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并购的发展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祥义,张文菲[1](2021)在《数字金融与企业跨国并购:事实考察与机理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应运而生,为培育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基于此,本文结合Zephyr跨国并购数据库、上市企业数据库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就数字金融与企业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显着促进了企业跨国并购,且这一作用存在明显的样本异质性。渠道研究表明,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技术创新是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跨国并购的两个重要途径。安慰剂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发展的确提高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此外,在考虑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等问题后,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跨国并购的促进效果依然存在。
陈小梅,吴小节,汪秀琼,蓝海林[2](2021)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逆向跨国并购通常指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获取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整合战略以应对合法化要求呢?论文基于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25篇初始案例研究,使用质性元分析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制度—资源"二元交互驱动的战略决策情境与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过程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整合的C-B-D(Context-Behavior-Decision)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模式有4种,分别是"无为而治"型、"轻触"型、"支持性合作伙伴"型和"重触"型。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四类不同的组织身份管理、资源整合、社会网络、制度/文化应对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臧志彭,赵妍[3](2021)在《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的网络结构与演化规律》文中认为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已成为世界各国竞夺优质影视资源、建构国际传播网络、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战略路径。跨国并购国家间的频繁互动形成了结构化的复杂网络关系。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以1997—2019年世界电影产业跨国并购项目为样本,研究发现: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活跃度以5—8年为一个基本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典型的子群凝聚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富国俱乐部现象长期存在,美国单极化趋势凸显,美欧联盟在第二阶段受到严重冲击,但在第三阶段重新汇聚增强;新兴市场国家进位明显,但仍多处于"被收割"状态;中国从网络外层向网络中心区域靠近,并逐渐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但仍未进入网络核心圈层,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应增强跨国并购能力,加强特色内容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抢抓技术进阶机遇,突破当前电影产业全球价值链格局;构建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传播和运营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蒋殿春,唐浩丹[4](2021)在《数字型跨国并购:特征及驱动力》文中提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2009—2018年中国数字型跨国并购数据,利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型跨国并购的特征和驱动因素。本研究验证了数字型跨国并购不同于传统经济领域跨国并购的两个特征:东道国市场规模不再是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考量因素;地理距离不再是数字型跨国并购的阻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进行数字型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机强烈,东道国丰富的数字技术和研发资源是其发起并购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等"无形"距离仍强烈地影响着数字型跨国并购。本文还从行业和国家两个维度讨论了数字型跨国并购的特征与驱动力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上的具体表现,进一步验证和拓展了本文的核心结论。
刘紫薇[5](2021)在《要素国际流动对中国跨国并购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移民网络和全球金融网络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
梁艳[6](2021)在《闻泰科技跨国并购安世半导体的财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90年代后,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全球经济保持在稳定增长状态。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大批优秀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崭露头角。跨国并购能够为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活动创造条件,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帮助企业完成资源与资本的累积,促使企业实现全球发展战略。我国企业通过实施跨国并购能够跻身国际市场,有利于国内企业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根据Wind数据统计,中国跨国并购在过去十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是2016年到达顶峰,此后,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格,国际关系不断变化,加之受到中外贸易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实施的跨国并购案例有所减少,2017至2018年出现小幅下降,其中缘由,种种分说,跨国并购的程序较复杂,在财务、法律、政治等方面存在诸多风险,而财务风险对跨国并购的影响非常显着。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首先对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叙述,对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随后通过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这一近年来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例,阐述并购双方的基本概况,对案例中所面临的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与整合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闻泰科技面对风险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及建议。最后,针对前文的论述对类似并购企业提出了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定价风险管理在并购前应树立清晰的战略目标,按照战略计划科学选择目标企业;随后应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缺陷,正确评估企业的价值。融资风险管理要优化融资前后资本结构,严格控制融资成本,发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挥投资银行的专业性。支付风险管理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不同方式的优缺点,综合选择支付方式,防止股权稀释,加强预算管理,重视汇率风险的防范。并购的整合风险管理则是,以文化整合为基础,财务整合为重点,持续完善激励机制防止核心人员流失,渐进进行整合,让被并方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任捷达[7](2021)在《国别因素、并购溢价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全球各国普遍面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需要同时面对诸多不确定性,跨国并购难度日趋上升。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对于我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跨国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转型升级所需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体系,较快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在跨国并购难度上升、意义更为凸显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障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以提高并购完成率这一问题愈发重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Thomson SDC数据库收集2009-2019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文化距离、国家竞争优势、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四个维度的国别因素,采用逐步检验法、Sobel检验法和交互项检验等方法研究国别因素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机制,同时对并购溢价在这一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展开实证研究。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国别因素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显着的影响;另一方面,并购溢价能够作为中介变量,在这一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具体来看,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和综合国别差异与并购完成为负相关关系,国家竞争优势与并购完成正相关;并购溢价会与文化距离共同作用于并购完成;同时,并购溢价也会在地理距离、国家竞争优势和综合国别差异对并购完成的影响中分别发挥中介效应。我们认为,并购双方的国别差异越大,意味着双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并购实施的阻碍越大,并购完成的可能性越小;同时,国别差异越大,被并方企业会要求更高的并购溢价水平以作为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补偿,而较高的并购溢价水平意味着高昂的并购成本,在难以满足主并方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将进一步降低并购完成的概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良好的政策意义,政府可根据本文结论,对于不同国家充分考虑双方存在的国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跨国并购政策和相关制度,推动成熟的跨国并购市场建设。
曹曦[8](2021)在《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欧经贸合作是促进中欧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丰富。欧盟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因此,欧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争相投资主要地区。2010年之后,欧盟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额稳中有增,双边投资合作形势向好,中国逐渐成为了欧盟制造业越来越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两个案例的对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概况进行了分析。随后,本文从总体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国家以及投资者构成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特征,并且列举了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最后阐述了2020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给中国对欧盟制造业投资带来的影响。接下来还分别对中国制造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两个案例——美的并购德国库卡集团以及宏芯基金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通过两个案例之间的对比,得出了经验和教训。本文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风险应对机制较差;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的准入领域仍然受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应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为准则促进中欧投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协同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并积极促进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本土化”,最大程度上降低与欧盟企业的融合成本。
邵欣欣[9](2021)在《基于改进FCFF模型的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发展速度趋于变缓,正在逐步踏入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为了更好的增强自身实力以及占据国际市场,跨国并购渐渐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在跨国并购的交易中,谈判双方最关注的问题通常是并购目标企业的出售价格,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合理判断目标企业的价值有利于其投资策略的正确决断。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考虑到跨国并购的特殊性,对传统的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FCFF)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估值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其目标企业评估的发展现状,并在对比分析各种跨国并购目标企业的估值方法后,选择FCFF模型作为估值的最佳模型;其次,鉴于折现率中参数的选取在评估实务中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有时可能主要依赖于资产评估师的主观判断,且FCFF模型不能反映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折现率的修正和非财务指标的定量引入两个方面着手提出FCFF模型的改进方案。其中折现率的修正以无风险利率、公司特有风险收益率和贝塔系数的修正展开,非财务指标的引入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思路来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非财务指标体系,从而得到改进的现金流量折现法;然后本文通过选取经典并购案例来进行实例应用分析,计算出基于改进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后的目标企业估值结果,并将该估值金额与改进方法前的估值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是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改进后的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在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上有较强的适用价值,首先对折现率的修正计算更为符合跨国并购目标价值评估的特点,其次将非财务因素考虑在内更能体现其整体价值。本文的贡献是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FCFF模型,证实改进后的FCFF模型在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具有适用性。通过修正折现率中的相关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将影响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的非财务因素量化计算,并采用由此得到改进后的FCFF模型来评估目标企业,这有助于提高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
汪欲伟[10](2021)在《跨国并购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之后意识到脱离制造业之后所面临的产业空心化在遇到不可抗冲击之后将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对于制造业领域的重视程度远超从前,对于其国内制造业企业被国外企业并购的审查力度也趋于严格,这给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海外扩张的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国际新形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难度和成本相较之前都提升了不少,而跨国并购是否可以给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价值带来提升,同时跨国并购过程中“跨国因素”会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什么影响,制造业行业的跨国并购是否要优于国内并购,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在行文方面,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进行概况,以及学者关于跨国并购行为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的研究进行文献总结和分类,理清当前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度、重点和难点,同时阐明自己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行文框架。第二章则是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当前的跨国并购态势,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行回顾,同时根据当前的政策和经济形势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进行概述,以及依据过往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来预计今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并购的发展趋势。在第三章,则分析研究跨国并购行为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从理论的角度梳理跨国并购是通过哪些效应而对企业市场价值产生影响并从正负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机制分析,并由此提出两者综合效应如何这一中心问题。第四章则是根据作用机制之后的所提出的问题用事件研究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总体、分企业性质、分并购方式、分支付方式等角度予以解释和回答。在第五章中,由于第四章所得出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行为对企业市场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提出新的问题,在跨国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当中,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因素”将对制造业企业市场价值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本章将通过PSM-DID的实证分析方式再一次从总体样本以及分企业性质,分并购方式和分支付方式等方面来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回答。第六章则对全文所提出的猜想以及相关研究证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和所得到的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结论方面,本文以2010~2020年的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海外并购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跨国并购作为企业扩张战略对制造业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通过事件研究法来研究跨国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综合影响结果,再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的方法将国内并购与跨国并购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跨国并购过程中“跨国因素”的影响,综合上述方法,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跨国并购并不能增加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反制造业企业并购之后其市场价值反而减小,其中“跨国因素”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并购之后的市场价值在前后几天有明显增加,但很快由正转负,而民营企业则在并购之后市场价值明显减小,并购之后就市场价值变化而言,国有企业要明显好于民营企业,同时“跨国因素”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带来了非负的影响,而对民营企业则带来了显着的负面影响;三是就并购方式而言,制造业企业横向并购之后的市场价值要明显降低,而制造业企业垂直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没有显着影响,同时横向并购给制造业企业市场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低于垂直并购,而且“跨国因素”都将给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价值带来非正面的影响;四是就支付方式而言,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都将对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负面作用,两者没有明显区别,但“跨国因素”则对现金支付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对非现金支付产生了非负的影响。
二、跨国并购的发展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并购的发展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金融与企业跨国并购:事实考察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数字金融发展的融资约束渠道 |
(二)数字金融发展的技术创新渠道 |
(三)数字金融对企业跨国并购的作用 |
四、研究方法设计 |
(一)数据说明和处理 |
(二)计量模型设计和指标构建 |
五、基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基准回归 |
(二)样本异质性分析 |
(1)企业所有制属性。 |
(2)企业所处地理位置。 |
(3)企业上市板块。 |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 |
(5)企业劳动成本。 |
(三)数字金融的渠道检验 |
六、进一步稳健性分析 |
(一)跨国并购样本的稳健性考虑 |
(二)其他方面的稳健性考虑 |
(三)数字金融指标的稳健考虑 |
(四)安慰剂检验 |
(五)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
(2)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新兴经济体企业逆向跨国并购 |
(二)新兴经济体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
(三)质性元分析法 |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
(一)确定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选择 |
(三)数据收集 |
1. 收集数据 |
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文献质量评估 |
4. 数据提取与编码 |
四、数据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二)数据提取过程 |
五、结果分析 |
(一)逆向跨国并购的4种整合模式 |
(二)4种整合模式的作用机制分析 |
1.“资源逆差—制度低逆差”与“无为而治”型整合模式的匹配机制 |
2.“资源逆差—制度高逆差”与“轻触”型整合模式的匹配机制 |
3.“资源顺差—制度低逆差”与“支持性合作伙伴”型整合模式的匹配机制 |
4.“资源顺差—制度高逆差”与“重触”型整合模式的匹配机制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实践启示 |
(四)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3)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的网络结构与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网络相关研究回顾 |
二、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整体演化趋势分析 |
三、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网络拓扑结构及演化分析 |
(一)网络规模总体增长,期间出现两次锐减 |
(二)富国俱乐部现象明显,美国单极化趋势更加凸显 |
(三)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进位突出,但仍处“被收割”状态 |
(四)中国从网络外层向中心靠近,但仍未进入核心圈层 |
四、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网络子群凝聚格局与演化态势 |
(一)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网络呈现较为显着的子群凝聚效应 |
(二)美国始终引领第一子群,美欧联盟被冲击后再聚全球影响力 |
(三)中印韩日俄形成新的结构性力量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4)数字型跨国并购:特征及驱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理论与假说 |
(一)市场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
(二)距离还重要吗 |
三、 实证设计 |
(一)数字经济行业划分 |
(二)变量与数据 |
1. 被解释变量 |
2. 核心解释变量 |
3. 控制变量 |
(三)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四、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 |
(二)稳健性检验 |
五、 拓展分析 |
(一)异质性分析 |
1. 主并企业异质性 |
2. 被并购企业异质性 |
(二)二元边际分析 |
六、 结论与启示 |
(6)闻泰科技跨国并购安世半导体的财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文献回顾 |
二、关于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文献回顾 |
三、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文献回顾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特征 |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 |
(二)跨国并购的特征 |
二、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概念及类型 |
(一)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概念 |
(二)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类型 |
三、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一)选择科学合理并购目标与估值方法 |
(二)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
(三)合理选择支付方式缓解后期还贷压力 |
(四)注重并购后财务整合,提升并购协同效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三、交易费用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并购双方概况 |
一、闻泰科技概况 |
二、安世半导体概况 |
第二节 并购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行业发展背景 |
(一)汽车电子化大势所趋,拉动半导体行业高速增长 |
(二)车联网、物联网、5G等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带来新业务发展机会 |
(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旺盛促发展 |
三、半导体领域现状 |
(一)全球半导体领域并购风起云涌,行业整合不断加快 |
(二)国产半导体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三节 并购动因分析 |
一、加强业务协同,增强竞争力 |
二、抢先战略布局,降低交易成本 |
第四节 并购流程 |
一、并购前对双方的评估 |
二、并购方案的选择及谈判 |
三、并购合同的签订与接管 |
第四章 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财务风险分析 |
第一节 定价风险分析 |
一、跨国并购估价工作复杂,信息不对称加剧 |
二、巨额商誉增加定价风险 |
第二节 融资风险分析 |
一、融资结构复杂增大融资风险 |
二、融资成本过大易导致违约风险增大 |
第三节 支付风险分析 |
一、高负债并购下的支付风险高 |
(一)短期偿债风险 |
(二)长期偿债风险 |
二、汇率风险 |
第四节 整合风险分析 |
一、并购后期现金流转引起的财务整合风险 |
二、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流失的风险 |
三、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导致组织融合风险 |
第五节 并购后财务风险控制效果分析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发展能力分析 |
第五章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
第一节 定价风险防范建议 |
一、树立清晰的战略目标,按照战略计划科学选择目标企业 |
二、减少信息不对称缺陷,正确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
第二节 融资风险防范建议 |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资本运作 |
二、严格控制融资成本,探索新式融资模式 |
第三节 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
一、综合选择支付方式,避免股权稀释风险 |
二、注重防范汇率风险 |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
第四节 整合风险防范建议 |
一、以文化整合为基础,财务整合为重点 |
二、持续完善各类激励约束机制,防止核心人员流失 |
三、保持被并企业的独立性,渐进的进行整合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别因素、并购溢价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跨国并购市场背景 |
1.1.2 中国跨国并购市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问题提出 |
1.4 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跨国并购相关研究 |
2.1.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1.2 跨国并购理论 |
2.2 跨国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1 正面效应论 |
2.2.2 负面效应论 |
2.2.3 分类效应论 |
2.3 跨国并购中并购溢价的相关研究 |
2.3.1 并购溢价产生的原因 |
2.3.2 并购溢价水平的影响因素 |
2.4 跨国并购完成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1 国家层面因素对企业完成跨国并购的影响 |
2.4.2 行业层面因素对企业完成跨国并购的影响 |
2.4.3 企业层面因素对企业完成跨国并购的影响 |
2.4.4 交易层面因素对企业完成跨国并购的影响 |
2.5 相关研究总结与综述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并购溢价 |
3.1.2 国别因素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文化距离、并购溢价与并购完成 |
3.2.2 国家竞争优势、并购溢价与并购完成 |
3.2.3 制度距离、并购溢价与并购完成 |
3.2.4 地理距离、并购溢价与并购完成 |
3.2.5 综合国别差异、并购溢价与并购完成 |
4 实证研究 |
4.1 数据和变量定义 |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的定义与选取 |
4.2 模型构建 |
4.2.1 中介效应分析 |
4.2.2 模型的具体设定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2 逐步检验法实证结果 |
5.2.1 国别因素与并购完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2.2 国别因素与并购溢价的OLS回归分析 |
5.2.3 并购溢价的中介效应检验 |
5.2.4 国别因素与并购溢价的交互项检验 |
5.3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假设检验结果 |
6.1.2 研究结果讨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企业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8)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
1.2.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
1.2.3 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3.1 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发展概况 |
2.1 中国对欧盟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特征 |
2.1.1 对欧总体投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
2.1.2 对欧投资流向国家分布较为集中 |
2.1.3 对欧投资者构成以私营企业为主 |
2.1.4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项目逐年增加 |
2.2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
2.2.1 欧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制度日益严格 |
2.2.2 欧盟的政治环境对中资企业的限制 |
2.2.3 新的营商环境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挑战 |
2.2.4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影响与挑战 |
第3章 美的集团并购德国企业库卡(KUKA)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3.1.1 美的集团 |
3.1.2 库卡集团 |
3.2 案情介绍 |
3.2.1 并购进程 |
3.2.2 并购结果 |
3.3 并购动因分析 |
3.3.1 顺应美的集团的全球业务战略布局 |
3.3.2 通过并购实现技术水平提升 |
3.3.3 通过并购扩大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
3.4 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4.1 遭到了来自德国政府和库卡集团大股东的反对 |
3.4.2 面临着多国的反垄断审查 |
3.4.3 并购后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整合问题 |
3.4.4 美的与库卡之间在企业管理上差异明显 |
第4章 中国宏芯投资基金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 |
4.1 案情介绍 |
4.1.1 并购双方介绍 |
4.1.2 并购过程 |
4.2 爱思强寻求出售的原因 |
4.2.1 LED照明市场缩小导致MOCVD设备需求量大幅减少 |
4.2.2 中国芯片行业需求增大 |
4.2.3 爱思强的营收利润连年下降 |
4.3 并购失败原因 |
4.3.1 在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工作不充分 |
4.3.2 德国社会的舆论质疑增大并购难度 |
4.3.3 半导体芯片行业海外并购环境严峻 |
第5章 案例对比及经验启示 |
5.1 案例对比 |
5.1.1 并购前的准备工作 |
5.1.2 与被并购方企业的沟通 |
5.1.3 应对并购过程中的阻力 |
5.2 并购过程中风险应对的启示 |
5.2.1 对并购目标企业全面了解 |
5.2.2 对东道国的审查进行风险评估 |
5.2.3 并购双方相互配合以应对审查 |
5.2.4 充分了解东道国审查制度的内容 |
5.3 并购过程中建立沟通机制的启示 |
5.3.1 加强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沟通 |
5.3.2 建立与东道国媒体交流的机制 |
5.3.3 重视与并购目标企业的沟通配合 |
5.4 并购完成后整合过程的启示 |
5.4.1 技术整合 |
5.4.2 文化整合 |
5.4.3 经营管理整合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欧盟跨国并购规模逐年扩大 |
6.1.2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严格的审查 |
6.1.3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 |
6.1.4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6.2 政策建议 |
6.2.1 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为准则促进中欧投资合作 |
6.2.2 海外并购前做好充分应对风险的准备 |
6.2.3 与各方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
6.2.4 采取有效措施与东道国企业协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改进FCFF模型的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跨国并购 |
2.1.2 企业价值评估 |
2.2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2.2.1 经营效应动因 |
2.2.2 财务效应动因 |
2.2.3 战略动因 |
2.2.4 管理者动因 |
2.3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论基础 |
2.3.1 传统评估方法 |
2.3.2 评估方法的新进展 |
第3章 我国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分析 |
3.1 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 |
3.2 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现状 |
3.2.1 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
3.2.2 跨国并购中资产评估现状 |
3.2.3 跨国并购中企业估值方法的现状 |
3.3 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
3.3.2 目标企业估值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基于改进FCFF的跨国并购估值模型构建 |
4.1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的改进思路 |
4.2 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的折现率修正 |
4.2.1 股权资本成本的修正 |
4.2.2 无风险报酬率的修正 |
4.2.3 贝塔系数的修正 |
4.3 基于非财务指标系数的调整及设定 |
4.3.1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
4.3.2 非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非财务指标调整系数的计算 |
第5章 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案例分析 |
5.1 并购背景分析 |
5.1.1 宏观背景分析 |
5.1.2 微观背景分析 |
5.1.3 并购动因及过程 |
5.2 改进后FCFF模型评估CWT企业价值 |
5.2.1 评估思路 |
5.2.2 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量 |
5.2.3 修正折现率的确定 |
5.2.4 非财务调整系数的确定 |
5.2.5 CWT企业价值评估 |
5.3 FCFF模型改进前后的估值结果对比 |
5.3.1 传统FCFF模型评估CWT企业价值 |
5.3.2 改进前后估值结果对比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跨国并购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1.3.3 研究框架 |
2 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态势 |
2.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 |
2.2 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现状 |
2.3 制造业海外并购总体趋势 |
2.3.1 并购动因趋于多元化 |
2.3.2 区域合作并购增多 |
3 跨国并购影响企业市场价值作用机制 |
3.1 正向影响的作用机制 |
3.1.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 |
3.1.2 协同效应 |
3.1.3 克服市场不完全 |
3.1.4 获取异质性 |
3.2 负面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1 摩擦成本 |
3.2.2 运营成本 |
3.2.3 价格扭曲成本 |
3.2.4 委托代理缺陷 |
3.3 “跨国因素”的影响 |
4 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设计 |
4.3 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结果 |
4.3.1 综合数据分析 |
4.3.2 分企业性质的评价 |
4.3.3 分并购方式的评价 |
4.3.4 分支付方式的评价 |
5 “跨国因素”影响企业市场价值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2 平衡性检验 |
5.3 基准检验 |
5.4 异质性检验 |
5.4.1 区分企业性质的检验 |
5.4.2 区分并购方式的检验 |
5.4.3 区分支付方式的检验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制造业企业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跨国并购的发展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金融与企业跨国并购:事实考察与机理分析[J]. 金祥义,张文菲. 经济科学, 2021
- [2]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J]. 陈小梅,吴小节,汪秀琼,蓝海林. 管理世界, 2021(11)
- [3]全球电影产业跨国并购的网络结构与演化规律[J]. 臧志彭,赵妍. 社会科学研究, 2021(06)
- [4]数字型跨国并购:特征及驱动力[J]. 蒋殿春,唐浩丹. 财贸经济, 2021
- [5]要素国际流动对中国跨国并购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移民网络和全球金融网络的视角[D]. 刘紫薇. 吉林大学, 2021
- [6]闻泰科技跨国并购安世半导体的财务风险研究[D]. 梁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国别因素、并购溢价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D]. 任捷达. 浙江大学, 2021(10)
- [8]美的集团和宏芯基金并购德国制造业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D]. 曹曦. 吉林大学, 2021(01)
- [9]基于改进FCFF模型的跨国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邵欣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跨国并购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D]. 汪欲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