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及鼻咽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及鼻咽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一、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和鼻咽腔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忱[1](2021)在《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手术前后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针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客观量化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气流速度、流量、压强、温度等数值的改变,分析研究鼻腔结构异常对鼻腔气流及颗粒弥散的影响;同时利用模拟手术方式对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后的鼻腔进行有限元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鼻腔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及其评价,以此评价手术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例于我院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成年患者,通过术前及术后3-6周患者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利用MIMICS 20.0软件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进行三维重建,并选取1例患者影像学数据模拟建立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道模型,根据上述模型测量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及狭窄侧宽敞侧容积等模型数据;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光滑处理,利用A NSYS15.0软件对鼻腔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从中截取气流场内4个截面(鼻阈区,中鼻甲前端、偏曲处及后鼻孔),根据截面气流场数值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并计算鼻腔流量及鼻阻力,分析对比上述数据变化;模拟鼻腔吸入颗粒后,颗粒在鼻腔中的弥散及沉积状态,观察鼻中隔偏曲对颗粒沉积的影响;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用Levene检验验证方差一致性。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宽敞侧容积、鼻腔流量、鼻阻力、平均相对压强等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进行配对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差异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Shapiro-Wilk检验,除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宽敞侧阻力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外,余各项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配对t检验。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患者术前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分别为(18.37±2.62)及(11.38±1.27)cm3,术后分别为(20.51±3.30)及(13.40±2.42)cm3,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容积、宽敞侧容积分别为(5.63±0.87)、(1.37±1.01)、(8.10±1.36)、(10.27±2.68)cm3,术后分别为(5.58±1.53)、(1.53±1.13)、(9.72±2.94)、(10.79±1.33)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前总鼻道体积流量、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分别为(24.5±3.49)ml?s-1、(1.15±0.92)k Pa/L·S-1、(2.61±2.16)k Pa/L·S-1,术后分别为(27.35±4.40)ml?s-1、(0.67±0.49)k Pa/L·S-1、(1.58±1.47)k Pa/L·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总鼻阻力数值接近正常成人鼻阻力参考范围。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压力云图提示压力分布较前均匀,压强降高峰自术前的中鼻甲附近移至鼻阈区,术后相对总压强降降低至(16.96±8.19)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速度云图提示各层面平均速度均有所下降;术后鼻腔温度场分布趋于均匀,未出现明显地降低。模拟单纯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总鼻道容积较前增大至18.81cm3,总鼻道下部容积增大至11.55cm3,总鼻腔流量增大至25.08ml?s-1,鼻阻力却增大至0.66 k Pa/L·S-1,狭窄侧阻力及宽敞侧阻力较前同样升高,鼻腔各层面平均相对压强、平均速度较前均有提升。从颗粒沉积实验看,由于偏曲侧气道狭窄,导致颗粒在其中的弥散较宽敞侧受限;颗粒于宽敞侧主要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还在偏曲最狭窄处附近沉积。结论:1.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体容积降低,气流量减少,鼻阻力增大,使得患者自主感觉鼻塞;2.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流量增加,鼻腔阻力减少,使得患者鼻塞症状得到改善;3.对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虽然可扩大鼻腔容积,但术后鼻阻力可能增大,且由于鼻腔解剖异常未彻底矫正,鼻塞易复发;4.鼻中隔偏曲可影响进入鼻腔的颗粒沉积分布及弥散方式,鼻中隔偏曲宽敞侧颗粒大部分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颗粒还在偏曲狭窄处周围沉积;纠正鼻中隔偏曲及双下鼻甲肥大后两侧鼻腔颗粒沉积情况大致相同,均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5.数值模拟可对手术前后鼻腔流场进行分析,评估气流场特征的改变,评价手术疗效,其在研究鼻腔气流特征具有独特的优势。

田秋实[2](2020)在《鼻、咽腔联合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因气道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气道压力变化等机制引起的全身综合性疾病。长期低氧状态、二氧化碳潴留、睡眠功能紊乱、慢性炎症刺激、胸腔负压增大等病理症状将导致OSAHS患者多系统功能损害。气道作为呼吸系统重要解剖及功能单位,发生气道阻塞性障碍将导致机体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研究表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OSAHS是患者肺功能下降发生和发展的独立风险因素。由于OSAHS发病率高且全身器官受影响广泛,不仅造成肺功能下降,还与高血压、突发心源性死亡、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该疾病的合理充分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中心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可以有效缓解OSAHS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心肺功能损害。针对存在多个气道平面阻塞的OSAHS,联合手术干预已达成全球共识,极具临床推广价值,对于同时存在鼻、咽腔阻塞OASHS患者,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韩德民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联合鼻腔扩容术治疗,手术通过切除多余组织矫正畸形,保留基础功能同时增加通气腔空间,以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目的:分析鼻腔扩容联合H-UPPP手术对同时存在鼻、咽腔狭窄的OSAHS患者睡眠障碍改善效果,探究联合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中度及重度OSAHS患者84例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NR6型鼻压力计、高分辨螺旋CT检测明确同时存在鼻、咽腔平面阻塞。选取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样本包括年龄、吸烟率、颈围、性别、体质量指数(BMI)、Epworth评分量表(ESS)等一般资料,并进行相关肺功能检测。观察组患者接受H-UPPP联合鼻腔扩容术,并于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再次接受睡眠监测及肺功能分析。睡眠监测分析指标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肺功能检测分析指标包括:呼气峰值流速(PEF)、呼出75%肺活量呼气流速(MEF75)、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结果:观察组(n=84)与对照组(n=55)性别组成、年龄、吸烟率无差别(p均>0.05);两组颈围、BMI、ESS存在差异(p均<0.001);观察组术后AHI、LSaO2、总鼻阻力值(TNR)较术前改善明显(p均<0.001);对照组MEF75、FEV1、PEF指数均高于观察组(p均<0.001);观察组术后1、3、6月MEF75较术前升高(p均<0.001),术后1、3、6月MEF75组间无差异(c2=1.058,p=0.589);观察组术后1、3、6月FEV1较术前升高(p均<0.001),术后3、6月较术后1月FEV1升高(p1=0.007,p2=0.003),术后3、6月FEV1组间比较无差别(p=0.81);观察组术后3、6月PEF较术前升高(p均<0.001),术后1月与术前PEF无差别(p=0.074),术后3、6月较术后1月PEF升高(p均<0.001),术后3、6月PEF组间比较无差别(p=0.525);观察组术前AHI与自身FEV1、PEF呈负相关(r1=-0.436、r2=-0.374,p均<0.001),术前LSaO2与自身FEV1、PEF呈正相关(r1=0.463、r2=0.375,p均<0.001),MEF75与自身AHI、LSa O2无明显相关性(p1=0.129,p2=0.055);术后1月手术有效率(29.76%)较术后3月(78.57%)、术后6月(85.71%)低(p均<0.001),术后3、6月有效率组间无差异(c2=1.461,p=0.227);术后仅发生扁桃体术腔出血2例,鼻粘膜黏连3例,分别予以对症处理。结论:OSAHS可造成患者睡眠及肺通气功能障碍,且损害程度与AHI、LSaO2联系密切,H-UPPP联合鼻腔扩容术可有效改善患者上呼吸道通气状态,缓解相关临床功能损害,提高肺功能。

董春科[3](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黄正贤[4](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对翼腭窝区进行解剖研究,在内镜下对相关解剖标志进行测量。探讨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的有效暴露范围及该手术入路的优势,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挑选福尔马林固定并行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4例(共8侧),排除颅底结构异常。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进行解剖研究,在内镜下对翼腭窝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相关数据;进一步探讨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的有效暴露范围及该手术入路的优势。结果:1、成功在4例(8侧)尸头标本实施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研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内镜下相关解剖结构测量的结果:鼻泪管开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36.89±2.87mm;上颌窦开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45.84±3.07mm;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67.44±3.18mm;翼管前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72.04±3.17mm;圆孔前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77.03±4.35mm。颌内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三支的走行呈“M”型1侧,“T”型2侧,“Y”型2侧,中间型3侧。2、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完全显露整个翼腭窝区,可显露内侧大部分颞下窝区,同时有效保留鼻腔结构。该入路向外侧可显露颞肌,向后上可达Meckel囊腔、蝶窦底壁旁。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翼腭窝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既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入路的面部切口、上颌骨切开等缺点,同时可以最大限度保护鼻腔结构的完整,但该入路对内镜操作技术要求高是对临床医生的一大挑战。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总结运用此手术入路的早期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分别在2016年11月和2018年06月采取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肿瘤的2例病例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例病例均成功应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的肿瘤。病例一因恶性肿瘤巨大,血供极其丰富,术中出血迅猛导致只能部分切除肿瘤,病理报告提示腺泡样软组织肉瘤,术后随诊复查MRI可见肿瘤持续增大,预后极其不良。病例二术中全切囊性肿物,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病理报告提示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诊复查MRI未见复发,预后良好。结论: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应用导航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肿瘤的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怀德,殷敏,张希龙,汪守峰,解成兰,徐敏,戴俊,曹影,程雷[5](2018)在《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改良腭咽成形联合舌减容、鼻腔扩容术治疗中重度OSAHS》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辅助改良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舌减容-选择性鼻腔扩容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4例中重度OSAHS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观察组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辅助改良UPPP联合舌体、舌根减容加选择性鼻腔扩容术,对照组仅行改良腭咽成形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病变复发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14%和6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辅助改良UPPP联合舌减容、选择性鼻腔扩容术对多平面阻塞造成的的中重度OSAHS近期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臻妮[6](2018)在《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位置深在,虽然体积较小,但其解剖结构复杂,有自然的管道和裂隙沟通鼻腔、鼻咽、口腔、眼眶、中颅窝和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是鼻眼、鼻颅底沟通性病变常累及的地方。累及翼腭窝的病变以肿瘤多见,良性肿瘤常见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淋巴瘤、肉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和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C)等均有见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肿瘤的主要部位和累及周围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分析患者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一般可提示肿瘤病变的原发部位及可能累及的重要结构。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除对放化疗敏感的肿瘤外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因为该部位结构深在,结构复杂,且毗邻颈内动脉和中颅窝底,如何有效切除肿瘤并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避免大血管和卢颅神经的损伤,是国内外各学者专家一直关注并讨论的重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鼻内镜手术的进步,对累及翼腭窝的沟通性病变的诊断和手术入路的经验总结逐渐深入。目的通过探讨累及翼腭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资料、手术入路及经验、预后,为临床诊疗翼腭窝肿瘤性病变提供一定的经验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经影像学诊断、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0例累及翼腭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临床症状较单一,以头痛为主诉者2例,以颌面部肿物逐渐增大就诊者2例,以颌面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及鼻塞1例,以渐进性鼻塞伴或不伴反复鼻出血6例,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者1例;另有18例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与肿瘤不同程度侵犯上颌窦各壁而导致的临床表现类似。30例患者术前均经鼻窦鼻咽部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6例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扫描,3例加行CTA检查,6例加行DSA检查,证实为翼腭窝不同程度受累的占位性病变:5例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瘤体主要位于翼腭窝、颞下窝;6例瘤体主要位于鼻咽鼻腔,向外侧不同程度累及翼腭窝,术前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19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18例原发于上颌窦,1例原发于颞下窝,均侵袭翼腭窝。手术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式麻醉,根据瘤体原发部位、侵犯范围以及距离体表的远近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经鼻内镜入路14例(其中2例怀疑神经源性肿瘤,因瘤体巨大且侵犯中颅窝者,术中应用影像导航仪),上颌骨部分或扩大切除入路14例,下颌下入路1例,下颌骨劈开入路1例,鼻内镜联合耳前颈侧入路1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鼻内镜复查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大于1000ml的出血)等重大并发症出现。11例良性患者均彻底切除肿瘤。19例恶性患者除1例黑色素瘤颅内部分无法全切外,其余患者均肉眼全切。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9例,符合术前大体评估;分别为神经鞘瘤5例,血管纤维瘤6例,鳞状细胞癌8例,腺样囊性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2例,肌上皮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黑色素瘤3例(见图1)。术后随访4个月至64个月不等,平均随访22个月,至随访终末时间,良性肿瘤患者无复发,2例患者有颌面神经分布区麻木感,其中1例术后半年恢复,1例患者有患侧口角略歪斜。19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进行放化疗,其中13例至今生存,3例放疗后出现口鼻漏。2例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半年死亡,1例鳞状细胞癌及1例黑色素瘤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2年死亡,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4年死亡。结论1、累及翼腭窝的肿瘤以多部位沟通性肿瘤多见,早期累及翼腭窝的良性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累及翼腭窝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或功能异常多见。2、CT及MRI是诊断翼腭窝肿瘤的主要方法,CTA可很好的显示卢颅内血管与瘤体的关系,脑血管造影(DSA)及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可有效诊断纤维血管瘤并减少瘤体血供。3、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受累范围,选择距离肿瘤径路较短、功能性结构破坏较少的手术入路。其中鼻内镜入路适用于原发肿瘤主要位于近颅底中线者,如上颌窦后壁、鼻腔后段及鼻咽腔或肿瘤累及中颅窝的翼腭窝神经鞘瘤和鼻咽纤维血管瘤、翼腭窝和颞下窝局限性恶性肿瘤,且具有损伤小、术后无面部瘢痕形成、恢复快等优点。颈侧、下颌下或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适用于瘤体接近体表、远离颅底及中线者,如颞下窝原发性肿瘤累及翼腭窝者。上领骨切开入路:适用于上颌窦原发恶性肿瘤侵袭翼腭窝、颞下窝者。术中应用影像导航仪、多学科合作及术者的精确操作可有效切除翼腭窝巨大良性肿瘤并预防周围重要结构(颈内动脉、视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累及咀嚼肌、颅神经、眶内的患者,功能性结构的破坏有时不可避免;累及颅内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需辅助放/化疗。

陈建设[7](2014)在《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通常是指斜坡下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前缘、和寰枢椎腹侧区域。一直以来,由于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颅颈交界区一直被公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在此区域用传统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和创伤。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解剖和操作技术的进步,颅底神经外科学得到了快速提高,颅颈交界区成为了神经外科医师不断竞相研究的热点区域。但是目前对于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同时涉及多处重要血管、神经,术后解剖复位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等因素,颅颈交界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于其他神经科疾病。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应用,代表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不断进行更新,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手术操作观念上的改革,该技术利用神经内镜产生的照明和成像,通过人体诸如:鼻腔、咽腔、蝶窦、筛窦、上颌窦等自然孔道或者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痛苦。最近10余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已经有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对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以及鼻咽入路经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治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该领域中对于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如何对术区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保护、术后颅底缺损的修补、脑脊液漏的处理等问题仍未完美解决。因此,本研究则通过对鼻咽部及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以及该区域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研究,找出其入路过程中固定的标志点,同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为进一步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观测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骨性标本,尸头标本,从中找出固定的、容易辨识的标志点,同时对标志点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肉、关节等进行详细观测,并描述、测量、记录数据。第二部分在尸头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内镜下磨除下斜坡骨质,暴露硬脑膜及硬脑膜下结构,探索和测量磨除骨质的范围,并试着磨除齿状突,以及了解磨除齿状突后对枕颈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后期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结果1.在36例干性颅骨标本,5套寰枢锥标本以及6例尸头标本中,确立了手术入路过程中的标志性、固定性、易辨性结构为中鼻甲、后鼻孔、蝶窦前壁、咽后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齿状突、寰椎前结节。2.沿着前期的手术标志点逐渐进镜,该手术入路能顺利到达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并能顺利磨开下斜坡和切除齿状突,能切开硬脑膜,暴露出硬膜下血管和神经、脑干等结构,不用切除软腭及硬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在本研究中,确立了标志点及重要结构居中线的距离,确立了手术的安全范围,通过内镜下模拟手术操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手术入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镜有着比显微镜更广阔的视野和清晰度,内镜下经鼻手术入路在很多方面较经口入路更安全。

刘永玲,杜晓霞[8](2013)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改良腭咽成形术联合硬腭截短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改良腭咽成形术(H-UPPP)联合硬腭截短软腭前移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经多导睡眠监测、纤维鼻咽镜检查及食道测压检查确诊为中、重度OSAHS并行全身麻醉下H-UPPP+硬腭截短术治疗的9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气道、疼痛、腭瓣、饮食等方面给予护理与指导,并对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同时提出风险防范策略。结果 956例患者中,948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5例出现伤口表面白膜生长不良、污秽,伤口有少量渗血,延期愈合,经加强宣教、口腔护理等措施后,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5 d进食不慎后发生出血,经紧急止血后伤口愈合后出院;2例出现腭漏,经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1例院外出血,经来院止血后伤口愈合。结论改良腭咽成形联合硬腭截短术是针对存在骨性鼻咽腔狭窄OSAHS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联合手术方式。建立围手术期规范化的护理程序,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功能恢复、对提高护理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杨闻海[9](2013)在《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龄腭裂患者的治疗,但对于大龄腭裂患者来说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才能提高术后的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主张一期先行腭整复术,二期视患者情况再定是否行咽成形术;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同期行腭咽成形术。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期腭咽成形术的联合术式逐渐得到了肯定,但是采用何种腭成形术联合咽成形术的组合术式,其术后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还缺少更多的客观评价。改良兰式法(Von Langenbeck法)腭成形术及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两种术式,其术后效果分别也得到了肯定。本研究,采用改良兰式法腭成形术同期联合腭咽肌瓣咽成形术的组合术式治疗了33例大龄腭裂患者(≥7岁),并对其术后的半年、一年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方法:选择就诊于我科的33例非综合征型大龄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13例、男性20例,年龄介于730岁,平均年龄20.7岁。术前行鼻咽纤维内镜(Nasopharyngeal Fiberoscope NPF)检查、语音及鼻腔共鸣评估。手术均在插管全麻下进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先行腭咽肌瓣转移修复的咽成形术,再行改良兰式法的腭裂整复术,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一年的情况,评估其术后的腭咽闭合功能及语音清晰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创口均为临床I期愈合,14例患者获得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egeal competence VPC),4例患者属于边缘性腭咽闭合,另外15例患者虽然属于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gngeal Incompetence VPI)但腭咽闭合不全率(rate of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 RVPI)均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睡眠时暂时性呼吸困难的症状。结论:1.大龄腭裂患者同期行改良兰式腭成形术及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可靠稳定,手术操作较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的特点,这种同期联合术式可以作为大龄腭裂患者常规组合手术方式的一种选择。2.虽然部分病例术后仍然存在腭咽闭合不全,但其腭咽闭合率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术后语音治疗创造了一定条件。再者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未破坏咽部肌肉组织的连续性,保留了运动神经的功能术后效果稳定,若术后效果不佳仍可再次行其他咽成形术治疗。3.腭咽肌肌黏膜瓣重建的腭咽孔保证了术后患者良好的通气功能,未造成睡眠时暂时性呼吸困难的症状。术后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病率低是相对于咽后壁瓣咽成形术的又一优点。

胡鹏[10](2008)在《内镜下经鼻腔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鼻腔手术入路至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观察入路的显露范围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尝试通过本入路切除齿状突并磨开斜坡观察斜坡下暴露的结构。【材料及方法】45例颅骨干标本、5套寰枢椎标本(未鉴定性别和年龄)。4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其中男性尸头标本3例,女性1例,未鉴定年龄),灌胶制作新鲜尸头湿标本,防腐处理后保存于阴冷处备用。【结果】观察并测量了骨性标本的解剖标志。4具标本均完成了齿状突切除。斜坡切开后可以显露桥脑下部至延髓腹侧结构。【结论】内镜下经鼻腔—经鼻咽腔入路是齿状突切除的选择之一。该入路可以显露斜坡后方脑干腹侧结构,是下段斜坡腹侧病变处理的手术入路之一。

二、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和鼻咽腔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和鼻咽腔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鼻腔三维气道重建
        2.4 三维模型图像处理
        2.5 ANSYS数值模拟
        2.6 设定边界条件
        2.7 场的剖分分析
        2.8 颗粒沉积模型
        2.9 统计计算
结果
    1.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比较
    2.手术前后鼻腔各部分体积流量及鼻阻力变化
    3.手术前后鼻腔气流相对压强变化
    4.手术前后鼻腔气流速度及速度矢量变化
    5.手术前后鼻腔气流温度变化
    6.模拟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手术前后变化
    7.手术前后吸气相鼻腔颗粒沉积变化
讨论
    1.通过CBCT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重建模型的优势
    2.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流场特点
    3.数值模拟评价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4.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鼻腔气流场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鼻腔结构异常性疾病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鼻、咽腔联合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观察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手术方法
        3.1 鼻腔扩容术
        3.2 H-UPPP
    4 指标评价方法
        4.1 一般资料测定
        4.2 肺功能检测
        4.3 PSG检测
        4.4 鼻阻力测量
    5 疗效评价
    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特征
    2 OSAHS患者术前术后AHI、LSa O2、TNR比较
        2.1 AHI比较
        2.2 LSaO2比较
        2.3 TNR比较
    3 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
        3.1 MEF_(75)比较
        3.2 FEV_1比较
        3.3 PEF比较
    4 观察组术前AHI、LSaO_2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5 观察组术后疗效分析
    6 术后并发症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单一与联合鼻腔扩容治疗OSAHS疗效比较Meta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4. 经颈入路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2.3 鼻咽粘膜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5.1 镜下止血
        5.2 硬膜修补
        5.3 学习曲线
        5.4 稳定性重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术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神经功能改善
        2.4 影像学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3.5 本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按首字母排序)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临床应用
    前言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与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改良腭咽成形联合舌减容、鼻腔扩容术治疗中重度OSAHS(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术后处理
    4 疗效评定依据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
    2不同组别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讨论

(6)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标志点的确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模拟磨除下斜坡和齿状突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结论
    操作过程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腭裂整复术的应用
    2、咽成形术的应用
    3、鼻咽纤维内镜(Nasopharyngeal Fiberoscope NPF)的应用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临床手术方法
2 患者术前术后的检测与评估方法
    2.1 检查评估所采用的设备(见附图)
    2.2 检测与评估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后创口恢复情况
    3.2 电子鼻咽纤维内镜(NPF)检查评估
    3.3 语音清晰度评估情况
    3.4 语言理解度
    3.5 鼻腔共鸣的检查评估情况
    3.6 手术前后鼻漏气改变情况
    3.7 术后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4.1 联合术式相关问题
    4.2 术后效果分析
    4.3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4.4 术后远期效果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内镜下经鼻腔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解剖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简历
致谢

四、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和鼻咽腔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D]. 王晓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鼻、咽腔联合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影响[D]. 田秋实. 青岛大学, 2020(01)
  • [3]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黄正贤. 深圳大学, 2019
  • [5]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改良腭咽成形联合舌减容、鼻腔扩容术治疗中重度OSAHS[J]. 怀德,殷敏,张希龙,汪守峰,解成兰,徐敏,戴俊,曹影,程雷.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04)
  • [6]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D]. 王臻妮. 山东大学, 2018(11)
  • [7]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D]. 陈建设. 郑州大学, 2014(02)
  •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改良腭咽成形术联合硬腭截短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 刘永玲,杜晓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18)
  • [9]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转移修复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闻海.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10]内镜下经鼻腔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胡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4)

标签:;  ;  ;  

改良硬腭切口在鼻腔后段及鼻咽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