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英国读LL.M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马春圆[1](2020)在《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与绘本教学有机结合策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形势教育背景下,大力倡导新颖性、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自然拼读强调字母与字母组合的读音,可锻炼学生的拼写能力,改善他们的英语发音。绘本则通过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教授知识,能够为英语课堂注入更多趣味与活力。笔者主要对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与绘本教学怎么有机结合进行初探,并制定一些有效策略。
顾立[2](2020)在《农行M网点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形势下,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不良率攀升、金融脱媒等不利因素挤压了银行的公司业务,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业资金成本不断涨高,利差持续收窄。相比之下,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较少的资本占用、稳定的收益、分散性风险、抗周期波动等优势,逐渐成为各大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点业务模块。顺应市场经济潮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近几年开始向零售业务转型,但作为农行县域网点零售业务的一线人员,遭遇了网点零售业务盲目发展的瓶颈期。因此,通过对网点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分析并设计适合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的策略,有利于正确引导网点零售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本人在零售业务岗位从事近11年的经历,以本人所在的县域基层网点为研究对象,结合网点零售业务现状,通过分析网点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网点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及威胁,并综合同业竞争情况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的发展机遇情况,挖掘网点零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营销理论为指导,从零售业务中的团队培养、客户维护和产品营销的难点出发,结合上级行的零售转型战略,运用所学的MBA课程知识,来探讨研究适合县域基层网点的零售业务的发展策略。本文基于对客户维护与产品拓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行员工在个人客户维护和产品拓展方面的能力及综合业务水平,有利于拓展农行客户群体、优化农行客户结构,有利于改进服务客户的方式从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本课题的研究以农行基层网点为研究对象,从小抓起、从基层网点抓起,有利于复制推广网点零售经验,从而为促进县域农行发展贡献一份力。
王亚迪[3](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文中指出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全人类历史的见证和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文化遗产的—种特殊存在形式——文化遗产廊道,因为其现代功能的缺失,阻碍了城市扩张的进程而惨遭破坏。再加上历史因素、现代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不当行为,文化遗产廊道区域的生态环境也不免受到损伤。原本可以对文化遗产廊道起衬托作用的生态环境,逐渐变成了文化遗址破败蚕食的隐患。本文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化遗产廊道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发展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成功案例,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并借鉴景观生态学中“基质”、“廊道”和“斑块”的概念,结合近20年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法,探索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5大板块——“生态基底、绿色廊道、遗址景区、慢行体系和解说系统”,并划分功能区。本文明确了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和内容,确立了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总结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生态设计策略。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通过完成景区、慢行道、科普解说系统等一系列景观措施,实现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最后以山西省大同市沿古长城遗址区域为研究实践对象,以修复古长城区域的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面——线——点的形式,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叠加,逐渐深入,将大同古长城构建成一条集生态体验、文化科普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廊道。
潘军锋[4](2018)在《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系民法与行政法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往往存在交叉与重叠,实践中两者的法律边界并不清晰,导致法律适用、程序救济、权益保护上出现“推诿”或“争夺”的局面。我国正在起草民法典和关于行政协议的司法解释,合理地界定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范围,对于维护法律体系乃至整个法秩序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关系肇因于公法与私法的关系。作为近代大陆法系的产物,公法与私法经历着“诸法合体-公私对立-公私融合”的发展进程。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法学研究的意义,易于确定法律关系性质、适用的法律规范、采取的救济手段、管辖法院和诉讼程序。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学理上存在利益说、旧主体说、新主体说、权力说等多种标准。公法与私法区别的学说,把公法和私法划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以为公法的法律关系在内容上全部都是公法的,没有私法的要素夹杂期间;同样,对于私法的法律关系,以为整个全是私法的,毫无公法的要素夹杂其间。但是,这种把公法和私法全然隔绝的关系并不符合实际状况,实践中公法与私法接轨的现象不断增多,从公私二分逐渐转向公私领域之间紧密关联与彼此渗透的面向。公法与私法混合的法律关系已经较为常见,私法的公法化和公法的私法化现象不断显现。私法公法化在民事合同领域较为明显。合同自由是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问题在于“自由”事实上是否存在,当事人是否确能站在平等地位从事缔约行为。一部契约自由史,就是契约如何受到限制,经由醇化,而促进实践契约正义的记录。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国家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复杂,国家不可能再继续维持传统上命下从、提供最低限度服务的管制国家,也不可能完全容许市场绝对自由运作,造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损害。国家的角色任务,必须在多元的行政任务中,扩大决策参与面与透明度,强化公部门的效率,并与私部门密切合作,进而公平地提供人民更多元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国家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讲求效能、扩大参与的合作性福利国家,展现出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公私法接轨融合增加了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难度。考察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性质界分需要考察两者各自的制度演进过程。从域外民事合同发展看,进入21世纪,各国大都开展了合同法领域的改革,民事合同制度与古典的合同理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国际上开展了私法整合运动,CISG、PICC、PECL、DCFR对民事合同制度进行了现代化、统一化的改造。从域外民事合同制度和我国合同制度的比较看,当前民事合同制度逐渐向整合化、跨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表现为:公私法整合加速,公法规范与民事合同相互交融;跨领域调和显现,逐步跳脱合同法的部门法视野;社会化控制凸显,通过合同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性。从域外行政合同发展看,法国作为行政合同的开山鼻祖,依托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立法和判例不断完善行政合同的体系。德国行政合同经历了从否定到飞速发展的局面。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依循法、德两国的理论丰富各自的行政合同制度体系。英美法系并无独立的行政合同制度,统一适用民事合同规则。近年来,英美公私协力治理的新管制模式兴起,使相关的契约法制逐渐扩张。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行政合同法,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并不明显。比较域外行政合同立法及司法审判的实践,可以获知行政合同表现出以下图像情景:行政合同规定的碎片化,行政合同的本土性特色明显,行政合同对民法规范的准用成普遍规则,混合合同不断涌现。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之所以需要界分,在于两者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上的巨大差异,两者在合同缔结、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责任、诉讼程序、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规则均有不同。行政合同比民事合同的缔结形式要求严格,在越权无效规则上更为刚性,合同履行中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特权,行政合同责任形式没有民事合同丰富,在管辖、当事人、证据、执行、诉讼费用等程序上各有不同,对于仲裁的容许性、ADR的运用上差异较大。合同性质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配置,乃至整个法律体系构造,因此,清楚界定两者的界限显得尤为必要。大陆法系理论上关于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观点主要分为合同主体说和合同标的说,两者又分别发展出不同的学说,每种学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有一定的本国语境,亟需建立符合我国法律语境的界分规则。司法实践中,同级法院、上下级法院、当事人之间对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标准界定分歧较大,界分标准缺乏实践共识,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亟待统一规则。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标准各国均有不同,法国法通过判例构建了主体条件和选择性条件,即缔约目的旨在实施公用事业任务,或者契约条款含有一个超出普通法的条款。德国法采用合同标的理论和整体性判断标准。日本法将行政合同进行类型化,确定各自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我国台湾地区通说沿袭德国法的标准,英美法上对此不作区分。鉴于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的国情现状,对于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界分标准不应采整体论的观点,即一刀切地认定为民事合同或行政合同。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需要在自由与规制、公益与私益、平等与身份等多元价值中进行权衡。可以借鉴英美合同法和侵权法上的近因理论,在保护公共利益和行政机关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的因果链条上,如果距离公共利益和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链条更近,更多体现隶属和服从关系,则属于行政合同;如果距离公共利益和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链条更远,更多体现平等关系,则属于民事合同。将合同标的、合同目的、合同地位作为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考量因素。采用综合考量的标准,比单一标准更为全面完整。我国实践中民事与行政模糊领域不断增多,对于实践中争论较大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政府特许经营协议、招商引资合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合同进行类型化分析,每种合同都面临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不同性质的争论。基于对各种合同文本和司法案例的全面梳理,不应整体性归类为民事抑或行政合同,而应根据近因理论,针对合同事项进行分别判断。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需要立足我国立法现状。我国民事合同立法紧随国际立法步伐,强制性法律规范对合同效力的评价逐渐法治化,经济政策介入社会公共利益的解释日益理性。我国行政诉讼从民事诉讼中独立而来,行政合同制度近年来通过立法和司法逐渐予以肯定,行政主体享有适度的主导性权利,规章对行政合同的影响法定化,司法判决对行政合同的范围逐渐扩张。相较于民事合同,行政合同的立法供给明显不足。对于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关系的制度选择,需要从近因理论出发,明晰两者各自的疆域,确定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分水岭”,以增强法律的确定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可以采用法典化的模式,借助起草民法典和行政程序法的契机予以明确。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单行立法的模式,对于特定领域明确其合同属性,规定该类行为的特殊规则,或者通过最高法院行政协议司法解释予以厘清。同时,允许司法实践进行探索,建立相关案件的司法适用规则,待时机成熟再转化为立法。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界分可以运用近因理论构建清单,行政合同的正面清单应当与行政职权紧密关联,与行政职权关联较远的应认定为民事合同,列入行政合同的负面清单。对于民事与行政混合合同,结合合同标的、合同目的、合同地位等因素判断,当事人争论的事项距离行政更近的,按照行政合同关系处理;当事人争论的事项距离民事更近的,按照民事合同关系处理。
黄兆媛[5](2018)在《基于具身认知视域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脑电和肌电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认知认为大脑是认知的核心和关键,大脑是指挥者,身体只是执行者。然而,具身认知理论作为认知科学领域新的研究取向,则主张“认知不仅属于脑,身体对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大脑在发出控制指令的同时,也受身体发出行为的影响”,强调认知活动的具身性。这表明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运动认知过程中,身体动作响应及行为感受对动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围绕“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对体育课堂教学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是至今也很难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参与目标。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将为体育教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具身认知理论介入的体育课堂将会突出身体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会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感受、身体经验、身体反馈来掌握和提高动作技能,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运动参与目标自然达成。本文以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大脑和身体间的关联及信息交互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对24名实验参与者学习“瑜伽—战士三式”动作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具身认知视域阐释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身体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通过实验获取瑜伽—战士三式动作学习过程中泛化、分化、巩固及动作自动化阶段的行为姿态、肌电及脑电等相关指标,基于样本熵、非负矩阵分解、格兰杰因果分析、互相关及一致性等分析方法,从肢体活动角度、肌肉复杂度及肌间耦合特性、大脑动态能量及脑网络、大脑及肌肉间的同步耦合等层面,探索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大脑和身体间的关联及信息交互的关系。以期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体育教师在动作技能传授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身体在运动中的感受—来自身体的反馈,来学习和掌握动作技能,更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掌握一至二个运动项目的同时,拥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能力,有力的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广与实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及巩固阶段时身体达到平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身体保持平衡的时间逐渐加长;平衡时关节角度标准差在逐渐减小,表明参与完成动作的主要肌肉及相应关节角度趋于标准动作的完成。2)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样本熵平均值逐渐加大,完成动作相关肌肉活动的耦合增加。此外,肌间耦合分析表明,各动作技能学习阶段起始时主要是单块肌肉各自起作用,随着动作技能的掌握,呈现多块肌肉协同合作态势。3)大脑动态能量变化显示,泛化阶段时兴奋主要分布在侧额、额区、颞区、侧颞及枕区等与认知及视觉控制相关的脑区。随着动作技能的掌握,与运动相关的中央区激活,到自动化阶段时各脑区激活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其次脑网络分析也表明动作泛化阶段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侧额、额区、后颞、顶区以及枕区等脑区,随着动作技能的掌握,各脑区的连接减弱。4)大脑与肌肉之间的耦合具有双向性。泛化及分化阶段大脑与及肌肉间的信息交互延迟以正值为主,主要是大脑对肢体的控制作用较强。此阶段大脑与肌肉间的耦合作用主要体现在gamma频段,而巩固阶段除中央区时间延迟为正值外,其他脑区时间延迟以负值为主;自动化阶段时间延迟以负值为主,即此时肢体感觉及动作对大脑的影响较为突出,并且此时大脑与肌肉间的显着耦合作用的通道数增加,且主要体现在beta频段。研究结论:1)实验结果支持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具身性的。身体行为姿态指标:平衡所需的平均时间、主要肌肉三轴角度、主要关节角度等在各阶段的变化说明身体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与具身认知理论主张相一致。这种作用体现在实验参与者在动作技能学习时的外显行为和脑电、肌电提取的相关指标上。2)实验结果验证了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身体不仅仅是客观的身体,也是运动认知的主体。脑电和肌电信号的复杂特性和协同耦合关系说明,认知不仅属于脑,身体对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系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大脑与肌肉间的信息延迟时间及同步耦合表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存在差异。3)实验结果证明运动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认知。脑电地形图、脑功能网络有向连接等,有效的描述了实验参与者在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中,大脑能量、脑区间功能性连接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是心智与身体默契配合的结果,大脑发挥其理性、思维等能力,身体发挥其主体作用,运动认知建构在身体体验和活动上。这与具身认知理论与主张相一致。因此,具身认知理论的介入到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势必给体育学学科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本论文通过实验证明了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大脑和身体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及信息交互关系,验证了动作学习过程的具身性,为具身性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支撑和生理学依据。同时也揭示了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脑与身体之间信息双向传递的现象,脑影响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也同样影响着认知行为这一现象,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动作技能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尹玲[6](2018)在《生物高考复习中渗透STS教育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进入到21世纪之后,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今后科技文明的重要方向是生物技术社会化以及社会生活生物化,以此宏观背景为基础,公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对于今后国家栋梁的当代高中生而言,更需要具备生物学相关素质。STS教育是一种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全新教育形式,强调学生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适当渗透STS教育,实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符合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阅读,分析研究背景、意义,概述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梳理2010-2016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统计STS试题并分析其特点,提出复习备考策略。编制发放师生调查问卷,了解中学实际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了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效率,从容面对高考,笔者采用实验教学研究法:以高三7班为实验班,找准切入点适当渗透STS教育;以高三12班为对照班,采用常规复习法。本文中呈现了两个教学案例,分别针对一轮和二轮复习,以此为例阐明如何具体地渗透STS教育。在为期一年的复习中,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相同,结合问卷调查,课后访谈及两个班前后测成绩统计分析,说明高考复习中适当渗透STS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大多数教师认同渗透STS教育的意义,复习课渗透较少。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中的STS素材为主,渗透形式单一。(2)学生对复习课堂中渗透STS教育十分期待和感兴趣,极大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3)历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中STS试题分值占总分比例较大,达一半以上,尤其是生物科学与技术前沿热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类题目较多。(4>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的实验研究,利用SPSS数据分析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前测P=0.644>0.05,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着差异,适合开展研究,后测P=0.018<0.05,实验班明显好于对照班。实现了复习方式的改革,提高了高三复习备考的效率。
刘晓峰[7](2017)在《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文中认为1880年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汉译本《富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的译着,译者为汪凤藻和丁韪良。目前对《富国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思想史和翻译史的宏观层面,且在翻译模式、翻译赞助、译本影响等方面的观点有分歧,在翻译文本研究上仍是空白。本选题基于文本进行研究,有翻译史学价值。本文以《富国策》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翻译学为视角,提出四个研究问题:《富国策》的翻译场域有什么样的特点?《富国策》文本形式和译介的经济学内容特征有哪些?译者采取哪些翻译策略?促使译者选择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是什么?研究结合文章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策略、翻译规范等理论,运用平行语料库和史料梳理印证等方法加以展开。研究发现,《富国策》的翻译场域中,赞助层次复杂,官方、机构和个人交叉,发起人兼做翻译策略制定者和译者,翻译形式是师生合译,两位译者皆谙熟并推崇晚清文章规范;在文本形式和其承载的经济学内容上都有大量改写,底本有42章,译文26章,宏观经济学内容翻译较为简略,微观经济学内容翻译较为详细;策略上,译文采用文言体,结合儒家思想概念体系,遵循晚清文章学规范,主要翻译策略为合儒、格义、连类、深度翻译、异体并置、会通和换例等,总的翻译策略目标是“理明词达”;促使译者选择这些策略的翻译规范主要有“经世致用”、“赞助人意图”、“预设读者期待”、“文章学衡文标准”、“文本性”、“专业规范”等,这些翻译规范之间有矛盾和冲突,受译者惯习的调节,并最终为《富国策》的文本所表征。在译者惯习的策略选择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意志中洋务派的“一体多用”观,且译者惯习内化的“一体多用观”是调解各种规范之间的矛盾、进行翻译策略选择的根本动因。本研究在《富国策》的衍生文本《重译富国策》、经济学术语、译本美化殖民统治和基督教传教行为等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张宇[8](2016)在《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职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然后逐步波及到美国、德国、加拿大乃至全世界,成为此后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理念。新职业主义是相对于过去狭隘的、针对某一具体工作进行技能训练的旧职业主义所提出的。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新职业主义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带有根本性地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较高的青年失业率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结合本国教育实践,对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进行继承与发展,形成指导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念,随后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改革。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世纪之交时曾一度达到它的顶峰。东西方学者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国决策者纷纷投入对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中。新职业主义教育之所以受到各国职业教育决策者的重视,是因为新职业主义教育与以往职业教育理论的区别不仅因为所处时代特征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新职业主义教育在职业观、人才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的新思考与新变化。在各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法案与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一些基本主张。在这些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包括:在情景化教学中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中学与中学后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从中等向高等层次的衔接;整合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实一体化”以及培养核心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等。对新职业主义教育进行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跨国比较,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及其未来变化。并在新职业主义教育理论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此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综述和分析已有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界定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相关核心概念,明确研究范围,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历史嬗变。新职业主义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的英国,后又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将近四十年之久,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下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各不相同。本部分主要梳理与阐释新职业主义教育在不同时代特征下人才观、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化与各国教育发展实践的表现。第三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跨国之间横向比较分析。新职业主义教育基本内涵、课程改革、教学举措在各国的异同比较。本部分主要从横向跨国之间,就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课程改革与教学举措等具体问题比较总结各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四章是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基于对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纵向梳理与横向的国别比较分析,总结新职业主义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意义,并试图回到职业教育原点,以期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前提假设。
刘蕊[9](2015)在《F培训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方法的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日益深入、交往日益频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巨大。因而,针对职场英语口语的培训机构也有了广泛的市场。F培训公司是最早进入到中国的外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在21世纪初期进入职场英语培训领域后,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由于大批后来的外资或本土培训机构进入同一市场进行争夺,F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下已然失去了很多客源,市场领先地位也岌岌可危,由此造成的业绩下滑引起F公司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据研究表明,留住老顾客对企业的业绩增长至关重要,而对是否可以留住老顾客的衡量指标就是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印证了的顾客忠诚度。基于此,F公司引进了简单易行的顾客忠诚度调查工具-NPS,也叫净推荐者值,旨在提高公司的顾客忠诚度并提高公司业绩。然而,自2012年开始使用NPS开始,F公司的顾客忠诚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业绩也没有得到明显增长。本文从F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通过分析F公司一直以来对NPS工具的应用情况,找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在原有调查工具的基础上,对调查方法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设计更为完善的问卷,和提升调查方法,作为对原调查工具的补充。笔者认为F公司在调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包括NPS调查的实施部门过于单一、各中心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顾客抱怨、现有调查所呈现问题不够具体等。在发现问题后,本文选取了F公司的三家中心,运用改进后的调查方法,对本文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实地验证。从实际的研究结果来看,新的调查方法确实弥补了原有调查方法的不足,并可为如何提高顾客忠诚度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文章最后给出了具体提高F公司顾客忠诚度的管理决策上的建议,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与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郭艳利[10](2013)在《美、英、德、日法律职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文中提出一、美国(一)非法学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法学院"教育体系美国的法学教育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法学本科生,申请进入法学院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其他专业领域的学士学位,也就是说,进入法学院阶段的教育相当于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美国的初级法学教育被定为研究生层次。最初,美国法学院颁发的学位曾经主要是法学学士(LL.B.)学位。自20世纪60年代起,参照医学院把医学教育设置在本科之后并授予临床医学博士(M.D.)学
二、在英国读LL.M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英国读LL.M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与绘本教学有机结合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绘本自然拼读,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
2 精心选择合适绘本,锻炼自然拼读能力 |
3 运用绘本营造情境,提升自然拼读乐趣 |
4 巧妙运用英语绘本,达到形意结合效果 |
5 采用绘本巩固操练,强化学生语音技能 |
6 绘本故事拓展阅读,落实自然拼读应用 |
7 总结 |
(2)农行M网点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
1.2.1 论文的思路 |
1.2.2 论文的框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银行零售业务概述及相关理论 |
2.1.1 银行零售业务概述 |
2.1.2 营销理论 |
2.1.3 SWOT理论 |
2.2 国内外主要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农行M网点零售业务的内部现状和外部环境分析 |
3.1 M网点零售业务的内部现状 |
3.1.1 M网点概况 |
3.1.2 M网点零售业务现状 |
3.1.3 M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
3.2 M网点零售业务的外部环境 |
3.2.1 行业背景分析 |
3.2.2 所在乡镇T镇的经济发展概况 |
3.2.3 M网点在同业的竞争力分析 |
3.2.4 零售业务产品的同业比较情况 |
第4章 农行M网点零售业务SWOT分析和存在问题分析 |
4.1 M网点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1.1 M网点的优势 |
4.1.2 M网点的劣势 |
4.2 M网点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
4.2.1 M网点的机遇 |
4.2.2 M网点的威胁 |
4.3 M网点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客户维护产品营销不到位 |
4.3.2 内部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5章 农行M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策略设计及保障措施 |
5.1 M网点零售业务的经营目标 |
5.1.1 设定经营目标 |
5.1.2 明确提高销售力的经营思路 |
5.2 M网点零售团队的培养策略 |
5.2.1 优化网点人员岗位组合 |
5.2.2 强化网点人员技能提升 |
5.3 M网点零售产品的营销策略 |
5.3.1 扩建多渠道产品宣传 |
5.3.2 搭建多样化营销平台 |
5.3.3 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 |
5.4 M网点客户关系的维护策略 |
5.4.1 客户分类分层管理 |
5.4.2 客户维护指定动作 |
5.4.3 贴心服务注重售后 |
5.5 M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合理分配业务指标 |
5.5.2 量化制定考核计分卡 |
5.5.3 完善考核激励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遗产廊道遭忽视 |
1.1.2 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
1.2 相关概念解释 |
1.2.1 文化线路 |
1.2.2 线性文化遗产 |
1.2.3 文化遗产廊道 |
1.2.4 生态修复 |
1.2.5 古长城 |
1.2.6 概念性规划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外遗产廊道区域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
1.5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
1.5.1 技术基础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的内容 |
1.6.2 研究的方法 |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4 可行性分析 |
1.6.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2 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和内容 |
2.1 遗产廊道的构建基础 |
2.1.1 遗产廊道的特点 |
2.1.2 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
2.1.3 遗产廊道的选择依据 |
2.2 遗产廊道构建的内容 |
2.2.1 保护文化遗址 |
2.2.2 组织绿地系统 |
2.2.3 建立游憩系统 |
2.2.4 确定解说科普体系 |
3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3.1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
3.1.1 保护现状遗址不受侵蚀 |
3.1.2 修复沿古长城遗址区域植物群落 |
3.1.3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
3.1.4 丰富当地物种多样性 |
3.1.5 营造遗址区域丰富的景观 |
3.2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内容 |
3.2.1 自然修复 |
3.2.2 近自然修复 |
3.2.3 人工修复 |
3.3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
3.3.1 山地丘陵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
3.3.2 沟谷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
3.3.3 耕地平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
4 基于生态修复的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景观规划策略 |
4.1 完善生态基底 |
4.1.1 完善山地丘陵区生态环境 |
4.1.2 完善沟谷河流区生态环境 |
4.1.3 完善耕地平原区生态环境 |
4.2 构建绿色廊道 |
4.2.1 长城保护廊道 |
4.2.2 河流廊道 |
4.2.3 驿路廊道 |
4.3 营造遗址景区 |
4.4 健全慢行体系 |
4.5 组织解说系统 |
5 案例分析 |
5.1 三山五园绿道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廊道构建策略 |
5.1.3 生态策略 |
5.1.4 案例总结 |
5.2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廊道构建策略 |
5.2.3 生态策略 |
5.2.4 案例总结 |
5.3 英国哈德良长城遗产廊道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廊道构建策略 |
5.3.3 生态策略 |
5.3.4 案例借鉴总结 |
5.4 美国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 |
5.4.1 项目概况 |
5.4.2 廊道构建策略 |
5.4.3 生态措施 |
5.4.4 案例借鉴总结 |
5.5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 |
5.5.1 项目概况 |
5.5.2 廊道构建策略 |
5.5.3 生态措施 |
5.5.4 案例借鉴总结 |
6 项目实践——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 |
6.1 研究背景 |
6.1.1 缘起 |
6.1.2 项目区位 |
6.1.3 上位规划 |
6.1.4 自然资源 |
6.1.5 气候特征 |
6.1.6 旅游资源 |
6.2 场地现状 |
6.2.1 规划范围 |
6.2.2 场地文化资源状况 |
6.2.3 场地生态状况 |
6.2.4 场地交通状况 |
6.2.5 场地村落状况 |
6.2.6 小结 |
6.3 规划的理念与定位 |
6.3.1 规划规范 |
6.3.2 规划理念 |
6.3.3 规划定位 |
6.4 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
6.4.1 规划原则 |
6.4.2 规划目标 |
6.5 规划策略 |
6.5.1 完善生态基底 |
6.5.2 构建绿色廊道 |
6.5.3 营造遗址景区 |
6.5.4 健全慢行系统 |
6.5.5 组织解说体系 |
6.6 总体规划 |
6.6.1 总体规划 |
6.6.2 局部鸟瞰 |
6.6.3 景观结构 |
6.6.4 功能分区 |
6.6.5 景观视线 |
6.7 分区规划 |
6.7.1 二十边遗址景区 |
6.7.2 八台子遗址景区 |
6.7.3 月华池遗址景区 |
6.7.4 保安堡遗址景区 |
6.8 专项设计 |
6.8.1 生态系统设计 |
6.8.2 种植系统设计 |
6.8.3 交通系统设计 |
6.8.4 解说系统设计 |
6.8.5 遗址保护系统设计 |
6.8.6 公共服务系统设计 |
6.9 经济技术指标 |
6.9.1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经济技术指标 |
6.9.2 遗址景区经济技术指标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4)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制度演进及其界分需求 |
第一节 公法与私法的关系演进 |
一、公法与私法的区分论 |
二、公法与私法的融合论 |
第二节 民事合同的演进轨迹 |
一、域外民事合同制度的发展 |
二、民事合同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
第三节 行政合同的演进轨迹 |
一、域外行政合同制度的发展 |
二、行政合同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
第四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实践需求 |
一、合同缔结的分歧 |
二、合同效力的区隔 |
三、合同履行的差异 |
四、合同责任的不同 |
五、诉讼程序的分野 |
六、争议解决方式的区分 |
第二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理论与实践分歧 |
第一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不同理论学说与反思 |
一、合同主体说 |
二、合同标的说 |
三、各种界分学说的反思 |
第二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实践分歧 |
一、界分价值的缺位 |
二、界分标准的模糊 |
三、界分规则的混乱 |
第三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价值、工具及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价值权衡 |
一、法律体系价值 |
二、法社会学考察 |
三、法经济学考察 |
四、多元价值冲突的权衡 |
第二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工具取舍 |
一、界分工具的反思 |
二、近因理论的提出 |
三、近因理论的制度价值 |
第三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因素考量 |
一、合同标的因素 |
二、合同目的因素 |
三、合同地位因素 |
第四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类型化 |
第一节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民行界定 |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
二、行政合同说 |
三、民事合同说 |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
第二节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民行界定 |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
二、域外PPP合同的民行界定 |
三、我国PPP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
第三节 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民行界定 |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
二、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民行界定标准 |
第四节 招商引资协议的民行界定 |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
二、招商引资协议的民行界定标准 |
第五节 政府采购合同的民行界定 |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
二、政府采购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
第五章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制度选择 |
第一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立法状况 |
一、我国民事合同立法的发展变化及规律特征 |
二、我国行政合同立法的发展变化及规律特征 |
第二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关系的模式选择 |
一、法典化模式 |
二、单行立法体例模式 |
三、司法判例模式 |
第三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标准选择 |
一、标准选择: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 |
二、民事与行政混合合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基于具身认知视域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脑电和肌电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概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新 |
1.5.2 研究方法新 |
1.5.3 研究手段新 |
1.5.4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动作技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1.1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相关理论 |
2.1.1.2 对动作技能定义的研究 |
2.1.1.3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 |
2.1.1.4 对动作技能教学的研究 |
2.1.1.5 目前动作技能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
2.1.2 具身认知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2.1 具身认知理论及由来 |
2.1.2.2 具身认知的概念及主张 |
2.1.2.3 对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解 |
2.2 肌电、脑电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
2.2.1 肌电及其应用的研究 |
2.2.2 脑电及其应用的研究 |
2.2.3 肌电、脑电相干性的研究 |
2.2.4 相关最新研究成果 |
2.2.4.1 脑电、肌电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
2.2.4.2 具身认识理论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目的 |
3.2.3.2 实验参与者的选取 |
3.2.3.3 实验任务 |
3.2.3.4 实验及操作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数据记录及预处理 |
3.3.1 脑电采集系统及电极分布情况 |
3.3.1.1 脑电采集系统 |
3.3.1.2 脑电电极分布 |
3.3.2 行为姿态及肌电采集系统及采集部位分布情况 |
3.3.2.1 行为姿态及肌电采集系统 |
3.3.2.2 肌电数据采集部位 |
3.3.3 预处理 |
3.3.3.1 脑电信号预处理 |
3.3.3.2 肌电信号预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动作技能学习中行为姿态数据分析 |
4.1.1 身体达到平衡时间及稳定保持时间 |
4.1.2 参与动作完成的主要肌肉及关节角度变化 |
4.1.3 分析及讨论 |
4.2 动作技能学习中肌电特征分析 |
4.2.1 肌电复杂特征分析 |
4.2.1.1 样本熵计算方法介绍 |
4.2.1.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样本熵对比分析 |
4.2.2 肌肉协同耦合特性分析 |
4.2.2.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介绍 |
4.2.2.2 肌肉协同矩阵对比分析 |
4.2.3 分析及讨论 |
4.3 动作技能学习中脑电特征分析 |
4.3.1 脑电能量地形分布图 |
4.3.1.1 小波功率谱方法介绍 |
4.3.1.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地形图 |
4.3.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功能网络有向特性分析 |
4.3.2.1 格兰杰方法介绍 |
4.3.2.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不同脑区功能性连接对比分析 |
4.3.3 分析与讨论 |
4.4 动作技能学习中脑电和肌电同步耦合的结果与分析 |
4.4.1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电和肌电时延特性分析 |
4.4.1.1 互相关方法介绍 |
4.4.1.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电、肌电时间延迟对比分析 |
4.4.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电和肌电相干性分析 |
4.4.2.1 相干分析法方法介绍 |
4.4.2.2 动作技能学习各阶段脑区与肌肉同步耦合对比分析 |
4.4.3 分析与讨论 |
5 总结与教学策略 |
5.1 泛化阶段 |
5.1.1 总结 |
5.1.2 教学策略 |
5.2 分化阶段 |
5.2.1 总结 |
5.2.2 教学策略 |
5.3 巩固阶段 |
5.3.1 总结 |
5.3.2 教学策略 |
5.4 自动化阶段 |
5.4.1 总结 |
5.4.2 教学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具身认知及其理论在动作技能学习领域中的适用性》专家意见征集书 |
附录B 《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划分适用性》专家意见征集书 |
附录C 《瑜伽—战士三式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判定标准》专家意见征集书 |
附录D 《战士三式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判定标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生物高考复习中渗透STS教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1.2.2 顺应新时期改革的需要 |
1.2.3 推动生物学科自身发展 |
1.2.4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
1.2.5 使学生素养得到提升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STS教育发展及研究进展 |
1.3.2 国内STS教育的发展概况 |
2. STS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STS |
2.1.2 STS教育 |
2.1.3 STS试题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研究方法及对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法 |
3.1.2 访谈法 |
3.1.3 调查问卷法 |
3.1.4 实验法 |
3.2 研究对象 |
4. 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问卷调查结构量表 |
4.2 STS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4.2.2 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5. 江苏高考生物STS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
5.1 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 |
5.2 江苏高考生物STS试题的统计分析 |
5.3 生物复习课解决STS问题的教学策略 |
6. 生物高考复习课渗透STS教育实践 |
6.1 生物复习课渗透STS教育实践原则 |
6.2 案例一------以“癌症”为主题的一复习课教学设计 |
6.3 案例二------以“试管婴儿”为主题的二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
6.4 STS教育的实践结果分析 |
6.4.1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结果及分析 |
6.4.2 STS教育实践后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 课堂中的典型例题 |
致谢 |
(7)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社会翻译学 |
1.4 研究价值 |
1.5 文章结构 |
第2章 《富国策》翻译研究现状 |
2.1 经济学思想(史)为主题的研究 |
2.2 翻译(学/史)视角的研究 |
第3章 《富国策》的翻译场域 |
3.1 《富国策》翻译场域权力关系及主要行动者 |
3.1.1 赞助人 |
3.1.2 发起人和出版者 |
3.1.3 译者 |
3.1.4 预设读者 |
3.2 晚清诗学规范 |
3.2.1 桐城派文章学 |
3.2.2 八股文 |
第4章 《富国策》译文的形式特点 |
4.1 中译本《富国策》和其底本MPE的整体对比 |
4.1.1 MPE和《富国策》的副文本对比 |
4.1.2 《富国策》各章节段落存留度变化情况 |
4.2 文本微观语言特点以及“道、理”概念和儒家文化负载语 |
4.2.1 单音节词使用 |
4.2.2 文言虚词的使用 |
4.2.3 “理”和“道”概念的使用 |
4.2.4 儒家文化负载词 |
4.3 句法特征 |
4.3.1 文言程式句 |
4.3.2 四字格、排比对句的使用以及句子的词组化 |
4.3.3 《富国策》的句长 |
4.4 MPE与《富国策》的文本性对比 |
4.4.1 篇章文本性标准 |
4.4.2 MPE与《富国策》的宏观文本性对比 |
4.4.3 衔接和连贯微观描述 |
第5章 《富国策》经济思想的译介和接受 |
5.1 经济学术语译介考察 |
5.1.1 卷一“论生财”经济学术语的个案考察 |
5.1.2 “日原”经济学术语质疑 |
5.2 《富国策》对MPE经济学思想的译介和删节 |
5.3 经济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
5.3.1 出版及用途 |
5.3.2 衍生文本 |
5.3.3 评论和影响 |
第6章 《富国策》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译者惯习 |
6.1 基于功能的翻译策略再范畴化 |
6.2 《富国策》的翻译策略 |
6.3 《富国策》翻译规范、翻译策略和其译者惯习的关系 |
6.4 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思想根源 |
6.4.1 晚清政治思想中的“体用”观 |
6.4.2 《富国策》译者惯习选择翻译策略的机制模型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引文献 |
附录1: 《富国策》的序、凡例和年表 |
附录2: 儒家文化和汉文化负载词例举 |
附录3: 《富国策》第一卷“论生财”经济学术语 |
附录4: 《富国策》卷一第一章平行文本及相关情况 |
(8)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世界经济发展和工作性质结构变化的需要 |
二、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诉求的需要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的需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新职业主义内涵的研究与启示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启示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界定 |
二、核心能力的界定 |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失业问题导向期——关注可迁移能力培养 |
一、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失业问题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二节 技术革新导向期——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
一、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技术革新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三节 个人生涯导向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 |
一、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背景 |
二、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特征 |
三、个人生涯导向期的发展结果 |
第四节 各时期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变化总结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人才观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教学观 |
第三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在各国家的发展实践 |
第一节 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政府牵头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
二、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三、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 |
四、积极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 |
第二节 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三、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 |
四、整合中学与中学后教育 |
五、实施工作本位学习 |
第三节 德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
三、制定职业资格框架与学分体系 |
四、开展工业4.0战略方针 |
第四节 加拿大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发展实践 |
一、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二、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
三、实施能力本位课程 |
四、实行技术准备计划 |
五、推行青年学徒计划 |
第五节 跨国之间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比较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基本内涵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教学举措在各国的异同比较 |
第四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现实审思 |
一、面向范围更为宽广的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 |
二、加强理论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教学 |
三、个体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
四、实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启示 |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 |
二、职业教育要面向通用型人才培养 |
三、职业教育要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
四、职业教育要重视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F培训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方法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顾客忠诚度和问卷调查法概述 |
2.1 顾客忠诚度简介 |
2.1.1 顾客忠诚的含义 |
2.1.2 顾客忠诚的分类 |
2.1.3 顾客忠诚的价值 |
2.2 顾客忠诚度的评价 |
2.2.1 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
2.2.2 顾客忠诚度调查的方法 |
2.3 顾客忠诚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
2.3.1 顾客满意的含义 |
2.3.2 顾客忠诚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
2.4 问卷调查法 |
2.4.1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与问卷收集方法 |
2.4.2 问卷调查设计的基本标准 |
2.4.3 问卷调查法在顾客忠诚度测评的应用 |
第三章 成人英语培训市场和F培训公司概述 |
3.1 我国职场英语培训行业的现状及特点 |
3.1.1 我国职场英语培训行业的现状 |
3.1.2 成人英语培训的特点 |
3.2 F培训公司以及其提供的产品和课程服务介绍 |
3.2.1 F培训公司介绍 |
3.2.2 F培训公司提供的产品和课程服务流程介绍 |
第四章 F培训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的现状分析 |
4.1 F培训公司的顾客忠诚度 |
4.1.1 F公司启用NPS的目的 |
4.1.2 F公司启用NPS的程序 |
4.1.3 F公司NPS现行的调查方法 |
4.1.4 F公司2013-2014年的NPS调查结果 |
4.1.5 F公司的NPS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
4.2 F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F培训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的改善策略和方法 |
5.1 调查方法的完善 |
5.1.1 调查方法的改进思路 |
5.1.2 在全局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基于不同中心的差异性调查和统计 |
5.1.3 调查问卷的完善 |
5.2 顾客忠诚度调查完善的实施 |
5.2.1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情况 |
5.2.2 三家中心的NPS调查结果 |
5.2.3 三家中心的NPS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
5.3 基于NPS调查结果的管理决策 |
5.3.1 线上产品部分的改进 |
5.3.2 对教学部分的改进 |
5.3.3 对课程服务的改善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四、在英国读LL.M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与绘本教学有机结合策略初探[J]. 马春圆. 儿童绘本, 2020(10)
- [2]农行M网点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顾立.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D]. 王亚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D]. 潘军锋. 南京大学, 2018(04)
- [5]基于具身认知视域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脑电和肌电特征研究[D]. 黄兆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6)
- [6]生物高考复习中渗透STS教育的案例研究[D]. 尹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汉译本《富国策》翻译研究[D]. 刘晓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8]新职业主义教育嬗变与启示研究[D]. 张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9]F培训公司顾客忠诚度调查方法的改进研究[D]. 刘蕊.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10]美、英、德、日法律职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郭艳利.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