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教训

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教训

一、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静,张军,龚静,魏炜,刘陶[1](2015)在《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母婴结局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6例妊娠合并IE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孕周、心内膜炎感染类型、心功能分级、终止妊娠方式、手术指征及母婴结局。结果:6例患者均患有心脏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3例(室间隔缺损1例,法洛四联症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瓣膜病变(中-重度反流+关闭不全)3例。心脏手术5例。分娩方式:6例患者均行剖宫手术终止妊娠,其中2例剖宫产同时性心脏手术。母亲结局: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胎儿结局:剖宫取胎术1例,早产4例,足月产1例。5例新生儿无畸形,存活4例,死亡1例。结论:孕期合并IE发病凶险,严重威胁母儿安全,致死率高,临床上须引起重视,积极治疗。妊娠期心脏手术是可行的,剖宫产是终止妊娠适宜的分娩方式。

黄冰[2](2012)在《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单肺通气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胸外科手术的开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气管、支气管成形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得以飞速发展,也为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近年来更是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单肺通气麻醉的过程中,少数病人发现了与单肺通气有关的并发症,如:通气期间的低氧血症、肺萎陷后的复张性肺水肿,学科内有对单肺通气安全性的疑问。我们因此对该专题做了文献复习,包括了单肺通气麻醉对胸外科的影响;单肺通气麻醉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后并发症;国内外对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动物体内试验的研究情况。同时,为了寻找对单肺通气麻醉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方法,我们还复习了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以其为进一步的进行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寻找立项依据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同第一章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研究胸科手术病人在麻醉科PACU(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从进入恢复室到送出恢复室)延长的相关因素,了解单肺通气(OLV)麻醉是否成为胸科手术的独立风险。方法:在麻醉科档案室查出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所有胸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记录单,共得495例记录完善的病历。在麻醉记录单、病案室存档病例、电子医嘱上摘录所需的各项指标,以PACU滞留时间作为因变量(Y),建立自变量(X1……n)表(表1-1),按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要求进行量化和赋值,其中OLV麻醉赋值为X=1,双肺通气(TLV)通气麻醉赋值为X=0。将所有信息逐条输入Excel表格,建立自变量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ACU时间(Y)≥150min取值为1,Y<150mmin取值为O。495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6(348/147),其中113例Y=1,总检出率为22.8%(113/49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引起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OR=0.000)、手术方式(OR=0.094)、尿量(OR=0.000)、ASA分级(OR=0.004)、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0.002)共5项。结论:影响胸科病人手术麻醉后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器官功能状况。麻醉医生以及恢复室护士均应该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第二章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目的:系统评价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搜集所有非心脏手术的胸科手术麻醉中分组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3个RCT,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1个回顾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OR=0.68,95%CI[0.31-1.51]P=0.46]、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肺分隔不良,声音嘶哑)[OR值153,95%CI[0.25-9.58]P=0.65]、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心律失常)[OR=1.00,95%CI[0.17-6.05],P=1.00]、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炎,肺水肿,肺不张,ARDS)[OR=0.68,95%CI[0.31-1.51]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现有证据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相似,但是血液系统并发症、外科并发症等尚不能判断,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试验来讲一步证实.第三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第一章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第一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麻醉肺叶切除术患者动脉血中IL-6、IL-8的变化,探讨OLV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和双肺通气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术前用药、麻醉用药和检测手段。单肺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即采取单肺通气,胸内操作结束后即双肺通气。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MV)后30mmin(T1)、机械通气后1h(T2)、机械通气后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术后24h(T6)、术后48h(T7)采取动脉血3m1迅速离心,取上层血浆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另采取动脉血2m1送检验科查红细胞压积(Hct)。结果:(1)IL-6: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后1h(T2)开始明显上升(P<0.01)、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2、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 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IL-8: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1h后(T2)开始上升(P<0.05)、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T2、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包括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都引起了术中和术后IL-6、IL-8水平的升高,说明了两种机械通气都引发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②机械通气一段时间后,单肺通气组IL-6、IL-8水平大于双肺通气组,表明术中单肺通气时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比双肺通气时更加严重。③单肺组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在术后48小时同降到与双肿组同等水平,说明在本研究的持续单肺通气时间内,单肺通气所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在手术后恢复期并不比双肺通气麻醉更严重。第二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XOD、MPO和PMNl的变化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和双肺通气(Total-lung Ventilation, TLV)不同通气模式下血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改变和PMN计数,了解OLV行肺叶切除术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情况。方法: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OLV实验组(O组)和TLV对照组(D组),每组10例。A组在手术开始后OLV,手术结束恢复TLV;B组在手术开始后一直使用TLV。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0)、手术开始0.5h(T1)、1h(T2)、2h(T3)、手术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8个时点采血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 PMN)计数,测XOD和MPO的活性。结果:(1)O组PMN计数升高较D组早,但两组间PMN计数无差异。(2)O组XOD活性在OLV过程中升高,但两组间XOD活性无差异。(3)O组的MPO活性高于D组(P<0.05)。结论:OLV较TLV行肺叶切除术围麻醉期有更多的氧自由基生成。第二章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第一节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目的: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OLV)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探讨OLV是否为影响该术患者术中、术后EVLW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股动脉穿刺并置入热敏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于手术开始前,通气15min、30min、60mmin、120min、150min,术后30min、1h、2h、3h、5h、7h、20h监测并记录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CO)、平均肺动脉压(MA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荇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拔管前增加,拔管后稳定在较高心排出量水平;CVP在术后两小时内有倒“V”型变化;MAP术中增加,术后下降,但维持在比术前较高的水平:SVRI术前减低,术中增加,术后迅速同落至术前水平。EVLWI、 PVPI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GEDVI、ITBVI随时间变化无趋势表现。EVLWI与PVPI及GEDVI呈止相关,与CO、CVP、MAP、SVRI、ITBVI无相关性。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EVLW影响轻微,是一项安全的麻醉操作。第二节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是否为影响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l%),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MF%),最大通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l/FVC%)。结果:除MMF%(P<0.05)外,各肺功能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第一天始,各指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FEV1/FVC%外余指标观察期间均未达到术前水平。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影响轻微,不是其肺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章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两种单肺通气(OLV)方式下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 AQP-5)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分为夹闭左侧肺门OLV组(A组),过深插管OLV组(B组),双肺通气对照(C组),空白对照组(D组)。A、B、C组分别按不同通气时间再分三个亚组,用excel随机函数表随机分配,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记法检测肺AQP-5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及A2、B2、C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组间比较,A2比B2和C2均有减少(P<0.05),B2与C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致大鼠AQP-5表达下调,与时间相关,夹闭法OLV和插管过深法OLV对AQP-5表达的影响超过双肺通气,前者更明显。第二章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变化,并探讨OLV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组(A组)、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C组为自主呼吸组,根据不同的通气时间,A组和B组分别分成三个亚组:A1组(OLV0.5h,恢复通气0.5h),A2组(OLV1h,恢复通气0.5h),A3组(OLV1.5h,恢复通气0.5h)和B1组(双肺通气1h),B2组(双肺通气1.5h),B3组(双肺通气2h),将自制气管导管过深插管至右肺建立右肺OLV模型,分别取各组左侧肺组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肺泡结构及肺间质的病理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以及SP-A和SP-B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A组和B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依次加重,逐渐表现出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逐渐增厚,且这些变化在A组中表现更为显着;细胞凋亡在A2、A3组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2、A3组细胞凋亡率比B2、B3组显着增加(P<0.05),且在细胞凋亡执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Caspase-3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凋亡率一致;与C组比较,A组各亚组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组中各亚组肺组织中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结论:随着单肺时间的延长,OLV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凋亡且SP-A和SP-B蛋白表达下调,并与之相对应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细胞凋亡以及SP-A和SP-B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是OLV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目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对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中的“全组”蛋白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图谱。方法:收集术中进行单肺通气(OLV)和双肺通气(TLV)的胸科手术患者各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时、术后24h、术后48h四个时间点取等量中心静脉血并标记为O1-4和T1-4,组内等量混合后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去除血清中的14种高丰度蛋白,采用iTRAQ试剂标记后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2D LC-MS/MS)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质谱鉴定共得到189种蛋白质,其中至少一个时间点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83种,其中56种表达上调,27种表达下调。结论: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的差异表达蛋白图谱为阐释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临床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储祥麟[3](2010)在《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右心室(RV)功能在心脏疾病及心脏手术中的重要性已被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右心室功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对右心室功能进行评价对各类心脏手术的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价值。但由于右心室解剖结构复杂、舒张期血流充盈受呼吸周期影响,导致其功能检测相对困难,至今仍没有公认的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方法和指标,关于心脏手术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也缺乏研究。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出现使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成为可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探索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分析右心室功能的可行性2、探讨左心室整体功能对于右心室功能的影响3、探讨心脏手术对于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由于冠心病、瓣膜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在华山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1人为病例组;另选取无心脏病史、无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者25人作为对照组。右心室影像资料采集使用Philips“心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S5-1探头。使用Qlab 6.0 TMQA软件,对右心室影像资料进行脱机分析,分别得到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游离壁中间段、游离壁心尖段、室间隔基底段、室间隔中间段、室间隔心尖段及游离壁与室间隔交接处7个节段的右心室功能指标,包括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L)、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ε-R)、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V);比较不同左心室整体功能患者间右心室指标的差异,以及心脏手术前后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改变。结果:1、根据左心室整体功能状况将病例组分为EF正常组(LVEF≥50%, n=40)及EF下降组(LVEF<50%, n=21)。EF正常组、EF下降组与对照组三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显着差异。EF下降组与对照组及EF正常组相比,除室间隔基底段(IVS-B)以外,右心室其余6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L)均明显下降(p均<0.05)。EF下降组与EF正常组相比,右心室全部7个节段的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V)均明显下降(p均<0.05)。而EF下降组与对照组相比,除室间隔心尖段(IVS-AP)以外,右心室其余6个节段的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V)均明显下降(p均<0.05)。2、根据手术是否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将病例组分为体外循环组(CPB组,33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组,28例)。1)CPB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LVEF均无显着差异。心脏手术后一周,其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L)和运动速度峰值(V)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术前(p<0.05)。术后三个月和六个月,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消失;2)OP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LVEF均无显着差异。术后一周,其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L)都较对照组和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三个月和六个月,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消失。结论:1、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无创手段;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的纵向峰值应变和运动速度峰值可作为右心室功能评价指标。2、左室整体功能可影响右心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可伴有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多个节段收缩期变形和运动能力下降。3、无论体外循环还是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会出现—过性右心室功能损伤,术后三个月左右可恢复到术前水平。

徐华,沈国富[4](2001)在《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广辉,林玉娣,隋凤[5](1991)在《非心脏手术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报告71例老年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时引起的心脏并发症,并与206例中青年心脏病人和378例无心脏病人作对照。结果发现,老年组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01)。高龄者在术前6个月内心肌梗塞、主动脉瓣狭窄、室性早搏、紧急手术、胸腹部手术等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刘昊泽[6](2014)在《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文中认为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商品名:新活素)是由成都诺迪康药厂生产,深圳市康哲药业在中国独家代理销售的国家一类新药,近些年在心衰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各大权威文献推荐早期及时的使用此药物进行对心衰的治疗。新活素与内源性BNP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立体构型。2005年4月10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家一类新药新活素获得新药证书(国药准字S200502237号),为进一步观察和证实新活素TM在广泛使用条件下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安全性和疗效,探索剂量依从性,推荐最佳给药方案。首先试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不同给药时间对疗效的差异和不同给药剂量疗效的差异。试验选取的对象为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334名,随机分为四组,首先给予静脉冲击,按1.5μg/kg静脉推注,推注时间3~5分钟,之后按0.0075-0.01μg/kg/min剂量静脉滴注24或48小时。对于住院患者多次给药治疗者不给予静脉冲击,直接按0.01 μg/kg/min或者0.015μg/kg/min静脉滴注,推荐1-2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时间包括24或48小时用药期和停药后30天左右的随访,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NT-proBNP改善情况,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全身状况,24小时尿量,心血管事件进行评估治疗效果。实验结果发现脑利钠肽以0.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48h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其他两组(0.01μg/kg/min-48 h、0.015μg/kg/min-24 h);所以最终确定的是在患者不出现不良反应的剂量内,最佳的用药方案是以0.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48小时。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对症治疗在过去的30年中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自七十年代以来,对于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药物治疗,很少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是各种心脏病发展成的严重阶段,并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存活率也很低,一般为3~5年。和癌症一样,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性非常大。因此心衰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给患者良好的预后,还能降低患者的在住院率和死亡率,从而给患者减轻负担。目前,对于有严重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注射利尿药、拟肾上腺素药(如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及硝酸盐类扩血管药(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其中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的使用受到这类药物与剂量有关的心动过速和其它心律失常反应的限制,且有使用这两种药物后使心衰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报道;而长时间使用硝酸甘油(>12h)的患者容易对该药产生药物耐受现象;尽管硝普钠是一个较强的扩血管剂,但它的使用需要密切监控,且它的代谢产物中有氰化物和硫氰化物,有较强的毒性。上述药物的这些毒副反应因素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疗效好、毒反应低的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新药。利钠肽家族(心房利钠肽,ANP;脑钠素,BNP;C-型利钠肽,CNP)的发现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尤其目前国内外对BNP的研究较多,现已证实BNP可通过直接松驰血管平滑肌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而扩张血管、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并抑制肾髓质集合管钠重吸收而有利钠、利尿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而改善血管重塑。心力衰竭患者静脉内给予BNP能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房压(RAP)、外周血管阻力(SVR)并减轻钠水潴留,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到目前为止,BNP主要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高保双[7](2012)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左房测压对容量控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检查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得到提高。资料显示,在中国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已达到6‰~9‰,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1],60%~70%的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且治愈后其生活质量和正常人相比几乎没有差别。现在我国心外科手术已经基本发育成熟,随着心脏外科、体外循环(CPB)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容易接受先心病的手术治疗。随着心外科病人的增加、手术指征的放宽和手术难度的增加,危重患者的手术越来越多。在CPB后,对患者呼吸和循环的调整尤为重要,对危重症患者来说不仅关系到整个手术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情况。循环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积极的心泵支持、血容量补充和及时纠正血液稀释[2],根据Frank-Starling Starling定律[3]可以用压力来评估容量,在左右心功能无明显差异时可以用中心静脉压(CVP)来评估左房压(LAP),从而CVP既反应了右心的功能,又反应了左心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这时CVP可以准确的反应血容量的变化,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然而对于房间隔缺损(ASD)、法洛四联症(TOF)和二尖瓣狭窄(MS)的患者,由于长期存在左室血液相对减少,左室做功减少,使得左室体积相对缩小,导致左心功能相对较差。在心内病变被纠正后,左心血液增多,而这时左心不能代偿,导致LAP升高,在这时用CVP来评估LAP就出现了误差,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也就会出现了错误[4]。本实验主要研究通过经房间隔水平置入小儿单腔静脉导管直接测量左房压[5]来估计左心容量,指导心外科手术病人的液体治疗,进一步指导血管活性药使用。目的:本实验主要观察在上述病人中CPB后LAP和CVP差值的变化趋势,观察小左室病人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可以用CVP来估测LAP的时间。CPB后采用快速补液实验,进一步证明根据LAP指导补液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病情需要行心内直视手术ASD、TOF、MS和对照组VSD4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数据,其中VSD组10例,ASD组10例,MS组11例,TOF组9例。在CPB结束前,所有病人控制LAP<13mmHg,以最低LAP维持正常BP、HR,根据LAP与CVP关系,判断左、右心功能情况,先调整体内血容量,再调整正性肌力药的剂量。(1)记录CPB后在8h内LAP和CVP的数值。(2)CPB后,当LAP下降5~6mmHg或平均动脉血压(MAP)下降基础血压的20%或30mmHg时进行快速补液实验,加压到300mmHg按10ml/kg补充在3~10min内输入。记录补液前后,LAP、CVP、心率和血压的变化。(3)记录正性肌力药物在回房前应用情况。(4)对左房管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1)观察LAP和CVP差值在CPB后的变化,在VSD组,LAP和CVP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D组, LAP和CVP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h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S组,LAP和CVP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h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OF组,LAP和CVP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CPB后的快速补液试验中,在VSD组,补液前后LAP和CV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D组,补液前后LAP和CV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S组,补液前后LAP和CV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OF组,补液前后LAP和CVP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ASD组7例停止应用正性肌力药物,MS组1例,VSD组4例。(4)左房管均顺利拔出,未见出血和血肿,复查超声心动检查未发现房间隔水平分流。结论︰1.在LAP和CVP差值的变化中在对照组VSD无变化且在正常范围内。2.ASD组和MS组随着左心功能的恢复,LAP和CVP差值逐渐缩小,分别在2.8±2.5h和2.3±1.5h恢复正常,这时可用CVP代替LAP来估测体内容量。3. TOF组由于心内矫形的成功,LAP和CVP差值在正常范围,可以用LAP和CVP的变化来评估TOF的矫形情况。4.在快速补液试验中,ASD和MS组,LAP上升幅度远大于CVP;而在对照组VSD组,LAP和CVP上升幅度一样,证明了LAP指导小左室补液的准确性。5.监测LAP指导液体治疗,进而指导正性肌力药物的调整。6.经房间隔置入左房管测量左房压是一种安全、简单且经济方法。

陈肖东[8](2010)在《胸科手术麻醉临床资料回顾及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胸科手术患者PACU滞留时间延长相关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为探讨胸科手术病人在麻醉恢复室(post-anaesthesia care unit, PACU)滞留时间(从进入恢复室到送出恢复室)延长的危险因素,为胸科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病人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在麻醉档案室找出2004年8月份至2008年10月份的所有胸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记录单,共得495例记录完善的病历。在麻醉记录单和胸科既往的电子医嘱上摘录所需的各项指标具体见表1。将所有病人的信息逐条输入建立一份Excel表格。再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ACU时间(Y)≧150min取值为1,Y<150min取值为0。495个病人中男:女=2.36(348/147),其中113例Y=1,总检出率为22.8%(113/49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引起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OR=0.000)、手术方式(OR=0.094)、尿量(OR=0.000)、ASA分级(OR=0.004)、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0.002)共5项。结论:胸科病人麻醉后恢复室工作人员应对以上5项引起病人滞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引起重视,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本文揭示的危险因素值得今后深入研究。第二章、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目的系统评价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搜集所有非心脏手术的胸科手术麻醉中分组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3个RCT,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1个回顾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OR=0.68,95%CI【0.31-1.51】P=0.46]、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肺分隔不良,声音嘶哑)[OR=153,95%CI【0.25-9.58】P=0.65]、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OR=1.00,95%CI【0.17-6.05】,P=1.00]、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炎,肺水肿,肺不张,ARDS)[OR=0.68,95%C【I0.31-1.51】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现有证据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相似,但是血液系统并发症、外科并发症等尚不能判断,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郑俊猛[9](2010)在《应用边缘性供心心脏移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长冷缺血时间供心心脏移植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边缘性供心移植组,即边缘性供心(冷缺血时间>6小时)→受者;对照组:常规供心移植组,即常规供心(冷缺血时间<6小时)→受者;两组均行临床心脏移植,手术方式为双腔静脉法,并进行下述处理:(1)检测两组供心移植前后质量(病理切片、能量代谢和心肌酶谱);(2)研究组术中或术后使用ECMO支持治疗;(3)安置心肌内心电图装置并无创监测排异反应;(4)比较两组心脏移植的近期效果、ECMO支持治疗的效果和心肌内心电图无创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结果:(1)供体一般资料的比较:入选研究组供者16例,入选对照组供者30例,两组一般情况、年龄等可能影响移植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各项因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受者一般资料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一般情况各项因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供心移植前质量判定:1)供心移植前心肌组织形态学检查: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均没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2)能量代谢:两组供心移植前后心肌细胞能量检测(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检测,即ATP酶失活差异)比较,在供心摘取前无统计学意义(t=0.44,P>0.05),在供心摘取后(t=11.86,P<0.05)有统计学意义。3)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谱)检测:供心摘取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心脏移植手术过程分析:两组受者在全身麻醉及常规体外循环或ECMO替代体外循环下施行移植手术,手术过程均顺利。研究组:主动脉阻断时间53-131 min(644-19 min);11例使用i-ECMO方案(以ECMO替代CPB,术后延续ECMO支持治疗);3例使用s-CPB方案(常规CPB后并行循环超过1小时后仍不能撤机,则立即转为ECMO支持治疗)。对照组:主动脉阻断时间50-125 min(60±15min)。30例全部使用常规CPB并顺利撤机,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t=0.94),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脏移植术后近期结果:研究组:共完成心脏移植16例,其中近期(术后30天内)死亡2例。对照组:共完成心脏移植30例,其中近期(术后30天内)死亡2例。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ECMO支持治疗效果分析:研究组使用ECMO情况:①使用i-ECMO方案:术中以ECMO替代CPB并术后延续ECMO支持者11例;②使用s-CPB方案:术术中不能撤离常规CPB而立即使用ECMO支持治疗者3例。使用ECMO支持治疗时间48-450hs(140±15hs)。使用iECMO方案11例中10例成功撤机,1例因术后当天吻合口大出血死亡。使用sCPB方案3例中2例成功撤机,1例不能撤机,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总撤机率85.71%(12/14)。发生ECMO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1例、肝肾功能衰竭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出血和渗血2例、氧合器置换8例。多数病人的并发症均经相应处理好转或治愈。(7)心肌内心电图:术后两组受者行心肌内心电图(IMEG)723份:心肌内心电图监测排斥反应阳性预见率63.62%(14/22),阴性预见率99.71%(699/701)。结论:(1)供心质量可以在移植前被检测,尤其以组织能量代谢和心肌酶谱指标为敏感。(2)两组移植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边缘性供心(冷缺血时间过长)经ECMO支持治疗后,移植结果良好。(4)心肌内心电图可预见移植心排斥反应。(5)边缘性供心(长冷缺血时间供心)在有效措施处理下是可以使用的,应用的关键是对边缘性供心的评价-“复苏”-再评价。(6)边缘性供心心脏移植围手术期应积极应用ECMO支持治疗,推荐使用i-ECMO方案。目的:研究应用需大剂量药物维护的供体心脏之心脏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双中心合作共同完成心脏移植3例,所有3例供心在获取前均需大剂量多巴胺维护。需大剂量多巴胺维护的供体心脏属于“边缘性供心”的范畴,血流动力学稳定,电解质酸碱平衡良好,没有明显心源性肺水肿。结果:3例过程顺利,病人术后均无需机械辅助治疗,无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均顺利痊愈出院,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应用需大剂量多巴胺维护的供体心脏的心脏移植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结果,做好供体维护,供心的心肌保护(缩短冷缺血时间)、供体与受体匹配等方面是成功的关键。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在心脏移植中的作用,总结包括应用CBP为心脏移植受体行术前准备及为心脏移植受体术后并发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acute renal failure)治疗的经验。方法自2004.6-2009.12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完成的22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及1例心肾联合移植,1例接受心脏移植的受体应用CBP行术前准备,CBP模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奏效明显。该受体术前诊断:限制型心肌病,心功能为Ⅳ级(NYHA)。病人反复心力衰竭并渐进性发展,出现轻度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CBP治疗3天,治疗持续时间12小时/天,超滤2000-2200ml/天,25天后该受体接受心脏移植术。另外,同一时期内,3例接受心脏移植的受体术后并发ARF。其中2005年以前共10例中有2例分别在术后第2,3天发生ARF,CBP治疗3天和6天。2005年以后13例中1例术后当天发生严重ARF,CBP治疗19天,无效死亡。结果以CBP行心脏移植术前准备的受体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恢复正常尿量,双肺湿罗音、腹水征消失;生化参数转正常;血压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接受心脏移植术后前5天尿量保持在2800ml/d以上,未出现严重右心衰及感染,ICU停留时间6天。心脏移植术后并发严重ARF的受体共3例,其中2例病人治愈顺利出院,肾功能良好,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心脏移植术前并发的ARF多为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往往都是可逆的,尽早应用CBP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可使用CBP作为心脏移植的术前准备措施,合并ARF程度并非一定是重度。心脏移植受体术后发生严重ARF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平均动脉压、术后心功能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肾毒性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找出原因,对症治疗;应积极使用CBP,能提高心脏移植成功率。

袁媛[10](2009)在《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回顾性总结阜外医院107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早期及中长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107例终末期心脏病和心脏术后需心肺支持的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ECMO系统的氧合器及离心泵内膜均采用全肝素涂抹技术,婴幼儿采用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成人应用右心房-股动脉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辅助期间流量范围在40~220 ml/(kg·min)。研究结果107例患者,男71例(66.4%),女36例(33.6);年龄出生5天~76岁,平均(28.86±25.20)岁;体重3.2~100 kg,平均(43.49±29.04)kg。97例(90.7%)心脏术后安装ECMO;10(9.3%)例内科心肺复苏后安装ECMO(终末期心肌病6例,冠心病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衰1例,暴发型心肌炎1例)。辅助时间为12~504h,平均(128.86±86.64)h。康复出院62例(57.9%,62/107),ECMO平均时间(118.08±69.58)h;45例患者院内死亡(42.1%,45/107),ECMO平均时间(143.71±104.79)h;其中6例为顺利撤除ECMO装置后死亡。总撤机率63.6%。由于脱离CPB困难直接转为ECMO辅助的患者及因肺动脉高压需要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出院率较高。出院患者体重明显大于死亡患者(P=0.001),ECMO前平均动脉压(MAP)显着高于死亡组(P=0.038);死亡患者ECMO辅助时间显着延长(P=0.009),ECMO前血乳酸水平显着增高(P=0.005)。出血、肾功能衰竭、感染、氧合器渗漏等是ECMO重要并发症。与死亡率显着性相关的并发症为出血、肾衰、溶血、感染、远端肢体缺血坏死、MSOF、DIC、氧合器渗漏及更换氧合器。62例出院患者电话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其中6例由于电话号码为空号缺失,随访率为90.3%;其余56例患者中7例死亡,平均存活时间97.0±80.0d,余49例患者存活,占全部出院患者的79.0%。存活患者中有5例股动脉插管侧腿部感不适,轻微影响活动;1例冠脉搭桥患者出院14个月后因心绞痛再次入院5d;1例冠脉搭桥患者出院后因胸闷再次入当地医院治疗。所有存活小儿患者生长发育正常,正常上学。结论ECMO支持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治疗方法,尽早对心肺衰竭患者使用ECMO支持治疗,避免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的帮助。ECMO期间及术后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何进一步提高ECMO辅助效果,减少和避免并发症,需要ECMO工作者更加深入研究,同时提高对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效果也是提高ECMO临床效果的有力保障。研究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阜外医院45例小儿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结果和经验。研究方法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实施小儿ECMO病例45例,所有患儿均行静脉-动脉ECMO辅助,激活凝血时间维持140~180秒,肝素用量5~20U/(kg·h)。辅助期间平均流量在40~220ml/(kg·min)。研究结果45例心脏术后小儿患者,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4.3岁(5天~16岁);平均体重13.0±12.5 Kg(3.2~50 Kg);平均ECMO辅助时间152.04±93.14h(16~504 h)。22例患者成功撤离ECMO,撤机率为48.9%;20例患者出院,出院率为44.4%。2例成功撤离ECMO后死亡,其中1例存活5d后死于MSOF,1例存活9d后死于感染性休克。23例不能撤离ECMO,终止治疗,院内死亡。出院患儿ECMO支持时间为16~268h,平均(64.21±14.36)h,死亡患儿ECMO支持时间为25~504h,平均(109.88±21.98)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组与死亡组的平均年龄、体重有显着差异(P=0.000);并发症中肾功能不全、感染及氧合器渗漏的患儿死亡率显着上升;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与死亡率显着相关。20例出院患儿电话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2例由于电话号码为空号缺失,随访率为90.0%;余18例患儿中,1例出院后1天死亡,1例出院后57天死亡;余16例患儿存活至今,生长发育正常,正常上学。结论ECMO支持治疗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循环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手术畸形矫正满意,尽早对心肺衰竭的患儿使用ECMO支持治疗,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伤是ECMO成功的关键。研究目的总结17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17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15~67岁,平均(40.53±16.73)岁;体重42.5~100 Kg,平均(63.94±16.83)kg。其中终末期心肌病13例,冠心病2例,瓣膜置换术后行心脏移植术2例。所有患者在ECMO支持治疗前都伴有难以控制的心源性休克和/或急性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行ECMO支持治疗。ECMO期间镇静或清醒,维持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稳定。研究结果ECMO辅助支持时间20~416h,平均(125.5±107.8)h。16例患者顺利脱离ECMO,成功撤机率94.1%;其中15例出院(2例为ECMO支持治疗过渡至心脏移植,11例为移植术后辅助,2例内科患者),总出院率88.2%。15例出院患者电话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无缺失病例,随访率为100%。1例内科患者2年前死亡,具体原因不详,存活时间为575天;1例移植患者出院不久死亡,存活时间为3天;其余患者存活,占全部出院患者的86.7%(13/15),2例患者出现股动脉插管侧腿部感不适,轻微影响活动。1例成功撤离ECMO5d后,由于感染死亡;1例患者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结论ECMO可对终末期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为心脏移植或心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延长部分高危患者的生命。研究目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期间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系统并发症和患者机体并发症,机械系统并发症包括氧合器功能衰竭、循环管道血栓以及驱动泵和热交换器功能异常;患者机体并发症包括出血、神经系统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7例应用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ECMO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ECMO救治水平。研究方法阜外医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107例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防治及并发症对ECMO结果的影响。全套ECMO系统,包括插管、循环管道、膜肺及离心泵头均为肝素涂抹。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到动脉的ECMO辅助方式(V-A ECMO)。激活凝血时间(ACT)维持于120~180秒,肝素用量为5~20U/(Kg·h)。流量根据患者病情及监测指标来调整,辅助期间流量范围在40~220 ml/(kg·min)。研究结果107例接受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68例(63.6%,68/107)顺利撤离ECMO装置,其中康复出院62例(89.9%,62/69);6例患者撤机后院内死亡。45例患者因多种原因不能脱机或放弃治疗。总出院率为57.9%。83例患者发生了各类并发症,24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7.6%。机械并发症主要有氧合器渗漏、氧合器及管路血栓等,发病率分别为30.8%及20.6%。患者机体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肢体缺血坏死等,发病率分别为32.7%、28.3%、11.2%、7.48%、5.61%及8.41%。与死亡率显着性相关的并发症有:出血、肾衰、溶血、感染、远端肢体缺血坏死、MSOF、DIC、氧合器渗漏。结论ECMO并发症较多,危害较大。ECMO支持时间越长,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越大,出血是ECMO最主要的机体并发症,氧合器渗漏是最主要的机械并发症。ECMO开始后,应积极监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二、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母婴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讨论

(2)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鸣谢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及研究线路)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对胸外科手术的贡献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胸科手术后急性肺损伤与单肺机械通气
        1 ALI—胸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2 ALI的诱因
        参考文献
    第三章:胸科麻醉期间肺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肺血管外肺水的监测
        2 EVLW监测的应用现状
        3 EVLW监测与漂浮导管测量的优劣对比及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的体内研究进展
        第一节:OLV所致肺损伤的机理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1 OLV对肺损伤的机理
        2 机械牵张性肺损伤的主要细胞学机制
        3 肺损伤的形态学特点
        4 单肺麻醉所致肺损伤的形态学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实验动物肺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
        1 AQP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的研究
        2 AQP-5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相关基因位点
        3 AQP-5的分布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4 AQP-5蛋白体在水、电解质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节:实验动物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的研究
        1 SP的生物学特征
        2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与肺损伤
        参考文献
    第五章:iTRAQ技术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 iTRAQ技术原理
        2 iTRAQ技术和其他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的比较
        3 iTRAQ技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iTRAQ技术在呼吸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六章:项目研究概要及技术线路
第二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
    第一章 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analysis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
        第一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XOD、MPO和PMN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6)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的研究现状
        1.1.1 脑利钠肽的来源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1.1.4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试验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1 患者选择
        2.3.2 分组方法
        2.3.3 研究药物
        2.3.4 给药方案
        2.3.5 试验步骤
        2.3.6 观察指标与观察时间
        2.3.7 统计处理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的疗效观察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药物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3.3.2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和基线可比性分析
        3.3.3 安全性评价
        3.3.4 疗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剂量的疗效观察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4.3.2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和基线可比性分析
        4.3.3 安全性评价
        4.3.4 疗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安全性分析
    5.2 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心内直视手术中左房测压对容量控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左房测压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容量控制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胸科手术麻醉临床资料回顾及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二、前言
三、论文
    第一章 胸科手术患者PACU 滞留时间延长相关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2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概况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共线性诊断:
        2.4 多因素分析
        2.5 剔除离群点
        3、讨论
        3.1 滞留时间延长与年龄
        3.2 滞留时间延长与手术方式
        3.3 滞留时间延长与尿量
        3.4 滞留时间延长与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3.5 滞留时间延长与ASA 分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文献检索
        1.3 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效应量分析
        1.6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4 Meta 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肺通气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1 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适应征
        1.1 单肺通气的适应证
        1.2 双肺通气的适应征
        2 单肺通气与肺损伤
        2.1 大潮气量(VT)通气
        2.2 吸入氧浓度(FiO_2)
        2.3 机械牵拉诱发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
        3 两种通气方式的围术期并发症
        3.1 呼吸系统并发症
        3.1.1 肺水肿
        3.1.2 肺炎
        3.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1.4 肺不张
        3.2 循环系统并发症
        3.2.1 心律失常
        3.2.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致谢

(9)应用边缘性供心心脏移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第一部分 应用长冷缺血时间供心心脏移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供心获取前大剂量药物维护对心脏移植近期结果影响的报告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10)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阜外医院107例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回顾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外膜肺氧合在小儿心脏术后心肺支持治疗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在终末期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阜外医院107例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并发症回顾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参考文献
外投文章
致谢

四、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母婴结局分析[J]. 张伟静,张军,龚静,魏炜,刘陶.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5(05)
  • [2]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黄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5)
  • [3]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D]. 储祥麟. 复旦大学, 2010(03)
  • [4]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J]. 徐华,沈国富.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1(06)
  • [5]非心脏手术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 孙广辉,林玉娣,隋凤. 实用老年医学, 1991(03)
  • [6]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D]. 刘昊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7]心内直视手术中左房测压对容量控制的临床研究[D]. 高保双. 河北医科大学, 2012(01)
  • [8]胸科手术麻醉临床资料回顾及荟萃分析[D]. 陈肖东.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应用边缘性供心心脏移植的研究[D]. 郑俊猛.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10]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D]. 袁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非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11例原因分析及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