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点选择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1](2021)在《“简易盲法”引导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入路是心脏起搏器手术成功的关键。腋静脉因其独特优势,已成为中心静脉入路首选替代途径,盲穿法由于操作简便、不需要X线、造影剂等辅助,是目前腋静脉穿刺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简易盲法”引导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可重复性强的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38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主要诊断等基本临床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简易盲法”穿刺腋静脉获得静脉通路,手术均由技术成熟的术者采用相同的术式完成。其中,2017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患者(n=119)术前先用“简易盲法”定位并标记腋静脉,然后用超声定位并标记腋静脉走形,观察术中实际穿刺点距超声定位点的距离;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患者(n=263)术前不再进行超声定位,直接采用“简易盲法”进行穿刺。收集患者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时间,观察起搏器电极磨损、断裂情况及起搏器工作参数情况。结果:1.基线资料:382例患者中,患者平均年龄为70.4±12.6岁,男性患者260例(68.1%),平均年龄为70.9±12.5岁;女性患者122例(31.9%),平均年龄69.5±12.9岁。2.穿刺成功率:“简易盲法”共穿刺成功364例,总穿刺成功率为95.3%;其中,首次穿刺成功330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6.4%;经调整穿刺针位置及角度后再次穿刺成功34例,两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为8.9%;“简易盲法”穿刺未成功的18例(4.7%)患者改用锁骨下静脉途径穿刺成功。3.并发症情况:364例使用“简易盲法”穿刺的患者中,3例(0.82%)患者误穿动脉,经压迫止血后愈合;2例(0.55%)患者出现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0.27%)患者因术前合并使用抗凝药物发生囊袋血肿,术后2周经注射器抽吸后愈合;术后随访发现,术后2周内4例(1.1%)患者出现电极脱位(包括微脱位),择期行了起搏器电极重置术。18例改穿锁骨下静脉途径患者中,1例(5.56%)患者出现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5.56%)患者出现电极微脱落,择期再次行起搏器电极重置术。4.本研究超声定位的患者中,术中实际穿刺点距超声定位点的距离为0.643±3.141 mm,表示穿刺点在腋静脉范围内。5.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DE):“简易盲法”穿刺的患者中DE距离为4.574±0.543 cm。其中,男性患者中DE距离为4.598±0.536 cm,女性患者中DE距离为4.522±0.556 cm,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DE)与患者BMI具有相关性。结论:1.经超声定位验证,“简易盲法”预定位穿刺点在腋静脉穿刺范围内。“简易盲法”定位穿刺点与超声定位穿刺点距离大致相同;2.本研究发现,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即DE段距离)在3.5-5.5 cm范围内可成功穿刺,穿刺点距锁骨的垂直距离与患者BMI具有相关性;3.“简易盲法”引导腋静脉穿刺简便、安全,成功率与其他方法相似、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重复性强,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田惠[2](2020)在《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明确尿激酶溶液封管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适宜的封管时间,并通过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的安全性,以期获得临床实用的通过尿激酶溶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内收治的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和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导管留置日数,并行病情评估。尿激酶溶液封管组每周一次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将25000u/ml浓度尿激酶溶液分别于管路主端注入0.6ml,副端注入0.4ml,分别暂时封闭管路30分钟和60分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30分钟。在封管结束后24小时分别采血行血凝常规化验及血常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统计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IB),及相关感染指标:WBC、CRP、PCT。每日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标及出血事件情况,统计每组感染率和出血率。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结果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4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1.29±12.5)岁。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72例,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71例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70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导管留置日数、病情评估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10.92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15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09例/1000/导管日。在感染率方面,三组间总体率比较提示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尿激酶溶液封管组在实验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患者均有轻度出血事件发生,三组出血率分别为12.86%,11.11%,15.4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三组在干预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ICU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即可能有效,无需长时间封管。且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无影响,安全有效。
张贯一[3](2019)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及穿刺力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在临床治疗中,中心静脉置管术(CVC)是一类使用非常广泛的穿刺手术,不仅可以对患者进行快速补液,还可以进行静脉压监控、肠外营养和药物注射。由于在穿刺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和穿刺参数的选择,CVC非常依赖于医生的经验。随着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设计了一款带有主被动混合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建立了穿刺力模型并对影响穿刺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CVC手术步骤进行分析,提出了穿刺机器认的设计准则,通过功能分析选择SCARA机器人为原型,为满足手术要求为其增加了自由度;根据尺寸最短原则得到满足手术要求下的机械臂最短杆长;在机器人末端设计了具有可以调节穿刺角度和穿刺速度的穿刺模块;使用Matlab对机器人末端工作空间进行分析,使用ANSYS软件对机器人自重下的刚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所设计机器人满足使用要求。为了实现高精度穿刺,并使穿刺过程有理论依据,对针穿刺软组织过程及人体解剖结构的分析,将穿刺力分为四个部分:刚性力、切割力、摩擦力和血管穿刺力。根据弹性力学中接触理论,提出了刚性力模型;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中能量理论分析,得出了切割力模型;利用土木力学中摩擦桩和材料力学相关知识对针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摩擦力模型;根据血管是一种特殊腔体特性,利用板壳力学对血管穿刺力进行建模。设计并搭建血管穿刺力实验平台,进行穿刺力实验,通过穿刺结果和所得穿刺力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穿刺不同生物组织和模拟组织之间穿刺力的异同;将影响穿刺力的参数分为穿刺方法、穿刺针几何参数和生物组织三类,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建立响应曲面,分析了穿刺力在多维参数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对不同穿刺条件下进针参数的选取。
李晓光[4](2019)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并发症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提出对策。方法在研究中于2016年1月—2018年4月方便选取了在该院接受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24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 240例危重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的患者有162例,占比为67.50%;二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的患者有63例,占比为26.25%;穿刺失败改其他路径的患者有15例,占比为6.25%。240例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83%。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1.67%)、局部出血(5.00%)、动脉损伤(1.25%)及误入颈内静脉(2.91%)。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系统掌握锁骨周围解剖结构,做到烂熟于胸,严格进行技术培训,并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水平,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措施。
周一丁[5](2018)在《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制定更优化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操作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乳腺甲状腺外利住院进行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患者143例,根据患者个人意愿选择采用四种不同的静脉输液方式,包括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4例(IVAP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1例(PICC组)、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例(CVC组)及静脉留置针23例(静脉留置针组)。在完成IVAP组前32例患者的植入操作后,总结经验并分析优化方案,后32例IVAP组患者均采用改良后的优化方案进行植入及维护操作,将其分别列为优化前IVAP组及优化后IVAP组。通过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使用不同静脉输液治疗方式的患者在进行静胁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及输液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功能状态评分、体力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维护操作时间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将IVAP组、PICC组、CVC组及静脉留置针组4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功能状态评分、体力状况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IVA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三组明显降低(P<0.05),功能状态、体力状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较其他三组明显提高(P<0.05)。将IVAP组与PICC组2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维护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IVAP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PICC组(P<0.05),维护操作时间较PICC组明显缩短(P<0.05)。将优化前IVAP组与优化后IVAP组2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优化后IVAP组较优化前IVAP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1.对于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患者更适合选择IVAP进行静脉输液,更有利于患者完成全部治疗过程;2.经过改良的IVAP优化操作方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节约操作时间。
杨雄志[6](2017)在《改进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成人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寻求一种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将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入住ICU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锁骨下静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剌总成功率为98.9%,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9%,对照组为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入颈内动脉发生率为7.8%,对照组为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血气胸形成,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照组气胸2例,穿刺口透漏4例,局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一种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且有利于初学者的教学,值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并在临床推广。
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7](2017)在《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通过对2009年5月-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使用PICC导管的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新生儿可经哪些外周静脉成功置入PICC导管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新生儿行PICC穿刺术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较高;外周静脉分别为:颈外静脉,置入率93.5%,并发症发生率16.1%;腋静脉,置入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贵要静脉,置入率86.4%,并发症发生率6.8%;颞静脉,置入率64.3%,并发症发生率14.3%。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依次为颈外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外周静脉依次为腋静脉、贵要静脉、颞静脉。
王永恒,徐小宁,凌丰军,张端孟,黄冬玲,王岩峰,周洋,王秀丽[8](2014)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600例临床观察及解剖学基础》文中认为目的熟悉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SVC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SVC的600例住院患者(男410例,女1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穿刺582例,穿刺成功率为97%。其中1次穿刺成功546例(91%),重复穿刺或改颈内静脉或其它穿刺38例(6.3%),失败16例(2.7%)。发生并发症22例(3.7%),其中误入动脉8例(1.3%),气胸3例(0.5%),导管尖端导入颈内静脉5例(0.8%),导管相关感染2例(0.3%),导管堵塞2例(0.3%),心律失常2例(0.3%)。结论 SVC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是一种较好的中心静脉穿刺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9](2014)在《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杨艾影,江英[10](2014)在《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PICC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患者使用中的优劣。方法:选取40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PICC置管组)20例和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0例,分别对2组患者家属置管接受率及置管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置管首推锁骨下静脉置管作为长期输液方法。
二、1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点选择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点选择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简易盲法”引导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临床资料收集 |
2.2 方法 |
2.2.1 材料 |
2.2.2 穿刺方法 |
2.3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患者术后随访一年时间)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腋静脉穿刺背景 |
4.2 腋静脉盲穿法发展历程 |
4.3 本研究方法学特点及结果分析 |
4.3.1 本研究方法学介绍 |
4.3.2 术前超声定位腋静脉介绍 |
4.3.3 穿刺成功率 |
4.3.4 穿刺相关并发症 |
4.3.5 本研究方法可行性 |
4.4 提高“简易盲法”腋静脉穿刺成功的方法学优化 |
4.5 本研究方法的优势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腋静脉穿刺在心脏起搏介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2)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可操作性定义 |
3.1 CVC概念 |
3.2 CRBSI |
3.3 研究中的中心静脉 |
3.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工具 |
4.1 一般情况登记表 |
4.2 实验数据资料记录表 |
4.3 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 |
4.4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及感染干扰因素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对比 |
2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及出血事件对比结果 |
3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感染指标对比 |
4 各组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比较 |
讨论 |
1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2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 |
3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感染指标的影响 |
4 患者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5 导管相关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及穿刺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锁骨下静脉穿刺力模型国内外研究及分析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主被动混合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设计与分析 |
2.1 主被动混合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功能需求分析 |
2.1.1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过程 |
2.1.2 位姿调整机构设计准则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自由度分配 |
2.2.2 构型选择 |
2.3 具体结构设计 |
2.3.1 位姿调整模块具体结构设计 |
2.3.2 穿刺姿态调整模块设计 |
2.4 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分析 |
2.4.1 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
2.4.2 锁骨下静脉机器人工作空间求解 |
2.4.3 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ANSYS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锁骨下静脉穿刺力建模 |
3.1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分析 |
3.2 基于布辛尼斯克问题穿刺力分析 |
3.2.1 布辛尼斯克问题 |
3.2.2 基于布辛尼斯克问题的刚性力分析 |
3.3 基于断裂力学的针尖切割力分析 |
3.3.1 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能量原理 |
3.3.2 基于能量原理的切割力分析 |
3.4 基于摩擦桩的穿刺摩擦力分析 |
3.4.1 摩擦桩受力原理 |
3.4.2 穿刺针摩擦力建模及影响半径的计算 |
3.4.3 使用Abaqus模拟针刺入软组织 |
3.5 基于板壳力学的血管穿刺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锁骨下静脉穿刺力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的搭建 |
4.1.1 实验系统穿刺模块搭建 |
4.1.2 实验系统模拟组织托台设计 |
4.2 锁骨下静脉模拟实验 |
4.2.1 模拟软组织穿刺对比实验 |
4.2.2 血管穿刺实验 |
4.2.3 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 |
4.3 影响穿刺力因素 |
4.3.1 生物组织类参数 |
4.3.2 穿刺方法类参数对穿刺力影响 |
4.3.3 穿刺针几何参数对穿刺力影响 |
4.4 响应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
致谢 |
(4)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并发症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与失败情况 |
2.2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3 讨论 |
3.1 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
3.2 锁骨下静脉置管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 |
3.3 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
(5)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材料与操作方法 |
2.2.1 仪器、设备、药品及相关材料 |
2.2.2 操作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4组使用不同输液方式的患者功能状态、体力状况、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3 4组使用不同输液方式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4 IVAP组与PIC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维护操作时间的比较 |
3.5 优化前IVAP组与优化后IVAP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IVAP与其他输液方式相比较的优势 |
4.2 IVAP优化操作方案的制定及效果 |
4.2.1 分析优化前IVAP组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解决措施 |
4.2.2 优化的IVAP操作流程的制定 |
4.2.3 采用改良的IVAP优化操作方案的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6)改进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穿刺情况比较 |
2.2 两组误入同侧颈内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7)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情况 |
2.2 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较高前四位外周静脉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新生儿外周静脉PICC尖端位置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新生儿PICC的使用情况 |
3.2 新生儿PICC置管路径的选择 |
3.2.1 腋静脉血管路径 |
3.2.2 腋静脉路径 |
3.2.3 贵要静脉血管路径 |
3.2.4 颈外静脉血管路径 |
3.2.5 颞浅静脉血管路径 |
3.3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及维护对策 |
(8)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600例临床观察及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准备 |
1.3 穿刺置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护理方法 |
2.1术前谈话告知 |
2.2 术中操作 |
2.2.1观察组 |
2.2.2对照组 |
2.3术后导管护理 |
3 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四、1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点选择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简易盲法”引导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月. 大理大学, 2021(09)
- [2]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D]. 田惠. 青岛大学, 2020(01)
- [3]锁骨下静脉穿刺机器人及穿刺力模型研究[D]. 张贯一.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1)
- [4]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并发症分析及对策[J]. 李晓光. 中外医疗, 2019(06)
- [5]IVAP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与优化方案的分析[D]. 周一丁. 延边大学, 2018(12)
- [6]改进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探讨[J]. 杨雄志. 中外医学研究, 2017(07)
- [7]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 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 中国医学创新, 2017(02)
- [8]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600例临床观察及解剖学基础[J]. 王永恒,徐小宁,凌丰军,张端孟,黄冬玲,王岩峰,周洋,王秀丽.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06)
- [9]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J]. 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07)
- [10]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杨艾影,江英.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