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佳欣[1](2020)在《蓖麻RcPDAT1-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植物转基因工程是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与策略之一,启动子的灵活应用可以为外源基因的高效、特异性表达提供有效工具。人们利用不同类型的启动子驱动下游目的基因的表达,达到高效、稳定表达的目的。本研究以蓖麻油酸合成关键基因RCPZDAT1-2基因启动子为研究对象,探究RcPDAT1-2的表达调控机制,以通蓖5号蓖麻品种为材料,分析RcPDAT1-2基因,克隆RcPDAT1-2启动子全长和缺失序列,通过拟南芥转化验证功能,分析RcPDAT1-2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RcPDAT1-2基因,结果表明:RcPDAT1-2基因共编码660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质无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域,含有2个LCAT结构域。RcPDAT1-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分析显示,启动子序列包含除了核心元件TATA-box和CAAT-box,还含有多个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诱导响应元件以及MYB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等;RcPDA T1-2启动子全长的活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并构建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表达载体pCAMBIA1303-PDAT1-2(1),转化农秆菌菌株GV3101,进行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分析,RcPDA T1-2启动子可以启动GFP基因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中表达,启动强度略高于CaMV35S启动子,RcPDAT1-2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克隆RcPDAT1-2启动子缺失序列和拟南芥遗传转化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克隆7个启动子缺失序列,包括5个5’缺失,1个3’缺失序列和1个5’、3’共缺失序列;成功构建7个RcPDAT1-2启动子缺失表达载体;以拟南芥为宿主材料,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检测缺失启动子活性,获得T3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对T3代转基因拟南芥的幼苗、花和果荚进行GUS染色分析,除RcPDAT1-2(5)和RcPDAT1-2(8)启动子外,其它不同长度的RcPD471-2启动子都具有启动下游基因表达的活性,在RcPDAT1-2(5)和RcPDAT1-2(8)启动子中可能含有负调控元件,需进一步分析验证。RcPDAT1-2启动子中干旱和低温响应元件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长度启动子其转基因植株的GUS酶活性不同,处理不同时间,转基因植株GUS酶活性也有所不同;MBS干旱响应元件的活性验证中,在GUS染色分析中,没有产生蓝色沉淀的RcPDAT1-2(8),在干旱诱导条件下的GUS酶活性高于其它启动子酶活性,RcPDAT1-2(8)启动子受干旱胁迫的影响;RcPDAT1-2(1)、RcPDAT1-2(2)、RcPDAT1-2(3)和RcPDAT1-2(8)启动子在不同处理时间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都在48 h GUS酶活性达到最高,启动子受MBS干旱响应元件的影响;对含LTR低温响应元件的RcPDAT1-2(1)、RcPDAT1-2(2)、RcPDAT1-2(3)、RcPDAT1-2(4)和 RcPDAT1-2(5)启动子进行4℃低温处理,在未诱导的GUS染色分析中,RcPDAT1-2(5)没有产生蓝色沉淀,经诱导后RcPDAT1-2(5)的GUS酶活性达到最高,RcPDAT1-2(5)启动子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转基因植株GUS酶活性在五个启动子中不同处理时间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均在4℃低温处理24h后出现GUS酶活性的升高,启动子受LTR低温响应元件的影响,且其GCUS酶活性还会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夏培[2](2014)在《精密抛光研磨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密加工领域,油基研磨液不仅具有磨削去除作用,还具有清洗、润滑和防锈等性能;碳化硅具有低密度、高硬度、抗氧化的性能,是研磨制品中磨料的理想选择;关于油基研磨液制备和碳化硅磨具的研究很多,但是制备碳化硅油基磨削液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选用微米级α-SiC作为游离磨料制备高性能精密抛光研磨液,为解决粉体团聚问题,增强粉体疏水亲油性,粉体预处理后再用偶联剂KH550、KH570,改性剂Span 60分别进行粉体改性处理。文章还探讨了分散工艺,分散剂及其使用量等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和粘度法研究改性前后的亲油疏水性,利用XRD和FT-IR分别分析了改性前后SiC粉体的结构组成和表面结构,使用TG-DSC分析了包覆量的变化,还通过SEM观察了改性前后粉体的团聚程度以及研磨工件表面形貌的变化。通过抗氧化性测试确定最佳基础油的配比;通过正交试验和沉降试验确定最佳分散工艺与分散剂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当煤油与蓖麻油按照质量比为2:3混合时,具有氧化稳定性,且高剪切速率下粘度稳定;碱洗后的粉体因表面有机物和杂质去除明显,具有较好的悬浮性稳定性和较小的粘滞阻力;偶联剂处理方案中,KH570处理的粉体较KH550改性粉体,具有更好的亲油疏水性,改性后粉体分散均匀,无明显团聚;选用低HLB值的Span 60作为改性剂处理SiC微粉,Span 60改性的SiC粉体表面成功包覆改性基团,且改性后的SiC粉体分布均匀无团聚;双重包覆改性中,KH570和Span 60成功接枝包覆在SiC表面,双重包覆的SiC微粉具有比任何单一改性都要好的疏水亲油性。正交试验确定碳化硅粉体在基础油中的最佳分散工艺为:球磨时间4 h、转速600 r/min、料球比1:5;单一添加分散剂时,具有较长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Tech-5080分散性最好;分散剂Tech-5080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7复配添加能够增强浆料的稳定性,当8%Tech-5080和5%OP-7进行复配使用,且预混时间为90 min时,浆料分散稳定性最好。所制备的研磨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研磨加工性能。
虢婷婷[3](2012)在《蓖麻遗传多样性、脂肪酸组分分析及种子发育过程观察》文中提出蓖麻(Ricinus communis L.)是世界上十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当前对于蓖麻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作物栽培与生产应用上,而蓖麻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与其它作物相比进程较慢,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完善的蓖麻种质资源库,尤其是对于蓖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甚少。因此,对蓖麻种质资源、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全国不同栽培区域收集了20份不同类型的蓖麻栽培品种(杂种)和1份湖南永州野外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RAPD亲缘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GC-MS的方法测定了蓖麻籽脂肪酸组分;同时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了蓖麻种子胚及胚乳发育过程。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对从全国不同地区收集的20份不同类型的蓖麻栽培品种和1份湖南永州野外材料进行了RAPD亲缘关系分析,从2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有效引物,21条引物扩增获得的总谱带数为75条,多态性谱带数为45条,多态性谱带比例为54.27%,利用UPGM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当遗传距离D=0.1468时,21个材料聚在了一起,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蓖麻商品化栽培品种(杂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不丰富。2、对21份蓖麻材料进行了蓖麻籽脂肪酸组分测定,确定了不同材料中各脂肪酸的组分,蓖麻油主要含有蓖麻油酸、油酸、亚油酸及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蓖麻油酸、油酸、亚油酸变化范围依次为:72.82%-89.54%、2.97%-8.54%、3.47%-10.55%,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均为1%左右,亚麻酸含量为0.5%左右,主要脂肪酸蓖麻油酸的含量差别较大。3、细胞学观察发现:在种子发育过程当中,存在一个由淀粉代谢为主向脂肪酸代谢为主的转化过程,转化时期在子房受精后10-18天之间。4、运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蓖麻种子发育过程,并首次发现蓖麻胚乳发育类型属于核型胚乳。
汪玉秀,张社奇[4](2000)在《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测定了蓖麻油的粘滞系数 ,得到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添加抗氧化剂 ( BHA,TBHQ,BHT)于蓖麻油中 ,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性研究 ,结果表明 :BHA对蓖麻油的抗氧化性显示出最佳的效果
二、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蓖麻RcPDAT1-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蓖麻简介 |
2 蓖麻油酸合成代谢途径及关键酶研究进展 |
2.1 蓖麻油酸合成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
2.2 蓖麻油酸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研究进展 |
2.2.1 FAH12基因研究进展 |
2.2.2 LPCAT基因研究进展 |
2.2.3 PDCT基因研究进展 |
2.2.4 PLA2基因研究进展 |
2.3 RcPDAT1-2基因研究进展 |
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启动子概述 |
3.2 植物启动子类型 |
3.2.1 组成型启动子 |
3.2.2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
3.2.3 诱导型启动子 |
3.3 植物启动子功能验证研究进展 |
3.4 蓖麻启动子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蓖麻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克隆及活性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株与载体 |
1.3 实验试剂 |
1.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1.5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蓖麻RcPDAT1-2基因及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克隆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 |
2.2.1 提取蓖麻基因组DNA |
2.2.2 扩增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 |
2.2.3 扩增片段回收 |
2.2.4 RcPDAT1-2启动子全长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 |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2.2.6 克隆载体的验证 |
2.3 构建RcPDAT1-2基因全长启动子表达载体 |
2.3.1 pCAMBIA1303载体质粒提取 |
2.3.2 pCAMBIA1303和pMD18T-PDAT1-2 (1)质粒的双酶切和胶回收 |
2.3.3 RcPDAT1-2启动子全长序列与pCAMBIA1303表达载体连接 |
2.3.4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2.3.5 表达载体的验证 |
2.3.6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2.3.7 农杆菌菌液鉴定 |
2.4 RcPDAT1-2基因全长启动子活性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蓖麻RcPDAT1-2基因及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RcPLAT1-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2 RcPDAT1-2启动子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克隆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 |
3.2.1 蓖麻基因组DNA提取 |
3.2.2 扩增RcPDAT1-2启动子全长序列 |
3.2.3 构建pMD18T-PDAT1-2(1)克隆载体并鉴定 |
3.3 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1 pCAMBIA1303载体质粒提取结果 |
3.3.2 pCAMBIA1303和pMD18T-PDAT1-2 (1)双酶切 |
3.3.3 pCAMBIA1303-PDAT1-2 (1)表达载体构建及验证 |
3.3.4 pCAMBIA1303-PDAT1-2 (1)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3.4 RcPDAT1-2基因启动子全长活性验证 |
4 小结 |
第三章 RcPDAT1-2启动子遗传转化及主要作用元件功能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RcPDAT1-2缺失启动子的克隆 |
2.1.1 克隆RcPDAT1-2缺失启动子的引物设计 |
2.1.2 RcPDAT1-2缺失启动子序列扩增 |
2.1.3 构建RcPDAT1-2缺失启动子的克隆载体 |
2.2 构建RcPDAT1-2基因缺失启动子表达载体 |
2.3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2.3.1 拟南芥植株的种植及培养 |
2.3.2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2.3.3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2.3.4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
2.3.5 转基因拟南芥GUS染色分析 |
2.4 RcPDAT1-2启动子主要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验证 |
2.4.1 干旱响应元件功能验证 |
2.4.2 低温响应元件功能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cPDAT1-2缺失启动子的克隆 |
3.1.1 扩增RcPDAT1-2缺失启动子序列 |
3.1.2 RcPDAT1-2缺失启动子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 构建RcPDA T1-2缺失启动子表达载体 |
3.2.1 RcPDAT1-2缺失启动子表达载体的鉴定 |
3.2.2 RcPDAT1-2缺失启动子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并鉴定 |
3.3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3.4 RcPDAT1-2启动子主要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验证 |
3.4.1 干旱响应元件的功能验证 |
3.4.2 低温响应元件的功能验证 |
4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RcPDAT1-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 RcPDAT1-2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
1.3 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精密抛光研磨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密抛光研磨制品发展现状 |
1.1.1 抛光研磨技术概述 |
1.1.2 研磨液中磨料的选择与作用 |
1.1.3 研磨液中液相介质的选择与作用 |
1.1.4 研磨抛光液的研究现状 |
1.2 SiC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
1.2.1 表面改性方法 |
1.2.2 表面改性工艺 |
1.2.3 表面改性剂及其应用 |
1.2.4 表面改性的检测与表征 |
1.2.5 SiC粉体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
1.3 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 |
1.3.1 颗粒在液相中的作用机理 |
1.3.2 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 |
1.3.3 颗粒在液相中分散表征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3 实验流程与工艺 |
2.3.1 实验流程图 |
2.3.2 实验主要内容 |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基础油的粘度与抗氧化性测试 |
2.4.2 改性粉体的宏观测试 |
2.4.3 改性粉体的热分析与微观测试 |
2.4.4 浆料的沉降稳定性测试 |
2.4.5 抛光液的使用性能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分析 |
3.1 基础油的确定 |
3.1.1 基础油的选择 |
3.1.2 基础油的抗氧化性 |
3.2 粉体的预处理 |
3.2.1 酸碱洗处理与结果分析 |
3.2.2 煅烧处理与结果分析 |
3.2.3 小结 |
3.3 分散工艺的确定 |
3.4 分散剂的确定 |
3.4.1 分散剂的选择 |
3.4.2 分散剂的量的确定 |
3.4.3 OP-7 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
3.4.4 正交试验确定复配添加参数 |
3.4.5 小结 |
3.5 偶联剂改性分析 |
3.5.1 改性结果宏观分析 |
3.5.2 改性结果微观分析与热分析 |
3.5.3 小结 |
3.6 改性剂改性分析 |
3.6.1 改性剂改性宏观分析 |
3.6.2 改性剂改性微观分析 |
3.6.3 小结 |
3.7 双重包覆改性分析 |
3.7.1 双重包覆方案的确定 |
3.7.2 KH570\Span 60双重包覆的改性分析 |
3.7.3 小结 |
3.8 改性粉体衍射分析 |
3.9 研磨抛光液的制备与使用性能分析 |
3.9.1 制备参数的确定 |
3.9.2 使用性能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蓖麻遗传多样性、脂肪酸组分分析及种子发育过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蓖麻研究进展 |
1.1 生物学与生态学形态 |
1.2 药理作用 |
2 蓖麻油研究进展 |
2.1 蓖麻油的组成与性质 |
2.2 蓖麻油优势 |
2.3 蓖麻油开发与应用 |
3 蓖麻育种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蓖麻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品种 |
1.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蓖麻的栽培 |
1.2.2 生物学性状观察 |
1.2.3 RAPD标记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学性状观察 |
2.2 供试蓖麻品种的RAPD标记分析 |
2.2.1 蓖麻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引物筛选 |
2.2.3 RAPD-PCR扩增结果 |
2.2.4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GC-MS蓖麻脂肪酸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药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方法 |
1.4.1 蓖麻油脂肪酸的甲酯化条件优化 |
1.4.2 脂肪酸气相质谱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蓖麻油脂肪酸的甲酯化条件优化 |
2.2 不同品种蓖麻籽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蓖麻种子胚及胚乳发育过程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药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方法 |
1.4.1 蓖麻种子淀粉及油脂的组织化学观察 |
1.4.2 蓖麻种子发育过程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蓖麻种子淀粉及油脂的组织化学观察 |
2.2 蓖麻胚的发育 |
2.3 蓖麻胚乳的发育 |
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1 全文总结 |
2 试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写表(Abbreviation)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蓖麻油的提取 |
1.2.2 粘滞系数测定 |
1.2.3 油样配制及抗氧化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蓖麻油粘滞系数的测量值 |
2.2 蓖麻油的自动氧化 |
2.3 抗氧化剂效果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四、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蓖麻RcPDAT1-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孙佳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精密抛光研磨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夏培. 天津大学, 2014(03)
- [3]蓖麻遗传多样性、脂肪酸组分分析及种子发育过程观察[D]. 虢婷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4]蓖麻油粘滞特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J]. 汪玉秀,张社奇. 陕西林业科技,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