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扰素α-2b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元平,李海燕,熊承成[1](2020)在《干扰素在皮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干扰素(IFN)根据来源分为IFN-α、IFN-β及IFN-γ,根据抗原性不同可相应分为不同亚型。IFN的临床应用广泛,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特应性皮炎及瘢痕疙瘩等。该文对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禁忌证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张莹[2](2020)在《普瑞巴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普瑞巴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口服普瑞巴林的基础上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逐渐减轻(F=113.518、45.298,P=0.000、0.000),且治疗第3、5、10、30天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2.525、7.172、6.237、6.000,P=0.013、0.000、0.000、0.000);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9.57%(Mann-Whitney U=759.500,Z=-2.462,P=0.014);治疗第30天,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t=27.773,P=0.000),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t=13.607,P=0.000)。结论普瑞巴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林林,曾科学,盖娟娟,王洋[3](2021)在《灯芯草灸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灯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聚肌胞+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泛昔洛韦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灯芯草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评分、VR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RS、VA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R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疼痛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车熙贞[4](2019)在《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探讨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价值及可推广性。方法选择门诊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发性寻常疣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火针注射治疗组)、对照组(聚肌胞注射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疣体表面反复刺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聚肌胞针剂疣体底部刺入法治疗,治疗均每周一次,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并观察12周,停药2周后随访皮损复发情况。每2周评价并录入靶皮损大小及厚度、皮损数目、压痛情况、每次注射时患者疼痛度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评价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此客观论证火针法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注射对患者疼痛度、对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安全性的影响。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12周时,火针治疗组的痊愈率31%,有效率为66%;聚肌胞对照组的痊愈率30%,有效率为57%,P=0.69,两组的临床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体征疗效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在靶皮损大小、靶皮损厚度、皮损数目、压痛情况四项单项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四项单项体征积分差值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注射时患者疼痛度评价:治疗12周后,治疗组注射时患者平均疼痛度为4.7分,对照组为6.1分,治疗组的注射平均疼痛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DLQI评分表:与治疗前相比较,在治疗12周以后,两组DLQI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LQI评分差值的比较则无显着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治疗组2例出现注射部位轻度感染,对照组1例出现注射部位轻度感染。结论1.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多发性寻常疣患者采用火针治疗时的疼痛度显着低于聚肌胞局部注射,火针外治更容易被临床患者接受。3.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临床疗效与传统的聚肌胞局部注射相比无显着差异,提示火针外治治疗多发性寻常疣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佳,且治疗操作简单,更适宜于向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及战时艰苦环境下罹患多发性寻常疣的官兵推广应用。
罗阳[5](2019)在《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去疣酊外用联合黄马合剂内服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理,为扁平疣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去疣酊外用,对照组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两组均内服导师经验方黄马合剂。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4周、8周后皮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定疗效,作出结论。结果:两组实际完成临床观察共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总疗效:治疗组31例,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30例,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改善皮损各指标、临床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体更好,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
曹立东[6](2018)在《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在治疗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选自于2016年1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症检查确诊为带状孢疹神经痛以及带状孢疹后神经痛。按照随机抽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痛感消失时间、疱疹彻底消失时间及药物治疗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取得较为显着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后疼痛程度。
郭莉[7](2018)在《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皮损及疼痛改善等情况,客观地评价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所选病例来源于运城市中医医院皮肤科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的门诊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按患者就诊次序及区组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选用自拟方(大黄儿茶散)外敷,每日更换1次。对照组32例,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每日4次。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基础治疗,连续治疗9天。用药后第3、6、9天请患者复诊,观察并以问卷评分标准记录病人症状和体征。第9天根据数据评定总体疗效。若患者治疗9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第30天后随访患者,观察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记录出现例数。结果 在皮损消退方面,用药3天时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用药第6天,第9天,积分继续下降,但两组无显着差异。疼痛积分方面,用药3天,第6天,第9天时两组患者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除时间来看,试验组显着快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方面,试验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5例。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第30天,试验组有1例发生后遗神经疼痛,对照组有6例发生后遗神经疼痛。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方(大黄儿茶散)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时可显着改善其疼痛症状,特别是在疼痛缓解时间、消失时间,以及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都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但从总体疗效来看,尚不能认为自拟方(大黄儿茶散)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饶飞燕[8](2018)在《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自拟证型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观察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探讨其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以69个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试验的主题,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口服)35例与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为34例。治疗组采用自体疣埋植术规范操作,每1周治疗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中药汤剂优正散口服,每天一剂,一天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治疗量外涂于皮损处,4次/天,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同时联合转移因子胶囊口服,2粒/次,2次/天。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治疗21天后、治疗28天后记录观察治疗后的主、次症评分得出数据,共记录5次,按评分表评估皮损变化情况以观察疗效,并评估两组的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组间的对比,用统计软件Eviews9.0和SPSS22.0处理分析结果,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复发率1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8.12%,复发率40%,经轶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P<0.05),两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起效时间比较,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组对比,起效时间早;从两组平均起效时间观察,则自体疣埋植术组治疗效果比西药组有优势;从两组治愈时间观察分析,自体疣埋植术组较西药组好。2.组内比较:(1)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评分的对比,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疗效显着,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主、次症治疗前与治疗7、14、21及28天后通过Eviews9.0软件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治疗组、对照组在主症及次症在4次治疗后均有效果。3.组间对比:两组于治疗前后主、次症疗效的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Z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总体疗效优于尤靖安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方案。2.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组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明显改善皮损症状、脾虚毒蕴型体质及相关症状,并且在缩短病程、降低复发方面要明显优于西药组;通过疗效与次症关系分析,自体疣埋植术与中药汤剂优正散联用,相辅相成提高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此治疗扁平疣的方法值得研究及运用。
刘圣金,乔婷婷,林瑞超,房方,吴德康[9](2016)在《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矿物药及含矿物药外用制剂在我国传统医药中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是中医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极具特色。本文对近20年来含矿物类中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该类制剂在皮肤科、肛肠科、妇科和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广泛应用,效果可靠。本文旨在为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为矿物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和发扬提供临床基础。
杨凤会,白熙明[10](2012)在《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又称腰缠火丹、串疮、蜘蛛疮等[1]。以簇集性小疱疹、神经痛为主要症状。侵犯三叉神经、耳神经及面神经时,严重者可造成失明、失聪、面瘫等,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神经痛[2],疼痛夜间为重,甚者不能入眠,使
二、干扰素α-2b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α-2b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在皮肤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FN应用历史 |
2 IFN分类 |
3 作用机制 |
4 IFN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
4.1 病毒性疾病 |
4.2 皮肤肿瘤 |
4.3 其他类型皮肤病 |
5 禁忌证 |
6 不良反应 |
思考题: |
(2)普瑞巴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3 两组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对比 |
4 讨论 |
(3)灯芯草灸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排除标准 |
1.6 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7.1 疗效标准[2] |
1.7.2 疼痛评分[4]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疼痛评分(VRS、VAS) |
3 讨论 |
(4)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体内实验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筛选标准 |
1.1.4 随机分组 |
1.1.5 临床治疗方案 |
1.1.6 观察周期、评价时间节点及随访 |
1.2 试验观察资料 |
1.2.1 一般临床情况 |
1.2.2 生物学指标 |
1.3 疗效观察指标 |
1.3.1 主要疗效观察指标 |
1.3.2 次要疗效观察指标 |
1.4 疗效指标 |
1.4.1 疗效判定标准 |
1.4.2 安全性指标 |
1.5 伦理审查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技术路线图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1 年龄 |
2.1.2 性别 |
2.1.3 病程 |
2.1.4 治疗前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2.3 两组患者单项体征积分分析 |
2.3.1 疣体数目分析 |
2.3.2 疣体直径(靶皮损直径)分析 |
2.3.3 疣体厚度分析 |
2.3.4 疣体挤压痛分析 |
2.4 两组患者DLQI指数评分分析 |
2.5 两组患者治疗疼痛强度分析(NRS) |
2.6 两组痊愈患者停治疗2周后随访分析 |
2.7 安全性评价 |
3.分析与讨论 |
3.1 寻常疣临床表现及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3.2 西医对寻常疣的治疗 |
3.3 中医对寻常疣的认识及治疗 |
3.4 临床研究总结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字疼痛分级表(NRS) |
附录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DLQI) |
附录3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4 :文献综述 寻常疣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发表文章 |
(5)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5 治疗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不良反应评价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
4.2 病例脱落与剔除情况 |
4.3 一般资料情况 |
4.4 治疗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5.1 中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5.2 西医学对扁平疣的认识 |
5.3 导师对扁平疣的认识 |
5.4 外用去疣酊方药分析 |
5.5 内服中药黄马合剂组方分析: |
5.6 关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
5.7 结论 |
5.8 本试验研究的优势 |
5.9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扁平疣的中西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扁平疣的概况 |
1.1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扁平疣的外治认识 |
2 西医外治扁平疣的概况 |
2.1 西医对扁平疣的病因认识 |
2.2 西药联用 |
2.3 西医其它外治法 |
2.4 中西医结合外治 |
参考文献(二)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
附件3 样本量估算 |
附件4 治疗前后图片 |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6)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7)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一般资料 |
2.研究内容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入选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分组 |
3.3 干预措施 |
3.4 注意事项 |
3.5 评定标准 |
3.6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两组均衡性比较 |
4.3 疗效分析 |
4.4 不良反应分析 |
5.结果 |
6.讨论 |
6.1 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6.2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6.3 机理研究 |
6.4 组方分析 |
6.5 现代药理研究 |
7.结论 |
8.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带状疱疹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
附表 2 |
附表 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研究内容 |
2.1 试验设计 |
2.1.1 样本纳入 |
2.1.2 随机 |
2.1.3 试验盲法 |
2.1.4 观察对照 |
2.1.5 主要仪器及药物 |
2.1.6 临床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观察指标 |
2.2.3 疗效评判 |
2.2.4 不良反应指标 |
2.2.5 安全性评价 |
2.2.6 观察方法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1.1 两组病例入组情况 |
3.1.2 两组脱落病例病情分布情况 |
3.1.3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3.1.4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3.1.5 两组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
3.1.6 两组病例病情比较情况 |
3.1.7 两组治疗前主、次症评分分布情况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组内比较 |
3.2.2 组间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 |
3.2.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
3.2.5 两组痊愈时间分布及平均时间比较 |
3.2.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
3.2.7 两组安全性分析 |
3.2.8 两组治愈后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西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2.1 西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3.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3.1 中医对扁平疣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扁平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治疗扁平疣的现状 |
4.联合治疗的依据 |
5.优正散组方分析 |
5.1 方药组成 |
5.2 组方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6.对尤靖安的认识 |
7.对转移因子的认识 |
8.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临床疗效分析 |
8.2 治疗结果与主、次症的关系分析 |
9.本研究的优势 |
10.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1.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随机数字表 |
附件三:治疗附图 |
附件四:扁平疣临床观察表 |
附件五:扁平疣随访观察表 |
附件六: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件七: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科疾病 |
1.1 湿疹 |
1.2 带状疱疹 |
1.3婴儿尿布皮炎 |
1.4 褥(压)疮 |
1.5 痤疮 |
1.6 烧烫伤 |
1.7 其他 |
2 肛肠科疾病 |
2.1 痔疮 |
2.2 肛裂 |
2.3 肛周脓肿、肛瘘 |
3 妇科疾病 |
3.1 宫颈炎、宫颈糜烂 |
3.2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
3.3 阴道炎 |
4 五官科疾病 |
4.1 化脓性中耳炎 |
4.2 鼻炎 |
4.3 口腔溃疡 |
5 其他类 |
5.1 输液性静脉炎 |
5.2 糖尿病足溃疡 |
6 讨论 |
(10)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2 治疗 |
2.1 现代医学治疗:单一使用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病程长、疗效慢、易出现不良反应、遗留后遗失神经痛, 故常联合用药。 |
2.1.1 抗病毒药物 |
2.1.1. 1 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 阻止病毒复制: |
2.1.1. 2 抑制病毒增殖的广谱抗病毒药: |
2.1.2 营养神经药物: |
2.1.3 止痛药物: |
2.2 传统医学治疗: |
2.2.1 内服药治疗: |
2.2.2 中医拔火罐: |
2.2.3 针灸: |
2.2.4 艾灸: |
2.2.5 火针疗法: |
2.2.6 外用药物治疗: |
3 结论 |
四、干扰素α-2b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在皮肤科的应用[J]. 马元平,李海燕,熊承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02)
- [2]普瑞巴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 张莹.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0(01)
- [3]灯芯草灸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分析[J]. 魏林林,曾科学,盖娟娟,王洋.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1)
- [4]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车熙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5]去疣酊联合黄马合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神经阻滞联合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及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 曹立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9)
- [7]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自体疣埋植术联合优正散治疗脾虚毒蕴型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D]. 饶飞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含矿物药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刘圣金,乔婷婷,林瑞超,房方,吴德康. 中成药, 2016(08)
- [10]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现状[J]. 杨凤会,白熙明.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2)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聚肌胞论文; 扁平疣论文; 对照组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