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火电厂排污收费现状及收费制度改革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韩菲[1](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张晶杰[2](2020)在《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发展一直以煤炭为主,中国电力发展以煤电为主。几十年来煤炭和煤电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的重任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任。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其中煤电污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典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和以细颗粒物(包括在环境中转化的二次污染物)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另一方面,煤炭具有高碳化石能源的本质属性,在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和煤电发展如何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好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环保和节能法规、政策,在电力发展领域,不断出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环境经济新政策、新举措,以满足电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接近到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如何在新时代,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要求,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是能源环境经济领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辅助以模型工具,分析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构建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并重点分析碳交易和环保电价政策的机制和成本效益影响,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研究了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燃煤发电行业是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政策内涵和实施效果对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分析对中国燃煤发电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包括能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环境“3E”平衡理论、能源发展的约束性理论,以及科斯定理、庇古定理;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理论依据,提出了新时代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研究了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完成国家面对工业化生产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都积极采取环境经济政策,根据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程度、范围和特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因地因城因时施策,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国外不同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了环境税(费)、许可证、补贴政策,并对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点进行分析。第三,评析了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价格政策(电价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燃煤电厂相关经济政策,梳理了历史脉络和机理,初步提出了政策优化的思路。第四,提出了新时期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析新时代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煤电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中需要取消、完善、增加的政策工具。第五,分析了碳交易与环保电价这两项重点政策对煤电企业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燃煤电厂在不同地区、不同容量机组、不同利用小时数等因素下污染物控制成本水平和电力转型背景下影响环保电价敏感性因素,为在新时代继续完善这一重要机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可操作的建议。第六,在结论中指出新时代燃煤电厂环境经济政策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视燃煤发电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成效显着,高水平清洁化的燃煤发电环境政策需要改革,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建议一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与电力转型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相结合,二是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四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周瑶[3](2020)在《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武汉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的一部分,在武汉市经济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离其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目前,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行业工作机制不完善、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等诸多问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实施,而选择合适的产业政策工具,是保证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而国内关于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并且各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照搬,故而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需求。本文以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采用时政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借鉴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梳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深入研究我国及国内典型城市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结合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对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政策工具进行选择。1.详细阐述了公共政策和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分类,总结归纳了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并依据节能环保产业特点,明确了从政府这一政策实施主体角度出发,将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划分为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规范政策这两类。2.为提高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运用时政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和产业发展周期,整合出了一个内容丰富、齐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进一步的研究了政策工具特性和产业生命周期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对发展适应性政策工具的差异化选择。3.为提供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可借鉴政策工具运用经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时政分析、共词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盐城、湖州、宜兴3地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特点,总结出了4条先进经验。4.为确保下一步提出的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建议切实可行,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企业发展目标和需求,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了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结合以上研究成果,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集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武汉市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性政策工具进行了选择,并对具体的政策工具运用方式进行了分析。
赵雅君[4](2019)在《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研究》文中指出火力发电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火电生产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乌兰察布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毗邻中国煤炭主要产区大同、准格尔,煤炭资源丰富,大多数采用火力发电的方式提供能源,是火电企业集中地区。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环境污染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火电企业作为重点污染排放源,加强对其的监管,关系到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支撑,也为其他燃煤行业今后实施相关改造探出了一条路。但目前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方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因此,对火电厂排污监管研究十分必要。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着眼于乌兰察布地区的火电厂,针对乌兰察布市政府在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的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试图找到能够解决当前政府监管困境的新思路和新对策,这也是未来政府对环境污染监管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乌兰察布市火电厂环境污染和政府监管现状情况展开分析,调研国内外政府对火电厂环境污染的监管研究文献,归纳整理了政府监管、环境污染相关理论,为开展下文提供理论依据。(2)深度分析乌兰察布市火电厂环境污染情况,主要包括火电企业发展现状、生产污染现状以及政府监管现状;对当前阶段乌兰察布市政府提高监管力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进行阐述。尤其在分析乌兰察布市火电厂环境污染存在问题上,认为政府监管存在漏洞、事中事后监管不够、政府监管者的监管执行力不强、社会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归根结底是监管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不强、市场机制运用不足、对政府监管行为的监督不够和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问题。(3)针对政府对火电厂环境监管表现出的多种问题,本文从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法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健全完善对政府监管监督激励、构建社会对污染行为的监督体系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刻阐述,对乌兰察布市政府在火电厂环境监管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佳[5](2018)在《环境保护税开征对H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因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环境污染范围在不断扩大、生态破坏程度在逐渐加重以及能源资源的短缺等问题使人们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应运而生,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火力发电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其行业特点,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因此其对环境保护税的敏感性要比其他类型企业更为明显。本文利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环境税保护税、排污费等相关环保政策、环境成本计量、经济效益及影响方面的研究;其次,概述了我国环境保护税政策的发展情况、外部性理论、庇古税、环境污染成本曲线和税收公平理论;再次,对H火电企业的环保成本进行分类、确认与计量,运用敏感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方法,测度在不同约束条件下H火电企业应交的税额,并对环境保护税开征前后H火电企业税费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税额标准提高和应税污染物排放增加时,会给企业带来较重税负,增加企业的相关成本。火力发电企业的一个特征在于其高排放和高污染性,而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会使企业在短期内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为能源行业的治污减排带来利好,随着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调整企业产业结构、改进技术以及增加环保投入等,推动企业减负,最终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郑思亮[6](2016)在《H市XX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雾霾现象越来越明显,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火力发电行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高污染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本阻碍火电企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重要阻碍。火电企业作为传统的发电行业,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为重要,因此,针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研究,对于提高火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控制火电企业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两方面对环境成本核算进行构建模型,并将其应用到H市XX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中,最后针对H市XX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提出完善建议。本文采取的是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进行应用研究。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环境问题研究,更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活动,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研究,从而降低火力发电企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为了更客观和准确的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介绍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特点,方法和影响因素。(2)结合目前国内外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3)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进行分类,从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的角度进行模型构建。(4)通过H市XX火力发电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量化环境成本的核算,得出环境成本核算的结果。(5)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H市XX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目前H市XX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意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H市XX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参考。
潘萌[7](2016)在《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环境税费改革成为日益增长的趋势所向。火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其行业特点,也对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由于环境成本在火电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环境税费的征收对火电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火电企业如果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本文利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环境税费、环境成本计量及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其次,介绍了我国与火电企业相关的环境税费,分析我国环境税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改革发展趋势。再次,运用定性及定量方法分析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成本造成的影响,构建了环境成本的定量计算模型,并举算例进行验证。然后,在环境税费越来越严格的发展趋势下,对环境成本计量模型进行了修改。最后,根据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成本控制理论,提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给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将生命周期法应用到环境成本控制中,补充环境成本专项报告,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保障机制。本文的研究成果:第一,将环境税费与火电企业结合起来,提出了与火电企业相关的环境税费。第二,构建火电企业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指出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第三,提出了环境成本控制对策,运用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法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赵霆[8](2013)在《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应用研究 ——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文中提出火电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火电企业也是我国污染物的排放大户,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成本的重要性也随之凸现出来。能否把环境成本纳入发电总成本进行研究应用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火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关系到能否有效控制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对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研究应用并量化计算是很有必要又刻不容缓的。本文通过:现状分析——观点提出——模型构建——实例应用——管理建议的思路,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模型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本论文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影响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排污种类、环保技术和环境经济政策。(2)结合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将环境成本通过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来分别建立模型。(3)以某火电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详细对其环境成本进行了量化的计算及相关数据分析。(4)最后,从加强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管理、完善国家政策和体系、开发新能源并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隽[9](2013)在《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同时具有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的双重属性,虽然无法像其他商品流通行业一样,通过自由竞争路径来实现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双提高,但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及政府监管的内在和外在双重要求下,必须以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供应和公平优质服务为目标开展业务。深入研究如何在电力行业内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资源禀赋特性、电力消费与生产中心分布的不对称以及逐年大幅增长的电力消费量,使得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持续供应危机,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相对于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竞争,未来区域之间合作与电力互换的趋势更加显着。由于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利益协调需要具备一定依据。因此,本文从经济和减排两个角度研究区域之间的电力互换问题,完成的工作主要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区域电力互换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核电资源、煤炭发电资源和天然气发电资源区域分布条件;剖析了我国区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需求平衡。(2)针对区域电力互换能效、排放与相关政策,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发电资源的发电能效、高耗电行业区域分布及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介绍了国内外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3)针对区域电力互换成本、价格及相关政策,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发电资源的发电成本、上网电价和区域间销售电价,并介绍了关于电力价格的相关法律法规。(4)针对区域间电力互换的判定问题,对比分析了区域间购煤发电和直接购电成本,以区域电力互换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区域电力外送和区域电力外购判定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电力外购优化模型。(5)针对区域燃煤发电互换问题,基于我国区域间燃煤发电上网价格比较,构建了区域燃煤发电互换节煤量分析模型、发电增值分析模型和污染物减排分析模型,算例结果表明,区域燃煤发电互换具有经济和环境效益。(6)在区域燃煤发电互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间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问题,讨论了区域多类型发电参与电力互换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别构建了区域间多类型发电互换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模型,算例结果表明,可通过充分实现不同区域多种类型能源资源之间的发电互换,取得更加显着的电力互换效益。(7)在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多区域、多类型发电参与电力互换交易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区域电力市场协调机制下发电资源调度优化模型,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了不考虑时段情形和考虑时段情形下的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宋海鸥[10](2013)在《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支撑及其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关系密切,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排污费收费标准偏低、排污收费范围有局限、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偏轻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监管成本高等问题。及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改革排污收费制度,贯彻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参与权,提高环境执法水平等措施将有助于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改善。
二、我国火电厂排污收费现状及收费制度改革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火电厂排污收费现状及收费制度改革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环境税的产生 |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大气污染规制 |
2.1.2 环保税 |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
4.1.1 研究方法 |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
4.2.1 研究方法 |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5 结果与讨论 |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
5.1.3 基准回归结果 |
5.1.4 稳健性检验 |
5.1.5 机制检验 |
5.1.6 结果与讨论 |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
5.2.1 理论假设 |
5.2.2 实证过程 |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
5.2.4 安慰剂检验 |
5.2.5 机制检验 |
5.2.6 结果与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
6.2 对策建议 |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致谢 |
(2)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
1.2.3 电力相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进展 |
1.2.4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
1.3.1 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
1.3.2 各章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理论分析 |
2.1 能源经济环境平衡理论 |
2.1.1 能源经济理论 |
2.1.2 “3E”平衡理论 |
2.1.3 约束性理论 |
2.2 环境经济政策理论 |
2.2.1 对庇古税基本内涵的理解 |
2.2.2 对科斯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 |
2.3 中国煤电发展环境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的应用 |
3.1 美国 |
3.1.1 清洁空气市场计划 |
3.1.2 碳排放权交易 |
3.2 欧洲 |
3.2.1 大气污染物管理 |
3.2.2 碳减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评析 |
4.1 政策框架的形成及特点 |
4.2 几项重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分析 |
4.2.1 排污费与环境税 |
4.2.2 环保电价 |
4.2.3 排污权交易 |
4.2.4 排污权有偿使用 |
4.2.5 排污许可 |
4.3 碳减排政策分析 |
4.3.1 电价调节政策 |
4.3.2 碳排放权交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构建 |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力环境经济政策趋势 |
5.1.1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作用 |
5.1.2 “3E”平衡点向低碳侧移动 |
5.2 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要求和难点 |
5.2.1 新能源体系对电力转型的要求 |
5.3 |
5.3.2 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
5.3.3 新时代环境政策的框架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煤电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分析评估 |
6.1 碳交易对煤电发展的影响分析 |
6.1.1 碳交易对不同的发电主体影响机制分析 |
6.1.2 碳交易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效益影响分析 |
6.2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成本效益分析 |
6.2.1 燃煤发电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发展分析 |
6.2.2 不分地区脱硫、脱硝、除尘成本结构分析 |
6.2.3 各区域平均成本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煤电将继续为能源电力在中短期的低碳转型发挥支撑作用 |
7.1.2 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燃煤发电领域成效显着 |
7.1.3 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完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 |
7.1.4 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改革以适应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管理改革要求 |
7.1.5 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7.2.1 积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改革 |
7.2.2 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
7.2.3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 |
7.2.4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政策基础理论 |
2.1 公共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分类 |
2.1.1 公共政策的定义 |
2.1.2 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定义 |
2.1.3 政策工具的分类 |
2.2 产业政策理论 |
2.2.1 产业政策的定义 |
2.2.2 产业政策的分类 |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
2.3.2 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政策工具选择时政分析 |
3.1 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
3.2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
3.2.1 美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
3.2.2 德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
3.2.3 日本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
3.2.4 国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特征 |
3.2.5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
3.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
3.3.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发展现状及发展重点 |
3.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的构建及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3.4.1 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构建 |
3.4.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政策工具特性 |
3.4.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产业生命周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典型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聚类分析 |
4.1 数据来源、预处理与聚类分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预处理 |
4.1.3 聚类分析 |
4.2 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4.2.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
4.2.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
4.3 湖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4.3.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
4.3.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
4.4 宜兴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4.4.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
4.4.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
4.5 小结 |
第五章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
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
5.1.1 政策概况 |
5.1.2 推进机制 |
5.1.3 政策导向作用分析 |
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
5.2.1 产业概况 |
5.2.2 发展特点 |
5.3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及需求分析 |
5.3.1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分析 |
5.3.2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需求分析 |
5.4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5.5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分析 |
5.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
5.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
附录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具体范畴及发展重点汇总 |
附录3 节能环保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4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分类认定标准 |
(4)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政府对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相关理论 |
1.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理论 |
2.政府监管失灵理论 |
3.多中心治理理论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二、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的现状分析 |
(一)乌兰察布市本地区火电厂基本情况 |
1.乌兰察布市本地区电厂数目 |
2.乌兰察布市本地区发电量 |
(二)乌兰察布市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情况 |
1.乌兰察布市本地区火力发电厂发展现状 |
2.乌兰察布市本地区火电厂的污染情况 |
(三)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 |
1.监管主体 |
2.监管依据 |
3.监管方式 |
4.监管效果 |
三、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存在问题 |
1.监管制度法律机制存在欠缺 |
2.全过程监管存在不足 |
3.政府监管执行落地较弱 |
4.社会参与者监督力量缺乏 |
(二)原因分析 |
1.防治火电厂污染的地方法规政策操作性不强 |
2.对排污标准执行力度不足 |
3.监管技术水平有限,形式单一 |
4.传统政府监管模式与现代火电厂市场运行需求相矛盾 |
四、提高乌兰察布市政府监管水平的对策 |
(一)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
1.不断提高政府监管法治意识 |
2.增强地方政府规章建设 |
3.整合政府监管办法 |
4.优化火电厂行业绿色环境标准 |
(二)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实现有效监管 |
1.发挥市场导向功能 |
2.促进火电厂技术创新 |
(三)健全完善对政府监管监督激励 |
1.乌兰察布市政府对火电厂的环境污染全过程监管 |
2.优化政府执行机制 |
3.建立科学的选拔人才和竞争机制 |
4.培养执行力文化 |
(四)构建社会对污染行为的监督体系 |
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2.以政府环境监督为主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环境保护税开征对H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环境保护税政策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庇古税 |
2.2.3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曲线 |
2.2.4 税收公平理论 |
第三章 环境保护税开征前相关税费政策对H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 |
3.1 H火电企业简介及环境保护税开征前相关政策 |
3.1.1 H火电企业简介 |
3.1.2 火电企业生产流程及其污染物排放 |
3.1.3 排污费征收的相关政策 |
3.2 2015年度-2017年度排污费及财务数据分析 |
3.2.1 H火电企业2015年度-2017年度排污费相关数据 |
3.2.2 H火电企业2015-2017年相关成本数据 |
3.3 污染物排放量趋势分析 |
3.4 环境保护税开征前排污费制度对H火电企业的影响 |
第四章 环境保护税对H火电企业环保成本的影响 |
4.1 环境保护税与火电企业相关规定及计税依据 |
4.1.1 环境保护税总则 |
4.1.2 环境保护税计税依据 |
4.2 H火电企业环保成本的分类与计量 |
4.2.1 环境保护成本的确认 |
4.2.2 H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 |
4.2.3 H火电企业相关环保成本的计量 |
4.3 敏感性分析 |
4.3.1 不同征收标准下排放大气污染物应交税额分析 |
4.3.2 不同征收标准下排放水污染物应交税额分析 |
4.3.3 现行征收标准下不同污染物排放当量数应交税额分析 |
4.3.4 环境保护税开征前后H火电企业税费对比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建议 |
5.2.1 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心 |
5.2.2 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
5.2.3 改进生产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
5.2.4 上下游企业资源多极化利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H市XX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的理论概述 |
2.1 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关内涵 |
2.2 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成本特点 |
2.3 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 |
2.4 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
2.4.1 污染者付费原则 |
2.4.2 损害者补偿原则 |
2.4.3 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 |
2.5 影响火电企业的环境经济政策 |
第三章 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3.1 环境成本的确认 |
3.2 环境预防成本 |
3.2.1 环保设备投资成本 |
3.2.2 环境保护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
3.2.3 环境相关其他成本 |
3.3 环境损失成本 |
3.3.1 污染物的排放收费 |
3.3.2 气体污染物的排污收费标准的确定 |
3.3.3 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 |
3.3.4 固体的排污收费 |
3.3.5 废水的排污收费 |
3.3.6 对职工的补偿支出及其他费用 |
3.3.7 形象宣传成本 |
第四章 H市XX电厂环境问题及成本核算 |
4.1 H市XX电厂基本概况介绍 |
4.1.1 H市XX电厂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 |
4.1.2 H市XX电厂的主要环保措施 |
4.1.3 H市XX电厂火力发电基本概况 |
4.2 H市XX电厂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
4.2.1 环境预防成本 |
4.2.2 环境损失成本 |
4.3 H市XX电厂环境成本核算及经营成本相关分析 |
4.3.1 H市XX电厂环境成本核算分析 |
4.3.2 H市XX电厂经营成本核算分析 |
4.3.3 环境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
4.4 H市XX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完善H市XX火力电厂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议 |
5.1 企业方面 |
(1)加大设备的科研投入,量化生产环节中的环境成本 |
(2)加强环境成本的过程监督 |
(3)加强员工培训,转变管理理念 |
5.2 政府方面 |
(1)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2)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
(3)全面落实排污权交易制度 |
(4)政府正确的引导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创新处 |
第2章 我国与火电企业相关的环境税费 |
2.1 环境税与环境费 |
2.1.1 环境税与环境费的定义 |
2.1.2 环境税与环境费的联系与区别 |
2.2 课征环境税费的理论支持 |
2.2.1 稀缺性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与火电企业相关的环境税费政策 |
2.3.1 排污收费制度 |
2.3.2 其他环境税费政策 |
2.4 环境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
2.4.1 环境税费存在的问题 |
2.4.2 环境税费改革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成本影响的分析 |
3.1 火电企业生产流程及其污染物质排放 |
3.2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定义及分类 |
3.2.1 环境成本定义 |
3.2.2 环境成本分类 |
3.3 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成本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3.4 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成本影响的定量分析 |
3.4.1 环境预防成本的计算 |
3.4.2 环境损失成本的计算 |
3.4.3 环境成本算例分析 |
3.4.4 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下的模型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
4.1.2 环境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 |
4.1.3 尚未形成规范的环境成本核算 |
4.1.4 缺乏对环境信息的专项披露 |
4.2 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4.2.1 清洁生产技术控制 |
4.2.2 作业成本法 |
4.2.3 生命周期法 |
4.3 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
4.3.1 转变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 |
4.3.2 加强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
4.3.3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 |
4.3.4 补充环境成本专项报告 |
4.3.5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保障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应用研究 ——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本文创新点及难点 |
1.4 本章小结 |
2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本文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定义及核算方法 |
2.1.1 本文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定义 |
2.1.2 现行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
2.1.3 本文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
2.2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特征 |
2.3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 |
2.3.1 污染者付费原则 |
2.3.2 损害补偿理论 |
2.3.3 环境成本内部化 |
2.4 本章小结 |
3 火电企业环境问题概述 |
3.1 火电企业主要污染物 |
3.2 火电企业主要环保措施 |
3.3 影响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环境经济政策 |
3.3.1 排污收费制度 |
3.3.2 排污权交易 |
3.3.3 环境保护的其他经济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4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4.1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
4.2 环境预防成本 |
4.2.1 环保设备投资成本 |
4.2.2 环保设备运行维护成本 |
4.2.3 环境相关其他成本 |
4.3 环境损失成本 |
4.3.1 污染物的排放收费 |
4.3.2 气体的排污收费标准的确定 |
4.3.3 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 |
4.3.4 固体的排污收费 |
4.3.5 废水的排污收费 |
4.3.6 对职工的补偿支出及其他费用 |
4.3.7 公关费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某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应用研究 |
5.1 某火电企业概况 |
5.2 某火电厂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
5.2.1 环境预防成本 |
5.2.2 环境损失成本 |
5.3 某火电厂环境成本核算及经营成本相关分析 |
5.3.1 某火电厂环境成本核算 |
5.3.2 某火电厂经营成本核算 |
5.3.3 环境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环境成本管理及政策建议 |
6.1 强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
6.1.1 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必要性 |
6.1.2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探索 |
6.1.3 三维管理模式在火电企业的初步构想 |
6.2 完善国家政策及管理体系 |
6.2.1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
6.2.2 尽快全面落实排污权交易制度 |
6.2.3 政府正确引导使用者 |
6.3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 |
6.3.1 新能源的概念 |
6.3.2 新能源简介 |
6.3.3 新能源的前景及意义 |
6.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电力消费区域间分布不对称 |
1.1.2 我国不同地区发电上网均价不同 |
1.1.3 我国区域间发电环境容量与排放控制目标不同 |
1.1.4 我国区域间销售电价水平不同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济贸易与能源电力消费关系研究 |
1.2.2 不同类型能源消费强度分析研究 |
1.2.3 电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 |
1.2.4 不同发电类型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研究 |
1.2.5 不同类型电源发电置换研究 |
1.2.6 销售电价与节能减排关系研究 |
1.2.7 区域电网及跨省电力交易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 第2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理论及资源条件分析 |
2.1 区域电力互换的工业生态学理论基础 |
2.1.1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
2.1.2 工业生态学全息论分析维度 |
2.1.3 区域电力互换的资源规划要素 |
2.1.4 各类发电资源条件总体分析 |
2.2 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分析 |
2.2.1 水力发电资源条件 |
2.2.2 风力发电资源条件 |
2.2.3 光伏发电资源条件 |
2.2.4 生物质发电资源条件 |
2.3 核电资源区域分布条件分析 |
2.4 煤炭发电资源分布条件分析 |
2.5 天然气发电资源分布条件分析 |
2.6 区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需求平衡分析 |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能效与排放及相关政策分析 |
3.1 发电能效差别分析 |
3.1.1 不同类型资源发电能效差别 |
3.1.2 不同单机容量发电能效差别 |
3.1.3 不同地区燃煤发电能效差别 |
3.2 高耗电行业区域分布分析 |
3.2.1 五大耗能行业用电量分地区分布 |
3.2.2 我国电解铝产能产量分地区分布 |
3.3 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分析 |
3.3.1 不同类型机组发电碳排放比较 |
3.3.2 火电机组污染物排放情况 |
3.3.3 各种燃料发电技术的废物排放量比较 |
3.4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
3.4.1 世界各国节能减排政策 |
3.4.2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电力互换的成本与价格及相关政策分析 |
4.1 不同类型资源发电成本差别分析 |
4.2 不同单机容量发电成本差别分析 |
4.2.1 燃煤机组发电成本分析 |
4.2.2 水力发电成本分析 |
4.2.3 核电成本分析 |
4.2.4 天然气发电成本分析 |
4.2.5 生物质发电成本分析 |
4.3 发电上网电价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发电上网电价类型 |
4.3.2 上网电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
4.4 区域间销售电价差别分析 |
4.4.1 销售电价类型分析 |
4.4.2 区域间销售电价差别分析 |
4.5 电力价格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分析 |
4.5.1 偏重发电侧调节的电价政策 |
4.5.2 侧重输配电调节的电价政策 |
4.5.3 各类电价政策的改进空间 |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间发电互换判定分析模型 |
5.1 购煤发电与购电选择比较分析模型 |
5.1.1 区域间购煤发电成本评价模型 |
5.1.2 区域间购电成本评价模型 |
5.1.3 算例分析 |
5.2 区域间电力外送与外购判定分析模型 |
5.2.1 区域电力外送判定分析模型 |
5.2.2 区域电力外购判定分析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区域电力外购优化模型 |
5.3.1 区域电力外送与外购对比分析模型 |
5.3.2 区域电力外购优化算法 |
5.3.3 算例分析 |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之间燃煤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 |
6.1 我国区域间燃煤电上网价格比较 |
6.1.1 地区之间火电企业上网价格比较 |
6.1.2 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比较 |
6.1.3 相邻地区火电机组上网电价比较 |
6.1.4 典型受端电网本地发电电价 |
6.1.5 分地区燃煤发电机组标杆电价 |
6.1.6 脱硫机组电价比较 |
6.2 燃煤发电互换节煤量分析模型 |
6.3 燃煤发电互换发电增值分析模型 |
6.4 燃煤发电互换污染物减排分析模型 |
6.5 区域间发电互换交易的效益算例分析 |
6.5.1 基础数据 |
6.5.2 算例结果 |
6.6 小结 第7章 区域之间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分析模型 |
7.1 区域间新能源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
7.1.1 区域间水电上网价格比较 |
7.1.2 区域间风电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
7.1.3 区域间生物质能发电上网价格比较 |
7.2 区域之间多类型发电互换经济效益分析模型 |
7.2.1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煤耗分析模型 |
7.2.2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成本分析模型 |
7.2.3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煤炭节约价值分析模型 |
7.3 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减排效益分析模型 |
7.3.1 多类型发电互换污染物减排价值分析模型 |
7.3.2 多类型发电互换效益增值计算模型 |
7.4 算例分析 |
7.4.1 基础数据 |
7.4.2 算例结果 |
7.5 小结 第8章 多区域多类型发电互换交易效益优化模型 |
8.1 区域电力市场协调机制下发电资源调度优化模型 |
8.1.1 区域间电力市场协调 |
8.1.2 区域间发电功率互换经济分析模型 |
8.1.3 区域间电力市场协调调度优化模型 |
8.2 不考虑时段情形下的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
8.2.1 发电互换效益计算模型 |
8.2.2 发电互换效益增值优化模型 |
8.2.3 算例分析 |
8.3 考虑多时段情形下区域发电互换交易优化模型 |
8.3.1 多时段发电互换效益计算模型 |
8.3.2 多时段发电互换效益增值优化模型 |
8.3.3 算例分析 |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
(10)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支撑及其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综述 |
(一) 有关二氧化硫气等有害气体排放控制的法律规定 |
(二) 有关粉尘排放控制的法律规定 |
(三) 有关尾气排放控制的法律规定 |
(四) 有关征收废气排污费的法律规定 |
(五) 有关废气污染治理的设施与技术的法律规定 |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排污费收费标准偏低 |
(二) 排污收费范围有局限 |
1. 收费项目有局限 |
2. 收费领域有局限 |
(三) 对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偏轻 |
(四) 环境监测技术薄弱, 监管成本高 |
三、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实施建议 |
(一) 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 |
1. 强化对机动车船和高污染企业的管理 |
2. 明确总量控制制度 |
3. 提高处罚力度, 促进企业主动守法 |
(二) 改革排污收费制度 |
1. 提高排污费标准, 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 |
2. 实施排污权交易,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
(三) 贯彻环境信息公开, 保障公众参与权 |
(四) 提高环境执法水平, 实现法律的实效性 |
1. 提高环境执法技术手段, 增强执法的准确度 |
2. 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 |
四、我国火电厂排污收费现状及收费制度改革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张晶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周瑶.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2020(04)
- [4]乌兰察布市政府对本地区火电厂的环境污染监管研究[D]. 赵雅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5]环境保护税开征对H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研究[D]. 黄佳.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6]H市XX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D]. 郑思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2)
- [7]环境税费对火电企业的成本影响及其控制研究[D]. 潘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8]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应用研究 ——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D]. 赵霆.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9]我国区域之间电力互换效益分析模型研究[D]. 徐隽.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10]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支撑及其实施[J]. 宋海鸥. 重庆社会科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