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轨动车转向架构架电机吊座裂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毕彬杰[1](2017)在《转向架构架扫描式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探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列车各部件所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状况更加复杂、性能要求更高。在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转向架构架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式细微裂纹,这将严重威胁着车辆的运行安全。国内外,多数是将转向架进行解体检修;而在动车组日常维护检查(一、二级检修)中,均采取用强光手电目测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存在较大的检测误差和干扰;转向架处于车体之下,检测时存在检测空间狭窄而且构架表面覆有尘土或残留油漆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柔性涡流无损探伤方法的确定、检测线圈磁场强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柔性阵列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的设计、扫描式模拟实验台的搭建等方面开展转向架扫描式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探伤方法研究。涡流无损检测相较其他五大无损检测方法有其特有的优势,结合转向架构架裂纹分布特点,确定采用新型柔性涡流无损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无损探伤。柔性涡流传感器的设计是本文的关键,本文设计了由单个大型激励线圈与四个小型检测线圈所组成的柔性涡流阵列传感器。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柔性涡流检测单元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计算检测单元线圈轴向与径向的感应磁场强度的公式,并且将检测单元线圈磁场强度与激励电流、检测线圈间隙和检测线圈内外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探伤系统的设计。以ICL8038波形发生器模块作为激励发生模块;以FPA1000系列功率放大模块作为功率放大电路;采用4路固态继电器模块作为多路分时扫描开关对涡流阵列检测信号进行时分多路传输,既简化后续电路又消除各阵列线圈之间的干扰;输出微弱的检测信号采用OP07对其进行前置放大;再经过有效值A/D转换电路输入给计算机,判断该检测信号是否存在裂纹。最后,以计算机检测系统为核心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之前章节理论的正确性、检测系统的检测效果及相关参数的研究。实验对象采用模拟构架材料及拐角形状的钢板,将柔性阵列涡流传感器放置在三维运动装置的载物滑块上,对三维运动滑台进行编程设置,来实现对转向架构架进行扫描检测。检测效果良好,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萌[2](2016)在《焊接转向架构架线路载荷的特征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促进了铁路车辆运输能力的提高,并催生了大量的新型轨道车辆产品,但同时也使车辆的安全运营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客车车辆多采用焊接式构架,作为转向架的主体框架结构,其疲劳强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运行。载荷是构架疲劳强度及可靠度分析的基础,大量线路测试试验表明,依据铁路行业标准UIC、JIS、TB等确定的构架载荷与构架在线路上实际运行时的载荷有较大差异。因此,依据标准规定载荷进行构架疲劳强度评估的结果可能与构架实际的疲劳损伤情况有所偏差。为了研究焊接转向架构架在实际运用情况下的线路载荷特征以及建立线路载荷与结构疲劳损伤的关系,本文在自然科学基金“高速列车转向架结构损伤一致性载荷谱建立方法与试验验证”的支持下,对焊接转向架构架的线路载荷测试、线路载荷特征分析、构架实际运行条件下的疲劳损伤评估、基于线路载荷的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线路载荷对构架的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模态分解法、逆虚拟激励法、时域载荷积分法、准静态法等载荷识别理论,讨论了这些方法在构架载荷识别应用中的局限性。首次研究了基于应力响应的传递函数法在构架载荷识别中的应用,通过悬臂梁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发现合理的测点位置选择、信号除噪、传递函数平滑等技术处理手段能够获取较高精度的载荷识别结果;用实测的焊接构架线路载荷与应力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在构架动态载荷识别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在载荷识别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CRH380BJ型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线路载荷测试方案。(2)通过线路试验获取了CRH380BJ型动车组动车构架的线路载荷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载荷数据,发现了构架垂向载荷具有“反向”一致性等重要的线路载荷特征。基于力平衡原理,用新的方法重构了构架的垂向载荷,重构结果表明垂向载荷主要由侧滚载荷、点头载荷组成,新的载荷重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能够实现重构载荷与原载荷的相互转换。垂向载荷重构后,发现了构架上各载荷之间的关联,首次用“载荷对”的形式表征了构架不同载荷之间的关系,该表征形式可使实测载荷在进一步的损伤一致性校准中保留更多的线路载荷特征,并为进一步基于实测数据编制台架试验载荷谱提供有力的试验依据。(3)根据焊接转向架构架实测等效应力幅值的随机性、相同工况下构架载荷的差异性较小等特征,基于误差分析思想,结合Miner准则及S-N曲线,提出了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幅值的修正计算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幅值估算的数学模型。该方法认为构架的等效应力幅值服从正态分布,并通过实测的构架动应力数据验证了正态分布的显着性,描述了转向架焊接构架等效应力幅值的统计学规律。将该方法在构架等效应力幅值评估、构架全寿命服役损伤预测、线路试验方案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应用,为今后的结构疲劳评估、线路测试试验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根据台架试验设备的工作频率特性及焊接转向架构架线路载荷的频谱特性,按照构架关键部位的疲劳损伤一致性原则,提出了以实测线路载荷低频部分的时域信号为基础的焊接构架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采用该方法编制的载荷谱可尽可能多的保留线路载荷的特征,较现行标准在评估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用该方法编制了CRH380BJ型动车组动车构架的损伤一致性台架试验载荷谱,结果表明编制的载荷谱能够覆盖所有关注测点的实测疲劳损伤,并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实测线路载荷的基本特征。(5)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焊接转向架构架上复杂多样的线路载荷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程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不同载荷在动应力响应耦合区各自的动应力响应分量,计算载荷缺失条件下与载荷完备条件下的结构等效应力比值或疲劳损伤比值,来量化对比各载荷对该区域疲劳损伤的影响程度,为将来更深入的载荷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将该方法在高铁车辆转向架、地铁车辆转向架的测试数据上进行了应用,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孔维刚[3](2012)在《面向长编组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裕度可调控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京沪高铁试运行期间,某长编组高速列车出现了部分车厢(首尾端车与餐车)的高速晃车现象。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一是根据型式试验的测试结果,车速在高于300km/h时晃车现象非常明显,新车难以验收,后续的联调联试工作难以进行;二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此回应只有6个字:“未见此类现象”。为了查明高速晃车的原因,首先进行了试验数据与动态仿真的对比分析,由于采样制度的差异性和轮轨接触摩擦模型局限性,上述对比未能得到原因分析的任何线索。但是动态仿真与型式试验是互补的,抗蛇行串联刚度对动车稳定性态的影响规律给予了原因分析的新思路,并进一步得到了动车转向架构架横向加速度频谱响应对比证实。最后,在抗蛇行台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抗蛇行串联刚度的判别准则,以此制定了消除晃车的调控技术对策,调试后的样车成功通过了试运行的考验。高速晃车的及时解决为京沪高铁的联调联试赢得了有限的时间。通过上述工作得到以下结论:(1)由于动车引入了电机吊架横摆模态,使其稳定性态变得复杂,形成了非线性稳定性。高速晃车是动车转向架的非线性稳定性所造成的技术问题。(2)在型式试验、抗蛇行减振器台架试验和动态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造成高速晃车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抗蛇行串联刚度过大使后位转向架稳定裕度变差,这一推论已经得到调试后的型式试验证实。(3)抗蛇行串联刚度存在的理论最优值为(2~2.5)X,即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径向刚度的核算值为(16~20)MN/m。但是考虑到当时京沪高铁的(350-380)km/h运营要求和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橡胶老化问题,现场调试时将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径向刚度调整为25MN/m。因而现场调控尚存在一个遗留问题:即在新轮轨接触下仍然存在高速晃车的可能性。
史小恒[4](2011)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机车构架强度计算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机车的发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我国在“十一”期间铁路的几次大提速,我国机车技术升级要求十分迫切。通过机车科研单位和制造厂家的共同努力,同时与国外相关公司进行合作,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创新的机车技术发展之路,使我国机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机车的提速对机车的动力系统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机车的重要部件-构架设计便成为机车设计的关键课题之一。构架是机车转向架的主体,是转向架的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它不仅承受着机车的重量,而且承受和传递机车在运行中产生的各种不同方向和随机运行中经常变化的动作用力。它的受力非常复杂,常常伴随着环境的不同和各种工况的变化而变化。机车故障的出现多数与转向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研究机车转向架构架的强度和可靠性,不仅对机车的性能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而且有利于现有构架结构的优化和改进。本文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大同电力机车生产的某一典型B0-B0高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参照我国的现行标准对构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转向架构架设计计算规范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用现行计算规范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制定我国转向架构架设计计算参数化的必要性。有限元的理论对转向架构架建模,并且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具有直观和简便等优点,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机车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可为机车构架强度计算提供参考。
刘蓉[5](2010)在《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优化与决策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维修主要采取的是基于磨损理论的定期维修模式。随着车辆设备日益复杂化、精密化、电子器件猛增等,这种维修模式存在着欠修、过修等种种弊端,常常导致设备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出现设备可靠性降低,甚至导致运营事故发生的情况,有悖于维修目的。本文以提高维修工作的性价比为目标,研究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的维修策略,提出了设备维修的决策模型,并应用于转向架的维修实例中,计算结果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实际维修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分析维修策略优化因素,根据城轨车辆设备的专业特征、故障率曲线、设备功能与作用,对城轨车辆设备进行分类,研究城轨车辆设备失效模式与故障后果及影响,分析不同维修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适用度,基于设备故障后果与维修维护方式费用两个因素优化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2)分析不同维修方式的特点,以设备采用维修方式的可行性、有效性与经济性为目标,提取决策维修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维修方式进行决策。(3)将设备状态劣化程度作为确定维修维护级别的基础,鉴于设备劣化状态转移具有马尔科夫性,根据不同维修程度下设备状劣化状态转移概率,提出维修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建立对城轨车辆设备维护级别的决策模型。(4)为保障应急维修物资在车辆设备故障时及时准确到位,提出应急维修物资库房布点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应急维修物资库房的物资调配时间费用模型,利用枚举法计算出若干个最优解作为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预值,利用最大覆盖法进行二次布点优化。(5)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动车转向架为实例,将转向架分解为各个设备单元,分类探讨其设备和故障特征及可行的维修策略并进行优化;根据论文中建立的维修方式决策模型对走行部轴箱最优维修方式进行决策;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转向架构架维护级别,对维修方式决策方法模型和维修维护级别决策模型进行验证。
孙德明,程祖国,王永坤[6](2010)在《基于双参数雨流法的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寿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双参数雨流法对在线实测的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载荷时间历程进行计数统计,分离出完整的应力循环和半循环,表征了构架服役过程的随机载荷谱块。根据名义应力法理论及miner疲劳损伤累积理论,估算出了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测点处的寿命为13.4年左右。
王飞,程祖国,任利惠,潘建壮[7](2008)在《地铁转向架构架动应力测试滤波频率的确定》文中指出文章结合上海地铁某转向架线路试验动应力测试结果,分析了典型信号的频率特性,对转向架动应力数据采用不同频率滤波,对滤波后的信号数据进行了比较,并结合采样定理提出了适用于地铁转向架荷载测试的滤波和采样频率。
程祖国,王居宽,陈鞍龙,浦汉亮,余强[8](2006)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部件故障与均衡修修程周期》文中提出简要分析了目前采用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制度及修程的不足,引出均衡修概念。基于概率统计分析,结合车门等车辆零部件的故障间隔时间特点,提出确定均衡修修程周期的方法,指出均衡修策略的技术特征。实施均衡修应以部件为维修单元。分析表明,采用均衡修将减少零部件故障,提升车辆运用可靠性。
刘绍勇[9](2003)在《重庆跨坐式单轨转向架的研制》文中认为较详细地介绍了跨坐式单轨转向架的主要特点、技术参数、结构和研制情况。
顾典康[10](2002)在《209系列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 2 0 9HS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构架实际应用工况进行对比分析 ,建议研究静强度、疲劳强度试验时对构架各实际受力部位都加载的可能性 ;研究构架疲劳试验时多频率、多种载荷加载的可能性 ;研究增加构架可靠性试验的可能性。
二、城轨动车转向架构架电机吊座裂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轨动车转向架构架电机吊座裂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转向架构架扫描式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探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转向架构架无损探伤方法概述 |
1.2.2 转向架构架裂纹分布概述 |
1.2.3 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电磁类扫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 |
第二章 柔性阵列涡流检测技术及其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柔性阵列涡流检测技术及检测原理 |
2.3 柔性阵列涡流检测技术建模研究 |
2.3.1 电涡流分布 |
2.3.2 柔性阵列单元线圈磁场模型研究 |
2.3.3 模型仿真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柔性阵列涡流检测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柔性涡流阵列传感器 |
3.2.2 激励信号发生电路 |
3.2.3 多路复用器及信号调理模块 |
3.2.4 有效值A/D转换电路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实验台的搭建与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拟实验台 |
4.2.1 模拟实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
4.2.2 模块设计 |
4.3 实验研究 |
4.3.1 实验设备 |
4.3.2 实验研究及验证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回顾 |
5.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柔性阵列涡流传感器磁场模型部分仿真程序 |
附录B 扫描式柔性涡流阵列探伤模拟实验台实物图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焊接转向架构架线路载荷的特征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
1.2 结构载荷识别方法现状 |
1.2.1 动态载荷识别方法 |
1.2.2 焊接转向架构架载荷识别方法 |
1.3 焊接转向架构架疲劳评估方法现状 |
1.3.1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
1.3.2 焊接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评估 |
1.4 焊接转向架构架载荷谱编制方法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焊接构架线路载荷识别方法研究 |
2.1 动态载荷识别理论研究 |
2.1.1 直接测试法 |
2.1.2 频域识别法 |
2.1.3 时域识别法 |
2.1.4 准静态法 |
2.2 构架线路载荷识别方法研究 |
2.2.1 基于应力响应的动态载荷识别方法 |
2.2.2 构架载荷识别的直接测试法 |
2.2.3 结合有限元分析的准静态法 |
2.2.4 测力构架法 |
2.3 构架线路载荷试验方案 |
2.3.1 轴箱弹簧载荷与转臂横向载荷 |
2.3.2 齿轮箱垂向载荷与制动载荷 |
2.4 本章小结 |
3 构架线路载荷时频特征分析与载荷重构 |
3.1 线路载荷的数据处理方法 |
3.1.1 数据零漂处理方法 |
3.1.2 数据频谱分析方法 |
3.1.3 载荷循环计数方法 |
3.2 实测构架线路载荷时频特性分析 |
3.2.1 上下行工况的载荷分析 |
3.2.2 相同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
3.2.3 构架线路载荷的频响范围 |
3.3 构架线路载荷重构 |
3.3.1 构架垂向载荷系重构 |
3.3.2 构架线路载荷中的“载荷对” |
3.3.3 构架线路载荷重构的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4 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幅值的修正 |
4.1 焊接构架疲劳强度评估现状 |
4.1.1 构架疲劳强度评估线路测试方法 |
4.1.2 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幅值计算方法 |
4.2 构架服役过程中的疲劳损伤随机性 |
4.3 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幅值的修正方法 |
4.3.1 等效应力幅值的分布研究 |
4.3.2 等效应力幅值的分布参数研究 |
4.3.3 等效应力幅值分布参数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
4.4 损伤一致性等效应力评估方法的应用 |
4.4.1 转向架构架等效应力幅值评估 |
4.4.2 构架服役全寿命损伤预测 |
4.4.3 动应力测试试验方案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实测数据的构架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
5.1 台架试验载荷谱现状 |
5.1.1 标准中规定的台架试验载荷谱 |
5.1.2 台架试验装备现状 |
5.2 基于实测数据的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
5.3 台架试验时域载荷谱编制应用 |
5.3.1 线路实测载荷、动应力时间历程 |
5.3.2 “载荷-应力”传递关系 |
5.3.3 待校准载荷的提取 |
5.3.4 载荷校准系数确定 |
5.3.5 损伤一致性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线路载荷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程度 |
6.1 载荷对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的评估方法 |
6.2 高速铁路转向架构架垂向载荷分析 |
6.2.1 实测数据选取与载荷分析 |
6.2.2 各部分载荷引起的等效应力幅值 |
6.2.3 不同载荷对结构损伤的影响程度评估 |
6.3 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齿轮箱载荷分析 |
6.3.1 抽样“应力-时间”历程 |
6.3.2 多载荷应力传递关系解耦 |
6.3.3 各载荷等效应力影响参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面向长编组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裕度可调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的研究概况 |
1.2.1 日本新干线—高铁应用的新纪元 |
1.2.2 横向稳定性理论研究 |
1.2.3 国外高铁应用实践 |
1.2.4 中国稳健推进高铁应用 |
1.3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3.1 研究方案 |
1.3.2 可行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安全稳定裕度调控相关理论 |
2.1 稳定性态及裕度 |
2.1.1 线性轮轨接触单元 |
2.1.2 横向非保守系统与构造临界速度 |
2.1.3 根轨迹方法 |
2.2 抗蛇行频带吸能模式 |
2.2.1 抗蛇行频带吸能特性理论推导 |
2.2.2 抗蛇行频响特性分析 |
2.2.3 抗蛇行减振器的功能定位 |
2.3 基于台架试验的抗蛇行串联刚度判别准则 |
2.3.1 抗蛇行减振器结构特点 |
2.3.2 抗蛇行减振器台架试验对比 |
2.3.3 抗蛇行串联刚度的判别准则 |
2.4 轨道激扰作用 |
2.4.1 轨道不平顺 |
2.4.2 高铁激扰路谱 |
2.4.3 轨道激扰文件制作 |
2.5 高速转向架3大非线性 |
2.5.1 非线性稳定性 |
2.5.2 拖车构架点头迟滞非线性 |
2.5.3 抗蛇行动态刚度非线性 |
2.6 动态行为安全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晃车原因分析 |
3.1 型式试验对比 |
3.1.1 型式试验反映的高速晃车现象及其危害性 |
3.1.2 动车组模型特点 |
3.1.3 保守与乐观算法 |
3.1.4 舒适性评价及试验对比 |
3.1.5 轮轨安全性评价及试验对比 |
3.1.6 动态仿真的局限性 |
3.2 稳定性态及频谱特征对比分析 |
3.2.1 稳定性态分析 |
3.2.2 频谱特征对比分析 |
3.3 影响高速晃车的次要及不确定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除晃车的调控技术对策 |
4.1 抗蛇行串联刚度的影响规律 |
4.1.1 抗蛇行串联刚度对稳定性态的影响 |
4.1.2 抗蛇行串联刚度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
4.1.3 抗蛇行串联刚度对动态行为安全评估的影响 |
4.2 最优、次优与现场调控方案 |
4.2.1 最优、次优调控方案 |
4.2.2 现场调控方案 |
4.2.3 现场调控后舒适性评价及试验对比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A 抗蛇行串联刚度2X车体舒适性仿真数据 |
附表B 抗蛇行串联刚度4.5X车轴横向力与车轮减载率仿真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机车构架强度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机车外形图及转向架部件的位置布置图 |
1.3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1.5 技术方案 |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2 技术关键 |
1.7 预期达到的目标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车转向架构的结构介绍和受力分析 |
2.1 机车构架总体介绍 |
2.2 构架结构 |
2.2.1 构架结构介绍 |
2.2.2 构架三维图 |
2.3 机车构架各部分功能和受力分析 |
2.3.1 各部分功能介绍 |
2.3.2 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sys 有限元软件和机车强度计算 |
3.1 Ansys 软件的理论介绍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有限元分析系统介绍和分析操作流程 |
3.2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理论和疲劳评定方法介绍 |
3.2.1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理论依据 |
3.2.2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相关标准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各工况下机车构架静强度分析 |
4.1 机车构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评定方法 |
4.2 计算不同载荷下构架受力大小 |
4.2.1 超常载荷情况下的受力计算 |
4.2.2 模拟运营载荷情况下的受力计算 |
4.3 用 Catia 软件对构架进行三维建模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4.1 结构离散模型 |
4.4.2 约束条件 |
4.4.3 各工况下生成应力云图 |
4.5 结果分析 |
4.5.1 超常载荷下应力的计算结果: |
4.5.2 运营载荷下应力的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车构架设计和强度计算分析 |
5.1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现状的分析 |
5.2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研究的努力方向 |
5.2.1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方法的参数化和结果标准化 |
5.2.2 机车构架强度计算方法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优化计算 |
5.2.3 将虚拟设计的理念用于机车构架设计计算 |
5.2.4 机车构架设计与工艺过程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优化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城轨车辆维修现状及不足 |
1.3 维修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维修策略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维修策略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小结 |
2 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优化 |
2.1 维修策略优化基础理论 |
2.1.1 现代维修理论 |
2.1.2 设备故障率曲线及特点分析 |
2.2 维修策略主导的城轨车辆设备分类 |
2.3 城轨车辆设备FMECA分析 |
2.4 维修方式对城轨车辆设备适用度分析 |
2.5 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优化 |
2.6 小结 |
3 城轨车辆设备维修决策模型 |
3.1 决策方法分析 |
3.2 基于AHP的模糊维修方式决策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维修方式决策 |
3.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维修级别决策 |
3.3.1 问题描述 |
3.3.2 维修级别模型建立 |
3.3.3 模型求解 |
3.4 基于预值的应急维修物资库房布点优化 |
3.5 小结 |
4 城轨车辆转向架维修决策应用 |
4.1 转向架维修策略优化 |
4.2 轴箱维修方式决策 |
4.3 构架维护级别决策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双参数雨流法的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参数雨流法 |
2 转向架构架应力在线试验分析 |
2.1 试验概况及典型测点布置 |
2.2 测点应力的二维雨流统计 |
3 构架被关注部位寿命估算 |
3.1 相对标准试件的实测应力修正 |
3.2 测点寿命估计方法 |
3.3 测点的寿命估计结果 |
4 结论 |
(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部件故障与均衡修修程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辆部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
1.1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与故障率 |
1.2 车辆部分部件的故障间隔时间统计 |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策略与均衡修 |
2.1 东京、香港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维修策略 |
2.2 均衡修策略 |
2.3 均衡修的技术特征 |
2.4 实施均衡修应以部件为维修单元 |
3 基于故障统计的均衡修修程周期确定 |
3.1 故障间隔时间呈正态分布的均衡修修程周期 |
3.2 故障间隔时间呈浴盆曲线的均衡修修程周期 |
4 结语 |
(9)重庆跨坐式单轨转向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跨坐式单轨列车的结构特点 |
2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表1) 表1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
3 结构说明 |
3.1 转向架构架 |
3.2 二系悬挂和牵引装置 |
3.2.1 空气弹簧 |
3.2.2 横向油压减振器 |
3.2.3 横向缓冲器 |
3.2.4 中心销 |
3.2.5 牵引梁 |
3.2.6 牵引橡胶堆 |
3.2.7 高度阀调整车辆高度 |
3.2.8 车轮踏面磨耗时车体高度的调整 |
3.3 走行安全轮 |
3.4 联轴节 |
3.5 齿轮减速箱 |
3.6 车轮及其驱动装置 |
3.7 制动器 |
3.8 测速装置 |
3.9 轮胎气压检测装置 |
4 跨坐式单轨转向架的研制 |
4.1 动力学性能分析 |
4.2 有限元强度计算 |
(10)209系列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209系列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 |
2.1 构架静强度试验规范 |
2.2 构架疲劳强度试验规范 |
2.3 209系列转向架构架静强度、疲劳强度试验情况 |
3 209HS转向架构架动应力在线测试 |
4 强度规范、试验过程、转向架实际应用工况间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四、城轨动车转向架构架电机吊座裂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向架构架扫描式柔性阵列涡流无损探伤方法研究[D]. 毕彬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2)
- [2]焊接转向架构架线路载荷的特征与应用研究[D]. 王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3]面向长编组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裕度可调控性研究[D]. 孔维刚.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2)
- [4]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机车构架强度计算与分析[D]. 史小恒.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 [5]城轨车辆设备维修策略优化与决策模型[D]. 刘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6]基于双参数雨流法的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寿命评估[J]. 孙德明,程祖国,王永坤.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01)
- [7]地铁转向架构架动应力测试滤波频率的确定[J]. 王飞,程祖国,任利惠,潘建壮. 铁道车辆, 2008(08)
- [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部件故障与均衡修修程周期[J]. 程祖国,王居宽,陈鞍龙,浦汉亮,余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01)
- [9]重庆跨坐式单轨转向架的研制[J]. 刘绍勇. 铁道车辆, 2003(09)
- [10]209系列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分析[J]. 顾典康. 铁道机车车辆,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