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农机媒体资源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许欣[1](2021)在《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定慧[2](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廖璇[3](2020)在《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文中指出水族马尾绣堪称刺绣活化石,不仅是水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水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因,本文及通过马尾绣研究可以透析水族传统文化建构。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艺术学、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范畴与方法,再现水族马尾绣,对其发展衍生的整体背景做出判断,理性认识并把握其当代价值,提出艺术转换的可行路径,涵盖马尾绣历史,产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解读材料、工艺、纹饰与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并提出马尾绣在文化变迁中的已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呈现出由物质形态拓展至文化归属、价值观念等层面。研究将促发水族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挖掘,十分契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目的。在水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适应与改变而习来的民族习惯,直接呈现了水族人民应时应景的造物观。马尾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来自水族民间生活的影响,马尾绣的形态、工艺演变均因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科技条件等现实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如若脱离水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则马尾绣研究将不成立。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推动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议话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需探索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存在目的,舍其形方得其神,要论述其工艺的保护传承,更要诠释其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审美适应。因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研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二重论证法,解读图案传承文化,将隐藏在马尾绣背后的“意义之网”剥丝抽茧。接下来对马尾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简述水族的分布与识别,诠释其族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水族马尾绣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族群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水族马尾绣的本源文化特征,马尾绣因水族的生存环境而演变,充分反映了水族社会的礼俗、信仰,通过其功能的解读,反应水族社会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阐释水族马尾绣的纹饰象征含义,以及其艺术与工艺特征。水族马尾绣的纹饰图案不仅承载了水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还存在涵化的样式流变。马尾绣作为水族女性普遍掌握的技艺形式,随时空变化,马尾绣工艺亦发生变迁。第五部分,论证不同场域下的马尾绣存在,原生场域促生“本真”产业雏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隐形”推动传承与保护,产业化场域“显性”助推产业发展,透过观察记录三个场域的交叉重叠,根据多元场域下地方性知识促发“习惯”变迁,探析马尾绣社会功能的变迁。第六部分,量化分析马尾绣互联网活跃度,对大数据中的马尾绣关注度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应策略,为水族马尾绣的活化找出方法和路径。最后,对本文分析进行总结,马尾绣意义之网得以破译分析。
崔艳英[4](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董善钰[5](2020)在《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在已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特别强调,必须加速农机智能化与主导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农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安全平稳、健康环保、高效节能的发展目标,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采用“传统农机+人工智能”的发展理念,力求打造“耕、种、管、收”农业生产环节的全无人智能化作业。作者借鉴商业计划书的行文方式,运用商业模式画布这一工具,对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新设计,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逐一剖析,以此促进该项目更加有效的落地与推进。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阐述FJ智能农机项目的创业理念、价值主张;针对相关政策和行业环境,对FJ智能农机项目的战略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农机市场现状和竞争环境,进行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客户,从而制定出适合FJ智能农机项目的价格策略、营销手段和推广渠道;识别FJ智能农机创业的核心资源,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等运营板块,提出适合初创公司的建设策略;此外,在合作伙伴的获取以及财务与风险分析上也进行了合理预测与规划,最终形成对FJ智能农机项目商业模式的系统设计。在对该项目商业模式的论证分析中,有效地运用了MBA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希望对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为相关农机从业者带来思考与借鉴。
刘莉[6](2020)在《《中国妇女报》中农村女性形象研究(2003-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人的话,农村就是这个人的血脉。看懂农村,才能看懂中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基础,农村女性作为占农村人口约一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农村的“守候者”和农业的“生产者”双重重任,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女性化的双重背景下,加之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高度重视,农村女性受到了学术界史无前例的关注。但相比之下,关注其媒介形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而这种媒介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较少关注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能反映整个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值得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以女性读者作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国家级女性大报《中国妇女报》,从创刊初期就对农村女性给予了持久的支持和大量的报道,这些农村女性报道对提高女性地位,促进男女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考察《中国妇女报》中的农村女性报道,不仅可以丰富拓展农村女性已有的形象塑造,管窥农村女性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我国的农村女性报道研究增添一片绿叶,也可以发现《中国妇女报》在农村女性报道中隐含的不足,这可以为《中国妇女报》以及其他的女性报纸在今后的农村女性报道中提供一些微薄的思考。本文以《中国妇女报》2003年至2019年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农村女性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546篇与农村女性相关的报道,运用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勾勒出该报中农村女性报道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该报中的农村女性报道进行细致解读,归纳出报纸所塑造的四种农村女性形象,一是自立自强的农村女性,主要包括增收致富的带头者、维护权益的勇敢者、村务管理的主动者;二是品格高尚的农村女性,主要包括无私善良、乐于奉献者和勤学上进、诚实守信者;三是受到关爱的农村女性;四是面临困境的农村女性,主要包括遭受侵害者和生活艰难者两种类型。同时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发现尽管《中国妇女报》在着力塑造性别平等,但也有个别报道流露出性别歧视。在这十余年报道中,农村女性报道总体上稳定,但也呈现出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报道主体、报道主题、致富观念和生活状态上有些许不同,这主要是与现实环境的变化和农村女性自身因素、积极政策的导向作用、媒体办报宗旨的指导有关。在对报道样本梳理分析后,发现报纸在报道农村女性形象时存在报道模式化、缺乏深度报道、正面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并对农村女性报道提出了减少模式报道、丰富报道形式、关注社会现实等思考建议。
王娜娜[7](2020)在《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上,许多国家正在尝试创新的农业环境政策(Agri-environmental policy,AEP)来管理和控制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AEP的实施通过农业环境计划(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AES)与农户签订保护合同,来激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Agri-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ATEs),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景观及生物栖息地。在发达国家相对于规模户而言,小农户的绿色义务往往会得到豁免,而国际上也缺乏对小农户的研究。但中国小农户占到农业从业主体的98%以上,他们应是AES推广的主体所在。本文利用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DCE)将ATEs及补贴额度整合设计在AES中,探索小农户选择偏好、影响因素及受偿意愿。数据来自宁夏引黄灌区、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及江苏省太湖流域的332位农户,共计1384个样本。分区域及整体来研究农户AES参与及AETs选择行为。混合logit模型(Mixed logit model,MXL)给出了农户整体偏好及偏好强度,并揭示了农户选择异质性的存在。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偏好异质性存在前提下各类别农户对AETs选择行为。部分核心结果简要总结如下:1.南方受访者按照对AETs的选择偏好被分为两类:“环境保护型”和“利益驱动型”。AETs是否容易获得并实施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是该区域农户关心的点。该区域“环境保护型”农户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其参与应被视为AES“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2.北方受访者按照对AETs的选择偏好也被分为两类:“劳动节约型”和“时间节约型”。北方农户持有耕地面积及平均田块面积远远大于南方,如果实施AETs必然要投入更多劳动力和时间,这可能是主导这一分类的重要原因。3.全国整体来看农民对AETs的偏好有明显的异质性,农户被分为三类:“先锋采纳型”、“高抗采纳型”和“积极采纳型”。其中,第一类和第三类农户的参与率基本持平且较高,而且补贴额度越高参与率越高。第二类农户参与率远远低于另外两类,而且这类农户没有偏好的技术和货币补偿要求。4.农户的异质性偏好在AES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户技术偏好及WTA的变化不仅取决于AETs种类,还取决于农户所属的类别。在研究基础上,打破以往低效的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本文给出了符合农户诉求及偏好的、灵活的、高效的AES推行方案。总之,本文所开展的AES方案创设研究,是一次促进AETs的采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探索,是农业补贴政策以激励与约束并举形式推广的最初尝试。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设计适用于我国最广泛小农户的、高效的AEP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张宇泉,曹正伟,锡林图雅[8](2020)在《美国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及对我国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精准农业技术的普及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收益与环境质量双赢有重要意义。其中,现代农机装备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促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着力点,且中小规模农户的广泛参与对落实推广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和借鉴美国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比较分析了精准农业技术普及的着力点。研究认为:(1)在推广方面,技术信息服务应向信息接收不充分农户倾斜,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经济较弱势农户的财政支持,以助其生产方式升级转型;(2)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可借鉴美国,通过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来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
于婷婷[9](2020)在《科技类综艺节目《机智过人》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掀起了一阵科技热潮,科技类综艺节目以前所未有的火热在荧屏上集中绽放。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科技类综艺节目《机智过人》通过“科技+”的表达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内涵,彰显科学趣味,抒发人文关怀,让大众在节目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知识,感受国家顶尖人工智能技术给现在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以《机智过人》为代表的科技类综艺节目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营造全民科学氛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同时也是对传统科技节目的一种全面创新,《机智过人》在各个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成功引起了行业对传统科技节目转型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结构包括绪论、结语和五个章节,主要从节目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维度对《机智过人》进行剖析,以期为当下科技类综艺节目的电视化表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绪论以研究背景及意义为思考原点,梳理科技类综艺节目与《机智过人》节目的相关文献资料,阐释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分别对科技类综艺节目与《机智过人》节目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总结《机智过人》节目理念方面的创新。从科学传播、跨界组合、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强调了理念创新是节目创新的根基,节目创新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取决于根基的深入程度。第三章主要阐释节目内容方面的创新。节目在扩展选题深度和广度、丰富舞台角色设置以及引入流量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改良。第四章主要对节目形式创新进行分析。科技类综艺节目改变了传统科技节目的单一形式,新增了科技感十足的奇观舞美、多元的情节设置以及媒体融合的矩阵传播形式,展现了科技类综艺节目充分运用多种形式更好地达到科学传播目的。第五章通过对《机智过人》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当下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前期工作,针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并对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展望。
赵础昊[10](2019)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促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向现代城市部门转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平稳现代化路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必然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农业财政政策,对于未来农业改革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主动向新型小城镇聚集。本文选择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研究案例,该地树立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转变新标杆,解决了农业极度分散与工厂高度集约的矛盾;探索了农村人口实现快速城镇化发展新道路,通过人口集中居住将农村人口安置在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内,实现进城人员身份的快速切换;打造了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新机制,既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可追溯,又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治理格局。农业发展实践往往领先于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的做法为例,从实践中总结、提炼适用于当前中国特别是传统农业主产区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即构建要素流动上土地、产业、人口,物化形态上安居园、创业园、培训园,发展路径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上政府、企业、社会四个层次上的三元互动机制,为未来中国农业改革方向提供有益探索,丰富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通过该地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障碍,凸显当前政策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提出当前农业财政政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创新农业补贴方式,改革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国际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导向性和效能,包括粮食生产补贴功能由普遍增加粮农收入转向鼓励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转变农业补贴的方式和环节,由“补供给”转向“补供给”和“补需求”相结合;按照WTO规则要求,建立对市场扭曲作用小、导向性更强、起点公平的农业补贴“绿箱”政策;探索农业配套补贴方式;推动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发和配置国际农业市场资源,构建符合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全球粮食供需网络。
二、中国农机媒体资源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机媒体资源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
1.6.1 语言接触研究 |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
3.2.3 特殊匹配 |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3.3.1 汉俄语音差异 |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
4.2.3 音译形式独立 |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
4.3.1 音义相兼 |
4.3.2 词义变化 |
4.3.3 语用意义变化 |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
5.2.1 活力程度 |
5.2.2 活力特征 |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水民分布与识别 |
第一节 睢、水家、水族 |
一、人类学分析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族源传说考证 |
一、百越后裔说 |
二、殷人后裔说 |
三、龙番后裔说 |
四、东谢蛮后裔说 |
五、土着民族说 |
六、源于古治水部族说 |
七、江南迁来说 |
八、两广迁来说 |
九、牙娲造人的族源神话 |
十、洪荒遗民再造人烟的族源神话 |
第三节 鱼图腾崇拜及鱼的传人信仰 |
一、水族祖先影子说 |
二、水族后裔变体说 |
第二章 马尾绣本元文化特征 |
第一节 马尾绣诠释水族民俗 |
一、母性内涵与马尾绣背带 |
二、“民族记忆”下的图腾崇拜 |
三、马尾绣的象征和禁忌 |
第二节 马尾绣纹饰的文化内涵 |
一、马尾绣纹饰的符号所指 |
二、纹饰构成的指向来源 |
第三节 马尾绣与民间信仰 |
一、源与自然信仰的纹饰产生 |
二、寄情于民间传说的马尾绣 |
第三章 水族马尾绣艺术与工艺特征 |
第一节 水族马尾绣的分布、种类 |
一、水族马尾绣的分布 |
二、水族马尾绣的种类 |
第二节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 |
一、马尾绣制作 |
二、铜片的打造 |
三、水族马尾绣的搭配绣法 |
第三节 水族马尾绣的审美意味 |
一、色彩衬托水族马尾绣情感内涵 |
二、水族马尾绣的视觉符号象征 |
第四节 水族马尾绣的功能变迁 |
一、水族马尾绣传统艺术装饰功能及象征意义 |
二、马尾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 |
第四章 场域聚集下的马尾绣 |
第一节 原生族群场域下的马尾绣 |
一、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
二、礼俗文化与礼物经济 |
三、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下的马尾绣 |
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马尾绣 |
二、教育平台助力下的马尾绣 |
第三节 产业化场域下的马尾绣 |
一、马尾绣产业化构建模式 |
二、马尾绣产业化SWOT分析 |
三、显性产业化,马尾绣文化产业 |
四、隐形产业化,马尾绣旅游产业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路径 |
第一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模式 |
一、“互联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马尾绣的深度体验 |
二、“互联网+”马尾绣拓宽旅游营销模式探索 |
三、借助互联网咨询进行概念推广与文化传播 |
四、购物平台推广与线下品牌传播 |
五、与知名IP合作,进行概念文化传播 |
第二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优劣势 |
一、马尾绣发展的优化路径 |
二、“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
三、“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瓶颈与劣势 |
第三节 “互联网+”马尾绣的文化圈层对策 |
一、马尾绣的文化圈层类型 |
二、明确互联网文化圈层,对症文化受众 |
三、对应互联网文化圈层,构建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项目 |
致谢 |
(4)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2 商业模式画布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概述 |
2.1 创业理念与价值主张设计 |
2.1.1 项目概述 |
2.1.2 价值主张 |
2.2 产品与服务内容 |
2.3 政策与行业环境分析 |
2.3.1 基于PEST对农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2.3.2 国内外智能农机行业现状 |
2.3.3 智能农机行业发展趋势 |
2.4 发展战略规划设计 |
2.4.1 FJ智能农机项目SWOT分析 |
2.4.2 FJ智能农机项目发展规划 |
第3章 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市场分析 |
3.1 市场容量与竞争环境分析 |
3.1.1 竞争环境分析 |
3.1.2 市场容量与竞品分析 |
3.2 市场需求与定位 |
3.2.1 客户认知度及需求分析 |
3.2.2 目标市场细分 |
3.2.3 目标客户定位 |
3.3 定价策略、客户关系及推广渠道设计 |
3.3.1 产品定价策略 |
3.3.2 客户关系建立策略 |
3.3.3 推广渠道设计 |
第4章 核心资源与运营能力设计 |
4.1 创业核心资源识别 |
4.1.1 技术领先优势 |
4.1.2 成熟人才梯队 |
4.1.3 股东优势资源 |
4.2 核心运营能力设计 |
4.2.1 公司组织架构 |
4.2.2 研发管控策略 |
4.2.3 生产管控策略 |
4.2.4 质量管控策略 |
4.2.5 售后服务策略 |
4.3 战略合作伙伴设计 |
4.3.1 拓展竞争伙伴业务 |
4.3.2 政府联合开发项目 |
4.3.3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
第5章 财务与风险分析 |
5.1 投资估算与财务预测 |
5.1.1 投资估算与资金运用 |
5.1.2 营收水平预测 |
5.1.3 运营成本预测 |
5.2 投资回报预测与分析 |
5.2.1 投资回报预测 |
5.2.2 投资回报分析 |
5.3 风险分析及对策 |
5.3.1 财务风险及对策 |
5.3.2 市场风险及对策 |
5.3.3 经营风险及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妇女报》中农村女性形象研究(200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文献综述 |
1.女性媒介形象研究 |
2.《中国妇女报》研究 |
(五)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
1.理论依据 |
2.概念界定 |
(六)研究思路 |
一、《中国妇女报》中农村女性报道整体分析 |
(一)样本来源 |
(二)样本选择 |
(三)农村女性报道基本概述 |
1.报道数量 |
2.报道体裁 |
3.报道主题 |
(四)农村女性描述 |
1.地区分布 |
2.身份角色 |
3.引语使用 |
4.报道态度 |
二、《中国妇女报》农村女性形象特征描摹 |
(一)农村女性形象呈现 |
1.自立自强的农村女性 |
2.品格高尚的农村女性 |
3.受到关爱的农村女性 |
4.面临困境的农村女性 |
(二)本章总结 |
三、《中国妇女报》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变化与影响因素探究 |
(一)报道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变化 |
1.农村女性报道的稳定特征 |
2.农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变化方面 |
(二)农村女性形象建构动因 |
1.现实环境与农村女性自身因素 |
2.积极政策的导向作用 |
2.媒体办报宗旨的指导 |
四、《中国妇女报》农村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与建构策略 |
(一)农村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 |
1.报道模式化 |
2.缺乏深度报道 |
3.正面人物“脸谱化” |
(二)农村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 |
1.减少模式报道,建构多元形象 |
2.丰富报道形式,增加深度报道 |
3.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全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
2.2 农业环境政策 |
2.2.1 欧美农业环境政策 |
2.2.2 中国农业环境政策 |
2.2.3 欧美农业环境政策借鉴的可行性 |
2.3 农业环境政策设计研究 |
2.3.1 离散选择实验的应用 |
2.3.2 国外离散选择实验研究进展 |
2.3.3 国内离散选择实验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离散选择实验的原理 |
3.2 离散选择模型理论分析 |
第四章 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及处理 |
4.1 离散选择实验核心模块设计 |
4.1.1 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
4.1.2 选择集合设计 |
4.2 问卷整体设计 |
4.3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收集处理 |
第五章 南方稻作区案例研究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混合logit模型 |
5.3 潜在类别模型 |
5.4 受偿意愿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北方稻作区案例研究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混合logit模型 |
6.3 潜在类别模型 |
6.4 受偿意愿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三区域整体分析及对比 |
7.1 描述性统计 |
7.2 潜在类别模型 |
7.3 受偿意愿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农户选择偏好的异质性来源分析 |
8.1 农户自身特征 |
8.2 家庭情况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
8.3 耕地及养殖情况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
8.4 以往经历及环保态度对农户参与的影响 |
8.5 讨论 |
8.6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全文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宁夏调研问卷 |
附录B 黑龙江省调研问卷 |
附录C 江苏省调研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美国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及对我国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2 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的美国经验 |
2.1 技术认知 |
2.2 生产条件 |
2.3 农业政策 |
2.4 美国精准农业技术采纳经验小结 |
3 精准农业大数据利用及相关问题的美国经验 |
3.1 精准农业与农场管理 |
3.2 数据隐私与信息不对称 |
3.3 大数据的次级利用与宏观政策分析 |
3.4 美国精准农业大数据应用经验小结 |
4 影响我国精准农业技术普及的非技术因素 |
4.1 农户管理能力 |
4.2 农户禀赋 |
4.3 农业项目 |
4.4 补贴政策 |
4.5 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
5 中美经验对比总结与政策建议 |
(9)科技类综艺节目《机智过人》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科技类综艺节目研究 |
二、《机智过人》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科技类综艺节目与《机智过人》概述 |
第一节 科技类综艺节目概述 |
一、科技类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 |
二、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三、科技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原因 |
四、科技类综艺节目的特征 |
第二节 《机智过人》节目概况 |
一、《机智过人》节目的诞生背景 |
二、《机智过人》节目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机智过人》节目的理念创新 |
第一节 “科学传播”的节目理念 |
一、科学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 |
二、科学传播受众的三维互动 |
三、科学传播内容的本质回归 |
第二节 “跨界组合”的节目理念 |
一、科技+综艺:注重寓教于乐 |
二、科技+人文:平衡精英文化 |
三、科技+艺术:嫁接传统文化 |
第三节 “价值导向”的节目理念 |
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
二、提升科学素养,助力科教兴国 |
三、释放创新智慧,鼓励创新创业 |
第三章 《机智过人》节目的内容创新 |
第一节 节目选题融入时代元素 |
一、前沿性:定位人工智能,彰显中国智慧 |
二、服务性:科技惠及民生,改善人民生活 |
三、实用性:实际领域运用,赋能行业发展 |
四、哲学性:探讨人机关系,引发未来思考 |
第二节 角色设置增强功能体现 |
一、多元主持人:功能拓展的主导者 |
二、机智代表人:科技故事的讲述者 |
三、超级检验员:最强人类的出题者 |
四、机智见证团:科学内涵的提升者 |
五、机智智囊团:权威制作的保证者 |
第三节 流量元素平衡严肃语境 |
一、明星策略:吸引目标受众 |
二、网络红人:紧抓观众目光 |
第四章 《机智过人》节目的形式创新 |
第一节 综合运用的奇观舞美 |
一、立体悬浮的舞台搭建 |
二、华丽炫目的灯光设计 |
三、完美清晰的音响规划 |
四、最强助力的道具辅助 |
第二节 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
一、实力比较情节 |
二、矛盾攻守情节 |
三、图灵测试情节 |
四、人机合作情节 |
第三节 媒体融合的传播矩阵 |
一、有限空间+无限传播:丰富传播渠道 |
二、电视端+移动端:实现大小屏端联动 |
三、录播+直播:全天候、全景式的呈现 |
四、线上+线下:系列主题活动扩大影响 |
第五章 《机智过人》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
第一节 《机智过人》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网络娱乐爆点,观众反馈互动不足 |
二、专业合作渠道匮乏,缺少话语转换人才 |
三、节目缺少盈利方式,广告资源营销度低 |
四、节目创新要求度高,可借鉴发展模式少 |
第二节 《机智过人》对科技类综艺节目创新的启示 |
一、坚持科学本质,把握娱乐尺度 |
二、善用明星效应,打造科技偶像 |
三、发展衍生产业,寻求附加价值 |
四、启动保障机制,提供创新支撑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三、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理论 |
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三、农业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计划时期财政支农政策(1949—1977 年) |
二、改革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2003 年) |
三、高速增长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2004 年—至今) |
四、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的基本格局 |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分析 |
一、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
二、传统农业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
第三节 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的政策阻碍 |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继承和固化 |
二、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制约现代生产要素应用 |
第四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土地职能转变及功能定位 |
一、农村土地功能定位及土地制度创新 |
二、技术进步推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
三、现代化中的城市组成形态和空间结构设计 |
第二节 适度规模经营的种植效益分析 |
一、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
二、适度规模经营成本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农业财政政策体系改进及创新 |
一、构建农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
二、实施布局全球的“走出去”战略 |
三、充分挖掘开发社会资本活力 |
第五章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一——专业合作社 |
第二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二——家庭农场 |
一、家庭农场实际考察情况 |
二、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分析 |
三、推行家庭农场面临的政策阻碍 |
第三节 国外关于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家庭农场 |
二、以色列新型农业主体分析——莫沙夫和基布兹 |
三、国外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对中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健康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 |
一、保障中国食品健康的四大措施 |
二、技术不连续性引发农业产业竞争新态势 |
三、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产业融合新模式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生产功能定位 |
一、农业功能转变提升中国健康水平 |
二、农业专业功能区构建区域结构竞争力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实现路径 |
一、“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耕作方式 |
二、对接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规模经营 |
三、生态循环发展的全产业链生产 |
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新型运作模式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探索并丰富了关于农业现代化改革实践 |
(二)优化和完善了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 |
二、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四、中国农机媒体资源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效果研究[D]. 许欣.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D]. 廖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4]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5]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D]. 董善钰.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妇女报》中农村女性形象研究(2003-2019)[D]. 刘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及案例研究[D]. 王娜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美国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及对我国启示[J]. 张宇泉,曹正伟,锡林图雅. 上海农业学报, 2020(03)
- [9]科技类综艺节目《机智过人》的创新研究[D]. 于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D]. 赵础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