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直双蒂瓣巨乳缩小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荣,李锋,孙瑞香,阳柏成[1](2021)在《改良双环法与垂直瘢痕上蒂法乳房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改良双环法与垂直瘢痕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巨乳症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2组,分别采取改良双环法乳房缩小术(对照组)、垂直瘢痕上蒂法乳房缩小术(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后乳房疤痕、乳房形态、乳头乳晕感觉、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手术满意度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乳房形态评分、乳头乳晕感觉评分、手术总有效率、GQOLI-74评分、手术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乳晕直径小于对照组,SCAR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瘢痕上蒂法乳房缩小术在巨乳症的治疗中具有显着的效果,术后患者乳房的外形、感觉、功能均比较好,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小,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手术满意度也比较高。
李俊,李倩,高艳丽,陈玲,周世杰,李雨洁,杨定文[2](2021)在《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整形外科对19例女性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38侧肥大乳房,以Robbins的垂直下蒂瓣术式为基础,结合乳房血供、神经等解剖学进展,进行乳晕设计、下蒂瓣位置等改进。结果 19例38侧肥大乳房缩小整形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乳晕血运障碍,乳头乳晕感觉正常,乳房外形效果满意。术中切除乳房组织量每侧385~1 525 g,平均570 g。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术后的倒T形瘢痕,均未出现增生性瘢痕,除2例肤色较深术后瘢痕色素沉着比较明显外,其余17例效果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双侧乳头乳晕位置偏高,其余18例患者对乳头乳晕位置及形态表示满意。结论该术式可切除乳房组织量较大,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稳定,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切实可行的方法。
王凯[3](2020)在《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别随访接受经典垂直双蒂法和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巨乳缩小术的32例乳房肥大症患者,比较两种术式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乳房形态、切口瘢痕、乳头乳晕感觉及泌乳功能,评估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效果,判断该方法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方法:排除患者年龄、生育情况、乳房肥大程度、伴随症状、术者、术后处理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将32例乳房肥大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巨乳缩小术,对照组接受垂直双蒂法巨乳缩小术,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乳房形态评分量表、乳房客观数据测量表、术后乳头乳晕感觉评分量表及症状统计表等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手术瘢痕、乳房形态、乳头乳晕感觉、泌乳功能和症状改善等情况进行随访统计,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取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评价和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种术式均能显着改善症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瘢痕长度平均值分别为30.0±2.0cm和59.0±3.5cm、温哥华瘢痕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5±0.5分和4.3±0.3分、乳房形态评分平均值分别为96.43±0.5分和87.25±0.8分、乳头乳晕感觉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16%和9.38%、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75%和56.25%、泌乳功能受损发生率分别为0%和2.77%、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9.38%。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发现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对比垂直双蒂法,乳房形态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切口瘢痕较短易于隐蔽、乳头乳晕感觉及泌乳功能保留更好,患者对该术式满意度更高。结论: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治疗乳房肥大症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中、重度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相比于经典的垂直双蒂法巨乳缩小术,该术式术前设计简单、手术操作难度较小;术后切口并发症较少、切口位置隐蔽瘢痕微小;乳房塑形灵活、形态稳定;乳头乳晕真皮蒂的设计符合乳房解剖特点,能够提供充足的血供,减少对重要神经和乳腺导管的破坏,手术的安全性有保障;通过手术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高。可以认为内侧蒂直线短瘢痕巨乳缩小术效果优于垂直双蒂法巨乳缩小术,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覃译萱[4](2019)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女性乳房肥大(Breast hypertrophy)又称巨乳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无明显诱因的自发起病、内分泌因素刺激以及药物诱发等。还有一些较少见的原因,如免疫因素刺激、表皮生长因子刺激及高钙血症等[1]。)导致乳腺腺体、脂肪组织及结缔组织过度发育并引起双侧乳房体积异常增大。过度肥大的乳房常给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乳房肥大的临床报道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其术式繁多,各有优缺利弊。目的观察采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为今后巨乳症的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对我科收治的5例中、重度乳房肥大患者均采用垂直切口结合内上蒂法进行治疗。术前设计内上方携带乳头乳晕的真皮腺体蒂,除新乳晕范围外真皮腺体蒂其余区域均彻底去除表皮,仅保留真皮。根据术前画线从乳房下部由下至上垂直切开乳房皮肤,楔形切除多余腺体组织并对剩余的腺体组织进行塑形后逐层缝合。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6-12个月,评估术后双侧乳房外观、大小及切口瘢痕增生情况,观察是否存在乳头坏死和感觉功能障碍等问题。结果本组5例(共10侧乳房)术后体积明显缩小。4例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切口瘢痕增生不明显,无乳房肥大的复发,双侧乳头触压觉与术前基本一致,乳房外观远期效果稳定,未出现继发性乳房下垂。术后有1例出现单侧乳头乳晕发黑伴感觉减退,经治疗后单侧乳头缺失,最终瘢痕愈合。结论我们发现垂直切口结合内上蒂法对于中度乳房肥大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重度乳房肥大患者术后效果欠佳。所以,临床上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最优治疗方式。
陈珂[5](2019)在《舌状蒂在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舌状蒂在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2018年29例58侧乳房肥大患者进行乳房缩小术,设计舌状蒂,舌状蒂区域除预留乳晕外,均去除表皮,切开形成左右两侧皮瓣,乳头乳晕垂直向上折叠缝合于新乳头位置,去除多余乳腺组织后固定舌状蒂下极,然后将舌状蒂包埋进两侧皮瓣进行缝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症状、乳房参数、生活质量、抑郁焦虑情况,并评测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1.统计资料显示,患者术前主诉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沉重感、活动受限、颈背酸痛感、外观不良和坠胀。2.术后乳房肥大及下垂症状均得到明显矫正、乳房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术后乳房参数左锁乳线、右锁乳线、左胸乳线、右胸乳线和过乳头胸围值明显降低(均P<0.05)。3.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2.07%(7侧乳房),其中出现伤口愈合延迟患者1例、乳房疼痛患者2例、乳晕增大患者1例、瘢痕增生患者1例、乳房下垂患者1例和脂肪液化患者1例。4.患者满意度总体评价非常满意的概率为24.10%,基本满意的概率为69.00%,不满意的概率仅为6.9%,无非常不满意的患者。其中对症状改善的满意度最高19(65.52%),其次为外形改善9(31.03%),瘢痕情况满意度为1(3.45%)。与术前比较,术后1月、术后6月和术后12月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感、SAS和SDS均明显增强,且术后6月和术后12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术后1月(P<0.05)。结论舌状蒂应用于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术后乳房形态表现好,治疗效果明确,乳头乳晕血供好,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对轻中度乳房肥大患者特别适用,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
沙拉依丁·阿不都沙拉木[6](2019)在《下蒂瓣法治疗31例巨乳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研究下蒂瓣法在巨乳缩小整形术中优缺点。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年至2018年12月在烧伤整形科住院并采用下蒂瓣法行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31例。资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孕育史、专科查体以及手术记录等内容指标。就于术前症状改善,外形的满意度,瘢痕,以及乳头、乳晕的敏感性及总体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外观的满意度、术后遗留的瘢痕大小及是否发生增生、出现瘙痒、有无乳房下极膨出、乳头乳晕的感觉功能的恢复等评价指标,统计出相关数据,根据结果总结下蒂瓣法手术治疗巨乳症的优缺点以及相关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通过“联众数字化病案游览器”调查31例病例,根据患者联系方式进行随访。因患者手机号的变更等因素,19例患者失访,随访到了12例患者。通过手机或微信随访后,得出以下结果:12例随访病例当中,有7例主诉有症状体征(如有肩背部不适、平躺时影响呼吸、乳房下皱襞湿疹等),其中6例患者都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为85.7%);5例患者主诉是因影响社交以及心理负而选择手术,其中4例患者全部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为80%);从术后乳房形态的满意度来评价,有10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83.3%);有2例患者欠满意(16.6%);术后遗留的瘢痕大小来评价,有9例患者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5%);有2例患者欠满意(16.7%);有1例患者出现瘢痕增生,有瘙痒症状(8.3%);乳头乳晕感觉恢复情况来评价,有9例患者在3-6月中乳头乳晕感觉基本恢复正常(75%);有3例患者自感有所减退(25%);无1例患者发生乳头、乳晕坏死或永久性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蒂瓣法治疗巨乳缩小术是不论在患者的主观评价方面、疗效以及手术的广泛普及方面,可以算是比较成熟也是较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
潘文兴,郭超,辛增桃,张刚[7](2018)在《不同程度的巨乳症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房肥大症又被称为巨乳症。该疾病病理基础在于乳腺及周围组织的过度增生,最终将会导致乳房体积发生变化,明显超过正常水平。多种原因可导致乳房肥大,其中一种是乳腺过度增生造成,由于组织的病理性变化导致;另一种为肥胖型,这是导致巨乳症的另一个因素;第三种则为青春型。一旦出现乳房肥大,就只能通过手术加以解决,这是唯一可用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乳房体积不同可以进行分类,参照目前常用标准分为不同类型。正常状态下为250300cm3,当超过400 cm3则提示存在肥大情况,以600、800和1 000cm3为界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肥大。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关于巨乳缩小整形术的改良术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巨乳缩小整形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患者乳房肥大的程度及下垂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朱蓉,谭谦[8](2016)在《女性乳房肥大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乳房肥大症(hypermastia)是女性临床常见的一种乳房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双重痛苦。目前,临床上对乳房肥大症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通过切除多余腺体及脂肪组织来缩小乳房体积,但这些术式都存在不同的缺点或不足。近年来学者对各类乳房缩小成形术进行了改良,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女性乳房肥大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丁浩[9](2015)在《几种巨乳缩小术并发症的meta分析及下蒂巨乳缩小术式临床改进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对下蒂瓣法、双环法和垂直双蒂瓣法等三种常用的巨乳缩小术式术后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获得三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结果。方法:通过既定的检索策略对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 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对三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各项研究结果的危险比(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1篇,最终11篇文献共291例患者符合条件并被纳入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双蒂瓣法较下蒂瓣法和双环法更容易发生术后乳头乳晕坏死(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27,95% CI:1.32-8.13, P=0.011)或感觉减退(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2.43,95% CI: 1.16-5.09, P=0.019);在术后并发症的合并分析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63,95%CI:2.11-6.25,P=0.000;下蒂瓣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64,95% CI:1.59-8.36, P=0.002;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35,95% CI:1.72-6.54, P=0.000),差异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在下蒂瓣法与双环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显着的统计学意义(RR=1.11,95% CI:0.21-5.83, P=0.906)。结论:垂直双蒂瓣法术式相较下蒂瓣法和双环法,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高。而在下蒂瓣法与双环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目的:研究成年女性乳房固定结构特征及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供模式和神经支配、走向,为巨乳缩小术术式改进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具12侧成年女尸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研究,观察乳房固定结构特征及支配乳头、乳晕区感觉的肋间神经皮支的分布、走向。另6具尸体完整切取前胸壁,注意保留锁骨下血管,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插管灌注血管铸型剂,观察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深、浅两组血管构筑模式。结果:1.支配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神经来自第3-5肋让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前皮支恒定地进入乳头、乳晕区,为支配乳头乳晕复合体感觉功能的主要神经分支。2.乳头乳晕复合体由深、浅两组血管供血。乳头乳晕深部动脉主要来源于胸郭内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在胸肌筋膜浅面的穿支,是乳头乳晕重要的血供来源。供应乳头乳晕的浅层动脉由胸郭内动脉第2-4肋让穿支、胸外侧动脉乳头乳晕支和低位肋让动脉穿支组成,它们在乳晕外缘发出分支供应乳头乳晕。深浅两组血管在乳晕下汇集成乳头乳晕真皮下血管网。3.乳房固定支持结构特征:乳腺周缘韧带位于乳腺基底周缘,为一圈环绕乳腺基底如网袋状的结缔组织纤维,其下部及外侧纤维增厚致密,是乳腺的主要固定结构。此外,部分乳腺周缘韧带与浅筋膜相融合,对乳腺起辅助固定作用。结论:1.第4肋让神经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为支配乳头乳晕感觉的主要神经,其中外侧皮支因支配乳头乳晕范围大而更为重要。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应注意保护第4肋让神经外侧皮支在乳腺腺体内的走行路径不受损伤,以保证乳头、乳晕区良好的感觉功能。2.乳头乳晕复合体具有多源性血供。由深浅两组供血系统,其供应血管主要由胸郭内动脉2-4肋间穿支、胸外侧动脉乳头乳晕支和低位肋让动脉穿支等组成。巨乳缩小手术中真皮腺体蒂的方向选择、组织剥离层次及多余腺体皮肤的切除都应考虑到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供模式,以免造成乳头乳晕血运障碍。3.乳房固定支持结构由皮肤乳罩、浅筋膜和乳房周缘韧带组成,其中从乳腺腺体周缘穿出的乳房悬韧带最为重要。巨乳缩小手术应注意乳房支持固定结构的重建,避免继发乳房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目的:结合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模式、神经支配及乳房固定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对传统下蒂法巨乳缩小术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形成一种具有更好的乳头乳晕血运和感觉功能,及能持久保持自然、挺拔乳房外形的巨乳缩小成形术式,并通过与传统下蒂法作比较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将传统下蒂瓣内外侧本应去除皮肤部分的真皮保留形成真皮帽,以及对乳腺蒂的设计进行改进等方法,形成下蒂法结合真皮帽巨乳缩小术式。并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临床应用13例,通过对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该技术的临床经验。并就临床症状、切除腺体重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等方面与传统下蒂法巨乳缩小术进行对比,评价术式改进后的临床效果。以每侧乳房作为单个研究对象,其中传统下蒂法11例22侧。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月及6月-1年两次。结果:两组24例乳房肥大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均基本对称,外形良好。(1)下蒂真皮帽组所有病例乳头、乳晕血供良好、感觉功能恢复满意,无乳头乳晕坏死发生;1例1侧术后出现血肿,经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切口瘢痕增生1例(后期经抗瘢痕治疗后改善);6-12月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未见乳房下极过度饱满、乳房下垂发生,远期效果满意。(4)传统下蒂组:2例2侧乳晕表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2侧血肿,经穿刺、加压包扎后好转;2例术后1月复诊时乳头感觉减退,其中一例术后6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另一例术后8月随访时仍未完全恢复;3例术后1月随访见切口瘢痕增生后经局部注射药物好转;9例患者术后6-12月获得随访,其中2例出现乳房下极饱满伴乳房下垂。结论:下蒂结合真皮帽法巨乳缩小术式具有重建乳房血供更加可靠、术后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乳房远期外形良好等优点。真皮悬吊技术为下真皮乳腺蒂复合组织瓣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固定作用,加强了剩余腺体与胸肌筋膜的粘合力度,减小了切口张力,有效避免了单纯下蒂法乳房易下垂、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远期效果更为满意,是矫治中、重乳房肥大的有效方法。
李天石,何君君,胡华新[10](2015)在《三种巨乳缩小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三种巨乳缩小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巨乳缩小术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行垂直双蒂瓣乳房缩小成形术,B组15例行乳房无垂直切口的横双蒂瓣缩小成形术,C组19例行横双蒂真皮帽乳房缩小成形术,观察3组患者的远期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术后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伤口裂开、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乳晕感觉缺失、瘢痕增生概率均为25.0%略高于B组、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巨乳缩小术远期疗效相同,但无垂直切口的横双蒂瓣乳房缩小成形术术后无明显瘢痕组织,易被重度乳房肥大患者接受。
二、垂直双蒂瓣巨乳缩小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直双蒂瓣巨乳缩小术(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双环法与垂直瘢痕上蒂法乳房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 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术后相关指标 |
2.2 临床效果 |
2.3 并发症 |
2.4 GQOLI-74评分 |
2.5手术满意度 |
3 讨 论 |
(3)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 |
1.2.2 垂直双蒂法 |
1.3 术后效果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术后在院期间 |
2.3 远期随访 |
3 讨论 |
3.1 适应症和禁忌症 |
3.2 症状的改善 |
3.3 两种术式乳房形态的对比 |
3.3.1 瘢痕的对比 |
3.3.2 乳房塑型的对比 |
3.4 两种术式并发症的对比 |
3.4.1 乳头乳晕的血供 |
3.4.2 乳头乳晕的感觉 |
3.4.3 乳房的泌乳功能 |
3.5 注意事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文献综述 乳房肥大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舌状蒂在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乳缩小整形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下蒂瓣法治疗31例巨乳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乳房肥大症的诊断、分度及疗效标准 |
2.1.1 诊断 |
2.1.2 分度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正常乳房的解剖与形态 |
2.2.1 乳房的位置范围 |
2.2.2 乳房的形态 |
2.2.3 乳房下垂 |
2.2.4 乳房重量 |
2.2.5 乳头 |
2.3 乳房的血液供应 |
2.3.1 动脉血供 |
2.4 乳房的神经分布 |
2.5 乳房的测量 |
2.6 巨乳缩小整形术的介绍 |
2.6.1 巨乳缩小整形术的术前准备 |
2.6.2 术前设计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乳缩小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不同程度的巨乳症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方式的选择法 |
1.1 轻、中度肥胖型乳房肥大, 下垂不明显 |
1.2 轻、中度乳腺肥大伴有下垂 |
1.2.1 改良双环法 |
1.2.2 垂直切口上蒂或内侧蒂法 |
1.3 中、重度乳腺肥大伴有下垂 |
1.3.1 垂直双蒂法 |
1.3.2 垂直切口下蒂法 |
1.4 重度巨大乳房 |
1.4.1 倒T切口下蒂法 |
1.4.2 下蒂乳晕缘短瘢痕 (SPAIR) |
2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
2.1 超重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2.2 远期乳房继发下垂 |
2.3 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 |
2.4 血肿 |
2.5 术后瘢痕 |
3 展望 |
(8)女性乳房肥大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房肥大症 |
2 乳房肥大症的诊断和病因 |
2.1 诊断 |
3 女性乳房肥大症的治疗 |
3.1 单纯抽吸法 |
3.2 外科切除术式 |
4 外科术式进展 |
4.1 乳房肥大症状的改善 |
4.2 乳房术后形态 |
4.2.1 对剩余乳腺组织的旋转与折叠 |
4.2.2 塑型网的辅助技术及腺体悬吊技术 |
4.2.3 从缝合部位上对乳房的形态加以塑造 |
4.3 术后瘢痕 |
4.3.1 倒“T”形切口 |
4.3.2 直线瘢痕 |
4.3.3 乳晕瘢痕切口 |
4.3.4 下蒂乳晕缘短瘢痕(SPAIR) |
4.3.5 短小瘢痕 |
4.4 乳房感觉及泌乳功能的保留 |
5 小结 |
(9)几种巨乳缩小术并发症的meta分析及下蒂巨乳缩小术式临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第一部分 下蒂瓣法、垂直双蒂瓣法与双环法巨乳缩小术术后并发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成年女性乳房固定结构及乳头乳晕复合体神经血管解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下蒂法联合真皮帽技术在巨乳缩小术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三种巨乳缩小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远期疗效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四、垂直双蒂瓣巨乳缩小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双环法与垂直瘢痕上蒂法乳房缩小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郑亚荣,李锋,孙瑞香,阳柏成. 中国医疗美容, 2021(11)
- [2]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效果[J]. 李俊,李倩,高艳丽,陈玲,周世杰,李雨洁,杨定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01)
- [3]内侧蒂直线短瘢痕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研究[D]. 王凯. 河南大学, 2020(03)
- [4]垂直切口内上蒂法治疗乳房肥大的临床疗效[D]. 覃译萱.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舌状蒂在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中的应用[D]. 陈珂. 郑州大学, 2019(06)
- [6]下蒂瓣法治疗31例巨乳临床应用研究[D]. 沙拉依丁·阿不都沙拉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7]不同程度的巨乳症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J]. 潘文兴,郭超,辛增桃,张刚. 中国医疗美容, 2018(09)
- [8]女性乳房肥大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进展[J]. 朱蓉,谭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9]几种巨乳缩小术并发症的meta分析及下蒂巨乳缩小术式临床改进研究[D]. 丁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9)
- [10]三种巨乳缩小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比较[J]. 李天石,何君君,胡华新. 中国医学工程,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