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几个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蒋赟[1](2021)在《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成品及半成品主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小麦的品质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小麦多品种插花种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质量,使之无法满足加工要求。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而品种专业化生产即专种是实现“四专”的第一个环节,对于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户行为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风险分散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利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以及专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小麦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再次,聚焦小麦种植户这一微观主体,基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实地调研,对农户的小麦种植情况和品种选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Multinomial Logit模型,从农户基本特征、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种植风险预期、农业服务四个方面对影响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品质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高品质、高质量小麦供给仍需要靠进口来补充,小麦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小麦质量达标率较低,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各省情况差异较大,河南的小麦种植规模较大,但品种专业化程度低于山东和河北。从调研情况来看,种植年限、种植作物种类数与小麦品种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地块数与专业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种植风险预期会显着影响农户的专业化种植行为;签订小麦收购订单或合同能显着促进麦农的品种专业化种植行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研究,提高小麦的质量和抗性,严格规范小麦种子审定标准,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加快土地的均质化,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重视市场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制定小麦的供给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化的购销;在专种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后续的小麦的单品种收获和单品种储运,落实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小麦中介组织,形成中介服务体系。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丁美彤,李超,臧清露,陈玉娟,张惠琴,曹佳伟,孔德昭,盛建国,李雅琪[3](2021)在《面包用小麦粉的流变学特性及其改良方法综述》文中提出面包是一种以小麦粉为原料经发酵生产的面制品,其口感多样,外形丰富,受到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欢迎。综述面包用小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提出面包用小麦粉质量的改良方法。经综合分析认为小麦粉本身的质量是根本,加工工艺是关键因素,同时食品添加剂对面包品质的改良也起到了修饰作用。
李鹏龙[4](2020)在《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发展河南粮食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业链作为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系,在新形势下粮食产业链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延津县作为产粮大县,拥有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链的基础优势,但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加工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延津小麦产业的不平衡发展,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产业优势,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延津县小麦产业链的优化对提升河南省粮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粮食产业链优化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原则。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产业链的角度描述了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新时代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分析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法,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供应链理论、产业链优化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阐述了产业链优化的理论基础。并从生产、加工、销售、组织、品牌等方面分析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延津县小麦产业链的发展存在机械化水平不足、储运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不长、品牌价值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的具体路径,包括拓展产业链中间环节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小麦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价值,建设小麦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链融合载体整合产业链。延伸、提升、整合产业链可以为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带来质量效益的提升。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渗透到小麦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创新发展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最后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全链思维、载体拓展、品牌建设方面提出了促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的建议。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整合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各环节服务链条化,为延津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以实现小麦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利益分配优化,实现河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帕累托改进。
田沐禾[5](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提出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仲迎鑫[6](2018)在《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主食品种。长期以来我国小麦产业以追求单产为主,品质研究相对薄弱,导致“强筋不强,弱筋不弱”,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原料供应不足。蛋白质含量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因此在稳产前提下,提高(中、强筋)、降低或维持(弱筋)蛋白含量并提高蛋白品质,是我国小麦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小麦蛋白质含量从籽粒外层到内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种皮层较低、糊粉层最高、胚乳由外到内逐步下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设想:针对强中筋品种,通过调控追氮时期等栽培措施提高籽粒内层(胚乳)蛋白质含量,针对弱筋品种则使蛋白质主要向种皮层和糊粉层积累,降低胚乳中蛋白质含量,进而降低面粉蛋白质含量超标的风险。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主要受合成底物氨基酸供应及蛋白质合成能力的调控。据此,本研究以扬麦16为材料,以叶龄指示追氮时期,①研究面粉全蛋白质组对追氮时期的响应;②蛋白合成底物氨基酸进入胚乳、并在胚乳中运输的路径;(③不同层次面粉蛋白及烘焙品质对追氮时期的响应;④胚乳不同部位氨基酸供应与相互转化能力及重要贮藏蛋白组分合成能力在籽粒不同部分空间差异,以阐明籽粒蛋白空间异质性形成的机理与调控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籽粒蛋白品质随追氮时期后移而提升,以倒1叶或开花期追施氮肥为最宜随追氮时期后移,籽粒总蛋白、贮藏蛋白及面筋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在倒1叶或者开花期追肥达到最高;拔节期(倒3叶)追肥产量最高。选取倒5叶(TL5)、倒3叶(TL3)及倒1叶(TL1)追施氮肥3个处理,通过iTRAQ(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对不同处理收获的籽粒研磨所得面粉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在面粉中共鉴定出591个蛋白,根据其功能分为17个类别。与TL3相比,在TL5和TL1中分别观察到50和5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随追氮时期后移,γ-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分别升高至2.82和1.26倍,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变化不明显,导致醇/谷比和HMW-GS/LMW-GS 比增加。此外,与拔节期追氮相比,倒1叶追施氮肥改变了面粉致敏蛋白的含量和籽粒硬度,关键致敏蛋白含量下调至0.55-0.80 倍,硬度下降了 7.4%。2.氨基酸底物供应是籽粒蛋白积累及品质调控的主要途径追氮时期后移(TL1)导致旗叶中有关氮代谢和蛋白酶合成的基因表达上调,使灌浆早期运输至胚乳腔的游离氨基酸上调了 42.6%。TL1加强了胚乳中游离氨基酸间的转换,并使编码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类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PDIL)的基因表达上调,即贮藏蛋白的合成和折叠通过延迟追氮(TL1)而增强,最终导致TL1处理中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 24.9%和24.8%。结果强调了氮素再转运与籽粒贮藏蛋白含量的关系,并表明氮素的再转化过程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的潜在目标。3.追氮时期对籽粒外层蛋白质积累及面包烘焙品质的调控效应更为显着小麦籽粒由外至内分为9层碾磨后,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清蛋白、球蛋白含量由皮层至内层呈现下降趋势;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呈单峰曲线分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二层(P2)或P3层含量最高。GMP、HMW-GS和LMW-GS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贮藏蛋白基本一致,呈单峰分布趋势,P3或P4层含量最高。追氮时期后移增加了每一层面粉面筋蛋白的含量,糊粉层和外胚乳层的增加最为显着,分别增加了 10.4%和9.2%。追氮时期对GMP和麦谷蛋白亚基的调控作用与面筋蛋白表现一致,而对面筋指数调控效果不显着,仅在第6层差异显着。追氮时期前移表现为相反趋势:TL5处理降低了每一层总蛋白及蛋白组分的含量,对外层的影响更为明显。用第1层到第9层的面粉分别进行面包烘焙并进行品质测评,结果表明,从外到内不同层次面粉的面包烘焙品质表现为单峰分布,因第4层面粉麦谷蛋白含量高且无麸皮存在,面包烘焙品质最佳(体积最大、质构特性与感官评价均为最优)。而第1层面粉由于麸皮含量过高,面包烘焙品质最差,体积、外观及口感均相对较差。追氮时期后移增加了 P2、P3、P4层面粉烘焙面包的体积及感官评价,而对其余层次的烘焙品质调控不明显。就质构特性而言,TL1处理使不同层次面粉制作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均有所下降,而回复性则表现为相反趋势。追氮时期前移(TL5)对面包烘焙品质(体积、外观及感官评价)的调控作用表现为相反趋势。4.氨基酸输送至胚乳的途径因灌浆不同阶段而异,并导致胚乳不同层次氨基酸底物供应差异及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形成灌浆早期,糊粉层与胚乳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显着的浓度差异,胚乳腔中的游离氨基酸主要通过糊粉层被动运输至胚乳;灌浆晚期,整个籽粒中不存在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差异,与此同时,转运细胞中氨基酸运输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迅速上调,表明转运细胞——内胚乳运输途径成为后期的主要运输途径,而游离氨基酸的运输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籽粒不同层次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最终蛋白空间分布趋势并不相符,表明籽粒中蛋白空间分布的形成与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编码速率无关。灌浆早期游离氨基酸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糊粉层>外胚乳层>内胚乳层,与成熟期籽粒蛋白空间分布趋势一致;灌浆晚期由于蛋白合成速率过快,无法检测到游离氨基酸,但糊粉层天冬氨酸合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部位,同样可推断籽粒蛋白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底物供应紧密相关。与拔节期追氮(TL3)相比,花后7天,倒1叶追氮处理(TL1)时糊粉层和胚乳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 9.7%和9.6%,即增强了前期的底物供应。花后14天,TL1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较TL3略微降低,表明TL1中有更多的游离氨基酸被用于蛋白合成。花后19天,TL1处理下氨基酸运输蛋白编码基因在转移细胞中表达上调,表明追氮时期后移通过增加籽粒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底物供应来调控籽粒蛋白空间分布。上述结果明确了不同追氮时期对于小麦面粉蛋白质组的影响,为通过氮肥运筹定向调控小麦籽粒蛋白品质提供了参考;进一步阐明了植株氮素再转运与籽粒贮藏蛋白积累间的关系,明确了氮素再转运是小麦籽粒蛋白品质调控的重要性状;证明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面粉面筋蛋白含量与品质及其加工品质存在显着差异,为通过配粉提升面包专用粉品质提供了 一种新的思路;较系统深入地阐晰了小麦蛋白质合成底物氨基酸从植株母体进入胚乳的运输途径,进而阐明了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积累空间差异的生理机理。
陈静玉[7](2018)在《彩色小麦资源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功能性食品代替药品治疗成为一种全民大健康养生趋势,本论文项目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彩麦资源,开发具有功能性的彩色小麦产品,提高主粮的营养价值,致力于让消费者了解彩色小麦,愿意尝试购买使用彩色小麦产品。本项目结合彩色小麦特点对彩色小麦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包括产品目标人群以及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对产品呈现形式进行了实践以及对产品LOGO和包装进行了设计,对彩麦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市场:通过前期实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的反馈信息,结合现有市场数据分析。本项目将彩色小麦定位于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目标客户定位于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强大的都市白领群体和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年轻妈妈们。(2)产品:四川是中低筋小麦的优势产地,在四川区域生产的彩色小麦适合加工饼干、糕点等,符合当今消费者习惯和生活方式。至今实验已开发产品主要有彩麦全麦面粉、麦麸冰淇淋、彩麦饼干、彩麦蛋糕。通过感官实验以及麦麸冰淇淋膨胀率和融化率的测定,确定了1.5%的麦麸添加量最适合做冰淇淋,20g的彩麦全麦粉添加量最适合做彩麦蛋糕,10-25g的添加量适合做彩麦饼干。(3)设计:从彩色小麦的产品定位出发,建立“卡乐彩麦”品牌,“卡乐彩麦”取自英文color的谐音,象征着特色产品“彩色小麦”和“彩色的生活”。为体现项目简约、环保、回归自然健康的理念,设计一系列彩麦特色产品包装,包括以彩麦动物饼干为主题的饼干包装,以及以牛皮纸为材料体现生态、自然感受的全麦粉包装。为了让消费者更加迅速,方便细致的了解彩色小麦项目内容以及相关产品,特地设计并制作了三折页的宣传册,以及建立彩色小麦官方网站。(4)营销:项目以彩色小麦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媒介。通过线上软文推广、线下与各大企业合作(如南充银行熊猫主题银行、返朴农场等)发展B2B渠道,开始构建B2C渠道,通过四川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合作,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关注,吸引粉丝。让众多参与者了解彩色小麦,辐射周边人,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产品试吃体验,也大家参与到生产环节,举办烘培主题体验日。也提供相应的产品购买渠道。用实,35,3际行动助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将农产品向一个更高的消费平台推广。(5)未来构想:项目如今已入驻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园,此外项目未来将逐步开展生态农场的建设;同时利用彩色小麦抽穗扬花后很好的观赏性,进行“农田彩绘”,扮靓美丽乡村,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尝试;还可利用彩麦后期转色的特点开发新型园林规划形式。
李湘[8](2015)在《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小麦的主要用途在于磨制面粉再制成食品供人们食用。近年来,各地小麦单产和总产均有很大增长,人民迫切需要品质优良的专用小麦,以制作各种优质的小麦主食,美味适口的方便食品。河南省驻马店市是小麦适宜生长区,历史悠久,冬小麦是该市的主要越冬作物,2006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hm2,占河南省驻马店市小麦总面积的70%。开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政府宏观区域决策,而且为强化各地职能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对推进品质改良和小麦产品直至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驻马店市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以该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深入到该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粮食加工企业、种植农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和小麦布局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加快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对策。论文研究得到以下四点结论:一是该市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较高的物资与科技投入水平有利于形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利于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二是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种子工程建设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滞后;育种、推广部门与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该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对策:推进区域布局,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优化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结构,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化进程,打造驻马店市优质小麦品牌;扶大扶强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程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造农业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投入。
王德森,陈新民,何中虎,张艳,张勇[9](2007)在《叶考拉F70及其后代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品质和产量同步改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研究利用来自CIM-MYT的优质小麦叶考拉F70(Yecora F70)进行品质育种,先后育成优质面包小麦品系京771和中作8131-1、中优9507、中优206等三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中优206较好地实现了优质和高产的结合。中作8131-1及其衍生系已成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优质源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YecoraF70及其后代在品质育种中应用的最新进展,目的是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方法和经验。
王学强[10](2007)在《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在当前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小麦占到了43%左右。随着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大国,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河南自古就是粮食的主产区,也是我国小麦栽培的中心地带,它的面积、总产量和贡献一直居于我国首位,其小麦种植面积是全国小麦总播种面积的1/4,总产量约占1/4。本论文以河南小麦生产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的现状、小麦生产潜力及开发的技术途径,并对河南小麦竞争力及小麦经济及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和战略对策。研究结果对指导河南小麦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本文对建国后到2007年59年的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状况、生产特点、小麦类型及分布和小麦生产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首次将河南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划分为8次,并将建国后河南小麦的生产发展划分为9个阶段4种情况,同时认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是实现河南小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首次以FAO的生态区域法为基础对河南小麦生产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河南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开发度平均为48.8%,气候生产潜力开发度最高的市是焦作,其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开发度为80.4%,最低的市是信阳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开发度为26%,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开发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前景巨大。3、论文分析了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开发与增进的主要限制因素,即降水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耕地质量低下,集约化程度低是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据此提出以改良品种提高种群的内在生产力,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抑制农田水分损耗,因地制宜确立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宜的栽培技术是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的关键技术途径;4、首次对河南各地市小麦生产潜力的开发设置了难度系数,小麦生产潜力随着开发难度系数的增加,开发的难度变大。难度系数在2以下的,由于水分能有效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较易开发,其小麦播种面积约占河南小麦播种总面积的47.4%,约为240万hm2;难度系数大于2的,由于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正常需求,较难开发,这部分播种面积约占河南小麦播种总面积的52.6%,为266万hm2。5、对河南小麦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品质及市场前景的分析表明,河南小麦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在全国小麦主产省中位列中间,与美国相比河南小麦生产成本较低,收益较高;营养品质和一些加工品质的主要指标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主要营养品质指标不低于美国等主要产麦国家,但加工品质的面团特性较差;优质小麦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河南小麦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市场竞争潜力。6、对河南小麦经济的分析表明,河南小麦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麦品种多、乱、杂;小麦经营效率不高,收益低;优质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小麦生产科技含量较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健全,产销脱节,产业化链各环节不衔接;小麦资源有效利用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小麦商品档次低,出口市场狭窄等。针对小麦经济前景看好而开发不力的现状及小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论文提出了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对策: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规模效益;加快小麦加工基地建设;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特色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搞活小麦生产流通;大力扶持小麦储备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创新,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加大对小麦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7、论文构建了河南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及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了以培育及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核心,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为关键的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提出了河南小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技术以及小麦生产和贸易保护的政策建议;并认为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是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及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二、介绍几个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几个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关于小麦产业发展的研究 |
1.5.2 关于小麦生长特性和加工特性的研究 |
1.5.3 关于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
1.5.4 文献评述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专业化 |
2.1.2 品种专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3 风险分散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我国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及变化 |
3.1.1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波动变化 |
3.1.2 我国小麦生产区域分布集聚变化 |
3.1.3 我国主产区小麦品质质量及变化 |
3.1.4 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变化及趋势 |
3.1.5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演变情况 |
3.1.6 国内典型地区小麦品种专业化发展情况 |
3.2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小麦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
3.2.2 小麦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3 小麦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 |
3.2.4 小麦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决策下小麦专业化生产分析 |
4.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调研设计 |
4.3 农户及家庭基本特征 |
4.4 样本农户小麦生产情况 |
4.4.1 小麦种植基本情况 |
4.4.2 小麦品种数目与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
4.4.3 小麦收购订单签订情况 |
4.5 小麦品种选择情况 |
4.5.1 小麦品种选择数目 |
4.5.2 小麦品种选择原因 |
4.5.3 小麦品种知晓途径 |
4.5.4 小麦品种获得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5.1.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预期变化 |
5.2 模型构建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面包用小麦粉的流变学特性及其改良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面包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面团流变学指标 |
1.1 面包用小麦粉对面团粉质曲线指标要求 |
1.1.1 小麦粉吸水量 |
1.1.2 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 |
1.1.3 粉质质量指数 |
1.2 面包用小麦粉对面团拉伸曲线指标要求 |
1.2.1 延伸性 |
1.2.2 最大拉伸阻力 |
2 提升面包用小麦粉品质的措施 |
2.1 食品添加剂的修饰 |
2.2 改进加工工艺可适当提升面包用小麦粉品质 |
2.3 选择优质专用小麦是保证面包用小麦粉品质的根本方法 |
3 结语 |
(4)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四)创新之处 |
二、理论基础 |
(一)粮食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
1、粮食产业链的涵义及特征 |
2、粮食产业链优化的内涵与原则 |
(二)产业链相关理论基础 |
1、交易费用理论 |
2、产业组织理论 |
3、供应链理论 |
4、产业链优化理论 |
三、延津县小麦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一)延津县小麦生产现状 |
1、自育良种撬动小麦产业转型升级 |
2、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优质小麦生产基础 |
3、优质小麦连片种植确保小麦生产优势地位 |
(二)延津县小麦加工现状 |
1、小麦加工业生产能力提升 |
2、小麦产业产值不断提升 |
(三)延津县小麦销售现状 |
1、延津小麦优质优价助力产业链提升 |
2、订单模式拉动小麦产业链高效发展 |
3、期货模式助力小麦产业优化发展 |
4、延津县小麦品牌溢价效应明显 |
(四)全产业链发展成就小麦经济发展的延津模式 |
1、产业链雁阵布局壮大延津小麦产业 |
2、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方式 |
3、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衔接 |
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一)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 |
(二)加工环节产业链条短 |
(三)储运环节与专收专储不完全相适应 |
(四)原粮品牌优势利用不充分 |
五、促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建议 |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
(二)大力培育本土小麦产业链龙头企业 |
(三)以科技创新促进小麦产业链加工环节提升 |
(四)建立不同等级小麦的分级收储和加工体系 |
(五)打通原粮品牌与食品品牌之间的堵点环节 |
(六)以全链思维促进小麦产业链整合 |
(七)以特色面包小镇建设促进产业融合载体发展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
小结 |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
小结 |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
小结 |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
小结 |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
小结 |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
小结 |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6)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麦籽粒蛋白组成及积累规律 |
1.1 籽粒蛋白质组成 |
1.2 籽粒蛋白合成和积累规律 |
1.3 产量与蛋白质的关系 |
2 籽粒蛋白空间分布及调控 |
2.1 小麦籽粒组分空间分布 |
2.2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空间分布的差异形成机制 |
3 氮肥对小麦品质的调控 |
3.1 植株对氮素吸收及转运 |
3.2 氮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 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 追氮时期与产量 |
4.2 追氮时期与蛋白品质 |
4.3 追氮时期与烘焙品质 |
4.4 氮肥与籽粒组分空间分布 |
5 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差异机制研究关键技术 |
5.1 同位素标记相对绝对定量 |
5.2 激光显微切割捕获系统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Chapter 1 The Review |
第二章 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蛋白及组分含量 |
1.2.2 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 |
1.2.3 高、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LMW-GS)含量 |
1.2.4 面筋及面筋指数 |
1.2.5 蛋白Trypsin酶解 |
1.2.6 标记和等量混合 |
1.2.7 高PH条件下C18色谱柱的HPLC分级 |
1.2.8 质谱分析 |
1.2.9 数据分析 |
1.2.10 定量PCR分析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2.2 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品质的影响 |
2.2.1 追氮时期对总蛋白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
2.2.2 追氮时期对籽粒GMP,HMW-GS及LMW-GS含量的影响 |
2.2.3 追氮时期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2.2.4 追氮时期对籽粒及面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
2.3 基于全蛋白质组学分析追氮时期对面粉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1 面粉蛋白功能分类 |
2.3.2 差异蛋白(DEP)及其功能分类 |
2.3.3 差异表达蛋白质质谱鉴定 |
2.3.4 代表蛋白mRNA表达水平分析 |
3 讨论 |
3.1 面筋蛋白的含量和质量与追氮时期密切相关 |
3.2 与拔节期相比,提前或后移追氮时期导致了产量损失 |
3.3 追氮时期后移改变了籽粒硬度和面粉致敏蛋白含量 |
参考文献 |
Chapter 2 Effect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Timing on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Grain |
第三章 追氮时期影响籽粒蛋白品质机制的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麦谷蛋白、GMP及麦谷蛋白亚基含量 |
1.2.2 氨基酸含量 |
1.2.3 定量PCR分析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氮素利用效率相关酶及蛋白水解酶编码基因表达模式 |
2.2 胚乳腔及胚乳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 |
2.3 胚乳氨基酸代谢酶编码基因表达模式 |
2.4 胚乳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表达模式 |
2.5 追氮时期调控籽粒蛋白品质 |
2.6 追氮时期影响籽粒贮藏蛋白含量的机理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Chapter 3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n Responses of Grain Protein Quality to Nitrogen Topdressing Timing |
第四章 追氮时期对不同层次面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蛋白及组分含量 |
1.2.2 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 |
1.2.3 高、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LMW-GS)含量 |
1.2.4 面筋及面筋指数 |
1.2.5 面包制作程序和质量测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蛋白质及蛋白组分含量 |
2.2 GMP,HMW-GS及LMW-GS含量 |
2.3 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 |
2.4 面包烘焙品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Chapter 4 Nitrogen Topdressing Timing Influenc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rotein Components and Quality Traits of Flours from Different Pearling Fractions of Wheat Grains |
第五章 小麦籽粒蛋白空间分布形成机制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含氮量 |
1.2.2 游离氨基酸的提取 |
1.2.3 总氨基酸的提取 |
1.2.4 衍生化和液相色谱 |
1.2.5 冷冻切片和激光显微切割 |
1.2.6 反转录及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浆期籽粒不同层次的含氮量和蛋白质积累量 |
2.2 灌浆期籽粒不同层次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 |
2.3 灌浆期不同胚乳层游离氨基酸(FAA)含量 |
2.4 灌浆期不同胚乳层氨基酸转运蛋白和贮藏蛋白合成的基因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形成受限于氨基酸底物供应而非谷蛋白基因编码速率 |
3.2 灌浆期籽粒氨基酸转运途径 |
3.3 追氮时期后移通过增加底物供应和加强基因表达提升蛋白质含量 |
3.4 哪些因素对调控胚乳中蛋白质空间分布至关重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Chapter 5 Mechanisms of Protein Gradient Formation within Developing Wheat Grain Revealed by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小麦籽粒品质随追氮时期后移而提升 |
1.1.1 籽粒蛋白质的含量随追氮时期后移而提升 |
1.1.2 追氮时期影响面筋蛋白的含量和质量 |
1.1.3 追氮时期后移改变籽粒硬度和面粉致敏性蛋白含量 |
1.2 追氮时期通过调控氨基酸底物供应而改变蛋白质含量 |
1.2.1 追氮时期对叶片蛋白质水解的影响 |
1.2.2 追氮时期对胚乳腔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2.3 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合成的影响 |
1.3 追氮时期优先调控籽粒外层的蛋白质含量 |
1.3.1 追氮时期对蛋白质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1.3.2 追氮时期对面筋蛋白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
1.3.3 追氮时期对不同层次面粉制作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 |
1.4 氨基酸运输途径随灌浆期进行而变化 |
1.4.1 灌浆前期主要运输途径为胚乳腔——糊粉层——外胚乳途径 |
1.4.2 灌浆后期主要运输途径为胚乳腔——转运细胞——内胚乳途径 |
1.5 底物供应导致了蛋白质空间分布的形成 |
1.5.1 籽粒基因表达空间模式与蛋白质空间分布不一致 |
1.5.2 籽粒游离氨基酸与蛋白质空间分布相对应 |
2 结论 |
2.1 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品质的调控 |
2.2 追氮时期调控籽粒蛋白品质的机理 |
2.3 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空间分布的影响 |
2.4 追氮时期对不同层次面粉面包烘培品质的影响 |
2.5 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空间分布影响的机理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Chapter 6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7)彩色小麦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项目背景 |
1.1 彩色小麦概述 |
1.1.1 彩色小麦的营养价值 |
1.2 四川农产品推广销售现状 |
1.3 彩色小麦推广销售现状 |
1.4 彩色小麦产品的加工现状 |
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2 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价值 |
第二章 彩色小麦原材料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检测结果分析 |
2.1 微量元素检测 |
2.2 蛋白质和植酸含量 |
2.3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 |
2.4 花青素含量 |
3 总结分析 |
第三章 市场调研及分析 |
1 市场潜在价值 |
1.1 食品市场 |
1.2 白领市场价值与健康状态 |
1.3 国内生态旅游市场 |
2 市场容量预测 |
2.1 面包市场 |
2.2 饼干市场 |
2.3 面条市场 |
3 市场宏观PEST分析 |
4 市场微观SWOT分析 |
5 实地市场调查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2 调查地点和样本量 |
5.3 调查人群收入 |
5.4 调查结果分析 |
5.4.1 调查人群休闲食品消费种类 |
5.4.2 生活中休闲食品所占比重 |
5.4.3 影响饼干购买因素 |
5.4.4 提升健康方式 |
5.4.5 产品认知 |
5.4.6 产品认同度 |
第四章 产品开发与技术 |
1 产品材料 |
1.1 彩麦面粉 |
1.2 麦麸膳食纤维冰淇淋 |
1.3 彩麦饼干 |
1.4 彩麦蛋糕 |
2 产品加工方法 |
2.1 彩麦面粉 |
2.2 麦麸膳食纤维冰淇淋 |
2.2.1 麦麸膳食纤维冰淇淋制作 |
2.2.2 膨胀率的测定 |
2.2.3 融化率测定 |
2.2.4 感官检验 |
2.3 彩麦饼干 |
2.3.1 彩麦饼干制作 |
2.3.2 实验设计 |
2.4 彩麦蛋糕 |
2.4.1 实验设计 |
3 结果分析 |
3.1 彩麦全麦粉 |
3.2 麦麸膳食纤维冰淇淋 |
3.3 彩麦饼干 |
3.3.1 彩麦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3.3.2 黄油用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3.3.3 糖霜用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3.4 彩麦蛋糕 |
3.5 产品图片 |
第五章 市场推广 |
1 品牌建立 |
1.1 品牌核心 |
1.2 品牌文化 |
1.3 LOGO |
1.4 产品包装 |
1.4.1 饼干包装 |
1.4.2 面粉包装 |
1.5 产品宣传册制作 |
1.6 建立彩麦官方网站 |
2 市场地理区域 |
3 市场进入 |
3.1 产品市场竞争力 |
3.1.1 产品核心竞争力 |
3.1.2 产品竞争力分析 |
3.1.3 市场竞争策略 |
3.1.4 市场竞争产品 |
3.2 竞争力影响力量分析 |
3.2.1 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 |
3.2.2 同类彩色小麦产品 |
3.2.3 西南地区各大项目 |
3.3 产品市场壁垒 |
3.3.1 专利壁垒 |
3.3.2 品牌壁垒 |
3.3.3 原料壁垒 |
3.3.4 渠道壁垒 |
第六章 营销策略 |
1 商业模式 |
2 营销理念 |
2.1 营销目标 |
3 营销方式 |
3.1 客户导入 |
4 营销渠道 |
4.1 线上营销 |
4.1.1 新浪微博 |
4.1.2 微信 |
4.2 线下推广 |
第七章 推广效果 |
1 样品实施 |
2 “挑战杯”比赛推广 |
3 四川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 |
4 南充商业银行熊猫主题银行合作 |
5 后期预测旅游推广 |
第八章 风险及对策分析 |
1 风险分析评估 |
1.1 风险因素的识别 |
1.1.1 政策风险 |
1.1.2 技术风险 |
1.1.3 市场风险 |
1.1.4 财务风险 |
1.2 风险防范对策 |
1.2.1 应对政策风险 |
1.2.2 应对技术风险 |
1.2.3 应对市场风险 |
1.2.4 应对财务风险 |
1.3 主要风险点及对策综述 |
第九章 项目实施概况 |
1 营养品质分析 |
2 产品开发 |
3 品牌建立与包装设计 |
4 调研与推广 |
4.1 营销推广 |
4.1.1 线上 |
4.1.2 线下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彩色小麦消费者产品调查表 |
2 商标注册证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
2.1 优质专用小麦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
2.1.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 |
2.2 农业产业链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链 |
2.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类型和特征 |
2.3.1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类型 |
2.3.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特征 |
2.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理论 |
2.4.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4.2 农业产业市场交易理论 |
2.4.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定位与作用 |
2.5.1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定位 |
2.5.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 |
2.5.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深加工 |
2.5.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 |
2.5.5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联接 |
第三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条件分析 |
3.1.1 区位优势 |
3.1.2 自然条件 |
3.1.3 农业技术条件 |
3.1.4 政策条件 |
3.1.5 社会经济条件 |
3.2 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现状 |
3.2.1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
3.2.2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 |
3.2.3 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与推广有重大突破 |
3.2.4 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初步显现 |
3.2.5 优质专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
3.2.6 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成效明显 |
3.3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预测和前景分析 |
3.3.1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细分与定位 |
3.3.2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竞争能力比较 |
3.3.3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量预测 |
3.3.4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前景展望 |
3.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中存在问题分析 |
3.4.1 农户分散经营严重 |
3.4.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3.4.3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滞后 |
3.4.4 基础设施落后 |
3.4.5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 |
第四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战略架构 |
4.1 战略思路 |
4.2 战略目标 |
4.3 发展原则 |
4.3.1 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原则 |
4.3.2 产业化的原则 |
4.3.3 优质优价政策原则 |
4.3.4 质量效益型产业原则 |
4.4 发展模式 |
4.4.1 深加工增值模式 |
4.4.2 加工业主导模式 |
4.4.3 产业一体化模式 |
4.4.4 综合开发的模式 |
4.5 发展路径 |
4.5.1 确定小麦产业化开发的重点 |
4.5.2 加强新品种多点产量鉴定和生产示范 |
4.5.3 培育小麦生产和转化基地 |
4.5.4 打造小麦转化产品市场 |
4.5.5 增强服务意识 |
第五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对策及建议 |
5.1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
5.2 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质量检测体系 |
5.2.1 加快新品种的引进 |
5.2.2 科学培育选育 |
5.2.3 建立健全小麦质量检测体系 |
5.3 打造驻马店优质小麦品牌 |
5.3.1 组织标准化生产 |
5.3.2 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栽培技术 |
5.3.3 实施名牌战略 |
5.4 增强小麦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
5.4.1 大力发展小麦加工业和食品业 |
5.4.2 优先推荐 |
5.4.3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
5.4.4 增加资金投入 |
5.4.5 政府进行贷款贴息 |
5.5 加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程度上取得新的突破 |
5.5.1 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中介组织 |
5.5.2 规范订单的内容和形式 |
5.5.3 逐步开拓国外市场 |
5.6 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
5.7 积极创造农业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投入 |
5.8 把握政策,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 |
5.8.1 实现粮食流通总量大提升 |
5.8.2 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大跨越 |
5.8.3 促进放心粮油建设大提高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问题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叶考拉F70及其后代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京771的培育 |
2 中作8131-1的培育 |
3 中优9507的培育 |
4 中优206等品种 (系) 的培育 |
第一, 选配好组合。 |
第二, 合理把握田间综合性状选择尺度和早代品质性状连续测定筛选。 |
(10)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
1.2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
1.2.1 世界小麦生产情况 |
1.2.2 世界小麦增产的主要经验及途径 |
1.2.3 世界小麦消费、贸易状况 |
1.3 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 |
1.3.1 中国小麦区域分布 |
1.3.2 中国优质小麦优势区域布局 |
1.3.3 建国后小麦生产发展概况 |
1.3.4 小麦主产省现状 |
1.3.5 中国小麦进出口和贸易状况 |
第二章 作物生产潜力及比较优势相关研究综述 |
2.1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
2.1.1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 |
2.1.2 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 |
2.2 比较优势研究概况 |
第三章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小麦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的确定及概算模式 |
3.3.2 作物比较优势概算模式 |
第四章 河南小麦生产概况 |
4.1 河南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基地 |
4.2 建国以来河南小麦的发展状况 |
4.3 现阶段河南小麦生产情况 |
4.4 河南省各地市小麦生产格局与变化 |
4.5 河南小麦生产特点 |
4.5.1 小麦品种由两元垄断向多元化发展 |
4.5.2 小麦品质由中筋向强、中、弱筋三向发展,小麦育种目标由高产稳产向高产、优 质、多抗性发展 |
4.5.3 小麦品种利用中,弱春性品种上升,半冬性品种下降 |
4.5.4 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4.5.5 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 |
4.5.6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
4.5.7 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
4.5.8 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
4.6 河南小麦类型区的划分及分布 |
4.6.1 河南小麦生态类型区的划分及分布 |
4.6.2 河南小麦品质生态类型区 |
4.7 河南小麦生产发展态势 |
第五章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研究 |
5.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5.1.1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
5.1.2 农业气候总特点 |
5.1.3 农业资源分布 |
5.2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系统分析 |
5.2.1 河南小麦光温生产潜力 |
5.2.2 河南小麦气候生产潜力 |
5.3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及评价 |
5.4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
5.4.1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与增进的必要性 |
5.4.2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增进的限制因素 |
5.4.3 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与增进的技术途径 |
第六章 河南小麦比较优势、竞争力分析及小麦经济研究 |
6.1 河南小麦的比较优势 |
6.2 河南小麦竞争力分析 |
6.2.1 河南小麦的生产成本分析 |
6.2.2 河南小麦品质分析 |
6.2.3 河南省小麦市场前景分析 |
6.2.4 提高河南小麦比较优势及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
6.3 河南小麦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6.3.1 河南小麦经济发展现状 |
6.3.2 发展河南小麦经济存在的问题 |
6.3.3 河南小麦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七章 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对策 |
7.1 河南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
7.2 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构建 |
7.2.1 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是核心 |
7.2.2 应用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是关键 |
7.2.3 建设基本农田,改善耕地质量是保证 |
7.2.4 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其它必要辅助技术 |
7.3 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 |
7.3.1 与小麦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 |
7.3.2 资源与环境政策 |
7.3.3 技术政策 |
7.3.4 小麦生产、贸易保护政策 |
7.3.5 市场经济政策 |
7.4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保障小麦生产的良性循环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进行了评价 |
8.1.2 对河南小麦生产潜力进行了概算并提出了开发的技术途径 |
8.1.3 对河南小麦的竞争力及小麦经济进行了分析研究 |
8.1.4 提出了河南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与对策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介绍几个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蒋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面包用小麦粉的流变学特性及其改良方法综述[J]. 丁美彤,李超,臧清露,陈玉娟,张惠琴,曹佳伟,孔德昭,盛建国,李雅琪. 现代面粉工业, 2021(01)
- [4]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D]. 李鹏龙.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6]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仲迎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7]彩色小麦资源的综合利用[D]. 陈静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D]. 李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9]叶考拉F70及其后代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J]. 王德森,陈新民,何中虎,张艳,张勇.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6)
- [10]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D]. 王学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