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DNZ公司质量部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涛[1](2020)在《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更为重要。A企业是大型摄像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长期困扰A企业的难题是质量难以提高,原因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满足企业质量管理的需求。为了满足A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质量水平,需要优化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首先,通过访谈法寻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研究显示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员情况、预防措施、记录控制等环节。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环节进行剖析,得到成因主要有:客户服务意识薄弱、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其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并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实施,如:应用质量激励机制优化纠正措施环节、应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记录控制环节、应用PDCA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情况环节等。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说明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是有效的。通过本研究,有利于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本研究中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制造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段锴[2](2020)在《J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以人工智能、智能化生产及物联网等技术为标志的工业4.0的发展,医疗器械行业也在进入医疗器械4.0,产品更新换代比以前更快。在大变革的时期,如何使得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既能够保证产品安全又能支持公司战略的实现,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一环。J公司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导者,在布局新产品如手术平台时,发现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面临很多问题。如新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交货期长和质量费用居高不下等因此有迫切的实施新的质量管理策略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J公司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DMAIC改进方法、数据质量和质量成本理论,探讨对策和实施效果,并总结成工业4.0新技术和传统质量管理结合、进行数据质量管理及质量组织架构和职责变革三方面的质量策略。J公司实施新质量策略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质量费用占比下降33%、一次合格率上升13%,产品召回下降68%,产品交货从一年缩短为3个月,质量部也能够更关注于质量战略,简化质量流程和整合质量资源,很好的支持了 J公司向手术平台的转型战略。本文的研究是对工业4.0下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初步探讨,也是质量管理支持公司战略的范例,也为其它医疗器械企业,尤其是有志于进入工业4.0的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王文爽[3](2020)在《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打开了进军我国军品市场的大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了我国的国防建设。而军用产品高质量、高可靠性等特点给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满足军用产品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想要进入军品市场的民营企业首先要做的工作。ASD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制造电线电缆和连接器组件为主要产品的中小民营企业,公司秉持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生产能力积极投身军品市场。因此,建设符合GJB9001C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已成为ASD公司的战略目标。本文以ASD公司为分析对象,一方面对ASD公司进行现场调研从公司历年来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情况、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以及顾客满意度调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了ASD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逐一详细分析找出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全面整理和归纳了GJB9001C标准内容和要求,梳理出GJB9001C标准的重点内容并找出了ASD公司现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标GJB9001C标准要求的差距。结合ASD公司经营实际和构建的目标,本文依据质量管理和装备产品质量至上的原则提出了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为彻底解决ASD公司面临的一系列质量管理问题,帮助其构建适宜、充分、满足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文运用过程方法提出了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方案,为确保ASD公司顺利推进体系的构建工作,本文按照获取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步骤流程对其各阶段工作提出了建议,最后本文为确保ASD公司成功构建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强化领导作用、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培养质量管理骨干等4方面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ASD公司构建满足要求的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推进ASD公司取得满足军品要求的军工资质,更能帮助其改善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竞争力。同时,也为更多民营企业构建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张婷[4](2020)在《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摩托车国内市场的不断饱和,以及摩托车替代产品的出现,摩托车企业MCT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由于休闲娱乐摩托车消费的兴起,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追求更高端的质量,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摆在MCT公司面前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质量的支持,更离不开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因此本文依据PDCA循环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IATF 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对MCT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及访谈对MCT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不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不足,如新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历史问题规避不够;供应商结构不合理,缺乏对供应商的有效审核;质量专业人才匮乏,质量体系培训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要求,论文提出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遵循总体优化的观点,将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体系文件管理的优化、供应商结构及评价的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培训等方面提出MCT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并从组织、人才、制度和文化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使该优化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本文基于作者的深入调研和本职工作深度思考,运用所学相关理论对MCT公司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所提出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有利于促进公司改进产品质量管理,同时,对于其他摩托车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秦袁方[5](2020)在《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2013年成为某上市制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之一,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中药饮片生产、研发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并已经在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拥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但是在药监机构的高压监管态势、市场供应趋于饱和状态和行业内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现有中药饮片产品质量管理举措明显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甚至让企业在监管机构频繁的“飞检”过程中措手不及。总是,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了M公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阻力。本文以M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产品的全生产链和公司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管理问题,结合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分析工具,并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并举的方式,从现行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的目标、相关文件管理维护、质量管理流程环节设置、质量管理制度执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及人员安排等多维度,对导致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之后根据诊断出来的问题和归结出来的原因,同时借鉴国内外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中的先进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M公司关于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优化方案,最后使用预评估的方式对优化方案实施评估,并认为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质量管理,构建以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质量跟踪追溯体系框架是未来M公司中药饮片产品质量管理优化的发展方向。
王艳林[6](2020)在《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以来,餐饮设备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快速下滑,并面临着消费升级的转型期。加之美国、欧盟对我国餐饮设备制造业的“双反”制裁和调查,加快了餐饮设备制造业的洗牌和整合。而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更是让餐饮行业的收入面临断崖式下降。以上原因导致目前很多餐饮设备制造企业举步维艰,小企业关门,大企业难以为继。在整个行业面临寒冬的状况下,Q公司作为一家拥有众多员工的专业餐饮设备制造企业中的一员,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下,员工在企业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能否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意义重大。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体系对于提升Q公司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重庆Q公司员工的薪酬体系现状下,通过文献研究、查阅公司制度及薪酬发放存档资料、实践走访调研,并通过对公司员工发放问卷的方式重点对Q公司员工薪酬满意度进行调查。经过对调研样品特点分析以及调查问卷核心问题分析,发现Q公司薪酬体系存在分配制度不透明、层级差异过大、同级之间平均分配、能力导向缺失、激励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经过对Q公司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制度透明化,鼓励员工参与,严格执行分层分类考核制度,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使Q公司薪酬体系从职位工资,工龄工资向绩效工资倾斜对Q公司薪酬体系进行优化。在Q公司薪酬体系优化设计中,本文在保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薪酬体系优化的合法性、战略性、竞争性、激励性,兼顾经济和公平性及Q公司的薪酬战略。结合Q公司实际,重新对员工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从而提出本次对Q公司薪酬体系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接着提出从制度透明化、鼓励员工参与,分层分类考核,兼顾效率和公平,从职位工资、工龄工资向绩效工资倾斜这四个方面对Q公司薪酬体系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明确岗位职权,建立起以岗位薪酬为基础,完善可变薪酬及福利薪酬为补充的薪酬体系,并健全Q公司薪酬制度以保障Q公司优化后的薪酬体系能顺利实施。文章旨在效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科学、有效、透明、公平地评价公司各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绩效,促进Q公司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圆满完成公司经营目标,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Q公司薪酬体系,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赢。
何川[7](2019)在《基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5年8月18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里,将“提高仿制药质量,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作为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五大目标之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正式走进了大众视野。质量管理是保障药品生产质量的重要活动,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中,才能确保仿制药的生产全过程符合质量规范并具有疗效一致性。本文采用了企业调查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风险管理、质量源于设计等理论方法的学习,结合PDCA循环方法的使用,对国内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解读,剖析天安药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开展情况以及质量管理现状,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进行总结,为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策略选择。通过研究分析认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行业洗牌,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对国内制药行业的一次巨大冲击,是制药企业的优胜劣汰过程。天安药业坚定的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就是为了在行业重塑的过程中抢占先机,立足于糖尿病药物市场,这是天安药业的机遇,也是巨大挑战。其次,天安药业质量管理存在一致性评价项目药学研究资料不完善、产品试制成本高、质量偏差呈上升趋势以及风险识别评估不及时四方面主要问题。为了提升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源于设计等质量相关理论,进行了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分析与选择。建议将PDCA循环与质量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常态化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数据管理,通过质量源于设计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结合,使产品研发的质量设计、技术转移及过程执行有质量体系的保障。最后,通过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硬件设施三方面作为保障,完成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优化,建立质量绩效管理办法,形成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企业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本文以天安药业的质量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问题,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改进的策略,以此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顺利开展。天安药业作为中小制药企业,本文研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同行业同类规模的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敖冰伟[8](2019)在《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文中研究表明LZFZ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其主体业务以各异地分公司为主。这些异地分公司在各自区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国内金属燃油箱市场领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业绩增长背后异地分公司却面临着人员危机,落后的绩效考核体系造成了逐步攀升的员工离职率。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异地分公司之一的青岛分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MBA期间所学知识,对异地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对驻异地分公司现状分析及离职员工、在职员工的调查研究,找出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之后对考核体系提出改进方案,深度优化,以此稳定异地分公司员工队伍。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阐述了关于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及常用的几种绩效考核办法。紧接着以LZFZ异地分公司之一——青岛分公司为例,详述了组织机构、定岗定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绩效指标、考核实施及应用等方面的现状,结合问卷调查,指出了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分析。随后开始提出异地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措施:一是对组织体系、定岗定编、岗位说明书进行了优化;二是对薪酬进行改进,以绩效考评为主要素的薪酬制度取代现有带着浓厚“平均主义”色彩薪酬分配制度,即月度绩效工资作为工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制定了公正公平差异化的驻外激励机制,打破原有一成不变的激励模式四是根据公司战略,制定了公司级、部门级KPI,并结合个人岗位实际制定了员工考评标准。最后考评实施和应用时指出,公司应成立专门团队负责对异地分公司员工进行月度、年度绩效考评,月度考评结果直接与月度绩效工资挂钩,年度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激励和个人晋升挂钩、以此充分调动驻异地员工积极性。本文期望通过对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让异地分公司的考核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为优秀的外派员工提供更弹性化的薪酬待遇和物质回报。同时也为努力上进的员工提供更完善的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以此稳定员工,让他们带着十足的信心和活力参与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去,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本人也希望本文也能给其它类似驻异地企业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韦泳键[9](2019)在《H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提升质量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所占的地位相当显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传统汽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汽车产品召回事件也屡屡发生,在很多召回的汽车中,由于汽车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巨额索赔的事件不断增加。因此作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应当把提升产品质量视为己任,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需求,以使企业在市场上持续保持质量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以H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例进行研究,以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为基本准则,结合“零缺陷”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和PDCA循环理论,对H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把握,指出了H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质量管理数据“有效性”差;其次,质量管理体系更新不足及“两张皮”现象;第三,“质量信息孤岛”现象及质量管理效率低;第四,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不足;第五,质量成本损失严重等。针对H企业存在以上突出的质量管理问题,从质量文化战略、质量管理流程的系统性、质量管理执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原因分析。经过主要问题的识别和原因的分析,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对各个质量目标管理过程、客户导向管理过程、以及管理资源支持过程进行流程优化,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统计分析、质量改进,建立一套更加完善、高效、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为了更好提升优化后的流程质量管理效率和执行力,本文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结合H企业现有的QAD系统、OA系统等提出质量管理数字化集成和优化对策,建立H企业数字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MQ1),MQ1系统中将重点搭建H企业的质量目标数字化平台、流程文档控制系统、供应商质量管理平台、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平台、客户质量管理平台、以及质量追溯管理系统。通过MQ1各功能模块的搭建实施,提升H企业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进而提升H企业的质量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H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给集团内外的其它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江永泽[10](2019)在《KT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的研究》文中认为KT公司是为国防提供航空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航空产品质量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作为航空人,就必须视质量为立业之基,兴业之本,扎扎实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实物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俨然成为企业生存法则。本文从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出发,通过对质量管理现状以及航空工业集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的梳理和阐述,研究了KT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十三五期间,KT公司得到了高速发展,专业领域得到了快速拓展,产品种类倍增,但是KT公司在质量管理上存在供应商质量排名靠后、内外部质量问题偏多、返修产品数量居高不下、交检和提交合格率不达标以及内外部审核不符合项较多等问题。在仔细研读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KT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部审核流于形式,举一反三不到位;质量监督不到位,制度与执行两张皮问题严重;全员质量意识不强,观念和理念不到位;质量责任机制不健全,责任没有层层压实;质量数据收集和分析不足,全面质量改进未形成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了KT公司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明确了质量管理优化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开展质量审计和质量绩效评价,推动质量改进等措施,同时提出了推动KT公司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落地要发挥领导作用,加强质量队伍和质量文化建设,保持内外部沟通等四方面的保障措施。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结合,将理论研究与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揭示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以KT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希望给类似企业的发展带来思考和借鉴。
二、GDNZ公司质量部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NZ公司质量部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本文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理论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ISO9000标准相关研究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
2.2.3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3 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A企业现状 |
3.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质量体系初期建设情况 |
3.2.2 A企业质量方针与目标 |
3.2.3 职能分配 |
3.2.4 现有质量体系文件内容 |
3.3 A企业质量体系现状调查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调查结果 |
3.4 质量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客户服务方面 |
3.4.2 纠正措施方面 |
3.4.3 预防措施方面 |
3.4.4 记录控制方面 |
3.4.5 人员情况方面 |
4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及实施 |
4.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客户服务环节优化 |
4.2.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2.2 引入过程能力指数 |
4.3 纠正措施环节优化 |
4.3.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3.2 设计质量激励机制 |
4.4 预防措施环节优化 |
4.4.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4.2 引入风险系数 |
4.5 记录控制环节优化 |
4.5.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5.2 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4.6 人员情况环节优化 |
4.6.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6.2 应用戴明环加强员工培训 |
4.7 质量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5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评估 |
5.1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权重分析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构建判断矩阵 |
5.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2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A |
附录2 调查问卷B |
致谢 |
(2)J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全面质量管理 |
2.1.2 DMAIC五步改进法 |
2.1.3 数据质量(Data Quality) |
2.1.4 质量成本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全面质量管理 |
2.2.2 六西格玛理论和DMAIC五步法 |
2.2.3 数据质量理论 |
2.2.4 质量成本理论 |
2.2.5 文献总评 |
第三章 J公司现状及其质量问题分析 |
3.1 J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 J公司质量管理问题描述 |
3.2.1 新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
3.2.2 新产品的订货周期长 |
3.2.3 质量费用高 |
3.3 J公司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3.3.1 新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
3.3.2 产品订货周期长问题分析 |
3.3.3 质量费用问题分析 |
3.3.4 质量问题分析汇总 |
第四章 J公司质量改进策略 |
4.1 新产品质量问题 |
4.1.1 DMAIC案例背景 |
4.1.2 D---项目问题定义 |
4.1.3 M---测量阶段 |
4.1.4 A---分析阶段 |
4.1.5 I---改进阶段 |
4.1.6 C---控制阶段 |
4.1.7 项目收益 |
4.1.8 项目总结 |
4.2 产品订货周期长 |
4.2.1 改进策略 |
4.2.2 改进策略扩展 |
4.3 质量费用问题 |
4.3.1 质量检测费用 |
4.3.2 质量流程复杂 |
4.3.3 外包生产 |
4.3.4 收购公司质量补救 |
4.3.5 质量职责不清 |
4.3.6 监管环境变化 |
4.4 改进策略汇总 |
第五章 J公司质量策略实施保障和初步实施效果评价 |
5.1 质量策略实施保障 |
5.1.1 组织架构 |
5.1.2 人员考核 |
5.1.3 管理流程 |
5.1.4 技术投入 |
5.1.5 培训 |
5.1.6 质量文化 |
5.2 质量策略初步实施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和启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3 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质量管理概念和发展历程 |
2.1.1 质量管理概念 |
2.1.2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介绍和原则 |
2.2.1 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
2.2.2 质量管理原则 |
2.3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及运行意义 |
2.3.1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
2.3.2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意义 |
2.3.3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在民营企业运行情况 |
第三章 ASD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ASD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
3.1.2 质量管理人员职责 |
3.1.3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情况 |
3.2 ASD公司质量管理情况分析 |
3.2.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情况 |
3.2.2 ASD公司产品质量情况 |
3.2.3 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 |
3.3 ASD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本地化程度不高 |
3.3.2 存在有章不循的情况 |
3.3.3 纠正措施无效导致问题重复发生 |
3.3.4 顾客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 |
3.4 ASD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3.4.1 标准理解不到位 |
3.4.2 员工质量意识不高 |
3.4.3 质量奖惩机制不健全 |
3.4.4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
3.5 ASD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对标GJB9001C标准要求分析 |
3.5.1 GJB9001C标准重点要求理解 |
3.5.2 ASD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标GJB9001C标准要求差距分析 |
第四章 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体系构建目标和原则 |
4.1.1 体系目标 |
4.1.2 体系构建遵循原则 |
4.2 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 |
4.2.1 构建方法 |
4.2.2 构建思路 |
4.3 体系构建方案 |
4.3.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修订 |
4.3.2 质量组织机构优化及职能调整 |
4.3.3 体系过程识别和分析 |
4.3.4 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
4.4 体系建设五阶段内容 |
4.4.1 导入阶段 |
4.4.2 建立阶段 |
4.4.3 实施阶段 |
4.4.4 认证阶段 |
4.4.5 维护阶段 |
第五章 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
5.1 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
5.2 强化领导作用 |
5.3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
5.4 培养质量管理骨干 |
第六章 结论 |
6.1 成果 |
6.2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ASD公司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 B ASD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标GJB9001C标准主要差距分析表 |
附录 C 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分析责任分配矩阵表 |
附录 D ASD公司识别的过程对标GJB9001C标准条款的关系矩阵表 |
(4)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 |
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 PDCA循环理论 |
2.2.1 PDCA循环的特点 |
2.2.2 PDCA循环四个阶段 |
2.3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2.3.1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五大工具 |
2.3.2 IATF16949 标准和ISO9001 标准 |
3 MCT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MCT公司概况 |
3.2 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3.2.2 MCT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
3.2.3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
3.3 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控性差 |
3.3.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不足 |
3.4 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文件管理不规范 |
3.4.2 缺乏有效的供应商管理 |
3.4.3 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
3.4.4 质量队伍人员不足 |
3.4.5 员工培训不足 |
3.4.6 试验体系不健全 |
4 MCT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
4.1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目标 |
4.2 优化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
4.3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控 |
4.4 优化供应商选择与管理 |
4.5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培训 |
5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人才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5.4 文化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PC) |
2.1.2 “PDCA循环”理论 |
2.1.3 设计质量管理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控制图 |
2.2.2 因果图 |
2.2.3 帕累托图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 |
3.1 M药业有限公司概况 |
3.1.1 M药业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
3.1.2 中药饮片产品生产流程 |
3.2 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 |
3.2.1 M公司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
3.2.2 M公司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图 |
3.2.3 M公司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
3.2.4 M公司质量管理活动 |
3.2.5 M公司文件管理制度 |
第4章 M公司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1 现有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得到严格执行 |
4.1.1 供应商审计不严 |
4.1.2 质量管理流程被随意变更 |
4.1.3 生产设备运营时“跑冒滴漏” |
4.2 质量管理没有覆盖生产全过程 |
4.2.1 难以实时监控的种植过程 |
4.2.2 仓储管理中定量检测环节缺失 |
4.3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模糊不全 |
4.3.1 检验报告过于简单 |
4.3.2 质量管理文件被随意修改编造 |
4.4 质量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不高 |
4.4.1 多数质量管理人员不清楚质量管理目标 |
4.4.2 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
4.5 质量管理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
4.5.1 产品偏差数量超出规定范围 |
4.5.2 产品包装常被盗用仿冒 |
第5章 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 |
5.1 专家访谈 |
5.1.1 访谈目的与访谈对象 |
5.1.2 访谈设计与内容 |
5.1.3 访谈结论及其分析 |
5.2 调查问卷 |
5.2.1 调查背景及目标 |
5.2.2 调查问卷设计 |
5.2.3 调查问卷过程 |
5.2.4 调查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5.2.5 调查问卷反映的管理问题成因剖析 |
5.3 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问题成因综合分析 |
5.3.1 质量管理重认证轻落实 |
5.3.2 质量管理覆盖范围不全面 |
5.3.3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繁多复杂 |
5.3.4 缺乏培养高素质专业质量管理人才的土壤 |
5.3.5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6章 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优化方案 |
6.1 打造系统性质量管理培训体系 |
6.1.1 建设系统性质量管理培训体系 |
6.1.2 完善质量管理培训保障体系 |
6.2 打造公司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
6.2.1 以二维码为基础的质量追溯系统结构 |
6.2.2 二维码的防伪设计 |
6.3 建设数字化文件管理系统 |
6.4 质量部下设质量风险管理部门 |
第7章 优化方案实施与预评估 |
7.1 质量管理系统性培训实施与预评估 |
7.2 质量追溯系统建立及预评估 |
7.3 数字化文件管理系统建设与预评估 |
7.4 质量风险管理活动的实施与预评估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未来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薪酬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薪酬与薪酬体系 |
2.1.1 薪酬定义 |
2.1.2 薪酬功能 |
2.1.3 薪酬体系 |
2.1.4 薪酬体系类型 |
2.2 薪酬的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薪酬等级理论 |
2.2.3 宽带薪酬理论 |
2.2.4 全面薪酬理论 |
3 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现状 |
3.1 Q公司简介 |
3.2 Q公司组织架构 |
3.3 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现状 |
4 Q公司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4.2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2.1 调研样本特点分析 |
4.2.2 满意度统计分析 |
4.3 对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
4.3.1 分配制度不够透明 |
4.3.2 不同层级差异过大 |
4.3.3 同级之间平均分配 |
4.3.4 能力激励导向缺失 |
4.3.5 激励制度执行欠佳 |
5 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措施 |
5.1 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原则、目标及思路 |
5.1.1 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原则 |
5.1.2 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目标 |
5.1.3 员工薪酬体系优化基本思路 |
5.2 构建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 |
5.2.1 增强员工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
5.2.2 分层分类考核不同岗位员工 |
5.2.3 兼顾薪酬体系的效率和公平 |
5.2.4 建立绩效导向的薪酬制度体系 |
5.3 Q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方案 |
5.3.1 明确岗位职责 |
5.3.2 定好基础薪酬 |
5.3.3 优化可变薪酬 |
5.3.4 附加福利薪酬 |
5.3.5 健全薪酬制度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
2.1.2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
2.1.3 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 |
2.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3 天安药业仿制药质量管理现状描述 |
3.1 天安药业简介 |
3.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质量管理要求 |
3.2.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概况 |
3.2.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内在质量要求 |
3.2.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外在质量要求 |
3.3 天安药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状 |
3.3.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情况 |
3.3.2 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开展情况 |
3.4 天安药业仿制药质量管理现状 |
3.4.1 质量管理团队情况 |
3.4.2 生产、检验仪器设备及硬件情况 |
3.4.3 物料供应商管理情况 |
3.4.4 质量管理文件体系情况 |
3.4.5 质量培训体系情况 |
3.4.6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执行情况 |
4 天安药业仿制药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安药业仿制药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4.1.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研究资料不完善 |
4.1.2 药品注册产品试制成本高 |
4.1.3 质量管理体系偏差呈上升趋势 |
4.1.4 质量管理过程中未及时进行风险识别评估 |
4.2 天安药业仿制药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常态化的质量管理 |
4.2.2 质量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
4.2.3 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均 |
4.2.4 风险管理运用不足 |
5 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提升的策略 |
5.1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改进策略选择 |
5.1.1 全面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的应用 |
5.1.2 常态化的质量体系规范管理 |
5.1.3 数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
5.2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策略选择 |
5.2.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研发设计 |
5.2.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项目管理 |
5.2.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转移 |
5.2.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开展的质量管理关键点 |
6 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的保障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2 企业战略保障 |
6.3 硬件设施保障 |
7 展望 |
7.1 本研究的局限 |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绩效考核体系理论概述 |
2.1 绩效与绩效管理概述 |
2.1.1 绩效 |
2.1.2 绩效管理 |
2.2 绩效考核概述 |
2.2.1 绩效考核的概念 |
2.2.2 绩效考核的内涵 |
2.3 绩效考核方法 |
2.3.1 KPI绩效指标考核法 |
2.3.2 360 度反馈法 |
2.3.3 MBO目标管理法 |
2.3.4 平衡计分卡考核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组织机构图 |
3.1.3 人力资源状况 |
3.2 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特性分析 |
3.3 部门及岗位设置现状 |
3.3.1 总部职能部门现状 |
3.3.2 异地分公司现状 |
3.4 薪酬分配现状 |
3.4.1 一线员工薪酬分配 |
3.4.2 管理人员薪酬分配 |
3.5 激励机制现状 |
3.6 月度考评现状 |
3.6.1 考评标准 |
3.6.2 考评过程 |
3.6.3 考评应用 |
3.7 问卷调查 |
3.7.1 调查表 |
3.7.2 调查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驻异地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
4.1.2 岗位职责存在的问题 |
4.1.3 薪酬分配存在的问题 |
4.1.4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5 绩效指标存在的问题 |
4.1.6 考评实施和应用存在问题 |
4.2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机构定员未从分公司全局考虑 |
4.2.2 岗位说明书生搬硬套 |
4.2.3 薪酬分配不合理 |
4.2.4 激励机制未细分 |
4.2.5 绩效指标设计不科学 |
4.2.6 管理者对分公司绩效考评重视力度不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方案 |
5.1 异地分公司组织机构调整 |
5.1.1 明确各异地分公司职能部门 |
5.1.2 定编优化 |
5.1.3 隶属关系的梳理 |
5.2 更新岗位说明书 |
5.2.1 工作分析 |
5.2.2 岗位说明书 |
5.3 薪酬分配改进 |
5.3.1 一线员工薪酬改进 |
5.3.2 管理辅助人员薪酬改进 |
5.4 制定差异化异地激励机制 |
5.4.1 异地补贴系数细化 |
5.4.2 异地职级工资晋升激励 |
5.5 绩效指标的制定 |
5.5.1 分公司级绩效指标的制定 |
5.5.2 部门绩效指标的制定 |
5.5.3 员工绩效指标的制定 |
5.6 领导参与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改进后的实施 |
6.1 人力资源调配 |
6.1.1 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
6.1.2 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 |
6.2 绩效宣传与考评责任书签订 |
6.2.1 绩效宣传与培训 |
6.2.2 考评责任书的签订 |
6.3 考评实施 |
6.4 考评应用 |
6.4.1 月度绩效工资关联 |
6.4.2 职务晋升 |
6.4.3 培训教育提供依据 |
6.4.4 取长补短、优化配置 |
6.5 考评沟通反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H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提升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 |
2.1.1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
2.1.2 推行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
2.2 质量管理方法 |
2.2.1 零缺陷管理 |
2.2.2 PDCA戴明环 |
2.2.3 全面质量管理 |
2.3 数字化管理 |
2.3.1 数字化 |
2.3.2 数字化质量管理 |
2.3.3 质量管理数字化的意义 |
第三章 H企业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及分析 |
3.1 H企业概况 |
3.1.1 H企业简介 |
3.1.2 H企业质量管理方针、目标与愿景 |
3.2 H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 |
3.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3.2.2 H企业组织架构图及各部门的职责分配 |
3.2.3 H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 |
3.3 H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质量管理数据的“有效性”差 |
3.3.2 质量管理体系更新不足及“两张皮”现象 |
3.3.3“质量信息孤岛”现象及质量管理效率差 |
3.3.4 产品质量追溯问题 |
3.3.5 质量成本损失严重 |
3.4 H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质量文化与质量战略意识不足 |
3.4.2 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 |
3.4.3 质量管理要求执行不到位 |
第四章 H企业数字化提升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
4.1 H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4.1.1 加强质量目标管理过程改善 |
4.1.2 顾客导向过程改善 |
4.1.3 资源支持过程改善 |
4.2 H企业数字化提升质量管理的对策 |
4.2.1 质量管理数字化方案设计 |
4.2.2 质量目标管理可视化平台 |
4.2.3 MQ1文控管理系统 |
4.2.4 产品设计开发PDM平台 |
4.2.5 供应商质量管理平台 |
4.2.6 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数字化 |
4.2.7 客户质量管理平台 |
4.2.8 条码质量追溯系统 |
4.3 H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提升的保障措施 |
4.3.1 组织保障 |
4.3.2 人才技术保障 |
4.3.3 制度保障 |
4.3.4 文化保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KT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的内涵 |
2.1.1 质量的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1 质量检验阶段 |
2.2.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2.2.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2.3 质量管理体系 |
2.3.1 GJB9001系列标准的形成过程 |
2.3.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 |
2.3.3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
2.3.4 管理评审 |
2.3.5 双五归零 |
2.4 质量管理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T公司产品实物质量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KT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KT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
3.1.2 质量管理人员结构及职责 |
3.2 K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状况 |
3.2.1 军品及非航空民品体系认证情况 |
3.2.2 民机及转包质量体系认证情况 |
3.2.3 质量体系换版情况 |
3.3 KT公司产品实物质量存在的问题 |
3.3.1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供应商质量评价靠后 |
3.3.2 内外部质量问题依然偏多 |
3.3.3 返修产品数量居高不下 |
3.3.4 厂内验收及提交合格率不高 |
3.3.5 内外部审核不符合项较多 |
3.4 KT公司实物质量现状调查及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调查对象选择 |
3.4.3 问卷调查结果 |
3.5 KT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分析 |
3.5.1 内部审核流于形式 |
3.5.2 质量监督不到位 |
3.5.3 全员质量意识不强 |
3.5.4 质量责任机制不健全 |
3.5.5 全面质量改进未形成有效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T公司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
4.1 质量管理优化的原则 |
4.1.1 预防为主的原则 |
4.1.2 全员参与的原则 |
4.1.3 持续改进的原则 |
4.1.4 过程管理的原则 |
4.2 质量管理优化的目标 |
4.3 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
4.3.1 开展产品质量审计 |
4.3.2 开展全员质量绩效评价 |
4.3.3 开展全面质量改进 |
4.4 KT公司实施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4.4.1 领导作用发挥 |
4.4.2 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4.4.3 沟通保障 |
4.4.4 质量文化建设保障 |
4.5 质量管理优化方案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GDNZ公司质量部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黄立涛.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J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D]. 段锴. 苏州大学, 2020(03)
- [3]ASD公司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王文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MC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张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M公司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 秦袁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Q公司员工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王艳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天安药业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何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8]LZFZ异地分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D]. 敖冰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H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提升质量管理的研究[D]. 韦泳键.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KT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的研究[D]. 江永泽.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