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形储煤仓煤“自燃”​​事故的启示

圆柱形储煤仓煤“自燃”​​事故的启示

一、圆筒储煤仓煤炭“自燃”事故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雷[1](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爆炸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往往对煤矿造成重大破坏,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是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煤矿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复杂而多变。空间受限、高温、黑暗、含有有毒有害气体、不稳定的岩层、冒落区等相互作用、不断演变,使应急救援极具风险性和挑战性。不恰当的应急救援方式极有可能导致救援人员自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很多案例表明,煤矿应急救援自身伤亡事故与灾情认识不足和应急决策不力有着重要关系。有效遏制煤矿救援自身伤亡事故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研究。为此,本文应用事故统计、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案例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和灾区次生爆炸规律,进而从决策机制和决策方法两方面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为有效提出避免应急决策失误的措施,利用事故统计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和现场调研统计了 1959-2013年期间的81起矿山救援队自身伤亡事故。将事故按照发生时间、伤亡影响因素、救灾作业类型和伤亡人数进行统计,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以及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瓦斯爆炸应急决策的作用。研究表明:火灾事故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救援始终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概率最大的救灾作业种类,且近年来这一特点更为明显,火灾事故救援诱发瓦斯爆炸也成为重要特征。将矿山救援自身伤亡影响因素分为组织及个人因素、救援技术装备问题、违章指挥与处置、决策与指挥不合理、救援措施不当和其他等6类,其中组织及个人因素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最多的因素,占比41.98%,救援技术装备问题次之,占比16.05%。近年来由决策与指挥问题及救灾措施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比例有所增加。违章指挥与处置因素及决策与指挥不合理因素造成的矿山救援自身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可达到一个救援行动小队的人数,是防范的重点。火灾事故救援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也比较严重,平均死亡人数达3-4人/起,爆炸事故次之,为2-3人/起。爆震伤、烧伤、中毒、窒息、钝挫伤及疲劳衰竭伤害等是导致矿山救援队员死亡的6种主要伤害类型。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诱导主体主要为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科学应急决策,避免盲目施救。(2)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为提升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借助爆炸力学、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和科研、事故案例等对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进行了研究。次生瓦斯爆炸是由灾区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首先研究了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再次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和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规律,最后研究了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①提出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将其形成分为3个阶段:一是爆炸冲击波的冲击破坏和火焰毁坏作用阶段,二是爆炸产生的热量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再分布阶段,三是施救措施对灾区环境的干扰阶段。②从瓦斯积聚和引爆火源的角度分析了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次生爆炸诱因。对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停风、无风微风、循环风、风量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等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瓦斯积聚的重要原因,而灾变过程中瓦斯排放、封闭灾区等救灾措施控制灾区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对于引爆火源,电火花、放炮火花、摩擦撞击火花、烟火、明火、煤自燃等是生产过程中诱发瓦斯爆炸的火源,而救灾过程中,灾区电源被切断,灾区明火和自燃火源成为诱发次生瓦斯爆炸的重要火源,除此之外,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如矿灯)也有可能成为引火源。③总结并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中的4种组合模式:一是救灾过程中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隐蔽性强的自燃火源发生爆炸的模式,二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发生爆炸的模式,三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运移至采煤工作面明火处发生爆炸的模式,四是火区引燃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四种组合模式是救援过程中预防瓦斯爆炸的重要思路。④提出了 3种主要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救援过程中,次生瓦斯爆炸存在直接起爆和火焰加速机制,灾区状况的改变可能导致瓦斯燃烧转向瓦斯爆燃,小范围爆燃转向大范围爆燃,甚至爆燃转向爆轰,造成更大的破坏效应。⑤制定了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有利于救援人员判识灾区次生爆炸风险,科学应急决策。(3)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次生瓦斯爆炸规律,避免应急决策失误,依据灾区环境参数开展了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将灾区简化为管道中的瓦斯空气预混区域,预混区域瓦斯浓度选取参考灾区参数。利用Ansys Gambit 2.4建立了直径0.1m、长1m的封闭管道模型,借助Ansys Fluent 15.0模拟了预混区域长度分别为0.2m和0.3m时的瓦斯(简化为甲烷)爆炸过程,其中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6%、8%、9.5%、11%和14%。以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温度、燃烧反应速率、冲击波速度、火焰传播速度、压力波与火焰波的相对位置等为指标,研究了小型管道中预混范围变化的甲烷/空气爆炸特征,探讨了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次生爆炸规律。研究表明:①当灾区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次生瓦斯爆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预混长度增大,体积分数减小时,当甲烷体积分数接近化学当量浓度时,甲烷爆炸压力随之增大,当甲烷浓度接近瓦斯爆炸下限时,尽管甲烷预混长度有所增大,其爆炸压力却并未增大。预混长度增大后,瓦斯爆炸时间有所增长。应用表明可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实践。②甲烷爆炸压力并非在化学当量浓度时达到最大,而是在接近爆炸上限的体积分数时达到最大,受预混区与非预混区气体体积比影响,可燃气体向非预混区传播致使体积分数接近爆炸上限的甲烷爆炸压力最大。③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在最初50ms内出现一个峰值(即快速上升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然后保持较低的值。但对于高于化学当量浓度的甲烷在爆炸50ms后会由于部分甲烷传播至非预混区域,体积分数降低至接近化学当量浓度,致使反应速率有所增大,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④由于预混区较小,爆炸呈现强度较小的爆燃形式。燃烧过程表明直径0.1m、长1m封闭管道中,部分预混甲烷爆炸火焰加速距离较短,且火焰连续加速现象不明显。预混区长度增大后,甲烷爆炸持续时间有所增大。爆炸冲击波速度和火焰传播速度相对较小。冲击波速度为300-400m/s,火焰传播速度为0-10m/s。⑤点火温度为2600K时,化学当量浓度下预混气体爆炸温度场云图和各监测点温度曲线表明,预混区比非预混区爆炸温度高,但爆炸火焰传播至的非预混区域高温仍会造成严重的烧伤。(4)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为了寻求应急决策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之间的关系,以2013年我国两座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应急决策和次生瓦斯爆炸特征,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应急决策不当会导致次生瓦斯爆炸的演变。针对煤矿恶性事故,尽早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安全救援的重要保障。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对规范应急处置,减少应急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5)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根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具有的多主体多阶段特点,理论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和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①探讨了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煤矿瓦斯爆炸应急决策机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应分前期处置和中后期处置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应急决策主体不同。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应急决策中的核心组织。研究认为,煤矿重特大事故及复杂性事故(如暂未造成伤亡的复杂火灾)应由政府部门指导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基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复杂性,应急决策方式应融合层级式决策方式和分散式决策方式,在保证抢险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给救援人员适当的决策权,实现安全、高效及有序应急救援。阐明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要点,能够指导决策主体进行应急决策。②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通过对前景理论进行改进,使前景理论更加符合煤矿应急决策特点。应用表明,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能够促进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的科学化。

黄河,唐光明,王剑星,魏小明,申超,徐丽艳,赵彦,张忠模,李美成[2](2015)在《连续热电偶测温系统在圆筒储煤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堆积在封闭式圆筒储煤仓内,容易发生自燃现象,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煤炭自燃事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监控圆筒储煤仓内部温度的几种方法并分别进行对比。介绍了大尺寸新型连续热电偶,就连续热电偶实时测温系统在圆筒储煤仓的应用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系统简单方便,监测范围较传统的监测方法更为全面,并能实现实时监测监控区域的热点温度,适用于圆筒储煤仓内部温度监测的应用场合。

孙立峰[3](2015)在《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华准格尔大型选煤厂年生产能力达24 Mt。由于原煤的易碎性和非亲水性、生产工艺装备流程的复杂性及其粉尘控制设备系统的不合理性等原因,导致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煤尘浓度高达到550 mg/m3,煤尘污染十分严重。因此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对于杜绝生产安全隐患,保障生产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提高选煤厂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准格尔选煤厂产尘环节粉尘运动的计算方法与基本规律;确定了给煤仓系统为粉尘防治研究对象,分析了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煤尘特性与分布特征;分别基于给煤仓仓顶转载点、仓顶落煤过程、仓下给料系统中煤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以仓顶转载点导料槽、给煤仓作为封闭空间,研究了的粉尘爆炸危险性与煤炭自燃危险性。给煤仓系统粉尘浓度与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治理前全尘、呼吸性粉尘分别超标1.5~27.5、1.82~8.43倍,呼吸性粉尘累计百分比约为54~67%,粉尘属于油性粉尘。利用诱导风流、牵引风流和空气冲击波风流等理论,研究了准格尔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运移基本规律。分别采用稀疏相和稠密相模拟方法,建立了产尘点粉尘扩散基本方程和粉尘颗粒典型气固两相运动方程。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空气冲击波理论,对导料槽长度及除尘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了计算确定与优化,提出了给煤仓顶采用设置机头除尘器+仓间密闭罩+除尘器干式联合控尘技术、给煤仓下给料车间机尾无罩设导料槽+除尘器干式联合控尘技术。建立了给煤仓粉尘监控及自动喷雾系统。首次运用气固两相流、多孔介质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理论,对选煤厂给煤仓导料槽、给煤仓封闭空间内粉尘爆炸危险性与自燃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料槽内、给煤仓仓内粉尘浓度范围分别约为993-1016 mg/m3、2000~4500 mg/m3,均达不到煤尘爆炸下限浓度30000-50000 mg/m3,无爆炸危险性。煤仓内存煤高度为18.56m时,煤仓内存煤较少时,自燃风速出现在仓内煤的表面,仓内煤存在自燃可能性,提出了仓内煤自燃综合预防措施。存煤高度为25 m、45m时,不存在自燃危险性。

马海深,王苏敏,郭素银,王建豪[4](2013)在《黄骅港三期筒仓防煤体高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骅港三期是单个容量3万吨共24座筒仓的超大型群仓储煤系统,储煤主要来自神华集团所属煤矿,少部分为外购协作煤,多属易自燃煤种。为更有效控制火灾隐患,通过工艺流程分析及危险因素提取,试运营期间数据分析等,研究了致使煤体高温的危险因素和对策。发现运输过程中出现因雨淋而产生润湿热,因粉尘积聚发热的危险;筒仓储煤曾出现数天内温度从10℃升高到45℃,筒仓内有毒有害气体可能超限的危险;输煤皮带可能跑偏引起摩擦生热的危险等。试运营期间针对性采取了喷洒抑尘剂,设置警报系统及检测装置,加强皮带机监控和管理等安全措施。

赵立东[5](2012)在《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在我国,许多大跨度大空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孕育而生,尤其是体育馆和工业厂房中随处可以见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身影。在工业建筑中,煤仓结构大多采用上部网壳、下部筒仓的结构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随着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后,对于大跨度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上部网壳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结果显示结构频率分布较为密集。在罕遇地震动条件下,进行了El-Centro地震波单向输入与三向输入下弹塑性响应的对比研究,计算表明在考虑地震波三向输入后结构最大位移为15.22cm,比单一方向作用增大了24.7%。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应力为246.50Mpa,比单一方向增大了18%。结构在地震后总共有81根杆件进入塑性,最大等效塑性应变为7.1e-4,相比单一方向增大了91.9%。并使用TAFT波和天津波进行了验证,同时对长周期地震波进行了研究。(2)建立行波效应的精细化模型,考虑四种视波速工况,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弹塑性响应分析。计算表明,随着视波速的降低,结构顶点的位移和加速度、结构最大位移、杆件最大轴应力都随之减小。沿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径向杆件会随着视波速的增大,轴应力不断增大;对于垂直于地震波作用方向上的径向杆件,则是随着视波速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底部环向杆件会随着视波速的减小,轴应力不断增大,而且增幅很大。(3)计算了四种工况仓壁顶部的径向位移,并作为初始条件施加到网壳各支座节点处,得到支座径向位移的临界值为79mm。选取El-Centro地震波进行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响应分析,上弦杆和下弦杆中Y方向和X方向的径向杆件有不同的表现,前者会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杆件压应力不断增大,后者则是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压应力值不断减小。两部分中最外层一圈的环向杆件都是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杆件拉应力值不断增大。

肖文侠[6](2012)在《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露天矿山企业向大型化、设备现代化发展,研究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已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本论文根据煤矿重大危险源划分原则和存在的特性提出把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划分为露天煤矿火灾事故危险源、露天矿粉尘事故危险源及露天矿触电事故危险源等,通过分析不同危险源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合露天矿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并进行危险性分析;得出不同灾难级别煤矿事故存在明显的事故致因差异,而且差异的事故致因是导致重特大灾害发生的关键原因;众多核心基本条件的缺失是导致灾难性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不同时期煤矿重特大事故致因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发生事故的煤矿管理和技术提升有限,煤矿特别重大事故发生有其内在原因,不是一般事故简单扩大化。根据各种事故危险源的影响因素,以评价、预防和控制三方面为目的,建立了影响各种事故发生的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分析了矿井水灾、触电和车辆等事故危险源的诸多影响因素,结合神华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的具体情况,确定影响煤矿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认为不同的事故致因和事故扩大的因素两个方面是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给出了重特大事故预防的具体措施。

王建志[7](2010)在《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成本不断上涨,产业的不断升级,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被淘汰,产业如何转型以及进行产业转型所需的保障条件等问题随即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主要是采取了政府主导、高投入的转型补偿模式,开始了着手规划资源型产业转型,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安置企业员工、治理污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常产业升级转型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进行,而资源型产业转型则是政府主导行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严重依赖资源投入的阶段,对包括石油、煤炭、矿产等在内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巨大。围绕资源形成的基地,通常被称为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为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大多数资源型产业都是依托资源基地形成的,对耗竭性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由此形成了“资源依赖性”的产业模式。进入21世纪,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问题日益关注,一方面,我国资源型产业所面临的矛盾日趋尖锐,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大主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至此,资源型产业转型已经是几乎所有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和最主要的战略选择。由于中国由于对GDP增长的需要,普遍存在对资源产业的过度开发的情况,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在资源枯竭后才开始考虑产业转型的问题,属于被动转型,具有效果差、时间长、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单单依靠企业或地方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承受资源型产业转型所产生的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补偿机制方面的研究就越显重要,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作为资源型产业顺利转型的重要保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如何通过补偿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产业,科学合理地保障资源型产业转型顺利进行,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资源型产业补偿机制来讲,理论界的研究是明显滞后于政策的,许多国家已经对开始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探讨。各国在资源型产业退出补偿,生态补偿,再就业补偿,新产业培育补偿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措施。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国产业调整的迫切性所造成的。从理论研究角度上讲,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理论的系统阐述还较少,主要集中于工矿城市转型方面。建国初期,出现了大量资源型城市,但尤其该时期资源储量都十分丰富,并不存在产业转型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正规,一些资源型城市也开始面临资源衰竭后的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才逐步引起政府和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以中国资源型产业为基础,集中研究其转型补偿机制,并以此得到相关政策含义,供相关部门参考。本文将由产业与企业关系、产业转型含义、补偿机制含义出发,探讨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内容。进一步,通过建立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模型(包含资源型企业退出&补偿模型、职工安置补偿模型、生态环境补偿模型、土地征用补偿及智力投入补偿模型)并以之为基础,以矿山产业为分析案例,具体分析中国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最后,结合分析,本文从补偿资金的使用及补偿机制实施的相关政策方面给出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建立了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模型,并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对转型补偿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首次对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补偿模型。希望对于完善资源型产业转型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具体的,本文通过七部分展开本文的相关论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面各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涵义和内容。涵义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第三章,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模型的建立。第四章,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实施——以矿山产业为例。第五章,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的案例分析。第六章,结语。该部分对本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柯彦[8](2010)在《黄骅港三期工程封闭堆场建设的项目构思和项目决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往往是导致生产企业与周边民众矛盾的主要原因,企业进行项目构思和项目决策分析时,应把项目建设与人的关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严肃命题认真思考。把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企业污染的最大化治理、相关民众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走出一条企业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之路。我国目前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应采取各种预防性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尽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而不要等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产生以后再去想办法治理。如果在环境问题形成以后再进行治理,则在经济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必须以特别谨慎的态度尽量以预防的手段避免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的发生。本文以黄骅港煤三期工程煤炭堆场采用封闭筒仓储煤技术的过程为例子,表明加强环境保护对企业项目构思和项目决策的影响,虽然这项技术从未在港口煤炭堆场使用过,关于筒仓的安全性、投资大等问题也饱受争议,但是以环境保护为主而决策项目的企业作为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人们的大力支持和赞许。

寇学永[9](2006)在《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指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开采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生态环境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补偿。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做好生态补偿模型和生态补偿的设计是能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快发展和较高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补偿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我国许多省市也已进行了相关研究。贵州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随着“西电东送”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深入推进,贵州省的资源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然而,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省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贵州省的生态冲击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资源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已成为贵州省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为例,着眼于解决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在前人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生态补偿

张江平,倪子俊[10](2006)在《火电厂筒仓自燃原因及预防的探讨》文中指出针对火电厂筒仓贮煤自燃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筒仓贮煤的自燃机理和氧化过程,以及影响自燃的主要因素,并从使用及设计角度提出了筒仓贮煤预防自燃的措施。

二、圆筒储煤仓煤炭“自燃”事故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筒储煤仓煤炭“自燃”事故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研究现状
        1.2.2 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2.3 主要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
    2.1 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研究
        2.1.1 救援伤亡事故新特征
        2.1.2 救援伤亡事故的连锁效应特征
    2.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
        2.2.1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2.2.2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控制的难易性分类
        2.2.3 救援伤亡事故的多因性
        2.2.4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在救灾作业中的分布
        2.2.5 基于伤亡影响因素和救灾作业的事故严重性分析
        2.2.6 不同救援伤亡诱因的主体分析
    2.3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应急决策的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
    3.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研究
        3.1.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
        3.1.2 典型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
        3.1.3 灾区环境判识应用举例
    3.2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
        3.2.1 灾区瓦斯积聚规律
        3.2.2 灾区引爆火源规律
    3.3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规律
        3.3.1 掘进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3.3.2 采煤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3.3.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特征
    3.4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规律
        3.4.1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形式界定的理论基础
        3.4.2 基于爆燃事故的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分析
        3.4.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特征
    3.5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灾害判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4.1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设计
    4.2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方法
        4.2.1 控制方程
        4.2.2 模型选取
        4.2.3 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验证
        4.2.4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3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典型爆炸云图分析
        4.3.2 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爆炸压力对比分析
        4.3.3 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对比分析
        4.3.4 爆炸形式对比分析
        4.3.5 冲击波与火焰速度对比分析
        4.3.6 火焰传播距离与瓦斯预混长度的关系
        4.3.7 最大爆炸压力与瓦斯浓度的关系
        4.3.8 爆炸温度分析
        4.3.9 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4.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
    5.1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5.1.1 应急决策分析
        5.1.2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5.1.3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5.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5.2.1 应急决策分析
        5.2.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5.2.3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5.3 案例中应急决策主要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6.1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研究
        6.1.1 应急决策阶段与决策主体划分
        6.1.2 应急决策方式分析
        6.1.3 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构建
        6.1.4 应急决策要点
    6.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6.2.1 前景理论数学模型
        6.2.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构建
    6.3 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A
    附录B

(2)连续热电偶测温系统在圆筒储煤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圆筒储煤仓煤炭超温甚至自燃事故及特点
    1、圆筒储煤仓煤炭超温甚至自燃的事故
    2、当前已有的圆筒储煤仓内部温度监控方法
        (1)红外线测温仪或红外线成像仪法
        (2)热电阻实时监测法
        (3)智能温度传感器监测法
        (4)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测温系统
        (5)连续热电偶实时监测法
三、高强度连续热电偶在圆筒储煤仓的应用
    1、连续热电偶
    2、新型高强度连续热电偶
    3、新型防水接插式连接件
    4、连续热电偶信号处理
    5、圆筒储煤仓煤层温度监测系统组成
四、结论

(3)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选煤厂粉尘防治技术
        1.2.1 粉尘运动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粉尘控制技术
        1.2.3 选煤厂封闭空间的安全性
        1.2.4 选煤厂粉尘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选煤厂产尘环节粉尘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选煤厂粉尘扩散过程描述和扩散主要影响因素
        2.1.1 选煤厂粉尘颗粒扩散过程描述
        2.1.2 粉尘粒子扩散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2.2 选煤厂产尘点颗粒运动方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特性与分布特征研究
    3.1 粉尘特性实验研究
        3.1.1 测试方法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粉尘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3.2.1 测试方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给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与控制
    4.1 仓顶粉尘污染状况分析
    4.2 仓顶落煤过程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
        4.2.1 给煤仓仓顶空间粉尘发尘运移规律模型
        4.2.2 给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散逸机理与运移规律
    4.3 仓顶系统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3.1 仓顶转载点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3.2 仓顶落煤粉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
    4.4 仓顶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
        4.4.1 转载点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原理
        4.4.2 除尘器位置优化
        4.4.3 导料槽长度优化
        4.4.4 优化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给煤仓仓下给料系统粉尘发尘机理、逸散规律及控制
    5.1 仓下给料系统生产工艺、粉尘污染状况分析
    5.2 仓下粉尘运移规律及污染机理分析
        5.2.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给煤仓仓下粉尘运移及污染机理分析
    5.3 给煤仓下给料系统粉尘治理方案优化
    5.4 仓下粉尘治理技术参数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给煤仓和导料槽内预防煤尘爆炸安全技术
    6.1 煤尘爆炸性与自燃倾向性鉴定
    6.2 给煤仓粉尘在线监控系统
        6.2.1 粉尘监测系统原理及方案
        6.2.2 粉尘监测系统硬件
        6.2.3 气水两路喷雾降尘系统
        6.2.4 喷雾除尘系统参数的选择
    6.3 导料槽内煤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6.4 给煤仓内煤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6.5 煤仓内煤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黄骅港三期筒仓防煤体高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火灾危险因素
    2.1 运输过程的高温危险因素
    2.2 筒仓内部存储的危险因素
    2.3 运煤皮带机的危险因素
3 采取的对策
    3.1 运输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3.2 筒仓内部的预警体系
    3.3 筒仓运煤皮带机应采取的措施
4 结论

(5)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1.2 大跨度煤仓结构研究现状
    1.3 大跨度空间网壳结构研究现状
        1.3.1 网壳结构节点研究
        1.3.2 网壳结构服役监测研究
        1.3.3 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1.4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选题意义
2 结构抗震与温度场的相关理论
    2.1 结构抗震相关理论
        2.1.1 反应谱法
        2.1.2 时程分析法
        2.1.3 PUSHOVER 法
        2.1.4 随机振动法
    2.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方法与理论
        2.2.1 传热学相关知识
        2.2.2 ABAQUS 求解传热问题的方法
3 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1 加速度记录的基线校准
        3.1.1 加速度基线调整和校准简介
        3.1.2 常用加速度基线校准方法
    3.2 时间积分方法
        3.2.1 Newmark 时间积分方法
        3.2.2 隐式 Newmark 时间积分方法
    3.3 双层球面网壳结构模型的建立
        3.3.1 网壳结构模型的建立
        3.3.2 地震波的选取
        3.3.3 钢材料的本构关系
    3.4 上部网壳结构的模态分析
    3.5 单一水平方向地震动弹塑性时程分析
        3.5.1 模型阻尼的选取
        3.5.2 单一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3.5.3 单一竖向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3.5.4 长周期地震波单一方向输入弹塑性时程分析
    3.6 多维地震动弹塑性时程分析
        3.6.1 El-Centro 波多维输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3.6.2 地震波单一方向输入与多维输入的比较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4.1 大跨度结构多维多点输入的抗震计算方法
        4.1.1 多维多点地震动弹塑性反应谱法
        4.1.2 多维多点激励的时程分析法
        4.1.3 多维多点激励的随机振动分析法
    4.2 实现行波效应的方法
        4.2.1 大质量法
        4.2.2 大刚度法
    4.3 考虑行波效应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4.3.1 视波速的确定
        4.3.2 不同视波速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考虑下部结构耦合作用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5.1 传热问题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5.2 下部筒仓温度场分布研究
        5.2.1 热应力计算参数的确定
        5.2.2 混凝土仓壁温度场研究
    5.3 考虑径向位移耦合作用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5.3.1 混凝土仓壁径向位移的确定
        5.3.2 不同径向位移工况下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露天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国外露天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估
    2.1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应注意的问题
        2.2.1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概述
        2.2.2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问题
    2.3 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的内容及目的
        2.3.1 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的主要内容
        2.3.2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2.3.3 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价的主要目的
3 我国主要产煤地区煤矿重大危险源普查及事故规律分析
    3.1 煤矿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范围
        3.1.1 贮罐区及库区重大危险源普查
        3.1.2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普查
        3.1.3 煤矿企业建筑物、锅炉及压力管道的普查范围
    3.2 煤矿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结果
        3.2.1 按地区分布分析
        3.2.2 按煤矿重大危险源类别分析
    3.3 煤矿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规律
        3.3.1 由重大危险源导致的事故随月份变化规律
        3.3.2 由重大危险源导致的事故死亡者随年龄变化规律
        3.3.3 事故随季度的变化规律
        3.3.4 事故随小时的变化规律
4 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分析与研究
    4.1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概括
    4.2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滑坡事故危险源评估
        4.2.1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边坡的性质及主要特征
        4.2.2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滑坡事故影响因素
        4.2.3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滑坡事故的治理
    4.3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粉尘及火灾事故危险源评估
        4.3.1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粉尘的来源及危害
        4.3.2 宝日希勒露天矿粉尘治理的措施
        4.3.3 宝日希勒露天矿火灾事故危险源分析
    4.4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触电、水灾及车辆交通事故危险源评估
        4.4.1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触电事故危险源分析
        4.4.2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水灾事故危险源评估
        4.4.3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车辆(交通)事故危险源评估
    4.5 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其它事故评估
    4.6 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的指标控制体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经验
        1.3.2 对中国的启示
    1.4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以及政策实践
        1.4.1 理论研究综述
        1.4.2 政策实践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2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2.1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概念界定
        2.1.1 资源及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与企业的关系
        2.1.3 产业转型的理论内涵及模式
        2.1.4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理论内涵
    2.2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
        2.2.1 资源型企业退出补偿
        2.2.2 资源型产业转型职工安置补偿
        2.2.3 资源型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
        2.2.4 资源型产业转型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2.2.5 资源型产业转型地质勘探智力投入补偿机制
    2.3 资源型产业转型成本分析
        2.3.1 产业转换成本
        2.3.2 劳动力转移成本
        2.3.3 生态环境治理成本
        2.3.4 投资环境改善成本
3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模型分析
    3.1 资源型企业退出途径及补偿模型
        3.1.1 资源型企业退出途径
        3.1.2 资源型企业关闭破产补偿模型
    3.2 资源型产业转型职工安置补偿模型
        3.2.1 社会保险体系现状
        3.2.2 社会保障补偿模型
        3.2.3 资源型产业转型再就业补偿
    3.3 资源型产业转型生态环境补偿模型构建
        3.3.1 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内容
        3.3.2 生态破坏的损失计量
        3.3.3 环境污染损失计量
    3.4 资源型产业转型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模型
    3.5 智力投入补偿收益模型
4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的实施——以矿山产业为例
    4.1 中国矿山产业补偿机制现状
        4.1.1 矿产资源税费现状
        4.1.2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
        4.1.3 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征收现状
        4.1.4 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征收现状
    4.2 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理论分析
        4.2.1 资源型企业退出费用征缴及使用
        4.2.2 职工安置费用补偿
        4.2.3 生态补偿费用
    4.3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理论分析
        4.3.1 矿产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地质构造
        4.3.2 矿产资源的规模、开采年限及回采率
        4.3.3 矿产资源开采方式
    4.4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实施原则
        4.4.1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依据及对象
        4.4.2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的资金筹集方式
        4.4.3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运作方式
        4.4.4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提取与存储
        4.4.5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
        4.4.6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支出管理
        4.4.7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财务处理
        4.4.8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方式
    4.5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实施的政策
        4.5.1 财政税收政策
        4.5.2 招商政策
        4.5.3 人才政策
        4.5.4 产业政策
5 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X矿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份额
        5.2.1 水污染损失
        5.2.2 空气污染损失
        5.2.3 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
    5.3 X矿可持续发展基金缴纳份额
        5.3.1 因资源开采造成的直接损失
        5.3.2 因资源开采造成的间接损失
        5.3.3 人体健康损失
        5.3.4 生态恢复费用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黄骅港三期工程封闭堆场建设的项目构思和项目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论文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项目构思、项目目标
        2.1.1 项目需求分析与项目构思
        2.1.2 项目目标和决策
    2.2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程序与内容
        2.2.1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2.2.2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程序与内容
    2.3 建设方案的比选和优化
        2.3.1 比选要求与方法
        2.3.2 方案比选的范围及步骤
    2.4 对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价
        2.4.1 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
        2.4.2 社会评价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2.4.3 环境影响评价
    2.5 中西方项目投资评估对比
        2.5.1 我国项目投资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2 西方国家对项目的效益如何评估
        2.5.3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研究
    2.6 加强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
        2.6.1 环境保护的内涵
        2.6.2 环境效益计算
        2.6.3 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指标体系
        2.6.4 环境污染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案例分析—黄骅港三期工程煤炭堆场采用筒仓封闭的项目需求和构思
    3.1 案例背景介绍—黄骅港的现状及未来
        3.1.1 黄骅港基本情况
        3.1.2 港口吞吐量现状
        3.1.3 黄骅港以往工程的环境保护设施
        3.1.4 黄骅港煤三期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 封闭堆场的研究意义及构思过程
        3.2.1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2.2 项目需求分析的根据
        3.2.3 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3.3 封闭堆场的项目构思
        3.3.1 煤炭堆场降低煤炭煤尘污染的三种方案的介绍
        3.3.2 黄骅港三期拟采用的三种方案的环保效果的对比论证
        3.3.3 结论
    3.4 封闭堆场方案的具体构思过程
        3.4.1 准备阶段
        3.4.2 酝酿阶段
        3.4.3 调整完善阶段
        3.4.4 黄骅港三期工程筒仓方案计算机仿真研究
        3.4.5 黄骅港三期工程采用筒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5 筒仓工艺的决策分析
        3.5.1 投资估算
        3.5.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5.3 方案比较
        3.5.4 国家有关部门对筒仓堆场封闭技术的意见及评介
4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4.1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4.2 筒仓建设方案的关键技术
    4.3 建设规模及设计概要
    4.4 国内外筒仓设计中的技术措施
    4.5 国内外筒仓典型事故简况
    4.6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生态补偿的概念
    2.3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4 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基础
    2.5 生态补偿的原则
3 贵州生态环境现状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4 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1 矿山开采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2 矿山生态环境亟需修复
    4.3 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4.4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4.5 国际背景
5 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问题分析
    5.1 贵州省煤炭资源分布和开发概况
    5.2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5.3 生态补偿模型构建
    5.4 生态补偿费实施的影响分析
6. 贵州省实施生态补偿的方案
    6.1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的收取途径、标准、方式
    6.2 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的用途
结语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10)火电厂筒仓自燃原因及预防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贮煤自燃的机理
2 贮煤自燃的影响因素
    2.1 煤的吸氧量
    2.2 含水量
    2.3 硫化铁的含量
    2.4 环境温度
    2.5 供氧条件
    2.6 挥发分
    2.7 煤的粒度
3 防止筒仓贮煤自燃的措施
    3.1 筒仓监测系统
    3.2 筒内贮煤量适当
    3.3 加强现场管理
4 筒仓设计时的注意事项[5]
5 结束语

四、圆筒储煤仓煤炭“自燃”事故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D]. 李雷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2]连续热电偶测温系统在圆筒储煤仓中的应用[J]. 黄河,唐光明,王剑星,魏小明,申超,徐丽艳,赵彦,张忠模,李美成. 传感器世界, 2015(07)
  • [3]选煤厂给煤仓系统粉尘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 孙立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4]黄骅港三期筒仓防煤体高温对策研究[J]. 马海深,王苏敏,郭素银,王建豪.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09)
  • [5]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D]. 赵立东. 北京科技大学, 2012(10)
  • [6]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研究[D]. 肖文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7]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 王建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6)
  • [8]黄骅港三期工程封闭堆场建设的项目构思和项目决策分析[D]. 柯彦.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8)
  • [9]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寇学永. 贵州师范大学, 2006(11)
  • [10]火电厂筒仓自燃原因及预防的探讨[J]. 张江平,倪子俊. 山西电力, 2006(02)

标签:;  ;  ;  ;  ;  

圆柱形储煤仓煤“自燃”​​事故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