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世界 - 玛雅文明(第 1 部分)

失落的世界 - 玛雅文明(第 1 部分)

一、失落的世界——玛雅文明(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薛振威[1](2020)在《论玛雅文明失落之谜——基于玛雅人世界观的分析》文中指出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文明中的佼佼者。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在玛雅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出现过繁荣的城市中心突然被废弃,强大的国家突然走向衰落的事件。虽然有许多客观因素导致玛雅文明走向衰落,但从主观角度分析,玛雅人自身形成的独特世界观与玛雅文明的失落也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祭祀和历法的制定,玛雅人形成了一种时刻生活在神灵掌控下的世界观。他们的世界和生命由神灵塑造,也可以被神灵摧毁终结。所以在一些很难对抗的灾难发生时,放弃生命或者家园虽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必须顺从神灵的意志。正是这种带有宿命论色彩的世界观,使得玛雅人将"摧毁"和"重建"当作了宇宙和生命的常态,使得玛雅文明的失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苏明[2](2020)在《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国家教育部推出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之前的地理科学三维目标升级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其“灵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地理作为高中地理的奠基,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也要同样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日渐出现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而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资源,易于从网络获取,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更好的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本文对纪录片与人地协调观的结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纪录片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是如何通过运用纪录片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筛选出的10个结合纪录片教学案例设计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纪录片的运用以及在纪录片中体现的人地协调观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启示,并根据启示提出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最后,根据提出的策略,设计《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与《水资源》两节课,并在课堂中实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得出反思与启示。结合案例分析、设计、实施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将纪录片引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增强课堂趣味,提高教学质量;能辅助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培养科学精神;能生成地理空间再现,有利于认识区域;能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人地观。第二,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一般策略有4条:纪录片的运用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注重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纪录片的运用设置在课堂中不同环节;纪录片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第三,通过课堂实践后需注意的是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纪录片的选择不能过于生动活泼;运用纪录片的课堂教学不能过于脱离课本。通过本文的研究,把纪录片和人地协调观相结合,通过纪录片培养了初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张雪萌[3](2020)在《《玛雅历法和意识转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文本选自瑞典科学家卡尔·约翰·卡勒曼(Carl John Calleman)所着的《玛雅历法和意识转变》(The Mayan Calenda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的第一章节与第二章节。本书对玛雅历法系统做出了详细描述,揭示出玛雅历法与宇宙进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玛雅历法和意识转变》一书的翻译实践,译者详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过程和译后审校。其次,根据所选文本特点,译者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了行归纳和分析,在词汇方面,文中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以及特殊词汇,如历法单位等;在句法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加了翻译难度。最后,译者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出发,运用翻译实例具体阐述翻译方法,包括词义选择、加注法、音译法、顺译法、重组法和分译法,并总结翻译经验,以期对此类文本类型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思佳[4](2019)在《中国与玛雅墓室壁画中的彼岸图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东亚的中国文明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大文明,两大文明比较始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墓室壁画的比较成果不足,彼岸图像的专题比较几乎缺失。中国与中美洲是世界上墓室壁画遗存集中地,在墓室壁画中,彼岸图像是核心图像,通过彼岸图像的比较,可以深入于两个文明中的各自宗教信仰体系、图像体系,以及评价墓室壁画所取得的成就。

彭纳,向雯[5](2019)在《当金沙邂逅玛雅——聚焦《玛雅的世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古代玛雅艺术品特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南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曾失落过一个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从后世的发掘来看,玛雅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诸多方面有极高成就,却也留下了诸多谜团。只有热带雨林中一座座壮丽的金字塔、气派的宫殿以及用象形文字刻在石板上高度精确的历法昭示着一个文明的过往。岁末年初,214件(套)带着中美洲神秘气息的艺术精品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由成都金沙

轮奂[6](2018)在《古蜀遥望玛雅,寻回失落的文明》文中提出每次在面对那些"失落"的远古文明时,总会想起高更的名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那是一种对古老记忆的怀想,也是一种当下反思。本次展场以失落文明为题,呈现"古蜀宝藏"与"玛雅文明"两场特展,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两者有趣的一种关联,前者可以让人看到华夏文明在远古时期萌生在另一地域的形态;而玛雅文明与华夏文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都带着一种"原生态",

符振彦[7](2018)在《坐公交游北京:欢乐谷》文中研究指明欢乐谷,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喜兴。位于东四环的北京欢乐谷是北京最大的主题公园之一,以其时尚、动感、欢乐、梦幻的人文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体验,尽享欢乐。今年"五一"前夕,北京欢乐谷第四期项目甜品王国开放迎客了,新的项目,新的娱乐,让游客有了更甜蜜、更欢乐的全新体验。自去年入冬前就开始,北京欢乐谷在原有三期项目的基础上,又投入了10亿巨资,在10万平方

金茜[8](2018)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宇宙观的初步研究 ——以良渚文化为中心》文中提出宇宙观是关于天、地、人三者关系在时空框架内的发展变化理论,是古代先民对宇宙万物、天地之道的认知。宇宙观作为精神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先民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体现原始宇宙观的相关考古遗存入手,挖掘其内涵与文献中宇宙神话的相似之处,从而进行跨材料的比较研究。根据中国古代宇宙神话的相关内容,架构出原始宇宙观体系,即“天圆地方、大地环水、三分世界”的原始宇宙观模式,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同时运用跨文化、跨地域、多视角的对比分析法,进一步印证原始宇宙观理论的可靠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以良渚文化遗存为主要探讨对象,初步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宇宙观。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从良渚文化玉器入手,以玉琮、玉璧、玉冠器为代表,阐释其所体现的原始宇宙观;二是从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入手,以神徽和鸟立高台为典型,探讨其所体现的原始宇宙观;三是从良渚文化祭坛和墓葬入手,结合良渚古城的设计理念,分析其所体现的宇宙观念;四是结合凌家滩文化中体现原始宇宙观的玉器和祭坛,与良渚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五是结合红山文化中体现原始宇宙观的玉器和祭坛,与良渚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可知遗物多是巫师或首领作法通天的法器,目的在于能与神灵沟通;纹饰的设计突出了良渚先民的主要崇拜对象,即太阳神,体现出先民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识;遗迹的设计理念则是依据宇宙范式营建一个微缩的宇宙中心模型,使之身处世界中心,进而更好地通天。通过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宇宙观高度相似性,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宇宙观的高度统一,进而反证了原始宇宙观理论。

王菁菁[9](2017)在《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美洲古代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具有人种上的亲缘关系,地理上却长期隔离。宗教景观是宗教与世俗生活交界的产物,承载了包括文化、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内涵。选择以两地文明的宗教景观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基因相同的文明的分化发展历程中各因素对宗教及其景观所产生的影响,探索宗教景观风格的形成规律。为实现研究目的,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宗教景观的分析。首先从微观层面对比了一个相似宗教现象——四神现象,及其相关的宗教景观,从中探寻宗教景观的表现方式及蕴含思想,可知相似的宗教现象影响下,两地文明采用的景观呈现方式各异,背后隐藏的世界观亦不同。其后再从宏观层面,对两地宗教景观的特征进行对比,概括共性与差异;之后依据对比研究的结果,加以推论分析,得到影响宗教景观特征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最后根据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推断文明背景下宗教景观风格的形成规律。研究中首先界定了世界语境下的宗教景观含义。在进行微观对比时,首次提出了两地文明四神现象的相似,并进行相关景观对比研究。在宏观对比、特征概括的过程中,对中美洲古文明的宗教景观风格进行了归纳。最后探讨了宗教景观风格形成规律的时代意义。试图通过宗教景观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索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文明研究的新视角,揭开神秘文明的面纱,展现两地宗教景观的灿烂成果。

吕宇斐[10](2016)在《东亚文明与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録》文中研究指明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第一学科,是人类形成早期宇宙观和信仰体系的源泉和原动力。天文考古学(考古天文学)是国际天文学界与考古学界中新兴的,跨泉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是从科学天文学的角度,结合民族历史文献,严谨地重构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认知的星空、建立的观象授时体系,童现其时人类形成的宇宙观、构建的信仰体系的强大学科工具;是打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物质世界的自然生物走向精神世界的灵性生物这堵神秘大门的关键钥匙。本文通过充分的天文学、考古学与文献学论据,对东亚(阜新查海、濮阳西水坡、黄梅焦墩、广汉三星堆等)和中美洲(拉本塔、伊萨帕、帕伦克等)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诸多遗址进行天文考古学的详细比较分析,论证东亚与中美洲文明形成前後,先民所建立的以北斗、银河与东宫苍龙爲核心的天文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宇宙观与信仰体系,阐述东亚与中美洲早期文明诞生前後的同源的天文体系、宇宙观和信仰体系的思想基础。

二、失落的世界——玛雅文明(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落的世界——玛雅文明(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玛雅文明失落之谜——基于玛雅人世界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玛雅人的历史
二、玛雅人的世界观
三、玛雅人的世界观与玛雅文明的失落

(2)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纪录片
        2.人地协调观
一、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地理教学理论
    (三)视听教育理论
    (四)迀移理论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与纪录片相结合的内容分析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版)》分析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三、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四)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四、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
    (二)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实施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玛雅历法和意识转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ng
        2.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2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The Procedures for Translating
        2.2.1 Understanding
        2.2.2 Expressing
        2.2.3 Modific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2.3.1 First Proofreading
        2.3.2 Second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3.1 Difficult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Polysemy
        3.1.2 Proper Nouns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Word Order
        3.2.2 Sentence Structure
        3.2.3 Expression Patter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
        4.1.2 Annotation
        4.1.3 Transliteration
    4.2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Sequential Translation
        4.2.2 Reconstruction
        4.2.3 Divi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5.2 Translation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ILLUSTRATIONS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APPENDIX Ⅳ TERM LIST

(4)中国与玛雅墓室壁画中的彼岸图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彼岸图像遗存的梳理1
二、彼岸图像的比较意义
    (一)沿革有序与“马赛克”传承
    (二)王朝体制发展
    (三)宗教信仰积淀
        1. 中国的宗教积淀
        2. 玛雅文明的宗教积淀

(8)新石器时代原始宇宙观的初步研究 ——以良渚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选题材料与研究视角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 良渚文化玉器所见原始宇宙观
    第一节 玉琮所见宇宙观
    第二节 玉璧所见宇宙观
    第三节 冠状器所见宇宙观
第二章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所见原始宇宙观
    第一节 神徽所见宇宙观
    第二节 鸟立高台纹所见宇宙观
第三章 良渚文化遗迹所见原始宇宙观
    第一节 祭坛与高台墓地所见宇宙观
    第二节 良渚古城所见宇宙观
第四章 与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所见原始宇宙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红山文化所见原始宇宙观
        一、玉器所见宇宙观
        二、祭坛所见宇宙观
    第二节 凌家滩文化所见原始宇宙观
        一、玉器所见宇宙观
        二、祭坛所见宇宙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宗教景观的选取与界定
        1.1.2 区域的选取和时间划分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1 华夏文明宗教及宗教景观研究
        1.3.2 中美洲古文明宗教及宗教景观研究
        1.3.3 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间的对比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明所在区域环境背景研究
    2.1 华夏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的人种渊源
    2.2 中国与中美洲自然条件对比
        2.2.1 地理环境
        2.2.2 气候
        2.2.3 农业与畜牧业
    2.3 古中国与古中美洲社会背景对比
        2.3.1 社会制度
        2.3.2 民族交往
    2.4 文明历史区域条件综合对比
第三章 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相似性研究
    3.1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的选址方法
        3.1.1 城邦都市宗教景观的选址策略
        3.1.2 郊野与险胜处宗教景观的选址策略
        3.1.3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选址策略相似性对比
    3.2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的设计手法
        3.2.1 中轴对称的设计方法
        3.2.2 主次建筑相互组合的方法
        3.2.3 单元式规划方法
    3.3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中的相似宗教元素
        3.3.1 相似的宗教神灵形象
        3.3.2 相似的宗教现象
    3.4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相似性对比
第四章 相似宗教现象下的差异景观呈现——以两地文明四神相关宗教景观为例
    4.1 两地文明之四神现象的概述
        4.1.1 数字四的运用
        4.1.2 方向与色彩的组合
    4.2 华夏文明宗教景观的四神呈现
        4.2.1 规划设计中的四神格局
        4.2.2 四神相关建筑及装饰
    4.3 中美洲的宗教景观的四神呈现
        4.3.1 城邦与部落规划的四神呈现
        4.3.2 四神相关建筑及装饰
第五章 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特征归纳
    5.1 华夏文明宗教景观特征
        5.1.1 追求宗教中的理想境界
        5.1.2 一定程度的世俗化
        5.1.3 随政权而变化的宗教景观
    5.2 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特征
        5.2.1 宗教理想环境的再现与追摹
        5.2.2 原始而独特的宗教特征与景观
    5.3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特征对比
第六章 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风格成因分析
    6.1 文明所在区域自然条件对宗教景观风格形成的影响
        6.1.1 自然地貌决定理想环境模式
        6.1.2 物种决定宗教神灵形象
        6.1.3 气候与作物决定宗教呼应的诉求
    6.2 文明之社会背景对宗教景观风格形成的影响
        6.2.1 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宗教景观建造
        6.2.2 集体世界观与宗教景观格局
        6.2.3 政治制度与宗教景观世俗化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两地文明宗教景观风格归纳
        7.1.2 文明发展背景下宗教景观的形成规律
        7.1.3 宗教景观风格形成规律的时代意义
    7.2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7.2.1 研究不足之处
        7.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失落的世界——玛雅文明(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玛雅文明失落之谜——基于玛雅人世界观的分析[J]. 薛振威. 西部学刊, 2020(12)
  • [2]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D]. 苏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玛雅历法和意识转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雪萌.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中国与玛雅墓室壁画中的彼岸图像比较研究[J]. 吴思佳. 中国美术研究, 2019(02)
  • [5]当金沙邂逅玛雅——聚焦《玛雅的世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古代玛雅艺术品特展》[J]. 彭纳,向雯. 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2019(02)
  • [6]古蜀遥望玛雅,寻回失落的文明[J]. 轮奂. 收藏.拍卖, 2018(11)
  • [7]坐公交游北京:欢乐谷[J]. 符振彦. 旅游, 2018(07)
  • [8]新石器时代原始宇宙观的初步研究 ——以良渚文化为中心[D]. 金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华夏文明与中美洲古文明宗教景观对比研究[D]. 王菁菁. 武汉大学, 2017(06)
  • [10]东亚文明与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録[J]. 吕宇斐. 中国文化, 2016(02)

标签:;  ;  ;  ;  ;  

失落的世界 - 玛雅文明(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