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琥酯钠对伯氏疟原虫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琥酯钠对伯氏疟原虫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一、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媚,陈盛君,王协和,李玲玲,徐以亮,狄留庆[1](2021)在《广藿香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广藿香潜在质量标志物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UPLC指纹图谱、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和网络药理学,研究道地产区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预测广藿香治疗病毒感染和胃溃疡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方法建立广藿香UPLC指纹图谱,利用SIMCA-P14.1分析软件对14批药材共有峰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共有峰组间主要差异成分。基于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对差异成分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通过相应数据库检索差异成分、病毒感染和胃溃疡疾病靶点。采用David 6.8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分析广藿香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 UPLC指纹图谱研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2个产地广藿香药材存在一定差异。经PLS-DA分析,筛选出4个差异成分,依次为毛蕊花糖苷、广藿香酮、紫葳新苷和列当苷。根据质量标志物"五原则"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预测广藿香主要活性成分为广藿香酮和毛蕊花糖苷,两者主要通过作用于ERBB2、EGFR、TLR4、AKT1、TNF靶点,调控TLR、ErbB、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调节肠胃功能等作用。结论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筛选的2个活性成分毛蕊花糖苷和广藿香酮可作为广藿香潜在的质量标志物,为广藿香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药效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许家其,张海红[2](2020)在《广藿香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广藿香是我国十大南药之一,主要功效为祛暑化湿、和胃止呕和芳香化浊。广藿香一般的治疗由广藿香挥发油和水提取物形式进行,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生物碱和一些醇类等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和广藿香烯等,具有抗炎镇痛、保护胃肠道、抗肿瘤、抗疟原虫和抗氧化等作用。广藿香是通过对血清中的前列腺素、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含量进行控制,使血清中这三种物质的含量降低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对胃肠道的保护,广藿香油具有调节胃肠的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肠屏障的功能;广藿香的水提物和挥发油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肠道杆菌。该文对广藿香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进行综述,对今后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其在临床医学、化工、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开发。

徐雯,吴艳清,丁浩然,修彦凤[3](2017)在《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广藿香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广藿香为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主要含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等非挥发性成分,其具有保护胃肠道、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解热、镇吐、止咳、化痰、通便、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等药理作用。

王书航[4](2016)在《藿香清胃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变得越来越常见,也更为人们所重视,它是一种具有腹胀、腹痛、恶心或食欲不振的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国内外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也有许多探讨,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除了胃动力障碍、胃酸异常等原因,忙碌生活造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日益增大的压力及不良情绪也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的治疗该疾病,本实验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研究,将广藿香、栀子、防风、南山楂、六神曲、石膏、甘草七味药材制成中成药制剂,这是首次将本方制成软胶囊制剂,与藿香清胃组方已有的市售片剂和胶囊剂相比,可以更好的保留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药效,同时便于携带和贮存。本论文主要研究藿香清胃软胶囊的提取和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考察,具体结果如下:提取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将广藿香与防风提取挥发油,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讨论水煎煮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即在药材中加入10倍量水进行提取,水煎煮次数为2次,每次1小时。制备工艺:选择大豆油为溶剂,在2.2%蜂蜡的助悬下,加入0.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防腐剂,制成含挥发油的油性混悬液软胶囊。质量标准:依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软胶囊的检查项目,考察了本品的外观性状、常规检查,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对制剂中的广藿香、南山楂、甘草进行薄层鉴别,结果显示斑点清晰。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指标性成分栀子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学考察,方法系统适用性良好,专属性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在0.0101760.25440 m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且方法稳定。稳定性考察:本制剂经室温留样考察18个月、加速试验6个月,其中各个月的性状、鉴别、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含量测定和卫生学检查等项目的考核和测定检验数据与0月数据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品在贮存期内稳定,稳定性良好。结论:最终处方广藿香600g、栀子600g、防风600g、南山楂600g、六神曲600g、石膏600g、甘草240g,将以上药材提取挥发油后进行水煎煮,加大豆油、蜂蜡制成软胶囊1000粒。每粒栀子苷含量应不少于4mg,有效期为18个月。本制剂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效果。

梁威[5](2016)在《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培养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性辛、微温,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1],是常用的传统中药。本研究以实验室建立的广藿香组培技术和悬浮细胞系建系方法为基础,优化建立了稳定的广藿香悬浮细胞系;研究了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以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为评价指标,研究原生质体分离纯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高效的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纯化方法体系;利用液体浅层培养等培养方法,及不同培养基成分和不同培养条件对原生质体进行研究,得到了广藿香原生质体培养至第一次分裂的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藿香悬浮细胞系的优化广藿香悬浮细胞系的优化结果是:广藿香疏松愈伤组织的初次诱导培养时间为21 d;以“将疏松愈伤组织适当保持完整和生长极性,分成2-4块,每瓶新培养基接种2-3块”的接种方法进行继代培养最有利于团块状疏松愈伤组织的生长;以8 g/100 mL的细胞接种量进行继代培养最有利于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生长,可获得大量均匀分散的黄白色悬浮细胞。(2)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在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加入1 mg/L水杨酸和5 mg/L茉莉酸甲酯,培养结束后测定细胞鲜重、细胞干重和百秋李醇含量,研究了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在不同阶段添加水杨酸,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情况与空白细胞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添加时间为第8 d与第15 d之间的细胞鲜重和细胞干重有极显着差异;添加时间为第8 d(迟缓期末期)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细胞鲜重和细胞干重均为最高,分别是558.8474 g/L和12.0912 g/L。各水杨酸处理组均可提高广藿香悬浮细胞内百秋李醇的含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与空白细胞组之间均有极显着性差异;水杨酸添加时间为第9d(对数生长期前期)时的细胞内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0.0502mg/g,与空白细胞组(0.0061mg/g)相比,增加8.2295倍。在不同阶段添加茉莉酸甲酯,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情况与空白细胞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添加时间为第9d与第15d之间的细胞鲜重差异显着。在第9d时添加茉莉酸甲酯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正常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细胞鲜重和细胞干重均为最高,分别是523.9138g/l和10.8918g/l。各茉莉酸甲酯处理组都可促进广藿香悬浮细胞内百秋李醇的合成,之间的差异极显着,与空白细胞组之间均有极显着差异性;在第9d(对数生长期前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的细胞内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0.1684mg/g,增加27.6065倍。(3)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以广藿香悬浮细胞为材料,分别研究了酶液组合、酶解时间、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的浓度、悬浮细胞继代培养时间、不同孔径滤网和离心条件对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的影响。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的最佳方法体系是:在最佳酶液组合为1.5%纤维素酶、0.8%果胶酶和0.5%半纤维素酶,最佳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的浓度为0.4mol/l条件下,配制酶液与继代培养9-14d的广藿香悬浮细胞混合,以26℃、50r/min避光振荡酶解12h,可分离出大量原生质体。依次经40→100→200目多级滤网过滤收集得原生质体粗提液,再以600r/min离心5min条件下进一步纯化,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产量达到13.05×105个/g,活力达到80.98%。(4)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本研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进行了液体浅层培养法、微滴培养法、固液双层培养法和看护培养法的探索,并比较了液体浅层培养法中4种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光照条件的影响。以ms培养基附加0.1mg/l2,4-d和3mg/l6-ba作为原生质体培养基,黑暗条件下,液体浅层培养12d的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能发生第一次分裂,弱光条件下,15d-18d能观察到原生质体分离,光照时长12h下则需要25d左右才观察到第一次分裂。表明黑暗培养条件下可能更有利于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生长发育。通过微滴培养法可观察到原生质体的细胞质变浓厚,但在培养后期逐渐褐化,未观察到分裂现象;以固液双层培养法对比了两种原生质体培养基,原生质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未观察到第一次分裂;以看护培养法培养原生质体30 d,未观察到有形成再生小愈伤组织。

唐正伟[6](2016)在《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优化广藿香酮的合成方法并研究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机制。方法:1.运用Aldol加成反应,以脱氢乙酸和有机醛为原料,NOH为催化剂合成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并采用高分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和光学纯度检查:2.运用96孔板法测定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最佳的化合物进行抗菌机理研究;3.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测定化合物PPCl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比浊法测定化合物PPCl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化合物PPCl对MRSA的杀菌曲线,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化合物PPCl对MRSA细菌超微结构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合物PPCl对脂质体膜和MRSA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凝胶电泳法、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分析化合物PPCl对MRSA总DNA结构的影响,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合物PPCl作用MRSA后对其DNA、RNA、ATP及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对胞内酶——碱性磷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4.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和细菌攻毒实验测定化合物PPCl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和体内抗菌活性。结果:1.采用脯氨酸类仲胺催化剂NOH催化合成广藿香酮,能显着提高广藿香酮收率(由原来的5.94%增加到46%),并缩短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6h缩短到4h),同时还得到19个广藿香酮衍生物,其中有12个未见报道,包括抗菌活性最佳的化合物PPCl,其结构式为3-(5-(4-氯代苯基)戊-2,4-烯酰基-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2.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大多数都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G+菌)活性,其中以化合物PPCl活性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尤为敏感,其MIC值为4μg/ml, MBC值为4 μg/ml,约为广藿香酮的128倍,且其对MRSA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均具有同等活性。3.化合物PPCl能延长金葡菌的生长迟缓期,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并呈浓度依赖性;32 μg/ml作用4h即可杀灭83%的金葡菌,6h全部杀灭,还能轻微破裂细菌胞膜,引起约15%的大分子物质(包括β-半乳糖苷酶)泄漏至胞外,但不能破裂脂质体膜,电镜观察显示其作用MRSA 2h后,细菌质壁分离严重、细胞核聚缩成团,但对细胞壁无明显影响;而16μg/ml和8 μig/ml浓度时杀菌作用温和,作用6h分别杀灭39%和22%的MRSA,需作用24h才可全部杀灭,能轻微影响脂质体膜和细菌胞膜的渗透性,几乎不引起大分子物质泄漏。4.化合物PPCl能阻滞细菌细胞周期于S期,阻碍细菌分裂增殖,还能使DNA凝胶电泳的条带变淡和260 nm处的吸光度值升高,作用随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均呈浓度依赖性:化合物A18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能使其DNA凝胶电泳条带呈弥散状,还能显着抑制其DNA、RNA、ATP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降低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等胞内酶的活性。5.化合物PPCl对小鼠灌胃的LDso为522.44 mg/kg,灌胃给予80 mg/kg MRSA感染模型小鼠,保护率达70%,表明其体内抗菌活性良好。结论:脯氨酸类仲胺催化剂NOH是一种高效Aldol反应催化剂;3位取代基是2-吡喃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变化对化合物抗菌活性影响显着;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破坏细菌DNA结构有关;另外,PPCl还能明显抑制核酸、蛋白质及ATP的生成和胞内酶活性,严重影响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阻滞细菌于S期。

苏冀彦[7](2015)在《从T细胞角度探讨广藿香酮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IBD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其中,IBD的自身免疫性特点与T细胞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特别是肠道粘膜上Th细胞亚群失衡。因此,从调节T细胞亚群失衡角度,尤其是Th细胞亚群,深入了解IBD多因素多靶点的发病机制,对进一步阐明IBD的免疫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广藿香是治疗暑湿蕴结诱发的胃肠疾患的岭南道地药材,具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广藿香酮(Pogostone, PO)是广藿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广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可明显缓解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诱导的IBD症状。因此,本论文拟从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角度,观察广藿香酮对IBD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IBD的免疫发生机制,更为科学阐释广藿香药效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方法1.广藿香酮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IBD的治疗作用1)取雄性SD大鼠,设正常组(Normal),模型组(Model),柳氮磺吡啶组(SASP,200mg/Kg),广藿香酮组(PO,20,40,80mg/Kg)。除Normal组外,其余各组通过直肠灌注TNBS(25mg/Kg)制备IBD模型。从造模当天开始,各组动物连续7天灌肠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药物溶剂;2)以体重变化、粪便性状、血便/便血情况建立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体系,评价动物。于实验第8天,剖取各组大鼠肛门至盲肠段结肠,对大鼠结肠组织炎症作大体评分(Macroscopic score, MS).结合DAI和MS评分结果,在PO实验组中选择效果最优剂量组的样品进行以下实验;3)所得结肠的病变部位(距肛门端约8cm),部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al score, HS),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分析CD4、叉头框蛋白P3(Foxp3)、IFN-γ、IL-17表达情况。此外,部分组织用于检测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同时应用液态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组织中白介素-17A(IL-17A), IL-10, IL-4, IL-12p70, γ-干扰素(IFN-γ)含量;4)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中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Th)中 IFN-γ、IL-4、IL-17和Foxp3表达率,分析Th1、Th2、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比例;同时检测其中的Ki67、CD38/MHC Ⅱ表达率,以分析MLN中Th细胞的增殖和激活状态;5)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uantitative rt-PCR),分析结肠组织和MLN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 fator, TF)T-bet, STAT1、GATA3、STAT6、STAT3、RORγt、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2.广藿香酮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1)广藿香酮与未刺激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孵育48h和72h后,应用MTS细胞增殖试剂盒测定脾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分析广藿香酮(5-80μM)的安全浓度;2)以终浓度为1 μg/mL的ConA为刺激剂建立T细胞增殖模型,以广藿香酮(20,40,80μM)干预72h。应用流式细胞术,以Anti-CD3、Anti-CD4、Anti-CD8抗体标记T细胞、CFSE标记法分析受刺激T细胞及其亚群的增殖情况:以Annexin V标记法分析受刺激T细胞的凋亡情况;以Annexin V/碘化吡啶(PI)双标记法分析其周期分布情况。此外,以Anti-CD3抗体标记T细胞,通过胞内蛋白标记法分析ConA刺激后T细胞中CDK2、CyclinE、CDK1、Cyclin B的表达情况;3)以流式微球阵列分析法(Cytometry Beads Array, CB A)分析细胞上清液中IL-6, IL-10,单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MCP-1), IFN-y,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rosis factor, TNF)的分泌。结果1.广藿香酮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IBD的治疗作用1)在25mg/KgTNBS刺激下,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出现体重明显下降、稀便、血便等典型的IBD体征,伴有明显的肠粘连、溃疡/坏死严重、肠壁水肿增厚明显等结肠病变。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出现明显的透壁性炎症,包括溃疡、隐窝变型,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肌层肥大增厚,伴有血管增生。组织中MPO活性明显升高进一步说明了模型组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炎症浸润。相比之下,广藿香酮可明显提高IBD模型动物的生存质量,使其粪便性状逐渐恢复正常,并防止血便发生,DAI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同时,广藿香酮组(40mg/Kg)的MS和HS均明显低于Model组,广藿香酮可减轻结肠水肿、溃疡、坏死,降低组织中MPO活性,其中广藿香酮(40mg/Kg)效果最优。HE染色结果表明广藿香酮(40mg/Kg)可促进结肠黏膜愈合,减少溃疡面积,促进隐窝形态恢复正常,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使肌层变薄,说明广藿香酮可有效缓解IBD的肠道炎症反应。细胞因子谱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4、IL-12p70、IL-10、IL-17、TGF-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而广藿香酮(40mg/Kg)则可抑制IFN-γ、IL-12p70、 IL-17、IL-10的分泌。此外,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IFN-γ、IL-17、Foxp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Th细胞浸润;与此相比,广藿香酮(40mg/Kg)可明显抑制组织中CD4、IFN-γ、IL-17的表达,减少Th细胞,尤其是Th1、Thl7细胞在病变黏膜中的浸润。Th细胞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表明,模型组动物组织中T-bet、GATA3、STAT6、Foxp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RORyt的表达量则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广藿香酮(40mg/Kg)对IBD模型动物组织中相应转录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影响较小,仅使RORyt明显提高至接近正常组。2)针对MLN的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MLN中Th细胞的Ki67阳性率、CD38/MHC-Ⅱ共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广藿香酮(40mg/Kg)对此也无明显影响;同时,模型组大鼠MLN中Th细胞的IFN-γ、IL-17、Foxp3表达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IL-4表达率则明显升高;而广藿香酮(40mg/Kg)对MLN中Th细胞的IFN-γ、IL-4、IL-17、Foxp3的表达率无明显影响。针对MLN中Th细胞转录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LN中GATA3表达明显下调的同时RORyt明显上升,而T-bet、STAT6、 STAT3、Foxp3则无明显变化;广藿香酮(40mg/Kg)使上述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恢复至接近正常组水平,其中使Foxp3的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在本条件下,IBD模型动物MLN中Th细胞的激活、增殖状态,及各亚群的分化状态无明显变化,广藿香酮(40mg/Kg)对MLN中Th的上述指标也无明显影响。2.广藿香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1)结果表明,0-80μM广藿香酮对正常脾细胞的相对活力无影响,说明广藿香酮在该浓度范围内对淋巴细胞无毒性作用。在ConA诱导T细胞增殖模型中,由于“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效应的存在,脾淋巴细胞出现了轻微凋亡,同时T细胞的增殖比例,及其在脾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升高。而广藿香酮(20,40,80μM)在不引起细胞毒性或凋亡的情况下,可明显降低T细胞的增殖比例及其细胞比例,说明广藿香酮可直接抑制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且进一步分析表明PO对Th中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同样有直接增殖抑制作用。2)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广藿香酮直接的增殖抑制活性可能与其诱导周期阻滞作用有关。ConA刺激后,处于S期和G2/M期的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且进一步分析表明与S期的周期调控蛋白CDK2表达明显下降,而cyclin E,以及与G2/M相关的CDK1、cyclinB均明显增加。相比之下,广藿香酮(20,40,80μM)使S期和G2/M期的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同时明显减少cyclin E、CDKl、 cyclinB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广藿香酮可通过抑制增殖细胞中CDKl和CyclinB的表达,阻碍G2/M期检查点行使功能,从而使已处于增殖状态下的T细胞无法进入G2/M期,发生S期停滞,最终直接抑制了T细胞增殖。3)此外,细胞因子谱分析表明,ConA刺激可使脾淋巴细胞的IL-6、IL-10、 MCP-1、IFN-γ、TNF的分泌量显着增加,而广藿香酮(20,40,80μM)则可明显抑制其中的促炎因子IFN-y和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结论广藿香酮可明显改善IBD模型动物的生存质量,缓解IBD的肠道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水肿、溃疡、坏死,减少病变黏膜中炎症细胞浸润,促进黏膜愈合,说明广藿香酮对IB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进一步提示,广藿香酮的对IBD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直接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广藿香酮可通过诱导处于增殖状态的T细胞发生S期阻滞,对T细胞产生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减少致炎性Th细胞Th1、Th2、Th17和免疫抑制性的Treg在病变黏膜中的浸润,从而减少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分泌,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最终钝化适应性免疫应答,全面抑制IBD发展过程中的攻击性免疫反应。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广藿香的特征性成分广藿香酮对实验性IBD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该作用与其直接抑制T细胞增殖、缓解IBD活动期间适应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提示广藿香在IBD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李菲[8](2013)在《矩叶卫矛和广藿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矩叶卫矛茎和广藿香梗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两部分。矩叶卫矛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 et Rehd是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卫矛属植物大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活血止血、杀虫消毒等。到目前为止,对矩叶卫矛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很少,为了寻找活性化合物,我们对矩叶卫矛茎进行了研究。初期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矩叶卫矛茎95%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保肝活性,氯仿部位还表现出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为了进一步探明药效基础物质,我们对矩叶卫矛茎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得到4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0个,包括11个二萜,7个倍半萜,7个三萜,13个木脂素,2个酚酸。采用谱学和化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Euopentone A (1*), Euonipelic acid A (2*), Euonipelic acid B (3*), Euonipelic acid C (4*), Euonipelic acid D (5*), Euonipelic acid E (6*), Euonipelic acid F (7*), Euonabiolic acid A (8*),1β,6α-二乙酰氧基-2β,9a-二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9*),2,3-seco-22,29-lactone-oleane-12-ene-2,3-dioic acid (10*),(+)-(7R,8R)-4-hydroxy-3,3’,5’-trimethoxy-8’,9’-dinor-8,4’-oxyneoligna-7,9-diol-7’-aldehyde (11*),(-)-(7S,8R)-4-hydroxy-3,3’,5’-trimethoxy-8’,9’-dinor-8,4’-oxyneoligna-7,9-diol-7’-aldehyde (12*),8β-hydroxy-18-nor-4(5),15-isopimaradien-3-one (13),7a-hydroxy-8(14),15-isopimaradien-19-oic acid (14),6,7-dehydrosandarapimaric acid (15),1β,6α-二乙酰氧基-9a-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6),1β,2β,6α,12-四乙酰氧基-9a-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7),1β,6α,15-三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8),1β,2β,6α-三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9),1β,6α,12-三乙酰氧基-2β,9α-二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20),1β-乙酰氧基-6a-羟基-9a-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21),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22),3-epi-betulin (23),3β,24-羽扇豆-二醇(24),lup-20(29)-en-3β,30-diol (25), lup-20(29)-en-3α,30-diol (26), lup-20(29)-en-3α,30-diol (27),5-去甲氧基松脂酚(28),松脂酚(29),丁香脂素(30),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新木脂烷-7’-烯-9’-醛(31),(+)-(7S,8R,7’E)-4,7,9,9’-四羟基-3,3’,5’-三甲氧基-8,4’-氧新木脂烷-7’-烯(32),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form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 (33),(-)-(7R,7’R,7"S,8S,8’S,8"S)-4’,4"-dihydroxy-3,3’,3",5,5’-pent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 (34),(-)-(7R,7’R,7"S,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 an-7",9"-diol (35),7-O-ethylguaiacylglycerol (36),2-(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O]octan-6-one (37), threo-3-(4-hydroxy-3,5-dimethoxy phenyl)-3-ethoxypropane-l,2-diol (38),4-乙基-苯乙二醇(39),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40)。其中1*-12*为新化合物。在对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药理筛选中,新化合物2*,6*,7*表现出较好的抗神经炎活性,在10-5M浓度时,抑制率达到59.0%,62.0%,71.8%。新化合物3*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2.57×10-6mol/L。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是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是常用芳香化湿中药,有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对广藿香梗7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药理筛选发现其有较强的肝细胞保护和降糖活性。为了探明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我们对广藿香梗7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广藿香梗中共得到50个化合物,鉴定了43个,包括有5个倍半萜,10个苯乙醇苷,6个木脂素(苷),5个黄酮,3个单萜,8个芳香小分子化合物,1个生物碱,5个三萜和甾体,1个脂肪酸。单体化合物鉴定为:Patchoulone A(1*), Patchoulone B(2*), Patchoulone C(3*), Patchoulone D(4*), isocrenatoside(5), isoacteoside(6),列当苷(7),3"’-O-methylcrenatoside(8),毛蕊花糖苷(9),leucosceptoside A(10),肉苁蓉苷D(11),β-Oxoacteoside(12), decaffeoyl isocrenatoside(13), decaffeoyl acteoside (14), tortoside F(15),3,3’,5,5’-四甲氧基-7,9’,7’,9-双环氧木脂烷-4-氧-葡萄糖苷(16),(7R,8S)-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新木脂烷-7’-烯-9’-醛(17),busaliol (18),(7’S,8R, S’R)-4,4’,7’-trihydroxy-3,3’-dimethoxy-9,9’-epoxy lignan(19), 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20),4-hydroxy-10-epirotundone(21),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22),商路黄素(23),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24),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25),(2R)-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26),(6S)-dehydrovomifoliol(27),vomifoliol (28),(-)-loliolide (29),4-methyl-6-alkyl-3-hydroxy-2-pyrones(30),4-甲基-6-(3-甲基丁基)吡喃酮(31),4-甲基-6-(1-甲基丙基)吡哺酮(32),(+)-R-de-O-methylasiodiplodin(33),(E)-ferulaldehyde (34),3,4-二羟基苯甲醛(35),对羟基苯甲酸(36),4-乙基-2,6-二甲氧基苯甲醛(37),松胞菌素H(38),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9),3β-羟基豆甾-5-烯-7-酮(40),stigmast-4-ene-6α-ol-3-one(41),豆甾-4,22-二烯-6a-羟基-3-酮(42),3β,23,29-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43)。其中1*-4*为新化合物。在体外药理筛选试验中,广藿香梗提取物和单体均表现出较好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0.7%和87.9%,单体化合物7,9,10,12的抑制率分别达100%,90.7%,98.9%和92.7%,IC50值分别为0.99×10-7mol/L,3.68×10-7mol/L,7.42×10-7mol/L,8.69×l0-7mol/L。在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测试中,单体化合物13,23,26,28,31,34,39-42表现出显着活性。抗流感病毒活性筛选实验结果发现,新化合物1*和3*,以及化合物25,40有一定的抑制感染病毒细胞增殖的活性。

阮姝楠[9](2013)在《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补体系统是人类自身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反应,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但是补体系统的非正常激活会引起人体免疫机制的过度反应,会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系统性红斑狼疮、缺血性再灌注、急性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1,2]。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全草,具有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是临床常见的芳香化湿中药,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本课题组在前期对常用中药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广藿香的醇提物具有很强的补体抑制活性(CH50=0.017mg·mL-1, AP50=0.46mg-mL-1),但迄今未见对广藿香中抗补体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进一步探寻其抗补体活性的物质基础,本课题以抗补体活性为导向,从广藿香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大极性组分中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采用细胞溶血法测定了所有化合物对经典和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并选择活性较强的槲皮素-7,3’,4’-三甲醚(7)和1β-OH-10βH-愈创木-4,11-二烯-3-酮(22)进行了抗补体作用靶点研究。本课题对广藿香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为广藿香在治疗补体过度激活相关疾病方面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补体活性部位的确定采用体外细胞溶血法,考察了广藿香不同萃取部位的抗补体活性。广藿香提取的挥发油成分无活性,醇提物有较强的活性,其CH50为0.017mg·mL-1.进一步对醇提物进行萃取,所得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的CH50分别为0.025mg·mL-1、0.10mg-mL-1、0.26mg·mL-1,而水提取物并无抗补体活性。对石油醚部位的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石油醚部位的挥发性成分亦无活性,而去除挥发油后的大极性组分活性较强(CH50=0.026mg·mL-1).因此,确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以及石油醚部位大极性组分为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部位。2.活性部位的抗补体活性导向分离以抗补体活性为导向,从乙酸乙酯部位活性较强的Fr.2(CH50=0.68mg·mL-1)、Fr.3(CH50=0.56mg-mL-1)、Fr.4(CH50=0.24mg-mL-1)和Fr.6(CH50=0.55mg-mL-1)4个组分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1-17);从正丁醇部位活性较强的30%乙醇洗脱部位(CH50=0.32mg-mL-1)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18~21);从石油醚部位的大极性组分活性较强的Fr.5(CH50=0.10mg-mL-1)和Fr.6(CH50=0.029mg-mL-1)2个组分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22-24)。以上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15个: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2),5,4’-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3),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4),5,’-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5),木犀草素(6),槲皮素-7,3’,4’-三甲醚(7),岳桦素(8),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9),槲皮素(10),5,3’-二羟基黄酮(11),山柰酚(12),5-羟基-7,3’,4’-三甲氧黄酮(13),山柰酚-7-O-p-D-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O-a-L-鼠李糖昔(15);萜类化合物3个:齐墩果酸(16),1β-OH-10βH-愈创木-4,11-二烯-3-酮(22),(5R)-5-羟基-广藿香醇(23);甾体类化合物2个:p-谷甾醇(19),β-胡萝卜苷(20);酚酸类化合物2个:香草酸(17),对甲基苄醇(18);腺苷类化合物1个:脱氧腺苷(21);吡喃酮类杂环化合物1个:4-甲基-6-异戊基-2-吡喃酮(24)。其中,化合物5、7、8、12、13、16、17、18、21、22和24均为首次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单体成分的活性测定和靶点研究通过细胞溶血实验,对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经典和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3、5、6、7、10、12、16、22、23和24这10个化合物对补体系统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CH50:0.054~1.08mg-mL-1; AP50:0.39~0.49mg-mL"1)。并对活性较强的槲皮素-3’,4’,7-三甲醚(7, CH50:0.072mg·mL-1; AP50:0.48mg-mL-1)和1β-OH-10βH-愈创木-4,11-二烯-3-酮(22, CH50:0.085mg-mL-1; AP50:0.49mg-mL-1)进行了靶点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7主要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lq, C2, C5和C9组分,而化合物22主要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lq, C2, C4、C5和C9组分。4.广藿香石油醚部位抗补体活性成分的GC-MS研究对广藿香石油醚部位的大极性组分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与GC-MS谱库比对,除化合物22-24外,又鉴定了10个成分(25-34),包括长链烷烃及其衍生物,羰基化合物、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为从广藿香中新鉴定出的成分,并测定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通过对10批不同批次广藿香药材石油醚部位的抗补体活性、化合物22-24相对含量的相关性的比较分析,发现石油醚部位的活性与1β-OH-10βH-愈创木-4,11-二烯-3-酮(22),(5R)-5-羟基-广藿香醇(23)和4-甲基-6-异戊基-2-吡喃酮(24)的含量均具有相关关系。

刘红淼,李艳玲,杨继章[10](2012)在《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为广藿香的合理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国内、外近年来对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广藿香油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疟原虫、抗植物病原真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肠屏障功能,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应进一步加强其作用机制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广藿香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广藿香潜在质量标志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药
    1.2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检测
        2.1.1 质谱条件
        2.1.2 色谱条件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4 广藿香药材正离子基峰离子色谱图
    2.2 指纹图谱分析
        2.2.1 精密度试验
        2.2.2 重复性试验
        2.2.3 稳定性试验
        2.2.4 指纹图谱建立
        2.2.5 聚类分析
        2.2.6 PLS-DA分析
3 基于“五原则”的广藿香Q-Marker探讨
    3.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探讨广藿香Q-Marker
    3.2 基于传统药效与药性探讨广藿香Q-Marker
        3.2.1 成分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3.2.2成分与药性的相关性
    3.3 基于入血成分探讨广藿香Q-Marker
    3.4 基于成分可测性探讨广藿香Q-Marker
    3.5 基于不同配伍中表达成分探讨广藿香Q-Marker
4 网络药理学分析
    4.1 成分靶点预测分析
    4.2 疾病靶点预测
    4.3 功能富集分析与通路分析
    4.4 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构建
5 讨论

(2)广藿香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炎作用
2 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5 抗菌作用
6 抗疟原虫作用
7 抗氧化作用
8 其他作用
9 小结

(3)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胃肠道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1 抗真菌
    2.2 抗细菌
    2.3 抗病毒
    2.4 抗疟原虫
3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4 镇吐、止咳、化痰作用
5 通便作用
6 抗氧化作用
7 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8 其他作用
9 小结

(4)藿香清胃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1.3 西医理论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1.3.1 病理生理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中医理论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1.4.1 中医对FD的概述
        1.4.2 证候分类
        1.4.3 中药治疗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1.6 处方组成
        1.6.1 广藿香
        1.6.2 栀子
        1.6.3 防风
        1.6.4 南山楂
        1.6.5 六神曲
        1.6.6 石膏
        1.6.7 甘草
第2章 藿香清胃软胶囊的提取和制备工艺
    2.1 处方依据
    2.2 软胶囊提取工艺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提取工艺理论依据
        2.2.3 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筛选
    2.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3.1 剂型的选择
        2.3.2 处方的辅料选择
    2.4 小结
第3章 质量标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各项检查
        3.2.1 性状检查
        3.2.2 装量差异
        3.2.3 崩解时限
        3.2.4 微生物限度
        3.2.5 鉴别
        3.2.6 含量测定
    3.3 小结
第4章 稳定性考察
    4.1 考核项目
        4.1.1 性状
        4.1.2 装量差异
        4.1.3 崩解时限
        4.1.4 鉴别
        4.1.5 含量测定
        4.1.6 微生物限度检查
    4.2 考核方法
        4.2.1 长期试验
        4.2.2 加速试验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制备工艺
    5.2 质量标准
    5.3 稳定性考察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致谢

(5)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培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
        1.1 广藿香栽培类型简述
        1.2 广藿香的药理活性研究
        1.2.1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增加胃酸分泌作用
        1.2.2 抗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2.3 其他药理活性作用
        1.3 广藿香组织培养与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2 植物悬浮细胞的研究进展
        2.1 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2.1.1 疏松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2.1.2 悬浮细胞的培养
        2.2 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生长和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3 植物原生质体的研究进展
        3.1 原生质体的分离研究
        3.1.1 酶液组合
        3.1.2 酶解时间
        3.1.3 酶液渗透压调节剂浓度
        3.1.4 酶解材料
        3.1.5 酶解分离条件
        3.1.6 其他因素
        3.2 原生质体的纯化方法
        3.3 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检测
        3.4 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
        3.4.1 原生质体培养至再生植株的过程
        3.4.2 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3.4.3 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广藿香植株来源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试剂
        1.3 方法
        1.3.1 广藿香无菌苗的制备
        1.3.2 初次诱导培养时间和继代接种方法对广藿香疏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3.3 接种量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藿香无菌苗的培养
        2.2 初次诱导培养时间和继代接种方法对广藿香疏松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3 接种量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试剂
    2 方法
        2.1 诱导子溶液的配制
        2.2 广藿香悬浮细胞不同生长时期的百秋李醇含量测定
        2.3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水杨酸对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2.4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2.5 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百秋李醇含量
        2.5.1 样品的制备
        2.5.2 色谱条件
        2.5.3 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内标溶液的制备
        2.5.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生长情况
        3.2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水杨酸对生长的影响
        3.3 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生长的影响
        3.4 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2 单点校正因子
        3.4.3 精密度试验
        3.4.4 稳定性试验
        3.4.5 重复性试验
        3.4.6 加样回收率试验
        3.4.7 广藿香悬浮细胞百秋李醇的含量测定
    4 讨论
第四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试剂
        1.3 方法
        1.3.1 基本溶液配制
        1.3.2 不同孔径滤网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1.3.3 不同离心条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1.3.4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酶解分离纯化方法及产量与活力的测定
        1.3.5 酶液组合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1.3.6 酶解时间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1.3.7 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浓度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1.3.8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继代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孔径滤网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2.2 不同离心条件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纯化的影响
        2.3 酶液组合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2.4 酶解时间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2.5 渗透压调节剂甘露醇的浓度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2.6 广藿香悬浮细胞的继代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试剂
        1.3 方法
        1.3.1 液体浅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1.3.2 微滴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1.3.3 固液双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1.3.4 看护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液体浅层培养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条件对液体浅层培养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影响
        2.3 微滴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2.4 固液双层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2.5 看护培养法对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1 广藿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2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生长及百秋李醇含量的影响
    3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的研究
    4 广藿香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致谢

(6)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合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1.1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1.2 反应条件优化
        2.2 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2.3 反应产物的结构鉴定
        2.4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实验方案图
        2.5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合成实例
        2.5.1 广藿香酮的合成
        2.5.2 广藿香酮衍生物的合成
        2.5.3 反应产物的结构鉴定
        2.6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抗菌活性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3.2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合成
        3.3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小结
    第二部分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的抗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化合物P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2 化合物PPCl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3 化合物PPCl的杀菌曲线
        2.4 化合物PPCl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2.5 化合物PPCl对细菌质膜的影响
        2.6 化合物PPCl对细菌细胞周期的影响
        2.7 化合物PPCl对细菌DNA的影响
        2.7.1 化合物PPC1与DNA结合的凝胶阻滞实验
        2.7.2 化合物PPCl与细菌作用后对其DNA的影响
        2.7.3 化合物PPCl与细菌DNA作用的紫外光谱分析
        2.7.4 化合物PPCl与细菌DNA结合的荧光光谱分析
        2.8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其生理代谢的影响
        2.8.1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其DNA合成能力的影响
        2.8.2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其RNA合成能力的影响
        2.8.3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其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2.8.4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细胞产生ATP的影响
        2.9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其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2.9.1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β-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2.9.2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PPC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3.2 PPCl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3 化合物PPCl对细菌的杀菌曲线
        3.4 透射电镜观察PPCl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化合物PPCl对细胞质膜的影响
        3.5.1 化合物PPCl对细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5.2 化合物PPCl对脂质体膜的影响
        3.6 化合物PPCl对细菌细胞周期的影响
        3.7 化合物PPCl对细菌DNA的影响
        3.7.1 化合物P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影响
        3.7.2 化合物PPCl与细菌DNA结合的紫外光谱分析
        3.7.3 化合物PPCl与金葡菌DNA结合的荧光光谱分析
        3.7.4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3.8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其合成物质能力的影响
        3.8.1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其DNA合成能力的影响
        3.8.2 化合物PPCl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其RNA合成能力的影响
        3.8.3 化合物P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后细菌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3.9 化合物PPCl作用细菌后对其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3.9.1 化合物PPCl作用后对细菌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9.2 化合物PPCl作用后对细菌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小结
    第三部分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体内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化合物PPCl对小鼠灌胃LD_(50)的测定
        2.2 化合物PPCl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PPCl对小鼠灌胃LD_(50)的测定
        3.2 化合物PPCl小鼠体内抗菌活性
        小结
讨论
    1 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抗菌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2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对细菌的杀菌曲线
    4 化合物P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壁、细胞膜的作用
    5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作用
    6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作用后对细菌新陈代谢的影响
    7 广藿香酮衍生物PPCl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HPLC图和NMR图谱
附录Ⅱ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Ⅲ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从T细胞角度探讨广藿香酮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广藿香研究概况
    二、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
    三、IBD研究进展
    四、IBD与辅助性T细胞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广藿香酮对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一、仪器
        二、动物
        三、试剂
        四、方法
        五、结果
        六、讨论
    第二节 广藿香酮对刀豆蛋白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一、仪器
        二、动物
        三、试剂
        四、方法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学术报告
    发表论文
    学术报告
致谢
附件

(8)矩叶卫矛和广藿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矩叶卫矛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卫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矩叶卫矛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结果
        三、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四、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五、实验部分
    第三节 矩叶卫矛茎生物活性评价
        一、矩叶卫矛茎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降糖活性测定
        二、矩叶卫矛茎单体化合物神经保护活性测定
        三、矩叶卫矛茎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保肝活性测定
        四、矩叶卫矛茎单体化合物抗神经炎症活性测定
        五、矩叶卫矛茎单体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测定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广藿香梗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刺蕊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 化学成分研究
        2. 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广藿香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结果
        三、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四、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五、实验部分
    第三节 广藿香梗生物活性评价
        一、广藿香梗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降糖活性测定
        二、广藿香梗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保肝活性测定
        三、广藿香梗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抗流感病毒活性测定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矩叶卫矛茎新化合物图谱
    广藿香梗新化合物图谱

(9)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活性部位的确定
    一、结果与讨论
    二、实验部分
第二节 活性部位的抗补体活性成分导向分离
    一、结果与讨论
    二、实验部分
第三节 单体成分的活性测定和靶点研究
    一、结果与讨论
    二、实验部分
第四节 广藿香石油醚部位成分的GC-MS分析
    一、石油醚部位的GC-MS鉴定
    二、石油醚部位抗补体活性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广藿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1 抗细菌作用
    1.2 抗真菌作用
    1.3 抗疟原虫作用
    1.4 抗植物病原真菌作用
2 对胃肠作用
    2.1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
    2.2 促进消化液分泌
    2.3 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
4 其他作用

四、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藿香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广藿香潜在质量标志物预测[J]. 李媚,陈盛君,王协和,李玲玲,徐以亮,狄留庆. 中草药, 2021(09)
  • [2]广藿香作用的研究进展[J]. 许家其,张海红. 神经药理学报, 2020(03)
  • [3]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徐雯,吴艳清,丁浩然,修彦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10)
  • [4]藿香清胃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D]. 王书航. 吉林大学, 2016(09)
  • [5]诱导子对广藿香悬浮细胞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培养初步研究[D]. 梁威.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2)
  • [6]广藿香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机理研究[D]. 唐正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从T细胞角度探讨广藿香酮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作用[D]. 苏冀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8]矩叶卫矛和广藿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9]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D]. 阮姝楠.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红淼,李艳玲,杨继章. 中国药房, 2012(47)

标签:;  ;  ;  ;  ;  

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琥酯钠对伯氏疟原虫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