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变压器铁心铁轭绑扎的几种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强[1](2020)在《风电场主变铁芯接地电流超标原理分析及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主变铁芯接地电流超标在风电场不是常见现象。本文通过某风电场主变铁芯接地电流超标这一异常现象,从原因分析、临时措施、停电大修处理及相关建议进行了细致阐述。对其它风电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较大指导意义。
孙振[2](2020)在《基于光纤法的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检测及应用》文中提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是电网中运用最广的电力设备之一,这些年变压器的容量不断的提升,其发热和冷却的问题愈加突出。变压器的寿命决定于内部的绝缘材料,而很多绝缘材料与铜绕组直接接触,铜绕组是变压器内部最主要的发热体,一旦变压器内部温度过高会导致变压器发生故障而导致电网的奔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人身安全问题。因此,对变压器绕组最热点温升进行正确、及时的反馈,对预防变压器局部过热问题有着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传统测量绕组热点温度采用绕温计,通过测量油顶层温度再加上铜油温差的模拟量,但是该方法的误差较大,本文提出了采用光纤对绕组热点温度进行测量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是测量误差仅为±2℃,精度高,可以对变压器进行实时监控。本文以一台150MVA/220 kV变压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计算法和温度场仿真计算法对此变压器的绕组热点温升进行计算,并比较两者的不同。光纤使用在变压器上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绕组最热点的部位,本文根据绕组的处于漏磁场导致涡流损耗分布的不同,分别从轴方向、径向方向和圆周方向研究变压器绕组的涡流损耗,以此说明绕组最热点部位。为验证解析和计算结果,将光纤探头分别安装绕组不同相的不同部位,中压和高压绕组每相各安装一个探头,以确定最热点与解析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实验结果与预测位置吻合,误差也在工程允许范围内,所以变压器内部采用光纤测温是可行的。同时将光纤实验测得的数据与传统的电阻法数据进行比对,误差最大达到9.4%,也说明了传统测量绕组热点的方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另外本文还分析其误差的原因。本文获得的经验对今后采用光纤测温进行在线监测绕组热点温度具有参考价值。
唐金权[3](2019)在《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及负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具有防火防灾、免维护等优点,在负荷中心和各种特殊场合有着广泛应用。热点温度过高、绝缘老化是干式变压器烧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与产品的绝缘材料选型和温度场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热时间常数反映了当负荷发生变化时,变压器绕组温度随之变化的快慢程度,其对于确定干式变压器暂态负载,尤其是在短时紧急过负载下的热点温度和老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确定过负荷曲线的基础。本文以常规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浇注绕组的热时间常数的计算原理、影响因素,并通过模型线圈和整机的方式,对不同负载率、不同测点位置在升温过程中的热时间常数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不同负载率下各测点升温过程中热时间常数,再通过降温过程中的电阻测量折算得到降温过程中的绕组平均温升降温热时间常数,对所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推导分析相关规律,从而确定影响变压器热时间常数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绕组导体平均温升的热时间常数与绕组随电流的变化关系,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以直流电源方式直接施加在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高压绕组上,改变输入直流电压大小以维持绕组的直流电流恒定,依据欧姆定律由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关系折算绕组直流电阻,再根据金属材料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折算得到绕组的平均温度,从而直接得到绕组平均温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拟合后计算得到的绕组平均温升的热时间常数。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无功等影响因素,直接取得绕组导体温升,简单直观,更加直接反映绕组的热时间常数与负载率的关系。在热时间常数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最后针对干式变压器绕组热寿命老化率与热点温度的关系公式,并考虑热时间常数对负载变化时热点温度变化的影响,计算得到热寿命损失随负载率变化的曲线,通过实际案例对热时间常数、老化率关系等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利用EXCEL编制计算表格用于指导实际应用。
唐宇[4](2017)在《大型电力变压器附加损耗与温度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与日俱增,电网规模和发电机的单机容量随之不断增加,而电力变压器作为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主要设备,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加,变压器漏磁场随之增大,由此产生的各种附加损耗增多,并带来可能出现局部过热等问题,降低变压器的绝缘性能,最终影响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使用寿命。所以,对变压器的损耗分布以及温度场的深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对电磁场和变压器漏磁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一台SZ10-120000/220三相五柱式电力变压器为例,建立了求解变压器漏磁场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求出变压器漏磁场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每根导线的涡流损耗以及各金属结构件的涡流损耗,进而得到绕组和各结构件的涡流损耗分布情况和总的损耗值,并计算分析了油箱和夹件在加设磁屏蔽情况下的涡流损耗分布,为改善金属结构件涡流损耗的措施指明了方向;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求解电力变压器温度场和油流场的二维模型,得到了变压器的温度场和流体场的分布,并仿真对比了加设与不加挡油板情况下的温度场和油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增设挡油板为改善变压器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有一定作用。通过对电力变压器漏磁场、绕组以及金属结构件的涡流损耗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绕组和金属结构件的涡流损耗分布情况以及变压器温度场分布,能为工程上更合理的设计以及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王喆[5](2015)在《变压器内部超声成像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针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研究,已成为保证电网可靠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工艺复杂的电力设备,如何能够在设备运行中,随时了解其内部运行状态,是真正达到状态维护的重要指标,也是电力设备状态维护研究的目标。目前,状态检测的整体水平还处于数据统计和波形曲线显示的阶段,其准确性和评估性还有待提高。变压器在运输、安装、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遭受各种震动、冲击、以及短路电流的冲击,内部经常出现紧固件松动位移、绕组变形、磁屏蔽松动等问题,但是维护人员无法了解内部发生的状况,更不知道其严重程度,也没有手段来检测内部的松动和位移情况,在受到短路冲击后,无法知道绕组的变形情况,是否还能继续运行,如停电检测,目前也只能通过频响法或短路阻抗法来估测,很难准确判断变形程度和变形部位。该系统研究成功后,可随时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内部结构的位移状况和绕组的变形情况,检测过程简便易行、结果显示直观,对应用人员得要求较低。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本文以超声波检测理论为基础,针对变压器的内部结构,阐述了变压器内部超声可视化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传感器收发机理、超声成像技术和具体应用的研究,实现了基本的变压器内部结构二维平面成像,为实现可视化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介绍了变压器内部结构的特殊复杂之处;设计了变压器成像用到的超声传感器;研究变压器内部结构成像系统的主要电路结构;编写了变压器内部结构成像系统控制软件并对功能进行介绍。
马清丽,邱在东[6](2013)在《一台试验用中间变压器的设计》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试验用中间变压器的设计原理、绕组结构、接线原理、电压变换及接线方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田颢亮[7](2013)在《大电流低阻抗短路试验变压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大电流低阻抗短路试验变压器的设计方法,包括容量计算、绕组结构、阻抗的修正及温升试验等。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葛建奇,石振华,张庆生,陈建伟[8](2013)在《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铁轭固定方式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中通过多种方案对比,介绍了一种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铁心铁轭固定的新方式,并详细分析了此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王鹤许[9](2013)在《电力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核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系统容量迅速增大,大型电力变压器单台容量也迅速增大,短路故障情况日趋严重,当变压器突发短路时,将产生大小为额定电流几十倍的短路电流,该电流会在绕组周围产生强大的磁场,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变压器绕组将承受巨大的短路电动力。因此加强对变压器的抗短路能力的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方法,首先分析了变压器的稳态电流和突发短路时瞬态电流,其次对变压器的绕组和垫块进行了受力分析,为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完善了日本变压器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方法,着重研究了不同供电形式下的短路电流,开发了一套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评价软件,该软件从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核、短路情况、试验数据、低压侧配置情况等各种指标对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某厂生产的50台变压器进行了校核,总结了变压器抗短路能力不足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从变压器制造环节和运行环节提出建议,提高变压器的抗短路能力,为制造厂商的设计制造和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依据。
杨晓辉,白彦华,任仲伟[10](2012)在《整体铁心绕线机夹具及动力传递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1引言变压器在工程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在所有的电气系统中都要使用。变压器由铁心和线圈两大部分组成,线圈套装在铁心上。由于一个线圈匝数通常在万匝以上,所以绕制线圈时的工作量极大。目前使用的绕线机只能绕制不带铁心的线圈,然后将线圈套装到已经切成两部分的铁心上。
二、电力变压器铁心铁轭绑扎的几种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变压器铁心铁轭绑扎的几种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风电场主变铁芯接地电流超标原理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变铁芯环流原因分析 |
2.1 变压器铁芯 |
2.2 变压器夹件 |
2.3 常见的接地方式及优缺点 |
2.4 变压器铁芯有且只有一点接地 |
2.5 测量标准 |
2.6 铁芯夹件多点接地的原因 |
3. 铁芯接地电流超标的常见处理方案 |
3.1 运行中的检测方法 |
3.2 停电检测及处理处理方法 |
4. 案例分析 |
4.1 异常描述及基本情况 |
4.2 缺陷处理 |
4.2.1 初次发现异常分析处理结果 |
4.2.2 后续缺陷发展情况及应对措施 |
4.2.3 停电大修处理 |
5. 总结 |
(2)基于光纤法的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检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际智能变压器及光纤技术发展情况 |
1.2.2 国内智能变压器及光纤技术发展情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变压器损耗与冷却 |
2.1 变压器内部损耗 |
2.1.1 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 |
2.1.2 绕组中的涡流损耗 |
2.2 变压器温升及冷却 |
2.2.1 变压器温升 |
2.2.2 变压器散热方式 |
2.2.3 变压器的冷却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3 绕组热点温升分析与计算 |
3.1 热点温升的工程计算方法 |
3.2 热点温升的解析法 |
3.2.1 FLUENT软件介绍 |
3.2.2 FLUENT求解步骤 |
3.2.3 220kV变压器温度场解析 |
3.3 220kV变压器温升设计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力变压器的光纤测温技术 |
4.1 传统测量变压器热点温升的方法 |
4.1.1 模拟法 |
4.1.2 传统测量变压器热点温升方法的缺点 |
4.2 光纤测温对变压器热点温度监控 |
4.2.1 光纤测温分类及原理 |
4.2.2 光纤测温优点 |
4.2.3 光纤产品设备选型 |
4.2.4 光纤测温系统介绍 |
4.2.5 光纤产品信息 |
4.3 采用光纤测温时最热点位置确定 |
4.3.1 最热点位置确认(轴方向) |
4.3.2 最热点位置确认(半径方向) |
4.3.3 最热点位置确认(圆周位置) |
4.4 本章小结 |
5温升实验 |
5.1 光纤安装 |
5.2 温升实验 |
5.2.1 温升实验条件 |
5.2.2 电阻法绕组温度测量 |
5.2.3 光纤法绕组温度测量 |
5.3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及负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和寿命损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与负载特性原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热时间常数原理研究 |
2.2.1 干式变压器传热的理论基础 |
2.2.2 热时间常数计算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
2.2.3 理论计算方法中的不足 |
2.3 负载特性与热寿命关系原理分析 |
2.3.1 阿伦尼乌斯原理与老化 |
2.3.2 热寿命计算方法 |
2.3.3 干式变压器的热时间常数和负载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常交流工况下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试验研究 |
3.1 模型线圈热时间常数试验 |
3.1.1 概述 |
3.1.2 模型线圈试验电路与方法 |
3.1.3 模型线圈试验记录及数据拟合 |
3.1.4 模型线圈试验数据分析 |
3.2 干式变压器样机热时间常数试验 |
3.2.1 试验目的与方案 |
3.2.2 成品样机温升试验记录与数据分析 |
3.2.3 成品试验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直流电源的浇注绕组热时间常数试验研究 |
4.1 试验原理和方法 |
4.1.1 直流电源试验的原理和特点 |
4.1.2 试验方法及电路 |
4.2 恒定直流电流试验下情况分析 |
4.2.1 试验过程 |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变化直流电流倍数下试验情况分析 |
4.3.1 试验过程与试验记录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负载特性及寿命损失计算 |
5.1 热寿命损失随负载特性变化计算方法 |
5.2 典型案例的热寿命损失计算 |
5.2.1 负载特性计算的步骤与方法 |
5.2.2 城市轨道交通用干式牵引整流变压器负载曲线 |
5.2.3 计算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模型线圈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 |
附录2 成品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 |
附录3 直流电源下热时间常数试验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大型电力变压器附加损耗与温度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2.1 变压器漏磁场和涡流场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温度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漏磁场分析与仿真 |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1 变压器漏磁场计算解析式 |
2.1.2 求解漏磁场解析式的边界条件 |
2.1.3 变压器漏磁场的产生 |
2.2 变压器漏磁场计算 |
2.2.1 电力变压器的技术参数 |
2.2.2 变压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3 网格剖分 |
2.2.4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 |
2.3 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2.3.1 变压器绕组漏磁场分析 |
2.3.2 变压器油箱漏磁场分析 |
2.3.3 变压器拉板漏磁场的分析 |
2.3.4 变压器夹件漏磁场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附加损耗的分析 |
3.1 变压器附加损耗的计算方法 |
3.1.1 绕组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 |
3.1.2 金属结构件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 |
3.2 变压器附加损耗的分析 |
3.2.1 绕组涡流损耗的分析 |
3.2.2 油箱涡流损耗的分析 |
3.2.3 夹件涡流损耗的分析 |
3.2.4 拉板涡流损耗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温度场的分析 |
4.1 变压器换热特性的介绍 |
4.2 内部热源及散热方式 |
4.2.1 变压器的内部热源 |
4.2.2 基本散热方式 |
4.3 流场和温度场边界条件 |
4.4 变压器温度场及流场分析 |
4.4.1 模型的建立和加载 |
4.4.2 未加挡油板时变压器流场和温度场的分析 |
4.4.3 添加挡油板后流场和温度场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变压器内部超声成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
1.1.2 论文成果对该现状和技术发展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
1.2.1 技术发展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3 国外研究情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压器结构和运行分析 |
2.1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
2.2 变压器的分类 |
2.3 变压器的铭牌和额定值 |
2.4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运行分析 |
2.4.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2.4.2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 |
2.5 变压器的常见故障 |
2.5.1 变压器故障的基本判断方法 |
2.5.2 变压器的常见故障 |
第三章 变压器内部超声成像系统的超声探头研究 |
3.1 幅度调制的原理 |
3.2 高性能超声传感器收发机理研究 |
3.3 单晶片超声换能器结构 |
3.4 本文所使用的超声波传感器 |
3.5 超声换能器采集信号的实现方式 |
第四章 超声成像系统的研究 |
4.1 超声波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
4.1.1 设计总模块 |
4.1.2 超声波传感器发射电路 |
4.1.3 距离显示电路 |
4.1.4 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原理 |
4.2 基于超声波的变压器内部成像设计方案 |
4.3 提取变压器内部结构位置、形状信息的系统功能介绍 |
4.4 模型控制系统介绍 |
第五章 变压器内部结构成像系统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超声成像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5.2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界面设计 |
5.3 RFD数据的读取与信号处理模块的实现 |
5.3.1 射频数据的读取 |
5.3.2 对数压缩 |
5.4 图像的显示保存模块 |
5.5 超声成像软件的使用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处理后的数据转换成位图格式的实现代码 |
(6)一台试验用中间变压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主要技术参数 |
3 设计原理 |
4 设计要点 |
4.1 高压侧绕组不等匝调压 |
4.2 绕组结构形式 |
4.3 高、低压侧接线原理图 |
4.4 电压变换及接线方式 |
4.4.1 当低压侧输出3.3k V电压时, 低压三路串联, y接, 端子联接如图2 |
4.4.2 当低压侧输出1.14k V电压时, 低压三路并联, y接。端子联接如图3所示。 |
4.4.3 当低压侧输出0.66k V电压时, 三路并联, d接。 |
4.5 低压端子在箱盖的排列位置 |
4.6 温升设计 |
5 试验结果 |
6 结束语 |
(7)大电流低阻抗短路试验变压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产品设计时的几个要点 |
2.1 容量计算 |
2.1.1 结构容量及其它参数的确定 |
2.1.2 结构容量的确定 |
2.2 阻抗计算 |
2.3 绕组设计 |
3 产品试验时的几个要点 |
3.1 负载损耗试验 |
3.2 温升试验 |
4 结束语 |
(8)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铁轭固定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铁心冲孔结构固定方式 |
3 铁心无孔绑扎固定方式 |
4 一种铁心铁轭固定新方式———开口槽钢固定方式 |
5 结束语 |
(9)电力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核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短路电流和阻抗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验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变压器短路电流与电动力的分析与计算 |
2.1 变压器短路电流的分析与计算 |
2.1.1 变压器稳态短路电流计算 |
2.1.2 变压器突发短路时短路电流的计算 |
2.2 短路情况下变压器的受力分析 |
2.2.1 变压器绕组上作用力的方向 |
2.2.2 变压器绕组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
2.2.3 变压器绝缘垫块的受力情况分析 |
2.2.4 轴向力的考核 |
2.2.5 有关电动力计算中的一些说明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方法 |
3.1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核方法 |
3.2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评价软件 |
3.2.1 PowerBuilder 和数据库 ACCESS 概述 |
3.2.2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评价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
3.2.3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评价软件操作步骤 |
3.3 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大型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措施 |
4.1 制造环节 |
4.1.1 设计方面 |
4.1.2 工艺方面 |
4.1.3 材料方面 |
4.2 运行环节 |
4.2.1 限制流入变压器绕组的短路电流 |
4.2.2 减少主变低压侧短路故障的概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整体铁心绕线机夹具及动力传递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方案设计 |
2.1 绕线方式 |
2.2 线圈骨架的支撑 |
2.3 动力传递 |
3 夹具的设计 |
4 结论 |
四、电力变压器铁心铁轭绑扎的几种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电场主变铁芯接地电流超标原理分析及处理措施[A]. 李志强. 第七届中国风电后市场交流合作大会论文集, 2020
- [2]基于光纤法的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检测及应用[D]. 孙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热时间常数及负载特性研究[D]. 唐金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大型电力变压器附加损耗与温度场分析[D]. 唐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3)
- [5]变压器内部超声成像系统的研究[D]. 王喆. 苏州大学, 2015(06)
- [6]一台试验用中间变压器的设计[J]. 马清丽,邱在东. 变压器, 2013(11)
- [7]大电流低阻抗短路试验变压器的设计[J]. 田颢亮. 变压器, 2013(07)
- [8]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铁轭固定方式的探讨[J]. 葛建奇,石振华,张庆生,陈建伟. 变压器, 2013(06)
- [9]电力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校核方法的研究[D]. 王鹤许.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10]整体铁心绕线机夹具及动力传递方案设计与实现[J]. 杨晓辉,白彦华,任仲伟. 变压器,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