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征[1](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何天麦[2](2020)在《稳心颗粒防治房颤的网络靶标预测及实验验证》文中指出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明显增加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的西药和手术治疗都有其局限性,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对于AF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稳心颗粒(Wenxin Keli,WXKL)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被广泛应用于AF的治疗当中。由于WXKL防治AF的整体动物模型仍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其临床疗效的针对性机制尚不明确,故需行进一步研究。目的:1.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WXKL防治AF的作用靶标和信号通路,并构建稳心颗粒-房颤生物网络,揭示WXKL抗AF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2.观察 WXKL 对交感性房颤(sympathetic atrial fibrillation,SAF)大鼠的 AF 诱发率、AF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对所预测网络靶标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探索WXKL防治SAF的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在WXKL防治AF的网络靶标预测研究中,通过检索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CMSP、TCM-mesh来获取WXKL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标,检索基因疾病数据库CTD、OMIM、TTD来获得AF的相关靶标,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来整合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来构建稳心中药PPI网络与房颤PPI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以上两个网络的关键靶标。将这两个网络取交集,构建稳心中药-房颤PPI网络,使用插件MOCDE对稳心中药-房颤PPI网络进行聚类分析,从而识别核心聚类模块,最后运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模块靶标进行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2.通过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联合食道Burst刺激构建SAF大鼠模型,以WXKL作为观察药,胺碘酮作为阳性对照药,两种药物提前干预两周,并设立单纯电刺激组与ISO联合电刺激组进行对比,通过电生理仪监测观察各组的心率变化、死亡率、AF诱发率、AF持续时间。3.通过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的 PI3K、AKT1、NOS3、RYR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而对WXKL的预测结果进行初步的实验验证。结果:1.网络靶标预测分析(1)从TCMSP、TCM-mesh数据库获取WXKL有效成分236个,靶蛋白699个,将靶蛋白映射至STRING数据库,共得到695个靶标,并构建稳心中药PPI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该网络的1 13个核心节点,这些节点多与细胞增殖、生长、代谢、分化、凋亡,神经递质与内分泌激素、炎症反应、血管内环境等相关。(2)从CTD、OMIM、TTD数据库获取有关AF的324个基因,以上基因映射至STRING数据库,得到285个疾病靶标,构建房颤PPI网络,网络拓扑分析得到该网络的1 10个核心节点,这些节点多与离子通道、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反应、血管内环境等相关。(3)稳心中药-房颤PPI网络中包含80个靶标,稳心中药PPI网络调控了 84.38%度值大于50的房颤PPI网络中的节点,经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模块,而得分大于5的核心模块有2个,核心模块中主要包括AKT1、NOS3、ADRB1、RYR2、KCNH2、SCN5A、VEGFA等靶标。(4)通过GO、KEGG分析,发现WXKL主要在蛋白质合成转运、细胞增殖与凋亡、心脏传导与心率调节、激素内分泌、血管内环境、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功能方面调控AF的发生发展,并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2.动物实验药效学探索:(1)死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P<0.01)、WXKL低剂量组(P<0.05)、胺碘酮组(P<0.05)大鼠死亡率增高;与单纯电刺激组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死亡率增高(P<0.05);与ISO联合电刺激组相比,WXKL高剂量组大鼠的死亡率降低(P<0.05)。(2)心率:各组大鼠给药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电刺激组相比,胺碘酮组(P<0.001)和ISO联合电刺激组(P<0.01)大鼠的心率显着降低;而与胺碘酮组相比,WXKL低剂量、WXKL高剂量组初始心率较快(P<0.05),心率维持更加稳定。在腹腔注射ISO后,各组大鼠的心率比初始心率普遍增长20%左右。经电刺激后,各组大鼠心率比电刺激前普遍降低10-20 bpm。(3)AF诱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AF的诱发率都显着增加(P<0.01)表明模型较为稳定;与单纯电刺激组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大鼠的AF诱发率增高,但是无统计学差异;与ISO联合电刺激组相比,WXKL高剂量组AF的诱发率降低,但是无统计学差异。(4)AF持续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AF的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5);与单纯电刺激组(12.7±5.2s)相比,大鼠腹腔注射ISO后能显着延长AF的持续时间(421.50±130.1s,P<0.01);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WXKL高剂量组(24.7±13.1s,P<0.01)和胺碘酮(19.8±12.2s,P<0.01)显着缩短了 AF的持续时间。3.网络靶标验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PI3K、AKT1、NOS3、RYR2的表达都显着降低;相比ISO联合电刺激组,WXKL高剂量组、胺碘酮组中AKT1、NOS3、RYR2表达显着升高,PI3K也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靶标预测的方法得出,WXKL防治AF的网络靶标主要包括AKT1、NOS3、ADRB1、RYR2、KCNH2、SCN5A、VEGFA 等,并初步阐释了 WXKL 防治 AF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合成转运、细胞增殖与凋亡、心脏传导与心率调节、激素内分泌、血管内环境、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方面,WXKL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防治AF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发现,WXKL能缩短ISO联合电刺激诱导的大鼠AF的持续时间,一定程度减少房颤的诱发率,并能降低大鼠的死亡率。网络靶标验证得出,WXKL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1、NOS3、RYR2来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维持心肌Ca2+稳态从而抑制AF的发生发展。该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对其作用机制的初步验证为进一步探索WXKL防治SAF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3](2019)在《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 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并筛选文献后,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纳入42项RCT研究(4 657例患者)。结果,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西药临床疗效OR=3.37,95%CI[2.69,4.22],I2=0%,P<0.000 01;复律疗效OR=2.32,95%CI[1.67,3.22],I2=0%,P<0.000 01;Pd MD=-5.48,95%CI[-7.32,-3.64],I2=0%,P<0.000 01;Pmax MD=-9.91,95%CI[-12.86,-6.95],I2=0%,P<0.000 01。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临床疗效OR=2.89,95%CI[1.96,4.26],I2=44%,P<0.000 01;维持窦律疗效OR=2.58,95%CI[1.82,3.66],I2=3%,P<0.000 01。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的临床疗效OR=0.88,95%CI[0.53,1.46],I2=0%,P=0.63。联合应用稳心颗粒治疗房颤具有显着疗效,各项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单独应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无证据表明单独服用稳心颗粒可以带来更多获益。
张涵莱[4](2018)在《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循证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参照meta分析的方法,主要检索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的数据库,包括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超星读秀学术搜索、CALIS外文数据库中有关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按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结局指标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分析共计纳入48篇文献,其中31篇研究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OR=3.45,95%CI=[2.78,4.27],Z=11.31(P<0.00001)],提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篇研究对左房内径的疗效,其结果显示[MD=-1.39,95%CI=[-1.89,-0.88],Z=5.39(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9篇研究对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其结果显示[MD=6.09,95%CI=[3.87,8.30],Z=5.38(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的疗效较对照组更好;9篇研究对房颤转复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R=2.62,95%CI=[1.75,3.92],Z=4.67(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房颤转复率上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8篇研究对房颤发作次数的影响,结果显示[OR=-2.00,95%CI=[-3.04,-0.96],Z=3.77(P=0.0002)]。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篇研究对转复时间的影响,其结果显示[MD=-4.02,95%CI=[-4.95,-3.01],Z=8.51(P<0.00001)],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转复时间上比对照组疗效更好;16篇研究对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结果显示[OR=3.39,95%CI=[2.63,4.39],Z=9.36(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8篇研究对心室率的影响,其结果显示[MD=-8.05,95%CI=[-10.04,-6.06],Z=7.93(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控制心室率方面较对照组有更好的疗效;7篇研究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其结果显示[MD=-3.72,95%CI=[-6.84,-0.61],Z=2.34(P=0.02)],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由于对照组;3篇研究对6min运动试验的影响,结果显示[MD=89.96,95%CI=[80.50,99.41],Z=18.64(P<0.00001)],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所纳入的文献中共计有42篇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其中7项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剩余36项研究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甲状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肝功能异常等。其中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可自行恢复或经简单处理后缓解,其中部分病例因不良反应严重而脱落试验,两组共脱落49例。其合并效应结果显示[OR=-0.09,95%CI=[-0.13,-0.04],Z=3.95(P<0.0001)],提示纳入分析的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于较对照组。结论:本次分析结果提示使用稳心颗粒(单独或联合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心房纤颤时在临床有效率、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转复率、转复时间、房颤发生次数、维持窦性心律、心室率、p波离散度及6min运动实验上均有优势。在安全性方面稳心颗粒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较差,存在偏倚,且组内异质性较高。为进一步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仍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及研究方案规范、统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邱瑞瑾[5](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常爱娟[6](2016)在《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统计分析2014年和2004年房颤患者的临床客观资料,了解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房颤病程与分型、疾病谱等的变化;2.通过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评分、临床事件及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观察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中西医抗栓治疗方案和其他治疗方案的变迁情况;3.根据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今后临床中房颤的中医药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两年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所有入选的房颤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项目,反复住院患者以第一次诊断房颤的住院资料为准,余住院次数不计算入内,共214例。所有病例资料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病历管理系统中查询得出,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其中符合标准者的病例纳入本研究当中。完成病例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房颤病人214例,男女比例约为1.62:1,2014年161例,2004年53例,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2014年和2004年两组房颤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但从房颤的年龄分层中看出,两组患者中均以70-79岁人群最多,其次为80-89岁;在房颤病程和分型方面均以慢性房颤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慢性房颤的分型中又以持续性房颤最为多见;房颤的病程与心功能的分级呈正相关性。2.两组房颤患者在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超声心动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左房明显扩大;3.大多数房颤患者的发病均无明确病因;在房颤的已知病因中,两组房颤患者都以肺心病和风心病为常见,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房颤的合并病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方面无差异,但房颤伴高脂血症人群2014年较2004年增多。4.在房颤患者的临床事件中,2014年抗栓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2004年,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5.两组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均较高,高危人群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发生脑栓塞的房颤患者均为高危人群;6.与2004年相比,2014年在抗栓治疗用药方面,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氯吡格雷的应用比例升高,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下降;2014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虽较2004年改善,但与房颤指南建议水平相比,华法林的使用率、抗凝力度及INR达标率均较低;7.2014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以单药治疗居多,其中以阿司匹林、华法林为主,其次为氯吡格雷;在两药联合的应用中,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其次为华法林+阿司匹林;在三药联合的应用中,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2004年的单药治疗中,只有阿司匹林,仅有3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1例患者使用华法林,但在使用过程中均联合应用了阿司匹林;8.两组房颤患者中医药治疗中均以中药针剂和中药汤剂的应用较为广泛,中成药次之;针剂中以丹红和丹参酮所占比例较大,中成药中以心灵丸和稳心颗粒为主;9.在房颤节律和心率控制的治疗方案中,2014年射频消融治疗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2004年,控制心室率和药物复律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别;均以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为主,不同的是2014年地高辛的使用率较2004年下降;10.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证候组合中,以两证和三证组合所占比例较大;11.2014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气虚证、血瘀证更为常见,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以血瘀证、水饮证居多,在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以水饮证为多;2004年房颤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中均以痰浊证更为常见。结论:1.2004年度、2014年度之间比较,我院房颤患者的疾病谱未见明显差异;两年度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主要集中在3-5分;2.与2004年度相比,2014年度抗凝药物的使用比率大大增加,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是:与房颤指南推荐相比,我院有抗凝适应症的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使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INR偏低,大多数患者均未达到目标范围,抗凝力度远远不够,未能起到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中药的抗栓治疗中,临床中药的使用种类繁多,从针剂、片剂到汤剂不等,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化指南或共识;3.在抗心律失常的用药方面,两年度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4.2014年度、2004年度我院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亦为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机;证候组合形式主要由虚实两端构成,虚实夹杂为主;因此,临床中应重视益气、活血、化痰等治法。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王慧[7](2014)在《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4)、维普数据库(19992014.4)、万方数据库(19902014.4)、Pub Med(19902014.4)、Cochrane Library(2014第4期)。纳入伊布利特(实验组)与胺碘酮(对照组)比较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5.1手册推荐的简单评估法进行纳入研究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89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5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总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3.26,95%CI:2.604.08,P<0.00001);2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2.71,95%CI:2.043.58,P<0.00001);3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7.05,95%CI:4.1312.04,P<0.00001);4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WMD=-67.16 min,95%CI:-87.27-47.04,P<0.00001);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OR=1.02,95%CI:0.721.43,P=0.93)。结论目前研究显示,伊布利特治疗房颤和房扑的有效性高于胺碘酮,且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在安全性方面二者无显着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杨汉杰[8](2014)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2年诊治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静脉+口服组(n=35)和静脉组(n=33)。静脉组患者首次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15 min后若心率下降不满意追加150 mg,随后以0.5 mg/min微泵静脉维持48 h;静脉+口服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胺碘酮。比较两组治疗12 h、24 h、48 h和7 d后心房纤颤转复率、心室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脉+口服组7 d心房纤颤总转复率为85.7%(30/35),高于静脉组的69.7%(23/33)(χ2=8.94,P<0.05)。两组治疗12 h、24 h、48 h和7 d后心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口服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5/35),与静脉组的12.1%(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同时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可明显提高阵发性心房纤颤转复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谢冰昕[9](2014)在《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房颤是临床心律失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近几年国外西医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数篇心房颤动临床指南,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结合了ESC、AHA、CCS、HRS、EHRS、ECAS等近年陆续发表的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制订并发表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该建议是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了2010年版建议后修订而成的。对于指导国内规范治疗心房颤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中医药治疗房颤的探索也在进行中,国内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治疗房颤的经验,发现中医药治疗房颤具有一定疗效。本文重点在于通过系统评价,对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中药治疗房颤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文采用计算机网络检索近15年的国内主要数据库,得到所有与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按照既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筛选,分为单用口服中药试验组和对照组。将房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做为研究观测指标。资料筛选和提取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完成。采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效应进行Meta分祈,等级变量数据的效应值采用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连续型变量数据的效应值采用标准化均数差,以95%的可信区间表示;使用Q检验和计算I2值分析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以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作漏斗图对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最后纳入6篇比较口服中药(试验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的RCT,共550个病例,全部为中文发表。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对6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只有2篇文献质量较高(4分1篇,5分1篇),其余均为低质量文献(2分4篇)。对于干预措施疗效分析,口服中药治疗在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可能有一定疗效(P<0.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效果稳定。口服中药治疗对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单独西医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P=0.0005)。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效果稳定。结论:口服中药治疗在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症状方面较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优势。但本系统评价存在纳入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仅以本系统评价为基础,尚不能对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整体疗效做出最终的结论,所以期待将来有更多的设计严谨的RCTs试验来做进一步的评价。
冉中兴[10](2013)在《盐酸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例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后给予口服盐酸胺碘酮治疗,疗程为1周。观察患者停药后转复心房纤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2例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转复成功率为77.27%;2例患者出现Q-T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治疗后患者的左房内径、收缩压及舒张压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纤颤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稳心颗粒防治房颤的网络靶标预测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稳心颗粒防治房颤的网络靶标 |
1 方法 |
2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稳心颗粒防治交感性房颤的药效学探索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稳心颗粒防治交感性房颤的网络靶标验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3)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观察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基本情况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4.1 随机序列的生成方式 |
2.4.2 随机隐藏 |
2.4.3 盲法的实施情况 |
2.4.4 不完整结局数据偏倚评估 |
2.4.5 选择性报告结局 |
2.4.6 其他偏倚 |
2.5 Meta分析 |
2.5.1 稳心颗粒联合西药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 |
2.5.1.1 临床疗效 |
2.5.1.2 症状改善 |
2.5.1.3 复律疗效 |
2.5.1.4 P波离散度 (Pd) |
2.5.1.5 P波最大值 (Pmax) |
2.5.2 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
2.5.2.1 临床疗效 |
2.5.2.2 维持窦律疗效 |
2.5.3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
2.5.3.1 临床疗效 |
2.5.3.2 复律疗效 |
2.5.3.3 药物不良反应 |
2.5.4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普罗帕酮疗效分析 |
2.6 发表性偏倚分析 |
3 讨论 |
(4)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系统评价的思路步骤 |
1 系统评价的步骤 |
2 纳入标准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结局指标 |
3 排除标准 |
4 检索策略 |
4.1 选择对象 |
4.2 数据来源 |
5 文献筛选 |
6 资料提取 |
7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8 数据分析 |
9 发表性偏倚 |
10 敏感性分析 |
四、结果 |
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3 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干预措施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7 结局指标 |
4 数据分析 |
4.1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2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左房内径的meta分析 |
4.3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左室射血分数的meta分析 |
4.4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转复律的meta分析 |
4.5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转复时间的meta分析 |
4.6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时对房颤发生次数的影响的meta分析 |
4.7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维持窦性心律的meta分析 |
4.8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控制心室率的meta分析结果 |
4.9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p波离散度的meta分析结果 |
4.10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6min运动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 |
4.11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安全性评价 |
4.12 发表性偏倚 |
4.13 敏感性分析 |
五、结论与讨论 |
1 文献检索与数据提取 |
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 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
4 异质性检验 |
5 敏感性分析 |
6 偏倚风险评估 |
六、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
8. 小结 |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注册 |
4. 伦理审查 |
5. 结果 |
6. 专家共识会议 |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
(6)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房纤颤的研究进展 |
1 房颤的定义和分类 |
2 房颤患病率的研究概况 |
3 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
4 房颤的病理生理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5 房颤的严重并发证和危害 |
6 房颤的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房纤颤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房颤病名的认识 |
2 房颤脉象的研究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4 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5 房颤的中医证候与病因、客观指标等相关性的研究 |
6 房颤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两组房颤患者客观指标分析 |
2.3 房颤病因和合并疾病的疾病谱分析 |
2.4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分析 |
2.5 房颤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事件关系的分析 |
2.6 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析 |
2.7 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2.8 房颤合并病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
2.9 房颤中医证候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客观指标分析 |
3.3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改变的特点 |
3.4 房颤病因和合并病的疾病谱分析 |
3.5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与临床事件分析 |
3.6 房颤的治疗概况分析 |
3.7 我院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
(7)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25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转复房颤有效性评价 |
2.3.2 转复房扑有效性评价 |
2.3.3 转复房颤/房扑总有效性评价 |
2.3.4 转复房颤/房扑平均转复时间分析 |
2.3.5 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
2.3.6 发表偏倚 |
2.3.7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征及质量 |
3.2 本研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 |
(8)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治疗后心房纤颤转复率比较 |
2.2两组治疗后心室率比较 |
2.3药物不良反应 |
3讨论 |
(9)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10)盐酸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停药后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 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窦性心律 |
3 讨论 |
四、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稳心颗粒防治房颤的网络靶标预测及实验验证[D]. 何天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1)
- [4]稳心颗粒治疗心房纤颤的Meta分析[D]. 张涵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2004年度、2014年度心房颤动病人发病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常爱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王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06)
- [8]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J]. 杨汉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07)
- [9]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谢冰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盐酸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J]. 冉中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