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白立舜[1](2015)在《森林资源监测子系统间集成与协同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信息己成为除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因此,林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系林业工作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森林及林业信息化、森林资源监测以及信息系统协同相关学科文献的基础上,以既有的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出发,结合数字林业、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科学及协同等相关理论,针对目前林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不统一、信息化程度不高、协同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阐明了林业信息化集成与协同的必要性,论述了集成(包括标准集成、数据库集成、服务集成、网络集成、知识集成、组织与人员集成、工艺集成)与协同的关键技术的原理,采用对比、整合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森林资源监测项目包括一类调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专项监测和森林资源评价等的信息化设计问题,其成果如下:(1)提出了跨网络协同、跨系统系统、跨专业系统、跨岗位协同、跨流程协同以及跨历史协同的概念。实践了将网络、岗位、专业及历史等因素相结合的协同系统平台搭建的研发思路。(2)设计了包含外业调查与巡查平台、内业作业平台、过程管理办公平台、空间生产数据库平台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五平台联合的森林资源监测项目协同平台的总体平台框架。(3)实现了基于EpsOffice为基础建立的EpsFmOffice系统支撑平台,验证了其可行性。(4)结合以上技术,系统地梳理了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涉及到的各项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具体分析了与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如巡查更新一体化等技术、流程控制设计和工艺体系设计,搭建了管护系统与资源监测的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森林资源管护协同管理技术。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信息化本质是全动态、全记录的实用主义思想。真正的信息化=事件记录+人的记录+过程记录+时空记录+成果记录。(2)首次提出了G&0林业信息化体系,以GIS为核心(G),以OA为主线(0)的全过程、全业务覆盖的体系。(3)系统地提出跨网(三类网,外网、内网、离线网)协同、提出“系统插拔”跨网络的协同的具体思路。(4)给出集成与协同的具体方法:提出标准集成中,还应包括数据字典、数据扩展方法的标准,提出OA/GIS数据库的集成。(5)组织并负责完成了集成与协同的平台并通过龙江森工系统某林业局林业管护实际应用的验证。
李刚[2](2013)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物联网和GIS技术逐步成为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焦点,一大批围绕着这三种技术的信息化项目投产并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业绩。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并逐步应用到社会经济等各个专业领域,不仅解决了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且促进该领域新的信息利用模式的形成,逐步提高了各领域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实用性。国土领域信息数据作为我国基础资料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但是利用效率和直接参与价值生产的程度却很低。尤其是国上资源二次调查以后,1:1万比例尺的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完成建设,其信息的利用问题变成为急迫的现实问题。同时随着金土工程建设在黑龙江省的逐步深入,业务应用也逐步转向信息化,其中的业务数据也成为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业务数据通常与空间数据是无法衔接的,非专业操作人员,日常工作也无法应用到这些资源数据。因此实际上造成这些数据利用率非常低下。具体原因包括:国土资源领域的信息化存在着基础国土资源二调数据过于详细,而实际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数据需求相对单一;国土资源数据利用过程过于复杂,专业性和实时性较差,而实际应用时要求数据具有实时性,操作具有简化性,操作平台具有多样性;国土资源数据物理载体呈现个人配置较高,数据中心配置较低,市区县物理资源不平衡,有的国土局只有一台终端服务器,而有的就有小型计算中心。同时市县级物理资源有所闲置而省级资源严重不足等特点。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各级应用,和各节点应用,要求速度、稳定性、安全性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差别。国土资源数据呈现多种介质并存的状态,而实际过程中当数字信息稳定并操作方便时,纸介数据几乎不用,但是当数字信息操作过于复杂时,业务审批以纸介为主。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求审批操作简单、便捷、流畅、稳定,同时能够简单高效的检索查和询数字化后的物理介质。因此本研究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和GIS集成技术,针对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利用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通过云计算技术解决现有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计算能力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国土资源数据的实时性,通过GIS技术解决平台建设和多平台应用等问题。进而形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数据高效利用模型和服务平台。具体方法如下,根据针对黑龙江省国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金土工程实施3年来所集中体现的问题,深入调研,收集整理包括国土信息业务流程、日常数据利用形式、省市县包括服务器在内的物理资源情况、以及国土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在这些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模型构建和平台建设目标,包括:提高物理资源使用率,优化空间数据并与业务数据相结合,可以在多平台上无缝衔接使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性能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问题。根据建设目标,采用基于匈牙利算法的资源调度模型和节点缓存模型构建的负载均衡技术和资源池化技术,解决硬件物理资源分配问题。采用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与云计算相互集成,解决实时数据无缝衔接,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结合应用问题。根据GIS二次开发技术,以云计算中心数据为支撑,集成传感器接口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本研究的开发与实验地点选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实验室进行,采用8台IBM System x3850X5(7145N02)服务器模拟黑龙江省金土工程专网中的104台服务器,其中包括业务数据服务器、GIS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等不同类型服务器;1台IBM Systemx3650M3(7945O85)测试服务器模拟使用终端;1台联想ThinkStation E30(7824A35)工作站进行系统配置及模型部署:1台H3C S12500核心路由交换机模拟金土工程专网网络情况。实验平台部署VMware workstation虚拟近104台服务器和终端的操作系统,并部署金土工程等相关软件环境。采用CloudSim补充一定数量临时虚拟服务器、编写模型策略并对系统进行测试。业务平台软件开发运行环境还包括:ArcGIS、JavaScript、Dojo、Oracle等。测试软件使用LoadRunner进行压力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同时并发用户达到2000以上:事务执行速率1008个/秒;,错误率不到万分之一,比原有金上工程性能提高进50%。全省近200家国土一线单位,每单位10名业务人员同时操作计算,完全满足黑龙江省现有国土资源信息利用的需要。同时不仅平台在性能指标上完全高于现有的金土工程系统平台,而且提高了全省各地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各尽所需,而且还增加多平台使用能力。因此,根据本研究成果,建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可首先依托省国土厅、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和大庆市国土资源局,首先建立资源调度服务器和数据备份中心;再在各省市县金土工程服务器中设置节点策略优化软件,建立节点缓存层,并与调度服务器实现数据交换;接着逐步在省市县三级完善图件服务器的配置,上级计算力充裕的地区要为下级地区准备图件服务器或虚拟图件服务器:再逐步将县级服务器只转变为业务服务器,只提供业务数据的交流功能: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升级,达到功能操作简单化,应用平台多元化,信息响应实时化,检索查询快捷化的下一代金土工程平台的基本标准。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现状和具体问题,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和GIS集成技术,建立了一整套资源高效利用模型,构建了高效利用服务平台,经过测试满足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未来国上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并能够在现有物理资源基础上最小成本的解决局部资源闲置和局部计算力稀缺的问题,体现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本研究能够带动资源合理分配,根据用户使用特点,均衡资源之间的关系,释放部分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又体现了本研究的社会价值。总之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高效利用提供的技术依据和改造原则,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土资源信息的高效利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齐冰[3](2009)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黑龙江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森工企业能否成功的进行信息化建设,融合企业内部业务工作流程、整合孤立分散的信息、提高各项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对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并确立长期竞争优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型的基于WWW的信息系统,在此信息系统之上,用户可以灵活地建立多种业务。通过该系统平台可以使森工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本文概括分析了工作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现有森工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分散、差异性大等问题入手,提出构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详述了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工作流理论、中间件和组件技术理论,对其概念、作用及其指导意义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信息平台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并以黑龙江省森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平台的框架结构。本文先是对平台的构建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指出平台构建的应用基础,然后提出平台构建的目标和原则,在这些需求和指标的指引下,并通过分析研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结合森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层次,构建出平台的总体框架结构。接着本文对森工企业信息平台的功能、逻辑模型和工作流引擎进行设计。指出信息服务平台的一些基本功能,如连接功能、过程控制功能、任务控制功能等。同时,对信息平台的流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管理流程、组织机构信息管理流程、业务事项管理流程等。本文还将对工作流引擎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引擎进行详细的设计。最后,本文将对平台的运行机制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建设机制、运营机制和保障机制,以确保平台开发出来后能正常而有效的运行。以上研究会将现有大量、分散的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减少信息的重复获取、重复处理等工作,提高森工企业管理者进行各项决策、制定发展计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对森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赵同辉[4](2008)在《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依托现有的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对整个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平台的系统总体构架、系统基础平台构架进行了初步探索。整个指挥系统以基础支撑体系(应急联动支撑体系、数据及数据库体系、因特摩实时智能监控核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联动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集群通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视频信息系统和LED显示系统。本文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平台建设的创新点:一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先进的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一旦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在统一指挥下,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得以互通和相互协调、配合,真正实现了公共安全及应急救援的联合行动。二是通过因特摩实时智能监控及事故预报防范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因特网的实时集成分布式智能系统,能对生产过程和设备进行智能监控及对事故进行预报和防范),对现有的固定重大危险源监控实践和总结,结合可移动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监控措施匮乏等特性,重点对可移动重大危险源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移动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黑龙江省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的建设,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出贡献。
刘剑平[5](2004)在《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自20世纪末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以来,“数字中国”、“数字北京”、“数字农业”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数字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数字林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并应用于林业生产管理实践中,其最初的切入点是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本文针对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用数字林业技术解决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构建了基于WebGIS的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使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真正做到科学高效。在技术构建体系上充分利用数字林业中的数据库技术、3 S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和高度可视化编程语言VB集成MapX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GIS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调试,运行生成应用程序,系统应用良好。真正能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起到减小工作量、降低难度、节约成本、保质保量、实现可视化及资源共享等多重功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钟凤英[6](2004)在《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系统建设,为了给林业的发展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各类信息,就要加快网络上各种应用软件的研制和数据库的开发,加强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工作,为林业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为林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其中,林业财务信息系统在各类信息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作者选择了本论文题目(本项研究得到了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即对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论述。 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面向事物处理的阶段、面向系统的阶段和面向决策的阶段,只有在面向决策的阶段,信息技术才能支持会计工作做到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计划、执行、控制和分析。通过对网络财务的信息基础和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定义信息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阐述了管理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探讨使用信息技术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关系。论述了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 电子商务的丌展影响到林业财务信息系统所处的各种环境,林业需要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论文讨论了在信息社会前提下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物理基础——企业信息系统的物理构成和信息模型,进而对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深层次的实施离不开成功的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重组的开展必须以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为目的。围绕电子商务发展而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e—BPR)将是构建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主要方向。 在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对基于信息模型的业务过程分析方法进行了描述,确定了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和主要功能概念图。在模型中提出了资金中心、生态会计中心的概念,设计了森林资产管理的模块和决策分析模块,使其成为决策型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设计的依据。设计了林业网络的具体模式即基于B/S和C/S的混合模式。 未来决策型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核心,它为财务决策者提供问题分析、模型构造、决策过程模拟以及决策效果评价的决策支持环境。论文描述了基于四库结构的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组成,并运用网络层次模型对网络环境下的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设计。数据仓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集成是未来决策支持系统的必然。
高宝[7](2002)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森林资源管理网络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从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过程中的网络基础结构、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适用性及对各种独立的技术与解决方案的集成问题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1. 对主要网络技术及主导协议栈的研究认为,以太网络、TCP/IP 协议适合于在森林资源管理网络化中应用,不但符合当前森林资源的管理现状,也符合当前的网络技术发展水平。2. 对骨干网络设计模型的研究认为紧缩核心设计模型适合于在建设森林资源管理网络化系统中采用,并提出基于可变长子网掩码的IP 地址分配方法;从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路由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OSPF 路由与静态路由的合理配置的方法,可以取得路由结构稳定性及易扩展性。3. 在对网络安全的研究中除研究了常规的防火墙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外,结合PKI 机制,采用证书来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综合应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4. 在对网络数据库的研究认为,数据库并行服务器中的一致性磁盘访问模式、数据库复制技术非常适宜于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网络化中采用,利用数据库复制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加快了数据统计、查询的运行效率,使得资源数据统计和查询工作对系统资源消耗最小。5. 在对各节点网络服务的配置中,应用了基于第四层交换的防火墙负载均衡技术,使系统在大负荷量工作时,仍保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6. 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集成方案,认为建立自治系统网络结构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而VPN 方案做为减少初期投资,增强可操作性,降低建设难度,储备技术,调试各种管理系统的过渡方案是非常适宜的。并对各自的集成方法做了探讨。本论文属于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工作,借助于该研
郎奎健,王志西,白旭辉[8](2001)在《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文中提出以技术文本的形式提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的修改意见
孙天经[9](1999)在《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认真抓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1999年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点》文中提出 1 按照总局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要求。组织好各企业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工作 认真组织完成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封山育林区的现地落界和标牌埋设工作。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完善和更新全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系统。认真作好各企业分类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审查工作。结合天然林保护工
二、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监测子系统间集成与协同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林业信息的必要性 |
1.1.2 林业信息化的急迫性 |
1.1.3 林业信息化部署 |
1.1.4 林业信息化总体框架 |
1.1.5 林业信息化的目标(2010-202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国家林业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
1.2.2 国家林业信息化八大行动计划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森林资源监测现状 |
1.3.2 林业信息化现状 |
1.3.3 协同平台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目标 |
1.4.3 应用领域 |
1.4.4 研究原则 |
1.4.5 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 |
1.4.6 研究涉及的技术难点 |
2. 森林资源监测信息化分析 |
2.1 一类调查 |
2.1.1 一类调查业务分析 |
2.1.2 一类调查过程信息化分析设计 |
2.1.3 一类实施工艺 |
2.1.4 一类调查空间数据信息化设计 |
2.2 二类调查 |
2.2.1 二类调查业务分析 |
2.2.2 二类调查过程信息化分析设计 |
2.3 三类调查 |
2.3.1 作业设计调查 |
2.3.2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审 |
2.3.3 占用征用林地审批 |
2.3.4 调查资质质量监察 |
2.4 专项监测 |
2.5 森林资源评价 |
2.5.1 森林资源评价流程 |
2.5.2 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调查知识积累 |
2.6 本章小结 |
3. 森林资源监测协同平台与其他林业活动关系综述 |
3.1 森林资源信息监测与林业活动 |
3.2 森林资源监测与荒漠化防治 |
3.3 森林资源监测与湿地保护 |
3.4 森林资源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3.4.1 生物多样性 |
3.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
3.4.3 物种计划 |
3.4.4 栖地计划 |
3.5 森林资源监测与营造林管理 |
3.6 森林资源监测与林业灾害监控和应急管理 |
3.6.1 防火灭火 |
3.6.2 森林防火组织 |
3.6.3 森林防火与协同平台的关系 |
3.6.4 森林病虫害防治 |
3.7 森林资源监测与林政林权管理 |
3.7.1 林政 |
3.7.2 林权 |
3.8 森林资源监测与森林经营 |
3.9 森林资源监测与天然林保护的森林管护 |
4. 森林资源监测信息化规划设计与实现 |
4.1 信息系统集成 |
4.1.1 标准集成问题研究 |
4.1.2 数据库集成研究 |
4.1.3 服务集成研究 |
4.1.4 网络集成研究 |
4.1.5 知识集成 |
4.1.6 组织集成与人的集成 |
4.1.7 工艺集成 |
4.2 信息系统协同 |
4.2.1 跨网络协同 |
4.2.2 跨系统协同 |
4.2.3 跨图文协同 |
4.2.4 跨专业协同 |
4.2.5 跨岗位协同 |
4.2.6 跨流程协同 |
4.2.7 跨历史协同研究 |
4.3 时空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总体规划 |
4.3.1 规划设计思路 |
4.3.2 平台研建的任务分解及技术路线 |
4.4 平台的整体框架设计 |
4.4.1 三网并存 |
4.4.2 五平台 |
4.4.3 多级、分层次OA/GIS同步设计 |
4.4.4 四类系统数据插拔 |
4.4.5 林业地理信息库建库更新核心技术 |
5. 基于集成与协同平台的搭建--管护系统及与资源监测的协同 |
5.1 业务分析 |
5.1.1 系统名称 |
5.1.2 管护总体工作 |
5.1.3 设计目标与主要任务 |
5.1.4 管护组织机构及具体部门人员配置 |
5.1.5 从管护档案分析其业务关系 |
5.2 总体设计 |
5.2.1 标准编制 |
5.2.2 数据库规划设计 |
5.2.3 巡查建库更新一体化功能设计 |
5.2.4 流程控制框架设计 |
5.2.5 工艺体系设计 |
5.3 模块设计开发与实验 |
5.3.1 管护外业模块 |
5.3.2 管护实施 |
5.4 运行效果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前景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2)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动态 |
1.3.2 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动态 |
1.4 研究路线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高效利用理论 |
2.1.1 信息高效利用中云技术架构分析 |
2.1.2 信息高效利用中云技术特点及应用 |
2.1.3 云技术对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的影响 |
2.2 国土资源物联化技术 |
2.2.1 物联网技术 |
2.2.2 物联网技术在国土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
2.3 云GIS |
2.3.1 云GIS概念的提出 |
2.3.2 网络拓扑 |
2.3.3 数据分类 |
2.3.4 请求处理流程 |
2.4 负载均衡模型的构建 |
2.4.1 负载均衡的作用 |
2.4.2 匈牙利算法 |
2.5 信息数据利用与服务 |
2.5.1 多元数据利用 |
2.5.2 国土资源元数据服务 |
2.5.3 国上资源空间数据服务 |
2.6 小结 |
3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利用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金土工程系统 |
3.2 国土数据利用现状 |
3.3 业务流程分析 |
3.4 需求分析 |
3.4.1 总体需求 |
3.4.2 业务需求 |
3.4.3 技术需求 |
3.4.4 性能需求 |
3.5 小结 |
4 总体设计 |
4.1 设计思想 |
4.1.1 总体思路 |
4.1.2 系统目标 |
4.1.3 基本原则 |
4.2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2.1 技术平台 |
4.2.2 开发环境 |
4.2.3 运行环境 |
4.2.4 客户端环境 |
4.3 系统结构 |
4.3.1 总体结构 |
4.3.2 平台主要任务 |
4.4 功能结构 |
4.5 数据结构 |
4.6 系统运行流程 |
4.7 小结 |
5 高效利用模型的构建 |
5.1 节点优化策略模型 |
5.1.1 计算力确定 |
5.1.2 节点结构设置 |
5.1.3 数据处理流程 |
5.1.4 策略模型 |
5.2 资源调度模型 |
5.2.1 数理模型 |
5.2.2 算法流程 |
5.2.3 Matlab的实现 |
5.3 业务平台架构模型 |
5.3.1 构架模型总体设计 |
5.3.2 构架结构 |
5.3.3 流程架构 |
5.3.4 测试页面 |
5.4 测试评价 |
5.5 小结 |
6 服务平台实现与运营模式 |
6.1 基础设施即服务 |
6.1.1 网络设备资源化框架 |
6.1.2 计算资源池化框架 |
6.1.3 存储资源虚拟化框架 |
6.2 平台即服务 |
6.2.1 服务平台规划 |
6.2.2 服务平台实现 |
6.3 软件功能即服务 |
6.3.1 上地的转征与管理 |
6.3.2 矿业权的管理与应用 |
6.3.3 土地的预审与管理 |
6.3.4 办公自动化 |
6.3.5 GIS图形辅助应用程序 |
6.4 国土数据安全设计 |
6.4.1 国土数据安全系统架构 |
6.4.2 国上数据安全建设方案设计 |
6.5 国上数据运营管理设计 |
6.5.1 运营管理建设的准备工作 |
6.5.2 运营管理建设规划 |
6.5.3 运营管理实施路线 |
6.6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业务流程 |
附录B:数据库结构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黑龙江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科学理论 |
2.2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2.3 工作流理论 |
2.3.1 工作流的定义 |
2.3.2 工作流相关概念 |
2.3.3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3.4 工作流与森工企业信息管理 |
2.4 中间件和组件技术理论 |
2.4.1 中间件技术 |
2.4.2 组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分析 |
3.1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应用情况 |
3.1.1 森工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
3.1.2 森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 需求分析 |
3.2.1 用户情况 |
3.2.2 功能要求 |
3.2.3 性能要求 |
3.2.4 系统适用性 |
3.3 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框架结构设计 |
4.1 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4.1.1 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目标 |
4.1.2 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原则 |
4.2 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
4.3 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4.4 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逻辑模型设计 |
5.1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
5.1.1 信息平台基本功能 |
5.1.2 信息平台系统功能 |
5.2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拓扑结构 |
5.3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 |
5.3.1 信息服务平台的流程设计 |
5.3.2 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设计 |
5.4 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工作流引擎设计 |
5.4.1 功能分析 |
5.4.2 设计思路 |
5.4.3 引擎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 |
6.1 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
6.2 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 |
6.3 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 |
6.3.1 森工企业信息平台运行中的风险分析 |
6.3.2 森工企业信息平台安全技术的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2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概述 |
2.1 建设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的意义 |
2.2 建设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的背景 |
2.3 目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设计目标 |
2.5 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2.5.1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我国其他省市的发展情况 |
2.5.2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2.6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的基本研究理念 |
2.6.1 应急救援 |
2.6.2 联动系统 |
2.6.3 重大危险源和可移动重大危险源 |
2.6.4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模式 |
2.6.5 因特摩实时智能监控和事故预报防范理论 |
2.7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的特点 |
3 系统总体构架 |
3.1 总体目标、设计原则 |
3.1.1 总体目标 |
3.1.2 设计原则 |
3.1.3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系统构架图 |
3.2 应急业务系统的层次结构 |
3.3 系统运作的基础支撑体系 |
3.3.1 应急联动支撑体系 |
3.3.2 数据及数据库 |
3.3.3 因特摩实时智能监控和事故预防系统(INTEMOR) |
3.4 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
3.4.1 系统安全分析 |
3.4.2 应急指挥联动系统的安全目标 |
4 系统基础平台构架 |
4.1 计算机网络 |
4.1.1 应急联动指挥城域网设计 |
4.1.2 应急联动指挥局域网设计 |
4.2 数据中心 |
4.3 集群通信系统 |
4.4 地理信息系统(GIS) |
4.4.1 GIS选用软件介绍 |
4.4.2 接处警系统CAD和GIS信息交互 |
4.S GPS车辆定位系统 |
4.5.1 车辆定位系统要求 |
4.5.2 车辆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主要功能 |
4.6 视频信息系统 |
4.6.1 视频信息系统的构成 |
4.6.2 大屏幕显示系统 |
4.6.3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4.6.4 视频会议系统 |
4.7 LED显示系统 |
5 系统安全设计 |
5.1 系统网络安全与管理 |
5.1.1 虚拟安全专用网 |
5.1.2 对系统网络边界的保护 |
5.2 对计算机环境的保护 |
5.2.1 计算机机房物理环境的保护 |
5.2.2 系统级安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综述与理论篇(summarization & Theory) |
1 引论(Introduction) |
2 数字林业相关理论体系(Theory Structure) |
2.1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 |
2.1.1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定义及特点 |
2.1.2 数字地球结构组成和技术体系 |
2.1.3 数字地球的功能及性质 |
2.1.4 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及意义 |
2.2 数字林业(Digital Forestry) |
2.2.1 数字林业的提出背景、定义及涵义 |
2.2.2 数字林业体系结构 |
2.2.3 数字林业的基本功能 |
2.2.4 数字林业的技术体系组成 |
3 数字林业技术研究及发展应用现状(Research&Status) |
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Foreign Research & Status) |
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China Research & Status) |
4 目前我国数字林业存在的问题(Existed Problem) |
4.1 我国建立数字林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意义(Necessity & Meaning) |
4.2 当前我国数字林业建设进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Existed Problem) |
4.2.1 数字林业建设进展 |
4.2.2 存在问题 |
5 我国数字林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Tendency&Perspective) |
5.1 我国数字林业建设内容、原则与切入点(content&Principle&Application) |
5.1.1 数字林业建设内容 |
5.1.2 数字林业建设遵循的原则 |
5.1.3 我国数字林业建设切入点 |
5.2 我国数字林业的建设前景规划(Perspective Design) |
5.3 我国数字林业应用领域与范围(Application Fields & Scope) |
实践与应用篇(Practice & Application) |
1 研究区概况(General Situation) |
1.1 自然地理条件(Natural Condition) |
1.1.1 地理位置 |
1.1.2 地形地貌 |
1.1.3 气候条件 |
1.1.4 土壤类型 |
1.1.5 植被状况 |
1.1.6 水系分布 |
1.1.7 森林资源现状 |
1.2 社会经济状况(Economy Status) |
1.3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Forestry Ecology Project) |
1.4 土地利用现状(Soil Utility Status) |
1.5 坡耕地现状(Slope Soil Status) |
1.6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概述(Non-cultivation &Re-Forestry Engineering) |
1.6.1 退耕还林工程简介 |
1.6.2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content &Method &Data) |
2.1 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
2.2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
2.2.1 系统研制方式 |
2.2.2 模块化与标准化 |
2.2.3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数据(Research Data) |
2.3.1 数据内容 |
2.3.2 数据采集途径与输入 |
3 双牌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制(System Design) |
3.1 系统总体设计(System Total Design) |
3.1.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原则及总体构成 |
3.1.2 系统总体要求 |
3.1.3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设计 |
3.1.4 系统开发及运行平台 |
3.2 系统详细设计(System Design Detail) |
3.2.1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
3.2.2 数据库设计 |
3.2.3 系统界面设计 |
3.2.4 系统程序编制 |
3.3 系统例检、编译与安装(Example & Edit & Setup) |
3.3.1 系统例检 |
3.3.2 系统编译 |
3.3.3 系统安装 |
4 系统应用(System Application) |
4.1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 |
4.1.1 属性数据管理 |
4.1.2 图形数据管理 |
4.1.3 图/属数据集成管理 |
4.2 专题模型图制作(Thematic Graph) |
4.3 退耕信息网络发布与查询(Network Publish & Query) |
5 系统维护与更新(Maintain & Update) |
5.1 系统维护(System Maintenance) |
5.1.1 维护的必要性 |
5.1.2 维护的内容 |
5.2 系统更新(system Update) |
6 系统评价(System Evaluation) |
6.1 系统评价(System Evaluation) |
6.1.1 系统评价的内容 |
6.1.2 退耕管理信息系统评估 |
6.2 系统创新点(System Innovation) |
6.2.1 技术上的创新 |
6.2.2 理论上的创新 |
6.3 系统不足(system Limitmion) |
后记(Postscript) |
参考文献(Reference Documents)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致谢(Aeknowlegments) |
附录(Appendix) |
(6)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特色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特色 |
1.4.4 研究方法 |
2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
2.1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认识 |
2.1.1 信息系统的发展比较及对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启示 |
2.1.2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层次分析 |
2.2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运行的信息模式 |
2.3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原则 |
2.3.1 与业务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
2.3.2 系统性原则 |
2.3.3 满足信息用户需要原则 |
2.3.4 开放性原则 |
2.3.5 安全性原则 |
2.4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工作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对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构建的影响 |
3.1 林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林业会计的影响 |
3.1.1 电子商务对林业会计发展的影响 |
3.1.2 适应电子商务林业会计要作的改革 |
3.1.3 电子商务时代林业会计改革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
3.2 电子商务时代林业网络财务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2.1 电子商务条件下林业网络财务构建的必要性 |
3.2.2 林业网络财务构建的可行性 |
3.3 林业网络财务内涵的界定 |
3.4 林业网络财务的功能目标和运行机制 |
3.4.1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目标 |
3.4.2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功能效果的设想 |
3.4.3 林业网络财务系统的运行机制设计 |
3.5 林业网络财务构建的基本要求 |
3.5.1 实现进销存业务和财务的协同管理 |
3.5.2 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
3.5.3 实现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
3.5.4 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 |
3.5.5 提供网络财务系统的扩充机制 |
3.5.6 能满足新林业目标生态管理和核算的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4 业务流程重组与林业网络财务系统创新 |
4.1 电子商务与业务流程重组的关系 |
4.1.1 电子商务对业务流程重组产生深刻影响 |
4.1.2 电子商务的运作需要“电子化业务流程” |
4.1.3 业务流程重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环节 |
4.1.4 电子商务为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指明了方向 |
4.1.5 企业内联网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
4.2 林业网络财务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 |
4.2.1 必要性 |
4.2.2 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
4.3 林业网络财务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
4.3.1 重组的基本原则 |
4.3.2 可采取的方式 |
4.4 林业网络财务系统重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4.4.1 加强管理及决策的财务软件的开发 |
4.4.2 加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
4.4.3 加强会计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 |
4.4.4 加强网络系统安全风险方面的控制 |
4.4.5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失效风险的控制 |
4.5 林业财务业务流程重组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分析与建立 |
5.1 本文选择的分析方法 |
5.2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 |
5.2.1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的目的 |
5.2.2 林业企业信息系统全信息模型的具体内容 |
5.2.3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与林业全信息模型的关系 |
5.3 我国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3.1 基于事项会计构建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模型 |
5.3.2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 |
5.3.3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 |
5.3.4 林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的原则 |
5.3.5 林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运行模式设计 |
5.4 林业网络财务的解决方案 |
5.4.1 大中型企业网络财务的自行实施方案 |
5.4.2 中小企业借助财务公司的解决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网络的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
6.1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分析 |
6.1.1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 |
6.1.2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分析 |
6.2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及模型设计 |
6.2.1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定位 |
6.2.2 功能设计 |
6.2.3 财务决策模型设计 |
6.3 新技术对于林业网络财务决策的影响 |
6.3.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
6.3.2 人工智能 |
6.3.3 基于网络和新技术的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6.4 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关键问题 |
6.4.1 决策支持与数据管理系统 |
6.4.2 用户交互环境 |
6.5 本章小结 |
7 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未来 |
7.1 林业网络财务实施面临的难题 |
7.2 对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发展的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信息化 |
1.1.1 信息化的概念 |
1.1.2 中国信息化的历程 |
1.2 行业信息化 |
1.2.1 银行系统 |
1.2.2 税务管理 |
1.2.3 教育信息化 |
1.2.4 农业信息化 |
1.3 林业信息化 |
1.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4 研究方法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网络技术的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主要网络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
2.1.1 以太网络(Ethernet)技术 |
2.1.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
2.1.3 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 |
2.1.4 ATM 技术与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比较 |
2.1.5 网络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网络化中的应用性分析 |
2.2 主导网络协议栈 |
2.2.1 Tcp/Ip 协议簇 |
2.2.2 NetWare(IPX/SPX)协议栈 |
2.2.3 TCP/IP 与Netware 协议集在森林资源管理网络中的适用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中骨干网络设计的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骨干网络设计原则 |
3.3 骨干网络设计分级模型 |
3.3.1 接入层 |
3.3.2 汇接层 |
3.3.3 核心层 |
3.4 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宜采用的模型分析 |
3.4.1 资源条件分析 |
3.4.2 流量分析—80/20 原则 |
3.4.3 结论 |
3.5 骨干网络设计方法探讨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紧缩核心设计的路由协议与IP 地址划分方法 |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4.2 路由协议选择的研究 |
4.2.1 基于距离矢量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 |
4.2.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
4.2.3 OSPF 路由协议概述 |
4.3 OSPF 多级路由区域结构划分方法分析 |
4.3.1 核心区域的划分方法 |
4.3.2 其它区域的划分方法 |
4.3.3 路由再分配 |
4.3.4 各省访问服务器与二级节点骨干三层交换机之间的路由 |
4.4 IP 地址及IP 地址划分方法分析 |
4.5 OSPF 路由协议配置示例 |
4.6 本章小结 |
5 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2 加密技术 |
5.2.1 加密算法 |
5.2.2 Message Digest(也称为数字指纹) |
5.2.3 数字鉴名(Digital Signature) |
5.2.4 证书 |
5.2.5 公钥与证书的区别 |
5.3 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s Layer)与MOD_SSL |
5.3.1 安全套接字层 |
5.3.2 Mod_SSL |
5.3.3 CA 与CA 的分级结构 |
5.4 防火墙 |
5.5 网络入侵检测(NID) |
5.6 网络设备安全管理 |
5.6.1 物理层安全 |
5.6.2 设备口令 |
5.6.3 关于网络设备管理的完整配置清单 |
5.7 本章小结 |
6 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研究 |
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2 数据库技术 |
6.2.1 数据、信息和数据处理 |
6.2.2 数据处理的三个阶段 |
6.2.3 数据库体系结构 |
6.2.4 数据的描述 |
6.2.5 数据库管理系统 |
6.2.6 网络数据库服务 |
6.3 网络数据库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中的适用性 |
6.3.1 并行服务器 |
6.3.2 分布式数据库 |
6.3.3 数据复制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骨干网络设计模型的网络服务及网络安全的应用集成技术研究 |
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7.2 网络操作系统(NOS) |
7.3 WEB 服务器 |
7.4 核心区域网络服务的提供 |
7.4.1 核心区域内服务的提供 |
7.4.2 DNS 区域(区域6) |
7.4.3 NIDs 入侵检测配置示例 |
7.4.4 数据库Master Site 区域(区域1) |
7.4.5 根CA 区域 |
7.4.6 查询、统计分析区域(区域2) |
7.5 接入层(二级节点)服务 |
7.5.1 硬件配置方案 |
7.5.1.1 设备配置 |
7.5.1.2 接入服务器配置示例 |
7.6 三级节点网络配置 |
7.7 本章小结 |
8 基于VPN 网络架构的集成技术研究 |
8.1 建立在IDC 机房基础上的网络安全分析 |
8.2 VPN 概念 |
8.2.1 VPN 基本概念 |
8.2.3 VPN 使用的协议 |
8.3.2 MS-CHAP |
8.3.4 EAP |
8.3.5 证书 |
8.4 VPN 的加密技术 |
8.5 建立于IDC 机房的网络拓扑结构 |
8.5.1 核心节点提供的服务类型 |
8.5.2 省厅节点提供的服务类型 |
8.5.3 由省厅路由器至核心节点接入服务器间的VPN 设计 |
8.6 两种建立基础网络方式的评价 |
8.6.1 建立我国林业系统内部自已的骨干网络的优点 |
8.6.2 建立我国林业系统内部骨干网络的缺点 |
8.6.3 利用各地的IDC 机房或数据局的机房的优缺点 |
8.7 本章小结 |
9 系统运行与监视技术的研究 |
9.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9.1 简单网络管理(SNMP)协议 |
9.1.1 SNMP 管理系统和代理 |
9.1.2 SNMP 工作原理 |
9.2 常用监视工具 |
9.3 运行与监视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监测子系统间集成与协同平台研究[D]. 白立舜.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2]黑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与服务研究[D]. 李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3]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黑龙江森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 齐冰.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4]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联动系统设计方案研究[D]. 赵同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3)
- [5]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剑平. 中南林学院, 2004(04)
- [6]林业网络财务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D]. 钟凤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D]. 高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6)
- [8]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微机管理系统(DOS)版技术方案[J]. 郎奎健,王志西,白旭辉. 林业勘查设计, 2001(04)
- [9]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认真抓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1999年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点[J]. 孙天经. 林业勘查设计,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