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江,王育文[1](2017)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 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着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着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着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着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着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术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潘吉富[2](2016)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段治疗对患眼视力远期纠正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患者对象选自于2010年-2012年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高度近视眼患者100例(200患眼),所有患者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方案治疗,对其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该治疗方案对近视眼的远期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平均4年时间随访,分别于术后1年、3年时间记录对比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屈光回退例数,相对于治疗前,患者术后1年、3年裸眼视力均有所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数据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屈光度术后1年、3年相对于治疗前有显着改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屈光度回退比例11%,术后3年回退比例13%。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裸眼视力及屈光度,且远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屈光度回退情况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恶化,值得推广。
曾孝宇,黄悦,王桂琴,赵少贞[3](2015)在《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治疗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41例高度近视患者(80眼)纳入研究,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2组:A组:SE-6.00-10.00 D,44眼;B组:SE≥-10.25 D,36眼。检查裸眼视力(UCVA)、SE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术后屈光回退量、UCVA≥4.7或≥5.0所占的比例。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80眼术后10年UCVA>4.7为85%,≥5.0为45%,2组BCVA无丢失2行及2行以上者。A组UCVA≥5.0所占的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8,P<0.05)。术后10年SE为0.00-8.50 D,平均(-0.91±1.43)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1)。A组屈光度回退量≤0.50 D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5,P<0.05)。术后10年屈光回退量≥1.00 D共30眼,平均(2.42±1.63)D。该30眼术后屈光回退量与实际角膜厚度-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但对度数较高患者预测性相对较低。
赵宏伟,刘怡,白凤华,高萍[4](2015)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92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6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回退发生率及夜间视觉症状等情况。结果术后1年和6年平均裸眼视力显着提高(4.65±0.23)vs.(3.21±0.28),(4.59±0.20)vs.(3.21±0.28),P<0.01;(4.65±0.23)vs.(4.59±0.20),P>0.05;术后1年和6年平均屈光度显着降低(-2.43±0.26)D vs.(-9.42±3.36)D,(-2.51±0.31 D)vs.(-9.42±3.36 D),P<0.01;(-2.43±0.26)D vs.(-2.51±0.31D),P>0.05;术后6年回退发生率14.13%较术后1年有升高趋势10.87%,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预矫屈光度呈显着相关r1=0.97;r6=0.99;术后夜间不适症状与预矫屈光度相关(r1=0.47;r 6=0.59);≥-8.0 D的患者术后主诉夜间不适比率明显高于≤-8.0 D的患者(P<0.01)。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但随屈光度增加术后稳定性及夜间视觉质量有下降趋势,建议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慎重选择。
牛玉坤,王卫群,李援东,许泽广,于瑞,王志猛[5](2013)在《LASIK术后5年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LASIK术后随访≥5年资料完整者68例(125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76眼,等效球镜度-0.75~-6.00(-3.79±1.41)D;高度近视组49眼,等效球镜度-6.12~-13.25(-8.13±1.35)D。术后1个月、6个月、1年、5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角膜地形图和眼底情况,最后一次复查填写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5年裸眼视力≥0.5的比例分别为100%和96%;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在±1.00 D范围的比例分别为93%和84%;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最佳矫正视力没有变化或增加的占82%眼(103/125);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2±0.65)D和(-0.33±0.80)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眼术中发生部分游离瓣,1眼术后发生上皮植入,8眼进行了增效手术:两组术后1~5年间均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术后5年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少,术后5年屈光度稳定,远期没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许艳,赵旭,张丰菊,王萌萌,郭宁,郑燕,柳静,张秋露[6](2013)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近视散光眼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后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中低度近视眼患者(-6.00 D≤等效球镜7-2.00 D)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例(32只眼)和2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11.00 D≤等效球镜7-6.00 D)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2例(42只眼)和15例(26只眼)。试验组SBK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中低度近视眼患者持续10 d,高度近视眼患者持续14 d;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0.1%氟米龙滴眼液,持续16 d。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电脑验光、眼压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后每次随访记录患者眼部症状及相关并发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低度近视眼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均值试验组分别为(7.84±1.35)和(8.13±1.75)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37±1.28)和(9.47±1.5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4,-3.336;P70.05);角膜曲率K2均值试验组分别为(38.66±1.68)和(38.75±1.45)D,对照组分别为(39.56±1.58)和(39.51±1.50)D,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99,-2.112;P70.05);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间平均裸眼视力(t=-1.240,-1.917,-0.596,-1.394,-0.329)、等效球镜(t=0.054,0.222,0.936,-0.141,0.336)和术后1、3、6个月平均角膜曲率K1(t=-1.695,-1.492,-0.438)和散光CY(t=0.879,0.733,0.553)及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t=-1.225)、角膜曲率K2(t=-0.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值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4±0.06、5.09±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15)。两组患者间各主观症状相似;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高眼压及屈光度数明显回退现象。结论 SBK术后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可以达到与氟米龙滴眼液同样的治疗效果,在术后眼压安全性方面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更优于氟米龙滴眼液。
张立军[7](2010)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角膜成肌纤维细胞(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SMA)的表达,探讨SBK后早期角膜细胞的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愈合的病理特点,并同PRK和传统LASIK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9只:A组,右眼行SB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B组,右眼行LASI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C组,右眼行PR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lm、3m取兔眼角膜,部分行光镜观察;另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肌纤维细胞骨架的特征性标志a-SMA的表达,并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1周时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lm时表达量最高,3m时减弱。在上皮细胞增生数量、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TGF-β及α-SMA阳性表达量方面;SBK组均明显低于PRK组,但高于LASIK组。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SBK手术的创面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其术后生物力学性仍有差距。第二部分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角膜创面的光滑度、角膜瓣切割角度、角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来探讨角膜板层刀SBK后在视觉质量、生物力学方面不同于传统LASIK的理论依据。方法扫描电镜:离体人眼球4只,应用机械角膜板层刀于2只眼行角膜板层刀SBK角膜瓣,2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在体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一眼行SBK角膜瓣,另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角膜瓣制作完成后即取眼角膜固定,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基质创面的光滑度及角膜瓣的切割角度。透射电镜: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随机于1只眼行SBK角膜瓣,另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双眼均行-4.00D的激光治疗,于术后1周、1m、3m各取2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另3只兔作正常对照,于术后1周、1m、3m各取1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细胞超微结构和角膜瓣边缘区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结果SBK组人眼和兔眼术后角膜基质创面光滑度明显优于LASIK组,角膜瓣切割角度更陡、边缘更整齐。SBK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发生变化,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网状排列,胶原纤维成角交联明显,较多成肌纤维细胞分布,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1m时为高峰;LASIK组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和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角膜瓣边缘区仅见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少许角膜细胞,偶见成肌纤维细胞。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角膜板层刀SBK手术的角膜创面光滑度更高是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的原因。SBK手术的创面、尤其是角膜瓣边缘角膜细胞及胶原纤维发生了更明显的损伤修复反应使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第三部分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 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m、3m、6m、12m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后表面高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11.6)μm, LASI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43.90±21.7)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m、3m、6m、12m,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等值球镜度在±0.5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LASIK组2例出现轻度屈光回退。SBK组BUT时间3m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m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3±20.6)μn,LASI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295.7±14.6)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m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m时屈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第四部分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的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自愿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2组。接受SBK手术的患者71例(71只眼),接受常规LASIK患者67例(67只眼)。均取左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m、3m、6m、12m。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BK组整体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平均为0.614±0.098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m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m时SBK组对比敏感度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各频段均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中、低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和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频段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钟利娟[8](2009)在《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为主要指标,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视觉及屈光效果,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视光中心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6.00D~-10.00D,随访时间5~6年,资料完整者96例167眼,对其进行回访复查,记录和分析其术后1天、7天、1月、3月、6月、1年、1年半、2年、5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分析年龄、性别、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切削直径、切削深度、眼轴长度等因素与屈光回退的关系。结果(1)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显着提高(P=0.000),术后5年裸眼视力平均值为0.84±0.35,裸眼视力≥1.0或0.5的百分比分别为49.1%和83.2%,视力有效指数为0.71。(2)所有患者术后屈光度较术前均显着降低(P=0.000),术后5年屈光度平均值为-0.55±0.80D,屈光度在±1.0D或±0.5D以内的百分比分别为75.4%和59.3%。(3)术后5年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1.21±0.19,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视力安全指数为1.03,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保持不变者63眼,占37.72%,较术前上升1行者59眼,占35.33%,下降1行者44眼,占26.35%,下降2行者1眼,占0.6%。术中有2眼不规则瓣,术后1年内出现干眼6眼,眩光2眼,角膜中央少许黄色色素沉着2眼。术后2、3、4、5年无新的并发症出现,无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4)术后远期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屈光回退率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曲率变化值、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以及手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有关。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越大,越容易发生屈光回退;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曲率变化值越小,越容易发生屈光回退;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越小,越容易发生屈光回退;手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越小,越容易发生屈光回退。它们对LASIK术后是否发生屈光回退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曲率变化值>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手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结论(1)LASIK治疗-6.00D~-10.00D的高度近视术后5年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均较好。(2)随术后时间的推移,有部分患者发生屈光回退。影响屈光回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曲率变化值>术前与术后5年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值>手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3)术前角膜厚度大于450um,术中角膜基质床厚度控制在大于250um的安全范围内,可能是术后5年内无圆锥角膜产生的重要因素。(4)较大的切削直径可使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的比率和眩光的发生率减少。
曹晓莉[9](2009)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屈光不正是眼科最常见的病症,是全社会的医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准分子激光研究的不断深入,屈光手术正在健康和快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的概念和临床效果已被广泛接受。但是,它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或缺陷,其中视觉质量和视光学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对行PRK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远期疗效。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10年以上视力、屈光度、并发症以及视觉质量的情况,从而评价两种切削方式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996年11月-1998年4月行PRK手术的116例患者(219眼)及行LASIK手术的39人(70眼)。行PRK手术患者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3组,A组:-1.00~-3.00D,53眼,B组:-3.125~-6.00D,125眼,C组:-6.125~-16.00D,41眼;行LASIK手术患者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3组: D组:-3.00~-6.00D,17眼,E组:-6.125~-10.00D,33眼,F组:-10.125~-20.00D,20眼,术后随访10-12年,观察并记录视力、屈光度、并发症以及视觉质量的情况。结果:(1) PRK组: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0.5者, A、B、C组分别为100 %、100%、90.24%;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1.0者, A、B、C组分别为84.91 %、80.80 %、26.83%;术后10-12年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1. 00D以内者, A、B、C组依次为92.45%,74.4%,31.71%;术后10-12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A、B、C组依次98.11%、98.4%、92. 2 %;PRK手术术后综合满意度为90.52%。(2) LASIK组: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0.5者,D、E、F组分别为100 %、84.77%、60.7%;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1.0者, D、E两组分别为70.59%、21.21%,术后10-12年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1. 00D以内者, D、E、F组分别为88.24%、72.73%、40%;术后10-12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D、E、F组依次为100%、93.94%、75 %;LASIK手术术后综合满意度为87.18%。(3)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1级以上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和视网膜脱离。结论PRK和LASIK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预测性及稳定性与近视度呈负相关,LASIK治疗高度近视时近期疗效明显,但远期疗效与PRK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RK较LASIK术后患者视觉质量及满意度好。两种手术均远期有效。
韩冬梅,周文天[10](2008)在《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文中指出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近几年医生更为关注是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并保持手术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因为术后瓣下角膜基质床厚度对维持正常角膜强度起主要作用,过薄会引起前房深度和后表面前突量发生改变,有术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危险。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厚度-(角膜切削厚度+角膜瓣厚度)。角膜厚度是由患者个体所决定.而角膜瓣的厚度是医生所能控制的。为了减少角膜瓣的厚度,节约角膜组织,临床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各种手术方式,现将各种手术方式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过程、研究进展及优缺点等方面予以综述。
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等效球镜屈光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及角膜厚度比较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情况 |
2.2 屈光回退 |
3 讨论 |
(4)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裸眼视力 |
二、屈光度 |
三、屈光回退 |
四、术后夜间视觉症状 |
讨论 |
(7)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综述 角膜板层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8)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9)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一、PRK 治疗近视术后 10 年以上远期疗效观察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LASIK 治疗近视术后 10 年以上远期疗效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J]. 冯海江,王育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7(21)
-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J]. 潘吉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7)
- [3]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疗效观察[J]. 曾孝宇,黄悦,王桂琴,赵少贞.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5(08)
- [4]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分析[J]. 赵宏伟,刘怡,白凤华,高萍. 临床眼科杂志, 2015(03)
- [5]LASIK术后5年结果分析[J]. 牛玉坤,王卫群,李援东,许泽广,于瑞,王志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04)
- [6]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 许艳,赵旭,张丰菊,王萌萌,郭宁,郑燕,柳静,张秋露. 中华眼科杂志, 2013(04)
- [7]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张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8]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D]. 钟利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 曹晓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 [10]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J]. 韩冬梅,周文天.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