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FA发酵技术在有机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彬,李路瑶,刘雪,陈卓帛,宋婷婷,朱昌雄,耿兵[1](2021)在《异位发酵床处理农村厕所黑水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农村厕所黑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促进其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采用异位发酵床技术处理农村厕所黑水,探究了试验过程中填料的基本参数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并评价了发酵后填料的营养肥效。结果表明:发酵床填料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基本维持在40~57℃,含水量在50%~65%波动变化,pH值由7.80上升至8.46,电导率变化不明显。发酵床填料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分布量达到107~108CFU·g-1,高出真菌和放线菌数量2~3个数量级。试验结束时,填料的种子发芽指数为118.05%,表明填料对作物无毒性;填料的TN、TP和TK含量均显着增加,而有机质和C/N显着降低(P<0.05),填料对厕所黑水的吸纳系数为2.51,总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分别为5.85%和76.82%,均满足《有机肥料》(NY 525—2012)的标准。
陈贻钊[2](2021)在《添加BFA发酵剂对菌糠堆肥及其腐植酸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添加BFA发酵剂对海鲜菇菌糠堆肥及其腐植酸含量的影响,以海鲜菇菌糠堆肥为对照,设置添加发酵剂处理,考察两个堆肥处理的温度、pH、电导率、有机质以及总腐植酸等指标。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观测分析,添加BFA发酵剂处理与对照处理的温度、pH、电导率、有机质以及总腐植酸等指标变化趋势总体上较为一致;添加BFA发酵剂处理堆体的温度比对照更早趋于稳定,前40 d pH值上升较对照处理快,前50 d电导率低于对照处理;两个处理堆肥总腐植酸含量40 d时达最高值,分别为356.6、410.7 g/kg,添加发酵剂处理腐植酸含量较对照处理高15.2%。添加BFA发酵菌剂加快了海鲜菇菌糠堆肥进程,一定程度提高堆肥总腐植酸产量,为获更多的有机质和总腐植酸含量,建议海鲜菇菌糠堆肥时间控制在40 d。
冀颐之,赵有玺,彭雪菲,李思宇,杜军[3](2019)在《利用果渣产黄腐酸菌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以果渣发酵生产黄腐酸可实现农业有机固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从腐植酸样品中分离获得4株耐高温菌,以果渣为基质发酵生产黄腐酸,通过测定黄腐酸产量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从中筛选出2株能够较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黄腐酸生产菌株BFA02和BFA03,其黄腐酸产量分别为43.67、59.35 g/kg。经16S rDNA分类鉴定,初步确认BFA0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FA03为地衣芽孢杆菌。选择季也蒙酵母、长枝木霉分别与BFA02、BFA03复配发酵生产黄腐酸。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发酵生产黄腐酸产量高于单菌发酵。其中,由BFA02、BFA03和长枝木霉组成的复合菌剂3实验组黄腐酸产量最高,达到103.19 g/kg,较BFA02、BFA03单菌发酵分别提高了136%和74%,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46.25%、39.49%、37.5%,均高于单菌发酵。黄腐酸生产菌株与长枝木霉复配,能够有效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提高黄腐酸产量,在果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有着极大的潜力。
杨辉,董腾达,黄莎莎,苏文,王丽红,赵敏,王婷婷[4](2019)在《果酒残渣废液发酵生化黄腐酸的菌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高附加值利用果酒生产中的残渣废液,以残渣废液为原料制备生化黄腐酸(BFA),采用液-固混合发酵,以发酵液中BFA的含量为考量指标,从七种菌株中筛选优良菌并对其进行复配组合,然后对优势菌种组合配比进行了优化.探究单菌和混合菌发酵对BFA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菌发酵时,绿色木霉的发酵力最强,其发酵液中BFA含量高达23.68%;混菌发酵时,当菌种组合中同时含有酿酒酵母和克勒克酵母时,BFA发酵受到明显的抑制,造成BFA产量降低;黑曲霉、绿色木霉和克勒克酵母是混菌发酵的适宜组合,并且当三者的比例为1∶1∶2时,发酵液的BFA含量最高达30.21%,相比原醪液的BFA含量提高了11.37%.
高亮[5](2017)在《腐植酸在酵素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腐植酸是土壤的本源性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环境下,腐植酸肥料是保持农作物产量品质的理想肥料,在酵素农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针对当前酵素农业发展的要求,阐述腐植酸的独特效能,将腐植酸纳入酵素农业技术体系,以期服务于现代功能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
刘睿[6](2017)在《新型大豆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及田间防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多样性原理及诱导抗病性理论,研发出一种兼防大豆胞囊线虫与根腐病的新型复合型生物种衣剂SN102,并进行了田间防效验证试验,旨在安全有效地解决大豆苗期根部多种病害复合侵染的问题。试验采用前期筛选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Sneb 482、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simplex)Sneb 545、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Sneb 183和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Snef 805共4株专利生防菌株,将这些菌株进行复配并添加助剂,研制成生物种衣剂SN102,并在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基地与黑龙江大庆基地各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对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几株抗大豆胞囊线虫与根腐病的生防菌株进行筛选与复配,通过菌株的平板对峙试验、发酵液包衣后种子室内萌发试验、混合发酵液对线虫的触杀试验以及温室盆栽试验等确定最终的混配比例,其菌量混配比例为 Sneb545:Sneb482:Sneb183:Snef805=(3×109):109:109:(0.5×108)。室内盆栽试验的结果显示,最终确定的混合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和根腐病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豆发芽以及幼苗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苗期根部病害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在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基地与黑龙江大庆市基地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生物种衣剂SN102在康平基地的胞囊抑制率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46.36%和29.35%,在大庆基地分别为28.55%和29.35%,两年的平均胞囊抑制率在康平和大庆分别达37.80%和28.95%;对大豆幼苗根腐病的防效在康平两年分别为18.15%和14.47%,在大庆分别为17.09%和41.49%,平均防效在两地分别为16.31%和29.57%。说明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胞囊线虫与苗期根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生物种衣剂SN102促进大豆生长和增加产量的研究。两个试验基地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SN102在两年两地对大豆苗期主根长都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2016年在两地SN102对苗期地上部鲜重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庆基地处理的大豆苗株高和根鲜重也显着高于对照。按照测产结果对大豆理论产量计算两年的平均增产率,康平和大庆基地分别达到21.10%和12.36%。2016年两地的实际测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康平试验基地SN102使大豆的产量提高了 16.26%,而大庆试验基地由于本年度多雨导致涝害,但SN102小区出苗较好,显示出较强的抗涝能力,增产效果尤为明显达到72.73%。4.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根部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分析。对包衣SN102的大豆根系选取了 5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3b、PR9),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接种SCNJ2后5个基因的表达,试验结果表明,经SN102包衣处理后大豆根系中PR1、PR2、PR3b、PR9等4个基因的表达量与CK相比均有明显的上调,上调的时间略有差异,而PR3a无显着变化,说明生物种衣剂SN102包衣处理可能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如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的表达,参与了大豆抵抗线虫侵染的抗病过程。本论文对新型生物种衣剂SN102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田间防效及增产试验,试验证明SN102不仅可以兼抗大豆胞囊线虫与根腐病,同时具有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以及增加大豆产量的作用,为本种衣剂的商业化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实践指导。
王国文[7](2016)在《生化黄腐酸菌剂生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进行了能够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生化黄腐酸菌株的选育,并从氮素添加量、接种量、物料含水量、发酵时间等方面对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半固体发酵产物进行大田试验,与市场现有的黄腐酸肥料对比,验证发酵产物的功能。利用农作物秸秆发酵制取腐植酸,既可以使这些有机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节约成本,又可得到高附加值的生化腐植酸产品。结果如下:1从采自河南省信阳市林地土壤腐殖质层的土壤中筛选出多株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筛选出5株生产生化腐植酸能力较强的菌株JX1、JX2、JX3、JX6、JX7。其中,菌株JX6效果最好,黄腐酸含量达到20.91%,较空白提高15.52%。与其他菌株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次,接种菌株JX2产物中生化黄腐酸的含量达到13.65%,较空白提高8.14%。2通过对五个菌株进行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确定,在本试验中,氮素最佳添加量方面,3%尿素为JX1、JX3的最佳量,2%尿素为JX2、JX6、JX7的最佳量;菌株接种量方面,3%接种量为最佳发酵接种量;发酵基质含水量方面,50%为菌株JX1最佳发酵基质含水量,60%为菌株JX2、JX6、JX7最佳发酵基质含水量,70%为菌株JX3最佳基质含水量;发酵时间上,25天为各菌株的最佳发酵时间。3在成熟期,施加黄腐酸肥料和JX2、JX6、JX7发酵产物显着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含量。JX2、JX6、JX7和黄腐酸肥料处理较对照组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5.3%32.5%。黄腐酸肥料与JX2、JX6、JX7处理之间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着。JX2发酵产物较商品黄腐酸肥料速效磷含量提高了6.5%。4在成熟期,施加黄腐酸肥料和JX1、JX7发酵产物显着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JX1、JX7与黄腐酸肥料较对照组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4%20.4%。JX1、JX7较商品黄腐酸肥料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7.4%、10.1%,但是差异不显着。5各处理株高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各处理较对照组的株高都略有升高,JX1、JX2、JX3、JX6、JX7和黄腐酸肥料较对照组株高增加了1.4%3.0%。各处理较对照组之间SPAD值均略有升高,增加了1.5%5.2%。6施加黄腐酸肥料和各发酵产物玉米产量显着增加了8.6%14.2%。黄腐酸肥料与JX1、JX2、JX3、JX7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7施加黄腐酸肥料和各发酵产物可以增加玉米植株总干物重,在成熟期,JX1、JX2、JX3、JX7发酵产物和黄腐酸肥料处理处理较对照组植株总干物重显着增加了23.5%39.5%。JX1发酵产物与商品黄腐酸肥料间差异不显着。8在五叶期,与对照组相比,JX1、JX3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之间达到显着水平。在大喇叭口期,黄腐酸肥料、JX2、JX6、JX7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较对照显着增加了14.1%15.9%;在成熟期,黄腐酸肥料、JX2、JX6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了8.7%14.9%。商品黄腐酸肥料较JX2、JX6发酵产物处理产量略高,但差异不显着。9在五叶期,黄腐酸肥料、JX6处理地上部磷素积累量较对照组植株均显着增加。在大喇叭口期,黄腐酸肥料处理地上部磷素积累量较对照组植株显着增加了27.4%,JX1、JX3地上部磷素积累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显着增加了22.8%、24.4%,与黄腐酸肥料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成熟期,黄腐酸肥料和JX6处理地上部磷素积累量较对照组间分别显着增加了17.4%、16.0%,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的菌株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能力突出,经大田试验验证表明发酵产物可以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从而提高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增加产量。与商品生化黄腐酸肥料相比,JX2发酵产物较商品黄腐酸肥料速效磷含量提高了6.5%,JX1、JX7较商品黄腐酸肥料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7.4%、10.1%。表明本研究筛选出的具有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闫继辰[8](2016)在《微生物发酵液处理种子诱导大豆抗大豆根部病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豆生产上危害严重的大豆胞囊线虫和引起大豆根病的重要病原菌镰刀菌为靶标,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可诱导大豆产生对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具有诱导抗性的微生物菌株,并对高活性的菌株的分类地位,诱抗效果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大豆种子处理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的菌株的筛选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镰刀菌为靶标,通过4650株菌发酵液包衣大豆种子后在大田进行初步筛选,次年再经温室和大田复筛,获得8株高效菌株Snef805、Snef1650、 Sneb572、Sneb877、Sneb1076、Sneb1401和Sneb1499。其中高效菌株Snef805、Snef1650、 Sneb572和Sneb1076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不仅能诱导大豆抗根腐镰刀菌又能抗大豆胞囊线虫,并且具有促进大豆生长和提高产量,效果较好。2.高效菌株的鉴定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Biolog系统对处理大豆种子后具有高诱导活性的微生物菌株Snef805、Snef1650、Sneb572和Sneb1076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了这四株高效菌株的分类地位,Snef1650为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Snef805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neb572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Sneb1076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3.微紫青霉Snef1650的生防活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测定了微紫青霉Snef1650的发酵液对花生和绿豆促生作用,对2种线虫(大豆胞囊线虫、腐烂茎线虫)的毒力作用,以及对大豆病原物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Snef1650的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不仅有诱导抗性作用,同时处理其他作物对花生和绿豆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生作用,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和腐烂茎线虫还具有毒杀作用,作用迅速且致死率高,Snef1650还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大豆病原真菌。4. 高效菌株对大豆的系统诱导抗性(ISR)通过裂根试验,结果表明活性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大豆根系后具有诱导大豆产生抗大豆胞囊线虫、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系统抗性。
党祝庆[9](2015)在《生化黄腐酸钾和有机肥对桃树根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根系是植物的“根本”,也是果树栽培的基础,果园改土、施肥、灌水等基本栽培措施都要通过影响根系而发挥作用(杨洪强,2012),根系构型指根系的结构及其空间造型,类似果树的树形,通过一定的措施塑造适宜的根系构型,对于有效利用土壤营养、促进水分和养分吸收有重要意义(范伟国,2006)。大量研究报道表明施肥是影响根系生长最重要的农业措施之一,但在桃树上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2年生桃幼树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桃幼树不同施肥模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MF)、生化黄腐酸钾配施化肥(BFA)及有机肥配施化肥(OF)3种施肥模式均显着提高了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和交叉数,其中BFA处理显着提高了根系平均直径,OF处理增加根系生物量的效果最好,并且OF处理更有利于诱导细根(d≤2mm)的发生和生长,而BFA处理更有利于诱导根系的加粗生长,增加中粗根(2mm<d≤4.5mm)和粗根(d>4.5mm)的长度。BFA处理的根系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且根系中SOD、POD、CAT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处理,MD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表现为BFA处理延缓根系衰老效果最好。不同施肥模式处理的桃幼树各器官Ndff%差异显着,BFA处理各器官Ndff%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表现为BFA处理桃幼树各器官对肥料15N养分的吸收征调能力最强。BFA处理的15N利用率为13.53%,显着高于OF(11.77%)和MF(10.60%)处理。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桃幼树地上部的生长,且BFA处理更能显着促进地上部新梢的加粗和加长生长,这与BFA处理对根系加粗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综上可见,生化黄腐酸钾配施化肥(BFA)能显着促进根系生长,促进根系加粗生长,增加粗根的长度,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进而显着提高根系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桃幼树地上部的生长发育。2、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试验发现:与不施用有机肥(CK)相比,有机肥撒施(SA)和条沟(TG)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桃树的生长。有机肥撒施(SA)和条沟(TG)这二种施肥方法都显着增加了桃树外围新梢的长度和桃树干径,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而有机肥条沟(TG)处理的外围新梢枝径显着高于有机肥撒施(SA)处理,有机肥撒施(SA)处理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不施用有机肥(CK)相比,有机肥撒施(SA)和条沟(TG)处理均能显着提高果实品质,撒施(SA)和条沟(TG)处理的平均单果重差异不显着,有机肥撒施(SA)处理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有机肥条沟(TG)处理。总体上,有机肥撒施的综合改善果实品质效果要好于有机肥条沟处理。有机肥撒施主要影响0-10cm表层土壤根系的发生和生长,而有机肥条沟更有利于促进深层土层根系的发生和生长。3、连续二年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定位试验发现:与不施用有机肥(CK)相比,有机肥树盘撒施能显着促进桃树生长,提高桃树外围新梢长度、平均枝径和桃树干径。有机肥中量撒施(MS,1000 kg/666.7m2)、高量撒施(HS,1500 kg/666.7m2)处理的桃树外围新梢平均长度、平均枝径和桃树干径显着高于低量撒施(LS,500 kg/666.7m2)处理,且前二者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有机肥树盘撒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桃果实品质,有机肥中量撒施(MS)、高量撒施(HS)处理显着提高了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和平均单果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有机肥树盘撒施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桃园土壤各土层速效养分含量及分布状况,由于受养分自身移动特性及有机肥用量的影响,而表现出空间垂直分布差异,有机肥高量撒施(HS)能够显着提高桃树整个根系生长层(0-40cm)的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肥树盘撒施主要影响0-10 cm表层土壤细根的发生和生长,有机肥高量撒施处理表层细根发生量最大,表现出根系生长“上浮”现象。
刘洋[10](2014)在《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文中提出腐植酸(humic acid, HA)是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下,经由长期的反应和积累,而得到的一类结构功能十分复杂的混合物。生物腐植酸菌剂(biotransfulationfulvic acid, BFA)是由秸秆或木屑等,辅以豆粕、麦麸等发酵原料,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由一种或多种有益菌群发酵、转化得到的混合物。BFA是多种物质的复合体,本质上为一种合生元类微生态制剂[1-3]。本研究所采用的生物腐殖酸菌剂(BFA),是运用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核心技术,结合优良的益生菌菌株,以白酒丢糟为主要生产原料,以益生菌-复合酶耦合生物转化为主、物理和化学处理为辅的创新工艺路线,制备所得。其中含有发酵产物黄腐酸(fulvicacid,FA)以及参与发酵的益生菌,使其有机结合了腐植酸和益生菌的功能。BFA通过益生菌发挥与有害菌的竞争性排斥作用,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辅助动物建立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腹泻,改善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升动物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4-7]。同时,BFA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核酸、肌醇、多维、多糖等物质可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多个反应过程,这些有益物又是动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有效地促进了动物的健康生长[8]。BFA能使饲料中各种大分子养分有效充分的转化成小分子营养物质,更有益于胃肠对其消化和吸收。BFA中有效成分生物腐植酸含有醌基,可进入机体的多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促进新陈代谢[9-11]。目前,生物腐植酸菌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用作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肥发酵剂等产品中,在高效生态农业应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12-13]。本文第一章对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进行了来源标准化研究,即产品质量稳定性检定系统的建立;第二章则将符合拟定标准、且已经过标准化分析的BFA按比例添加至常规饲料中,以哺乳动物(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BFA对SD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肠道菌群及免疫指标等的影响,初步探讨BFA用作饲料营养添加剂的安全性能及功效学价值。方法:1.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对未发酵的白酒丢糟原料及其四种生物腐植酸菌剂-BFA(即乳酸菌发酵BFA、芽胞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三菌混合发酵BFA)进行产品来源标准化研究,即产品质量稳定性检定系统的建立;系统的测定指标包括:感官分析、总腐植酸(HA)、黄腐酸(FA)、益生菌活菌数、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粗灰分(ASH)、无氮浸出液(NFE)、P、Ca、干物质以及氨基酸含量等指标。其中,腐植酸和黄腐酸含量测定采用容量法,益生菌活菌数采用平板计数法,饲料营养成分检测依据国家标准(方法)编号、名称:粗蛋白GB5009.5-2010;粗纤维GB/T5009.10-2003;粗脂肪GB/T5009.6-2003;灰分GB5009.4-2010;磷GB/T5009.87-2003;钙GB/T5009.92-2003;水分GB5009.3-2010;无氮浸出物=100-(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水分)。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采集汇总各组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2.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实验组:将四种标准化检定合格的中试级生物腐植酸菌剂(分别为乳酸菌-BFA、芽胞菌-BFA、酵母菌-BFA、三菌混合发酵-BFA),按1.5%的比例添加至常规饲料中。对照组:以未添加任何生物腐植酸菌剂的常规饲料为对照。饲喂SD大鼠4周,观察并记录各组生物腐植酸菌剂以及常规饲料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生长性能、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结果本研究拟定BFA的基础指标:黄腐酸(FA)含量≥16%;益生菌含量≥2×108cfu/g。(1)总腐植酸(HA)和黄腐酸(FA)含量分析:未经发酵的白酒丢糟,经检测腐植酸含量为41.63±0.21%,黄腐酸含量为14.36±0.19%,FA低于拟定BFA合格标准,在后续营养成分分析和功效学研究中不予采用。四种发酵后所获BFA均符合HA、FA的拟定标准,并发现其中混合发酵-BFA组总HA和FA含量显着高于各单菌发酵(乳酸菌、酵母菌、芽孢菌)-BFA组(P<0.01)。(2)益生菌活菌计数:四种发酵BFA(乳酸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芽孢菌发酵-BFA、混合发酵-BFA)中的活菌计数均符合拟定标准;(3)感官分析:四种发酵BFA的色泽、混合均匀度,无霉变、结块等,符合国家饲料添加剂相关标准。(4)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检测四种发酵BFA中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磷、干物质和无氮浸出物,其中混合发酵-BFA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显着高于其他各单菌发酵组(乳酸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芽孢菌发酵-BFA)(P<0.01);混合发酵-BFA组磷的含量显着高于乳酸菌发酵-BFA组、芽孢菌发酵-BFA组(P<0.01)而与酵母菌发酵-BFA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氨基酸分析:四种发酵BFA均含有17种以上的氨基酸,种类丰富,满足动物生长发育中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2.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结果(1)动物一般状况观察:实验组(四种BFA发酵组)和对照组(常规饲料组)SD大鼠一般生活状况良好,进食、饮水正常,精神状态、活动良好,未发现病、死等现象。(2)血常规指标:乳酸菌发酵-BFA组、混合发酵-BFA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酵母菌发酵-BFA组白细胞较对照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3)血生化指标:乳酸菌发酵-BFA组白蛋白、总蛋白、白/球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5);芽孢菌发酵-BFA组的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1)。(4)增重、料重比:混合发酵-BFA组日增重和总增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发酵-BFA组饲料利用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0.04%;酵母菌发酵-BFA组次之,饲料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4.14%。(5)肠道菌群分析:混合发酵-BFA组和乳酸菌发酵-BFA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同时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6)免疫指标分析: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混合发酵-BFA组和乳酸菌发酵-BFA胸腺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发酵-BFA组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混合发酵组IgA、IgG、IgM、IL-2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乳酸菌发酵-BFA组IgA、IgG、IL-2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生物腐植酸BFA的标准化检定:乳酸菌-BFA、酵母菌-BFA、芽孢菌-BFA、混合发酵-BFA的黄腐酸(FA)、益生菌含量均符合拟定标准;而未发酵的BFA原料(白酒丢糟)黄腐酸含量低于BFA拟定标准,未检出所需益生菌,故后续含量分析和功效学研究未予采用。2.生物腐植酸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营养学评估:感官分析符合国家标准;营养成分分析以混合发酵-BF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最高;氨基酸分析显示各组BFA产品均含种类丰富的氨基酸,涵盖了动物生长发育中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3.生物腐植酸BFA的饲喂效果:BFA饲喂后,SD大鼠一般生活状况良好,提示其具有较高安全性;各组BFA均可促进大鼠生长,其中以混合发酵-BFA组的总增重、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指标的增高最显着,且呈现两个快速增长期的特点。4.生物腐植酸BFA显示的生理作用:可改善SD大鼠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益生菌生长;可改善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整体抗病能力,其中混合发酵-BFA及乳酸菌发酵-BFA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提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尚提示生物腐植酸BFA可增强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5.生物腐植酸BFA未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二、BFA发酵技术在有机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FA发酵技术在有机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异位发酵床处理农村厕所黑水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装置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异位发酵床填料温度变化 |
2.2 异位发酵床填料p H值和EC值变化 |
2.3 异位发酵床填料含水量变化 |
2.4 异位发酵床填料微生物数量变化 |
2.5 异位发酵床填料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2.6 异位发酵床填料种子发芽指数变化 |
2.7 异位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异位发酵床填料理化性质变化 |
3.2 异位发酵床填料微生物数量变化 |
3.3 异位发酵床填料营养成分变化 |
3.4 异位发酵床填料腐熟度评价 |
4 结论 |
(2)添加BFA发酵剂对菌糠堆肥及其腐植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样品测试指标及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添加发酵剂对菌糠堆肥温度影响 |
2.2 添加发酵剂对菌糠堆肥p H和EC值的影响 |
2.3 添加发酵剂对菌糠堆肥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2.4 添加BFA发酵剂对海鲜菇菌糠堆肥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利用果渣产黄腐酸菌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分离来源 |
1.1.2 培养基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腐植酸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1.3.2 黄腐酸生产菌株的筛选 |
1.3.3 黄腐酸复合菌剂的筛选 |
1.3.4 黄腐酸生产菌株的分类鉴定 |
1.3.4.1 形态学特征 |
1.3.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3.5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测定 |
1.3.6 黄腐酸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黄腐酸生产菌株的筛选 |
2.1.1 黄腐酸样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2.1.2 黄腐酸生产菌株的复筛 |
2.1.3 菌株BFA02、BFA03的鉴定及进化树构建 |
2.1.3.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
2.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复配菌剂的筛选 |
3 结论 |
(4)果酒残渣废液发酵生化黄腐酸的菌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实验菌种 |
1.1.4 培养基 |
(1) 斜面培养基: |
(2) 摇瓶培养基: |
(3) 发酵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和培养 |
1.2.2 单菌发酵试验 |
1.2.3 混菌发酵试验 |
1.2.4 菌种配比的确定 |
1.2.5 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BFA单菌发酵试验 |
2.2 混菌发酵产BFA试验 |
2.3 菌种配比的确定 |
2.3.1 菌种配比对pH的影响 |
2.3.2 菌种配比对BFA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 |
(5)腐植酸在酵素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腐植酸能保持土壤健康, 为酵素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1.1 腐植酸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
1.2 腐植酸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
1.3 腐植酸能减少土壤污染 |
2 腐植酸为酵素农业提供优质肥料, 保证可持续发展 |
3 腐植酸促进作物营养吸收, 提高抗逆性, 对酵素农产品提质增效 |
4 腐植酸改善养殖环境, 提高酵素畜产品的养殖效益 |
5 腐植酸在酵素农业上的展望 |
(6)新型大豆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及田间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大豆苗期病害研究概况及种衣剂研究进展 |
1.1 大豆胞囊线虫研究概况 |
1.1.1 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 |
1.1.2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 |
1.2 大豆根腐病研究概况 |
1.2.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为害 |
1.2.2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及侵染 |
1.2.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
1.3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3.1 种衣剂的定义及原理 |
1.3.2 种衣剂的主要成分 |
1.3.3 种衣剂的分类 |
1.3.4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兼防大豆胞囊线虫与根腐病的生防菌株筛选与复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兼防大豆胞囊线虫和根腐病菌株的生防菌筛选结果 |
2.2.2 生防菌发酵液混配最佳比例的确定 |
2.2.3 SN102-a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效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苗期病害的田间防效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大豆品种 |
3.1.2 供试商品种衣剂 |
3.1.3 大豆种子的包衣 |
3.1.4 生物种衣剂SN102田间试验设计 |
3.1.5 生物种衣剂SN102的田间防效调查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子包衣以及田间播种 |
3.2.2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田间防效 |
3.2.3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大豆品种 |
4.1.2 供试商品种衣剂 |
4.1.3 大豆种子的包衣 |
4.1.4 SN102田间试验设计 |
4.1.5 SN102对大豆苗期生长的影响调查 |
4.1.6 SN102对大豆成株期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调查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N102对大豆苗期生长的影响 |
4.2.2 SN102对大豆成株期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种衣剂SN102诱导大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豆种 |
5.1.2 供试线虫 |
5.1.3 温室盆栽以及接种、取样 |
5.1.4 基因选取与引物设计 |
5.1.5 大豆根系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SN102包衣对PR1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2 SN102包衣对PR2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3 SN102包衣对PR3a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4 SN102包衣对PR3b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SN102包衣对PR9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兼防大豆根腐病与大豆胞囊线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复配 |
6.2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苗期病害的田间防效试验 |
6.3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 |
6.4 生物种衣剂SN102对大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
6.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7)生化黄腐酸菌剂生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秸秆腐解发酵研究进展 |
1.1.1 我国秸秆现状 |
1.1.2 秸秆的成分 |
1.1.3 秸秆发酵腐解过程 |
1.1.4 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 |
1.2 腐植酸物质概述 |
1.2.1 腐植酸的来源及分类 |
1.2.2 生化黄腐酸 |
1.2.3 腐植酸的应用 |
1.3 黄腐酸的制备方法 |
1.3.1 微生物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的基本方法 |
1.3.2 生化黄腐酸的分析鉴定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菌株的筛选 |
3.1.1 供试土壤 |
3.1.2 培养基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菌种的筛选 |
3.1.3.2 菌种保藏 |
3.1.3.3 菌种的活化 |
3.1.3.4 菌种扩大培养方法 |
3.1.3.5 具有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能力菌株的筛选 |
3.1.3.6 黄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3.1.3.7 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
3.2 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工艺研究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培养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研究 |
3.2.2.1 尿素添加量对产物的影响 |
3.2.2.2 菌剂接种量对产物的影响 |
3.2.2.3 发酵基质含水量对产物的影响 |
3.2.2.4 发酵时间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3.3 发酵产物大田验证试验 |
3.3.1 试验地概况 |
3.3.2 试验设计 |
3.3.3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
3.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3.3.3.2 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
3.3.3.3 速效钾含量的测定 |
3.3.4 植株样品的测定方法 |
3.3.4.1 植株干物重 |
3.3.4.2 植株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
3.3.4.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菌株选育 |
4.2 发酵生产生化黄腐酸工艺研究 |
4.2.1 尿素添加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4.2.2 菌剂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4.2.3 发酵基质含水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4.2.4 发酵时间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4.3 不同生化黄腐酸的施用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4.4 不同生化黄腐酸的施用对作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4.4.1 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4 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
4.4.5 不同处理对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4.4.6 不同处理对地上部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绩 |
ABSTRACT |
(8)微生物发酵液处理种子诱导大豆抗大豆根部病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豆根病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1 大豆胞囊线虫病和大豆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
1.2 大豆高效菌株的研究进展 |
1.3 诱导抗性的研究进展 |
1.4 大豆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大豆种子处理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的菌株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高效菌株的鉴定 |
第一节 高效真菌菌株的鉴定 |
3.1.1 材料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第二节 高效细菌菌株的鉴定 |
3.2.1 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第四章 微紫青霉Snef1650的生防活性及对作物生长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活性菌株对大豆系统抗性(ISR)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大豆种子处理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和镰刀菌的菌株的筛选 |
6.2 高效菌株的鉴定 |
6.3 微紫青霉Snef1650的生防活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6.4 活性菌株对大豆的系统诱导抗性(ISR)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9)生化黄腐酸钾和有机肥对桃树根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桃树的重要性 |
1.2 研究果树根系的重要性 |
1.3 根构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
1.3.1 根构型概念 |
1.3.2 影响根构型的环境因素 |
1.4 土壤营养对根构型影响研究进展 |
1.4.1 土壤营养对骨干根形成与生长的影响 |
1.4.2 土壤营养对毛细吸收根形成的影响 |
1.5 腐植酸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1.5.1 腐植酸与生化黄腐酸钾 |
1.5.2 腐植酸对植物根系生长及衰老研究进展 |
1.5.3 腐植酸对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
1.5.4 腐植酸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
1.6 有机肥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1.6.1 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
1.6.2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
1.6.3 有机肥对根系生长及衰老影响研究进展 |
1.6.4 有机肥对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
1.7 果园覆盖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1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1.2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3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2.2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3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3.1.3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生长及花芽质量的影响 |
3.1.4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5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
3.2.2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3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4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
3.3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
3.3.2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3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分布状况的影响 |
3.3.4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4.2 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有机肥不同用量树盘撒施对桃树根系生长及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着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四、BFA发酵技术在有机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异位发酵床处理农村厕所黑水的效果研究[J]. 李佳彬,李路瑶,刘雪,陈卓帛,宋婷婷,朱昌雄,耿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09)
- [2]添加BFA发酵剂对菌糠堆肥及其腐植酸含量的影响[J]. 陈贻钊. 热带农业科学, 2021(02)
- [3]利用果渣产黄腐酸菌剂的筛选[J]. 冀颐之,赵有玺,彭雪菲,李思宇,杜军. 生物加工过程, 2019(05)
- [4]果酒残渣废液发酵生化黄腐酸的菌种筛选[J]. 杨辉,董腾达,黄莎莎,苏文,王丽红,赵敏,王婷婷.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5]腐植酸在酵素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高亮. 腐植酸, 2017(06)
- [6]新型大豆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及田间防效研究[D]. 刘睿.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7]生化黄腐酸菌剂生产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D]. 王国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8]微生物发酵液处理种子诱导大豆抗大豆根部病害研究[D]. 闫继辰.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9]生化黄腐酸钾和有机肥对桃树根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党祝庆.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10]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D]. 刘洋.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