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

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

一、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刘亮[2](2021)在《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综艺节目是网络视频的重要内容,在公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地位愈加显着。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联网行业的大变革,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算法技术渗透,而网络综艺节目的算法乱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但系统全面地探讨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治理的论述为思想遵循,基于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和公共治理学等理论与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实际,结合全生态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在生产、消费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创新。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创制的变化,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治理的多元共治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及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消费机制和治理体系管理创新的融合生态理论体系,补充和拓展了新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也为网络综艺节目运营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场域理论视角分析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的影响。算法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网络综艺节目的创制场域,导致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出现。网络综艺节目场域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新惯习的生成也反映了行业竞争环境与创制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可从导向引领、内容为王和人才第一等方面进行突破。本研究采用VAM模型分析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感知收益(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流行性)和感知付出(感知信息窄化和感知风险)均能有效地解释用户对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的感知价值。当感知因素与算法推荐本身的功能无关时,感知价值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当感知因素与功能有关时,感知价值表现出完全中介作用。算法背景下用户管理创新可从传播把关、传播更新和传播延伸等方面酝酿变革。本研究采用多利益攸关者模式构建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治理体系。算法技术的迭代及应用的普及既提升了网络综艺节目的运行效率,也给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对算法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对算法可能引发的治理议题进行评估,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可由政府单方面的管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网络运营商协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网络用户参与的运作模式。本研究总结了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未来管理趋势,即网络综艺的优质内容的价值回归,本土化创新的创新引领,网络传播的微综艺化,低成本、低风险的双低突围,垂直深耕、类型细分的内容定位,去海外、去带货、去线下的营销整合将成为主流。

聂燕[3](2021)在《化妆品品牌A品牌资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外国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何建立强有力的品牌资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议题。在我国的化妆品消费市场上,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感知质量和购物体验等,更倾向于在同类的产品中选择自己中意的化妆品品牌来进行购买。化妆品品牌A,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经销渠道为国内外的广大消费者提供以面膜类产品为主的各类化妆品,之前在国内部分市场已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和知名度,但近两年来,该品牌的销售利润严重下降。在当前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化妆品品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制定其品牌资产优化管理方案,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化妆品品牌A品牌资产管理研究”为题,使用Aaker的五星品牌资产理论为主理论,以新零售和价值创新为辅助理论,首先分析了A品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两个重点竞争对手的情况,指出国产品牌要做好品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紧接着对该品牌现有的品牌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内外调研归纳出该品牌在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其它品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为A品牌制定各维度的品牌资产管理优化策略:从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培养员工和供应商的忠诚度、维护代际客户方面来提升顾客忠诚度;通过多渠道营销、跨界合作、坚持技术创新来提高品牌知名度;采取持续管理服务质量、优化线下顾客体验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方式来增强品牌感知质量;从设计、包装、建立与顾客的情感连接方面来加强品牌联想;为该品牌设立全球品牌保护中心,并进一进完善品牌资产管理系统。最后,为A品牌的品牌资产管理优化方案制定了实施保障方案和风险管理措施,以此开创一条国产化妆品品牌资产管理之路。

李芸[4](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丁继南[5](2020)在《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且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态失衡、食品安全、老龄化、弱势群体等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大量涌现。2004年,我国引入社会企业模式,它以社会公益为本质,采取企业化运作应对社会问题,用商业手段谋取利润并回馈社会,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困局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企业依托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开展公益营销行动,将社会营销与商业营销相融合,赢得商业盈利的同时,推动公益议题、社会议题等公共议题的有效传播,培育社会公共意识,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社会企业模式作为公益性第三部门转型的新探索,公益购买不仅提供社会公益参与路径,也拓展了公益传播内涵。那么本土社会企业如何掌握公众对其营销内容偏好与公益消费态度,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持续性营销传播,这是本文所关注的。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呈现出何种特征?具有什么社会影响?其微信营销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变量会影响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公益营销传播效果?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选取四川地区本土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剖析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传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对社会企业微信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Nvivo软件提取出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以消费态度为中介变量,购买意愿为因变量,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前人研究进行量表问卷设计,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中,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对消费态度、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信息丰富性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着且仅对消费认知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态度在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最后,笔者根据前述研究结论,为优化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提出五个方面优化策略: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李晋雨[6](2020)在《零售商的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的行业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大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寻求创新转型,主动触网;另一方面,线下实景式用户体验的吸引力促使各大电商零售企业积极落地。线上线下的零售渠道融合发展逐渐成为零售企业的主流战略。然而大多数企业对如何有效的进行多渠道整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简单地堆砌多种零售渠道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甚至还可能产生使现有渠道销售量减少的负面影响。如何利用渠道整合实现渠道间的协调和互补效应,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成为多渠道零售商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零售商的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本文基于S-O-R理论,将感知价值的2个维度(享乐主义价值和功利主义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多渠道整合质量的4个维度(服务构造透明度、渠道选择自由度、内容一致性、过程一致性)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机制,并结合PPM理论,将转换成本作为锚定因素,探讨其在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本文以多渠道购物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418份有效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服务构造透明度、渠道选择自由度和过程一致性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2个维度积极影响顾客忠诚度,内容一致性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显着。(2)与功利主义价值相比,享乐主义价值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相对较高。(3)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价值在渠道选择自由度和过程一致性与顾客忠诚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在服务构造透明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4)转换成本在功利主义价值和顾客忠诚度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在享乐主义价值和顾客忠诚度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零售商通过多渠道整合策略的调整创新,改善顾客对整合服务质量的评价,利用多渠道优势提高顾客感知价值,进而获取更高的顾客忠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价值。

章俊杰[7](2020)在《顾客感知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产品设计创新为企业带来市场风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顾客价值”的深入理解。固有的“需要——满足”设计思维在现今时代已难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特性,常常会造成了产品竞争力的缺乏,因此亟需建立从顾客心智出发,主动营造市场机会的“价值——增值”设计思维。本文突破传统基于工程管理、美学、人机或心理学的单一设计方法,建立起将营销学与设计学的整合,并以心理学实验进行验证的多学科知识交叉型研究方式。所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正是在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以深层的顾客可感知的价值目的为导向,“价值增值”为突破点,从而开展产品设计过程的一种强调效用性、过程性、系统性的设计策略。在理论梳理层面:本文将“顾客感知价值”归纳为权衡逻辑、层次逻辑、维度逻辑三种理论切入点,从而深化顾客感知价值的具体原理内容,为理解认知行为层面的理性与非理性顾客决策提供基础。进而本文结合与顾客感知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理论论证,构建出一条从价值、意义到具体信息载体的设计线索。在研究视角层面:本文强调建立顾客、设计者、企业与产品的整体价值关系视角,从而把握准确的设计方向。研究一方面以“达成顾客满意”作为产品设计突破的核心,强调在市场中对于顾客的“吸引力”要素;另一方面,深入剖析竞争中企业内外因素影响,把握产品与产业价值网、价值流动发生互动。这个思考方式是将产品目标置于价值网中,以顾客服务的逻辑开展设计。在实验验证层面:本文把人的多重身份(顾客、用户)整合考虑。创新地引入脑科学实验技术,把设计者、顾客被试作为对比角色,实施心理学问卷(主观)与近红外脑成像测试(客观)的“双轨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这种方式,巧妙避免了传统心理学测试中感知描述的隐藏性和个体能力差异,形成了比较客观的设计师与顾客“感知”偏差数据,进而为设计时如何达到“价值共鸣”提供佐证。在策略剖析层面:本文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剖析,论证策略的关系、要素与重点操作环节。系统建构包含“价值识别”“价值路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四个核心工作环节的有机的设计策略。它的特点在于以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导向,以顾客价值分析为价值机会发掘的起点,结合顾客心智模型为依据,设计师的价值编码与顾客解码为核心创造过程,形成建立在顾客、产品、与场景的互动关系中的设计问题解决。本文最后作者用实施数年的文具产品设计案例,结合前文论证的顾客感知价值基础的产品设计策略,描述设计的实践过程。其重点是整合顾客价值机会挖掘与产品形式意义建构,获得产品价值突破。

吕丹[8](2020)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普及之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借助电子商务的交易便捷、信息互联等特性,有效减少了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的繁冗环节,拓宽了农产品的价格空间,推动了农业高质量生产与标准化建设进程。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食物多样性与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利用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及农村地区相融合的扶持政策,力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相较于普通农户更具备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能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进城”的规模,而且还能发挥带动作用以推动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然而,有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不足五成,且其中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举步维艰。就在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电商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情形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缘何仍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此提出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深入剖析擎肘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根本原因,甄别和区分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决定性条件;然后,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与收入变动的关系,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作用机理,其目的是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增长着手,探讨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源动力;随后,进一步明晰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程度的增收效应;最后,综合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条件和增收效应两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广泛而深入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即“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是本研究需要深入而系统阐释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这一研究目标,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收入变动测度—增收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将全文布局如下: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研究的缘起、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旨在阐明选题的研究目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性;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理论与文献史进行梳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第二部分(第4、5章)回答“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的问题。通过对理性行为理论、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等技术采纳理论的整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开展实证分析,明晰影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第三部分(第6章)回答“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等问题。从技术踏车理论和数字经济特征视角,设定收入决定方程,分别测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收入变动方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社员或签约农户收入变动关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的内在转化“黑箱”。第四部分(第7章)回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这一问题,解释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增收效应异质性。基于IT吸收理论,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概念,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根据不同电子商务吸收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各阶段的增收效应。第五部分(第8章)结合前文研究结论,针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以及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增收效应的各因素,提出形成“采纳→增收→采纳”动力循环的对策建议。通过开展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具有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人才、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资金以及政策扶持等要素,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条件。其中,对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其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因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则更看重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等因素。(2)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投入,将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收入的增加,但现阶段还不及对土地面积、劳动力、品牌建设等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增收效果显着。不过,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正向影响,将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加深而同步增长。特别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高级阶段,网络规模效应将逐步得到释放,边际成本递减也会显着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比资金投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更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于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主观认同感,相比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为显着。(4)流通渠道、交易费用和信息互联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动态能力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环境动态性会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发挥作用。(5)农产品电子商务适销性、物流条件、粉丝社群、入驻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等因素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不同阶段中,均对增收效应产生了显着影响。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获得收入增长的根本条件,但是,针对所处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各阶段,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是获得增收的关键一环。(6)只有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才能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扩大增收效应的根本是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即从本质上而言,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针对电子商务采纳理论无法较好地解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产品的属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征等因素纳入理论范畴,延伸了技术采纳理论的适用边界,较为全面地提供了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机理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电子商务应用动态能力提升→产生增收效应→更广泛、更深入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动力循环机制。(2)针对现有研究多以单一农户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分类开展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各主体之间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的差异特征。(3)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过程中收入变动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引入IT吸收理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之后,不同发展程度所呈现的增收效应阶段性差异进行阐释,明晰了各阶段的资源配置对增收的作用强度。(4)从实践层面,探索性地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以提升增收效应的建议,其中,对于“电子商务适应化”的解释为科学地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供了创新思路。

郭鹏飞[9](2020)在《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服务承诺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无论是梦祥银“终身免费调换”、中国移动“为所有顾客提供无处不在的无线沟通服务”还是三一重工“一生无忧”的服务承诺,设计之初都超越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在提升购买意愿、增强顾客信任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影响显着。而这也引发对企业为消费者提供超预期服务承诺的目的和形成机制是什么的探讨?文献梳理发现,学界虽验证了服务承诺在降低顾客感知风险、提升顾客服务体验以及开展内部营销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鲜有对超预期服务承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对服务承诺、消费者预期等文献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展开研究。本文选择在超预期服务承诺实践中拥有成熟经验的梦祥银、海底捞和胖东来三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展开质性研究。围绕研究主题,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方法获取研究资料,之后运用Nvivo11.0软件,通过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流程对案例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的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共计获得329个标签,125个概念,12个副范畴和4个核心范畴:消费者需求识别,数据赋能,企业服务行为分析,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与实施。之后对各范畴的内涵、逻辑关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和探讨,最终构建了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前导机制模型,并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以服务沟通和消费需求匹配为核心聚焦消费者需求识别过程,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营销基础上实现数据赋能,并在对标企业现有服务行为的基础上展开设计。基于此本文从加强横向、纵向沟通,多渠道搜集消费者需求信息;打造数据赋能平台,提升全链路数字化能力;培育和完善企业服务承诺支撑要素,建立服务承诺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补充了企业服务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证实了服务质量缺口模型情境适用的局限性,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和服务型企业再升级提供支持。

黄婷[10](2020)在《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成型和完善,地铁线路串联起学校、医院、社区、商圈,促使地铁的服务角色不再限于交通工具,而是向公共服务、生活娱乐、商业消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展示等多元领域延伸,“地铁生活圈”为地铁企业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品牌管理和服务营销理论,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地铁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地铁企业创建服务品牌的研究选题。经与企业管理层和一线服务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了南昌地铁企业发展历程、管理现状和战略规划。通过问卷调查掌握顾客对于南昌地铁服务质量的评价,对企业品牌的感知,并收集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实证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透视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现状,指出了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外地铁服务品牌建设成功案例,结合南昌地域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提出了构建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全文紧紧围绕南昌地铁客运服务、小鲜鹭社会公益服务和鹭鹭行APP生活服务三大主要服务场景实际,建构服务品牌架构,识别每一个创建流程的关键点,并深入阐述了每一个创建环节的实操建议。为南昌地铁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全品牌融合,打造强势的服务品牌提供有益参考。对于南昌地铁来说,服务品牌的引领,有助于企业多元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地铁线网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企业必将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保险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2.1.2 保险科技研究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研究资料收集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3.3.1 开放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3.4.1 理论框架提出
        3.4.2 关键因素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2 核心变量定义
        4.2.1 绩效期望
        4.2.2 努力期望
        4.2.3 社会影响
        4.2.4 促成因素
        4.2.5 消费者创新性
        4.2.6 信任
        4.2.7 感知风险
        4.2.8 行为意图
        4.2.9 使用行为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研究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框架结构
        5.1.4 问卷偏差控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5.2.6 信任的测量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5.3 预调研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数据收集
        5.4.1 问卷发放原则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5 中介效应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理论贡献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二、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三、网络综艺节目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思想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文艺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艺术学理论
        二、传播学理论
        三、管理学理论
        四、组织创新理论
    第四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框架构建
        一、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目标
        二、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框架
        三、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问题
第二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第一节 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场域
        一、场域理论与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资料分析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引导价值观困境:大众狂欢与精神缺失
        二、本土创新性困境:生搬硬套与模仿惯习
        三、头部效应困境:流量明星与少数机构依赖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策略
        一、导向引领:借鉴“三审”制度,践行价值共创
        二、内容为王:打造IP体系,开发小众内容
        三、人才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维护版权价值
第三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基于VAM模型的分析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一、VAM模型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四、结论和讨论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趣味传播困境:界面僵化与互动简单
        二、渠道传播困境:手段单一与用户意识缺乏
        三、窄化传播困境:年龄段与覆盖面的局限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策略
        一、算法交互:严格审核,完善跨屏互动
        二、渠道更新:突破传播圈层,优化智能传播
        三、传播延伸:拓宽用户圈层,面向全球市场
第四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协同治理生态构建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现状
        一、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进程
        二、网络综艺政府规制的核心议题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面临的挑战
        一、规制理念落后与规制效能不足
        二、法律规章不完善与行业监管不重视
        三、事中事后审核缺失与规制技术落后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策略
        一、以政府为核心的四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
        二、作为中心作用的政府规制
        三、作为依托作用的视频平台
        四、作为协同作用的行业协会
        五、作为基石作用的网民个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化妆品品牌A品牌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1.2.1 研究现状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A品牌概况与环境分析
    2.1 A品牌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A品牌的发展历程
    2.2 宏观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分析
        2.2.1 政策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
        2.2.2 经济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
        2.2.3 社会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
        2.2.4 技术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
    2.3 行业环境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影响分析
        2.3.1 化妆品供应商分析
        2.3.2 化妆品的消费者分析
        2.3.3 潜在的化妆品竞争者分析
        2.3.4 化妆品的相关替代品分析
        2.3.5 化妆品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分析
    2.4 A品牌的主要竞争品牌分析
        2.4.1 巴黎欧莱雅
        2.4.2 自然堂
第3章 A品牌资产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A品牌资产管理现状
    3.2 当前A品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顾客缺乏忠诚度
        3.2.2 品牌在新市场中知名度薄弱
        3.2.3 品牌感知质量与实际质量不匹配
        3.2.4 基于品牌联想的品牌延伸失败
        3.2.5 商标和专利方面的管理不足
第4章 A品牌资产管理优化方案
    4.1 提高品牌忠诚度
        4.1.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来提升顾客信任
        4.1.2 培养员工和供应商的忠诚度
        4.1.3 针对代际客户的维护策略
    4.2 提升品牌知名度
        4.2.1 多渠道营销提升知名度
        4.2.2 跨界合作提升知名度
        4.2.3 持续技术创新打造品牌知名度
    4.3 增强品牌感知质量
        4.3.1 持续管理服务质量
        4.3.2 优化线下顾客体验
        4.3.3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
    4.4 加强品牌联想创新
        4.4.1 设计层面的联想创新
        4.4.2 包装层面的联想创新
        4.4.3 建立情感联想连接
    4.5 基于品牌专属的其他资产管理
        4.5.1 增加专利并建立全球品牌保护中心
        4.5.2 完善长期品牌资产管理系统
第5章 实施计划与保障
    5.1 实施计划
    5.2 实施保障
        5.2.1 战略保障
        5.2.2 人力保障
        5.2.3 技术保障
    5.3 风险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妆品品牌A的消费者调查问卷

(4)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2.3.2 关系营销理论
        2.3.3 信息素养理论
        2.3.4 媒介生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3.2.1 平台层面
        3.2.2 产品层面
        3.2.3 传播主体层面
        3.2.4 用户层面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4.1 相关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2 问卷信度、效度
    4.5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企业的定义
        1.1.2 社会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新媒体营销相关研究
        1.3.2 微信营销相关研究
        1.3.3 社会企业媒介传播相关研究
        1.3.4 综述小结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5.1 研究方法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企业及其微信营销概述
    2.1 社会企业概述
        2.1.1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企业界定
        2.1.2 社会企业的价值属性
        2.1.3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2.2 微信营销概述
        2.2.1 微信营销的概念
        2.2.2 微信营销的传播特征
    2.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分析
        2.3.1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体
        2.3.2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受众
        2.3.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要内容
    2.4 社会企业与普通企业营销传播的差异
        2.4.1 以公益价值为导向的营销传播理念
        2.4.2 以社会倡导为特征的营销传播方式
        2.4.3 以情感互动为延伸的营销传播关系
    2.5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的现状调查
        2.5.1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发展现状
        2.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现状
        2.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
    3.1 深度访谈设计
        3.1.1 访谈提纲设计
        3.1.2 访谈人员的确定
        3.1.3 深度访谈开展情况
    3.2 测量因素提取
        3.2.1 数据整理与编码
        3.2.2 研究变量释义
        3.2.3 研究变量定义操作化
    3.3 研究模型
    3.4 研究假设
        3.4.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4.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5 问卷设计与执行
        3.5.1 问卷设计
        3.5.2 问卷发放与收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1.1 受访者人口统计学属性
        4.1.2 受访者微信接触习惯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4.3.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4.3.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4.3.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4.4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回归分析
        4.4.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回归分析
        4.4.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4.4.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4.5 消费态度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4.5.1 消费态度对感知公益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4.5.2 消费态度对感知可信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4.5.3 消费态度对感知有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4.5.4 消费态度对活跃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4.5.5 消费态度对互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4.6 研究假设验证与模型修正
        4.6.1 假设验证
        4.6.2 模型修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5.1 影响四川本土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5.1.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5.1.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5.1.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影响不显着
        5.1.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5.1.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5.1.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5.1.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5.2.1 以社会信任资本为纽带,建立粘性受众群体
        5.2.2 以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为导向,摆脱僵化观念束缚
        5.2.3 以目标受众需求为中心,实现流量高效转化
    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5.3.1 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
        5.3.2 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
        5.3.3 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
        5.3.4 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
        5.3.5 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零售商的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S-O-R理论
        2.1.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1.3 PPM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多渠道整合及整合质量相关研究
        2.2.2 感知价值相关研究
        2.2.3 顾客忠诚度相关研究
        2.2.4 转换成本相关研究
        2.2.5 研究述评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假设
        3.1.1 多渠道整合质量与感知价值
        3.1.2 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度
        3.1.3 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3.1.4 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
    3.2 概念化模型体系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测量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前测
        4.3.1 信度分析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数据收集
5 数据处理及假设检验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
    5.4 回归分析
        5.4.1 多渠道整合质量与感知价值
        5.4.2 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度
        5.4.3 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分析
        5.4.4 转换成本的调节效应分析
    5.5 假设检验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多渠道整合质量与感知价值
        6.1.2 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度
        6.1.3 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6.1.4 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忠诚度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顾客感知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的背景
        一、产品设计的风险与指向
        二、产品设计“价值”视角发展回顾
        三、产品设计“价值”发展的新问题
        四、已有产品设计设计策略理论整理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与设计相关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梳理
    第一节 “顾客感知价值”基本概念分析
        一、作为“人造物”的产品价值理论背景
        二、顾客价值和顾客感知价值定义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权衡”逻辑
        四、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层次”逻辑
        五、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维度”逻辑
    第二节 顾客价值“感知”的心理理论
        一、效用性的用户“满足”
        二、顾客价值感知的心智基础
        三、意义信息与符号产品
    第三节 顾客价值“感知”的行为理论
        一、作为“顾客”的行为理论
        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顾客”
第二章 产品设计价值创造的角色关系
    第一节 顾客的价值追求
        一、顾客价值的主观性
        二、理性、非理性结合的价值判断
        三、顾客感知到决策过程
    第二节 设计者进行价值产出
        一、顾客价值目标为思考核心
        二、符合价值关系的设计思维
        三、遵循产品设计方法过程
    第三节 企业的价值竞争
        一、获得竞争优势
        二、组织管理与价值实现
    第四节 产品的价值体现
        一、具体化产品的价值
        二、产品价值的变动
        三、产品满足顾客价值
    第五节 系统价值关系
第三章 设计的突破点
    第一节 设计的顾客核心驱动力
        一、达成顾客满意
        二、基于心智模型的意义解读
        三、价值的持续挖掘
    第二节 设计的价值整合驱动力
        一、外部市场竞争的应对
        二、价值循环关系的整体策划
    第三节 设计的价值增值的机制
    第四节 价值突破点
        一、设计强化感知信息
        二、体验价值深入挖掘
        三、情感共鸣产生吸引力
        四、共同意义的认同
        五、把握价值维度获得竞争力
    第五节 价值共鸣与心理学实验
        一、价值共鸣
        二、顾客、设计师的心理学实验
第四章 产品设计策略与实践
    第一节 策略的系统思考
        一、五个圈层关系
        二、三个要素方式
        三、四个操作环节
    第二节 策略应用导向
        一、导向
        二、工作重点
    第三节 策略核心环节
        一、“价值识别”环节
        二、“价值路径”环节
        三、“价值创造”环节
        四、“价值实现”环节
    第四节 策略主要的操作节点
        一、信息布局
        二、顾客定位
        三、顾客价值条件
        四、价值感知图
        五、价值机会与路径
        六、设计组织实施
        七、感知价值编码与解码
        八、交付并评估价值
    第五节 策略为基础的设计实践案例说明
        一、设计案例说明
        二、设计案例基本过程简述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专业能力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2.2 电子商务采纳
        1.2.3 增收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理论基础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增收的理论基础
    2.2 文献回顾
        2.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
        2.2.3 农民增收内涵
        2.2.4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
    2.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现状分析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3.1.1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3.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因素梳理及量表设计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技术因素
        4.1.2 内部因素
        4.1.3 外部因素
        4.1.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
        4.1.5 控制变量设定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4.2.1 初始量表设计
        4.2.2 调查问卷设计
        4.2.3 调查问卷前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样本数据来源
        5.1.1 样本地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5.1.2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采集方法
        5.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SEM分析
        5.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2 实证分析与假说检验
        5.2.3 检验结果分析
    5.3 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组间恒等性检验和多群组SEM分析
        5.3.2 多群组SEM实证结果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分析
    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
        6.1.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分析
        6.1.2 变量选取与样本统计
        6.1.3 收入影响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6.1.4 研究结论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分析
        6.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模型构建
        6.2.2 变量测量与数据统计
        6.2.3 增收机理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6.2.4 研究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吸收的增收效应分析
    7.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增收效应的理论分析
        7.1.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内涵
        7.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程度的划分
        7.1.3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定
        7.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分析
        7.3.1 因子分析
        7.3.2 模型检验
        7.3.3 研究结论
    7.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案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对策与措施
    8.1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思路
    8.2 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
        8.2.1 客观条件方面
        8.2.2 主观意识方面
    8.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措施
        8.3.1 政府部门应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机制
        8.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着力提升电子商务动态能力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服务承诺
        2.1.1 概念及内涵
        2.1.2 效用及影响因素
        2.1.3 设计与实施
    2.2 服务质量缺口模型
        2.2.1 概念及形成机理
        2.2.2 影响因素研究
    2.3 消费者预期理论
    2.4 相关概念界定
    2.5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研究样本选择
        3.1.1 样本选取依据
        3.1.2 研究主题选择
    3.2 企业简介与超预期服务承诺实践分析
    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
    4.1 数据分析
    4.2 开放式编码
    4.3 主轴编码
    4.4 选择式编码
    4.5 模型构建
    4.6 模型饱和度检验
    4.7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模型探讨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模型阐释
        5.2.1 主范畴一:消费者需求识别
        5.2.2 主范畴二:数据赋能
        5.2.3 主范畴三:企业服务行为分析
        5.2.4 主范畴四: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与实施
    5.3 管理启示及建议
    5.4 研究局限及展望
        5.4.1 研究局限
        5.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开放式编码表
附录 Ⅱ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访谈调查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服务与服务品牌
        2.1.1 服务
        2.1.2 品牌
        2.1.3 服务品牌
        2.1.4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
    2.2 品牌结构
    2.3 组织形象
    2.4 品牌传播
        2.4.1 品牌内化
        2.4.2 整合营销
第3章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现状
    3.1 南昌地铁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在建线网情况
        3.1.3 运营服务概况
    3.2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实践
        3.2.1 企业初创期
        3.2.2 工程建设期
        3.2.3 地铁运营期
    3.3 南昌地铁服务品牌的顾客评价
        3.3.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分
        3.3.2 服务品牌感知
    3.4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问题的成因
第4章 国内外地铁服务品牌案例借鉴
    4.1 国外地铁服务品牌亮点
    4.2 国内同业模式
第5章 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精进路径
    5.1 确立品牌建设目标
        5.1.1 全流程品牌管理
        5.1.2 服务子品牌的提升与整合
        5.1.3 多元服务品牌的开发与创建
    5.2 构建品牌顶层设计
        5.2.1 品牌结构设计
        5.2.2 品牌形象识别
    5.3 全媒介品牌传播
        5.3.1 全场景品牌传播
        5.3.2 全要素品牌传播
    5.4 聚焦顾客互动体验
        5.4.1 注重服务接触要素
        5.4.2 加强服务接触管理
        5.4.3 创造体验附加值
        5.4.4 互动增进客户关系
    5.5 全品牌整合营销
        5.5.1 服务品牌主体识别
        5.5.2 服务主体协作联动
    5.6 品牌内化驱动
        5.6.1 提升内部服务
        5.6.2 品牌内部营销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D]. 刘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化妆品品牌A品牌资产管理研究[D]. 聂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4]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丁继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零售商的多渠道整合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 李晋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顾客感知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D]. 章俊杰.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吕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9]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D]. 郭鹏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D]. 黄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通过整合营销建立市场感知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