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

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

一、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惠健[1](2019)在《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烧老鹅作为我国传统的熟肉制品,以老鹅为主要材料,搭配酱油、盐、糖和辛香料烹制而成,其色泽红亮,瘦而不柴,口味浑厚饱满,醇香诱人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中央厨房理念的推广,传统的熟肉制品向工业化、标准化发展,此过程中,保持熟肉制品独特的风味和原有的营养成分成为熟肉制品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环节。本论文确定了红烧老鹅加工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探讨了红烧老鹅炖煮过程品质的变化,以及不同杀菌方式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红烧老鹅以及熟肉制品的杀菌和贮藏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烧老鹅加工配方及加工工艺条件的优化。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老抽添加量、啤酒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煸炒时间、炖煮功率和炖煮时间对红烧老鹅感官得分的影响。通过模糊数学法结合响应面优化了红烧老鹅的配方和工艺条件,以感官得分为响应值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得到(原料鹅肉1000 g,水添加量800 g)最佳工艺配方为老抽添加量9 g、啤酒添加量400 g、白砂糖添加量24 g,最优工艺条件参数为煸炒时间6 min、炖煮功率500 W、炖煮时间120 min。2.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红烧老鹅在炖煮过程中,L*值、pH值和TBARS值均显着减小(P<0.05),a*和b*值显着增加(P<0.05),胶粘性、弹性、硬度、咀嚼性和内聚性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粘附性则随炖煮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大(P<0.05)。甜味、苦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随炖煮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P<0.05),其中丙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炖煮2h组检出的风味物质显着高于0.5h组(P<0.05),主要表现在己醛、辛醛、壬醛、苯甲醛、2,3-辛二酮、乙醇、苯乙醇、1-辛烯-3-醇、乙酸异戊酯、茴香脑和2-戊基呋喃等物质含量的增加。3.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贮藏品质的影响。电子束、γ-射线、105℃和121℃杀菌后的红烧老鹅分别在-2℃、4℃的温度下贮藏150d和75d,-20℃贮藏期间,不同处理组的硬度、胶粘性、弹性和咀嚼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L*和b*值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a*值先增加后减小,pH值和TBARS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P<0.05);4℃贮藏期间,不同处理组样品的a*值、硬度和咀嚼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TBARS值、L*和b*值则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大(P<0.05),pH值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20℃、4℃贮藏下样品通过电子鼻PCA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样品的分布规律向杂乱无序性进一步扩大,样品的挥发性风味变化差异较大,其中4℃贮藏下的样品差异较显着。4.贮藏期间,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微波复热能促使红烧老鹅肉的L*和a*值显着增加(P<0.05),b*值和弹性则显着减小(P<0.05),而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差异(P>0.05)。水蒸复热能使红烧老鹅肉的L*值显着减小(P<0.05),b*值显着增加(P<0.05),而对a*值则无显着变化(P>0.05),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显着减小(P<0.05),弹性显着增大(P<0.05)。对照组样品中的TBARS值均为最低,其次为水蒸复热组,微波复热组样品TBARS值最高。电子鼻分析不同复热方式下挥发性风味变化可知微波复热和水蒸复热这两种加热方式对红烧老鹅的挥发性风味差异不大。

拱健婷,王大仟,张金霞,丛悦,陈慧荣,杨瑞琦,何永艳,刘长利,李莉[2](2018)在《硫磺熏蒸对当归品质影响及其替代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硫磺熏蒸是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及仓储运输过程中的养护手段,有助于中药材干燥、防虫、防霉变。然而随着硫磺熏蒸的应用与深入研究,滥用硫磺熏蒸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降低、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弊端也逐渐暴露,滥用硫磺熏蒸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重点关注。本文以"硫熏当归"为例,阐述了硫熏对当归性状、成分、药理作用、毒性的影响,并简要介绍微波干燥、辐照加工、臭氧处理、超高压处理等硫熏替代技术,以期为规范管理硫熏中药材提供参考。

郑秀艳,孟繁博,林茂,李国林,黄道梅,陈曦,蒋力[3](2018)在《60Co-γ辐照对花生杀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减少有害微生物对花生的污染,本文研究了60Co-γ辐照对花生的杀菌效果以及对其感官品质、理化性质、质构特性和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辐照处理可显着降低花生中微生物含量,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杀菌效果越显着;辐照剂量为1.50 k Gy时,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灭菌率分别达到94.58%和95.63%,均达到90%以上;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的辐照杀菌剂量D10分别为2.33 k Gy和1.10 kGy;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感官评定得分越低,剂量≤1.50 kGy时,花生的感官品质在食用者可接受范围内。剂量为0.004.50 kGy时,辐照对花生水分、脂肪、蛋白及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当剂量大于1.50 kGy时,仅粗纤维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辐照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花生的硬度,而对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则无明显影响;同时,辐照不会脂肪氧化酶产生明显影响。因此,60Co-γ辐照剂量不高于1.50 kGy时,能有效杀灭花生仁中微生物,且最大限度保持花生原有的食用品质。

黄桂华[4](2010)在《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的制备、体内外评价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关节腔注射给药是目前OA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常规注射剂关节腔注射给药,大量药物渗漏进入体循环,导致局部药物浓度低,治疗效果差,频繁用药,副作用大,病人的顺应性差。本文创新性提出了川芎嗪缓释微球用于关节腔注射,通过局部给药达到治疗OA的目的。微球制剂作为能够缓释药物的剂型已被广泛研究,这种剂型通过其特殊骨架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降解溶蚀达到缓释药物的目的,该骨架材料最终降解为水和CO2,对人体无毒无害,已经被FDA批准为药用辅料。因此,将药物制成缓释微球注射剂,关节腔注射给药治疗OA,可有效提高关节腔局部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毒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用药间隔,减少病人用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和用药水平。本课题以活血化瘀中药TMPZ为模型药物,以PLGA为骨架材料,采用改良的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TMPZ缓释微球处方前研究、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质量表征与体外释药机理研究、灭菌方法与稳定性研究、体内渗漏和关节腔局部组织药物动力学研究、初步安全性评价和药效学研究。1.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的处方前研究考察了TMPZ的溶解特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建立了TMPZ缓释微球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及测定方法,结果表明,TMPZ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较好,在正辛醇-水中的油水分配系数为12.33,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MPZ缓释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选择含1%十二烷基硫酸钠、0.02%叠氮钠的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建立了动态膜透析法测定体外释药百分率,为TMPZ缓释微球处方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2.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的处方设计、工艺优化与理化性质表征针对药物的性质和微球临床应用的要求,对经典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进行改良,以改良的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以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突释程度等作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和工艺;选择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干燥微球。结果表明,改良的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可控,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载药微球制备方法。该法制备的TMPZ缓释微球平均粒径为(10.0±2.11)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25)%。24小时累积释放(16.57±2.94)%,32天时累积释放达(82.24±0.51)%。结果表明,TMPZ缓释微球包封率达到了现行版药典规定要求,药物体外释放指标达到了预定设计要求。3.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体外释药方法的建立与释药机理研究采用DSC法验证了TMPZ缓释微球的形成;对微球体外释药条件(包括释放介质和抑菌剂)进行了考察,同时建立了加速释药方法以缩短评价周期,对常规释放和加速释放试验数据进行点对点相关性拟合,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较好(r=0.99),可用体外短期加速释放实验预测常规释放的数据。通过失重法和对体外释放不同时间点的电镜照片分析,评价了TMPZ缓释微球的体外降解行为。结果显示,体外释放20天,微球粘连、融合,无明显界线,微球表面孔隙增多,但聚合物并没有明显降解,微球形状变化不明显。体外释放30天微球表面呈蜂窝状空洞,外观形态发生彻底改变,基本不见微球存在,聚合物明显降解。说明TMPZ缓释微球的释药过程并非主要依靠聚合物的降解。通过测定不同时间微球在释放介质中的粒径变化评价微球的溶胀程度。采用Higuchi、零级、一级方程和Ritger-Peppas指数模型对释药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TMPZ缓释微球的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方程拟合结果与体外降解结果皆说明在微球释药过程中,药物的自身扩散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4.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的灭菌与稳定性研究通过对微球的外观形态、药物含量、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表明TMPZ缓释微球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性质均不稳定,应低温、干燥保存。分别采用10kGy和15kGy两个剂量对微球进行60Co辐射灭菌,经微生物检查,结果表明,10kGy60Co辐射灭菌对该微球制剂无明显影响,灭菌后的微球微生物检查合格。5.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体内渗漏和局部组织药物动力学研究以大鼠为模型动物,以TMPZ注射液为对照制剂,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和大鼠注射部位(关节组织和滑液)残留的药物浓度的变化,比较两种制剂渗漏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和关节腔局部的药物量,通过药动学参数评价TMPZ缓释微球的缓释长效作用,探讨TMPZ缓释微球局部用药的优势。结果表明,关节腔注射给药后,血浆中的A UC0-∞注射液组是微球组的5.02倍;关节组织和滑液总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采用统计矩法求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微球组和溶液组半衰期(t1/2)分别为130.75h和16.93h,延长了7.72倍;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223.37h和26.09h,微球组较溶液组延长了8.56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52586.0mg/L*h和3644.5mg/L*h,微球组是溶液组的14.4倍。药物被包封于微球后,渗漏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关节腔局部药物浓度明显增加,药物在关节腔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6.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的初步安全性评价以大鼠为模型动物,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关节腔注射空白PLGA微球和TMPZ缓释微球,对不同时间点大鼠膝关节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评价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微球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没有组织渗透液蓄积,没有观察到明显血管与纤维的增生,说明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关节腔注射给药生物相容性良好。7.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的体内药效学研究以大鼠为模型动物,采用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法建立大鼠膝关节OA模型,造模后膝关节腔分别注射TMPZ注射液(每周一次,2.1mg/只,连续给药6周)和TMPZ缓释微球混悬液(给药一次,4.2mg/只)。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分别采用①参照Freemont分度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关节软骨的退变情况;②参照Mankin骨关节病组织学分类法,对软骨和滑膜评价积分;③造模前、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的直径和活动度;④检测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IL-p和PGE2的含量等,探讨和比较TMPZ注射液与TMPZ缓释微球对大鼠OA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减少了给药次数(由6次变为1次),降低了给药剂量(总剂量由12.6 mg/只变为4.2mg/只),对关节组织的炎症治疗微球组优于注射液组,对关节软骨的修复治疗,微球组与注射液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充分证明了TMPZ缓释微球的有效性和长效作用。结论本文制备的关节腔注射用TMPZ缓释微球有效克服了常规注射剂治疗时药物全身吸收导致的毒副作用大、用药频繁等不足,可减小用药剂量,减少用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和用药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本文建立了改良的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在提高包封率的同时降低了药物突释,为同类药物的微球制剂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建立了体外短期加速释放试验法用以考察长效制剂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加速释药方法可以很好的预测长效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且可缩短评价周期。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的制备、体内外评价和药效学研究,为关节腔注射给药治疗局部疾病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丰富了中药制剂和长效制剂的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张喻[5](2010)在《马铃薯淀粉γ-射线辐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淀粉是我国第二大商品淀粉,其产量和用量仅次于玉米淀粉。尽管马铃薯淀粉具有淀粉颗粒大、糊化温度低、糊透明、口味温和等优良特性,但与其他天然淀粉一样,也存在冷水溶解性差,淀粉糊黏度高且稳定性差,酶解和化学反应活性低等性质上的不足,限制了马铃薯淀粉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为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扩大其应用范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γ-射线辐照作为淀粉改性的一种物理方法,具有经济、环保、高效、方便可行的优点,但有关淀粉的辐照效应还需系统地研究。本试验采用不同辐照剂量处理马铃薯淀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颗粒性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和酒精发酵的影响,旨在为将来辐照技术在淀粉工业中的应用以及辐照淀粉的最终使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于拓展辐照技术应用领域,扩大马铃薯淀粉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的颗粒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为50~400kGy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没有明显变化:辐照处理后马铃薯淀粉在室温下浸泡1h,颗粒表面从一端开始出现凹坑、洞穴,破损程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偏光十字数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淀粉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变弱,结晶度显着下降,当辐照剂量达400kGy时,马铃薯淀粉结晶度由40.33%降至33.65%。说明马铃薯淀粉经辐照处理后,外部结构虽保持完整,但内部分子结构已从一端开始遭到破坏;辐照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淀粉分子链有序排列的结晶结构。(2)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经50-400kGy剂量辐照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的分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马铃薯淀粉的分子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则显着降低;淀粉的羰基含量和羧基含量逐渐增加;淀粉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淀粉分子链发生断裂,但经辐照后马铃薯淀粉的结构单体没有变化。说明辐照处理是降解淀粉的一种有效方法;淀粉降解是辐照处理过程中主要反应,同时伴随氧化、水解反应的发生。(3)对经50-400kGy剂量辐照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马铃薯淀粉的颜色随之加深;淀粉溶解度和酸度显着增加,膨胀度则显着减小;淀粉中总糖含量逐渐减小而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糊化温度和淀粉糊粘度逐渐降低;辐照剂量不超过200kGy时,辐照可显着降低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焓值,辐照剂量达400kGy时,糊化焓值反而升高。说明马铃薯淀粉经辐照处理后理化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采用流变仪研究了经50-400kGy剂量辐照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糊的流变学特性。静态流变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马铃薯糊淀粉均呈假塑性流体特征,符合幂定律;辐照剂量越高,淀粉糊的表观粘度越低,越接近牛顿流体,并能显着地降低淀粉糊剪切稀化。动态流变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辐照剂量影响马铃薯淀粉的G′和流变特征参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G′逐渐降低;流变特征参数中的弹性模量峰值G′m和20℃弹性模量G′20显着下降,弹性模量峰值所对应的峰值系统温度T′m则逐渐降低。由此可见,辐照处理能有效地改变马铃薯淀粉的糊性质。(5)采用经50-1000kGy剂量辐照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为原料,进行了酒精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辐照可有效地杀灭淀粉原料中的杂菌;辐照处理后淀粉对酶的敏感性增加,可不经糊化直接酶解糖化;辐照剂量不超400kGy时,辐照后淀粉的糖化醪对酵母生长有利;辐照处理可明显提高马铃薯淀粉酒精产量,但以辐照剂量不超过400kGy为宜。由此可见,辐照淀粉无蒸煮酒精发酵工艺是完全可行的。

杨延远[6](2010)在《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品质变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射线辐照对粮食具有杀虫抑菌的效果,而国内外射线辐照对粮食品质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对小麦、粳稻、籼稻、玉米和大豆5个粮种采用0kGy(未辐照)、1kGy、5kGy、7kGy和10kGy的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进行处理,探讨辐照对5个粮种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储藏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辐照后的5种粮食在温度40℃,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进行模拟陈化1年,每月测定其储藏品质,研究其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同时模拟陈化储藏1年后,采用0kGy(未辐照)、1kGy、5kGy、7kGy和10kGy的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处理,研究陈化后5个粮种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储藏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并从微观结构的变化探讨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对加工品质而言,2种射线对小麦、玉米的容重,粳稻、籼稻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没有明显影响。对5种粮食的色泽有影响,色泽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对营养品质而言,2种射线对5种粮食的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粗脂肪含量随着2种射线辐照剂量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玉米淀粉含量随着2种射线辐照剂量的升高有下降趋势。对储藏品质而言,5种粮食发芽率随着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明显下降;当2种射线辐照剂量达到10kGy时,5种粮食发芽率均降为0。5种粮食电导率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增大。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持水率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减少。粳稻、籼稻和玉米的脂肪酸值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升高,其粘度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降低。大豆酸值、过氧化值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增大,但脂肪氧化酶活性在5kGy以下变化不明显,在5kGy以上呈下降趋势。模拟陈化条件下,5种粮食储藏品质指标进一步劣变。模拟陈化储藏1年后辐照样品比12月份有所改善,但大豆的酸值和过氧化值进一步增大。对食用品质而言,小麦、粳稻、籼稻和玉米的蒸煮品质随2种射线辐照剂量升高而降低,在辐照剂量为5kGy以下还可以接受。超过5kGy,品尝评分多在60分以下,不宜食用。模拟陈化储藏1年后辐照粮食,其蒸煮品质进一步降低,质构特性对应下降。在射线辐照后,对粮食内部微观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比较发现,同剂量的电子束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小于γ射线。

居华[7](2009)在《动物性食品辐照灭菌效应及辐照肉ATP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辐照作为一项新兴的食品保鲜技术,能够杀灭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和腐败性细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辐照食品中微生物的系统研究较少,辐照前含菌量及辐照后灭菌效果的检测也主要依靠传统的细菌检测法,费时费力,因此迫切需要对动物性食品源细菌的辐照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检测细菌含量的方法。本试验对动物性食品的辐照灭菌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ATP快速发光检测技术在辐照肉制品上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辐照冷却猪肉中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冷却鸡肉中的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菲律宾蛤仔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及三种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杆菌(E.coli)的辐照灭菌效应研究,确定了辐照控制冷却猪肉、鸡肉、菲律宾蛤仔中的细菌的D10值及辐照灭菌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细菌的数量呈线性负相关;冷却猪肉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10003、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D10值分别为1.478kGy、0.370kGy、0.523kGy;D值分别为4.71 kGy、2.289 kGy、2.889kGy;冷却鸡肉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10003、空肠弯曲杆菌33560和CY04的D10值分别为1.434kGy、0.408kGy、0.175 kGy、0.200 kGy;D值分别为4.806 kGy、2.649 kGy、1.117 kGy、1.181 kGy;菲律宾蛤仔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10003、副溶血性弧菌27969的D10值分别为0.751kGy、0.56kGy、0.199kGy;D值分别为4.212kGy、3.44 kGy、1.279 kGy;三种样品经5kGy剂量辐照在0~4℃条件下贮藏28d后细菌指标检测符合相关卫生标准。2.研究了辐照冷却猪肉、鸡肉、菲律宾蛤仔感官品质特性并与仪器检测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经5kGy辐照后的冷却猪肉、冷却鸡肉和菲律宾蛤仔经贮藏28d后,感官品质检测总体优于未辐照样品,但色泽偏红,贮藏初期略具辐照味后期逐渐消失,但均在测评者的可接受范围内。此外,感官评价与仪器测量指标相关性较好,硬度、胶粘性、咀嚼性、e值及F值检测都与多项感官指标呈正相关,可以用仪器检测的方法替代传统的感官检验评价辐照肉制品。3.研究了ATP标准品浓度和辐照剂量与ATP发光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ATP标准品的浓度与ATP发光强度之间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8;辐照剂量与ATP发光强度呈显着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70。4.研究了ATP发光检测技术在辐照肉制品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辐照冷却猪肉、鸡肉及大肠杆菌纯培养物的细菌ATP发光强度与辐照剂量的趋势表现为倒“S”形,在6kGy剂量辐照时ATP发光强度最大,4kGy、8kGy剂量辐照时ATP发光强度最小。通过ATP发光检测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无菌水、高压灭菌样品不会对ATP发光强度造成干扰,而未辐照大肠杆菌浓度与ATP发光强度之间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因此出现倒“S”形趋势的原因推测是γ射线的辐射效应对样品细菌的ATP检测产生干扰所致。

林红英,朱佳廷,冯敏,高美须,刘春泉,哈益明,赵永富,李淑荣,金宇东,王锋,季萍,周洪杰[8](2009)在《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工艺参数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依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国际辐照饲料工艺规范中的规定,研究了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工艺,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就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依据进行了阐述。该技术规范规定:辐照前宠物干粮食品细菌总数≤5×106CFU/g,大肠菌群≤5×104MPN/100g,霉菌≤4.5×104CFU/g,沙门氏菌≤1×103CFU/25g,辐照后细菌总数≤100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霉菌≤25CFU/g,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的最低有效剂量为4.0kGy,最高耐受剂量为15.0kGy。辐照产品箱中最小吸收剂量应不小于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吸收剂量应不大于产品的最高耐受剂量。

任春磊,杨国山,闫傲霜[9](2008)在《60Co-γ射线辐照技术在实验动物饲料灭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王君华[10](2007)在《SPF实验动物饲料辐照灭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在七十年代开始用辐照的方法灭菌SPF动物饲料,并经常采用25kGy的灭菌剂量,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SPF实验动物的辐照灭菌标准。本研究我们将探讨SPF猪饲料的灭菌剂量和保存期,共进行了两个试验,结果如下:1.分别用5、10、15、20、25kGy的剂量对小型猪饲料进行辐照,对照组和辐照组的饲料在第0、7、14、21、28天进行了微生物检测,并在第28天进行了常规成分和维生素的测定。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15kGy,就可以达到杀灭饲料中的所有微生物,并且可以在常温下保藏一个月。辐照剂量对饲料水分和粗蛋白质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对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不显着(P>0.05):对VB1、VB6和VE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对VB2、Vpp和VA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实验1的结果推荐15kGy为辐照灭菌的适宜剂量。2.把采集的猪的粉料分成四部分,两部分制成颗粒料。其中的一种粉料与颗粒料在70℃条件下烘烤2小时,剩余的烘烤4小时。四种饲料都分别用0、3、6、9、12 kGy进行辐照,分别检测微生物的含量与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加热2小时的饲料灭菌需要9kGy的辐照剂量,加热4小时的饲料需要6kGy辐照剂量。所有被检测的常规营养成分无显着差异(P>0.05)。粉料与颗粒料的辐照灭菌剂量没有差异。结论:1.辐照灭菌剂量与初始微生物含量密切相关,当初始微生物数量分别是106cfu/g,104cfu/g,102cfu/g时,分别需要15,9,6kGy的辐照剂量,并且在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2.当初始微生物含量处在相同数量级的情况下,粉料与颗粒料料型的不同不影响辐照灭菌剂量,可以通过适宜的辐照前处理降低辐照灭菌剂量。

二、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鹅肉及鹅肉制品的研究概述
        1.1.1 我国鹅肉的消费现状
        1.1.2 鹅肉制品的研究现状
    1.2 熟肉制品杀菌方式的研究
    1.3 复热方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烧老鹅工艺的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红烧老鹅制作工艺流程
        2.2.2 操作要点
        2.2.3 模糊综合评价
        2.2.3.1 感官评定
        2.2.4 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2.2.4.1 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2.2.4.2 权重集的确定
        2.2.4.3 模糊矩阵的建立
        2.2.4.4 综合评分计算
        2.2.5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5.1 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2 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2.2.6 响应面试验设计
        2.2.6.1 配方优化试验设计
        2.2.6.2 工艺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烧老鹅配方优化试验
        2.3.1.1 单因素试验
        2.3.1.2 模糊矩阵的建立
        2.3.1.3 综合得分和红烧老鹅最佳配方
        2.3.1.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1.5 最佳配方的确定和验证试验
        2.3.2 红烧老鹅加工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2.3.2.1 单因素试验
        2.3.2.2 模糊矩阵的建立
        2.3.2.3 综合得分和红烧老鹅最佳工艺
        2.3.2.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2.5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和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红烧老鹅制作工艺流程
        3.2.2 pH值的测定
        3.2.3 色差值测定
        3.2.4 质构的测定
        3.2.5 TBARS值的测定
        3.2.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2.7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3.2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3.3.3 红烧老鹅炖煮工程中质构的变化
        3.3.4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TBARS值的变化
        3.3.5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3.6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方式
        4.2.2 质构的测定
        4.2.3 色差值测定
        4.2.4 TBARS值的测定
        4.2.5 pH值的测定
        4.2.6 菌落总数的检测
        4.2.7 电子鼻检测方法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20℃冻藏品质的影响
        4.3.1.1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4.3.1.2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4.3.1.3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4.3.1.4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pH值的变化
        4.3.1.5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4.3.1.6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4.3.2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4℃冷藏品质的影响
        4.3.2.1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4.3.2.2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4.3.2.3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4.3.2.4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pH值的变化
        4.3.2.5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4.3.2.6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色差值测定
        5.2.3 质构的测定
        5.2.4 TBARS值的测定
        5.2.5 电子鼻检测方法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色泽的影响
        5.3.2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质构的影响
        5.3.3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肉TBARS值的影响
        5.3.4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硫磺熏蒸对当归品质影响及其替代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磺熏蒸对当归质量的影响
    1.1 硫磺熏蒸对当归性状的影响
    1.2 硫磺熏蒸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
        1.2.1 引起挥发性成分变化
        1.2.2 引起酚酸类成分的变化
        1.2.3 引起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变化
        1.2.4 引起微量元素的变化
    1.3 硫磺熏蒸后药理作用变化
    1.4 硫磺熏蒸后有害物质残留
2 硫磺熏蒸替代技术
    2.1 微波干燥技术
    2.2 辐照加工技术
    2.3 臭氧处理
    2.4 超高压处理技术
    2.5 其他相关技术
3 硫磺熏蒸的管理现状
4 硫磺熏蒸中药材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完善相应的国家标准
    4.2 推进中药材的储藏现代化
    4.3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4.4 规范中药材市场
5 小结

(3)60Co-γ辐照对花生杀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辐照处理
        1.2.2 微生物检验
        1.2.3 辐照杀菌剂量D10值的确定[12, 13]
        1.2.4 感官分析[14]
        1.2.5 营养成分分析
        1.2.6 质构特性分析
        1.2.7 脂肪氧化酶 (LOX) 的活性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60Co-γ辐照花生的杀菌效果
    2.2 60Co-γ辐照对花生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60Co-γ辐照对花生营养成分的影响
    2.4 60Co-γ辐照对花生质构特性的影响
    2.5 60Co-γ辐照对花生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

(4)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的制备、体内外评价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含义
前言
    1. 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
        1.1 传统医学对骨关节炎发病机理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发病机理的认识
    2. 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2.1 传统医学对骨关节炎的治则和治法
        2.2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治疗
    3. 缓、控释给药系统在关节腔中的应用
        3.1 缓释、控释微球注射剂的研究现状
        3.2 微球常用的载体材料
        3.3 微球的制备工艺
    4. 川芎嗪的研究概况
        4.1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
        4.2 川芎嗪防治骨关节炎的药理作用
    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的处方前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TMPZ的溶解特性
        2.2 TMPZ的油/水分配系数
        2.3 TMPZ缓释微球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 TMPZ缓释微球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2.5 TMPZ缓释微球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2.6 HPLC法测定TMPZ缓释微球的有关物质
    3 结果
        3.1 TMPZ的溶解特性
        3.2 TMPZ的油水分配系数
        3.3 TMPZ缓释微球含量测定
        3.4 TMPZ缓释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
        3.5 HPLC法测定TMPZ缓释微球的有关物质
    4. 讨论
        4.1 TMPZ缓释微球含量测定
        4.2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5. 小结
第二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处方设计、工艺优化及性质表征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TMPZ缓释微球制备方法的改良
        2.2 TMPZ缓释微球处方与工艺优化
        2.3 TMPZ缓释微球的理化性质表征
    3 结果
        3.1 TMPZ缓释微球制备方法的改良结果
        3.2 处方工艺因素对TMPZ缓释微球形成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与极差分析
        3.4 干燥方法对微球形成的影响
        3.5 微球的制备工艺验证
        3.6 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的性质表征
    4 讨论
        4.1 PLGA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4.2 有机溶剂组成对微球包封率
        4.3 水相明胶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4.4 微球粒径对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体外释药方法的建立与释药机理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差示扫描量热(DSC)法验证微球的形成
        2.2 体外释放度常规与加速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TMPZ缓释微球体外释药模型拟合
        2.4 TMPZ缓释微球释药机理研究
        2.5 TMPZ缓释微球失重率的测定
        2.6 TMPZ缓释微球体外降解形态考察
        2.7 TMPZ缓释微球溶胀率的测定
    3 结果
        3.1 DSC验证关节腔注射TMPZ缓释微球的形成
        3.2 影响徽球体外释放的主要因素
        3.3 加速释药与常规释药的相关性评价
        3.4 TMPZ缓释微球体外释药模型拟合与释药机理分析
        3.5 TMPZ缓释微球体外降解结果
        3.6 TMPZ缓释微球失重率和溶胀率
    4 讨论
        4.1 TMPZ缓释微球突释效应的分析
        4.2 TMPZ缓释微球释药机理分析
        4.3 TMPZ缓释微球体外降解形态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的灭菌与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TMPZ缓释微球~60Co-辐射射灭菌剂量的筛选
        2.2 ~60Co-射线照射灭菌后微球性质检查
        2.3 初步稳定性研究
    3 结果
        3.1 TMPZ缓释微球~60Co-射线灭菌剂量的筛选
        3.2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后微球性质检查结果
        3.3 高温、高湿和光照对TMPZ缓释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3.4 加速试验对TMPZ缓释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3.5 长期试验对TMPZ缓释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60Co辐射灭菌剂量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4.2 温度对对微球性质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大鼠体内渗漏与膝关节局部组织药物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试剂与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大鼠体内关节腔分布的研究
    3 结果
        3.1 体内分析方法的考察结果
        3.2 关节腔注射不同TMPZ制剂血浆和各组织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3.3 关节腔注射给药大鼠血液渗漏和关节分布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大鼠体内安全性初步评价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试剂与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设计
        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大鼠关节肿胀情况及行动能力观察
        3.2 组织切片观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试剂与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2.3 实验设计
        2.4 膝关节组织切片的制备
        2.5 观察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对关节直径和活动度的影响
        3.2 对关节滑液细胞因子1L-1β和PGE_2含量的影响
        3.3 对膝关节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OA模型的建立方法
        4.2 对关节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4.3 对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何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马铃薯淀粉γ-射线辐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淀粉特性研究概述
        1.1 淀粉的分子结构
        1.2 淀粉的颗粒性质
        1.3 淀粉的理化性质
        1.4 淀粉的改性
    2 淀粉降解的方法
        2.1 化学法降解
        2.2 物理法降解
        2.3 生物法降解
    3 辐照对淀粉的作用研究概述
        3.1 淀粉的辐照效应
        3.2 淀粉辐照降解的影响因素
        3.3 淀粉辐照降解的机理
    4 本课题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颗粒性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2.2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颗粒偏光性的影响
        2.3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结晶度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剂量对淀粉分子量的影响
        2.2 辐照剂量对淀粉分子基团的影响
        2.3 辐照剂量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淀粉的辐照降解机理
        3.2 淀粉辐照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颜色的影响
        2.2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2.3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酸度的影响
        2.4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中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5 辐照处理对马铃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6 辐照剂量对马铃薯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淀粉糊的稳态流变行为
        2.2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的动态流变特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马铃薯淀粉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剂量对淀粉原料杀菌效果的影响
        2.2 辐照剂量对淀粉糖化效果的影响
        2.3 辐照剂量对酵母生长能力的影响
        2.4 辐照剂量对酒精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颗粒性质的影响研究
        1.2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
        1.3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1.4 γ-射线辐照对马铃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
        1.5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后马铃薯淀粉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2 主要创新点
    3 对本课题以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品质变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射线种类的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线辐照在国际国内中的应用概况
        1.2.2 射线辐照在杀虫抑菌中的应用研究
        1.2.3 射线辐照对粮食品质影响的研究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γ射线和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加工品质影响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射线辐照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2.2.2 射线辐照对粳、籼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2.2.3 射线辐照对玉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2.2.4 射线辐照对大豆加工品质的影响
    2.3 结论
第三章 γ射线和加速器处理对粮食营养品质影响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射线辐照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射线辐照对粳、籼稻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 射线辐照对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2.4 射线辐照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γ射线和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储藏品质影响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射线辐照对小麦储藏品质的影响
        4.2.2 射线辐照对粳、籼稻储藏品质的影响
        4.2.3 射线辐照对玉米储藏品质的影响
        4.2.4 射线辐照对大豆储藏品质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γ射线和加速器处理对粮食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射线辐照对小麦食用品质的影响
        5.2.2 射线辐照对粳、籼稻食用品质的影响
        5.2.3 射线辐照对玉米食用品质的影响
    5.3 结论
第六章 γ射线和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辐照对小麦微观结构的影响
        6.2.2 辐照对稻谷微观结构的影响
        6.2.3 辐照对玉米微观结构的影响
        6.2.4 辐照对大豆微观结构的影响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
    7.1 射线辐照对粮食加工品质的影响
    7.2 射线辐照对粮食营养品质的影响
    7.3 射线辐照对粮食储藏品质的影响
    7.4 射线辐照对粮食食用品质的影响
    7.5 射线辐照对粮食微观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动物性食品辐照灭菌效应及辐照肉ATP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相关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辐照食品概述
        1.1.2 动物性食品辐照灭菌效应的研究
        1.1.3 ATP快速发光法检测技术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动物性食品的辐照灭菌效应
        1.3.2 ATP发光快速检测技术在辐照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源微生物辐照效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落总数D_(10)值的测定及贮藏期的变化研究
        2.2.2 大肠杆菌D_(10)值的测定及贮藏期的变化研究
        2.2.3 冷却猪肉中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D_(10)值测定
        2.2.4 冷却鸡肉中空肠弯曲杆菌的D_(10)值测定
        2.2.5 菲律宾蛤仔中副溶血性弧菌辐照效应研究
    2.3 讨论
        2.3.1 辐照对动物性食品中微生物敏感性的影响
        2.3.2 辐照样品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趋势
        2.3.3 感官品质评价的辐照剂量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辐照肉制品品质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感官评价
        3.2.2 物性仪检测样品品质
        3.2.3 色差仪检测样品品质
        3.2.4 感官评价与仪器检测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辐照对食品质构的影响
        3.3.2 感官评价与机械测定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TP发光快速检测技术在辐照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TP标准样品发光分析
        4.2.2 ATP发光检测法在辐照冷却肉上的应用研究
        4.2.3 细菌ATP发光的影响因素研究
    4.3 讨论
        4.3.1 细菌ATP提取方法的选择
        4.3.2 ATP快速发光检测在辐照肉上的应用技术分析
        4.3.3 辐照肉ATP发光的影响因素
        4.3.4 电离辐射对细菌发光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5.1 全文结论
        5.1.1 动物性食品的辐照灭菌效应研究
        5.1.2 ATP检测技术在辐照肉制品上的应用研究
    5.2 本研究的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工艺参数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辐照前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1.1 国家标准
    1.2 生产厂家提供的检测数据
    1.3 试验研究结论
2 辐照后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2.1 欧盟和美国的要求
    2.2 我国出口宠物饲料检验规程的要求
3 吸收剂量的确定
    3.1 最低有效剂量
    3.2 最高耐受剂量
4 讨论
    4.1 辐照前产品微生物指标
    4.2 保质期
    4.3 最高耐受剂量
    4.4 重复辐照

(9)60Co-γ射线辐照技术在实验动物饲料灭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饲料辐照灭菌发展概况
2 实验动物饲料的灭菌要求
3 饲料辐照灭菌的优点
    3.1 灭菌谱广
    3.2 营养成分损失少
    3.3 动物的饲养效果良好
4 发展方向

(10)SPF实验动物饲料辐照灭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辐照技术概述
        1.1 辐照的概念和原理
        1.2 辐照剂量
        1.3 辐照效应
        1.4 辐照杀菌的分类
    2 实验动物的概念和分类
    3 SPF小型猪及研究现状
    4 SPF猪饲料的灭菌
        4.1 灭菌方法
        4.1.1 干热灭菌法
        4.1.2 微波灭菌法
        4.1.3 药物熏蒸法
        4.1.4 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
        4.1.5 辐照灭菌法
        4.2 辐照灭菌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方法的比较
        4.2.1 微生物控制效果
        4.2.2 营养成分比较
        4.2.3 饲料养分利用率比较
        4.2.4 生产性能比较
        4.3 辐照剂量的研究
    5 辐照饲料的安全性
第二部分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部分 试验部分
    试验一 SPF动物饲料辐照灭菌剂量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饲料
        1.1.2 ~(60)Co源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微生物检测
        1.2.3 营养成分测定
        1.2.4 检测地点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后饲料中的微生物
        2.1.1 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
        2.1.2 菌落总数以及霉菌和酵母
        2.2 D_(10)值的确定及D值的计算
        2.3 饲料营养成分
        2.2.1 常规营养成分
        2.2.2 维生素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微生物污染背景下粉料与颗粒料灭菌剂量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饲料
        1.1.2 ~(60)Co源
        1.2 方法
        1.2.1 饲料样品的制备
        1.2.2 实验设计
        1.2.3 微生物检测
        1.2.4 常规成分的检测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后饲料中的微生物
        2.1.1 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
        2.1.2 菌落总数以及霉菌和酵母
        2.2 D_(10)值的确定及D值的计算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D]. 周惠健. 扬州大学, 2019(01)
  • [2]硫磺熏蒸对当归品质影响及其替代技术研究进展[J]. 拱健婷,王大仟,张金霞,丛悦,陈慧荣,杨瑞琦,何永艳,刘长利,李莉. 中南药学, 2018(06)
  • [3]60Co-γ辐照对花生杀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J]. 郑秀艳,孟繁博,林茂,李国林,黄道梅,陈曦,蒋力.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1)
  • [4]关节腔注射用川芎嗪缓释PLGA微球的制备、体内外评价及药效学研究[D]. 黄桂华. 山东大学, 2010(08)
  • [5]马铃薯淀粉γ-射线辐照效应研究[D]. 张喻.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6]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处理对粮食品质变化影响研究[D]. 杨延远.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6)
  • [7]动物性食品辐照灭菌效应及辐照肉ATP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D]. 居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8]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工艺参数的确定[J]. 林红英,朱佳廷,冯敏,高美须,刘春泉,哈益明,赵永富,李淑荣,金宇东,王锋,季萍,周洪杰. 核农学报, 2009(01)
  • [9]60Co-γ射线辐照技术在实验动物饲料灭菌中的应用[J]. 任春磊,杨国山,闫傲霜. 实验动物科学, 2008(04)
  • [10]SPF实验动物饲料辐照灭菌的研究[D]. 王君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9)

标签:;  ;  ;  ;  

γ射线辐照灭菌剂量的模糊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