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

妇科恶性肿瘤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

一、妇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1)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对患者的生育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早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治愈率较高,晚期患者治愈率亦可达到75%,但疾病复发后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目前,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研究表明,胚系突变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因此,进一步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胚系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了解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形成的原因及明确其发病机制,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全外显子测序筛出的拷贝数变异基因OCT4,并分析其蛋白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这种发生于卵巢上的少见的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基因组学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为今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全外显子胚系突变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DNA中潜在的胚系突变,发现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并初步探讨可能的遗传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对60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胚系突变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突变基因进行GO/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存在243个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富集的GO条目主要集中于基因表达正负调控、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免疫反应的T细胞活化、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通路、细胞增殖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转录负调控、T细胞聚集等生物过程,富集的pathway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集中于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RIG-I-like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存在243个可能的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发现拷贝数变异可能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相关。第二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目的:选取全外显子测序筛出的拷贝数缺失及扩增区域出现频率均大于10%的基因OCT4,通过检测其外显子区拷贝数变异,从而间接验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外周血DNA中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情况。结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分层分析显示无性细胞瘤中拷贝数低于非无性细胞瘤。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未发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存在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研究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OCT4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OCT4蛋白表达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1例无性细胞瘤癌组织中,OCT4阳性表达9例,阳性表达率为81.82%;37例非无性细胞瘤癌组织中,OCT4阳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率为43.24%。统计学分析显示,与非无性细胞瘤相比,卵巢无性细胞瘤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χ2=5.06,P<0.05)。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卵巢非无性细胞瘤相比较,OCT4蛋白在无性细胞瘤中高表达。OCT4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测序筛出的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验证,并分析了OCT4蛋白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存在243个可能的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发现拷贝数变异可能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相关;2)本研究未发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存在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3)与卵巢非无性细胞瘤相比较,OCT4蛋白在无性细胞瘤中高表达。OCT4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

刘恪昕[2](2021)在《基于WES研究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高频突变基因及肿瘤易感基因突变情况》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高频突变基因及易感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卵巢癌治疗新靶点,进行卵巢癌临床精准治疗。方法:本研究卵巢癌组织标本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筛选了15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在新鲜手术组织中提取DNA后,运用Agilent液相芯片捕获系统全外捕获,建库,库检合格后在Illumina Hiseq平台上行高通量、高深度测序,使用SAMtools进行SNP/INDEL检测,通过in-house筛选肿瘤易感基因,通过Mu Sic分析体细胞高频突变基因。结果:1.本课题15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WES测序数据,质量分布在Q30(≥80%)以上。2.在6种点突变变异类型中,主要类型为C>T/G>A。3.在15例样本中,筛选出30个高频突变基因,主要突变形式为错义突变,其中,TP53为高频突变基因。4.本研究筛查得到30种肿瘤易感基因,PDE4D1P在12例患者中发生突变,FOXP1在7例患者中发生突变,RUNX1、JAK2、STAT6、ARIDIA等均与卵巢癌的发病进展有关。结论:1.TP53是高频突变基因,是常见抑癌基因,在同一患者体内可发生多种形式突变,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2.筛查得到的肿瘤易感基因均通过不同机制参与卵巢癌发病,此次研究样本例数较少,相关基因突变频率可能与已有结论有差异;个别基因具体参与卵巢癌发病的机制,还需大量临床实验论证。

刘翔宇[3](2020)在《miR-195-5p在卵巢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但卵巢癌的病死率显着高于另外两种肿瘤。在过去十年中卵巢癌的治疗方法虽有所发展,但由于早期阶段卵巢癌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就诊时多已发生肿瘤的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故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然较低,仅为30%-40%。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 RNA(miRNA)在卵巢癌的进展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迁移、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其中miR-195-5p被证实与多种肿瘤有关,但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及机制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miR-195-5p能否调控卵巢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而深入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即miR-195-5p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影响卵巢癌的增殖、转移,从而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为卵巢癌提供新的预后预测指标。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卵巢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共50例,同时收集正常卵巢组织标本50例,并培养正常卵巢细胞系(IOSE80)、卵巢癌细胞系(SKOV3、OVCAR3、A2780、ES-2),通过实时定量PCR(q RT-PCR)技术观察、分别比较miR-195-5p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癌细胞系与正常卵巢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在miR-195-5p表达水平相对低的SKOV3细胞系中利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miR-195-5p的细胞株,在miR-195-5p表达水平相对高的A2780细胞系中转染miR-195-5p inhibitor抑制内源性miR-195-5p表达,采用MTT、克隆形成、Ed U等细胞学实验观察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划痕实验等方法观察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卵巢癌细胞系中过表达miR-195-5p后细胞周期的分布特点;通过小鼠体内成瘤实验,观察过表达miR-195-5p后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情况。3、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95-5p调控的靶基因,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miR-195-5p与其潜在靶基因--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4(Cell Division Cycle-Associated protein 4,CDCA4)的靶向调控关系。q RT-PCR方法检测miR-195-5p和CDCA4在miR-195-5p过表达卵巢癌细胞系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同方法对比miR-195-5p和CDCA4在miR-195-5p低表达卵巢癌细胞系及对照组中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iR-195-5p过表达/低表达卵巢癌细胞系中CDCA4的表达水平。在SKOV3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iR-195-5p过表达组、miR-195-5p及CDCA4均过表达组、control三组中cyclin D1、p16的表达,细胞功能学实验明确三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4、q RT-PCR技术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95-5p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CDCA4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95-5p、CDCA4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miR-195-5p在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下调卵巢癌组织中miR-195-5p的表达显着低于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卵巢正常细胞系(IOSE80)相比,miR-195-5p在卵巢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miR-195-5p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体外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95-5p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miR-195-5p的过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减慢了其细胞周期进程。体内实验表明:过表达miR-195-5p的小鼠种植瘤,其体积及重量较对照组均降低。3、在卵巢中CDCA4是miR-195-5p的靶基因Starbase数据库显示CDCA4是miR-195-5p的潜在靶基因,继而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发现CDCA4 3’-UTR的活性能被miR-195-5p降低,进一步结合使用位点突变技术发现miR-195-5p结合位点突变的CDCA4 3’-UTR活性不能被miR-195-5p降低。卵巢癌细胞系中CDCA4的表达水平与miR-195-5p呈负相关,miR-195-5p通过对CDCA4的调节作用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过表达CDCA4后可逆转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4、miR-195-5p、CDCA4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miR-195-5p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有关,CDCA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病灶大小、组织学分级有关,miR-195-5p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好,CDCA4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预后更差,miR-195-5p、FIGO分期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上述研究表明:miR-195-5p在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细胞系中呈下调表达,miR-195-5p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且证实miR-195-5p可下调其靶基因CDCA4的表达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在卵巢癌组织中miR-195-5p、CDCA4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级、生存状况等呈现显着的相关性。综上所述,miR-195-5p/CDCA4轴提供了一种解释卵巢癌疾病进展的机制,可成为卵巢癌诊断、治疗的潜在靶点,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李思奕[4](2020)在《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上皮性卵巢癌(EOC)是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超过7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进入临床晚期,经过规范的一线手术与化疗,70%的患者在3年内肿瘤复发,晚期病例5年生存率仅为29%。基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可为筛选卵巢癌药物、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传统肿瘤模型使用体外持续传代的细胞系,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均与临床肿瘤差距较大,应用此模型筛选出的有效药物在人体中的有效性不足5%。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是一种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型小鼠(如NSG品系)体内,并使肿瘤组织在小鼠体内生长而构建成的一种肿瘤模型。PDX模型将肿瘤组织直接移植到NSG小鼠体内,尽可能保留了亲代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例如肿瘤细胞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细胞外基质、微血管等,完好的表现了亲代肿瘤性状,维持了肿瘤的异质性,是现阶段最优秀的肿瘤动物模型。但部分研究者也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目前多种类型的肿瘤均成功建立PDX模型,对于EOC,不同研究中PDX模型建模成功率差距较大,影响移植成瘤的因素尚未明确。卵巢癌PDX模型能否替代临床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药物实验,现有研究对此也缺乏充分、有效的阐述。本研究建立了 EOC-PDX模型,从多个角度验证了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的一致性,并对模型在药效试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为PDX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探究移植成瘤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瘤率,建立更稳定、高效的卵巢癌PDX模型。研究方法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1)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EOC患者的新鲜肿瘤样本,移植至NOD-Prkdc-I12rg(NPI)免疫缺陷小鼠侧腹皮下,建立卵巢癌PDX模型。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移植瘤中CD19和CD45表达水平以除外淋巴瘤。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卵巢癌PDX模型进行石蜡病理切片,将HE染色结果与原代肿瘤对比,在组织细胞水平验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2)选取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PDX模型,对病理切片进行PAX-8、CK7、CK20、P16、P53、WT-1、ER、PR免疫组化染色,在蛋白质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对卵巢癌原代肿瘤和PDX模型肿瘤配对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在分子遗传学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卵巢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PDX模型成瘤率的关系。对原代肿瘤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在基因层面探究成瘤率的影响因素。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通过移植传代扩大卵巢癌PDX模型数量后,在模型上进行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药效试验,将临床患者化疗结局和对应PDX模型化疗缓解情况进行一致性分析,评估卵巢癌PDX模型药效试验对临床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入组了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113例Ⅱ-Ⅳ期EO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收集新鲜肿瘤样本,离体12小时内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成功建立69位卵巢癌患者的PDX模型,P0代成瘤率61.1%,中位成瘤时间176天,通常在移植后4-8月内成瘤。通过标记CD19和CD45的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移植过程中淋巴瘤率形成率处于较低水平。将成功建立的P0代模型进行传代,P1代成瘤率高达96.7%,并且成瘤周期明显缩短(p<0.001)。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HE染色结果显示,PDX模型较好地还原了原代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观察到PDX模型中肿瘤间质成分减少,肿瘤细胞发生富集;(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高级别浆液性癌的PDX模型中,PAX-8、CK7、CK20、P16、P53、WT-1、ER、PR蛋白表达水平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系数为0.698,提示一致性较好;(3)对10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肿瘤与对应模型肿瘤样本分别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PDX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高频突变基因、杂合性缺失模式以及Signature 1(与自发脱氨产生内源性点突变相关)与Signature3(与DNA双链断裂后同源重组修复程序错误)两类重要突变特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拷贝数变异趋势一致,但前者基因组更不稳定,拷贝数变异程度更大。9对高级别浆液性癌配对样本的mRNA测序结果显示,PDX模型和原代肿瘤的转录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移植成瘤将对肿瘤细胞的转录模式产生影响。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是成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15,p=0.006);而患者年龄、是否是复发病例、卵巢癌病理类型、分级与分期、术前CA125水平、TP53与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移植位点数均不影响PDX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新辅助化疗对成瘤的影响,发现肿瘤Ki-67指数越高,成瘤率越高,而新辅助化疗显着降低了卵巢癌Ki-67指数。通过对38例卵巢癌原代肿瘤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新辅助化疗可导致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降低(p=0.014),而杂合性缺失频率明确与成瘤率相关(p=0.024);而肿瘤突变负荷、单碱基突变类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成瘤结果不相关,也不受新辅助化疗的影响。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本研究在31例患者卵巢癌样本建立的P1、P2代PDX模型上进行了以顺铂或卡铂为主的药效实验,利用改良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PDX模型的化疗疗效,发现PDX模型铂化疗的完全缓解率(60.6%)与临床患者铂敏感率(68.0%)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55,p=0.001),卵巢癌PDX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临床患者的铂敏感性。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卵巢癌患者比未获得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0.0111)。结论1.EOC在NPI小鼠中有较好的成瘤性,PDX模型P0代成瘤率为61.1%,但成瘤周期较长。传代后成瘤率增加、成瘤周期缩短。2.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在组织细胞学水平、蛋白质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均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PDX模型完整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组织细胞类型与分子遗传特征。3.新辅助化疗降低了肿瘤组织的Ki-67指数、降低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从而导致移植成瘤率降低,应避免使用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进行移植建模。4.PDX模型的铂药效试验结果与临床卵巢癌患者的铂敏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显示完全缓解的病例有更长的PFS,PDX模型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唐玉娇[5](2020)在《IMP2、PTEN、P53及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8例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IMP2、PTEN、P53及P16分别在E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E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EC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应用价值。最后探讨分析IMP2检测在鉴别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EC患者术后癌灶组织石蜡标本88例。回顾分析这88例EC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IMP2、PTEN、P53及P16在其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记录分析数据资料。使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患者发病年龄分布于35-86岁,平均发病年龄56.9±9.6岁,中位发病年龄56.5岁,年龄≥50岁者72例(81.82%)。子宫内膜样癌者69例(79.31%)。肌层浸润深度<1/2者56例(63.64%)。淋巴结有转移者8例(9.09%)。手术-病理分期Ⅰ-Ⅱ期者72例(81.82%)。2.IMP2在年龄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50岁组至年龄≥50岁组,IMP2表达的阳性强度呈上升趋势(Gamma=0.607,P<0.05)。IMP2在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IMP2在浆液性癌中均呈现强阳的表达模式。此外,IMP2在组织学分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IMP2表达的阳性强度呈上升趋势(Gamma=0.595,P<0.001)。IMP2在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16在病理分型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16在组织学分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P16表达的阳性强度呈上升趋势(Gamma=0.602,P<0.001)。P16在肌层浸润深度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肌层浸润深度从<1/2组至≥1/2组,P16表达的阳性强度呈上升趋势(Gamma=0.397,P<0.05)。P16在年龄、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53在病理分型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浆液性癌中P53呈突变型着色染色结果占P53所有染色结果的比例(83.30%)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癌中P53呈突变型着色的比例(17.40%)。P53在各组织学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53呈突变型着色染色结果占P53所有染色结果的比例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而增高。P53在年龄、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FIGO分期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TEN在病理分型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组织学分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PTEN表达的阳性强度呈上升趋势(Gamma=0.337,P<0.05)。PTEN在年龄、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IMP2与P16、PTEN在E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237(P<0.05);P16与PTEN在E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1(P<0.05)。7.IMP2检测结果与原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且经过Kappa一致性检验,可以认为IMP2诊断与原病理诊断在鉴别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993,P<0.001)。IMP2对子宫内膜样癌的诊出率为97.10%,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2.90%。其对浆液性癌的诊出率为100%,误诊率为11.11%,漏诊率为0。结论:1.IMP2、P16、P53及PTEN在EC中的表达模式均与EC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相关,其中IMP2、P16及PTEN表达的阳性强度均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P53呈突变型着色的染色结果占P53所有染色结果的比例也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升高而升高。提示他们可能参与了EC的进展过程,对EC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2.IMP2、P16与PTEN在E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他们可能在EC的进展过程中存在相关性。3.IMP2可能成为病理学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标记物,对鉴别此两型EC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刘秋雨[6](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陈复刚[7](2020)在《妇科恶性肿瘤PDX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由于具有预测价值和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特性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评估药物敏感性的一个合适的临床前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人来源的CC、EC、OC PDX动物模型,确定该模型与患者肿瘤的生物学一致性,并为新药的研究,临床前试验和妇科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合适的临床前模型。方法:收集15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中心病理证实的CC、EC、OC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分别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NOG和NODSCID的皮下建立第一代(P1代)PDX模型,期间监测荷瘤小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对长至(500-1000)mm3大小的肿瘤进行传代移植,建立第二代(P2代)PDX模型,成瘤后继续传代。记录临床资料,成瘤后统计分析成瘤率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复苏实验以检测缓冻肿瘤组织的活性和成瘤率,并对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移植肿瘤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本研究构建CC、EC、OC PDX模型成功率为53%(8/15),宫颈癌建模成功率为60%(3/5)、卵巢癌建模成功率为40%(2/5)、子宫内膜癌建模成功率为60%(3/5),P2,P3成瘤率100%。统计学分析发现成瘤率与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461),与病人手术病理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6042),样本离体时间与成瘤率无明显关系(P=0.7821)。成瘤率与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有统计学意义(P=0.0125)。经HE染色移植瘤与相对应的患者肿瘤形态学和组织学高度相似,移植瘤与相对应的患者组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保持一致(P16和P53)。结论:成功构建了CC、EC、OC PDX模型,移植瘤生长良好,且与术前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有统计学意义,为后续更好的研究开发CC、EC、OC PDX模型提供了实验基础。经鉴定移植瘤与原组织保持了高度的生物学一致性,初步判定本研究的PDX模型可以为CC、EC、OC的临床药物筛选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何鑫[8](2020)在《全外测序(WES)技术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RR通路及有关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全外测序(WES)技术研究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中HRR通路及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共筛选15例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患者,组织标本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先从患者的新鲜手术组织中提取DNA,然后进行文库构建、文库质检、上机测序,最后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分析,对HRR通路相关基因进行筛选。结果:1.全基因组内碱基转换/颠换的比值是2.34,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且方向正确的reads比例均达到98%以上,目标区域中碱基覆盖深度不低于10X的比例在98%及99%,说明SNP数据集符合准确性。2.本研究得到了15例HGSOC患者新鲜组织标本的WES测序数据,样本中体细胞SNV突变主要聚集C>A/G>T。3.15例HGSOC患者中各有10位患者发生了TP53、BRCA1/2突变,突变率均为66.7%,与DNA修复相关,其中TP53为高频突变。4.样本中发现了PI3K-AKT、WNT、VEGF、MAPK、TP53等信号通路的突变,涉及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5.14例HGSOC患者发生了HRR通路的突变,部分患者发生BER、MMR、NER通路突变。6.2例HGSOC患者存在BRCA2突变的耐药位点,可能对以铂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存在耐药。结论:1.TP53为高频突变基因,BRCA1/2是HRR通路中的主要突变基因,RAD50、RAD51、RAD54B、XRCC2等HRR通路相关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可能受样本数量少影响。2.基于HRR通路中相关突变基因,靶向药物可使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获益,如适用于BRCA突变的奥拉帕利。3.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耐药检测,有望准确指导后续临床治疗。4.PI3K-AKT、WNT、VEGF、MAPK、TP53信号通路的突变涉及细胞生长及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李迎宾[9](2019)在《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双相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肿瘤由良性腺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组成。该肿瘤较少见,发病率占乳腺原发肿瘤的0.3-1%。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将乳腺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肿瘤边缘浸润情况,间质细胞丰富程度、间质细胞异型性大小、间质细胞核分裂象数目、有无间质过度生长和恶性异源性成分,目前对该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标准。叶状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较复杂,免疫组化表达及基因改变在乳腺叶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分级中也没有确定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在人体及生物体内主要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基因发生突变或蛋白表达异常后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有多项研究表明EGFR基因及蛋白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叶状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本研究运用Sanger测序方法检测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情况,对比分析EGFR基因及蛋白关系,从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角度解释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EGFR的关系。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分子遗传研究及病理诊断提供有意义的指标。目的:研究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EGF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阐述EGFR表达在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EGFR能否成为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级以及进行研究的遗传学标记。方法:1.运用Sanger测序的方法检测2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18-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良性10例,交界性6例,恶性6例。2.运用免疫组化检测2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良性10例,交界性6例,恶性6例。3.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1.EGFR基因的突变率在不同级别的叶状肿瘤中的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10%)、交界性(50%)、恶性(83.3%)(P<0.05)。2.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18外显子突变率4.5%,未发现19外显子突变,20外显子的突变率为36.4%,21外显子的突变率为4.5%。20外显子与其他外显子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3.EGFR蛋白在不同级别的叶状肿瘤间质成分的表达率分别为,良性(30%),交界性(66.7%),恶性(66.7%),不同级别叶状肿瘤间质的EGF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GFR基因突变率40.9%,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率为50%,EGFR基因突变率与间质蛋白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5.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率4.5%,上皮与间质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6.EGFR基因突变与上皮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EGFR基因突变率随着叶状肿瘤分级增加而增高,恶性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有较高突变率(83.3%),EGFR基因突变可能与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2.乳腺叶状肿瘤EGFR基因突变主要位于20号外显子。3.乳腺叶状肿瘤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正相关。4.乳腺叶状肿瘤上皮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表明EGFR蛋白表达在叶状肿瘤上皮增生与上皮-间质相互转化过程未起到作用。

李培峰[10](2019)在《胃肠道间质瘤原发性高级别转化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可以从良性至恶性。GIST肿瘤危险度评估多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肿瘤是否破裂,良恶性GIST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仍不明确。大多数恶性GIST表现为多结节或单个结节内均一的高级别病理组织形态,但有少数病例表现为结节内高低级别组织形态共存或多结节病变中部分结节为高级别部分为低级别。因而,恶性GIST是初始发生即为恶性,还是由已存在的低侵袭性肿瘤进展而来还存在争议。目前,已有基于不同个体的基因突变检测和基因表达分析显示高危GIST较低危肿瘤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但多病例同一患者原发性低级别GIST向高级别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拟首先从组织学水平阐述GIST原发性高级别转化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改变,进而在分子水平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高级别肿瘤较低级别肿瘤的差异性基因改变,并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GIST准确预后分级提供新的依据,有望阐述部分恶性GIST发生机制,为恶性GIST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比较高低级别共存GIST肿瘤中两种成分的形态学差异及免疫组化表达差异;2.比较GIST高级别较低级别成分差异性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可能产生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其促进GIST高级别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3.分析全外显子测序数据中MYC拷贝数变异,检测多量GIST样本中MYC基因拷贝数变异,探讨MYC拷贝数变异促进GIST高级别进展的分子机制;4.细胞功能实验检测MGA在GIST细胞增殖中的功能,并初步探讨其抑制细胞增殖的相关分子机制;5.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和p16INK4A在GIST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功能。【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高通量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主要列举如下:1.回顾性分析22例高低级别共存GIST病例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种成分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差异,并随访患者预后;2.10对高级别和低级别肿瘤样本行全外显子测序,比较高级别GIST较配对低级别肿瘤差异性基因突变及基因拷贝数变异;3.Sanger测序验证高级别较低级别差异性肿瘤驱动基因突变;FISH验证基因拷贝数变异,并用于大样本检测目的基因拷贝数变异;4.应用Western Blot检测GIST细胞系中MGA、MAX、MYC、p16INK4A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5.应用sh RNA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MGA低表达GIST细胞系;6.利用细胞生长曲线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IST细胞系的细胞增殖能力;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IST肿瘤中Cyclin D1和p16INK4A表达。【结果】1.22例高低级别肿瘤成分共存的GIST患者术前均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肿瘤多发生于小肠(16例)和胃(5例),直径均≥4 cm,9例表现为多灶性病变,6例发生转移,1例术后半年复发,4例术后4年内死亡。低级别肿瘤成分细胞密度低,细胞呈梭形,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少见,12个/50高倍视野(HPF);高级别成分细胞排列紧密,呈短梭形或上皮样,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690个/50 HPF。高级别肿瘤较低级别肿瘤CD34表达明显减少,两种成分Ki-67增殖指数有明显差异。2.与人参考基因组GRCh37/hg19比对,20例样本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共检测到247个肿瘤驱动基因的802个位点突变;其中193个(78.14%)突变基因同时发生在GIST高级别和低级别成分中,另外,30个(12.15%)突变基因只出现在高级别肿瘤,24个(9.71%)突变基因仅出现在低级别肿瘤。3.10对GIST肿瘤样本的全外显子测序中,每例患者肿瘤高低级别成分均具有相同的KIT基因突变。4.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30个肿瘤驱动基因的35个突变仅发生在GIST高级别成分;Sanger测序证实9个基因的突变仅发生在高级别肿瘤,包括MGA、SDHA、ARID1A、LATS2、MAX、SETD2、RB1、RPS6KB2和PIK3CA,其中MGA突变在2个病例中被检测到。KEGG pathway分析提示这些差异性突变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凋亡抑制和染色体重塑等相关的通路。5.比对c Bio Portal数据库,RB1、MAX、SETD2、SDHA、ARID1A、MGA和PIK3CA均为可重复性突变,前6个均为GIST前20位常见突变基因;基因LATS2和RPS6KB2突变首次在GIST中报道。6.全外显子测序基因拷贝数分析发现3例患者高级别肿瘤较低级别肿瘤MYC基因拷贝数增加;FISH证实1例患者高级别肿瘤MYC拷贝数扩增,另外2例高低级别成分均为8号染色体多体伴有MYC拷贝数增加。7.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MGA sh RNA慢病毒感染GIST细胞系较正常和阴性对照细胞系p16INK4A表达降低,Cyclin D1表达升高,MAX和MYC表达无明显差异;MGA sh RNA稳定感染GIST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8.p16INK4A在高级别GIST肿瘤组织表达减少,其表达与核分裂象计数、Ki-67增殖指数、肿瘤危险度分级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呈负相关;Cyclin D1在高级别肿瘤组织高表达,其表达与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最大直径呈正相关。9.130例GIST样本中50.77%的样本发生MYC基因低拷贝数增加;高低级别共存GIST中高级别成分较低级别成分MYC拷贝数增加明显,单纯性病例高级别肿瘤较低级别肿瘤MYC拷贝数增加发生率增高;高低级别共存GIST低级别肿瘤MYC拷贝数增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低级别肿瘤;在单纯性高级别或低级别GIST,MYC拷贝数增加与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与p16INK4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高级别和低级别成分共存的GIST肿瘤多发生在小肠,易发生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与低级别肿瘤成分相比,高级别肿瘤细胞密度高,呈短梭形或上皮样,异型性明显,可见坏死,核分裂象更多见,Ki-67增殖指数增高,CD34表达降低。2.全外显子测序数据显示高低级别共存GIST病例中两种成分的基因突变多数相同,包括KIT突变,提示两者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随着肿瘤生长发生一些差异性的突变,从而形成了高级别和低级别肿瘤的异质性。3.仅发生在高级别GIST的差异性突变可能是肿瘤进展中的原发性分子事件。GIST肿瘤进展可能是多个基因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分别或协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突变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进而导致GIST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化。4.MGA/MAX/MYC网络可能在GIST肿瘤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GA表达下调促进GIST细胞生长和细胞克隆形成,可能是通过p16INK4A/CDK4/Cyclin D1细胞周期调控通路实现。5.MYC拷贝数增加在GIST是一种常见的基因改变,可能在肿瘤早期即发生;伴有MYC拷贝数增加的低级别肿瘤更可能进展为高级别,MYC拷贝数增加的GIST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16INK4A调控细胞周期实现的。6.p16INK4A表达减少和Cyclin D1表达增高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生导致GIST由低级别肿瘤向高级别肿瘤进展。总之,高级别和低级别GIST具有较为显着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差异,GIST肿瘤原发性进展可能是多种基因通过不同通路分别或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突变、MYC基因拷贝数增加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改变在GIST肿瘤原发性进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妇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全外显子胚系突变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WES研究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高频突变基因及肿瘤易感基因突变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卵巢癌的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miR-195-5p在卵巢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iR-195-5p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细胞系中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
        1.1.5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miR-195-5p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调
        1.2.2 miR-195-5p在卵巢癌细胞、正常卵巢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体外细胞学验证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2.2.2 体内动物学实验验证miR-195-5p对卵巢癌增殖的影响
        2.2.3 miR-195-5p对卵巢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miR-195-5p与 CDCA4 作用关系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物品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CDCA4是miR-195-5p下游调控靶基因
        3.2.2 miR-195-5p通过对CDCA4 的调节作用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3 讨论
    3.4 小结
四、miR-195-5p、CDCA4 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临床资料
        4.1.3 随访
        4.1.4 研究物品
        4.1.5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miR-195-5p、CDCA4 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2.2 miR-195-5p、CDCA4 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周期调控与上皮性卵巢癌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IMP2、PTEN、P53及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标准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标本处理
        2.3.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3.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88例EC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IMP2、PTEN、P53、P16在EC中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1 IMP2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2 P16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3 P53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4 PTEN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IMP2、P16及PTEN在 EC中表达的相关性
    3.4 IMP2检测在鉴别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第4章 讨论
    4.1 88例E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4.2 IMP2、PTEN、P53、P16在EC中的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分析及IMP2、P16、PTEN在EC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3 IMP2检测在鉴别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IMP2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妇科恶性肿瘤PDX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PDX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耗材
        1.2 肿瘤标本的来源
        1.3 试验动物
        1.4 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PDX模型的鉴定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全外测序(WES)技术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RR通路及有关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皮性卵巢癌治疗进展及基因测序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1.3 测序实验仪器设备
        1.4 测序实验试剂
        1.5 免疫组化实验仪器
        1.6 免疫组化实验试剂
    2 测序实验方法
        2.1 肿瘤组织DNA提取
        2.2 EGFR引物设计
        2.3 PCR扩增
        2.4 PCR产物割胶纯化
        2.5 Sanger测序实验
        2.6 测序及数据分析
    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3.1 石蜡组织切片及前期处理
        3.2 免疫组化染色
        3.3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
    4 结果统计分析
结果
    1. 乳腺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
    2. 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突变结果
        2.1 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
        2.2 EGFR基因4个外显子中的突变情况
    3. 叶状肿瘤中EGFR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3.1 乳腺叶状肿瘤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情况
        3.2 EGFR基因突变与间质成分蛋白表达的关系
        3.3 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情况
        3.4 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关系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EGFR与其他生物学标记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胃肠道间质瘤原发性高级别转化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高低级别共存GIST临床病理特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高低级别共存GIST全外显子测序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MGA和 MYC可能通过细胞周期调控促进GIST原发性进展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妇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D]. 陈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WES研究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高频突变基因及肿瘤易感基因突变情况[D]. 刘恪昕.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miR-195-5p在卵巢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刘翔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D]. 李思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IMP2、PTEN、P53及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唐玉娇. 青海大学, 2020(02)
  • [6]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7]妇科恶性肿瘤PDX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D]. 陈复刚.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全外测序(WES)技术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RR通路及有关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D]. 何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D]. 李迎宾. 郑州大学, 2019(02)
  • [10]胃肠道间质瘤原发性高级别转化分子机制研究[D]. 李培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妇科恶性肿瘤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突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