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能源与环境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梁瀚颖,刘雪松,万杰,翁端[1](2021)在《2020年环境材料与技术热点回眸》文中提出回顾了2020年环境材料领域研究热点,评述了塑料降解、机动车/工业烟气催化净化、二氧化碳转化、光伏、储能、节能和增材制造等与环境材料相关的技术在2020年取得的进展,展望了环境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鱼文宏[2](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郭学益,田庆华,刘咏,闫红杰,李栋,王亲猛,张佳峰[3](2019)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研究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材料,是国防军工和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性物资。有色金属冶金面临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介绍了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的学科和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方法,并分析对比了国内外资源循环技术的应用进展。针对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专门性科研机构—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院,详细介绍了其在"城市矿产"绿色循环、稀贵金属清洁回收、资源循环过程强化和材料循环再造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最后,对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田园园[4](2019)在《含Co MOF及其衍生物在能源环境材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多孔材料,其由无机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连接而成。这种材料拥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其孔径、颗粒尺寸可以调节,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多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MOFs衍生物材料拥有MOFs所有的特质,由于其比表面积较大,在新兴起的能源领域被大量作为前驱体材料。根据不同的需求向前驱体中掺入其他金属离子,将掺杂后的混合物退火处理,退火后的材料被涂覆在电极表面,作为催化剂来降低电解水过程的能量损耗。MOFs材料孔径可调以及可功能化修饰的特质,使其在气体的分离、捕获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研究了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在析氧反应以及CO2、正丁烷、异丁烷气体的吸附、分离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以ZIF-67作为前驱体,氯化钌作为钌源,首先制备了Ru交换ZIF-67非晶态复合材料,通过退火处理,最后形成了Co-掺杂的纳米棒电催化剂。对其进行XRD分析,了解其具体组成,进一步通过XPS、电化学性能测试、理论计算等方式分析了其催化活性来源,得到的是结论:钴掺杂RuO2纳米棒在10 mA cm-2的酸性条件下,表现出极低的OER过电位(155 mV),并且在相同电流下具有超过50 h的优异稳定性,其性能超过了目前报道的最活跃的OER电催化剂。(2)首先合成了一种稳定的氨基功能化的微孔MOFs结构,具有热力学分离CO2/N2和CO2/CH4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动力学分离正丁烷/异丁烷。通过硝酸钴与咪唑(im)和2-氨基苯并咪唑(abim)的双配体之间的溶剂热反应来合成该MOFs骨架结构。我们对合成后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根据其骨架结构将其命名为Co2(abim)(im)3,并模拟计算测定Co2(abim)(im)3的孔径约为5.0?。经过气体吸附量的测量,穿透性实验和计算孔径等各种表征,可以总结出:Co2(abim)(im)3不仅是CO2/N2和CO2/CH4热力学分离的优良候选物,而且还是正丁烷/异丁烷动力学分离的优良候选物。
白莹,凌剑,吴川[5](2018)在《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课程建设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实验课程,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旨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是专业硕士获得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科研兴趣、接轨国际研究热点的重要途径。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是连接能源材料及技术工程基础、材料电化学工程基础等理论课程的桥梁。由于本专业院系调整,原有实验从传统的环境体系:水、大气、土壤等方面转变为绿色二次电池材料,所以这门课程为新开设实验课程,教学水平及效果直接影响到本专业硕士的质量。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项目,在有限的课时数中插入大量的专业前沿知识、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课程的内容及设置目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对专业硕士的基本能力培养做了初步探讨。
梁金生,丁燕,薛刚,孟军平,王丽娟,汤庆国[6](2016)在《功能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以能源环境材料为特色的功能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建设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机制、创建高水平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组建国家(省部)级专业委员会和分会组织等5项措施,实现了功能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周池楼[7](2015)在《140 MPa高压氢气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能具有来源多种多样、洁净环保、可再生、转化效率高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安全高效的储输氢和加氢是氢能规模化利用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高压储输氢和加氢以其设备结构简单、充放速度快、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氢能储输和加注方式。然而,材料在高压气态氢环境下长期工作会出现塑性降低、裂纹扩展速率加快的高压氢脆现象。压力越高,这一问题愈为突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氢能计划无一例外地将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检测及评价作为高压氢系统产品开发的首要环节。为满足国内高压氢系统生产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我国不具备高压氢环境下直接进行材料氢脆性能检测的装备和技术的难题,保证高压氢系统长寿命、安全可靠地运行,亟待开展高压氢气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装置研究。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高压储氢、输氢、加氢安全保障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2AA051504)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高压常温氢气环境下承载件损伤的演化机制”(课题编号:2015CB057601)等项目的支持下,本文开展了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装置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断裂力学的高压储氢容器设计疲劳寿命的分析模型及预测方法,用于确定高压氢环境箱的设计疲劳寿命。然后聚焦高压临氢设备常用材料,分析了容器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特性,并对临氢设备常用材料制作的储氢容器在不同压力和不同内径下的设计疲劳寿命进行探究。并提出基于“相对设计疲劳寿命”的分析方法来定量研究氢脆对高压氢环境箱设计疲劳寿命的损减效应,同时从标准规范影响筒体壁厚的角度来探究不同标准规范对容器设计疲劳寿命的影响。最后以高压储氢容器常用的高强度低合金钢为雏形,提出5种典型的模型材料,以此对高压氢环境箱设计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讨论,进而揭示了高压氢环境箱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2)开展了超高压氢环境组合密封结构的研究。以橡胶超弹性本构模型、吸氢膨胀效应的数值算法等核心问题的解决为着力点,突破了超高压橡胶O形圈组合密封有限元分析因高度非线性特性所致难以收敛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基于吸氢膨胀效应的高压氢气组合密封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探明氢气压力、初始压缩率、楔尖角、吸氢膨胀效应等因素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密封机理,为高压氢气密封的结构形式及结构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科学依据。(3)以满足标准要求和国际需求为立足点,确定了拟开发的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装置的试验功能和主要技术参数,并提出了该装置的总体方案,包括高压氢环境箱系统、置换及供气系统、加载系统和总控系统四大部分。进而详细探究了装置四大关键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建立了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装置的安全防护方法。然后,瞄准装置研制中所面临的四大关键技术问题—轴向力自平衡方法、试样自对中方法、高压氢环境箱耐久性和高压氢气密封技术,并给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140 MPa高压氢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并通过耐压试验、气密性试验和140 MPa高压氢脆试验对装置进行功能验证。
王洁,包丞玉[8](2015)在《综述生态环境材料的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态环境材料以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环境相容性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针对生态环境材料,从定义、特点、分类等方面对其相关的知识进行简要综述,并就目前的生态环境建筑材料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若干说明。综合来讲,生态环境材料是极具有发展前景的。
张兵兵[9](2013)在《基于蒙脱土矿物的几种生态环境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目前膨润土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链短、产品性能落后、工艺能耗高等问题,以生态设计思想为指导,按照不同的膨润土原矿特点,研究开发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对环境友好、产品性能优良的膨润土深加工清洁生产工艺。通过上述工艺得到使用性能优良、环境协调性好、附加值高的新型蒙脱土生态环境材料,并评价所制得的材料性能以及其在费托合成催化过程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不含方英石膨润土深加工工艺研究;(2)富含方英石膨润土深加工工艺研究;(3)有机蒙脱土在费托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于不含方英石的膨润土综合利用难题,采用提纯和改型同步进行的湿法钠化工艺制备高纯蒙脱土,通过对湿法改型工艺中的反应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确定出最佳的单元操作条件,最终得到蒙脱石含量高达95.6%的高纯钠基蒙脱土。进而,针对其湿法提纯工艺中“脱水难”的问题,在考虑膨润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依据结构以及性质的不同,选择了五种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羧甲基淀粉钠、羧化壳聚糖、瓜尔胶、羟丙基瓜尔胶、阳离子瓜尔胶,利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不同絮凝剂对高纯钠基膨润土矿浆的絮凝性质,并依据其絮凝性质的差别探讨了五种絮凝剂絮凝膨润土的絮凝机理。以膨润土湿法提纯后得到的钠基膨润土浆液为原料,以氧化钙和氯化钙为胶化剂制备了钠基膨润土无机凝胶。比较了胶化剂类型、用量、时间、转速等条件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并依据其凝胶性能的差别探讨了钠基膨润土无机凝胶的胶化机理。以钙基膨润土原矿为起点,制备出吸水快、吸水量大、白度高、强度高的膨润土猫砂。(2)针对富含方英石膨润土的提纯难题,研究使用碱法提纯方案有效地实现了富含方英石膨润土矿产资源的经济、高效、可持续利用。所制备的高纯蒙脱土其蒙脱石含量高达97%。为了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以上述富含方英石膨润土碱法提取液为原料使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及纳米二氧化硅。考察不同沉淀剂的沉淀效果,研究反应温度、pH值、浓度、反应时间对白炭黑产品性能及产率的影响。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所得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的影响,确定了富含方英石膨润土碱法提取液的最佳沉淀方法及条件。该工艺不仅实现了富含方英石膨润土碱法提取废液的回收利用,而且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又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工艺的思想。(3)使用有机修饰剂改性后的蒙脱土作为新型载体用于费托合成研究,得益于优良的热稳定性、独特的气体阻隔性和温度开关的性质。有机修饰剂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有机保护层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催化剂反应状态的原位隔离和保护,从而被成功应用于对钴基费托合成反应过程的详细研究。就像将古代生物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的的琥珀一样,聚合物链在原位固化隔离和保护了实际催化剂的结构,以确保离位分析的催化剂状态充分代表了真实催化剂的工作状态。使得费托合成研究中仍然存在争议的一些关键问题得以解决,如还原过程中的钴纳米粒子的相变和团聚、费托反应中活性相态的变化、费托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得以阐明。通过设计不同的有机改性剂,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离位表征技术表征各种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在真实反应条件下的纳米结构,为将来其它催化体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徐惠忠[10](2012)在《山东省生态环境材料发展报告》文中指出一、前言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必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规模地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材料总是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损害生态环境。在材料的提取、制各、生产、使用及废弃的过程中,常常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量,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所面临的课题,即如何生产将环境负荷减至最低,再生率增至最大的材料。日本东京大学山本良一等在90
二、新型能源与环境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能源与环境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环境材料与技术热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治理材料与技术 |
1.1 塑料废弃物治理 |
1.2 机动车及工业废气治理 |
1.3 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 |
2 清洁能源技术 |
2.1 光伏技术及相关材料 |
2.2 储能技术及相关材料 |
2.3 节能技术及相关材料 |
3 清洁生产技术 |
4 结论 |
(2)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
1.2 研究概念辨析 |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6.3 小结 |
1.7 研究方案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述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自组织理论 |
2.2.3 全周期理论 |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3.1 国外评价体系 |
2.3.2 国内评价体系 |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2.5 小结 |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3.5 小结 |
3.4 西安卓越坊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4.5 小结 |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
4.3.1 建筑布局 |
4.3.2 自然采光 |
4.3.3 自然通风 |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
4.4.1 绿化布局优化 |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
4.6.1 室内健康环境 |
4.6.2 室外健康环境 |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
5.1.3 设计策略研究 |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4)含Co MOF及其衍生物在能源环境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金属有机框架 |
1.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介 |
1.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 |
1.2.3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分类 |
1.2.4 影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合成结果的因素 |
1.2.4.1 温度效应 |
1.2.4.2 pH值效应 |
1.2.4.3 溶剂效应 |
1.2.4.4 模板法与添加剂法 |
1.2.5 金属有机骨架结构的特质 |
1.2.5.1 多孔性和高的比表面积 |
1.2.5.2 孔径可调 |
1.2.5.3 金属位点不饱和 |
1.2.6 MOF材料的合成方法 |
1.2.6.1 溶剂(水)热合成法 |
1.2.6.2 微波辅助合成法 |
1.2.6.3 液相扩散法 |
1.2.6.4 超声合成法 |
1.2.6.5 机械搅拌合成法 |
1.2.6.6 电化学合成法 |
1.3 MOFs衍生物在电催化制氢领域的应用 |
1.3.1 MOFs衍生物 |
1.3.2 电解水产氢 |
1.3.3 阳极析氧反应 |
1.3.4 OER性能测试标准 |
1.3.5 OER 催化剂 |
1.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气体分离、捕获领域的应用 |
1.4.1 MOFs进行气体分离、捕获的机制 |
1.4.2 氨基功能化MOF的合成 |
1.4.2.1 氨基功能化MOFs材料的合成 |
1.4.3 氨基功能化MOFs结构的应用 |
1.4.3.1 气体的吸附、分离、捕获 |
1.4.3.1 .1 CO_2的分离 |
1.4.3.1 .2 选择性吸附多碳类烯烃 |
1.4.3.2 膜分离 |
1.4.3.3 固相催化 |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钴掺杂Ru O2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酸性析氧反应中催化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2 制备ZIF-67 纳米颗粒 |
2.2.3 制备Ru交换的Ru-ZIF-67 前驱体 |
2.2.4 制备钴掺杂的Ru O2 纳米棒 |
2.2.5 样品表征 |
2.2.6 电化学析氧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Ru-ZIF-67 和 Co 掺杂 Ru O2 纳米棒的合成与表征 |
2.3.2 在强酸性介质中的OER活性 |
2.3.3 OER活性增强机制 |
2.3.4 DFT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氨基功能化MOF Co_2(abim)(im)_3 的制备及其CO_2 吸附、n-C_4H_(10)和iso-C_4H_(10)分离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所用试剂以及测试仪器 |
3.2.2 实验内容 |
3.2.3 MOF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手段及分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o_2(abim)(im)_3 的单晶衍射结果分析 |
3.3.2 Co_2(abim)(im)_3 的骨架结构的讨论 |
3.3.3 Co_2(abim)(im)_3 热稳定性的分析 |
3.3.4 化学稳定性的分析 |
3.3.5 Co_2(abim)(im)_3 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3.3.6 Co_2(abim)(im)_3的CO_2 吸附性能讨论 |
3.3.7 Co_2(abim)(im)_3 用于正丁烷、异丁烷的分离 |
3.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及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功能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功能材料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
1.1 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缺乏综合性和时代性 |
1.2 产学研建设重理论轻实践 |
1.3 师资队伍薄弱,缺乏学术交流平台 |
2 功能材料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 |
2.1 创建新型课程体系 |
2.2 创建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建立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机制 |
2.3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组建国家(省部)级专业委员会和分会 |
3 功能材料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
3.1 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满足国家发展能源环境材料战略需求 |
3.2 形成一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师业务水平及学科影响力显着提高 |
3.3 形成一个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科技与创新型人才服务的能力大幅提高 |
4 结语 |
(7)140 MPa高压氢气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氢能发展概述 |
1.1.2 高压储氢技术发展概述 |
1.2. 高压氢脆研究现状 |
1.2.1 高压氢脆特征 |
1.2.2 高压氢脆机理 |
1.3. 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及装置研究进展 |
1.3.1 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 |
1.3.2 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储氢容器疲劳寿命研究进展 |
1.4.1 疲劳分析方法 |
1.4.2 研究现状 |
1.5. 高压氢气密封研究进展 |
1.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课题来源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压氢环境箱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疲劳寿命分析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基本参数 |
2.2.3 计算方法 |
2.3 模型验证 |
2.4 结果分析 |
2.4.1 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
2.4.2 疲劳寿命 |
2.5 讨论—寿命影响因素 |
2.5.1 容器内径 |
2.5.2 UTS和标准规范 |
2.5.3 氢气压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吸氢膨胀效应的高压氢气组合密封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橡胶密封圈自紧密封机理 |
3.3 高压氢气密封结构 |
3.4 基于吸氢膨胀效应的数值模型 |
3.4.1 模型假设 |
3.4.2 橡胶材料本构方程 |
3.4.3 数值算法 |
3.4.4 模型建立 |
3.4.5 模型验证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密封机理分析 |
3.5.2 影响因素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氢环境材料相容性试验装置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试验功能与技术指标 |
4.3. 系统设计及其功能实现 |
4.3.1 总体方案 |
4.3.2 高压氢环境箱系统 |
4.3.3 置换及供气系统 |
4.3.4 加载系统 |
4.3.5 总控系统 |
4.3.6 安全防护方法研究 |
4.4. 关键技术研究 |
4.4.1 高压氢环境箱耐久性 |
4.4.2 轴向力自平衡方法 |
4.4.3 高压氢气密封技术 |
4.4.4 试样自对中方法 |
4.5. 装置搭建 |
4.6. 功能验证 |
4.6.1 耐压能力验证 |
4.6.2 气密性验证 |
4.6.3 试验能力验证—高压氢脆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获得奖项 |
(8)综述生态环境材料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及特点 |
1.1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 |
1.2 生态环境材料的特点 |
2 生态环境材料的分类 |
3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的应用 |
3.1 生态水泥 |
3.2 新型墙体材料 |
3.3 纯天然木材 |
3.4 生态环境玻璃材料 |
3.5 生态环境涂料 |
4 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前景 |
5 结束语 |
(9)基于蒙脱土矿物的几种生态环境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态环境材料 |
1 生态环境材料 |
2 生态设计 |
3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蒙脱土生态环境材料及生产工艺 |
1 非金属矿物环境材料 |
2 蒙脱土矿物环境材料 |
3 蒙脱土提纯改型工艺 |
第三节 费托合成 |
1 费托合成概述 |
2 费托合成催化剂 |
3 费托合成反应器 |
4 费托合成研究新进展 |
第四节 二氧化碳减排、封存和资源化利用 |
1 二氧化碳减排策略 |
2 二氧化碳矿物封存技术现状 |
3 二氧化碳矿物封存技术展望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含方英石膨润土深加工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 湿法提纯工艺制备高纯蒙脱土 |
3 絮凝沉降实验 |
4 膨润土无机凝胶的制备 |
5 膨润土猫砂的制备 |
6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二节 湿法提纯工艺制备高纯蒙脱土 |
第三节 钠基膨润土浆液絮凝脱水研究 |
1 瓜尔胶对膨润土浆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2 羟丙基瓜尔胶对膨润土浆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3 阳离子瓜尔胶对膨润土浆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4 瓜尔胶系列絮凝剂絮凝效果比较 |
5 羧化壳聚糖对膨润土浆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6 羧甲基淀粉钠对膨润土浆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第四节 膨润土无机凝胶的制备 |
1 CaO为胶化剂制备膨润土无机凝胶 |
2 CaCl_2为胶化剂制备膨润土无机凝胶 |
3 膨润土无机凝胶形成机理 |
第五节 膨润土猫砂的制备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富含方英石膨润土深加工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 碱法提纯工艺制备高纯膨润土 |
3 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碳酸氢铵为沉淀剂) |
4 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二氧化碳为沉淀剂) |
5 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硫酸为沉淀剂) |
6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二节 碱法提纯工艺制备高纯膨润土 |
1 化学组成分析 |
2 XRD分析 |
3 FTIR分析 |
4 SEM分析 |
5 高纯蒙脱土样品单位晶胞结构式的确定 |
第三节 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利用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 |
1 白炭黑形貌 |
2 XRD分析 |
3 沉淀剂加入量对白炭黑产率的影响 |
4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对白炭黑粒径的影响 |
第四节 以二氧化碳为沉淀剂利用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 |
1 白炭黑形貌 |
2 XRD分析 |
3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产率、性能及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
4 通气时间对白炭黑产率、性能及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
5 搅拌及陈化时间对白炭黑产率、性能及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
第五节 以硫酸为沉淀剂利用碱法提纯工艺废液制备白炭黑 |
1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产率的影响 |
2 pH值对白炭黑产率的影响 |
3 FTIR表征 |
4 XRD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有机膨润土在费托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 低聚季铵盐的制备 |
3 有机蒙脱土的制备 |
4 催化剂的制备 |
5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二节 有机蒙脱土的性质 |
1 有机蒙脱土的XRD分析 |
2 有机蒙脱土的热性能 |
第三节 Co/OMMT催化剂对活性组分的保护 |
1 Co/OMMT催化剂“琥珀”工作原理 |
2 Co/OMMT催化剂的焙烧 |
3 Co/OMMT催化剂的还原 |
第四节 Co/OMMT催化剂费托合成性能评价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新型能源与环境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环境材料与技术热点回眸[J]. 刘爽,梁瀚颖,刘雪松,万杰,翁端. 科技导报, 2021(01)
- [2]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研究应用进展[J]. 郭学益,田庆华,刘咏,闫红杰,李栋,王亲猛,张佳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9)
- [4]含Co MOF及其衍生物在能源环境材料中的应用[D]. 田园园. 宁波大学, 2019(06)
- [5]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课程建设的探讨[A]. 白莹,凌剑,吴川. 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ICEMS 2018), 2018
- [6]功能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培养[J]. 梁金生,丁燕,薛刚,孟军平,王丽娟,汤庆国. 材料导报, 2016(S2)
- [7]140 MPa高压氢气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D]. 周池楼. 浙江大学, 2015(12)
- [8]综述生态环境材料的利用[J]. 王洁,包丞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05)
- [9]基于蒙脱土矿物的几种生态环境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张兵兵. 内蒙古大学, 2013(10)
- [10]山东省生态环境材料发展报告[A]. 徐惠忠. 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10~201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