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桐[1](2020)在《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对待体育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作者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其反馈的报告进行细致的整理与分类,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发现大部分都是站在宏观角度和改善措施进行研究,缺少实际访谈调研,其普及性以及可操作性较为欠缺,大部分的学习满意度量表都是以其的构建方式进行研究的,没有更深入细致的去研究其他的变量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宏观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但实践性不高,若想深入探究必须从基础层面出发,从直接受众出发,因此从高等学校学生的对于运动热情的变量角度出发,对于高校体育课的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这一方面重要因素,更能丰富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并进行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五所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的421份,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以及统计并加以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1)关于正常的本科学校中的体育“运动热情量表”、体育课“学习满意度”这2个量表经过反复的推敲,推敲的方式有对项目的分析、信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素等等,通过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步骤,,验证了本文所用两个量表有这良好的稳定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能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人群实证研究的有效途径。(1)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各方面问答与体育“运动热情”各项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明显,体育“运动热情”能够清楚的展现出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中存在35.5%的方差变异量,证明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果。具体为运动热情两个维度能联合预测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其中有调和式运动热情与偏执型运动热情(P<.05),两个维度均能显着正向预测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2)调查的学生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不同项目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域学生上不存在差异,在学校学科中的性质和这个学校中他的办学层次上面存在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性。(3)通过此次的调研,通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所得分数都大大超过了不高不低的水平,表明了高校的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学习“满意度”总体呈较好的状态。
秦新[2](2020)在《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以前对于温饱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思想观念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着不断地变化,体育强国政策带动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重视,全民健身高潮逐渐兴起,使得体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社会化,学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环节,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健康人才的重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啦啦操选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维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场地设备、考核评价方法及内容标准六个方面对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实施现状展开了调查,查找啦啦操课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促进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科学健康开展及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四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时间偏短,属于新融入的课程,特色和价值不突出,受传统类似项目的影响开设不稳定。(2)课程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标准也不够明确。注重身体素质目标和运动技术学习,对于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重视度不够。(3)课程内容的编制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4)云南省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优势,但啦啦操教师总人数太少,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在教学中教师兼任教学项目的现象严重,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5)啦啦操课程的教学方法趋于保守主要以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为主,教师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多媒辅助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趋同于传统运动项目。(6)当前各校啦啦操教学场地设施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该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选课率高,生师比例普遍偏高。场地设施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课后场馆不开放,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后的自主学习。(7)啦啦操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均有待进一度的完善。实践中注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核。部分学校没有将理论知识纳入考核中,直接影响到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8)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及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对诊断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运用很少,不能对学生学习啦啦操课程的过程进行考核。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1)各校提高对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重视其融入体育课程,稳定其开展。(2)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结合《纲要》的指导,制定具体、细化的课程目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啦啦操课程。(3)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内容纳入其中,保证其体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聘请高资历的教师入校,改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尝试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合理设置开可时间,和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改善教学环境。(7)优化设置课程考核内容板块及比例,关注理论学习,注重过程考核。(8)优化可程考核评价方式及主体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纳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胡培培[3](2020)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够毕业;同时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昆明市普通高校对体育学习评价作出了改进,但仍不够全面和系统。健美操选项课作为大学体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还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所以,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情感、交往合作和意志因素的考查;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2.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后,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能(0.216)、运动知识(0.132)、运动技能(0.216)、学习态度(0.175)、情意表现(0.132)和交往合作(0.129)。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6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身体形态(0.0598)、身体机能(0.0585)、身体素质(0.0976)、健美操理论知识(0.0457)、体育保健知识(0.0421)、科学健身知识(0.0442)、基本技能(0.0821)、成套技能(0.1339)、课堂纪律(0.0656)、课中参与(0.0576)、课外体育锻炼(0.0518)、情感(0.0689)、意志品质(0.0631)、生生合作(0.07)、师生合作(0.059)。4.三级评价指标包含52项观测点,分别为身体形态2项、身体机能2项、身体素质6项、健美操理论知识4项、体育保健知识2项、科学健身知识3项、基本技能3项、成套技能5项、课堂纪律4项、课中参与3项、课外体育锻炼2项、情感6项、意志品质4项、生生合作4项、师生合作2项。5.根据三级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最终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量表中每个观测点都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参考权重值,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
刘旭明[4](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提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居婷[5](2019)在《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然学生在健美操课程学习评价上还是受传统评价体系思想的影响,未能体现出健美操运动本身的特点与特色,严重阻碍了健美操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在本次研究中以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为切入点,从培养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角度出发,以了解当前安徽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所处状况,从其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指导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的学习评价进行了研究。然后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评价理论、普通高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及结合健美操自身的特点,根据评价遵循的原则和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的调整,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学生学习评价改进的措施。旨在丰富健美操选项课中学习评价的理论研究,为健美操选项课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当前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信息。通过调查研究的结论如下:1.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1)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制定大多由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研部制定或由任课教师独自制定,修订年限也是固定不变的,未能跟随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更新发展而做出合理调整;(2)目前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涉及到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平时成绩、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偏向学生的技术技能,其中多以健美操套路学习为主;(3)学习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与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爱好等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确定,未能摆脱“一刀切”的模式,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过于形式化;(4)评价方法在整体上还是以量化技评、终结性评价方法为主,过程性评价在最后学生健美操学习成绩中并未纳入其中,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5)在评价主体方面,依然是任课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化未在健美操学习中体现出来。2.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改进对策(1)针对安徽省皖南地区各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制度制定和修订的不规范性,提出避免某一方制定的不全面性,降低个人的主观因素,应将学校公共体育教研室制定、健美操专家及一线教师相结合,采用多人讨论方法,共同制定。(2)健美操教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套路、简单的创编,还应将理论知识、锻炼方法、健美操审美能力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去,将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校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开设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种类,进行创新式教学。(3)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践评价与理论评价相结合,突出健美操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健美操网络理论学习。重视过程性评价,随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及时转变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到健美操学习评价中去,不再只是以单一评价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变化,不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将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者相结合,正确的给学生做好定位,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指导,能够正确地进行对别人评价,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养成思考、分析、评价的习惯,并将这一好的习惯应用到其它学习领域中去。
张峰[6](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徐徐清风[7](2018)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主体者,满意度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研究学生满意度,了解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倾向,反映高校体育课开展现状,以期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随着国家提出《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高校在不断加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同时,依然存在体育课场馆环境不佳,体育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课选择分布不均等问题。通过调查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情况,建立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模型,了解影响学生满意度的核心因素,提出改进体育课的措施,以期提高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本文借鉴顾客满意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普通高校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满意度研究。论文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国内外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部分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生满意度理论依据,包括普通高校体育课模式和特征、学生满意度概述、满意度-重要度理论等,为量表设计与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生满意度的实证分析,通过预测研究确定正式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理分析,Amos21.0软件建立和优化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模型,确定影响学生满意度的4个维度。第四部分为分析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明确优化方向。计算4个维度的权值和满意度值,绘制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重要度图谱。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概括论文研究结果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第一,依据学生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和正式问卷的分析结果,得出体育课的基本情况,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第二,通过Amos21.0构建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绘制满意度-重要度图谱,依据图谱将体育课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象限;第三,根据图谱的重要度-满意度指标分布情况,提出提升学生满意度的相应对策。修补区提出均衡化,差异化策略;维持区提出优化培养目标,改善教学环境策略;优势区提出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策略。
何连连[8](2016)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学校体育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2014年通过对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正逐年下降,尤其是肥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显然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以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构建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论文研究中用到的研究方法,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帕累托分析总结出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然后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在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在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中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和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累计百分数达80.46%,成为主要因素,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累计百分数在80.46%-89.1%,成为次要因素,场地设施条件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累计百分数在95%-100%,成为一般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得到的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最后绘制出包括影响因素、问题、建议措施以及负责人(部门)四个维度的对策表。(2)本文以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二级指标有13个,反应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和学习态度;学习层包括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大小及进步幅度;行为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体育课的参与率、体育课中的课堂表现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参与;结果层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3)通过选取上海某高校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表明该指标体系实现了量化评价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目标,而且这些评价分层次、分结构,有针对性,说明该方法建立的评价指标可以应用于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改善大学体育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雷鸣[9](2013)在《北京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课外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强身健体,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政府针对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而采取的一种健康干预行为。在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的氛围和全体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风气,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了终身体育意识。在我国,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及在“终身体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新兴事物必然还存在弊端与不足。本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在学习借鉴前人关于体育课外活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根据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构成及要素分别对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理论依据、发展现状、教学目标、基本流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意义。本文分为前言、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现状分析与原因、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对策、结论与建议等几个部分,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俱乐部的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教学的现实需要,具有较为系统、较为科学和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基本流程、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有大大有利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操作与实践。通过研究及实践,基于俱乐部模式的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普通高校全面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促使了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向自主参与的转变,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进一步突出了其主体地位及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由于本研究对一些数据、资料的依赖程度过大,加之笔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时间有限,调查研究的样本、数据及资料不够全面系统,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及不足。此外,进行本文的研究,所涉知识极为广泛,因而在研究的深度方面还不够广泛,还存在一些漏洞、不足以及值得商榷之处。对此,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徐家赵[10](2013)在《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的场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最后机会。而体育教学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长期以来,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形式过于单一,没能意识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山东省101所普通高校中,按地理区域和高校等级进行取样,抽取了24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这些高校的在校生、体育教师和相关领导。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大部分普通高校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没能以“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山东省各高校应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做到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以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2)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以统颁教材为主,理论课内容以介绍运动技术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实践课教学内容以传统的项目为主,一些新兴项目没能得到开展。山东省高校体育课教材的选取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理论课内容:实践课内容的选定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固有资源,充分开发运动项目。(3)山东省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呈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但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落后。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山东省各高校目前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以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为主。山东省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建立更为可靠的评价标准。(5)山东省各高校由于扩招,导致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山东省各高校在扩建的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提高现有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6)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但待遇没能得到改善,导致教师对体育教学缺乏热情。山东省各高校领导要对体育教学引起重视,聘用更多的教师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运动热情 |
2.1.1 运动热情概念界定 |
2.1.2 运动热情的分类及测量 |
2.1.3 运动热情的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1.4 运动热情的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 |
2.2.1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概念界定 |
2.2.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分类及测量 |
2.2.3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流程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热情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3 运动热情、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 |
4.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5 运动热情与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4.6 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4.7 运动热情角度提高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策略建议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是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 |
1.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存在一定问题 |
1.1.3 研究啦啦操选修课程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1.1.4 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基本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考察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的现状 |
3.1.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文件配备现状 |
3.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选修课程编制的解读 |
3.2.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设定分析 |
3.2.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分析 |
3.2.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3.2.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考核评价分析 |
3.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实践反思 |
3.3.1 啦啦操课程进入云南省高校的时间普遍偏短,课程开设不稳定 |
3.3.2 啦啦操课程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 |
3.3.3 啦啦操课程内容相对空泛,教材的理论指导性不足 |
3.3.4 啦啦操课程实施方法相对保守 |
3.3.5 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和标准不够合理 |
3.4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1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2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3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4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5 云南省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法方法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6 当前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7 部分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
3.4.8 高校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视 |
1.1.2 高等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3 促进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评价 |
2.1.2 学习评价 |
2.1.3 体育学习评价 |
2.1.4 健美操 |
2.1.5 公共体育选项课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任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德尔菲法 |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3.3.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
4.1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开课基本情况调查 |
4.2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 |
4.2.1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
4.2.2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 |
4.2.3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内容 |
4.2.4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 |
4.2.5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主体 |
第5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5.1.1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
5.1.2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
5.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5.1.4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
5.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1 全面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原则 |
5.2.3 针对性原则 |
5.2.4 方向性原则 |
5.2.5 客观性原则 |
5.2.6 可行性原则 |
5.3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
5.3.1 形成学习评价指标的初始框架 |
5.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
5.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
5.3.5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
5.4.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建立 |
5.4.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合成权重值 |
5.4.3 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量表建立 |
5.4.4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
7 研究结论 |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
(5)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有关文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
1.1.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要求 |
1.1.3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关于学习评价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1.3.3 关于健美操评价方面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评价 |
1.4.2 教学评价 |
1.4.3 体育教学评价 |
1.4.4 学习评价 |
1.4.5 健美操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设计思路 |
第3章 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
3.1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
3.1.1 对学习评价内容制定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2 学习内容评定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3 学习评价修订年限情况分析 |
3.2 普通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认识情况分析 |
3.2.1 对学习评价重要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
3.2.2 对学习评价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
3.2.3 教师对健美操学习评价的作用调查分析 |
3.2.4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评价的作用调查分析 |
3.2.5 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是否需要完善之处的认识情况分析 |
3.3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情况分析 |
3.3.1 普通高校常用的健美操学习评价内容情况分析 |
3.3.2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技术技能评价内容的分析 |
3.3.3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理论知识评价内容的分析 |
3.3.4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平时成绩评价内容的分析 |
3.3.5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个人能力评价内容的分析 |
3.4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情况分析 |
3.4.1 评价方法的情况分析 |
3.4.2 评价性质和形式的情况分析 |
3.5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情况分析 |
3.5.1 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调查情况分析 |
3.5.2 健美操学习评价评定标准情况分析 |
3.6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 |
第4章 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分析 |
4.1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4.1.1 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制定及修订不及时 |
4.1.2 学生学习评价内容设置不全面 |
4.1.3 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选择较单调 |
4.1.4 学生学习评价标准随意性教大 |
4.1.5 学生参与评价机会很少,评价主体单一 |
4.2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改进对策 |
4.2.1 改进学生学习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2 提高学习评价制定及执行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
4.2.3 进一步丰富完善学习评价的具体内容 |
4.2.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
4.2.5 多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应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 |
4.2.6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4.2.7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评语激励作用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绪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第一” |
1.3.2 公共体育教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
4.2.2 体育教学模式 |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
2.1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型和特征 |
2.1.1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型 |
2.1.2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特征 |
2.2 学生满意度概述 |
2.2.1 学生满意度界定 |
2.2.2 学生满意度测评方法 |
2.2.3 学生满意度指标的选择 |
2.3 满意度-重要度理论 |
第3章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 |
3.1 初始问卷设计及预测研究 |
3.1.1 初始问卷设计 |
3.1.2 初始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 数据分析 |
3.2.1 鉴别指数和区分度分析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 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结构效度分析 |
3.4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与满意度图谱 |
3.4.1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3.4.2 满意度图谱 |
3.5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模型 |
3.5.1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模型 |
3.5.2 满意度-重要度图谱 |
第4章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学生选择体育课总体情况 |
4.2.1 选课性别差异 |
4.2.2 选课原因性别差异 |
4.2.3 体育课学习影响因素 |
4.3 体育课学生满意度状况 |
4.3.1 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性别差异 |
4.3.2 体育课学生满意度年级差异 |
4.3.3 满意度-重要度图谱分析 |
4.4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优化策略 |
4.4.1 提升教学管理 |
4.4.2 完善教学过程 |
4.4.3 维持师资情况 |
4.4.4 优化学生情况 |
4.5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优化策略 |
4.5.1 修补区均衡化与差异化策略 |
4.5.2 机会区优化培养方式与教学环境策略 |
4.5.3 优势区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策略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8)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基于柯式模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概述 |
2.1 国内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
2.1.1 体育学习效果的现状研究 |
2.1.2 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3 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
2.2 国外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
2.3 相关概念 |
2.3.1 效果评价 |
2.3.2 学习效果 |
2.4 柯式模型 |
2.5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应用柯式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思路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德尔菲法 |
3.3.3 专家访谈法 |
3.3.4 问卷调查法 |
3.3.5 层次分析法 |
3.3.6 数理统计法 |
4 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分析 |
4.1 因果分析法 |
4.2 帕累托法分析 |
4.3 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对策表 |
5 基于柯式模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 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典型性原则 |
5.1.3 全面性原则 |
5.1.4 可操作性原则 |
5.1.5 科学客观性原则 |
5.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5.2 评价指标的建立过程 |
5.2.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5.2.2 专家咨询的实施 |
5.2.3 专家咨询的结果分析 |
5.2.4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5.2.5 评价指标的确立 |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 |
5.3.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
5.4 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验 |
6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 |
6.1 调查对象 |
6.2 评价的标准 |
6.3 评价的方法 |
6.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6.3.2 确定评语集 |
6.3.3 确定指标权重集 |
6.3.4 建立评判矩阵 |
6.3.5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6.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北京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现状分析与原因 |
4.1 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概述 |
4.1.1 俱乐部 |
4.1.2 俱乐部模式 |
4.1.3 体育课外活动 |
4.1.4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 |
4.2 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1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开设动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2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教学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3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发展的前景调查与分析 |
4.2.4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管理体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5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场地(馆)、器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6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经费来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7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8 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学生参与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 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管理方面 |
4.3.2 教学方面 |
4.3.3 教学活动的评价 |
4.3.4 教学活动的资源 |
5. 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对策 |
5.1 管理层面 |
5.1.1 校级行政管理 |
5.1.2 对教师的管理 |
5.1.3 对学生的管理 |
5.2 教学层面 |
5.2.1 完善活动目标 |
5.2.2 丰富活动内容 |
5.2.3 创新教学模式 |
5.2.4 优化组织形式 |
5.2.5 加强交流合作 |
5.3 评价层面 |
5.3.1 对教师的评价 |
5.3.2 对学生的评价 |
5.4 资源层面 |
5.4.1 多种途径筹集经费 |
5.4.2 创造条件改善体育场地 |
5.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教学指导思想的相关研究 |
2.2.2 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 |
2.2.3 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4 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5 教师要求的相关研究 |
2.2.6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4.1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1 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情况 |
4.1.2 体育教学目标的选择情况 |
4.1.3 课堂教学活动情况 |
4.1.4 体育理论课教学情况 |
4.1.5 体育实践课项目选择情况 |
4.1.6 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的选用情况 |
4.1.7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4.1.8 场地器材情况 |
4.1.9 师资队伍情况 |
4.2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教学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
4.2.2 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
4.2.3 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新兴组织形式没能得到很好运用 |
4.2.4 理论课课时数偏少,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新意 |
4.2.5 实践课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 |
4.2.6 考核评价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为主 |
4.2.7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课外体育活动没能很好的开展 |
4.2.8 体育场馆设施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
4.2.9 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4.3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
4.3.1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指导思想定位的思考 |
4.3.2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
4.3.3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思考 |
4.3.4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
4.3.5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
4.3.6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 |
4.3.7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思考 |
4.3.8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完善的思考 |
4.3.9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吴桐.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2]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胡培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D]. 居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D]. 徐徐清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何连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北京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研究[D]. 雷鸣.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1)
- [10]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D]. 徐家赵.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