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庄灿皇[1](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雷扬,陶艳艳,刘成海[2](2014)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病的临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是呼吸系统常用药,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药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脏疾病的文献做一综述,以期明确该药在肝脏疾病领域的疗效,为拓展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朱晓继,朱方石[3](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析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展,从中医古方的辨病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提取物及新剂型结合西药及中西医结合的序贯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以及降低HBV变异率和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安全性、减轻毒副作用、缩短疗程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仍有不足,亟需加强。
王少丽[4](2008)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医治疗肝脏疾病,辨证论治是其优势也是特色。本文拟运用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方法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CHB现有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试验观察数据的基础上,模拟在不同的临床干预下CHB的疾病进程及其生存质量的变化,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CHB的临床决策分析。全文共分疗效评价和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1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评价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与西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比较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取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肝胆病组临床试验数据库(2006年3月),CENTRAL(2006年第1期),PubMed(1966~2007),EMbase(1966~2007),OVID(1965~2006),CBM disc(1978~2007),CNKI(1979~2007)电子数据库,检索不受语种限制。纳入以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药(中药+核苷类药物)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疗效的所有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按测量指标、干预措施、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3974例CHB患者,纳入文献中均为中药与LAM比较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局为:中药组在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HBeAg复发率较LAM绝对减少了37%;治疗6个月停药后、治疗12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DNA复发率分别较LAM组绝对降低了23%、44%;治疗3个月、6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HA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24个月时中药组LN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24个月时中药组PCⅢ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3个月时中药组Ⅳ-C降低量优于LAM组;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中药组的ALT复常率分别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9%、49%;中药组对CHB主要症状、体征缓解率较LAM组绝对增加了22%;但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中药组DNA阴转率较LAM组绝对降低了14%、21%。纳入文献中无LAM组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支持。结论:基于现有文献证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对ALT复常/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DNA阴转、HBsAg阴转、HBeAg阴转、防止DNA复发、防止HBeAg阳转、症状体征恢复均有效;目前无LAM优于中药联合组的证据;但本系统评价因纳入文献用药时间不同未进行总体效应合并分析,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整体疗效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文献支持。2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提供源数据。方法:采用两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暴露组于广安门医院肝病门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于佑安医院进行LAM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3个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证候积分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24例CHB患者,LAM非暴露组40例,中医辨证论治暴露组84例。基线分析:中药暴露组与LAM非暴露组在性别、ALT水平基线上具有可比性;中药暴露组在年龄、HBeAg阴性患者数、病程、证候积分上高于LAM非暴露组;中药组HBV DNA水平低于LAM组。混杂因素分析:log10 DNA水平是ALT复常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治疗6个月后,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782倍。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log10 DNA每增加一个1个copy/ml,ALT复常的OR值平均减少0.592倍;log10 DNA水平是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在其它变量固定时,当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治疗3个月时DNA阴转的OR值平均减少0.418倍,治疗6个月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21倍,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的DNA阴转OR值平均减少0.488倍。HBeAg阳性是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变量固定时,HBeAg阳性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是HBeAg阴转患者的DNA阴转可能性的0.153倍;log10 DNA水平是HBeAg阴转与否的混杂因素,当其它自变量固定时,log10 DNA每增加1个copy/ml,HBeAg阴转的OR值平均增加1.396倍。ALT复常率:在治疗3个月、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基线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8.8%、58.1%、88.4%,与LAM非暴露组(42.5%、65%、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水平<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1.5%、79.5%、97.4%。DNA阴转率:在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对HBeAg阳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分别为33.3%、66.7%,LAM非暴露组分别为32.1%、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中药暴露组DNA阴转率均为57.1%,LAM非暴露组分别为71.4%、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eAg阴性且HBV DNA=1.00e+04copies/ml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75.0%,LAM组为40.0%,两组DNA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81.3%,LAM非暴露组为20.0%,中药组的DNA阴转率优于LAM组(P=0.025),RR为4.06,95%CI为0.69~23.82,AR为61.3%,中药暴露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DNA阴转率比非暴露组增加了3.06倍,中药辨证论治治疗与DNA阴转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暴露于中药组的DNA阴转率较LAM组增加了61.3%。血清学应答率:治疗6个月后,中药暴露组患者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均为6.81%,与LAM非暴露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暴露组患者出现4例HBsAg阴转(其中1例出现血清学转换),而LAM非暴露组无HBsAg阴转的病例出现。证候疗效:在治疗3个月时,中药暴露组的证候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7.3%、20.6%、47.9%;在治疗6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70.9%、21.6%;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较LAM绝对增加了25.6%、50.8%和20.1%。中药暴露组、LAM非暴露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在促使血清学转换、恢复肝功能、促进HBV DNA阴转上均有效,且本试验中药促进HBsAg血清学转换优于LAM,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DNA阴转率优于LAM,但因样本量较少,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第二部分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目的: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的疾病动态变化及转归;预测中医辨证论治、LAM对CHB终点结局的影响,从临床医生角度筛选优化干预措施;验证Markov模型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分别建立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的Markov模型,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结局指标,运用队列分析的方法估计CHB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40年间的疾病转归及获得的QALYs,评价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对CHB患者终点结局的影响,一维、二维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并采用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的方法预测40年间接受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的CHB患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的概率分布,进而通过比较中医辨证论治、LAM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从临床医生角度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结果:在观察的1~40年间,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18.48%~62.4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1.4%~36.60%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6.48%~80.12%;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2.90%~23.89%的患者出现血清学转换,约有3.06%~82.33%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4.76%~81.6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约有22.98%~46.74%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92%~57.07%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9.95%~68.00%;HBeAg阴性患者在接受LAM干预后,约有5.83%~29.43%的患者出现联合应答,约有2.35%~80.21%的患者发生肝硬化,仍为CHB的患者约为17.17%~33.06%。HBeAg阳性接受中药干预的患者,在40年间人均累积QALYs约为28.18,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07,中药组较LAM组人均累积增加了12.11个QALYs;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23.36,接受LAM干预的患者人均累积QALYs约为16.84,中药组较LAM组在治疗的40年间人均累积增加了6.52个QALYs。经10000次Monte Carlo微量模拟,HBeAg阳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7,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5;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4。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636,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30,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134。HBeAg阴性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可以获得的QALYs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36,可以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30;接受LAM治疗的患者今后40年内人均累积获得的QALYs最小为1,最大为35,累积获得的QALYs中位数为15。中药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739,LAM干预为最优干预方案的概率为0.258,两组之间的差值为0.003。结论:基于现有证据,以QALYs为结局指标,以0.05为两组间临床决策有意义的容许差值,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是HBeAg阳性患者的优化干预方案,对HBeAg阴性患者而言,目前尚不能得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为优化干预方案的概率与LAM有差异的结论;Markov模型可模拟在中医辨证论治、LAM干预下CHB患者的远期结局及QALYs的变化,反映CHB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并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Markov模型用于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但仍需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孙溢,谢燕,杨骏[5](2008)在《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概况》文中提出总结近年来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显着疗效,以期为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新用提供思路。
夏芸,刘建平[6](2007)在《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选择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38篇包括3523例患者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并进行系统评价。所纳入的试验质量普遍较低,方法学记分均低于2分。合并的结果表明,与空白组、非特异性治疗、其他中药治疗比较,甘草类制剂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复方甘草酸苷与干扰素α-2β联用对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的效果优于单用干扰素;强力宁与阿糖腺苷联用对清除血清HBVDNA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药物;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改善症状和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清除HBV标志物的作用;甘草类制剂与抗病毒药物的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是较有希望和前景的治疗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所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上述发现需要设计严谨的、方法学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
袁海宁,罗光汉,陈务卿,陈茂伟[7](2004)在《凯西莱联合丹参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凯西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9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采取口服一般性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凯西莱注射液 0 2g d ,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 d。疗程均为 4周。对此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中以TBIL、ALT、AST恢复较为明显 ,统计学表明有显着差异。治疗前肝肿大例数为 5 8例 (6 1 1% ) ,治疗后为 39例 (4 1 1% ) ,肝脏的回缩亦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检查 (ALB、GLB、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 )无明显改变。所有病例中除 2例出现少许皮疹、1例出现下颌下腺肿大 ,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 凯西莱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对肝功能指标及炎症肿大的肝脏恢复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性好。
丁惠琴,廖星玉,徐福桃[8](2004)在《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或)伴有脂肪肝(肝损伤)200例,随即分成两组,对照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并辅以口服护肝药物,治疗组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采用凯西莱注射液。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乏力,纳差,恶心,腹涨,肝区痛,肝、脾回缩等显效率分别为96.5%,95%,33.56%,89%,97.14%,76.47%,31.58%,而对照组分别为64.44%,63.27%,16.30%,45.92%,76.47%,44.29%,9.26%,两组相比,治疗组以乏力,纳差,腹涨,肝区痛,肝脏回缩等特别显着(p≮0.001),其次为恶心(p≮0.01),脾脏回缩(p≮0.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SB(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G(白/球)比例,TG(甘油三酯)显效率分别为96.77%,97.76%,84.44%,55.17%,67.86%,而对照组为94.57%,65.91%,50.55%,34.43%,46.15%,两组相比ALT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其次为AST(p≮0.01),再次为A/G比例(p≮0.05)和TG(p≮O.05),而SB显效率元差异。本组病例资料说明凯西莱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和肝脾回缩等,对降酶,改善A/G比例,对改善血脂(甘油三酯)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孙薇薇,李定坤[9](2000)在《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2例 ,并选择 32例采用维生素C、门冬酸钾镁、益肝灵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下降较对照组显着 (P <0 .0 1)。治疗组血清总蛋白上升降较对照组显着 (P <0 .0 5 )。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上升降较对照组显着 (P <0 .0 1)。在治疗过程中 ,未发生与本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着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10](1999)在《硫普罗宁(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对硫普罗宁(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基本资料相似的病例随机分成凯西莱治疗组与肝炎灵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结果:凯西莱治疗组在减轻慢性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及肝区痛的有效率达91.1%~7 5.0%;对肝功能ALT、AST、SB、ALB、A/G的有效率达90.1%~73.1%、静脉用药优于口服用药。凯西莱治疗组与肝炎灵对照组相比,在降低r-GT及改善血清蛋白(ALB、A/G)疗效上凯西莱治疗组明显较好。结论: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安全有效,价格较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二、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缩写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势的研究进展 |
1.中医辨证论治 |
2 中、西药综合治疗 |
2.1 中药联合拉米呋定 |
2.2 中药联合干扰素 |
2.3 中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类型 |
1.1.2 观察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试验特征与质量评价 |
2.2 ALT复常率 |
2.3 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标记物指标 |
2.4 肝纤维化指标 |
2.5 显(有)效率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
1 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
1.1 研究目的 |
1.2 资料与方法 |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1 文献类型 |
1.2.1.2 研究对象 |
1.2.1.3 干预措施 |
1.2.1.4 结局指标 |
1.2.2 检索策略 |
1.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2.3.1 随机方法 |
1.2.3.2 分配方案的隐藏 |
1.2.3.3 盲法 |
1.2.3.4 失访或退出 |
1.2.4 数据提取 |
1.2.5 统计分析 |
1.2.5.1 亚组分析 |
1.2.5.2 敏感性分析 |
1.3 结果 |
1.3.1 纳入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1.3.1.1 质量评价 |
1.3.1.2 观察对象 |
1.3.1.3 干预组别 |
1.3.1.4 临床结局 |
1.3.2 纳入试验Meta分析结果评价 |
1.3.2.1 中药vs LAM |
1.3.2.1.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2.1.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2.1.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
1.3.2.1.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1.3.2.1.5 ALT复常率/降低量 |
1.3.2.1.6 症状、体征缓解率 |
1.3.2.2 中药+LAM vs LAM |
1.3.2.2.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2.2.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2.2.3 HBVDNA阴转率/复发率 |
1.3.2.2.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1.3.2.2.5 ALT复常率/降低量 |
1.3.2.2.6 YMDD变异发生率 |
1.3.2.2.7 症状积分 |
1.3.2.2.8 症状、体征缓解率 |
1.3.3 敏感性分析 |
1.3.3.1 HBs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3.1.1 中药vs LAM |
1.3.3.1.2 中药+LAM vs LAM |
1.3.3.2 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 |
1.3.3.2.1 中药vs LAM |
1.3.3.2.2 中药+LAM vs LAM |
1.3.3.3 DNA阴转率/复发率 |
1.3.3.3.1 中药vs LAM |
1.3.3.3.2 中药+LAM vs LAM |
1.3.3.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1.3.3.5 ALT复常率/降低量 |
1.3.3.5.1 中药vs LAM |
1.3.3.5.2 中药+LAM vs LAM |
1.4 小结 |
1.4.1 疗效评价 |
1.4.2 局限性 |
1.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2 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的疗效评价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2.1 观察指标 |
2.1.2.2 疗效判定 |
2.1.2.3 统计学处理 |
2.1.3 结果 |
2.1.3.1 基线情况 |
2.1.3.2 混杂因素分析 |
2.1.3.2.1 ALT复常的混杂因素分析 |
2.1.3.2.2 DNA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
2.1.3.2.3 HBeAg阴转的混杂因素分析 |
2.1.3.3 生化学应答(ALT复常率) |
2.1.3.4 血清学应答(HBs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率) |
2.1.3.5 病毒学应答(DNA阴转率) |
2.1.3.6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 |
2.1.3.7 证候疗效 |
2.1.3.8 不良反应 |
2.1.4 讨论 |
第二部分 运用MARKOV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CHB远期结局的疗效评价 |
1 MARKOV模型的一般原理、特点 |
1.1 Markov过程 |
1.2 Markov链 |
1.3 Markov模型 |
2 CHB的MARKOV状态转移模型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待评价的干预措施 |
2.2.1.1 中医辨证论治 |
2.2.1.2 LAM |
2.2.2 待评价的结局指标 |
2.2.3 状态转移模型的设计 |
2.3 数据来源 |
2.3.1 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 |
2.3.1.1 中医、LAM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
2.3.1.1.1 CHB→HBeAg血清学转换 |
2.3.1.1.2 CHB→产生耐药的CHB |
2.3.1.1.3 CHB→肝硬化 |
2.3.1.1.4 HBeAg血清学转换→CHB |
2.3.1.1.5 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
2.3.1.1.6 产生耐药的CHB→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 |
2.3.1.1.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
2.3.1.1.8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产生耐药的CHB |
2.3.1.1.9 产生耐药的HBeAg血清学转换→肝硬化 |
2.3.1.2.中医、LAM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的健康状态转移概率 |
2.3.1.2.1 CHB→联合应答 |
2.3.1.2.2 CHB→产生耐药CHB |
2.3.1.2.3 CHB→肝硬化 |
2.3.1.2.4 联合应答→CHB |
2.3.1.2.5 联合应答→肝硬化 |
2.3.1.2.6 产生耐药的CHB→联合应答 |
2.3.1.2.7 产生耐药的CHB→肝硬化 |
2.3.1.2.8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产生耐药的CHB |
2.3.1.2.9 产生耐药的联合应答→肝硬化 |
2.3.2 健康效用值的估计 |
2.4 Markov决策模型结果 |
2.4.1 Markov队列分析结果 |
2.4.1.1 中药、LAM干预下CHB的疾病转归 |
2.4.1.1.1 HBeAg阳性患者 |
2.4.1.1.2 HBeAg阴性患者 |
2.4.1.2 中药、LAM干预下CHB患者QALYs变化 |
2.4.1.2.1 HBeAg阳性患者 |
2.4.1.2.2 HBeAg阴性患者 |
2.4.2 敏感性分析 |
2.4.2.1 一维敏感性分析 |
2.4.2.1.1 HBeAg阳性患者 |
2.4.2.1.2 HBeAg阴性患者 |
2.3.1.1.3 小结 |
2.4.2.2 二维敏感性分析 |
2.4.2.2.1 HBeAg阳性患者 |
2.4.2.2.2 HBeAg阴性患者 |
2.4.3 Monte Carlo微量模拟结果分析 |
2.4.3.1 HBeAg阳性患者 |
2.4.3.2 HBeAg阴性患者 |
2.4.3.3 决策优化方案的概率检验 |
2.5 讨论 |
2.5.1 Markov模型队列分析结果 |
2.5.1.1 中药、LAM远期预后的差异 |
2.5.1.2 中药、LAM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 |
2.5.2 最优干预方案的选择 |
2.5.3 Markov模型的建构 |
2.5.3.1 Markov模型的基本特点及基本分析过程 |
2.5.3.2 Markov模型用于慢性疾病疗效评价的优势 |
2.5.3.2.1 与随机对照试验比较 |
2.5.3.2.2 与常规生存分析方法比较 |
2.5.3.2.3 与决策树比较 |
2.5.3.2.4 Markov模型体现了疾病转归的动态变化 |
2.5.3.2.5 Markov模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
2.5.3.3 Markov模型的非完美性 |
2.5.3.3.1 预测前提的假定性 |
2.5.3.3.2 Markov模型的数据来源 |
2.5.3.4 关于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可靠性的探讨 |
2.5.3.4.1 根据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确定Markov转移状态 |
2.5.3.4.2 根据专业知识和可能得到的转换概率确定阶段长度 |
2.5.3.4.3 转移概率、效用值的设定 |
2.5.4 小结 |
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果 |
2 本研究特点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肝脏疾病 |
1.1 病毒性肝炎 |
1.2 淤胆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
1.3 肝癌术后发热、肝硬化合并肺部感染 |
2 治疗胆囊、胆管疾病 |
3 小结 |
(6)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研究的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方法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2.2 临床总有效率 |
2.3 肝功能的改善 |
2.4 抗病毒效应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1.1 方法学质量 |
3.1.2 对照的选择 |
3.1.3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1.4 随访缺失 |
3.2 安全性 |
3.3 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7)凯西莱联合丹参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肝功能改变 |
2.2 两对半指标改变 |
2.3 肝、脾B超改变 |
2.4 药物不良反应 |
3 讨 论 |
(9)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四、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病的临床应用现状[J]. 雷扬,陶艳艳,刘成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4(1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朱晓继,朱方石. 亚太传统医药, 2011(03)
- [4]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拉米呋定对照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少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5]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 孙溢,谢燕,杨骏.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01)
- [6]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夏芸,刘建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05)
- [7]凯西莱联合丹参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J]. 袁海宁,罗光汉,陈务卿,陈茂伟. 广西医学, 2004(11)
- [8]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疗效分析[A]. 丁惠琴,廖星玉,徐福桃.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 [9]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孙薇薇,李定坤.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0(06)
- [10]硫普罗宁(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临床疗效评价[J].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