之一的桂枝甘草汤,滋阴基础方元之一的芍药甘草汤,肺脾双调、止咳首选方元的姜辛味组合,表里并治、平喘首选方元的半夏麻黄组合,四组方元涉及与水液代谢相关的阴阳、脏腑、表里等理论。中医学认识到的水饮病机与现代医学中多个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从方元角度探究小青龙汤的组方规律及肺水转运调节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意义。[目的](1)基于“形寒寒饮则伤肺”的中医发病学原理建立寒饮蕴肺证模型并进行评价;(2)基于寒饮蕴肺证模型初步探讨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于肺水转运的调节作用。[方法](1)通过“形寒+饮冷+冷水浴”的造模方法建立寒饮蕴肺证模型,通过宏观比较大鼠一般行为学、病理组织形态学(HE及AB-PAS)观察及肺功能检查,ELISA定量检测大鼠肺组织中TNF-α、cAMP、cGM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AQP5和MUC5AC表达,判断模型建立是否成功;(2)应用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干预寒饮蕴肺证模型大鼠,观察大鼠外观行为活动表现及病理组织形态学(HE及AB-PAS);肺功能参数测定;ELISA定量检测大鼠肺组织中TNF-α、cAMP、cGMP含量;ELISA定量检测大鼠血清中Ghrelin、Obestatin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AQP1、AQP5、MUC5AC、α-ENaC及Na+-K+-ATPase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cAMP、PKA、CREB mRNA分子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 cAMP、PKA、CREB、p-CREB 蛋白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外观行为活动表现上,出现与临床寒饮蕴肺证患者相似的表现,包括体重减轻、口鼻分泌物增加、蜷卧少动、饮食减少、呼吸功能受到明显抑制等症状与体征,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大鼠的异常状态;(2)HE染色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肺内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周围组织充血,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模型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3)AB-PAS染色观察到,肺组织支气管上皮有大量杯状细胞化生,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杯状细胞的化生;(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功能参数FEF50、TV、MMEF、FVC、IC、ERV显着下降,tI和tE均有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大鼠的肺功能表现;(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cAMP含量明显减低(P<0.01),cGMP含量显着升高(P<0.01),二者比值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小青龙汤组能明显逆转这些改变(P<0.01),各方元组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较,cAMP含量升高(P<0.01),伴有cGMP含量减低(P<0.01)。以cAMP/cGMP作为评价指标,各组的干预效果依次为:小青龙汤组>姜辛味组>半夏麻黄组>桂枝甘草组>芍药甘草组;(6)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含量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的干预,TNF-α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趋势;(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AQP5和α-ENaC表达减低,MUC5AC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干预,可以提高AQP5和α-ENaC的阳性表达,抑制MUC5AC表达。AQP1和Na+-K+-ATPase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上,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可以提高AQP1的表达;(8)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hrelin和Obestatin含量表达明显减低(P<0.01),二者比值也显着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姜辛味方元组的干预,Ghrelin含量明显上升(P<(.01),Obestatin含量进一步减低(P<0.01)。以Ghrelin/Obestatin作为评价指标,各组均能上调其表达:姜辛味组>小青龙汤组>桂枝甘草组>半夏麻黄组>芍药甘草组;(9)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cAMP、PKA、CREB mRNA及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EB蛋白表达下降(P>0.05)。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cAMP、PKA、CREB mRNA及cAMP、PKA、CREB、p-CREB蛋白表达。[结论](1)该模型从大鼠外观行为活动表现、肺功能参数及病理形态学等方面观察符合寒饮蕴肺证表现;从实验室指标检测上,以cAMP/cGMP表达下降评价阳虚改变,又以AQP5表达减低伴有MUC5AC过度表达评价水饮停聚的程度,同时小青龙汤作为散寒蠲饮的经典方剂,其治疗效果亦可以作为模型复制是否成功的佐证。因此,从宏观功能学到微观分子表达等方面评价来看,该模型较符合中医学寒饮蕴肺证的病理特征,通过“形寒+饮冷+冷水浴”的造模方法,可以制备寒饮蕴肺证模型,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可行性;(2)基于寒饮蕴肺证模型,观察cAMP/cGMP在各组间的表达,认为桂枝甘草方元与芍药甘草方元可能分别发挥了温阳化饮与滋阴利水的作用,分别主导阳气与阴气在水液代谢调节中发挥作用;cAMP/cGMP也可能参与了半夏麻黄方元发挥其平喘止咳与散寒蠲饮的作用过程;(3)Ghrelin、Obestatin作为一对与机体能量代谢相关的指标,姜辛味组合可能通过调节二者的含量发挥其肺脾双调的作用,通调水道、运化水液;(5)观察cAMP/PKA信号通路及肺水转运相关蛋白(AQP1、AQP5、α-ENaC及Na+-K+-ATPase)在药物干预前后的表达变化,认为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可能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节大鼠肺组织中某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肺组织的病理状态,调节肺水转运,促进肺液平衡的恢复,对寒饮蕴肺证大鼠肺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薛国辉[3](2021)在《Tim-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由于病情反复,UC患者需要多次评估疾病活动度和严重性以调整治疗方案。目前评估活动度和严重性主要依赖消化内镜,而其具有侵入性、昂贵及主观性强等缺点,故而降低了患者临床路径中的评估频率。探寻血液学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目前临床常用的C反应蛋白(CRP)并不能精准评估患者粘膜活动性炎症程度。此外,UC病因学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研究一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遗传易感性及粘膜免疫等多因素可能共同导致了UC的发生发展。一些免疫靶向药物如抗TNF-α单抗类已被批准应用,探寻UC发生发展过程中粘膜免疫机理对于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尤为关键。既往研究证实UC患者炎性粘膜中的巨噬细胞极化、TLR4/NF-κB信号通路以及辅助性T细胞2(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在UC粘膜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结构域分子4(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4,Tim-4)是一种可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参与免疫过程并维持机体免疫稳态的新型免疫调控分子,包括对巨噬细胞极化、TLR4/NF-κB信号通路及Th2和Treg的分化过程。而我们的先前研究证实给予重组Tim-4蛋白加重了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且既往研究发现阻断Tim-4可显着改善缺血再灌注及移植排斥。因此,我们推测阻断Tim-4或可通过调控肠粘膜免疫反应进而减轻UC的严重程度。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外周血中各种形式Tim-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和严重性等临床资料间的关联性,以期为UC诊疗提供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2)分析了肠粘膜微环境中Tim-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情况、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TLR4/NF-κB信号、Th2和Treg等的转录因子间的相关性,为发掘Tim-4参与UC致病机理提供更加直接的线索;(3)用阻断型抗体阻断Tim-4,观察其对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及对Th2细胞、Treg细胞、TLR-4/NF-κB通路、巨噬细胞极化和肠道菌群等的影响。为UC的诊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一)外周血中Tim-4在UC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收集36例明确诊断的UC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疾病组,3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资料、临床症状资料、影像学结果、消化内镜结果及病理组织学结果,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实验室资料。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14+Tim-4+细胞频率、Treg细胞频率和CD14+HLA-DR-/low细胞频率;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4 m 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可溶性Tim-4浓度。(二)Tim-4在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利用GEO数据库分析Tim-4在对照组和UC组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利用CIBERSORT算法分析UC相关浸润免疫细胞。选取25例UC患者(活动期14例和缓解期11例)的肠粘膜组织学标本和12例于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病变,且检查结果正常的人群的肠粘膜组织标本,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UC组织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测定粘膜组织中Tim-4、TLR4、My D88、NF-κB、GATA3、Fox P3、CD206和CD86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染色技术分析UC患者肠粘膜细胞凋亡情况。(三)阻断Tim-4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1)研究分组: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DSS+Anti-Tim-4m Ab组、Anti-Tim-4 m Ab组、DSS+美沙拉嗪(Mesalazine)组及DSS+阿拉伯胶(Gum Arabic)组。(2)DSS模型建立:给予5%的DSS溶液自由饮用,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并于造模的第8天处死。(3)Tim-4抗体干预方案:在造模的第0d、2d、4d及6d给予腹腔注射Anti-Tim-4 m Ab。(4)同型对照方案:DSS组、DSS+Mesalazine组、DSS+Gum Arabic组均同步给予与Tim-4抗体同等剂量的Ig G 2b腹腔注射,注射时间点为0d、2d、4d及6d。(5)Mesalazine给药方案:在造模第2d开始给予Mesalazine灌胃至造模第7d为止。(6)监测各组小鼠粪便隐血、体重变化及疾病活动度DAI变化。(7)Tunel染色测定各组小鼠肠粘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8)荧光定量PCR测定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Tim-4、GATA3、Fox P3、CD206、CD86、IL-6、IL-1β及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9)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测定TLR4、My D88、NF-κB、Tim-4、GATA3、Fox P3、CD206及CD86等的蛋白表达量。(四)阻断Tim-4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采集各组小鼠粪便标本,立即置于液氮中速冻30min,转移至-80℃冰箱中保存。提取粪便中总DNA,以16S r DNA的338F806R区域为靶标扩增的16S基因组测序文库,制备16S r DNA文库,聚类为OTU。对各组样本中OTU注释,分析微生物丰度和群落构成差异。结果:(一)外周血中Tim-4在UC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外周血中Tim-4在UC患者中的表达:(1)与健康人群相比,UC患者单核细胞表面Tim-4分子表达显着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PBMC中Tim-4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Tim-4的平均水平虽有所增加,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患者的外周血Tim-4水平与临床参数的关联分析:(1)CD14+Tim-4+细胞频率与UC临床参数的关联分析:重度组CD14+Tim-4+细胞频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的CD14+Tim-4+细胞比例也远高于轻度组(P均<0.05)。排便次数≥10次的患者与排便次数1-5次或6-9次的患者相比,CD14+Tim-4+细胞频率更高(P均<0.05)。广泛结肠型(E3型)患者CD14+Tim-4+细胞频率显着高于直肠型(E1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yo评分与CD14+Tim-4+细胞频率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r=0.5853,P=0.0002)。(2)Tim-4 m RNA与UC临床参数的关联分析:中度组Tim-4 m RNA明显高于轻度组,但重度组与轻度组及中度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排便次数≥10次的患者Tim-4 m RNA高于排便次数1-5次,但与排便次数6-9次的患者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ayo评分与Tim-4 m RN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830,P=0.0211)。(3)CD14+Tim-4+细胞频率与UC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CD14+Tim-4+细胞频率与EOS(r=0.3344,P=0.0462)、Ig G(r=0.4484,P=0.0061)、Ig E(r=0.4160,P=0.0116)及IL-6(r=0.4061,P=0.0140)呈显着正相关性,而与ALB(r=-0.3496,P=0.0366)和25(OH)D(r=-0.4830,P=0.0028)呈显着负相关性。(4)CD14+Tim-4+细胞频率与细胞因子、Treg及CD14+HLA-DR-/lowMDSC的相关性分析:CD14+Tim-4+细胞频率与TNF-α(r=0.6425,P<0.0001)、IL-17(r=0.3533,P=0.0345)、IL-1β(r=0.4381,P=0.0075)、IL-13(r=0.3324,P=0.0476)及CD14+HLA-DR-/lowMDSC(r=0.4094,P=0.0132)等指标间均呈显着正相关性,而与Treg细胞(r=-0.4958,P=0.0021)和血清IL-10(r=-0.6214,P<0.0001)间均呈显着负相关性。3.UC患者治疗后CD14+Tim-4+细胞频率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CD14+Tim-4+细胞频率总体上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二)Tim-4在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1.GEO数据库中UC数据集的分析结果:(1)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Tim-4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m-4高表达与低表达的UC患者间M2型巨噬细胞具有显着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肠粘膜中Tim-4的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性(P<0.05)。(3)UC患者TNF-α抑制剂治疗后Tim-4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Tim-4的表达变化:活动期和缓解期的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Tim-4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活动期患者Tim-4表达亦显着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GATA3、Fox P3、TLR4、My D88、NF-κB、CD86和CD206的表达变化及凋亡细胞情况:(1)活动期患者中GATA3高于健康人群和缓解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UC患者Fox P3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患者亦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3)UC患者TLR4、My D88和NF-κB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患者亦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UC患者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患者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CD206则在UC患者中显着下降,且活动期患者显着低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相较健康人群,UC患者肠粘膜细胞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且活动期患者显着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Tim-4表达水平与GATA3、Fox P3、TLR4/NF-κB、巨噬细胞极化及凋亡指标间的关系:Tim-4高水平表达的患者同样具有高水平的Fox P3、TLR4、NF-κB及凋亡细胞,提示Tim-4与以上指标存在表达上的正相关性,其中Tim-4与凋亡细胞频率相关性最为明显。此外,Tim-4高表达的患者相较低表达的患者具有更低水平的CD206,提示Tim-4与CD206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三)阻断Tim-4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1.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体重、疾病活动度(DAI)、结肠长度的变化及阻断Tim-4对其的干预效应:(1)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在造模的第2天开始体重下降,且在第4天后下降趋势显着。而DSS+Anti-Tim-4 m Ab组小鼠在第3天开始体重下降,但在第47天的时间段内均高于DSS组,但低于正常组(P<0.05)。(2)DSS组DAI在造模的第1天即开始增加,而DSS+Anti-Tim-4 m Ab组虽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但在第57天时间段的DAI显着低于DSS组(P<0.05)。(3)DSS组小鼠结肠长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Anti-Tim-4 m Ab组小鼠结肠长度亦显着低于对照组,但高于DSS组(P<0.05)。2.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及阻断Tim-4对其的干预效应:(1)DSS组小鼠病理组织学评分最高,Tim-4抗体阻断后组织学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Mesalazine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Tim-4抗体阻断组(P<0.05)。(2)DSS组小鼠肠粘膜细胞凋亡严重,可见弥漫性凋亡细胞堆积,Tim-4抗体阻断组和Mesalazine治疗组凋亡细胞频率相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均<0.05),但显着低于DSS组小鼠(P均<0.05)。3.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组织Tim-4、GATA3、Fox P3、TLR4/NF-κB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指标的变化及阻断Tim-4对其的干预效应:(1)各标志物m RNA表达变化:DSS组小鼠肠粘膜中Tim-4 m RNA、Fox P3 m RNA、TLR4m RNA、My D88 m RNA、CD206 m RNA和CD86 m RNA均显着高表达,而Tim-4阻断或Mesalazine治疗后以上基因的m RNA均显着下降(P均<0.05)。DSS组小鼠肠粘膜中显着高表达GATA3 m RNA,但Tim-4阻断后其水平虽有所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SS组小鼠肠粘膜和派尔集合淋巴结(PP结)中Tim-4均显着高表达,而Tim-4阻断或Mesalazine治疗后肠粘膜中其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SS组小鼠肠粘膜GATA3、TLR4、My D88、NF-κB、Fox P3、CD206和CD86均显着上调,而Tim-4阻断或Mesalazine治疗后其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DSS组小鼠肠粘膜Tim-4、GATA3、TLR4、My D88、NF-κB、Fox P3、CD206和CD86均显着上调(P均<0.05)。而Tim-4阻断或Mesalazine治疗后其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组织中IL-6、TNF-α及IL-1β的m RNA水平变化及阻断Tim-4对其的干预效应: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肠粘膜中IL-6m RNA、TNF-αm RNA及IL-1βm RNA均显着升高(P均<0.05),而在给予Tim-4阻断后以上三种细胞因子的m RNA水平相较DSS组均显着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esalazine治疗后这三种促炎细胞因子的m RNA相对表达量亦均显着下降,且显着低于Tim-4阻断组(P均<0.05)。(四)阻断Tim-4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DSS组小鼠平均可操作分类单元(OUT)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4阻断后小鼠OUT数量则显着上调(P=0.025)。(2)DSS组sobs指数和PD指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Tim-4抗体阻断后sobs指数和PD指数相较DSS组均显着上调(P均<0.05)。(3)ANOSIM/Adonis分析结果显示相较DSS组小鼠,Tim-4抗体干预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改善。(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受试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均占据优势。DSS组小鼠存在明显的菌门变化,其中厚壁菌门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显着下降,而拟杆菌门占比显着提升,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弯曲菌门(Campilobacterot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亦显着增加。在Tim-4抗体干预的小鼠中,虽与对照组仍有一定的差异,但可以发现相较DSS组厚壁菌门有所上升,且变形菌门显着下降。结论:1、UC患者外周血循环CD14+Tim-4+细胞异常上调,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度密切相关,提示循环CD14+Tim-4+细胞频率可作为评价UC严重性和活动度的客观和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2、UC患者外周血循环CD14+Tim-4+细胞频率与Treg细胞、MDSC细胞和炎症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3、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Tim-4高表达,并与疾病的组织病理学活动性、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 P3、TLR-4/NF-κB通路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存在相关性。4、阻断Tim-4可显着改善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临床症状、DAI和病理组织学炎症水平。且阻断后显着下调了TLR4/NF-κB信号通路,使Treg细胞和M1/M2趋于正常化。5、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弯曲菌门增加。阻断Tim-4后小鼠肠道微生物丰度增加,且菌落结构亦向健康小鼠趋化。
关东朗[4](2021)在《TRPV1参与过敏性鼻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叫做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发生在鼻腔鼻粘膜由IgE介导的敏感性增高的慢性炎性疾病。过敏性鼻炎通常表现为打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困扰。临床上通常通过一些抗炎和抗组胺、缓解充血药物治疗缓解鼻痒,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疗鼻痒药物。TRPV1是一种在痛痒觉中有重要的作用瞬时电位受体,神经和非神经细胞中均有TRPV1表达。在鼻腔中,鼻粘膜有表达TRPV1受体的细胞,并且TRPV1阳性感觉神经的过度刺激可能导致个体的鼻反应性高和鼻炎症状的发展,且TRPV1受体敲除鼻痒症状有所缓解。黄芩苷是中药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根茎中主要有效成分,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等作用,黄芩苷对过敏性鼻炎鼻痒有抑制作用,但对于黄芩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清楚完善。目的证实鼻粘膜有TRPV1阳性感觉神经纤维的投射、研究TRPV1参与过敏性鼻炎鼻痒的机制、阐述黄芩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机理。实验方法(1)通过使用鸡卵清蛋白(OVA)、Al(OH)3、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建立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2)行为学实验监测不同转基因小鼠(TRPV1、TRPA1、Mrgprcluster、MrgprD 受体敲除)和 Kit W-sh 肥大细胞缺陷小鼠痒觉行为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和给药处理前后小鼠鼻粘膜炎性状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钙离子成像、电生理、Dil染料逆行追踪实验(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菁高氯酸盐)确认有TRPV1阳性的三叉神经神经纤维投射到鼻粘膜。(3)行为学、钙离子成像、电生理实验研究黄芩苷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结果(1)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结果显示小鼠鼻痒行为显着升高(2)过敏性鼻炎造模后,小鼠行为学结果显示,TRPV1、Mrgpr cluster受体敲除小鼠抓挠鼻子次数显着降低;急性组胺滴鼻实验结果显示,TRPV1受体敲除小鼠相比WT小鼠组胺滴鼻后,抓挠鼻子的次数显着降低(3)黄芩苷可以缓解小鼠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并且钙成像实验表明,黄芩苷可以抑制辣椒素引起三叉神经元的钙离子内流。实验结论三叉神经有TRPV1阳性感觉神经纤维投射到鼻粘膜且TRPV1敲除小鼠过敏性鼻炎症状得到缓解;黄芩苷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
那飞扬[5](2020)在《兰州市学龄期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学龄期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并探讨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兰州市哮喘儿童控制状况,提升哮喘儿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兰州市选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作为调查地点,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筛查,共计纳入238例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哮喘中心门诊的6-11岁哮喘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根据2016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完成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具体分为以下3级:良好控制水平、部分控制水平以及未控制水平。采用自行编制的《儿童哮喘相关情况调查表》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父母及个人过敏病史、哮喘诱发因素等。应用药物依从性测试报告(Medication Adherence Report Scale,MARS)评估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的用药依从性。哮喘控制水平影响因素的筛选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38例哮喘患儿中良好控制124例,占52.10%;部分控制85例,占35.72%;未控制29例,占12.18%。其中日间症状>2次/周92例,夜间因哮喘憋醒36例,应急缓解药物使用>2次/周25例,因哮喘而出现活动受限73例;(2)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模型,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过敏性鼻炎(OR=3.955,95%CI:2.214-7.057)、冬季(OR=2.342,95%CI:1.040-5.27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OR=2.713,95%CI:1.355-5.425)可降低哮喘控制水平。规律门诊复诊(OR=0.488,95%CI:0.268-0.888)、ICS用药依从性良好(OR=0.180,95%CI:0.095-0.341)可提高哮喘控制水平。结论:(1)兰州市的学龄期哮喘儿童控制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明显高于亚太水平,处于中等水平;(2)合并过敏性鼻炎、冬季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引发哮喘控制不佳;(3)规律门诊复诊、ICS用药依从性良好才能保持哮喘的良好控制。
董方[6](2019)在《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cation,AHR)是指气管、支气管对特异性抗原刺激和非特异性刺激呈现的过度反应,是支气管哮喘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气道高反应为主要特征的支气管哮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病之一,全球范围有超过3.58亿的哮喘患者。哮喘常有家族倾向,受遗传因素影响,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针刺作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气道高反应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得到了中西医呼吸学专家的广泛认可,但针刺治疗气道高反应的具体机制研究甚少,制约了针刺治疗气道高反应在更广泛范围的认可和应用。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反应是AHR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过敏原或其他外界刺激后,淋巴细胞比例和自噬失衡、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细胞损害等因素导致了AHR。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自噬是细胞抗损伤的重要机制,两者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炎症性反应,包括气道高反应。自噬基因ATG5在气道高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中证实了针刺可通过调节CD4+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改善小鼠气道高反应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拟建立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气道高反应C57小鼠及条件性ATG5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OVA致敏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针刺通过自噬基因ATG5介导内质网应激-自噬在CD4+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机制,为针刺在气道高反应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室依据。第一章文献研究一、哮喘的研究进展二、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三、内质网应激与哮喘的关系四、细胞自噬与哮喘的关系五、自噬基因ATG5与哮喘的关系第二章实验研究第一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OVA致敏小鼠气道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18只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Sham组:实验的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共3次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于第15日起开始以1%戊巴比妥钠0.1ml腹腔注射麻醉,隔日一次,至第27天结束。于第28、29、30天,每天以生理盐水雾化,20min/天,连续3天。AHR组:于实验的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共3次在腹腔注射含10μg OVA及1mg Al(OH)3的生理盐水0.2ml,于第15日起开始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0.1ml麻醉,隔日一次,至第27天结束。于第28、29、30天,以含1%OVA的生理盐水(70mg OVA加入7ml无菌生理盐水中)给致敏小鼠雾化。A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构建同AHR组,于第15日起选择大椎、肺俞(双)、足三里(双)进行针刺,隔日针刺1次,共针7次,至第27天结束针刺。于第28、29、30给致敏小鼠雾化,方法同AHR组。二、指标检测1.无创肺功能检测清醒动物的特殊气道阻力记录乙酰甲胆碱刺激后s Raw值。2.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中气道与肺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3.瑞氏染色观察并统计BALF中白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一、无创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HR组小鼠在乙酰甲胆碱浓度为3.125 mg/ml至50mg/ml激发剂量时s Raw改变百分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后,AAHR组小鼠在各浓度Mch激发后,s Raw改变百分比均低于A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肺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肺组织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内无明显分泌物;AHR组支气管粘膜出现充血性水肿,上皮细胞可见局灶性脱落,皱折增多,支气管管腔内及肺间质可见明显的分泌物;AAHR组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粘膜下充血性水肿程度减弱,支气管管腔内及肺间质中分泌物明显减少。三、对BALF中细胞瑞氏染色结果计数分析发现气道高反应模型组的BALF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而针刺组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同时,AHR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Sham组,巨噬细胞明显低于Sham组(均P<0.05)。经针刺干预后,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巨噬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C57小鼠气道高反应模型,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其气道高反应,减轻气道炎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第二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气道高反应小鼠的Th1/Th2和Treg/Th17淋巴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二、指标检测1.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TGF-β,IL-17,IFN-γ,IL-4的含量变化。2.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Th2细胞,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一、在血清和BALF中,AHR组TGF-β,IL-17,和IL-4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AHR组IFN-γ含量低于Sham组(P<0.05)。与AHR组比较,针刺AAHR组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AHR组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升高。经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AHR组)比较,AAHR组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结论:气道高反应模型表现出Th1/Th2和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的状态,并伴随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的紊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穴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比例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气道炎症。第三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二、指标检测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蛋白ATG5、LC3II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表达变化。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果: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组小鼠的自噬基因及蛋白ATG5、LC3II,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Sha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针刺干预后,上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透射电镜观察,气道高反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典型的自噬小体,多数呈现封闭的、圆球形的双层膜结构。针刺组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结论:气道高反应模型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相应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针刺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改善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第四节自噬基因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诱导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方法:一、制备ATG5基因CD4+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二、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18只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18只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节。三、指标检测1.ATG5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鉴定。2.有创肺功能检测法记录乙酰甲胆碱刺激后气道阻力改变百分比值。3.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中气道与肺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4.瑞氏染色观察并统计BALF中白细胞百分比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Th2细胞,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6.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TGF-β,IL-17,IFN-γ,IL-4的含量变化。7.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自噬相关ATG5、LC3II蛋白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表达变化。8.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一、经实验室繁育,获得F3代小鼠82只,其中flox纯合且Cre阳性的小鼠ATG5flox/floxCD4+Cre+19只,flox纯合且Cre阴性的小鼠ATG5flox/floxCD4+Cre-20只。各选择18只进行后续实验。二、肺功能检测结果: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在Mch激发不同浓度时,AHR组RI增加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经针刺治疗后,AAHR组在Mch各浓度激发时的RI值变化百分比均小于AHR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同时,在AHR组和AAHR组,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较,RI增加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模型小鼠气道高反应增强,而针刺和ATG5条件性基因敲除可减弱气道高反应;针刺后的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气道阻力更接近与正常对照组。三、肺组织病理HE检测结果:ATG5flox/floxCD4+Cre-小鼠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类似。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组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弱。四、肺泡灌洗液瑞氏染色结果:对于ATG5flox/floxCD4+Cre-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BALF中细胞瑞氏染色结果计数分析发现,AHR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Sham组,而巨噬细胞明显低于Sham组。在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在A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更接近于Sham组。五、脾脏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与Sham组比较,AHR组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升高。经针刺干预后,与AHR组比较,AAHR组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在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在A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治疗组脾脏T淋巴细胞比例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六、ELISA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和Cre+小鼠血清和BALF中,AHR组TGF-β,IL-17,和IL-4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AHR组IFN-γ含量低于Sham组(P<0.05)。与AHR组比较,针刺AAHR组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HR组血清中IL-4含量有所降低,IFN-γ含量有所升高;BALF中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A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比ATG5flox/floxCD4+Cre-血清中TGF-β和IL-4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BALF中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炎症程度更低,更接近Sham组。七、RT-PCR基因和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气道高反应模型组自噬基因ATG5、LC3II、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PERK1、IRE-1、ATF6、Grp78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经针刺干预后,上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HR组ATG5和LC3的m RNA表达水平和自噬蛋白ATG5含量和内质网应激蛋白PERK1、IRE-1、ATF6、Grp78均低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较,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自噬基因ATG5、LC3和内质网应激基因PERK1含量降低;自噬蛋白ATG5、LC3和内质网应激蛋白PERK1、IRE-1、ATF6、Grp78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小鼠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程度更低,更接近sham组。八、肺组织电镜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AHR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典型的自噬小体,AAHR组肺组织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AHR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极少数量的自噬小体,而针刺组未发现典型的自噬小体结构。结论:自噬基因ATG5可介导内质网应激-自噬过程,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调控气道高反应和气道炎症。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可调控ATG5基因表达,进而通过调控ER stress-自噬过程促进恢复T淋巴细胞稳态。
赵秋良[7](2018)在《鼻部慢性炎性疾病肺功能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鼻息肉(Nasalpolyps,NP)是在鼻腔、鼻窦形成的表面光滑、荔枝样的新生物,多双侧鼻腔发病,也可单侧鼻腔发病,患者常伴随鼻窦的炎症,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堵、多涕、头疼、头晕及嗅觉减退等。根据2012年EPOS指南的分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为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一个亚型。N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至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学说和机制,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中鼻道微环境的破坏、鼻黏膜变态反应、遗传因素、细菌超抗原学说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炎性浸润等。上呼吸道炎性疾病和下呼吸道炎性疾患的发病密切相关已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CRSwNP患者可能存在下呼吸道功能异常:临床上有部分CRSwNP患者合并哮喘;部分CRSwNP患者则可能伴随无临床症状的小气道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伴有哮喘的CRSwNP患者在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其哮喘症状明显改善。本研究拟对NP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及分析,以了解其肺功能改变的状况,分析NP的临床特征、病变范围与下呼吸道炎性病变发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部分研究收集了 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手术的NP患者52例,入院后完善其相关临床信息资料,包括鼻窦CT检查及Lund-MackayCT评分、鼻内窥镜检查及鼻内窥镜评分、血清过敏原测定及肺功能通气功能检查,对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变范围与肺通气功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用于评估组间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相关性。p<0.05的值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所收集的NP患者中,肺通气功能正常者26例,小气道功能障碍者10例,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16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2例,分别占全部患者的50%、19.2%、30.8%、3.8%。单侧及双侧NP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结果具有显着差异(Z = 3.075,P = 0.0021);血清过敏原阳性及阴性的NP患者的肺功能结果具有显着差异(Z = 3.126,P = 0.0018);肺通气功能正常的NP患者的鼻内镜评分显着低于肺通气功能异常的NP患者的鼻内镜评分(P<0.05);肺通气功能正常的NP患者的Lund-Mackay CT评分显着低于肺通气功能异常的NP 患者的 Lund-Mackay CT 评分(P<0.001);且 NP 患者的 Lund-Mackay CT评分与其FEV1/FVC及小气道功能相关指标MEF75%、MEF50%、MEF25%、MEF25-75%均呈显着的负相关性(r=-0.5100,p<0.01;r =-0.4315,p<0.01;r =-0.3304,p<0.05;r=-0.4480,p<0.01;r =-0.4070,p<0.01)。结论CRSwNP患者尤其是病变广泛及变应原检测阳性的CRSwNP患者的肺功能更差,且CRSwNP患者的Lund-Mackay CT评分与其FEV1/FVC及小气道功能相关指标呈显着的负相关性,提示下呼吸道炎性病变与CRSwNP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对于CRSwNP患者尤其是病变广泛及变应原检测阳性的CRSwNP患者更应注意其合并下呼吸道炎性病变的情况。研究背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with nasal polyps,CRSwNP)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头面部疼痛、嗅觉功能障碍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生活、工作、学习及心理健康。鼻息肉(Nasal polyps,NP)的病理特征包括各种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显着的上皮重塑。但不同国家地域、种族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NP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在西方国家,NP中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而中国NP患者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显着增高。有学者提出根据CRSwNP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不同分为非嗜酸粒细胞型鼻窦炎伴鼻息肉(Non Eosinophilic CRSwNP,Non-ECRSwNP)和嗜酸粒细胞型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RSwNP,ECRSwNP)的概念。与Non-ECRSwNP的患者相比,ECRSwNP患者NP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显着上调,且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也通常增高。尽管NP炎性细胞的浸润类型存在地域及种族的差异,但其上皮重塑的类型具有一致性,即都表现为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CRSwNP组织常表现为明显的水肿和腺体增生,固有层中伴有大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CRSwNP,常伴有基底膜的增厚和纤毛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鼻黏膜上皮的屏障保护功能障碍、病原体侵入机体的因素。上呼吸道炎性疾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NP组织病理学特征与下气道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对99例中国鼻息肉患者进行较为全面的组织病理性学分析及肺通气功能检查,旨在揭示不同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上皮重塑模式的CRSwNP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及其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部分研究收集了 2014年至2016年于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及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并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99例,入院后完善其相关临床信息资料,每位患者于术前均行肺功能检查并记录以下参数: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用力呼气至肺活量的25%、50%和75%时的瞬间流速(FEF25%、FEF50%、FEF75%)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术前常规血常规检查,记录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术中收集的鼻息肉样本经过固定、包蜡、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免疫荧光化学(Immunoflurescence,IF)染色以评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上皮重塑的情况。分析不同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上皮重塑模式的CRSwNP的肺功能参数的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评估组间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相关性。p<0.05的值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在本研究所收集的样本中,最常见的组织上皮重塑类型是上皮增生(84.4%),其次是杯状细胞增生(61.52%)和鳞状上皮化生(26.02%),在18.8%的样本中同时出现了三种上皮重塑的类型。在NP组织的炎细胞浸润方面,最常见的炎细胞浸润类型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56.62%),但有高达41.4%的NP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上调;嗜酸性粒细胞在NP组织中浸润程度与患者的外周血的表达呈显着的正相关性(r = 0.2074,p = 0.039);上皮增生患者组的FEF25%显着低于非上皮增生患者组(p<0.05),杯状细胞增生患者组的FEF50%显着低于非杯状细胞增生患者组(p<0.05);相较于Non-ECRSwNP患者,ECRSwNP患者的如下肺功能指标显着下降:FEV1(p<0.05)、FEV1/FVC(p<0.001)、FEF25%(p<0.05)、FEF50%(p<0.05)、FEF75%(p<0.01)和 MMEF(p<0.01);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5%的NP患者相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上调的NP患者的以下肺功能指标表现出显着的下降:FEV1(p<0.01),FEV1(p<0.001),FEF25%(p<0.01)、FEF50%(p<0.01)、FEF75%(p<0.05)和 MMEF(p<0.01)。中性粒细胞型NP与非中性粒细胞型NP患者之间的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无显着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FEF25%(r =-0.2443,p<0.05)、FEF50%(r =-0.2099,p<0.05)及 MMEF(r=-0.2381,p<0.05)呈显着的负相关性;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FEV1(r=-0.2322,p<0.05)、FEV1/FVC(r =-0.4787,p<0.001)、FEF25%(r =-0.3263,p<0.01)、FEF50%(r =-0.3288,p<0.001)、FEF75%(r =-0.3439,p<0.001)及 MMEF(r =-0.3588,p<0.001)呈显着的负相关性。结论上呼吸道炎性疾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NP患者表现出较差的肺功能,提示此类NP患者存在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的潜在风险,更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在鼻部表现出的一种非感染性的鼻腔黏膜炎症,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鼻塞、流涕、喷嚏、嗅觉减退甚至丧失及眼痒等。引起AR的变应原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尘螨、花粉、霉菌、动物皮屑等。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是一种无明显过敏因素的非感染性鼻炎,其临床症状与AR相似,但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或皮肤点刺(Skin pricktest,SPT)检查为阴性。正常人体内血清IgE水平较低,但处于致敏状态的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是AR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AR与哮喘的关系密切,是哮喘发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IgE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同过敏原对肺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有争议。近期有研究发现,NAR也是哮喘发病的因素之一,但NAR影响下呼吸道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观察AR与NAR患者的肺功能、单一过敏原和多重过敏原过敏的AR患者的肺功能,分析AR患者外周血总IgE和特异性IgE(sIgE)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评估AR、NAR和不同变应原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及AR患者血清IgE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方法所选病例均为于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因清涕、喷嚏、鼻痒、鼻塞等症状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患者174例;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其姓名、性别、年龄、哮喘病史、变应性鼻炎病史及急、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史等临床信息。每位患者行血清过敏原检查或SPT,并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并记录以下通气指标: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呼气至肺活量的25%、50%、75%时的瞬间流速(MEF75%、MEF50%、MEF25%或FEF25%、FEF50%、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EF25-75%或 MMEF)。根据过敏原检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R和NAR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AR患者中的单一过敏(患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患者间肺功能检查的差异;比较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患者对两种以上过敏原过敏)AR患者间的肺功能差异;根据AR患者是否对真菌过敏将其分为真菌过敏组和非真菌过敏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肺功能差异;并分析AR患者外周血总IgE和特异性IgE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相关性。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用于评估组间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相关性。p<0.05的值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中AR患者中肺通气功能正常者79例(61.24%),小气道功能障碍者27例(20.93%),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23例(17.83%);NAR患者中肺通气功能正常者25例(55.55%),小气道功能障碍者8例(17.78%),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12例(26.67%)。肺功能检查的结果在AR及NA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分布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霉菌类过敏患者的FEV1/FVC、MEF50%、MEF25%及MEF25-75%显着低于单一花粉类过敏患者;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与多重过敏原过敏患者间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过敏原过敏患者的PEF及MEF75%显着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AR患者外周血清总IgE与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FEV1、FEV1/FVC、PEF、MEF75%、MEF50%、MEF25%和 MEF25-75%均呈显着的负相关性;d1和d2组的sIgE表达水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PEF呈显着的负相关性;mx2组的sIgE表达水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PEF、MEF50%和MEF25-75%均呈显着的负相关性;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的AR患者与不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的AR患者间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的AR患者的PEF、MEF75%、MEF50%和MEF25-75%显着低于不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AR患者。结论多重过敏原过敏患者的部分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显着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AR患者外周血清IgE的表达水平可影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AR患者的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显着低于不伴霉菌类过敏原过敏AR患者。本研究的结果可提示我们,当AR患者的过敏原检查结果显示多重过敏原过敏、血清总IgE高水平表达或合并霉菌过敏时,应对其肺功能情况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原发病,便于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可能发展的下呼吸道炎性疾患。
朱文翔[8](2018)在《麻芥巴布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和基于MAPK通路调控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本质上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等)、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网络共同参与的变态免疫反应性疾病。鼻炎作为危害各年龄段人群健康的复杂性、难治性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特色,其在弥补了西药抗过敏时效短、停药后易复发及多种副作用缺点后,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被人们认可。其中中药外治法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达到内服药类似的治疗效果,并且在预防鼻炎发作和鼻炎缓解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所使用的麻芥巴布膏是一种新型外用剂型,药物组成包含由麻黄、白芥子、延胡索、苦杏仁、生姜汁。麻芥巴布膏作为一种治疗鼻炎的新型制剂,需要对其临床疗效、动物药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将从麻芥巴布膏的临床病例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药效作用和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四个方面展开,从而评价麻芥巴布膏的治疗效果并阐释其部分作用机理。目的1、通过临床收集过敏性鼻炎患者,观察麻芥巴布膏干预后的临床疗效。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挖掘麻芥巴布膏潜在核心靶点,预测麻芥巴布膏作用通路。3、通过制备BN大鼠鼻炎模型,给予药物治疗,观察麻芥巴布膏对鼻炎动物模型的药效作用。4、通过制备BN大鼠鼻炎模型,观察麻芥巴布膏对MAPK通路、TSLP、Th1/Th2平衡及粘膜连接蛋白的影响,阐释其免疫调控机制。方法1、收集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48例,给予麻芥巴布膏背部穴位贴敷治疗4周后,根据视觉模拟量表观察患者喷嚏、鼻痒、流涕、鼻塞症状改善情况,根据疗效评分标准初步评定麻芥巴布膏的临床疗效。2、通过TCMSP数据库分别查询麻黄、杏仁、白芥子、延胡索、生姜的成分化合物及对应靶标,通过NCBI Gene数据库查询鼻炎靶标。将麻芥巴布膏靶基因和鼻炎靶基因融合,并通过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从蛋白作用网络中提取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相互作用蛋白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选取麻芥巴布膏调控鼻炎的具体作用通路。3、使用OVA致敏BN大鼠制备鼻炎动物模型,共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17.5mg/kg/d),麻芥巴布膏穴位贴敷组(6.65g/kg/d),每组10只。模型制备成功后,药物干预6周。治疗期间观察行为学变化。治疗结束后,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方法对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肥大细胞浸润;使用HE染色方法观察鼻粘膜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灌洗液中IgE、组胺的含量。4、采用 Western Blot 法分别检测 ERK、p38、TSLP、T-bet、GATTA、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Th1/Th2细胞数目;使用ELISA法检测IFN、IL-4、IL-5、IL-13 和 TSLP 含量。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随着麻芥巴布膏干预时间的延长,喷嚏、鼻痒、鼻塞、流涕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缓解。疾病疗效总有效率达到75%,并伴随鼻粘膜、分泌物等体征的缓解。中医证候有效率达到79.17%,并伴随自汗、畏风怕冷、咳嗽痰稀等肺虚感寒型症状的缓解。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通过查询TCMSP数据库,查找得到人源靶蛋白498个(麻黄131个、杏仁117个、延胡索177个、白芥子46个、生姜27个),鼻炎相关人源基因364个。采用Cytoscape进行靶蛋白相互作用融合并提取核心靶点,筛选得到74个核心靶点,涉及气道炎症、信号传导、免疫与反应、物质合成与代谢、气道重塑、基因遗传等功能。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得出MAPK通路作为麻芥巴布膏潜在调控通路,并对其进行后续实验验证。3、药效学结果:(1)行为学评价:治疗6周后,西替利嗪组与麻芥巴布膏组均能降低激发后喷嚏症状,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巴布膏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6周后,西替利嗪组与麻芥巴布膏组均能降低激发后挠鼻症状,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巴布膏组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2)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麻芥巴布膏治疗组和西替利嗪组均能减少OVA致敏鼻炎大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麻芥巴布膏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3)鼻粘膜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结构紊乱,纤毛粗细不一,有明显脱落,上皮细胞排列混乱,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层周围腺体及血管扩张增生,有充血及组织水肿,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显示出黏膜重塑的特征。西替利嗪组鼻粘膜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粘膜较为完整平滑,组织水肿缓解,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麻芥巴布膏组较模型组亦有明显改善,粘膜恢复完整平滑,仅有轻微水肿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鼻粘膜甲苯胺蓝染色:模型组则可看到大量肥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胞浆颗粒释放至细胞膜外,西替利嗪组与麻芥巴布膏组肥大细胞明显减少。(5)血清IgE及组胺含量:麻芥巴布膏可降低血清IgE及组胺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血清IgE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组胺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与西替利嗪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6)灌洗液IgE及组胺含量:麻芥巴布膏可降低灌洗液IgE及组胺含量,与模型组相比,灌洗液IgE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组胺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与西替利嗪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4、免疫机制研究结果:(1)流式细胞结果:麻芥巴布膏可升高Th1细胞数目,其显着高于模型组。麻芥巴布膏可降低Th2细胞数目,并且显着低于模型组。(2)WB检测结果:麻芥巴布膏可降低鼻粘膜ERK、p38、TSLP、及GATA的蛋白表达,提高T-bet、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3)ELISA检测结果:麻芥巴布膏可降低血清中IL-4、IL-5、IL-13和TSLP含量,提高IFN含量。结论1、麻芥巴布膏对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型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得到MAPK通路在麻芥巴布膏治疗鼻炎时起到重要作用。3、麻芥巴布膏可抑制鼻炎动物模型挠鼻、喷嚏过敏症状,并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降低IgE、组胺含量,起到对鼻炎的治疗作用。4、麻芥巴布膏通过抑制ERK和p38的磷酸化及TSLP的含量,并对处于免疫下游的Th1/Th2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进行调控,实现对E-cadherin和β-catenin功能保护,来减轻局部鼻粘膜炎症。
陈伊芮[9](2018)在《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及鼻腔黏膜TLR-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以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大鼠全身及鼻部局部行为学的改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鼻黏膜TLR-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含量变化来探讨芪龙颗粒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芪龙颗粒临床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四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芪龙颗粒组、辛芩颗粒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查阅相关文献后复制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先复制肺气虚型模型,再复制AR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以芪龙颗粒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辛芩颗粒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以等容积温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灌胃2周,观察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学与鼻部症状改变。麻醉下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清IL-4的含量,断头处死大鼠取出鼻黏膜,检测鼻黏膜中TLR-2的表达。结果: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造模成功,除空白组外,其余各造模组大鼠有明显的抓鼻、喷嚏、流涕及活动量减少,拱背蜷卧,反应迟钝,精神萎靡不振,咳喘、呼吸急促,毛发变黄、枯槁、个别脱毛,进食减少等症状。各造模组较空白组鼻部症状累计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周后两组大鼠鼻部症状累计评分较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芪龙颗粒组及辛芩颗粒组全身及鼻部症状也均得到改善,芪龙颗粒组与辛芩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4:模型组血清中IL-4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芪龙颗粒组及辛芩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芪龙颗粒组与辛芩颗粒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TLR-2:模型组TLR-2呈高表达,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芪龙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芩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龙颗粒可有效改善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全身及鼻部症状,可减少血清IL-4含量及降低TLR-2在鼻黏膜中的表达。IL-4、TLR-2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芪龙颗粒可能是通过调控血清IL-4、以及鼻黏膜TLR-2的表达而发挥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刘慧芳[10](2018)在《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脏腑虚损哮喘患者线粒体功能及其相关受损因素的分析,试图寻找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揭示L-Arg/ADMA代谢在线粒体损伤、氧代谢异常和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从代谢相关物质寻找影响哮喘发病的物质链条,为是否可通过阻断其物质链条中的关键靶点来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2016 GINA方案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哮喘患者共122例,对入组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及合并过敏性鼻炎情况、肺功能分级、脏腑虚损状况等。按病情严重程分级诊断标准分为哮喘间歇状态(1级)45例、轻度哮喘(2级)23例、中度哮喘(3级)30例、重度哮喘(4级)24例;按脏腑虚损辨证诊断标准分为肺气虚组47例、肺脾气虚组39例、肺脾肾虚组36例;正常对照组44例。分别抽取静脉血(18-20ml/例),采用高效液相联合质谱法(HPLC-MS/MS)检测左旋精氨酸(L-Arg)及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酶联免疫(ELASA)检测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1)、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DDAH1)等精氨酸代谢相关指标;并检测一氧化氮(NO)、活性氧自由基(RO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8-异前列腺素(8-iso)、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等氧化损伤标记物;提取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及线粒体,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线粒体的超微结构,JC-1流式细胞法测定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以此评估线粒体功能。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它们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患者一般资料、线粒体功能评价指标、精氨酸及相关代谢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并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不同脏腑虚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两两比较的LSD检验。对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纳入122例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8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48.28±10.61岁;正常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9例,年龄分布在17-64岁之间,平均年龄49.50±10.70岁,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年龄比较,肺脾肾虚组患者偏高(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的BMI、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脏腑虚损加重显着下降;不同脏腑虚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气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间歇状态(1级)为主(65.96%),其次是轻度哮喘(2级)(25.53%);肺脾气虚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中度哮喘(3级)为主(41.03%),其次为间歇状态(1级)(30.77%);肺脾肾虚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重度哮喘(4级)为主(52.78%),其次为中度哮喘(3级)(33.33%)。2)哮喘患者与正常组的血浆8-iso、TBARS、ROS、LPO、MDA 比较,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与正常组的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及COX均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ADM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组L-Arg水平、L-Arg/ADMA 比率、DDAH1水平较正常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PRM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与LPO呈负相关(r=-0.198,P<0.05),ATP 与 8-iso 水平呈负相关(r=-0.193,P<0.05),COX与8-iso水平呈负相关(r=-0.423,P<0.05),与ROS水平呈负相关(r=-0.141,P<0.05)。ATP 与 ADMA 水平呈负相关(r=-0.312,P<0.05),与 L-Arg/ADMA 比率呈正相关(r=0.236,P<0.05);COX 与 ADMA 水平呈负相关(r=-0.269,P<0.05),与 DDAH1 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5)。8-iso、TBARS水平与ADMA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L-Arg/ADMA呈负相关(P<0.05),与血浆DDAH1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L-Arg无显着相关性(P>0.05)。NO 与 8-iso 水平呈正相关(r=0.196,P<0.05)。血浆 ADMA 水平与DDAH1呈负相关(r=-0.224,P<0.05),与L-Arg、PRMT1 无显着相关性(P>0.05)。血浆NO水平与线粒体功能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L-Arg、L-Arg/ADMA 比率无相关性(P>0.05)。LPO水平与PEF呈负相关(r=-0.215,P<0.05),血浆 MDA、ROS 水平与 FEV1、FEV1/FVC、PEF 呈负相关(P<0.05)。将哮喘患者年龄、性别、BMI等一般情况以及氧化应激等指标等作为自变量(X),将FEV1%、PEF分别作为因变量(Y)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及体重指数(BMI)均是影响哮喘患者 FEV1%的风险因素(Y=163.305-0.958 MDA-0.016 ROS-0.685 BMI,F=26.818,R2=0.601,P<0.001,方程结果显示拟合度较高,能够解释60.1%的FEV1%的结果);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均是影响哮喘患者PEF 的风险因素(Y=141.854-0.563MDA-0.008ROS,F=91.435,R2=0.693,P<0.001,方程结果显示拟合度较高,能够解释69.3%的PEF的结果)。3)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8-is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组;哮喘间歇状态(1级)及轻(2级)、中度哮喘(3级)患者分别与重度哮喘(4级)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哮喘(4级)患者最高。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TBARS的两两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MDA、R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3级)、重度(4级)哮喘的血浆MDA、ROS明显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及轻度哮喘(2级)患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LP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正常组,中(3级)、重度哮喘(4级)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患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组患者与正常组的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COX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哮喘各不同病情程度组之间的两两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正常均呈下降趋势,中度哮喘(3级)相对最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L-Arg、L-Arg/ADMA比率、DDAH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降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之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NO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哮喘(4级)患者高于哮喘间歇状态(1级)与轻(2级)、中度(3级)者(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ADMA、PRMT1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将哮喘患者的年龄、BMI及氧化应激等血清学指标作为自变量(X)与病情严重程度分级(Y)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血浆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及年龄均是影响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Logit P--6.861+0.118 MDA+0.003 ROS+0.044年龄,经似然比检验,χ2=43.403,P<0.001,方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070,P>0.05)。4)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8-iso、LP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脏腑虚损加重,有增高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组的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TBARS 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脏腑虚损哮喘患者和正常组血浆MDA、ROS比较,肺脾气虚、肺脾肾虚组高于正常组,且肺脾气虚、肺脾肾虚组的ROS高于肺气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脏腑虚损情况的加重而增高。不同脏腑虚损各哮喘组患者与正常组的线粒体功能比较,MMP、ATP、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COX)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组降低;随脏腑虚损加重,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有下降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L-Arg、L-Arg/ADMA 比率、DDAH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降低,随脏腑虚损加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NO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正常明显升高;各脏腑组之间随脏腑虚损加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脏腑虚损的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ADMA、PRMT1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将哮喘患者的年龄、肺功能(FEV1%、PEF)及氧化应激等血清学指标作为自变量(X)与脏腑虚损状况(Y)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哮喘患者的年龄及PEF均是脏腑虚损状况的风险因素(Logi P=-0.871+0.173年龄-0.167PEF,经似然比检验,χ2=102.801,P<0.001,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701,P>0.05),哮喘患者的年龄和PEF可以用来预测其脏腑虚损状况的发展趋势。结论:1)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L-Arg/ADMA比率下降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发现DDAH1/L-Arg/ADMA通路异常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DDAH1的降低和L-Arg的不足引起哮喘患者机体内L-Arg/ADMA比率下降和ADMA的相对过剩,导致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和功能障碍,进而线粒体氧代谢紊乱、活性氧蓄积并促进氧化损伤—-这是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明确指出DDAH1和L-Arg/ADMA 比率越低,线粒体受损程度越重,活性氧蓄积越多,其变化趋势与哮喘气道炎症程度变化一致。2)提出或通过外源性补充和内源性生成来增加L-Arg水平,或通过DDAH1/ADMA途径来调控L-Arg/ADMA比率平衡来减少线粒体损伤和活性氧的蓄积,这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初步推断哮喘患者线粒体损伤可能是N O S过度表达NO大量生成的原因之一。当线粒体损伤,呼吸链抑制,机体内大量活性氧蓄积,引起气道上皮氧化损伤,气道内炎症细胞聚集并被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及炎性介质,在它们的诱导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等的iNOS表达显着增加,进而大量而持续合成NO。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研究去证实。4)证实哮喘患者的脏腑虚损状况与临床病情进展、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从机体代谢角度论证了中医脏腑虚损理论对病情变化趋势判断的正确性。中医脏腑虚损辨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机体代谢改变的外在表象,通过脏腑虚损理论对临床症状等外在表象的判断进行辨证分型对哮喘患者机体内代谢受损程度的宏观预测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COPD? 变应性鼻炎? 哮喘多重角色有待澄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PD? 变应性鼻炎? 哮喘多重角色有待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变应性鼻炎中脂代谢异常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代谢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 |
1.1 脂代谢与炎症反应 |
1.2 脂代谢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
2 变应性鼻炎中的细胞因子 |
2.1 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2.2 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2.3 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2.4 其他细胞因子 |
3 结语 |
(2)小青龙汤散寒蠲饮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小青龙汤的现代应用与研究概况 |
1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
2 小青龙汤的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中医学病理水液——水、饮、痰溯源与诠释 |
1 中医学对“水”的认识 |
2 中医学病理水病的内涵 |
3 中医学病理饮病的内涵 |
4 中医学病理痰病的内涵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寒饮蕴肺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肺水转运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Ghrelin及Obestatin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cAMP/PKA通路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RT-qPCR中各基因标准曲线图、实时扩增曲线图及产物溶解曲线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Tim-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及诊疗概述 |
1.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学概述 |
1.3 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系统概述 |
1.4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概述 |
1.5 Tim-4 及其免疫调控概述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外周血中Tim-4 在UC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UC的疾病严重程度及活动度评分标准 |
1.5 主要仪器和软件 |
1.6 主要试剂 |
1.7 方法 |
1.7.1 标本采集及处理 |
1.7.2 流式细胞术检测 |
1.7.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1.7.4 ELISA实验检测 |
1.7.5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UC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2 UC患者的实验室特征分析 |
2.3 UC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 |
2.4 UC患者的外周血Treg细胞和CD14~+HLA-DR~(-/low)MDSC细胞的频率变化 |
2.5 UC患者的外周血Tim-4 的表达变化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 |
第3章 Tim-4 在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UC相关GEO数据集 |
1.2 纳入研究对象 |
1.3 组织学分级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 |
1.6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GSE87473 数据集中 UC患者与健康人肠粘膜组织中 Tim-4 的表达差异 |
2.2 GSE87473 数据集中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免疫浸润细胞的谱系变化 |
2.3 GSE87473 数据集中 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 Tim-4 表达水平与免疫浸润细胞间的相关性 |
2.4 GSE92415 数据集中TNF-α抑制剂治疗前后Tim-4 表达水平的变化 |
2.5 纳入患者的组织学分级 |
2.6 不同组织学分级UC患者肠粘膜中Tim-4 的表达情况 |
2.7 不同组织学分级UC患者肠粘膜中Th2 细胞标志物GATA3 表达情况 |
2.8 不同组织学分级UC患者肠粘膜中Treg细胞标志物FoxP3 表达情况 |
2.9 不同组织学分级UC患者肠粘膜中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情况 |
2.10 不同组织学分级UC患者肠粘膜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表达情况 |
2.11 不同组织学分级的UC患者肠粘膜中细胞凋亡情况 |
2.12 UC患者肠粘膜中Tim-4 表达水平与以上指标的关系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 |
第4章 阻断Tim-4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体重、DAI、结肠长度的变化及阻断Tim-4 对其的干预效应 |
2.2 各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及阻断Tim-4 对其的干预效应 |
2.3 各组小鼠肠粘膜组织Tim-4、Th2、Treg、TLR4/NF-κB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指标的变化及阻断Tim-4 对其的干预效应 |
2.4 各组小鼠肠粘膜组织中IL-6、TNF-α及 IL-1β的 mRNA水平变化及阻断Tim-4 对其的干预效应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 |
第5章 阻断Tim-4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动物及粪便标本 |
1.2 DNA提取、质量检测及16S rDNA扩增测序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OTU及其丰度分析结果 |
2.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
2.3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
2.4 物种及其丰度分析 |
2.5 物种差异分析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Tim-4 信号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TRPV1参与过敏性鼻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章 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
1. 过敏性鼻炎定义与症状 |
1.1 过敏性鼻炎定义 |
1.2 过敏性鼻炎症状 |
1.3 过敏性鼻炎分类 |
2. 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 |
3. 鼻腔生理特点和过敏性鼻炎发病原因与机制 |
3.1 鼻腔生理特点 |
3.2 过敏性鼻炎发病原因 |
3.3 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 |
4.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4.1 化学合成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 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第二章 TRPV1参与痒觉传递过程 |
1. TRPV1表达与分布 |
1.1 TRPV1在神经系统中表达 |
1.2 TRPV1在非神经系统中表达 |
2. TRPV1与痒觉信号传递 |
2.1 痒觉产生与中枢传递 |
2.2 TRPV1与过敏性鼻炎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 |
1. 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鼻粘膜受体表达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章 TRPV1参与过敏性鼻炎机制研究 |
1. Trp、Mrgpr家族受体敲除小鼠鼻痒行为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三叉神经有TRPV1阳性神经元投射到鼻粘膜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第三章 黄芩苷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 |
1. 黄芩苷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小鼠痒觉行为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黄芩苷抑制三叉神经元钙离子内流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全文总结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本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兰州市学龄期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抽样方法 |
2.1.3 样本量估计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工具 |
2.2.3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
2.2.4 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 |
2.2.5 数据收集及录入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3.2 哮喘控制情况 |
3.2.1 哮喘总体控制水平情况 |
3.2.2 哮喘控制指标分布情况 |
3.3 哮喘控制水平的分布情况 |
3.3.1 一般人口学特征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3.2 父母及个人过敏史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3.3 哮喘的诱发因素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3.4 不同治疗的依从性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3.5 不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3.6 不同出生情况及喂养方式中哮喘控制水平分布情况 |
3.4 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哮喘控制水平相关研究因素及其赋值 |
3.4.2 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3.4.3 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儿童哮喘控制现状 |
4.2 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一般因素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 |
4.2.2 父母及个人过敏病史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 |
4.2.3 诱发因素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 |
4.2.4 治疗的依从性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 |
4.2.5 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6)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哮喘的研究进展 |
一、哮喘的定义 |
二、哮喘的病因 |
三、哮喘的治疗 |
第二节 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
一、各种针灸疗法对哮喘的治疗 |
二、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与哮喘的关系 |
一、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 |
二、内质网应激在呼吸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 |
三、内质网应激与哮喘 |
第四节 细胞自噬与哮喘的关系 |
一、自噬的作用 |
二、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 |
三、内质网应激与自噬 |
四、自噬与哮喘 |
第五节 自噬基因ATG5与哮喘的关系 |
一、ATG5在自噬中的作用 |
二、ATG5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
三、ATG5与哮喘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自噬基因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反应的作用研究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鼻部慢性炎性疾病肺功能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鼻息肉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和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分析及临床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表 |
英文论着 |
(8)麻芥巴布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和基于MAPK通路调控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上篇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内科疾病概况 |
1.中药经皮给药方式的理论起源 |
2.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剂型演化 |
3.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
4.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治疗优势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TSLP调控的中药外治法经皮肤免疫系统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探讨 |
1.对皮肤免疫系统的认识 |
2.TSLP在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3.TSLP与过敏性疾病的联系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部分 |
绪论 |
第一章 MJC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JC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1.资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JC对大鼠鼻炎模型药效作用研究 |
前言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MJC对鼻炎模型的免疫机制研究 |
前言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及鼻腔黏膜TLR-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用试剂 |
1.3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 |
2.3 给药方法 |
2.4 取材和实验标本的制备 |
2.5 观察指标与检测 |
2.5.1 一般情况及鼻部症状的观察 |
2.5.2 测试指标的测定 |
2.6 实验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造模后动物行为学变化 |
3.1.1 一般情况变化 |
3.1.2 动物鼻部症状的变化 |
3.2 治疗后动物的变化 |
3.2.1 动物行为学变化 |
3.2.2 血清IL-4含量及鼻黏膜TLR-2表达测定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鼻鼽的认识 |
4.1.1 鼻鼽的病因病机 |
4.1.2 鼻鼽的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AR的研究概况 |
4.2.1 AR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 |
4.2.2 现代医学对AR的治疗现状 |
4.3 动物模型的选择 |
4.3.1 肺气虚型模型复制的选择 |
4.3.2 变应性鼻炎模型复制的选择 |
4.4 模型复制成功的标准 |
4.4.1 肺气虚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的标准 |
4.4.2 变应性鼻炎模型复制成功的标准 |
4.5 模型动物死亡情况报告 |
4.6 治疗药物及对照药物的选择 |
4.6.1 治疗药物芪龙颗粒的选择 |
4.6.2 对照药物辛芩颗粒的选择依据 |
4.7 测试指标IL-4及TLR-2的选择 |
4.7.1 IL-4的选择 |
4.7.2 TLR-2的选择 |
4.8 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
4.8.1 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大鼠动物学行为的影响 |
4.8.2 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大鼠血清IL-4的影响 |
4.8.3 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大鼠鼻黏膜TLR-2的影响 |
4.8.4 芪龙颗粒与辛芩颗粒对肺气虚型大鼠血清IL-4及鼻黏膜TLR-2表达差异的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DDAH1/L-Arg/ADMA对哮喘患者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哮喘患者DDAH1/L-Arg/ADMA及线粒体功能变化趋势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脏腑虚损哮喘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ADMA/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与哮喘发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COPD? 变应性鼻炎? 哮喘多重角色有待澄清(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应性鼻炎中脂代谢异常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J]. 翟建金,刘向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1(11)
- [2]小青龙汤散寒蠲饮的组方规律研究[D]. 张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Tim-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D]. 薛国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4]TRPV1参与过敏性鼻炎机制研究[D]. 关东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兰州市学龄期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那飞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D]. 董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鼻部慢性炎性疾病肺功能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D]. 赵秋良. 山东大学, 2018(02)
- [8]麻芥巴布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和基于MAPK通路调控的免疫机制研究[D]. 朱文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芪龙颗粒对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及鼻腔黏膜TLR-2表达的影响[D]. 陈伊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DDAH1/L-Arg/ADMA通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脏腑虚损关系的研究[D]. 刘慧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哮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