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

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

一、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正正[1](2020)在《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煤炭开采重心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地区深部开采已成必然趋势。基于工程因素的考虑,煤巷高度一般小于工作面采高,造成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在我国西部,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越来越常见。由于深部煤层强度低、节理发育,造成煤层碎胀变形严重,顶煤易与直接顶产生离层变形,且煤帮易发生大范围劈裂破坏,给巷道维控带来极大困难。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采煤装备的迅速发展全面推进了综采技术的进度,而对应的综掘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采掘接续高度紧张,再次加重了煤巷的控制难度。所以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地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研究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及高效控制技术,对破解围岩控制和掘进效率相制约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以西部地区葫芦素煤矿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安全性差和支护效率低的科学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材料研发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分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分层渐进垮冒规律,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理,阐明了复合顶板厚层锚固系统承载和破坏机制,创新了煤岩复合顶板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通过现场测试分析,最大水平主应力高达22.33 MPa,煤层和直接顶孔裂隙发育,尤其是煤层分布着大量横纵交错的微裂隙,造成煤体和直接顶抗压强度仅为10.8 MPa和32.1 MPa,是煤岩复合顶板离层破坏的内在原因;巷道跨度为5.4 m、锚杆初锚力仅为26 k N,锚杆锚固深度为2.1 m,无法遏制巷道围岩的初始变形和后期持续变形,是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失稳的外在原因。(2)阐明了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由实验室实验分析,随着煤样高度增加,组合试样应变增高区范围越大,发生局部应变突变的可能越大,使得试样的力学性能参数越小。能量耗散过程证明了能量演化以弹性应变能为主,占总能量的81%~98.3%,当超过峰值强度这一关键节点后,煤样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促使岩样在交界面萌生裂隙,并进一步引起裂隙的扩展与贯通,造成组合试样的拉剪破坏。解析了巷道开挖释放的弹性变形能是浅部顶煤变形与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及时强力支护可使微裂隙重新闭实,遏制消耗能的增加,恢复巷道围岩相对的能量平衡。(3)发现了应力释放过程中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由离散元模拟分析,随着应力逐渐释放,煤岩复合顶板变形呈阶段性渐进增长,顶煤最先离层断裂,后引起直接顶分层破坏,顶板最终呈“三角”型整体垮冒,揭示了顶煤是诱发围岩发生整体性变形和渐进失稳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抑制顶煤裂隙扩展与贯通是控制煤岩复合顶板渐进破坏的关键;同时阐明了围岩变形量和顶板裂隙数量与煤层厚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顶煤厚度变厚加大了巷道的控制难度。(4)解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根据模拟计算分析,锚杆长度的增加根本上改变了顶板变形方式,由大范围“三角”型断裂式下沉变为小范围“圆弧”型均匀式下沉;同时缩小了裂隙扩展范围,由广泛分布在锚杆锚固区内外,再到最深分布在锚杆端头区域,最后仅存在于锚杆锚固区浅部;揭示了锚杆端头损伤区随着锚杆长度增加发生上移并渐进弱化的厚层跨界锚固原理。(5)研发了顶板厚层锚固系统并提出了跨界长锚固技术。根据理论分析,利用长锚杆在顶板构建水平、垂直方向上均能实现应力连续传递的厚层稳态岩梁,这是厚层锚固系统的内涵,具有抗弯刚度大、裂隙化程度低和锚杆支护效率高的特点;验证了厚层跨界锚固下强力护表可有效抑制张拉裂隙的数量,由占比34.9%降低至20.5%,顶板应力实现连续化传递,同时缓解作用到煤帮的压力,双向优化顶帮控制,有利于巷道长期稳定。(6)确定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由相似模拟分析,高预应力柔性长锚杆构建了高强度和高刚度的顶板厚层锚固结构,充分调动顶板更深处围岩参与承载,降低了顶板应力释放幅度,提高了巷道抗变形能力;锚杆初始预紧力越高,锚杆反应越灵敏,对围岩的支护作用越及时,进而抑制裂隙的扩展。经冲击动载实验表明,顶板薄层锚固结构被强动载瞬间冲垮,呈整体“刀切”型破坏,而厚层锚固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冲击特性,其巷帮先被冲垮带动顶板发生“扇形”整体性下沉,围岩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持,确保了煤巷的安全。(7)研制了不受巷高限制且实现旋转式快速安装的柔性锚杆。经多工况实验分析,确定了影响柔性锚杆力学性能的锁紧套管参数,锚杆峰值力超过330 k N,延伸率达到5%,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延展性能;揭示了柔性锚杆在长期载荷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和破坏机制,验证了柔性锚杆在不同淋水环境、不同安装角度等特殊井下环境的可靠性,并在三种复杂条件巷道中进行了推广应用。(8)在葫芦素和门克庆煤矿两个典型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中开展厚层锚固系统的工程验证,巷道掘进速度提高了60%,尤其是门克庆煤矿,创下了深井大断面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单巷单排单循环月进1040 m的掘进纪录;同时,显着提升了巷道控制效果,将顶板裂隙降至0.8 m以内,煤帮变形也得到根本改善,为类似条件巷道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该论文有图159幅,表28个,参考文献175篇。

田双奇[2](2020)在《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是国内外采矿界公认的难采煤层。近年来,大倾角煤层开采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与装备研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开采实践表明,该类煤层开采仍存在支架受载不均衡且易发生倾倒下滑、煤壁片帮与飞矸频发等问题,伪俯斜综采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因此,深入研究大倾角长壁伪俯斜布置下采场围岩变形及破坏运移规律,可为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岩层控制提供理论支持。以绿水洞煤矿大倾角伪俯斜长壁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大比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矿压观测综合手段,分析了大倾角伪俯斜采场空间顶板变形、破断、运移及充填特征,研究了非均衡充填作用下的伪俯斜采场基本顶力学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伪俯斜工作面直接顶的破断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和时序性特征。较真倾斜工作面,工作面垮落顶板的运移空间减小,矸石充填范围增加,在采空区下部形成了“充填矸石有效支撑区域(约工作面长度的2/5)”;基本顶初次破断与周期性破断主要发生在倾斜中部和上部区域,破断裂隙沿倾向延伸;在充填矸石的支撑作用下,基本顶下部破坏滞后于中部和上部,其破断裂隙沿走向延伸,破坏范围与程度小于中部和上部;正常回采阶段,工作面下端头区域顶板的破坏滞后于上端头区域顶板。伪俯斜采场基本顶在垮落顶板的非均衡充填作用下,应力分布与变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基本顶中部和上部应力释放和变形程度以及倾斜下部应力集中程度均小于真斜采场基本顶,导致伪俯斜采场基本顶的空间破坏范围小于真斜采场的基本顶;此外,伪俯斜工作面前方基本顶倾斜中部集中应力大于真斜工作面,倾斜上部和下部均小于真斜工作面。随着伪斜角变大,伪俯斜采场基本顶的运移活跃程度和空间破坏范围小于真斜采场。伪俯斜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与一般的真斜采场类似,但伪俯斜工作面的“支架-围岩”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尤其是采空区冒落顶板滚滑过程中对支架的冲击作用,是影响“R(顶板)-S(支架)-F(底板)”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伪俯斜工作面的“支架-围岩”作用关系沿垂直岩层方向、倾斜方向、走向方向划分为“R-S-F”作用、“矸石-支架与支架”作用、“矸石-支架-煤壁”作用,与真倾斜工作面相比,后两种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对于伪俯斜采场岩层控制的要求更高。现场工程实践表明,在论文研究结论的指导下,采用了工作面分区域顶板控制、提高支护强度、严格控制伪斜角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伪俯斜工作面岩层控制系列难题,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3](2019)在《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文中提出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了40 a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及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及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及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40 a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我国煤矿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宋远[4](2018)在《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与顶煤破碎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同矿区同忻煤矿开采石炭系特厚煤层,回采期间矿压显现强烈,顶煤破碎严重。因此,对大同矿区坚硬顶板条件下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特厚煤层破碎规律进行研究,为大同矿区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同忻矿8202综放工作面的实际条件为工程基础,以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为研究手段,研究了综放工作面支架受力特征、顶煤破坏规律以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运动与顶煤应力分布规律。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平均初次来压步距为23.5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3.8 m,工作面上部来压较为强烈,中、下部来压缓和;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工作面上、中部,来压期间,支架最大工作阻力为额定工作阻力的87.0%,能够满足对顶煤及顶板控制的要求;支架初撑力与末阻力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认为支架末阻力分布受支架初撑力的影响显着;回采期间工作面的超前影响范围基本在140 m左右,剧烈影响范围在80 m内。采取提高初撑力、加快推进速度、强烈来压期间不放煤或少放煤等措施控制顶板,能够有效缓解工作面强烈来压,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保障。(2)综合分析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顶板运移(离层、回转下沉),支架的反复支撑三者共同作用促使顶煤的破碎。其中支承压力对顶煤的破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使得顶煤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加,原生裂隙得到进一步扩展,实现对上部煤体的预破碎;顶板运移使自采空区一侧对煤体的约束进一步减弱,煤体内裂隙得到充分的扩展;支架的反复支撑及移动,可增加下部顶煤的破坏程度,大大减小形成大块散落煤体堵塞放煤口的机会,有利于煤体充分破碎成散体。(3)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支架后方顶煤破碎成散体,顺着支架尾梁及采空区形成的堆积体缓慢放出,初始直接顶呈现一定的悬臂梁结构;工作面继续推进大块的砂质泥岩破断,旋转下沉,不能形成承载结构;支架压力明显提高,顶煤放出量也会随之增加;当工作面推进到25 m,厚硬砂岩弯曲下沉,层间发生离层,当工作面推进到30 m,厚硬砂岩弯曲下沉并失稳,形成砌体结构,承载能力进一步削弱,顶煤及直接顶受载更加强烈,煤体破碎范围加大,破碎程度更高。

孔帅[5](2018)在《大采高液压支架的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液压支架作为煤炭开采的支护设备,是实现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采煤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支护采场顶板、防止顶板冒落,维持安全作业空间。基于上述因素,得出液压支架的适应性是决定工作面能否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因此设计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液压支架是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在大采高工作面,由于煤层采出厚度大、上覆岩层周期断裂导致较大的跨落空间使工作面冲击动载显现愈加激烈,因而对大采高液压支架进行适应性分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论文以8.2米大采高支架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大采高支架对支护工作面的结构适应性,依据工作面开采条件完成了大采高支架的整体结构设计,随后通过建立支架力学模型,分析该支架的力学特性,并探究大采高支架顶梁合力、前后连杆力、顶梁后端比压、底座前端比压、实际支护强度与支架高度的变化规律。其次分析大采高支架对支护工作面的强度适应性,基于Workbench构建了大采高支架的有限元模型,论文首次采用内、外两种加载方式进行强度适应性方面的对比、分析,通过内加载分析得出大采高支架在11种工况条件下的应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同时重点进行支架的外加载分析,与支架内加载对比分析探究两种加载方式下支架各部件应力的差异。由于疲劳失效也是支架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在强度适应性分析基础上分析大采高支架疲劳寿命适应性,分析结果得出大采高支架疲劳寿次数最小的位置区域。同时为避免该大采高支架与采煤工作面激励频率发生共振现象进而对大采高支架进行了模态分析。上述分析结果表明:(1)大采高支架顶梁前端力、切顶力、顶梁合力、顶梁后端比压、支护强度均随着支架升高逐渐增加,底座前端比压随着支架升高而逐渐减小,支架前后连杆力随支架升高而逐渐增加;(2)扭转工况属于大采高支架最恶劣工况,底座和顶梁的应力值最大,在偏心加载工况下,前连杆应力值在所试验工况中达到最大值,而位移从顶至底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3)大采高支架进行内加载与外加载对比分析后得出在支架掩护梁、底座、连杆、千斤顶等部件应力值相差不多,而在支架顶梁处应力值差异较大,这为大采高支架将来要进行的外加载实验奠定理论基础;(4)在扭转及偏心工况下液压支架疲劳寿命次数较小,且寿命次数较小位置处于支架顶梁和底座主筋板区域,且支架大部分位置试验次数均在4万次以上,已经达到高可靠性的要求。综合上述分析及现场使用效果,该大采高支架设计合理可靠,满足大采高支架工作面使用需求。论文提出的大采高支架适应性分析方法,为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方向。

张九堂[6](2016)在《国内外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从综采作业面过断层技术、中厚煤层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综采作业面过空巷技术三个方面对国内外高产高效综采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提高煤矿采掘作业效率和煤炭产能有所帮助。

杨冲[7](2013)在《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采高综采技术是厚煤层开采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由于大采高综采条件下围岩破坏规律的特殊性,导致了一系列采场围岩失稳现象的产生。因此,大采高综采采场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煤矿开采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潞安集团王庄煤矿7105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实际工程背景,分别从顶板垮落规律、液压支架支护强度、煤壁围岩稳定性等方面出发,采用现场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规律,确定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垮落规律和液压支架的合理支护强度,为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和支架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运用极限平衡理论,结合平面应变条件下的Lade-Duncan强度准则,在考虑中主应力的情况下,研究了煤壁塑性区宽度及其应力分布情况,确定了煤体强度、护帮板阻力、采煤高度和煤层埋深是影响煤壁片帮的几个重要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受力特征,随着采高的增大,工作面煤壁前方煤体塑性破坏面积、支承压力作用范围、煤壁水平位移量均随之增大,而且煤壁中部是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此处煤壁稳定性最差,应当将其作为重点防护区域。通过构建力学模型,结合煤壁的片帮形式,确定了软岩煤壁剪切破坏准则,并推导出防止煤壁片帮合理的煤壁支护强度公式。最后,根据7105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分析,结合大采高煤壁受力特点及其片帮机理研究,对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控制煤壁片帮和端面冒顶的相应具体措施。对注浆加固煤壁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两种情况下煤壁应力场、位移场、塑性破坏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7105工作面采取煤壁超前注浆加固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煤壁的承压能力,有效地降低煤壁水平位移变形量,大大减少煤壁塑性破坏范围,显着提高采场围岩稳定性。

胡沛[8](2013)在《麻黄梁煤矿综放面矿压规律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黄梁煤矿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的东南部,为在建矿井。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主采煤层为3﹟煤层,煤层厚度8.969.16m,平均厚度9.06m,埋深180210m,平均倾角0.364.6°。目前,随着液压支架等矿山机械设备的迅速发展,在榆神府矿区浅埋厚煤层条件下大多采用一次采全高的大采高开采方法,其最大采高已经达到7m左右,然而,当煤层厚度大于7m时,大采高开采便呈现出支架稳定性差、煤壁片帮严重、采出率低等问题。因此,通过综放可行性分析,在麻黄梁煤矿3﹟煤层中采用综放开采技术,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本文以麻黄梁煤矿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实验室物理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分析浅埋、薄基岩、厚松散层条件下综放面顶板来压特征、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等,得出麻黄梁矿综放面基本顶来压步距为1620m,平均为19.5m,工作面上覆岩层起初存在明显的“三带”分布规律,当工作面推进至170m左右时,弯曲下沉带消失,工作面呈现“两带”分布特征;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对综放面合理割煤高度、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麻黄梁煤矿合理的割煤高度为4.0m,最大集中应力距煤壁512m,应力影响范围约为工作面前方90m;采用岩层结构法、工程类比法结合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结果,得出麻黄梁煤矿综放工作面合理的支架支护强度为1.41.5MPa。麻黄梁煤矿在榆神矿区属于在浅埋、薄基岩、厚松散层条件下采用综放技术开采的矿井,因此,对该矿3#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认识综放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以及确定综放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为支架选型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使工作面支护投资更加经济合理。

郭周克[9](2013)在《黄沙矿极薄煤层高效综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极薄煤层安全高效综合机械化开采是当今煤炭生产中的世界性难题,开展对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国家和相关行业的重视。本论文以黄沙矿为研究实例,利用UDEC软件建立了在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煤层厚度的采场数值模型,分析比较了薄煤层和中厚煤层在开采时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做出了极薄煤综采的可行性评估。应用模糊数学和最优化方法,开发出薄煤层液压支架总体结构参数的模糊聚类分析和优化程序,对液压支架进行优化设计,使支架的特性适应极薄煤层顶板的特征,对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进行改进使其达到了优化组合。同时将集中控制系统、采煤机远程控制系统、PM3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应用到实践中,实现了自动化综采,通过工业性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在峰峰集团和全国的老矿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卢喜山[10](2013)在《大倾角硬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潞新煤矿实际地质条件,针对大倾角硬厚煤层工作面的特点,提出了大倾角硬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护技术。采煤工艺和支护装备分别采取了应对措施,以维护工作面生产安全。通过对水平工作面、大倾角工作面、坚硬煤层工作面等采场围岩关系的分析,对工作面支护设备——液压支架进行了选型、设计、支护强度计算与校验,也对液压支架进行了运动、可靠性及稳定性分析,液压支架各部分结构均针对大倾角硬厚煤层特点而设计,因此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长期工业性试验,分析综合试验数据,对采场压力进行检测,对液压支架的结构性能、支护与运动的稳定性能进行充分的检验,完善了大倾角硬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支护技术理论及应用实践。

二、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1 矿井概况
    2.2 21205 工作面运输巷概况
    2.3 地应力测试
    2.4 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5 煤岩样微观测试
    2.6 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效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
    3.1 数字散斑相关测量方法
    3.2 实验方案及设备
    3.3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力学特性
    3.4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应变场演变规律
    3.5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能量耗散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应力释放的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
    4.1 关键参数确定及数值模型建立
    4.2 无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场与裂隙场演化规律
    4.3 顶煤厚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4.4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的控制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制
    5.1 锚固系统研发背景
    5.2 不同长度锚杆锚固区损伤演化规律
    5.3 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及厚层锚固系统研发
    5.4 巷道支护系统设计及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
    6.1 相似模拟材料力学测试及参数确定
    6.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及模型建立
    6.3 围岩应力演化特征及巷道变形破坏规律
    6.4 顶板厚层锚固系统的抗冲击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设计及多工况力学性能分析
    7.1 长锚杆适用条件及新型柔性锚杆研发
    7.2 实验的设备、材料及方法
    7.3 柔性锚杆关键参数选择及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7.4 长期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5 循环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6 柔性锚杆现场应用研究
    7.7 本章小结
8 工业性试验研究
    8.1 葫芦素煤矿21205 运输巷典型工程实例
    8.2 门克庆煤矿3108 运输巷典型工程案例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顶板破坏与运移特征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工程背景
        2.2.1 矿井工程概况
        2.2.2 绿水洞煤矿3212工作面概况
    2.3 三维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2.3.1 实验模型的建立
        2.3.2 实验方法与监测手段
    2.4 伪俯斜采场直接顶破断与运移特征
        2.4.1 采场直接顶区域性破坏特征
        2.4.2 采场直接顶区域稳定性转化特征
    2.5 伪俯斜采场基本顶破断特征
        2.5.1 采场基本顶初次破坏特征
        2.5.2 采场基本顶周期性破坏特征
    2.6 伪俯斜采场垮落顶板充填特征
    2.7 小结
3 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基本顶应力演化与运移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多工况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2 数值计算模型的开采
    3.3 伪俯斜采场空间顶板应力的传递与转换
    3.4 伪俯斜采场基本顶应力演化与运移特征
        3.4.1 采场基本顶应力演化特征分析
        3.4.2 采场基本顶位移演化特征分析
    3.5 不同伪斜角布置条件下的伪俯斜采场基本顶运移特征对比分析
        3.5.1 伪斜角变化对基本顶应力演化的影响
        3.5.2 伪斜角变化对基本顶位移演化的影响
        3.5.3 伪斜角变化对基本顶塑性破坏范围的影响
    3.6 小结
4 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工作面矿山压力监测
    4.1 矿压观测目的
    4.2 测区布置和观测过程
        4.2.1 测区布置
        4.2.2 观测过程
    4.3 观测结果
        4.3.1 工作面不同区域工作阻力
        4.3.2 支架工作状态
    4.4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4.4.1 沿工作面走向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4.4.2 沿工作面倾向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4.4.3 “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5 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及控制
    5.1 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规律
        5.1.1 顶板破坏与运移特征
        5.1.2 伪俯斜采场空间顶板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转换规律
    5.2 伪俯斜采场顶板空间破坏特征
    5.3 伪俯斜采场“支架-围岩”作用特征
    5.4 伪俯斜采场顶板区域稳定性控制措施
        5.4.1 回采过程中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控制
        5.4.2 合理设计工作面布置方式控制顶板稳定性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
    1.1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历程
    1.2 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薄及中厚煤层综采技术与装备
        (2)厚煤层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
    1.3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
2 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2.1.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1.2 采场岩层运动破断规律
        2.1.3 液压支架与围压耦合作用关系
        2.1.4 坚硬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1)深孔炸药爆破技术
        (2)水力压裂技术
        (3)CO2气相爆破压裂技术
        2.1.5 破碎顶板及煤层控制技术
    2.2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2.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原位测试技术
        2.2.3 锚杆支护技术
        2.2.4 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
        2.2.5 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2.2.6 巷道矿压监测仪器与技术
    2.3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
        2.3.1 冲击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发展历程
        2.3.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2.3.3 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
        2.3.4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
        2.3.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 特殊开采与矿区环境治理
    3.1 特殊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3.2 开采沉陷理论
        3.2.1 地表移动计算理论
        3.2.2 覆岩破坏与控制机理
        (1)不同开采工艺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2)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覆岩破坏控制技术
    3.3 特殊采煤技术
        3.3.1 建(构)筑物下采煤技术
        (1)条带开采技术
        (2)充填开采技术
        (3)协调开采技术
        3.3.2 抗采动影响建(构)筑物设计技术
        3.3.3 近水体下安全开采技术
        (1)大型地表水体下综放顶水开采技术
        (2)不同类型水体下控水开采技术
        (3)松散含水层下溃砂机理及判据
        (5)充填保水开采技术
        3.3.4 承压水上开采技术
    3.4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4)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与顶煤破碎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综放采场的岩层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1.2.2 综放开采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同忻矿特厚煤层开采条件
    2.1 井田及工作面概况
        2.1.1 井田概况
        2.1.2 工作面概况
    2.2 回采巷道布置
    2.3 回采工艺
    2.4 8202综放面上覆关键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岩物理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1 试样采集
    3.2 煤岩密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结果分析
    3.3 煤岩单轴压缩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结果分析
    3.4 煤岩单轴抗拉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煤岩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实验方法
        3.5.2 实验结果
        3.5.3 结果分析
    3.6 煤样声发射试验结果及分析
        3.6.1 实验方法
        3.6.2 实验结果
        3.6.3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8202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
    4.1 工作面支架参数及测站布置
    4.2 顶板覆岩活动特征
    4.3 支架承载特征
        4.3.1 支架初撑力与末阻力的相关分析
        4.3.2 工作面倾向支架压力特征分析
        4.3.3 支架工作阻力特征分析
    4.4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4.4.1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
        4.4.2 锚杆(索)应力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采动影响下顶煤破碎规律及冒放性评价
    5.1 顶煤破碎规律分析
    5.2 不同因素对顶煤破碎作用机理分析
        5.2.1 超前支承压力对顶煤区域性破碎的作用分析
        5.2.2 顶板运移对顶煤区域性破碎的作用分析
        5.2.3 支架反复支撑对顶煤区域性破碎的作用分析
    5.3 采动影响下顶煤冒放性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分析
        5.3.1 顶煤冒放性影响因素
        5.3.2 顶煤冒放性综合评价方法
        5.3.3 顶煤冒放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顶煤破碎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6.1 工作面倾向放煤时间规律
    6.2 数值模拟研究
        6.2.1 数值模拟技术及原理
        6.2.2 工作面推进方向煤岩层建模
        6.2.3 工作面走向数值模拟
        6.2.4 循环放煤量统计分析
        6.2.5 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大采高液压支架的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采高液压支架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采高支架的结构适应性分析
    2.1 大采高支架支护强度的分析
    2.2 大采高支架四连杆机构的优化
    2.3 大采高支架的总体结构设计
    2.4 大采高支架的数值建模及运动仿真分析
    2.5 大采高支架力学适应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大采高支架基于内加载的强度适应性分析
    3.1 大采高支架强度适应性分析前处理
    3.2 大采高支架单项加载工况分析
    3.3 大采高支架组合加载工况分析
    3.4 大采高支架应力及位移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支架基于外加载的强度适应性分析
    4.1 大采高支架在ADAMS中受力分析
    4.2 大采高支架外加载下强度适应性分析
    4.3 大采高支架内、外加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大采高支架的疲劳适应性分析
    5.1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5.2 大采高支架疲劳适应性分析前处理
    5.3 大采高支架疲劳适应性分析
    5.4 大采高支架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国内外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综采作业面过断层技术
    1.1对综采作业面与断层线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
    1.2对断层位置处的岩石进行处理
    1.3利用液压支架过断层
    1.4对顶板采取管理措施
2中厚煤层高产高效综采技术
    2.1伪斜推采技术
    2.2运输机防滑措施
    2.3液压支架的防滑措施
    2.4采煤机综合管理
3综采作业面过空巷技术
    3.1空巷支护
    3.2过空巷技术
4结语

(7)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2.2 煤壁前方塑性区宽度研究现状
        1.2.3 煤壁片帮机理研究现状
    1.3 工程背景与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矿压规律理论分析
    2.1 顶板岩层垮落规律研究
    2.2 7105工作面采场顶板垮落特征分析
    2.3 顶板分类
    2.4 液压支架合理支护强度的确定
        2.4.1 垮落带重量估算法
        2.4.2 倍数岩重法估算
        2.4.3 工程类比法
    2.5 本章小结
3 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软件
    3.2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3.2.1 力学参数的选取
        3.2.2 汁算模型
    3.3 模拟方案
    3.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工作面垮落步距分析
        3.4.2 老顶初次来压期间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3.4.3 液压支架合理支护强度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稳定性分析
    4.1 煤壁前方塑性区理论分析
        4.1.1 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4.1.2 煤壁塑性区宽度及其应力分布分析
        4.1.3 塑性区宽度影响因素分析
    4.2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
        4.2.1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受力特征
        4.2.2 煤壁片帮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1 提高大采高综采采场围岩稳定性技术途径
        5.1.1 提高支架初撑力和支护阻力
        5.1.2 工作面支架采用三级护帮结构设计
        5.1.3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5.1.4 控制割煤高度,必要时采用台阶割煤
        5.1.5 提高工作面煤体强度
        5.1.6 加强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
    5.2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超前注浆加固技术
        5.2.1 注浆加固作用机理研究
        5.2.2 注浆加固下煤壁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麻黄梁煤矿综放面矿压规律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综放开采技术现状
        1.2.2 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本课题研究方案
        1.4.2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麻黄梁煤矿综放面围岩特性分析
    2.1 顶煤冒放性分类
        2.1.1 顶煤冒放性的影响因素
        2.1.2 顶煤冒放性分类方法
        2.1.3 麻黄梁煤矿综放面顶煤冒放性预测评价
    2.2 直接顶特性分析
    2.3 基本顶特性分析
        2.3.1 关键层判别
        2.3.2 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确定
    2.4 本章结论
3 麻黄梁煤矿综放面矿压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3.1 相似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3.2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模型设计
        3.2.1 原型地质条件
        3.2.2 模型设计
    3.3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过程
    3.4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3.4.1 覆岩垮落规律分析
        3.4.2 来压特征分析
        3.4.3 支架受力特性分析
        3.4.4 支架阻力的合理性分析
    3.5 本章结论
4 麻黄梁煤矿综放面矿压显现数值模拟研究
    4.1 FLAC3D计算程序简介
    4.2 计算准则及参数选取
        4.2.1 计算准则
        4.2.2 参数选取
    4.3 模型建立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支架前方空顶区顶板位移分析
        4.4.2 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4.4.3 综放开采合理割煤高度确定
    4.5 本章结论
5 麻黄梁煤矿综放面支架工作阻力合理性分析
    5.1 岩层结构法
    5.2 数值模拟法
    5.3 工程类比法
    5.4 本章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黄沙矿极薄煤层高效综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薄煤层开采设备的发展现状
        1.2.2 薄煤层高效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围岩运移规律分析
    2.1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2.1.1 上覆岩层“三带”划分
        2.1.2 上覆岩层离层发生的位置和条件
        2.1.3 采场上覆岩层破坏的形式与过程
    2.2 极薄煤层工作面围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2.2.1 矿井地质条件概况
        2.2.2 UDEC 软件介绍
        2.2.3 采场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2.4 极薄煤层及中厚煤层采场围岩活动数值模拟
        2.2.5 采场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分析
    2.3 试验工作面矿压参数
        2.3.1 矿压监测及管理
        2.3.2 监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极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设计与装备配套
    3.1 极薄煤层综采装备选型和配套原则
        3.1.1 极薄煤层设备选型原则
        3.1.2 极薄煤层设备选型影响因素
    3.2 极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设计
        3.2.1 极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设计原则
        3.2.2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优化设计
        3.2.3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主要结构形式确定
        3.2.4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参数确定
        3.2.5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受力分析
        3.2.6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结构特点
    3.3 极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配套
        3.3.1 极薄煤层采煤机选型
        3.3.2 极薄煤层输送机选型
        3.3.3 极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配套参数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极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
    4.1 黄沙矿极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概述
        4.1.1 自动化开采工作面关键组成部分
        4.1.2 系统流程概述
    4.2 集中控制系统简介
    4.3 PM3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
        4.3.1 自动移架(ASQ)简略流程
        4.3.2 跟机自动化准备步骤
    4.4 采煤机远程控制系统
        4.4.1 登陆界面
        4.4.2 主控制界面
        4.4.3 参数设置界面
        4.4.4 报警查询界面
        4.4.5 操作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极薄煤层高效综采工业性试验
    5.1 工作面地质概况
    5.2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流程
        5.2.1 采煤方法
        5.2.2 回采工艺
        5.2.3 试验面综采工作面系统图
    5.3 工业性试验过程
        5.3.1 工作面管理措施
        5.3.2 机电管理措施
        5.3.3 提高回采率措施
        5.3.4 提高煤质措施
        5.3.5 其它管理措施
    5.4 工业性试验效果
        5.4.1 预期效果
        5.4.2 试验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10)大倾角硬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厚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2.1 分层开采
        1.2.2 放顶煤开采
        1.2.3 大采高开采
    1.3 大倾角、急倾斜厚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3.1 国外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3.2 国内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4 坚硬厚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5 实验煤矿现状及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采区围岩原理及支护技术
    2.1 采场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性
    2.2 采场围岩关系结构模型理论
    2.3 大倾角、硬、厚煤层长壁工作面综放开采技术
    2.4 工作面支护技术
    2.5 工作面防倒滑技术
    2.6 实验条件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硬、厚煤层开采技术原理及实现
    3.1 开采方法分类
        3.1.1 分层开采与放煤开采
        3.1.2 坚硬煤层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弱化处理选择
    3.2 大倾角硬厚煤层的应对研究
        3.2.1 采煤工艺上的应对研究
        3.2.2 工作面设备的应对研究
        3.2.3 液压支架的应对研究
    3.3 液压支架与围岩关系研究
        3.3.1 水平工作面采场围岩关系研究
        3.3.2 大倾角工作面采场围岩关系研究
        3.3.3 仰采工作面采场围岩关系研究
        3.3.4 坚硬厚煤层工作面采场围岩关系研究
        3.3.5 支架结构及阻力对围岩的适应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液压支架选型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4.1 设计依据及支架选型
        4.1.1 工作面情况简介
        4.1.2 支架选型
    4.2 支架支护强度研究
        4.2.1 “砌体梁”理论
        4.2.2 岩重法
        4.2.3 顶板结构分析估算法
    4.3 液压支架的适应性研究
    4.4 液压支架其他参数确定
        4.4.1 支架高度
        4.4.2 支架中心距
        4.4.3 支架工作阻力
    4.5 液压支架设计
        4.5.1 液压支架结构特点
        4.5.2 液压支架运动分析
        4.5.3 液压支架有限元分析
        4.5.4 液压支架稳定性分析
        4.5.5 液压支架抗扭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硬、厚煤层开采工业性实验研究
    5.1 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合理确定的重要性
    5.2 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确定的方法
    5.3 现场对所选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认识
    5.4 工作面参数确定
    5.5 采放工艺
    5.6 现场控制措施
    5.7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主要参数优化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D]. 谢正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大倾角煤层长壁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规律[D]. 田双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J]. 康红普,徐刚,王彪谋,吴拥政,姜鹏飞,潘俊锋,任怀伟,张玉军,庞义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9(02)
  • [4]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与顶煤破碎规律研究[D]. 宋远.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5]大采高液压支架的适应性分析[D]. 孔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国内外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的研究综述[J]. 张九堂. 机械管理开发, 2016(04)
  • [7]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围岩稳定性研究[D]. 杨冲. 北方工业大学, 2013(10)
  • [8]麻黄梁煤矿综放面矿压规律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D]. 胡沛.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9]黄沙矿极薄煤层高效综采技术研究[D]. 郭周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2)
  • [10]大倾角硬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 卢喜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2)

标签:;  ;  ;  ;  ;  

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的综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