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2例脓毒症患者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钱淑媛,李雪珠,周洁,刘玲,谢剑锋,黄英姿,李晓青[1](2022)在《医护人员执行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管理体系的依从性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探讨医护人员执行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管理体系的依从性。构建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执行管理体系, 收集构建前3个月、构建过程(9个月)及构建完成后3个月的286例脓毒症患者, 分析执行管理体系构建前(对照组)、构建过程(观察组)及构建后(实施组)医护人员对1 h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显示, 随着执行管理体系的应用及实施, 医护人员对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对照组为58.3%, 观察组为69.1%, 实施组为8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3, P=0.029)。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对照组为 41.7%, 观察组为34.9%, 实施组为23.3%, 实施组患者的病死率最低, 但未达统计学意义(χ2=5.576, P=0.062)。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执行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
陈秋琴,康霞艳,张新萍,肖政辉[2](2021)在《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联合心脏相关标志物评估脓毒症肾损伤病情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联合心脏相关标志物评估脓毒症肾损伤患儿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30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非AKI组67例, 脓毒症AKI组63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脓毒症及脓毒症肾损伤患儿血清Cys C和NGAL及心脏相关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脓毒症AKI患儿血清Cys C、NGA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显着高于脓毒症非AKI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T(cTnT-h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患儿的CK-MB、cTnT-hs、NT-proBNP、Cys C、NGAL水平高于存活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GAL、Cys C、NT-proBNP预测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759、0.747;预测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722、0.769;预测脓毒症伴肾损伤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 0.651, 0.682。以Cys C、NGAL及心脏相关指标NT-proBNP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Y=0.970 NGAL+0.9441BNP+1.815CysC-2.944, 新变量Y在预测肾损伤、评估脓毒症预后、预测脓毒症肾损伤预后方面,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0.802、0.808。结论 NGAL、Cys C、NT-proBNP可单独用于判断脓毒症及脓毒症肾损伤患儿病情, 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优于各单项指标, 3项指标联合应用可能更好地判断患儿病情及脓毒症肾损伤。
陆江玉[3](2021)在《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多态性,比较其与不同地区及种族的分布差异。同时,探讨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Toll样受体2(Soluble toll like receptor 2,s TLR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选出脓毒症患者中TLR2基因的易感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从而为脓毒症患者的诊疗及疾病预后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对照组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07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者210例。脓毒症组选择同期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百色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以及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科217例住院患者。使用单碱基延伸PCR技术及DNA测序法,分别对对照组和脓毒症组的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并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公布的美国西南部非洲裔(African Ancestry in Southwest US,ASW)、巴巴多斯的加勒比非洲裔(African Caribbean in Barbados,ACB)、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Yoruba in Ibadan,Nigeria,RI)、美国人(American,AMR)、日本东京的日本人(Japanese in Tokyo,Japan,JPT)、欧洲人(European,EUR)、南亚人(South Asian,SAS)、中国北京的汉族人(Han Chinese in Beijing,China,CHB)的基因型进行比较。同时对217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的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TLR2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广西壮族正常人群和脓毒症患者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一步检测两组血浆s TLR2浓度,分析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s TLR2表达的影响。结果: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族人群rs2289318C/G等位基因与南亚人(South Asian,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89318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巴巴多斯的加勒比非洲裔(African Caribbean in Barbados,ACB)、美国西南部非洲裔(African Ancestry in Southwest US,ASW)、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Yoruba in Ibadan,Nigeria,YRI)、美国人(American,AMR)、日本东京的日本人(Japanese in Tokyo,Japan,JPT)、欧洲人(European,EUR)、中国北京的汉族人(Han Chinese in Beijing,China,C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804100C/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ACB、ASW、YRI、AMR、EUR、SAS、C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JPT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ACB、ASW、YRI、AMR、EUR、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与J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等位基因与J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基因rs2289318C/G位点脓毒症组存在CC、CG、GG三种基因型和C、G等位基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5.99%、34.56%、59.45%、23.27%、76.73%,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81%、37.62%、58.57%、22.62%、77.38%。rs2289318C/G位点的共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的脓毒血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5;95%CI:0.606~1.352,P>0.05);rs3804100C/T位点脓毒症组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其频率为7.37%、39.63%、53.00%、27.19%、72.81%,对照组为4.29%、38.10%、57.62%、23.33%、76.67%。TLR2基因rs3804100C/T位点的共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的脓毒血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1;95%CI:0.760~1.683,P>0.05);rs4696480A/T位点在脓毒症组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和A、T等位基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44.24%、40.09%、15.67%、64.29%、35.71%,对照组分别为33.33%、51.43%、15.24%、59.05%、40.95%。TLR2基因rs4696480A/T位点携带AT基因型的脓毒血症患者较携带相同基因型的对照组患脓毒症的风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587;95%CI:0.387~0.892,P<0.05)。rs4696480A/T位点显性模型AT+TT基因型的脓毒血症患者与AT+TT基因型的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30;95%CI:0.426~0.933,P<0.05)。脓毒症组的血浆s TLR2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多态性与不同地区和种族人群比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2)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LR2基因rs2289318C/G位点多为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rs3804100C/T位点多为TT基因型或T等位基因;rs4696480A/T位点上多为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3)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发病风险低有关,而rs2289318C/G、rs3804100C/T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病风险无关。
张杰[4](2021)在《联合IL-6、D-二聚体和APACHEⅡ分在脓毒症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D-二聚体、白介素-6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的相关性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分析,筛选于2017年1月1日~2020年10月1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相关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等病例后,最后入选144例脓毒症患者。入选的患者均当天采集治疗前的基本生命体征、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常规、IL-6、D-D、PCT、CRP及血化验参数计算数值等指标,并结合患者年龄和既往病史计算APACHEⅡ评分。入选患者根据入院后28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入院时有无休克分为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非休克组。收集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住院天数。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结果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意义,脓毒血症的转归及其是否存在休克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脓毒症存活组及死亡组进行性别、民族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存活组和死亡组的IL-6、D-D、CRP、PCT、CRP/ALB、APACHEⅡ评分均脓毒血症死亡组比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的WBC、PLT、ALB、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及未休克进行比较IL-6、CRP、PCT、CRP/ALB、NLR均脓毒症休克组比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是IL-6、CRP、D-D、CRP/ALB有相关性IL-6及CRP/ALB(95%CI:0.578-0.756);ROC曲线分析IL-6、CRP/ALB曲线下面积0.667,IL-6灵敏度78.12,特异度50.0,临界值19.46。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0.622,灵敏度100,临界值656.69。CRP/ALB灵敏度64.06,特异度68.75。APACHE Ⅱ曲线下面积达0.872,灵敏度93.75,特异度67.50,联合IL-6+D-二聚体+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0.885,灵敏度98.44,此项联合面积最大最能体现与预后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有IL-6、CRP/ALB、APACHE Ⅱ评分(OR>1);脓毒症休克的影响因素是IL-6、CRP、PCT、CRP/ALB、NLR有相关性,单一因素分析IL-6此项血化验曲线下面积0.702最大,灵敏度80.95,特异度53.09。PCT曲线下面积0.679,灵敏度47.62,特异度80.25。NLR曲线下面积0.598,灵敏度50.79,特异度71.60。结论:1.脓毒症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是IL-6、CRP/ALB、APACHE Ⅱ评分;2.脓毒症休克的影响因素是IL-6、CRP、PCT、CRP/ALB、NLR;3.IL-6、D-D、CRP/ALB、PCT、CRP、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预后的危险相关因素,当IL-6与PCT、CRP、APACHE Ⅱ评分升高时,死亡的的风险会增加。4.联合IL-6,D-D及APACHEⅡ评分在预测脓毒症的预后有指导性意义。
孙玉景[5](2021)在《基于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脓毒症患者的细胞因子,判断其免疫功能状态,根据不同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观察其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6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2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40例脓毒症患者通过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2R、IL-6、IL-8、IL-10)的浓度,判断其免疫状态(SIRS、CARS、MARS),其中,10例处于SIRS状态的轻度脓毒症患者予以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12例处于SIRS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次40mg/天,连用5d);18例处于CARS或者MARS状态脓毒症患者,在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次400mg/kg/天,连用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比例及机械通气的时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d后APACHEⅡ和SOF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28d死亡率。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数据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测量同一对象不同时间点,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率表示,采用X2检验。规定以上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12h、24h后两组患者MAP、PO2/FiO2高于治疗前,HR、Lac水平低于治疗前,随时间的延长各指标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脓毒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脓毒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时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5d后两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28d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检测脓毒症患者细胞因子,判断其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PO2/FiO2及血乳酸水平,可以降低机械通气的时程,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保护脏器功能,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未能降低28d死亡率。
刘思琪[6](2021)在《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的特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病房的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56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另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两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浏览历史病历资料的方式,参照本次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白细胞计数、乳酸、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血清白蛋白最低值、酸碱度(PH)、降钙素原(PCT)、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致病菌、感染灶分布等资料。将收入的资料建立好数据库,利用统计学SPSS 22.0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0.05,若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患者性别与年龄比较本次研究共纳入脓毒症患者96例,其中实验组56例,对照组40例。而男性患者有63例,女性患者有33例;其中年龄最大者是95岁,年龄者最小者是40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发病因素比较将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实验组的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II评分升高、乳酸升高、年龄>65岁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而对以上四个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得出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 II评分升高、年龄>65岁为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3.1死亡率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死亡率(71.4%)高于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死亡率(27.5%)(P<0.05)。将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按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进行分级,发现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P<0.05)。3.2机械通气时长与住院天数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长(116.83±226.73h)与住院时长(15.41±20.13d)均较对照组的时间较长(P<0.05)。4两组患者感染部位与致病菌的比较4.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感染部位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中,肺部感染出现的频率最多。4.2脓毒症患者致病菌的比较两组的致病菌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出现频率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5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5.1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证候要素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阳虚证,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3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比较将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根据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分级分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症、中度血小板减少症、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证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高频证候要素在两组间APACHEII评分的比较结合部分证候要素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PACHE I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气虚证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组比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组的APACHE II评分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较脓毒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的死亡率高,血小板减少可增加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2.导致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血清白蛋白降低、APACHE II评分升高。3.两中心的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4.在脓毒症相关性轻、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中,阳虚证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医对脓毒症相关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应注重温阳药的应用。5.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加重气虚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在治疗气虚型脓毒症患者时应及时纠正血小板情况,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尹靖怡[7](2021)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监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率、对比脓毒症患者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探讨PD-1表达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第一部分,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的脓毒症患者和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抽取不同阶段外周血液标本,分别对比第1天、第3天、第7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第二部分,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并对比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D-1表达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第一部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有189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脓毒症组、52例健康人纳入健康组。脓毒症组患者第1天、第3天、第7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高于健康组(P<0.05);(2)第二部分:根据28天生存情况,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有150例脓毒症患者纳入存活组,39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死亡组。存活组与死亡组第1天时PD-1表达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第3天、第7天PD-1表达率均高于存活组(P<0.05)。第7天PD-1表达率与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95%CI:0.633~0.875)、0.791(95%CI:0.687~0.895),PD-1表达率联合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79(95%CI:0.795~0.963)。当PD-1表达率取最佳临界值7.52%时,敏感度为92.3%,特异性为68.2%;当APACHEⅡ评分取最佳临界值11.5分时,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36.4%。序列试验约登(Youden)指数大于平行试验,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1.0%、79.8%。结论:(1)脓毒症患者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高于健康组。(2)入院后第3天、第7天时死亡组脓毒症患者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高于存活组。(3)联合PD-1表达率与APACHEⅡ评分可用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
杨雅[8](2021)在《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征与免疫紊乱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研究儿童脓毒性休克的免疫紊乱特点,探讨脓毒性休克的免疫紊乱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同时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对脓毒性休克、脓毒症的诊断价值,评估二者能否为脓毒性休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预警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 法]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PICU自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5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134例脓毒症患儿以及76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淋巴细胞亚群、体液免疫、炎性指标、血生化等),临床评分(APACHEⅡ、SOFA评分),治疗情况及28天转归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 果]1.临床特征:(1)本研究中65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28天生存率为66.2%,死亡率为33.8%。脓毒症休克组及脓毒症组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次为革兰氏阴性菌。从主要感染源部位来看,脓毒性休克组以腹腔感染为主,脓毒症组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儿童脓毒性休克最常合并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心肌损伤及肝功能损伤。(2)本研究中64.6%的脓毒性休克患儿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42.6小时;16.9%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经扩容后循环障碍即得到改善,其余患儿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组织灌注。2.免疫紊乱特征:(1)对比分析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儿童组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发现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呈下降趋势;CD19+B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脓毒性休克组患儿的CD16+CD56+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和健康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脓毒症组和健康儿童组间不存在差异性(P>0.05)。(2)对比分析三组间的体液免疫,结果发现脓毒性休克组患儿的IgG、C3、C4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及健康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生存组和死亡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铁蛋白、乳酸、BE、AST、LDH、CK、CK-MB、血肌酐、肌红蛋白、高敏肌钙蛋白、血钾、INR、APTT等相关指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PLT、血气PH值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各项指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紊乱的相关性分析:(1)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IgG和C3是影响脓毒症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IgG和C3的浓度水平均与脓毒症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呈现负相关(IgG:0R=0.827,P=0.003;C3:0R=0.133,P=0.002),即 IgG 和 C3 的浓度水平越低,脓毒症病情加重的风险越大。通过ROC曲线评价淋巴细胞亚群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CD19+B细胞百分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759,具有一定的预测性。(2)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与CD3+CD4+T细胞、CD4+/CD8+均呈现负相关,与CD3+CD8+T细胞呈现正相关;SOFA评分与CD4+/CD8+呈现负相关,与CD3+CD8+T细胞呈现正相关;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与C3、C4呈现负相关,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与IgG、IgM及IgA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3)通过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免疫指标与炎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均与铁蛋白呈现正相关,CD19+B细胞百分比与铁蛋白呈现负相关。IgA与WBC呈现正相关,C3与WBC、铁蛋白、PCT呈现负相关。其他免疫指标与炎性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4)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器官功能障碍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器官功能障碍与细胞免疫状态均不存在相关性;肝功能损伤与IgG和IgA呈正相关,与C3呈负相关;肾功能损伤与IgA存在正相关,与C4存在负相关(P<0.05);心肌损伤与C3、C4存在负相关(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C3、C4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儿童脓毒性休克及脓毒症均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紊乱,且脓毒性休克的免疫紊乱更为严重。2.随着脓毒症的病情加重,细胞免疫紊乱表现为CD4+T细胞、NK细胞逐渐衰竭、CD19+B细胞大量增殖活化。3.脓毒性休克时存在明显的B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及补体系统紊乱,表现为IgG、C3、C4的浓度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与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呈现负相关;此外,IgG和C3降低是脓毒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4.补体的过度激活和消耗与器官功能损伤密切相关。5.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性。6.在临床工作中监测WBC、铁蛋白、PCT等炎症指标对评价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免疫状态具有一定意义。
胡艳晶[9](2021)在《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患者和未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38例脓毒症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符合SIC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即脓毒症患者根据SIC评分系统评分,总得分≥4分)和排除标准(年龄<18岁,临床数据缺失,存在的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肝肾功能不全,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经整理后,最终共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包括肺及呼吸系统,腹部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其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指标,按照是否接受大黄治疗将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并应用SPSS22.0对选取的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用药后第3天、用药后第5天、用药后第7天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1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3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FIB水平[(2.92±0.99)g/L]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值(TEG-MA)[(57.8±6.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FIB水平[(2.14±1.01)g/L]和TEG-MA值[(49.3±9.2)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5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TEG-MA值[(59.5±9.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第5 d的TEG-MA值[(46.9±16.4)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弹力图指标、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是对纵向数据按时间顺序对个体重复测量的一种高级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GEE综合分析显示在时间和治疗方式的交互影响下大黄治疗组的PT[14.8(12.9-17.9)s]、APTT[34.4(30.1-41.6)s]、TT[15.9(14.4-17.2)s]、FDP[13.7(8.1-26.9)μg/m L]、DD[4.6(2.5-7.8)μg/m L]、R[7.7(6.5-10.3)min]、K[2.3(1.8-3.8)min]、Angle[58.9(48.6-66.1)°]、WBC[11.1(7.8-15.9)×109/L]、PLT[90.0(64.8-182.8)×109/L]、CRP[90.7(43.3-150.3)ng/d L]与对照组的PT[15.7(13.8-17.7)s]、APTT[35(31.3-42.4)s]、TT[17(15.1-18.5)s]、FDP[11.5(6.8-23.9)μg/m L]、DD[3.9(2.4-7.2)μg/m L]、R[8.0(6.2-9.8)min]、K[2.7(1.8-4.5)min]、Angle[54.6(44.8-63.9)°]、WBC[10.2(6.9-15.6)×109/L]、PLT[90.5(48.0-137.3)×109/L]、CRP[83.4(53.8-126.9)ng/d 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大黄治疗组的FIB水平[(2.76±0.93)g/L]和TEG-MA值[(56.45±9.99)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FIB[(2.29±0.89)g/L]和TEG-MA值[(50.15±12.89)mm](P<0.05)。结论:大黄可以改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功能,但不影响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
张兴宇[10](2020)在《101例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101例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病原菌耐药率、敏感率,不同原发感染部位、多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评估民族、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WBC、NEUT%、Lac、PCT、NGAL、IL-6等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入院并首次诊断脓毒症的患者101例,根据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65例,死亡组36例。收集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病原菌培养结果以及民族、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WBC、NEUT%、Lac、PCT、NGAL、IL-6 等指标。结果:1.101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于入院后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68/101)。其中好转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70.8%(46/65),死亡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61.1%(22/36),两组共培养病原菌株1 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53.4%),革兰阳性菌21株(17.8%),真菌34株(28.8%)。革兰阴性菌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7株),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最为严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率相对较低。2.101例脓毒症患者中原发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多见,占65.3%(66/101),第二位是腹腔感染占21.8%(22/101),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7.9%(8/101)、皮肤或软组织感染5.0%(5/101)。分析原发感染部位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肺部原发感染所致脓毒症死亡率高于腹腔感染,P<0.05,有统计学意义。3.好转组65例患者中多重感染(≥2种病原菌)率为30.8%(20/65),死亡组36例患者中多重感染(≥2种病原菌)率为38.9%(14/36)。好转组中21例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21/65),死亡组中13例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13/36)。统计学分析显示多重感染与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者的预后并没有影响,P>0.05。4.好转组中8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8/65);死亡组中9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9/36),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好转组中患者感染真菌患者(19/65),死亡组中患者感染真菌患者(10/36),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好转组和死亡组患者在民族和性别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组患者在年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WBC、NEUT%、PCT、IL-6、NGAL以及Lac的水平均高于好转组(P<0.05)。6.以死亡与否(死亡=1,生存=0)作为因变量,以年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WBC、NEUT%、Lac、PCT、NGAL、IL-6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BC、Lac指标越高,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越高。结论:1.本研究中革兰阴性菌为脓毒症患者的首位致病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严重,与多个地区情况类似。2.肺部感染为脓毒症患者的首位原发感染部位,相对于腹腔、泌尿系等其他部位感染的死亡率更高。3.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多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4.脓毒症患者年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WBC、NEUT%、Lac、PCT、NGAL、IL-6等指标对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5.WBC、Lac可作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32例脓毒症患者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例脓毒症患者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的多态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对象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受试者基线资料 |
2.2 广西壮族人群TLR2 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的基因分型结果 |
2.3 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广西壮族TLR2 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对象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受试者基线资料 |
2.2 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基因型分型结果 |
2.3 广西脓毒症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
2.4 广西壮族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易感性分析 |
2.5 比较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血浆s TLR2 浓度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LR2 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联合IL-6、D-二聚体和APACHEⅡ分在脓毒症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病例对象 |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 资料数据的收集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检测试剂及仪器 |
2.3 方法 |
2.3.1 脓毒症的诊治 |
2.3.2 病例的分组 |
2.3.3 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 |
2.3.4 研究对象的实验室相关检查资料收集 |
2.3.5 相关的评分 |
2.3.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脓毒症28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基本资料比较 |
3.2 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脓毒症患者相关指标对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价值 |
3.4 检测指标各项指标对脓毒症死亡评估的受试者曲线(ROC) |
3.5 各项观察指标在脓毒症未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中比较 |
3.6 影响脓毒症患者休克的影响因素分析 |
3.7 脓毒症患者相关指标对脓毒症休克的预测价值 |
3.8 检测指标各项指标脓毒症休克评估的受试者曲线(ROC)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5)基于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MAP指标比较 |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HR指标比较 |
2.4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Lac水平比较 |
2.5 实验组和对照组PaO_2/FiO_2指标比较 |
2.6 使用机械通气的比例及时程的比较 |
2.7 APACHEII评分的比较 |
2.8 SOFA评分的比较 |
2.9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10 28d死亡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皮质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研究内容 |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患者预后评估 |
1.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年龄、性别比较 |
2 相关发病因素比较 |
2.1 SAT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2 SAT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3.SAT患者预后 |
4 两组患者致病菌与感染部位比较 |
4.1 两组患者致病菌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感染部位比较 |
5 SAT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5.1 SAT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5.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比较 |
5.3 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比较 |
5.4 高频中医证候要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PACHE II 评分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SAT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 SAT 的认识 |
3 SAT 危险因素的研究 |
4 SAT 的临床处理 |
5 关于两组患者感染部位的比较 |
6 关于两组患者致病菌的比较 |
7 SAT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监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资料采集 |
1.5 相关试验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试验流程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免疫调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致谢 |
(8)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征与免疫紊乱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免疫紊乱与免疫监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分组标准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
2.2 生存分析 |
2.3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 |
2.4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 |
2.5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DP和DD指标比较 |
2.6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弹力图指标比较 |
2.7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101例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设计 |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3 检索方法 |
2.4 诊断标准 |
2.5 资料采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病原菌培养结果及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及耐药率 |
3.3 原发感染部位分布及其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 |
3.4 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中多重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
3.5 脓毒症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与非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预后情况分析 |
3.6 脓毒症患者中真菌感染者与非真菌感染者对预后的情况分析 |
3.7 好转组、死亡组的基本资料和生物学指标分析 |
3.8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相关性因素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32例脓毒症患者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医护人员执行脓毒症1 h集束化治疗管理体系的依从性研究初探[J]. 钱淑媛,李雪珠,周洁,刘玲,谢剑锋,黄英姿,李晓青.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2]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联合心脏相关标志物评估脓毒症肾损伤病情的意义[J]. 陈秋琴,康霞艳,张新萍,肖政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11)
- [3]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D]. 陆江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联合IL-6、D-二聚体和APACHEⅡ分在脓毒症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D]. 张杰. 延边大学, 2021(02)
- [5]基于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个体化应用免疫调节剂的疗效研究[D]. 孙玉景.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D]. 刘思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监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 尹靖怡.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8]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征与免疫紊乱相关性研究[D]. 杨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9]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D]. 胡艳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101例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因素研究[D]. 张兴宇.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