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糠醛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淼[1](2019)在《糠醛精制装置加碱工艺参数优化》文中提出各种用途的润滑油,事实上就是用基础油加上一些不同的添加剂调和而成,因此,润滑油的质量就取决于基础油的质量。糠醛精制可以利用糠醛的特殊化学性质,除去原料油中多环短侧链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从而提高基础油的质量。目前,在糠醛精制装置的生产研究领域正面对着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糠酸的腐蚀问题,二是糠醛的结焦问题。这两个问题往往能够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腐蚀设备、并使得开工周期大幅缩减等,此外还加大了装置的溶剂消耗,使生产成本升高。现阶段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利用KQ-1缓蚀阻焦剂,该种化学试剂对糠酸的点蚀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不仅如此,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出糠酸,因此对抑制糠醛精制装置的腐蚀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加碱工艺参数对于糠醛精制装置抗乳化效果的影响,对糠醛精制装置加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首先使用正交试验法观测得到16组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三组最优因素。又通过MATLAB软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16组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剔除两组异常数据后得到了加KQ-1缓蚀阻焦剂效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日常的浓度与温度得到了最优组合,经过实验后发现本文的模型描述非常准确。根据本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仅找到了添加KQ-1缓蚀阻焦剂效果最好的一组条件,又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随时进行微调,使糠醛精制装置时刻保持最高效的运行状态。本文的研究在解决了目前技术难题的同时,又给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分公司降本增效提供了非常大帮助,更为了以后研究相关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加豆[2](2019)在《预处理-IC-MBR处理高浓度废液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危险废液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危害性大,对大气、土壤、水体及人体有巨大伤害,已经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我国危废行业起步较晚,在废液处理经验和技术上存在短板。本课题主要针对嘉兴平湖市产生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含镍废液、其他表面处理液、废酸和废碱,采用分质预处理方式对废液进行前期处理,后采取IC-A/O(MBR)生化组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小试和中试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应用于工程项目中。预处理实验研究。预处理部分主要由分质预处理和综合预处理两部分组成。分质预处理小试:通过小试确定了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含镍废液、其他表面处理液、废酸、废碱等5股废液的最佳处理工艺,对于高浓度含油废液中油通过使用陶瓷膜进行预处理,确定最佳进液温度为70-75℃,最佳除油效果高达90%;从实验结果知化学絮凝对低浓度含油废液中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别高于85%和90%;含镍废液中的化学镍通过蒸发装置进行预处理,实验确定出最佳进料pH值为5,最佳进料温度在60-70℃之间,废液中镍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同时可去除90%的盐;含镍废液中的电镀镍通过化学混凝沉淀预处理,物化后可去除99.9%的镍和52%的COD;废酸、废碱和其他表面处理液混合后一并进入物化处理,对废液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47.6%左右。综合预处理正交小试:对预处理后的综合废液进行混凝正交试验研究,确定出废液pH值、PAC投加量、PAM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依次减弱,最佳实验条件为:pH=10.5,PAC=1.0g/L,PAM=0.1g/L,混凝法对废液预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达到43.6%。综合废液生化中试研究。前期通过小试实验进行对比研究,最终选择IC-A/O(MBR)为生化主体工艺。研究生化中试启动及稳定阶段各工艺运行状况,调试过程中确定了IC废液最佳进水温度为:35.5-38.5℃,最佳进水pH在7.3-7.7之间、系统稳定后VFA在25-29mmol/L之间,COD去除率稳定在82%-88%之间。A/O(MBR)调试控制系统内溶解氧在4-5mg/L之间,系统COD出水浓度稳定在180-300mg/L之间,去除效率在78-85%之间;NH3-N的出水浓度小于30mg/L,去除率稳定在78%-82%之间,生化出水远小于设计要求。工程应用研究。根据以上小试及中试研究结果,将“预处理-IC-A/O(MBR)”组合处理工艺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通过定期检测工程数据分析系统的变化规律,从最终排放口检测数据分析,废液中COD<500mg/L、SS<400mg/L、NH3-N<35 mg/L、TP<8 mg/L、总镍<1.0 mg/L,已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可以实现达标纳管排放。
李冰[3](2019)在《微氧环境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能源最基本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而煤化工产业利用煤炭来生产石油、天然气、烯烃,将极大的改善我国贫油、少气的困境。煤化工产业具有用水量、废水量大和水质复杂,难以处理的特点,对环境危害大。而国家也对煤化工行业提出了废水“零排放”的高要求,然而煤化工废水“零排放”还存在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煤化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与处理技术现状,针对目前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所面临的一些,论文指出了将活性炭运用于煤化工废水生化处理的技术优越性。该技术是向煤化工废水生化处理的缺氧单元投加活性炭,控制一定的水力条件,活性炭与活性污泥形成活性炭—活性污泥耦合系统,活性炭先吸附污染物质,然后微生物降解活性炭所吸附的污染物,活性炭得到再生,形成吸附—降解的循环过程,提高系统的降解污染物质效能的同时还能改善活性污泥的性状。本研究首先探讨了活性炭对酚类物质的吸附性能以及活性污泥对活性炭的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粉末炭浓度1.25g/L,酚300mg/L条件下,对酚的去除能达70%以上,粉末炭吸附能力是颗粒炭的23倍,粉末炭和颗粒炭对酚的吸附分别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动力学上都是二级动力学。在污泥、酚、煤质粉末炭和煤质颗粒炭浓度分别为6000mg/L、3000mg/L、1.25g/L和3.0g/L,再生时间为48h的条件下,活性污泥对于两种炭的再生率分别为70%与60%左右。开始新周期运行时,耦合系统在3h内对酚类吸附能达到78%左右,之后微生物对酚进行降解。同时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了再生周期、活性炭浓度、污泥浓度、酚浓度、再生时间对再生率的影响。在微氧环境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小试试验中,对比研究粉末炭与颗粒炭分别与污泥耦合以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效能,在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投粉末炭的第一组和投颗粒炭的第二组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1.92%和81.59%,总酚为95.16%和94.77%,氨氮为38.63%和37.50%,总氮为31.56%和30.29%。第一组反应器的降解效能稍好于第二组。反两组反应器接种污泥浓度为4000mg/L,运行到50d左右,两组反应器的污泥浓度分别为6010mg/L和5460mg/L,对污泥进行EPS、粒径、高通量分析,发现粉末炭对污泥性状与微生物种群具有更明显的优化作用。在微氧环境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的中试试验中,对投加粉末炭对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强化进行研究。在稳定运行阶段,COD、总酚、氨氮出水浓度分别为15mg/L、12.07mg/L、4.45mg/L,去除率分别为86.84%、93.5%、90.87%。高通量分析显示对比接种污泥,污泥中降解煤化工废水的微生物种群得到强化。
孔祥洪[4](2015)在《秸秆酒精废水生化处理及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能源燃料出现危机以及工业乙醇需求量日趋升高的背景下,酒精被认为是最可能成为石油代替品的能源燃料。某些国内外乙醇制备企业秉着“以废治废”原则,利用农作物秸秆,采用非粮原料制备酒精的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发展。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难降解秸秆酒精废水。该秸秆酒精废水的研究多限于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处理出水仍不能达标排放。因此本实验采用厌氧、好氧、深度处理工艺对秸秆酒精废水进行处理,分别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研究阐述各阶段的运行控制参数,重点阐述了COD和NH4+-N等变化规律。同时,研究秸秆酒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各个阶段变化情况,突出主要污染物质,针对糠醛这一主要污染物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研究COD及其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秸秆酒精废水原水连续进入UASB中,控制温度为34℃,进水pH值为7,HRT为4天的条件下,UASB反应器对秸秆酒精废水的COD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能达到69%。此时,出水COD浓度为8100mg/L左右,pH为8.2左右,COD负荷为4.5 kg/(m3·d)。(2)在秸秆酒精厌氧出水作为好氧处理连续进水实验研究中,控制温度为34℃,进水pH值为7.5,HRT为4天的条件下,COD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能达到75.3%。此时,出水COD浓度为2000mg/L左右,pH为8.0左右,COD负荷为1.53kg/(m3·d)。(3)在深度处理阶段,通过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取好氧废水200mL,控制Fe2+/H2O2浓度比为0.8:1,H2O2量为3.5mL,调节pH值3.5,控制反应时间为30min时,TOC由2000mg/L降解到285mg/L,去除率为85.8%。(4)从整个过程来看,经过厌氧、好氧、深度处理后,COD去除率为98.31%、TOC去除率为97.19%、TN去除率为93.70%、TP去除率为93.89%、NH4+-N去除率为94.63%,最后均能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排放标准。(5)秸秆酒精废水主要含有酸类、醇类、糠醛、苯酚、呋喃类、酚类、环烯醇类、偶氮类及大分子有机物等50多种有机物,使得废水降解难度较高。其中,糠醛含量最高,约占5%左右,是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秸秆酒精废水经过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后主要含有的酸类、醇类、糠醛、苯酚、呋喃类、酚类、环烯醇类、偶氮类及大分子有机物均出现有效的去除和降解,仅有部分的偶氮类及大分子未充分的去除。
范毓萍,孙青斌[5](2012)在《内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工程实例》文中认为"内电解"应用于糠醛废水预处理中,可以有效提高糠醛废水的治理效果,CODCr的去除率达到30%,再利用厌氧-好氧工艺进一步处理微电解出水,CODCr、BOD5总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杨春维[6](2012)在《Fenton与电Fenton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对水中的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率较低时,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此类污染物可发挥反应速度快、处理完全、二次污染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可成为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高级氧化技术中,Fenton技术相对稳定、简单、具有应用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其去除特定难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与机理有待具体深入研究,同时也存在实验室单底物模拟条件与实际水体复杂体系条件相差较大等问题,得到的结果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应研究其他组分的影响。研究以Fenton与电Fenton方法降解单底物模拟废水作为比较基础,考察了单底物和双底物条件下Fenton与电Fenton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行为,并对多底物条件下Fenton技术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开展如下研究:(1)分别采用甲基橙和刚果红偶氮染料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Fenton技术降解水相中模型化合物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Fenton技术降解模型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可以用底物浓度准一级动力学来表征,在30℃-60℃范围内温度对Fenton技术降解目标化合物的影响不明显,说明该过程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通过溶液浸渍法制备出以活性炭为基础的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在pH为2.0~5.0范围内均具有较高活性,反应30min降解脱色0.028mmol/L甲基橙溶液脱色率均可达90%以上,反应过程中Fe2+离子浓度稳定在1.5mmol/L以上。(2)通过溶液浸渍法可以将金属Ag单质负载于金属加工废料铁刨花上,制备出双金属阴极电极。实验条件下,Fe基负载金属Ag作为阴极,反应60min后H202生成量比石墨板阴极生成量增加了46.9%,体相中Fe2+浓度分别比石墨板阴极增加了10.6倍,说明通过电极的改性可以改善电Fenton反应的效率。开发设计出内循环塔式阴极电Fenton反应器(ICBR),相对于普通方形电解槽反应器降解脱色甲基橙溶液具有很好的效果,相同条件下,其一级动力学反应常数为方形电解槽反应器的5.39倍,铁刨花作为阴极用于内循环塔式阴极电Fenton反应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3)分别采用亚甲基蓝-苯酚和甲基橙-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两类双化合物体系作为多底物模拟环境水相,并对其进行Fenton、电Fenton技术氧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对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的抑制效果影响明显,推测苯酚与亚甲基蓝的Fenton反应为并行竞争反应,苯酚占有优势,亚甲基蓝的毓基因为空间位阻的存在,加之苯环结构影响电子云变形,相对于苯酚不容易被氧化。在甲基橙-SDS体系中,当SDS小于临界胶束浓度时,甲基橙降解反应速率常数随SD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推测SDS与甲基橙在水溶液中发生水合反应,SDS阻碍甲基橙被直接进攻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双底物条件下,目标化合物的降解会受到第二种模型化合物的影响,且影响行为与两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亲电竞争能力有关。(4)考察了Fenton技术与电Fenton技术降解实际糠醛工业废水的效果,在10L反应器中的实验结果表明Fenton技术由于反应条件温和,pH值变化较小,降解效率高,FeSO4、H202和COD的初始质量比为2:1:10时,反应1小时COD从13000mg/L降为1900mg/L,可以作为糠醛废水的预处理手段。采用Fenton-混凝-PACT组合工艺处理糠醛废水,效果稳定,基本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药剂费用4.96元/吨糠醛废水,投资费用较低,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成果丰富了Fenton高级氧化技术理论,并为Fenton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应用中的过程控制提供了科学研究参考。
贾丹,关晓辉,于海斌,郑学敏,刘珂琳[7](2007)在《微电解—UASB—SBR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采用微电解—UASB—SBR工艺处理企业排放的高浓度酸性糠醛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活性炭和废铁屑为阴、阳极的微电解预处理糠醛废水,CODCr的去除率达到30%,再利用厌氧—好氧法进一步处理微电解出水,CODCr、BOD5总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贾丹,张彦福,邱延波[8](2007)在《SBR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SBR工艺对某企业排放的高浓度酸性糠醛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微电解-UASB法处理过的糠醛废水,采用SBR工艺处理可使CODCr的去除率达到86%以上,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贾丹,关晓辉,于海斌,郑学敏[9](2007)在《微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废铁屑-活性炭微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并确定工艺条件为 pH3.0,处理时间1 h,铁和炭的投加比为1:3时,CODcr可减少4000~5000 mg/L,去除率达40%,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糠醛废水预处理方法。
张凤君,李卿,马玖彤,于广菊[10](2006)在《膜蒸馏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中空纤维膜蒸馏技术研究了糠醛废水的膜蒸馏处理效果,考察了料液相的温度、醋酸浓度、流速、吸收液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差为15℃、料液的浓度为0.306 mol/mL时,速度为8 mL/min;吸收液的质量浓度为25 g/L时,速度为3 mL/min。运行12 h后,料液的pH值由开始的1.9升高为5.1,醋酸的去除率为76.3%,糠醛的去除率为40.1%。此过程可降低料液中糠醛和醋酸的含量,减小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微生物危害的影响,为后续生物处理奠定了基础。
二、糠醛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糠醛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糠醛精制装置加碱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糠醛加助溶剂精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糠醛精制发展概况 |
1.2.2 糠醛中加入表面活性剂 |
1.2.3 醛中加入轻质烃 |
1.2.4 糠醛中加入环氧氯丙烷 |
1.2.5 糠醛中加入脱酸助剂 |
1.2.6 醛中加入脱氮助剂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糠醛精制装置生产工艺现状分析 |
2.1 糠醛精制及其发展概况 |
2.1.1 糠醛精制原理 |
2.1.2 糠醛精制装置的防腐蚀措施 |
2.2 生产装置简介 |
2.3 生产工艺流程 |
2.3.1 精制液系统 |
2.3.2 抽出液系统 |
2.3.3 糠醛系统 |
2.3.4 醛与水溶液系统 |
2.3.5 脱氮精制系统流程 |
2.3.6 混合与加热系统流程 |
2.4 主要操作条件 |
2.5 存在的问题 |
2.6 采用KQ-1的作用原理 |
2.7 采用KQ-1的效果体现 |
2.7.1 C-6工艺流程图 |
2.7.2 C-6操作流程 |
2.7.3 配碱操作 |
2.7.4 加碱效果体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碱效果的正交试验分析 |
3.1 正交试验法 |
3.2 实验设计 |
3.2.1 因素及各因素的水平数的确定 |
3.2.2 正交表设计 |
3.3 实验数据的获取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分析三个因素各水平对实验指标的影响 |
3.4.2 计算各因素的极差R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加碱效果 |
4.1 多元线性回归法与参数估计 |
4.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 |
4.1.2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
4.1.3 最大似然估计 |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
4.2.1 拟合优度检验 |
4.2.2 F检验 |
4.2.3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4.3 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1 MATLAB软件介绍 |
4.3.2 MATLAB中 regress()函数介绍 |
4.3.3 数据模拟 |
4.4 应用效果分析 |
4.4.1 理论分析 |
4.4.2 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预处理-IC-MBR处理高浓度废液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危险废液现状 |
1.1.1 危险废液产生与来源 |
1.1.2 危险废液的危害 |
1.1.3 危险废液处理现状 |
1.2 危险废液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1 危险废液处理原则 |
1.2.2 危险废液预处理技术 |
1.2.3 危险废液深度处理技术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课题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预处理高浓度废液实验研究及工程 |
2.1 废液分质预处理实验研究 |
2.1.1 含油废液分质预处理实验研究 |
2.1.2 含镍废液分质预处理实验研究 |
2.1.3 其他废液分质预处理实验研究 |
2.2 危险废液综合预处理实验研究 |
2.2.1 实验器材、药品与检测方法 |
2.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预处理高浓度废液工程 |
2.3.1 分质预处理工程工艺 |
2.3.2 综合预处理工程工艺 |
2.3.3 预处理工程项目 |
第三章 生化处理高浓度综合废液中试实验研究 |
3.1 中试实验准备 |
3.1.1 水质分析及生化方案设计 |
3.1.2 生化中试实验装置 |
3.1.3 生化填料特性 |
3.1.4 MBR膜及运行方式 |
3.1.5 接种污泥 |
3.2 中试调试阶段分析 |
3.2.1 反应器清水试车 |
3.2.2 反应器调试 |
3.2.3 中试调试问题研究 |
3.3 生化中试实验小结 |
第四章 预处理-IC-MBR处理高浓度废液应用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2 项目废液处理 |
4.2.1 项目设计 |
4.2.2 项目调试 |
4.2.3 工艺条件及问题 |
4.3 经济效益分析 |
4.4 项目先进性分析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图表目录 |
作者简历 |
(3)微氧环境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1.1.3 煤化工废水水质特点 |
1.1.4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意义 |
1.2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1.2.1 预处理 |
1.2.2 生化处理 |
1.2.3 深度处理 |
1.3 PACT工艺研究现状 |
1.3.1 PACT工艺原理研究 |
1.3.2 PACT工艺运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1.3.3 PACT工艺运用于其他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3 课题研究内容 |
1.4.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用水 |
2.1.3 实验化学药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活性炭对酚吸附及同位再生研究方法 |
2.2.2 实验室小试研究方法 |
2.2.3 中试试验研究方法 |
2.3 实验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2.3.1 常规分析项目及方法 |
2.3.2 微生物指标分析方法 |
2.3.3 其他指标测定方法 |
第3章 活性炭对酚吸附及污泥对炭同位再生研究 |
3.1 活性炭的性能表征 |
3.1.1 活性炭基本参数 |
3.1.2 扫描电镜 |
3.1.3 表面电位的测定 |
3.2 活性炭吸附酚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
3.2.1 吸附热力学研究 |
3.2.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3 活性炭对酚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炭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3.2 酚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4 污泥对活性炭的同位再生影响因素研究 |
3.4.1 再生周期对再生率的影响 |
3.4.2 炭浓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
3.4.3 酚浓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
3.4.4 污泥浓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
3.4.5 再生时间对再生率的影响 |
3.4.6 再生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3.5 活性炭耦合污泥系统对酚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
3.5.1 再生周期对吸附的影响 |
3.5.2 酚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5.3 污泥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5.4 炭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5.5 再生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3.5.6 搅拌对吸附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4章 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小试试验研究 |
4.1 粉末炭的投加对污染物去除的强化 |
4.2 反应器启动阶段处理效能研究 |
4.2.1 进出水COD及去除率的变化 |
4.2.2 进出水总酚及去除率变化 |
4.2.3 进出水总氮和氨氮及去除率变化 |
4.2.4 进出水pH值的变化 |
4.2.5 反应器溶解氧的变化 |
4.3 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处理效能研究 |
4.3.1 反应器对COD的降解效能 |
4.3.2 反应器对总酚的降解效能 |
4.3.3 反应器的脱氮效能 |
4.3.4 反应器进出水 pH 值变化 |
4.3.5 反应器溶解氧的变化 |
4.4 活性炭对污泥微生物的强化 |
4.4.1 污泥浓度与沉降性能 |
4.4.2 胞外聚合物EPS与污泥粒径的测定 |
4.4.3 高通量测序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
5.1 中试工艺设计与污泥接种 |
5.1.1 中试试验工艺设计 |
5.1.2 活性污泥接种与驯化 |
5.2 前置厌氧单元对废水水质的改善 |
5.2.1 前置厌氧单元对COD的去除 |
5.2.2 前置厌氧单元对酚类物质的去除 |
5.3 反应器第一启动阶段降解效能研究 |
5.3.1 进出水 COD 及去除率变化 |
5.3.2 进出水总酚及去除率变化 |
5.3.3 进出水氨氮及去除率变化 |
5.3.4 运行期间 pH 的变化 |
5.4 反应器第二启动阶段效能研究 |
5.4.1 增浓池对COD去除 |
5.4.2 增浓池对酚类物质的去除 |
5.4.3 增浓池对氨氮的去除 |
5.4.4 运行期间 pH 的变化 |
5.5 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效能研究 |
5.5.1 稳定运行期系统对COD的降解 |
5.5.2 稳定运行期系统对总酚的降解 |
5.5.3 稳定运行期系统对氨氮的降解 |
5.5.4 运行期间pH的变化 |
5.6 后续单元处理效能 |
5.6.1 后置多级A/O单元对COD的去除 |
5.6.2 后置多级A/O单元对总酚的去除 |
5.7 高通量分析 |
5.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秸秆酒精废水生化处理及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酒精废水简介 |
1.1.1 酒精生产工艺 |
1.1.2 酒精废水来源 |
1.2 酒精废水的处理技术 |
1.2.1 浓缩燃烧法 |
1.2.2 DDGS工艺法 |
1.2.3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2.4 物化处理法 |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1.3.1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
1.3.2 厌氧反应器 |
1.4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
1.4.1 活性污泥法 |
1.4.2 生物膜法 |
1.5 秸秆酒精废水研究现状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厌氧处理秸秆酒精废水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装置和仪器 |
2.1.3 实验分析方法 |
2.1.4 废水水质 |
2.1.5 接种污泥来源 |
2.2 厌氧反应器启动和负荷提升阶段 |
2.2.1 反应器启动 |
2.2.2 负荷提升阶段 |
2.3 秸秆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研究 |
2.3.1 HRT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2 进水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3 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4 最佳优化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好氧处理秸秆酒精废水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装置和设备 |
3.1.3 实验分析方法 |
3.1.4 废水水质 |
3.1.5 活性污泥来源 |
3.2 好氧污泥培养与驯化 |
3.2.1 反应器启动 |
3.2.2 污泥驯化 |
3.3 秸秆酒精废水好氧处理研究 |
2.3.1 HRT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2 进水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3 曝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2.3.4 最佳优化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nton法处理秸秆酒精废水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4.1.1 实验药品 |
4.1.2 实验分析方法 |
4.1.3 废水水质 |
4.2 秸秆酒精废水Fenton法处理研究 |
4.2.1 正交实验 |
4.2.2 单因素实验 |
4.2.3 最佳优化条件下的出水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秸秆酒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
5.1 生化处理最佳条件及整体运行效果 |
5.2 生化处理物质变化 |
5.2.1 主要仪器 |
5.2.2 分析方法 |
5.2.3 分析结果 |
5.3 主要污染物降解研究 |
5.3.1 标准曲线 |
5.3.2 实验配水方案 |
5.3.3 糠醛和COD浓度变化及降解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内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工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来源及水质 |
2 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 |
2.1 工艺流程 |
2.2 内电解法工艺原理 |
2.3 主要构筑物及作用 |
1) 内电解反应池, 有效容积20 |
2) 中和池, 有效容积60 |
3) UASB反应器, 有效容积143 |
4) 生物接触氧化池, 有效容积94 |
5) 混凝沉淀池, 有效容积60 |
3 运行效果 |
4 工程经济分析 |
4.1 环境效益 |
4.2 经济技术 |
5 结论 |
(6)Fenton与电Fenton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Fenton技术与Fenton反应机理 |
1.1.1 Fenton技术 |
1.1.2 Fenton技术的反应机理 |
1.1.3 非均相Fenton催化剂与反应机制 |
1.2 阴极电Fenton技术 |
1.3 Fenton技术国内应用现状和问题 |
1.3.1 Fenton技术的应用现状 |
1.3.2 Fenton技术目前研究与应用遇到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Fenton技术处理水相中模型化合物的化学动力学特性研究 |
2.1 目标化合物的选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3 Fenton技术降解脱色甲基橙溶液的实验研究 |
2.3.1 pH值的影响 |
2.3.2 亚铁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2.3.3 过氧化氢初始浓度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5 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相中亚铁离子浓度的变化 |
2.4 Fenton法降解脱色刚果红溶液的实验研究 |
2.4.1 亚铁离子初始浓度对刚果红溶液脱色过程的影响 |
2.4.2 过氧化氢初始浓度对刚果红溶液脱色过程的影响 |
2.4.3 反应温度对刚果红溶液脱色过程的影响 |
2.5 小结 |
3 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催化剂的制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浸渍FeSO_4溶液浓度对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的影响 |
3.2.2 H_2O_2加入量的影响 |
3.2.3 pH值的影响 |
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2.5 反应过程中Fe~(2+)浓度的变化 |
3.2.6 催化剂重复利用的可行性 |
3.2.7 非均相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催化机理解释 |
3.3 小结 |
4 阴极电-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污染物 |
4.1 阴极电Fenton技术处理目标化合物甲基橙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阴极材料对阴极电Fenton技术氧化目标化合物甲基橙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阴极的制备 |
4.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4.2.4 结果与讨论 |
4.3 内循环阴极电Fenton反应器的设计及性能测试 |
4.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5 多底物条件下Fenton、电Fenton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 |
5.1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中苯酚对亚甲基蓝退色反应的影响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分析方法 |
5.1.3 实验结果讨论 |
5.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Fenton技术降解甲基橙反应的影响 |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2.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阴极电Fenton技术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
5.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3.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6. Fenton类高级氧化技术处理糠醛废水 |
6.1 Fenton及电Fenton技术预处理糠醛废水 |
6.1.1 实验材料 |
6.1.2 Fenton技术预处理糠醛废水 |
6.1.3 电Fenton技术处理糠醛废水 |
6.1.4 温度对Fenton、电Fenton技术处理糠醛废水的影响 |
6.1.5 Fenton、电Fenton技术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6.1.6 Fenton,电Fenton技术处理糠醛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
6.1.7 Fenton降解糠醛废水的降解机理探讨 |
6.2 Fenton与其他工艺结合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
6.2.1 生物法处理糠醛废水 |
6.2.2 Fenton-混凝-PACT工艺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
6.2.3 处理成本分析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膜蒸馏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样品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2.2 料液流速对膜通量的影响 |
2.3 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2.4 料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2.5 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 |
四、糠醛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糠醛精制装置加碱工艺参数优化[D]. 张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预处理-IC-MBR处理高浓度废液研究及工程应用[D]. 朱加豆.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3]微氧环境活性炭耦合污泥法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D]. 李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秸秆酒精废水生化处理及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研究[D]. 孔祥洪.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3)
- [5]内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工程实例[J]. 范毓萍,孙青斌.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 [6]Fenton与电Fenton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研究[D]. 杨春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7]微电解—UASB—SBR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J]. 贾丹,关晓辉,于海斌,郑学敏,刘珂琳. 工业水处理, 2007(11)
- [8]SBR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J]. 贾丹,张彦福,邱延波.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7(04)
- [9]微电解法处理糠醛废水的试验研究[J]. 贾丹,关晓辉,于海斌,郑学敏.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10]膜蒸馏处理糠醛废水的实验研究[J]. 张凤君,李卿,马玖彤,于广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