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过渡曲线长度不同时的道路曲线测量与设计

前后过渡曲线长度不同时的道路曲线测量与设计

一、前后缓和曲线长度不同时道路曲线的测设(论文文献综述)

钟棉卿[1](2020)在《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公路养护和旧路改扩建的需求迅速扩大。路面是公路养护及改扩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快速、有效掌握路面几何参数和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路面养护决策、路面大中修养护及改扩建方案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路面几何参数及技术状况评价指标的获取长期依赖于种类繁多的特定传感器和现场测量,其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基准。移动激光扫描(Mobile Laser Scanning,MLS)技术集成激光扫描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姿态测量系统、相机等多种传感器,能迅速采集高精度、高密度的公路三维实景点云数据,为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针对MLS数据用于公路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构建了“MLS数据组织—路面特征提取—几何状况检测—技术状况检测”的技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MLS点云数据离散、无拓扑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LS点云的采集顺序而构建的顺序索引结构Tgrid,该方法可以实现为每个激光点分配一个2维规则索引号,将点云的顺序邻接关系转换为一张Tgrid结点图,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不仅很好地实现了海量点云数据的快速查询,解决MLS点云顺序存储与索引存储间的不一致问题,并能将图像处理方法成功引入到MLS点云数据处理。2、针对某些MLS场景数据文件不包含轨迹数据、无扫描角信息和轨迹文件损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点云空间分布特点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建的轨迹数据与真实轨迹数据的平均误差在1-2个激光点之内。本研究为基于MLS点云的扫描轨迹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3、基于本文创建的Tgrid结构,提出并研究了利用MLS点云数据提取路面特征信息的系统化的处理方法,包括下列主要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标记控制的区域生长方法用于路面点云的检测,设计了基于Tgrid结构的联通区域分析和Freeman链码边界检测算法快速提取路面点云轮廓以及道路边界;(2)设计了一种基于点云强度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筛选路面标线点云,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学形态学方法识别车道线,最终提取了道路中线和轮迹线等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关键信息;(3)通过将提取的道路边界与路面点云在Tgrid结点图上的叠置分析,实现了路面内部点云孔洞的快速、有效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路面点云检测完整率达99.67%,与人工标定的道路边界和车道线相比,检测边界的精准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6.78%和92.91%,车道线检测结果的正确检测率达98.80%,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开展了基于提出的道路中线和MLS密集路面点云获取公路几何状况的研究。设计了利用高精度三维点云检测路面线路曲率、纵坡和横坡等几何状况主要参数的方法;根据曲率和纵坡的变化检测公路的几何线形,并基于连续性、均衡性和坡长三个技术指标评估了既有几何线形的安全性。在一段多弯道盘山公路场景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判定的危险路段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与抽样实测数据比较,纵断面高程误差0.031m,横坡率误差0.33%。5、提出了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和路面车辙等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的系列方法,构建了使用MLS点云自动化检测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的技术框架。(1)设计一种融合三维点云与高分辨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的路面损伤检测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限制的路面破损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实现了路面裂缝和坑槽的自动化检测;(2)参考路面检测规范中对常规检测方法采用数据精度和采样率的要求,提出基于轮迹线点云纵断面高程检测路面平整度的方法;(3)研究实现基于轮迹线点云生成精细横断面的方法用来检测路面车辙深度的方法。平整度的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密集点云断面高程计算的平整度标准差σ和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结果高度相关,可通过在测试路段上开展相关实验来获取的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将σ值转换为IRI值,从而简化IRI的计算复杂度。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局部路面车辙深度的最大值进行了抽样检验,基于MLS点云检测的车辙深度误差不大于0.010m。

孙宪夫[2](2020)在《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既有线在多年的运营中,线路受到列车反复加载、地质条件变化和大量养护维修作业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线路实际线位已偏离原始设计线位。若采用原始设计线形为基准来整正,无疑会增加大机捣固作业量和难度,并且可能受到接触网、轨旁设备或桥隧限界的影响,导致部分区段不能调整到原始设计线位。因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线路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并分析优化约束条件和目标对拟合结果的影响。以敦煌铁路提速改造项目为例,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路精捣方案,结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线形优化效果和大机精捣作业效果。为既有线基础设施整治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针对测点位于直线段和圆曲线段,分别推导了基于距离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正交最小二乘数学拟合模型,该模型能同时考虑测点横、纵坐标存在的误差。提出基于测点坐标斜率变化率进行线形初步分段,并结合正交最小二乘法通过反复迭代拟合实现线形的精确分段,针对测点数据不全的情况提出处理方法。实例验证该分段方法能够实现线形自动识别,并且精度很高。总结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中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提出以调整量整体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线形优化方法。(2)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影响研究基于本文提出的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不同的优化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对平纵断面线形拟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曲线段存在反弯时,平面线形优化主要改善整体的绝对偏差,而对于反弯处的相对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当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一侧时,曲中附近偏差改善效果非常明显,线元分界点附近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2)坡段拟合有利于改善区段的整体绝对偏差,竖曲线半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变坡点附近的相对偏差。(3)控制点在线元分界点附近相比于控制点在曲中附近时,优化得到的曲线参数较原始设计参数变化更大,整体平面偏差的优化效果也更差。(4)以偏差平方和最小和偏差绝对值之和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优化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会略有利于降低偏差的最大值。(3)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研究以敦煌铁路K63+300~K69+300区段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线形优化理论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形优化方案,并从数学特征和动力学理论角度分析了实际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线形优化后平面和高程偏差整体更小。平面偏差在20~80mm范围内的测点占比减少了5.6%,高程偏差在80~160mm范围内测点占比减少了31.4%。由于实设超高变大、缓和曲线长度变短导致超高时变率增大,使得缓和曲线段的车辆响应冲击变大、衰减距离变长。(2)大机精捣作业后线路实际中线逐渐向设计线位靠拢,TQI由5.0以上降低到3.4以下。从频域特征来看,波长在500m以下的平纵断面偏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当车速为80km/h~160km/h时,轨向和高低不平顺的敏感波长范围为别为15m~40m和20m~60m。(4)基于动力学理论分析可得捣固后车辆各项动力学响应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谭小波[3](2020)在《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我国的城市人口和汽车拥有量也在不断增加,既有路面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城市的公共运输能力迫在眉睫。悬挂式单轨交通拥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之一。但是,悬挂式单轨交通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缺乏对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的研究。而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作为悬挂式单轨交通建设中的关键数据,直接影响悬挂式单轨的修建难度、工程投资以及乘客的安全性、舒适性。因此,开展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研究对于推动悬挂式单轨交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考了《铁道工程》、《铁路选线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地铁设计规范》、《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中关于线路纵断面参数拟定的方法,同时,结合悬挂式单轨试验线和实地试验的数据,进行了悬挂式单轨线路纵断面参数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对比悬挂式单轨与传统钢轮钢轨车辆的异同,明确了悬挂式单轨系统需要研究的线路纵断面参数。然后,本文参考了传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关于线路纵断面参数拟定的方法,再根据悬挂式单轨交通的特点,制定出悬挂式单轨各个纵断面线路参数应该满足的各项条件,推导出悬挂式单轨各个纵断面线路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合理选用计算参数。其中,计算参数的来源包括成都双流悬挂式单轨试验线、陕西韩城悬挂式单轨试验线等,同时,实地跟车对重庆跨坐式单轨做了加速度试验,获取了单轨车辆竖向离心加速度的实测数据。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我国悬挂式单轨系统最大坡度、最小竖曲线半径、设置竖曲线的最小坡度差、最小竖曲线长度、竖曲线间最小夹直坡段长度、最小坡段长度、最大坡段长度的取值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悬挂式单轨交通纵断面线路参数设计提供了更加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刘强[4](2020)在《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既有铁路的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这对我国铁路轨道的养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既有铁路在持续的高负荷运营下,其实际线位较原始设计线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若继续采用铁路线路原始设计线形作为轨道平纵断面线形的整正依据,将会极大的增加轨道线形整正的工作量,无法在短暂的天窗时间内及时的完成既有铁路轨道线形的整正。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采集的轨道线路中线的实测三维坐标对既有铁路轨道平纵断面线形进行拟合,并结合相关规范及线路养护实际需求对轨道平纵断面拟合线形进行优化计算,从而获取到总体调整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轨道平纵断面优化线形,最后通过优化后的轨道平纵断面线形参数指导轨道线形的整正。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围绕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的拟合及优化计算相关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利用等长相邻弦方位角及坡度较差变化规律实现铁路平纵断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正交最小二乘线形拟合方法完成了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获取到与当前轨道实测线形相符的拟合线形。2、在平曲线前后夹直线拟合的基础上,以轨道实测点的总体拨道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为优化参数,建立了平面线形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在指定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迭代区间内按照一定步长进行搜索的方式,获取到总体拨道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要求的平面优化线形。3、在完成复线铁路平面线形优化计算的前提下,介绍了复线铁路线间距的优化计算方法。4、在竖曲线前后夹直线拟合的基础上,以轨道实测点的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竖曲线最小坡段长度、最大坡度、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最小竖曲线半径为限制条件,建立了纵断面线形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加权起落道量系数在指定竖曲线半径的迭代区间内按照一定步长进行搜索的方式,获取到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要求的纵断面优化线形。5、结合本文提出的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相关算法,利用C#研制了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软件,经实例计算验证,该软件能够灵活且正确的完成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的分段、拟合及优化计算。

谭卓琦[5](2020)在《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几何设计指标研究 ——基于旅客的舒适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航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居民出行的选择航空出行。机场管理者虽然在通过提高旅客在航站楼内和乘坐飞机时的舒适性,以保证机场的竞争力,但是忽略了旅客在去往机场道路上的舒适性。目前,我国道路设计指标更多的时基于行车安全的要求,对于行车舒适性考虑较少,难以满足大型机场对陆侧客运道路高舒适性的要求。同时,针对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研究较少,还没建立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调查问卷和对我国现有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的总结,对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的特点、分级、功能和路网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确定了设计速度和设计车辆两个设计指标的基本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陆侧客运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相关设计指标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比较独特的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的车道边道路的横断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旅客舒适性的设计指标建议取值。首先,在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总体设计方面,对道路进行了分级,并确定了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同时总结了道路路网的组成和规划原则;接着,在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平面设计方面,给出了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建议值,给出了三种缓和曲线设计方法;然后,在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纵断面设计方面,以大型客车为设计车辆,证实了最大纵坡和坡长、最小纵坡和坡长满足现有规范即可满足舒适性的要求,同时给出了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和一般最小长度的建议值。最后在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横断面设计方面,给出了停车位的尺寸、落客平台宽度和路拱横坡的建议值。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在保证旅客舒适性的前提下,给出了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几何设计指标的建议值,为设计者在设计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参考。

赵媛劼[6](2020)在《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平纵线形参数作为道路的“骨架”,其技术参数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取道路平纵线形参数对道路安全性评估、危险路段预判、道路改修扩建、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应用前景。本文基于车载SPEEDBOX_INS开展道路线形参数重构技术的研究,综合运用道路线形识别技术,线形平差技术以及迭代优化理论等研究方法,建立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模型,从而实现了线形参数的重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道路线形识别问题,在深入分析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车辆方位角数据和道路坡度角数据开展线形识别研究。考虑坡度角数据采样频率高,数据毛刺多等问题,采用移动平均滤波器进行数据滤波操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的线形粗分段方法,分析方位角和坡度角数据的斜率特性,通过逻辑判别实现了平曲线直弯节点、纵曲线直圆节点以及线形类别的准确辨识。针对道路线形拟合过程易受粗差干扰、精度欠佳等问题,基于平差理论分别建立了直线、圆曲线在重心坐标下的平差模型,考虑粗差数据以及不属于待平差线形数据的干扰,引入稳健估计进行线形参数的选权迭代计算,可有效提升直线段、圆曲线线形参数的拟合精度;已知直、圆线形参数,参照公路线形设计理论进行线形整体连接,进而获取道路桩点坐标信息,最终可实现道路线形参数的重构。利用以上研究所得,在VS2015平台上开发了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针对行车数据读取和快速处理需求,设计了基于EXCEL程序接口函数、ADO开发技术和SQL语句查询技术的SPEEDBOX数据读取模块;研究了基于数据容量的自适应坐标系技术,通过数据截取操作可实现任一时段车辆运行状态数据的有效显示。最后,以西安市环山公路(一级、限速80km/h)下河滩路段为工程实例,对照公路线形设计规范,验证了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的有效性。

王东亮[7](2018)在《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之间形成了交通运输通道。在主要的运输通道内,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多条线路平行布设屡见不鲜。将同一运输通道内不同的交通线路统一规划,并行或者共线布设,成为提高交通走廊容量、节约占地、优化路网结构的重要措施。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城市群运输通道的特征和客运需求。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并行与共线的概念,分析了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置的必要性和适用条件。根据城市群运输通道的交通特点和出行需求,选定了本文研究的交通类型和设计速度。对道路与轨道交通两种交通方式的设计标准体系和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种线形设计的异同点。研究了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及每种形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共线设置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共线线位布置原则。研究高等级道路和轨道交通线形设计指标的计算原理结合共线的需求,通过计算,得到了满足共线设计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平面设计指标,以及纵坡、坡长、竖曲线等纵断面设计指标。提出了满足共线设置的平纵组合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对北京新机场高速和北京地铁新机场线、京雄城际铁路和地方团河路的共线段的设计分析,检验本文的研究成果。

杨嘉岳[8](2018)在《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客运专线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高,线路投入运营多年以后,由于轮轨之间的冲击作用,线路的平顺性难以维持在设计状态,线路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偏离设计位置,线路的平顺性降低,影响高速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旅客的舒适性。为了恢复高速客运专线的平顺性,除了需要进行平面曲线的重构,还需要进行竖曲线的重构,传统既有铁路纵断面也需要经常调整竖曲线,但相应竖曲线调整方法不再适用于高架线占很大比例的高速客运专线,因此有必要对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为:(1)通过对既有平面曲线重构的常用方法如正矢法、偏角法和坐标法的重构原理、方法以及在竖曲线重构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选取适用于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从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的线形组成、位置关系、重构背景、重构约束条件、数据构成与测量方法等方面分析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的差异性。(3)详细介绍了高速客运专线精密测量方法,对竖曲线重构所需里程与高程数据的测设方法与原理进行分析,验证了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系统基于轨道控制网测量里程与高程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精度要求。(4)对纵断面线形的分段、拟合、优化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在平面曲线重构中常用的各种分段、拟合方法在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的适用性,并基于斜率(坡度)法与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通过迭代拟合思想实现纵断面线形的精确分段,在获得纵断面线形精确分段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并设置约束条件,求解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的最优直线、竖圆曲线参数,基于优化后的纵断面线形参数,计算钢轨顶面高程调整量,轨面高程精调完成以后,需检测轨面波磨情况,对超限地段及时进行打磨作业,最终实现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的重构。

石培泽[9](2018)在《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行车速度的逐渐加快,列车与轨道之间的作用也日趋显着,线路的平顺性逐渐遭到破坏。为保证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需要对不平顺的线路进行整正。传统的基于偏角法、绳正法进行线路整正,已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所以必须建立适用于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的模型。为此,本文主要针对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测量方法、线形分段方法、拟合方法以及优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传统铁路重构测量方法,分析结果认为:针对高速客运专线,需建立平面控制网。以坐标法为原理,利用全站仪与轨检车进行联测,其精度满足高速客运专线测量需要。对CPIII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建立全站仪自由设站模型,为线路轨道点线形分段、线形拟合以及线形优化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2)在轨道点坐标采集完成后,进行线形分段。通过十一点曲率法计算离散点曲率,并绘制曲率-里程图,基于曲率变化进行平面线形概略分段,并通过迭代计算方式进行平面线形精确分段。(3)在线性分段基础上,进行线形拟合。为使得拨距量总和达到最小,采用正交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针对测量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值,引入稳健估计的概念,通过对异常值赋予不同的权值,降低其对拟合结果的影响。(4)为满足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维修的要求,在拟合结果的基础上,需要对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进行优化。针对难以求出导数或无法求出导数的目标函数,选择方向加速度法进行优化。以某高速客运专线平面实测坐标为例,运用文中论述方法进行分段、拟合、优化,并基于MATLAB、Excel进行计算,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海城[10](2016)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途径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在郑州附近采用隧道穿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输水总干渠长1277km。工程施工路线长、建设单位多,从立项到竣工运营,经历了选线、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工程测量是基础,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阶段所涉及的测量内容不同,精度等级各异,采用的仪器设备不一样。为统一南水北调工程测量标准、规范作业程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针对工程实际,对工作中存在的测量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研究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角度和边长观测自动化和平面控制网平差技术,实现了平面控制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针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坐标换算和地形图管理问题,着重研究了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和基于椭球变换的高斯投影换算方法以及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平面控制、坐标转换和图幅查询管理的解决方案。2.研究基于光学水准仪观测的PDA数据采集技术和电子水准仪(蔡司DINI系列和徕卡DNA系列)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在不提取测站高差情况下,通过测站观测时间对温度进行内插,实现了原始观测数据整理与高差温度改正的同步计算。采用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实现对大规模水准网测段提取、断点探测和高差两项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及高程异常改正)的自动处理。在讨论水准网平差原理基础上,研究粗差探测和最小闭合环的搜索方法,以满足对水准网可靠性检验。通过分析水准监测网稳定性检验原理,给出分块间隙法和t检验法检验模型,实现两期水准网的稳定性检验。对多种GPS高程拟合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狄克松和格布拉斯粗差探测探测技术和穷尽法搜索参数值方法,解决了GPS高程拟合中已知点兼容和多面函数拟合光滑因子δ难以确定的问题。3.讨论了基于线路的圆曲线坐标计算原理,研究了“完整非对称型”和“非完整非对称型”的道路中桩坐标计算方法,给出基于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基本线元的坐标计算模型,解决了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定线及道路测设中任意复杂线形的坐标计算问题。采用以地块为单元的征地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地块的自动分离、分类汇总、自由分割、任意两界址点的边长方位量测、报表和宗地图输出。4.全面系统地研究断面测量及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流程。提出了基点无关法断面测量技术,给出由坐标格式向距离-高程格式的转换方法,以及断面端点位置判定方法。讨论了纵横断面设计文件生成原理和断面法工程量计算原理,推导出实测断面与设计断面套合的交点坐标计算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断面测量和工程量计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5.分析了灰色GM建模机理,改进了灰色积分参数c值确定方法,优化了Verhulst模型初始值,推导出自适应GM(1,1)灰色模型。针对多次正向累加存在的新旧数据权重分配上的不足,讨论了二次反向累加GOM(1,1)建模原理,推导出非齐次指数函数背景值构造模型,并给出积分参数c值的确定方法和沉降预测建模策略,为南水北调工程沉降监测预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6.分析了扫描点云应用于变形监测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格网划分获得同名变形监测点的思路,提出了两期点云间基于最短距离的中位区取平均值计算变形的方法与步骤,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南水北调实际试验研究,初步验证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南水北调坡面变形监测的可行性。7.自主开发了适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需要的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统一了不同作业单位、不同测量设备的工作流程与作业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与成果管理的内外业一体化。

二、前后缓和曲线长度不同时道路曲线的测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后缓和曲线长度不同时道路曲线的测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1.2.2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2.3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MLS点云数据特征及索引方法
    2.1 MLS系统构成
        2.1.1 MLS系统工作原理
        2.1.2 MLS系统主要构成
        2.1.3 MLS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2.2 MLS点云数据特征
        2.2.1 单点信息特征
        2.2.2 邻域特征
    2.3 点云组织与索引方法
        2.3.1 Kd-Tree方法
        2.3.2 Octree方法
        2.3.3 点云栅格化方法
第三章 MLS顺序索引构建
    3.1 Tgrid顺序索引构建
    3.2 Tgrid改进的点云数据预处理
        3.2.1 Tgrid改进的变邻域搜索
        3.2.2 Tgrid改进的点云去噪
        3.2.3 Tgrid改进的点云滤波
    3.3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2 MLS点云顺序索引创建
        3.4.3 Tgrid改进的路面点滤波
第四章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
    4.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1.1 路面点云提取
        4.1.2 道路边界提取
    4.2 车道线提取
        4.2.1 提取候选标线
        4.2.2 车道线滤波
    4.3 车道分割
    4.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4.4.1 道路中线提取
        4.4.2 轮迹线提取
    4.5 路面点云孔洞检测
    4.6 实验与分析
        4.6.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6.2 车道线提取
        4.6.3 车道分割
        4.6.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第五章 基于MLS点云数据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
    5.1 横断面提取
    5.2 横坡、纵坡与曲率检测
        5.2.1 横坡检测
        5.2.2 纵坡检测
        5.2.3 曲率检测
    5.3 几何线形提取与安全性评价
        5.3.1 平面线形提取
        5.3.2 纵断面线形提取
        5.3.3 几何线形安全性评价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横坡、纵断面高程检测
        5.4.2 线形安全分析
第六章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6.1 路面破损检测
        6.1.1 数据要求
        6.1.2 基于MLS点云检测路面裂缝与坑槽
        6.1.3 融合MLS点云与路面影像的路面损坏检测策略
    6.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2.1 国际平整度指标
        6.2.2 路面平整度标准差
    6.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6.4 实验与分析
        6.4.1 路面裂缝与坑槽检测
        6.4.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4.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线形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路线形动力学评估研究
        1.2.3 铁路曲线整正理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既有线平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2.1 线路平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2.1.1 直线和圆曲线
        2.1.2 缓和曲线
    2.2 正交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2.2.1 直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2.2 圆曲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3 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2.3.1 初步分段方法
        2.3.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2.3.3 分段效果实例验证
    2.4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方法
        2.4.1 平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2.4.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2.4.3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
        2.4.4 测点中线里程计算
    2.5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2.5.1 平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2.5.2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线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3.1 线路纵断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3.2 纵断面线形分段方法
        3.2.1 初步分段方法
        3.2.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3.3 线路中线高程偏差计算方法
        3.3.1 纵断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3.3.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3.3.3 线路中线纵断面偏差计算
    3.4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3.4.1 纵断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3.4.2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 平面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1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两侧
        4.1.2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一侧
    4.2 竖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3 控制点拨距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4 优化目标合理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线动力学模型及评价指标
    5.1 车线动力学模型建立
        5.1.1 车辆模型
        5.1.2 线路条件模型
        5.1.3 轮轨接触模型
    5.2 模型可靠性验证
    5.3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5.3.1 安全性指标
        5.3.2 舒适性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1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概况
    6.2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2.1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
        6.2.2 线形优化动力学评估
    6.3 大机精捣作业效果分析
        6.3.1 精捣效果的时域特征分析
        6.3.2 精捣效果的频域特征分析
    6.4 线路中线偏差波长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6.4.1 平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4.2 纵断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5 既有线提速改造效果动力学评估
        6.5.1 仿真工况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与研究概况
        1.2.1 悬挂式单轨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悬挂式单轨交通线路参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悬挂式单轨交通的系统特性
    2.1 悬挂式单轨交通的结构特点
    2.2 悬挂式单轨交通的车辆特性
    2.3 悬挂式单轨交通的牵引特性
第3章 悬挂式单轨线路最大坡度的研究
    3.1 悬挂式单轨最大坡度的确定
        3.1.1 机车功率确定的最大坡度
        3.1.2 安全条件限制的最大坡度
    3.2 悬挂式单轨最大坡度的选择
    3.3 悬挂式单轨最大坡度的折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悬挂式单轨坡段连接条件的研究
    4.1 悬挂式单轨竖曲线半径的研究
        4.1.1 悬挂式单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4.1.2 悬挂式单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取值
        4.1.3 悬挂式单轨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4.2 设置竖曲线的限制条件研究
        4.2.1 设置竖曲线的最小坡度差
        4.2.2 悬挂式单轨竖曲线的最小长度
        4.2.3 竖曲线与平面曲线的重叠设置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挂式单轨坡段长度的研究
    5.1 竖曲线间最小夹直坡段长度研究
        5.1.1 竖曲线间最小夹直坡段长度的确定
        5.1.2 竖曲线间最小夹直坡段长度的取值
    5.2 悬挂式单轨最小坡段长度研究
        5.2.1 悬挂式单轨最小坡段长度的确定
        5.2.2 悬挂式单轨最小坡段长度的取值
    5.3 悬挂式单轨最大坡长的研究
        5.3.1 最大坡段长度不受限制的最大坡度
        5.3.2 受限制的最大坡段长度
        5.3.3 悬挂式单轨最大坡长的取值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既有铁路轨道线形拟合及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1 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形拟合方法研究现状
        1.2.3 线形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既有铁路轨道几何线形组成及其相关计算
    2.1 轨道平面线形组成
        2.1.1 直线
        2.1.2 圆曲线
        2.1.3 缓和曲线
    2.2 轨道纵断面线形组成
        2.2.1 直线
        2.2.2 圆曲线
    2.3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设计三维坐标计算方法
        2.3.1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设计平面坐标计算方法
        2.3.2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纵断面设计高程计算方法
    2.4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内插坐标计算方法
        2.4.1 三次样条插值原理
        2.4.2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内插坐标计算方法
    2.5 实测点对应中线里程计算方法
        2.5.1 实测点所在位置判断
        2.5.2 实测点对应中线里程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铁路平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3.1 既有铁路轨道平面线形拟合方法研究
        3.1.1 平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方法
        3.1.2 基于正交距离最短的夹直线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3.1.3 基于正交距离最短的圆曲线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3.1.4 直线与圆曲线间缓和曲线参数的计算
        3.1.5 平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
    3.2 既有铁路轨道平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3.2.1 平面线形优化时的限制条件
        3.2.2 平面调整量计算方法
        3.2.3 拟合夹直线方向微调及平面线形约束计算
        3.2.4 基于总体拨道量最小的平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3.2.5 复线铁路线间距优化计算方法
    3.3 既有铁路平面线形优化计算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铁路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4.1 既有铁路轨道纵断面线形拟合方法研究
        4.1.1 纵断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方法
        4.1.2 附有限制条件的纵断面圆曲线拟合方法
        4.1.3 纵断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
    4.2 既有铁路轨道纵断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4.2.1 纵断面线形优化时的限制条件
        4.2.2 纵断面调整量计算方法
        4.2.3 拟合坡度调整及纵断面线形约束计算
        4.2.4 基于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的纵断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4.2.5 落道量优化方法
    4.3 既有铁路纵断面线形优化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软件的研制
    5.1 软件开发的平台、语言与运行环境
        5.1.1 软件的开发平台及语言
        5.1.2 软件的运行环境
    5.2 软件的功能设计及数据结构
        5.2.1 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5.2.2 软件数据结构
    5.3 软件数据处理流程
    5.4 软件使用演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几何设计指标研究 ——基于旅客的舒适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行业标准
        1.2.2 道路舒适性研究
        1.2.3 机场陆侧道路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定义与特点
        2.1.1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的定义
        2.1.2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的特点
    2.2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分级与功能
        2.2.1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分级
        2.2.2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功能分析
    2.3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网
        2.3.1 路网的组成
        2.3.2 路网规划原则
    2.4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基本控制因素的确定
        2.4.1 设计车辆
        2.4.2 设计速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平面技术指标的研究
    3.1 直线
        3.1.1 直线最大长度
        3.1.2 直线最小长度
    3.2 圆曲线
        3.2.1 横向力系数μ的取值
        3.2.2 超高值i_h的取值
        3.2.3 圆曲线半径的确定
    3.3 缓和曲线
        3.3.1 回旋线
        3.3.2 麦克康纳尔曲线
        3.3.3 布劳斯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纵面技术指标的研究
    4.1 纵坡
        4.1.1 车辆的运行特性以及动力计算
        4.1.2 最大纵坡和坡长
        4.1.3 最小纵坡和坡长
        4.1.4 坡度差和前坡坡长
    4.2 竖曲线
        4.2.1 缓和冲击
        4.2.2 行驶时间不过短
        4.2.3 满足视距要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横断面指标的研究
    5.1 车道边道路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5.1.1 横断面组成
        5.1.2 横断面竖向分类
        5.1.3 横断面横向分类
    5.2 车道边道路横断面的相关指标
        5.2.1 停车位
        5.2.2 停车道
        5.2.3 缓冲车道和过境车道
        5.2.4 落客平台
        5.2.5 路拱横坡
    5.3 本章小结
成果与展望
    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航空出行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问卷形式
        调查数据
    B 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调查总结
        各级道路设计速度调查
        车道边道路横断面形式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线形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线形参数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PEEDBOX_INS车辆行驶参数采集与预处理
    2.1 SPEEDBOX_INS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转换
    2.2 SPEEDBOX_INS定位测姿原理
        2.2.1 SPEEDBOX_INS简介
        2.2.2 GPS_RTK双天线的定位与测姿
        2.2.3 惯性导航系统测姿原理
    2.3 基于SPEEDBOX_INS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2.3.1 SPEEDBOX_INS设备数据采集
        2.3.2 行车采集数据的中心化改正
        2.3.3 坡度角特征参数可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平差理论与稳健估计的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研究
    3.1 道路线形基本组成
    3.2 基于搜索的道路线形粗分段
        3.2.1 常见的线形分段方法
        3.2.2 基于搜索法的直弯节点提取
        3.2.3 基于搜索的变坡点识别
    3.3 融合平差与稳健估计的线形参数重构
        3.3.1 直线段的平差计算
        3.3.2 圆曲线段的平差计算
        3.3.3 基于稳健估计的迭代计算
    3.4 平曲线重构结果校验
        3.4.1 缓和曲线参数计算
        3.4.2 平曲线参数校验
    3.5 纵曲线重构结果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开发
    4.1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开发概述
        4.1.1 SPEEDBOX数据读取模块设计
        4.1.2 重构系统数据预处理模块设计
        4.1.3 重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实例
        4.2.1 平曲线线形参数重构
        4.2.2 纵曲线线形参数重构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置概念及必要性研究
    2.1 城市群及客运通道交通的特征及共线概念
        2.1.1 城市群的特征
        2.1.2 城市群客运通道的特征
        2.1.3 城市群客运通道内共线布置概念
    2.2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的必要性
        2.2.1 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破坏
        2.2.2 高效利用宝贵的运输走廊
        2.2.3 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开挖,节约建设成本
        2.2.4 不同交通方式功能相互补充、方便组织协调和换乘
        2.2.5 减少交通网络对地块的分割
    2.3 共线的适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计基础研究
    3.1 共线设计速度
        3.1.1 高等级道路共线设计速度选择
        3.1.2 轨道交通共线类型及设计速度选择
    3.2 轨道交通与高等级道路线形设计标准与理念分析
        3.2.1 设计标准体系
        3.2.2 设计线位置拟定
        3.2.3 线形设计理念对比
    3.3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分析
        3.3.1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一般形式分析
        3.3.2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特殊形式分析
    3.4 共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设置的基本原则
        3.4.1 共线设置可能存在的问题
        3.4.2 共线设置线位布置基本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指标及线形匹配研究
    4.1 直线
    4.2 圆曲线
        4.2.1 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原理
        4.2.2 圆曲线最小半径匹配分析
        4.2.3 圆曲线最大半径原理及匹配分析
    4.3 缓和曲线
        4.3.1 缓和曲线线型及匹配分析
        4.3.2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及匹配分析
    4.4 平面线形要素匹配度研究
        4.4.1 对称基本型曲线
        4.4.2 S型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纵断面指标及线形匹配研究
    5.1 纵坡
        5.1.1 最大纵坡
        5.1.2 最大纵坡匹配度分析
        5.1.3 最小纵坡理论及匹配度分析
    5.2 坡长
        5.2.1 最大坡长及匹配度分析
        5.2.2 最小坡长及匹配度分析
    5.3 竖曲线
        5.3.1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5.3.2 竖曲线匹配度分析
    5.4 纵断面线形要素匹配度研究
        5.4.1 纵断面严格拟合的匹配度分析
        5.4.2 纵断面近似拟合的匹配度分析
    5.5 共线平、纵组合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北京新机场外部综合交通规划概况
        6.1.1 北京新机场及附近交通项目概况
        6.1.2 北京新机场交通走廊共线段项目概况
    6.2 共线设置方案分析
        6.2.1 共走廊横断面方案比选
        6.2.2 共线平纵线形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曲线重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曲线重构原理与方法
    2.1 渐伸线原理
        2.1.1 渐伸线
        2.1.2 基于渐伸线原理恢复线路线形
        2.1.3 渐伸线原理的适用范围
    2.2 绳正法重构理论
        2.2.1 绳正法重构的前提条件
        2.2.2 绳正法既有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2.3 绳正法设计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2.4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绳正法的适用性分析
    2.3 偏角法重构理论
        2.3.1 偏角法重构的限制条件
        2.3.2 偏角法既有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3.3 偏角法设计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3.4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偏角法的适用性分析
    2.4 坐标法重构理论
        2.4.1 坐标法重构的思路
        2.4.2 坐标法重构中数据测设与曲线线形的恢复
        2.4.3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坐标法的适用性分析
    2.5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的选取
    本章小结
第3章 竖曲线重构与平面曲线重构的差异性
    3.1 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线形组成
    3.2 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线形位置关系与曲率变化规律
    3.3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与竖曲线重构的背景
    3.4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4.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4.2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5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数据构成与测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客运专线精密测量方法
    4.1 高速客运专线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
        4.1.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控制网
        4.1.2 高速客运专线高程控制网
    4.2 中线里程与轨道三维坐标的测量方法
        4.2.1 全站仪自由设站时棱镜中心空间位置的的获取
        4.2.2 轨检小车目标棱镜中心平面坐标与高程的计算
        4.2.3 轨检小车目标棱镜中心平面坐标与高程的精度
        4.2.4 线路中线与钢轨顶面三维坐标的获取
        4.2.5 线路中线与钢轨顶面三维坐标的精度
    4.3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
        4.3.1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原理与流程
        4.3.2 测设的线路中线坐标对应的平面线形的判断
        4.3.3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
        4.3.4 线路中线里程的精度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
    5.1 重叠区域测量数据的处理
    5.2 纵断面线形的表示
        5.2.1 直线坡段的表示
        5.2.2 竖圆曲线的表示
    5.3 高速客运专线纵断面线形分段方法
        5.3.1 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5.3.2 竖曲线粗略分段方法
        5.3.3 竖曲线精确分段方法
        5.3.4 竖曲线分段实例
    5.4 竖曲线线形拟合方法
        5.4.1 常用线形拟合方法
        5.4.2 最小二乘原理
        5.4.3 最小二乘法
    5.5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
        5.5.1 稳健估计方法
        5.5.2 稳健估计权函数
        5.5.3 稳健估计的最小二乘解
        5.5.4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迭代终止条件
    5.6 直线与竖圆曲线拟合的推导
        5.6.1 基于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坡段
        5.6.2 基于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竖圆曲线
        5.6.3 引入相切条件的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竖圆曲线
        5.6.4 基于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坡段与竖圆曲线
    5.7 拟合直线坡段的优化
        5.7.1 直线坡段优化目标函数的选择
        5.7.2 直线坡段优化的约束条件
        5.7.3 直线坡段的优化模型
        5.7.4 直线坡段优化模型的求解
    5.8 拟合竖圆曲线的优化
        5.8.1 竖圆曲线优化目标函数的选择
        5.8.2 竖圆曲线优化的约束条件
        5.8.3 竖圆曲线优化模型
        5.8.4 竖圆曲线优化模型的求解
        5.8.5 优化实例
    5.9 轨面高程的调整
        5.9.1 直线坡段轨面高程的调整
        5.9.2 竖圆曲线地段轨面高程的调整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论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线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路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精密测量方法
    2.1 传统铁路重构测设方法
        2.1.1 绳正法
        2.1.2 偏角法
        2.1.3 坐标法
    2.2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精密测量系统
        2.2.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网
        2.2.2 测量系统的组成
        2.2.3 测量过程
    2.3 CPIII控制点稳定性分析
    2.4 全站仪自由设站原理
        2.4.1 方向误差方程式
        2.4.2 距离误差方程式
    2.5 轨道数据点转换
        2.5.1 棱镜坐标系转换到工程测量坐标系
        2.5.2 左右轨坐标转换到线路中线坐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拟合
    3.1 线路平面组成及参数方程
        3.1.1 直线与圆曲线
        3.1.2 缓和曲线
    3.2 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
        3.2.1 直线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3.2.2 圆曲线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3.3 稳健估计
        3.3.1 稳健估计原理
        3.3.2 权函数选择
        3.3.3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拟合具体步骤
    3.4 对比分析
        3.4.1 理论对比分析
        3.4.2 误差的对比
        3.4.3 实验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线形重构
    4.1 铁路平面线路的曲率特性
    4.2 离散点曲率计算
        4.2.1 十一点曲率法的基本思想
        4.2.2 曲率计算
    4.3 基于曲率变化的平面线路线形分段
        4.3.1 测点的概略分组
        4.3.2 平面曲线的精确分组
        4.3.3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4.4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线路重构优化
        4.4.1 无砟轨道静态几何尺寸调整标准
        4.4.2 约束条件限制
        4.4.3 目标函数
        4.4.4 平面优化模型与初始可行解
        4.4.5 优化模型求解
        4.4.6 优化后参数计算
    4.5 道岔连接曲线地段整正方法
        4.5.1 支距法确定连接曲线始终点位置
        4.5.2 连接曲线整正
    4.6 平面线形优化实例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2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地面测量数据处理一体化现状及分析
        §1.2.2 灰色理论在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坡面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2.1 TCA2003全站仪机载程序开发
        §2.1.1 TCA2003开发平台简介
        §2.1.2 机载程序流程设计
        §2.1.3 学习测量与自动观测模块设计
        §2.1.4 观测数据预处理
        §2.1.5 控制网平差数据结构
        §2.1.6 平面控制网平差
    §2.2 坐标变换方法研究
        §2.2.1 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
        §2.2.2 基于椭球变换的坐标换算
    §2.3 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查询方法研究
        §2.3.1 国家基本地形图分幅方法
        §2.3.2 新旧图幅号变换模型
        §2.3.3 算法设计
        §2.3.4 实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程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3.1 基于PDA的水准测量数据采集
        §3.1.1 系统流程与文件构成设计
        §3.1.2 算法设计
    §3.2 测段观测数据预处理
        §3.2.1 PDA采集数据预处理
        §3.2.2 电子水准记录数据预处理
    §3.3 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
        §3.3.1 测段汇总原理
        §3.3.2 正常高改正与重力异常改正
        §3.3.3 水准网平差文件结构
        §3.3.4 水准网质量控制
    §3.4 水准网平差
        §3.4.1 平差模型
        §3.4.2 水准网粗差探测
        §3.4.3 水准网平差算例
    §3.5 沉降监测网稳定性检验
        §3.5.1 两期观测基准点的沉降计算
        §3.5.2 多期观测单位权方差的综合估计
        §3.5.3 平均间隙法
        §3.5.4 t检验法
        §3.5.5 实例验证
    §3.6 GPS高程拟合
        §3.6.1 曲面拟合法
        §3.6.2 GPS高程拟合精度评判准则
        §3.6.3 高程异常值的粗差检验
        §3.6.4 实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2.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
        §4.2.2 边桩坐标计算模型
    §4.3 线路坐标计算的实现
        §4.3.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3.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4 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4.1 数据采集方法
        §4.4.2 地块几何参数计算
        §4.4.3 地块分类汇总和地块分割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技术
    §5.1 地表断面测量数据处理
        §5.1.1 坐标法断面测量数据结构
        §5.1.2 断面格式转换
        §5.1.3 同构异源数据处理
    §5.2 填挖工程量计算
        §5.2.1 填挖方量计算原理
        §5.2.2 设计断面生成算法设计
        §5.2.3 套合断面交点坐标计算
        §5.2.4 套合断面面积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
    §6.1 概述
    §6.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1.1 沉降监测方案
        §6.1.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3 GM(1,1)模型的优化
        §6.3.1 GM(1,1)模型的建模
        §6.3.2 模型精度检验
        §6.3.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3.4 GM(1,1)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6.4 VERHULST预测模型优化
        §6.4.1 经典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
        §6.4.2 Verhult模型的初始值优化
        §6.4.3 实例分析
    §6.5 反向累加预测模型及其改进
        §6.5.1 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6.5.2 GOM(1,1)模型背景值优化
        §6.5.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6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选择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坡面形变监测
    §7.1 概述
    §7.2 边坡水平位移
        §7.2.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
        §7.2.2 南水北调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选择
    §7.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概述
        §7.3.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7.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7.3.3 激光扫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比较
    §7.4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直接变形计算法
        §7.4.1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基本原理
        §7.4.2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步骤
        §7.4.3 模拟试验验证
    §7.5 南水北调首渠段过水坡面形变监测试验与分析
        §7.5.1 概述
        §7.5.2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8.1 系统设计目标
    §8.2 系统设计原则
    §8.3 系统总体结构
    §8.4 系统功能介绍
        §8.4.1 平面测量子系统
        §8.4.2 高程测量子系统
        §8.4.3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子系统
        §8.4.4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
        §8.4.5 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报子系统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前后缓和曲线长度不同时道路曲线的测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D]. 钟棉卿. 长安大学, 2020(06)
  • [2]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D]. 孙宪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悬挂式单轨系统线路纵断面参数研究[D]. 谭小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D]. 刘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大型机场陆侧客运道路几何设计指标研究 ——基于旅客的舒适性[D]. 谭卓琦.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D]. 赵媛劼. 长安大学, 2020(06)
  • [7]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D]. 王东亮. 长安大学, 2018(01)
  • [8]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D]. 杨嘉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9]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方法研究[D]. 石培泽.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10]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城.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前后过渡曲线长度不同时的道路曲线测量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