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裂修复术中保留翼钩和腭腱膜的探讨

腭裂修复术中保留翼钩和腭腱膜的探讨

一、腭裂修复术中翼钩与腭腱膜去留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镝,尹宁北[1](2021)在《腭裂的腭咽肌肉张力带重建》文中研究说明在应用唇鼻肌肉张力带进行唇裂修复术后, 笔者团队通过对腭咽部肌肉进行微米CT(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 对腭咽部6组肌肉的起止点和肌纤维走向进行分析, 包括腭帆提肌、腭咽肌、腭帆张肌、腭垂肌、腭舌肌和咽上缩肌。发现腭咽肌和腭帆提肌相互配合调节软腭运动, 翼钩区存在精细的滑轮结构, 不应轻易破坏。对6组肌肉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 提出腭腱膜与腭垂肌构成腭咽肌肉主张力带、腭帆提肌和腭咽肌构成腭咽肌肉第一副张力带、腭咽肌和咽上缩肌构成腭咽肌肉第二副张力带, 据此提出腭咽肌肉空间张力带重建的腭裂修复术。新术式重建了3组腭咽肌肉张力带的生物力学关系, 最大限度地保护翼钩区精细解剖结构, 初步实现了腭咽肌肉的生物力学仿生修复。

赵久丽[2](2019)在《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文中指出目的对腭咽部肌肉、肌纤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腭裂修复中的肌肉重建,理解腭裂病理语音的形成。资料和方法无人认领的1具诊断为Ⅱ度腭裂的28周流产胎儿尸体,截取头部眶底平面至口角-下颌角平面之间部分,4%甲醛固定8小时,3,75%碘碘化钾浸泡染色7天,进行微型CT(Micro-CT)扫描,并根据扫描所得DICOM图像描绘肌纤维,重建肌肉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结果由Micro-CT扫描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模型可发现腭咽部主要肌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咽肌、腭舌肌、咽上缩肌上部。此例腭裂标本的肌肉局部解剖结构特点:①腭帆张肌发出分支止于咽侧壁;②咽上缩肌与腭咽肌、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交叉或延续;③腭裂软腭内部肌肉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交叉关系,未见腭垂肌。结论Micro-CT可发现腭咽部肌肉的一些新的分支,以及肌肉之间的交叉关系。在腭裂标本中,腭咽部主要功能肌肉均与咽上缩肌存在肌纤维的交叉、延续等关联。腭部和咽部肌肉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腭咽肌肉复合体”。

杨闻海[3](2013)在《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龄腭裂患者的治疗,但对于大龄腭裂患者来说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才能提高术后的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主张一期先行腭整复术,二期视患者情况再定是否行咽成形术;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同期行腭咽成形术。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期腭咽成形术的联合术式逐渐得到了肯定,但是采用何种腭成形术联合咽成形术的组合术式,其术后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还缺少更多的客观评价。改良兰式法(Von Langenbeck法)腭成形术及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两种术式,其术后效果分别也得到了肯定。本研究,采用改良兰式法腭成形术同期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的组合术式治疗了33例大龄腭裂患者(≥7岁),并对其术后的半年、一年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33例非综合征型大龄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13例、男性20例,年龄介于730岁,平均年龄20.7岁。术前行鼻咽纤维内镜(Nasopharyngeal Fiberoscope NPF)检查、语音及鼻腔共鸣评估。手术均在插管全麻下进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先行腭咽肌瓣转移修复的咽成形术,再行改良兰式法的腭裂整复术,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一年的情况,评估其术后的腭咽闭合功能及语音清晰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创口均为临床I期愈合,14例患者获得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egeal competence VPC),4例患者属于边缘性腭咽闭合,另外15例患者虽然属于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gngeal Incompetence VPI)但腭咽闭合不全率(rate of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 RVPI)均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睡眠时暂时性呼吸困难的症状。结论:1.大龄腭裂患者同期行改良兰式腭成形术及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可靠稳定,手术操作较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的特点,这种同期联合术式可以作为大龄腭裂患者常规组合手术方式的一种选择。2.虽然部分病例术后仍然存在腭咽闭合不全,但其腭咽闭合率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术后语音治疗创造了一定条件。再者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未破坏咽部肌肉组织的连续性,保留了运动神经的功能术后效果稳定,若术后效果不佳仍可再次行其他咽成形术治疗。3.腭咽肌肌黏膜瓣重建的腭咽孔保证了术后患者良好的通气功能,未造成睡眠时暂时性呼吸困难的症状。术后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病率低是相对于咽后壁瓣咽成形术的又一优点。

蒋榕林,李军,沈宁,唐增斌,陈伟[4](2011)在《改良兰氏法在腭裂早期修复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兰氏法早期修复单侧完全性腭裂的效果。方法选择18~24个月龄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5例,手术均采用改良兰氏法修复腭裂,切开裂隙边缘,在腭部黏膜距上牙龈缘1~2 mm处,自尖牙近中始向后切开至上颌结节后方,剥离腭侧黏骨膜瓣、鼻腔黏膜及犁骨瓣,松解腭前血管神经束,重建腭帆提肌,分层缝合关闭裂隙。结果手术后出现腭裂穿孔、复裂2例,近期语音恢复良好53例,远期语音恢复良好58例。结论用改良兰氏法早期修复腭裂,既能获得良好的语音效果,又能减少日后颌骨发育障碍,为术后功能的重建创造条件。

孙琪殷,王洪涛[5](2011)在《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腭裂患儿与37例单纯唇裂患儿的相关资料,将腭裂患儿的中耳功能、听力水平与单纯唇裂患儿进行比较,并分析腭裂修补术对其中耳功能和听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腭裂组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在各年龄段组均高于单纯唇裂组,腭裂组ABR的V波反应阈值为(58.23±15.878)dBnHL,单纯唇裂组V波反应阈值为(40.31±6.370)dBnH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腭裂修复术术前、术后鼓室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V波反应阈值为(60.00±14.853)dBnHL,术后V波反应阈值为(48.67±12.488)dBnHL,听力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腭裂患儿进行腭裂修复术后听力部分得到恢复,但中耳功能障碍仍存在。这提示临床上腭裂患儿应早期手术治疗,恢复腭咽闭合,但腭裂修复术无法完全改善中耳功能。

孙琪殷[6](2011)在《唇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低龄腭裂患儿中耳功能及听力水平的情况,为了研究和探讨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心2006年至2010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腭裂患者与37例单纯唇裂患者的相关资料,将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听力水平与单纯唇裂患者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年龄、腭裂类型、腭裂修补术对其中耳功能和听力水平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ll.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者共159例,男102例,女57例,男女比例为1.8:1;其中单纯性唇裂37例,不完全性腭裂(伴/不伴唇裂)47例,完全性腭裂(伴/不伴唇裂)75例。患儿年龄1月-2岁,平均年龄6.9个月。研究得出结果如下:1.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高于同年龄段的单纯唇裂患者。2.腭裂患者ABR的V波反应阈值为(58.23±15.878) dBnHL,单纯唇裂患者V波反应阈值为(40.31±6.370)dBnHL,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3.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上升,只有在13-18m年龄段稍有回落。4.腭裂患者B、C型鼓室图占异常鼓室图的比例变化与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的变化一致,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只有在13-18m年龄段稍有回落。5.腭裂患者V波反应阈值的变化与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的变化相反,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反而下降,只有在13-18m年龄段稍有上升。6.隐性腭裂的中耳功能障碍患耳率及V波反应阈值异常率低于其它类型腭裂。7.腭裂的中耳功能障碍患耳侧及V波反应阈值异常侧均与腭裂裂隙侧无关。8.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与ABR的V波反应阈值不完全一致。9.腭裂修复术术前、术后中耳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术前V波反应阈值为(60.00±14.853)dBnHL,术后V波反应阈值为(48.67±12.488)dBnHL,两者间统计学差异。【结论】近年来,腭裂患儿的中耳和听力问题逐渐被国内重视,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成人和大龄儿童上,婴儿、低龄幼儿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实验结果表明,低龄腭裂患者的听力损伤患病率比较高,这与腭裂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发育异常等有关。腭裂患者进行腭裂修复术后听力部分得到恢复,但中耳功能障碍仍存在。这提示临床上腭裂患儿应早期手术治疗,恢复腭咽闭合,但腭裂修复术无法完全改善中耳功能,因此,腭裂患儿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期对患儿进行完善的听力评估,及早治疗中耳疾患,改善中耳功能,减少听力损失,为患儿的语言和智力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毛琛[7](2010)在《腭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和非急性感染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病,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正常人的发病率在10%左右。腭裂患者(cleft palate CP)是分泌性中耳炎(SOM)的高危群体,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国内外文献报道,腭裂患者的SOM发病率为可高达70%~100%,且腭裂患者年龄越小,SOM的患病率越高,1岁以内的患病率高达94%【1~3】。SOM常导致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和引起中耳炎急性发作。腭裂患者一方面由于腭部解剖异常失去了正常发音结构,另一方面,听力下降导致听到的声音失真,加重了语音发育障碍。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常规的序列治疗也对腭裂患者SOM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方法主要有腭裂整复术、鼓膜穿刺术及鼓室置管术。但对于其治疗效果仍有争议,且术后容易复发及引起永久性鼓膜穿孔、鼓膜硬化、胆脂瘤、粘连性中耳炎等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 active substance SAS)缺乏是正常人SOM发病的重要因素。SAS存在于咽鼓管和中耳腔内,它可降低表面张力,从而通过抗粘附机制使咽鼓管更易开放。向鼠中耳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显着降低了咽鼓管开放压,临床试验口服ambroxol(一种能增加表面活性物质的物质)可降低SOM发生率【4】。目前认为腭裂患者SOM的发生主要因为其腭部解剖异常,腭帆张肌连续性中断,不能有效的使咽鼓管开放,使中耳渗出液聚集。但不少学者发现,有些腭裂患者虽然经腭裂修复术鼓室置管术,术后听力恢复仍不理想,我们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基于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易发生SOM,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能有效治疗SOM,参考其他学者对于正常SOM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测定方法,测定了腭裂SOM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并探讨其与腭裂患者高发SOM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腭裂患者行声阻抗检测和鼓膜穿刺,明确SOM患者。分别采集健康人、腭裂非SOM患者和腭裂伴SOM患者鼻咽部灌洗液,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代表表面活性物质的卵磷脂含量,并进行对照。结果:1、腭裂患者30例(60耳)均进行了声导抗检查,其中20耳(33.34%)为正常A型鼓室导抗图,33耳(55%)为B型鼓室导抗图,7耳(11.67%)为C型鼓室导抗图,异常鼓室导抗图B型+C型为40耳(66.67%),腭裂伴SOM患者为22例(37耳),患病率为73.34%。2、腭裂伴SOM患者组鼻咽部灌洗液中代表表面活性物质的卵磷脂含量(9.0760±2.4390)mg/L<ˉx±s下同>、腭裂非SOM患者组(13.1005±2.5746)mg/L与正常对照组(55.8925±8.6462 )mg/L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腭裂伴SOM患者组与腭裂非SOM组比较也有明显减少(P<0.05)。3、腭裂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多,但12岁以前无显着差异,12岁后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SOM的患病率逐渐降低。4、腭裂类型对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及SOM患病率无影响。结论: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可间接反映中耳、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水平,并影响咽鼓管功能。腭裂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低于正常对照组,腭裂伴SOM患者低于腭裂非SOM患者组,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加,SOM患病率降低。提示腭裂患者除了解剖结构破坏外,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能也是其SOM高发的原因之一。可在腭裂整复术的基础上,尝试对腭裂患者早期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减低SOM发病率,改善腭裂患者听力功能,以利腭裂患者语音功能恢复。

钟子敏,唐世杰,彭立红[8](2009)在《腭成形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腭裂修复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自Von Langenbeck(1861)提出用腭粘骨膜瓣修复腭裂以来,腭成形术作为主导术式被应用于腭裂修复,为了更好地封闭裂隙、恢复软腭的生理功能,以及减少手术对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腭成形术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良术式,本文将围绕腭成形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杨寿康,孙国良,张号[9](2009)在《腭裂手术技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168例腭裂患者的修复手术,对手术方法的选择、电刀的使用、切口的顺序、粘骨膜瓣的剥离及松驰、无创可吸收缝线的使用、牙槽突及前腭部的处理、鼻腔粘膜的封闭、悬雍垂的处理、腭帆张肌解剖及功能重建和松弛切口的处理等应用的一些手术技巧进行临床效果总结分析。结果168例腭裂患者术后除有3例在硬腭前份牙槽突裂隙处并发穿孔,1例在软腭部发生穿孔外,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愈合,悬雍垂形成良好,软腭活动度满意。结论在手术过程中运用一些技巧和使用一些特殊器材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少缝合张力、减轻组织水肿、避免穿孔和复裂;有利于悬雍垂形成;有利于腭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王笑茹,张旭,霍峰[10](2008)在《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高手术质量。方法:总结我院1993-10—2008-05共601例腭裂修复手术病例,从患者年龄、腭裂类型、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601例患者中,学龄前组为482例,发生穿孔40例,学龄后组119例,发生穿孔4例。病变大多发生在腭垂部,其次为软硬腭交界部;601例患者中,术后出血32例,其中以鼻腔侧出血多见,其次见于硬腭的松弛切口和侧切口。结论:腭裂术后穿孔或复裂与患者年龄及腭裂程度及手术技巧有关;术后出血与术中操作不当,止血不彻底有关。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和作好出院指导可有效预防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腭裂修复术中翼钩与腭腱膜去留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腭裂修复术中翼钩与腭腱膜去留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论着 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标本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腭咽部肌肉解剖学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3)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腭裂整复术的应用
    2、咽成形术的应用
    3、鼻咽纤维内镜(Nasopharyngeal Fiberoscope NPF)的应用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临床手术方法
2 患者术前术后的检测与评估方法
    2.1 检查评估所采用的设备(见附图)
    2.2 检测与评估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后创口恢复情况
    3.2 电子鼻咽纤维内镜(NPF)检查评估
    3.3 语音清晰度评估情况
    3.4 语言理解度
    3.5 鼻腔共鸣的检查评估情况
    3.6 手术前后鼻漏气改变情况
    3.7 术后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4.1 联合术式相关问题
    4.2 术后效果分析
    4.3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4.4 术后远期效果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改良兰氏法在腭裂早期修复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切口
        1.2.2 剥离
        1.2.3 重建腭帆提肌
        1.2.4 缝合关闭裂隙
    1.3 疗效标准
2 结 果
3 讨 论

(5)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腭裂组与单纯唇裂组中耳功能状况及听力水平对比
    2.2 腭裂修复术术前、术后中耳功能状况及听力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3.1 腭裂患儿中耳功能障碍和听力损失的原因
        3.1.1 腭裂患儿存在先天性解剖异常
        3.1.2 腭裂患儿的腭肌组织学异常
        3.1.3 腭裂患儿咽鼓管发育较差
        3.1.4 腭裂患儿的口腔卫生欠佳
        3.1.5 腭裂患儿的颅底结构异常也会影响中耳功能
    3.2 腭裂修复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6)唇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腭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腭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片及说明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腭成形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瓣法
2 反向双“Z”法
3 提肌重建手术
4 单侧瓣法
5 颊黏膜组织瓣手术
6 上腭松弛切口的处理

(9)腭裂手术技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方法的选择
    3.2 高频电刀的使用
    3.3 切口的顺序
    3.4 粘骨膜瓣的剥离与松弛
    3.5 无创可吸收缝线的应用
    3.6 牙槽突及前腭部的处理
    3.7鼻腔侧粘膜的封闭
    3.8 悬雍垂的处理
    3.9 腭帆张肌解剖与功能重建
    3.1 0 松弛切口的处理

(10)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术后穿孔或复裂的原因
        2.1.1 手术操作问题
        2.1.2 患者自身条件差异
        2.1.3 护理因素
    2.2 术后出血的原因
        2.2.1 鼻腔创面出血
        2.2.2 口腔创面出血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手术技巧
    3.2 加强术后护理

四、腭裂修复术中翼钩与腭腱膜去留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腭裂的腭咽肌肉张力带重建[J]. 吴镝,尹宁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12)
  • [2]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D]. 赵久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闻海.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4]改良兰氏法在腭裂早期修复中的运用[J]. 蒋榕林,李军,沈宁,唐增斌,陈伟. 微创医学, 2011(05)
  • [5]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的影响[J]. 孙琪殷,王洪涛. 广东医学, 2011(16)
  • [6]唇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影响的研究[D]. 孙琪殷.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7]腭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D]. 毛琛.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腭成形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 钟子敏,唐世杰,彭立红. 医学综述, 2009(08)
  • [9]腭裂手术技巧探讨[J]. 杨寿康,孙国良,张号.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01)
  • [10]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 王笑茹,张旭,霍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06)

标签:;  ;  ;  

腭裂修复术中保留翼钩和腭腱膜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