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10例临床分析

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10例临床分析

一、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术——附1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琳[1](2019)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及正常儿童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差异性,研究UCLP患者与反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变异,探讨变异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口周力在错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UCLP及反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龄正常儿童20例(男14例,女6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3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口周力和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息止位口周力测量,测量位点包括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侧龈缘。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的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对有差异性的变量采用LSD检验分别比较UCLP患者健患侧及反组与正常组之间、UCLP患者健患侧与反组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之间的联系。结果:1.口周力的差异性上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的唇颊、舌侧口周力均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大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的唇颊侧、舌侧口周力也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非裂隙侧舌侧大于反组(P<0.05),但唇颊侧除上中切牙唇侧口周力大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与反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唇颊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的唇颊侧口周力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双侧和反组相比,除下中切牙唇侧UCLP组小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大于反组(P<0.05),除此之外其余位点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牙弓的差异性上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上牙弓各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小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中、后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非裂隙侧与反组相比,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长度小于反组(P<0.05),但中、后段宽度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牙弓前段宽度三组之间UCLP组最大、正常组次之、反组最小(P<0.05)。下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UCLP组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CLP和反患者与正常相比上颌唇颊、舌侧口周力大,下颌颊侧口周力小,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上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下牙弓宽度及下颌长度大。2.UCLP患者与反患者相比上牙弓长度不足,裂隙侧牙弓窄,与唇侧及裂隙侧颊侧高口周力有关,口周力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唇部术区瘢痕挛缩。3.UCLP患者和反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互作用,通过肌功能矫治器减少口周力对牙弓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牙弓畸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调整牙弓形态及颌骨位置有利于达到口周力内外平衡。

胡宁宁[2](2018)在《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山东胶东半岛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病例资料,了解山东胶东半岛地区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发现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深入研究唇腭裂的发病机理、提供早期预防手段以及更好的治疗唇腭裂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15年12月共16年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确诊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1749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分析得到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唇腭裂各类型的构成比:纳入的1749例病人中,单纯性唇裂的患者有457例,约占总人数26.13%;单纯性腭裂的患者有799例,约占总人数的45.68%;唇裂合并有腭裂的患者有493例,约占总人数的28.19%。2唇腭裂中性别的构成比:总体1749例病人资料中,男:女=1.03:1,单纯腭裂中男:女=1:1.78,单纯唇裂中男:女=1.68:1,唇裂合并腭裂的患者中男:女=1.80:1。各类型唇腭裂性别之比差异具有显着性(c2=132.9,P<0.05)3各类型唇腭裂裂隙单双侧构成比:唇裂伴有或者不伴有腭裂的患者中单侧:双侧=4.43:1,单纯唇裂患者中单侧:双侧=9.16:1,唇裂合并腭裂患者中单侧:双侧=2.79:1。各类型腭裂中,单侧多见,双侧较为少见。各类型裂隙单双侧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c2=43.08,P<0.05)4唇腭裂左右侧构成比:各类型唇腭裂左右侧数量比较,右侧明显少于左侧,其中唇裂伴发腭裂患者中左侧:右侧=1.69:1,单纯唇裂中左侧:右侧=1.66:1。单纯腭裂中左侧:右侧=1.96:1。5唇腭裂出生月份统计:总体来说,出生在8月份患者最多,6月份患者最少。对于单纯唇裂、单纯腭裂病人来说,出生在夏季病人多,对于唇腭裂患者来说,出生在秋季患者病人较多(c2=22.74,P<0.05)。所有唇腭裂患者出生在2月,3月,4月,6月患者比较少,而出生在8月、9月、10月、11月患者相对比较多。(c2=42.16,P<0.05)6唇腭裂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1749例病人有1652例来自山东,其中农村占73.24%,城镇占22.98%,信息统计不完全占3.77%。总体数据中,农村患者是城市患者的3.19倍。唇腭裂患者中农村者占80.73%,城镇患者占19.07%。单纯唇裂患者中农村患者占72.43%,城镇患者占23.41%。单纯腭裂中农村者占69.09%,城镇者占25.16%。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地区差异显着。(c2=9.52,P<0.05)7不同年份病人数量统计:2004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11年病人数量出现两个小范围的降低,2013年至2015年就诊数量又呈下降的趋势。8家族遗传及伴发畸形情况:本文资料中,记录家族遗传情况有165例,占总数的9.43%,伴发畸形的情况较少,无明确记录。结论:本文采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数据库,对唇腭裂病人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得到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唇腭裂发病率相关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不论男性女性,唇裂病人中以左侧单侧唇裂数量最多;唇裂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腭裂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唇腭裂病人多来源于农村。各类型唇腭裂病人中腭裂的病人比例最大;家族史并伴有伴发畸形比例比较小;唇腭裂病儿出生在6月份者最少,8月份最多。与山东省人口普查资料相对比,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唇腭裂近几年发病率有所降低。

李然[3](2018)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裂侧与非裂侧的上下颌牙弓形态,及其在息止颌位时的口周力分布情况,并进行口周力的分布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口周力与牙弓形态之间的关系,为替牙期UCLP患者正畸与手术治疗的时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选择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非综合征型UCLP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2±0.72岁)。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然后对石膏模型进行定点,测量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牙弓长度和牙弓前段、中段和后段的宽度。测量UCLP患者息止颌位时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第一恒磨牙区、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裂隙区/非裂侧尖牙区、中切牙区唇(颊)舌侧的口周力。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和各测量区段的牙弓宽度,以及双侧各测量区域的口周力测量值;并对口周力测量值与牙弓长度及宽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牙弓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前、中段牙弓宽度均小于非裂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牙弓后段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裂侧牙弓长度小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及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周力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各测量区域唇颊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各测量区域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双侧测量区域唇(颊)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前段宽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侧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中段宽度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上颌非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低度负相关性;下颌双侧第一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之间均具有低度正相关性;下颌双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均具有低度负相关性。结论:1、替牙期UCLP患者的上颌牙弓发育是不对称的,裂侧前段和中段牙弓发育明显不足。2、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双侧口周力不对称,裂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3、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切牙区唇侧口周力均与牙弓长度呈负相关,上颌裂侧的相关程度最大;上颌裂隙区唇侧、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宽度呈负相关;下颌双侧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呈正相关。

高廷益,张凯,杨东昆,徐锦程[4](2017)在《两种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对比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高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先天性单侧唇裂患儿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第一组采用石冰的个体化改进MillardⅡ术式,第二组采用不做8点的改良Millard术式。两组患儿分别在手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随访,测量每名患儿健、患侧唇高并计算其差值,再进行两组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完成即刻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6个月后随访,两组间健-患侧唇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初期手术时,石冰的个体化改进MillardⅡ术式,应用范围更广泛,唇高改善理想;不做8点的改良Millard术式避免了鼻底的横行疤痕,但患侧唇高下降不足。

成琦,周启星,韩崑,杨文,张勇[5](2017)在《双侧唇裂一期修复的回顾与进展》文中认为先天性双侧唇裂是严重的口腔颌面畸形之一,因其畸形特点和解剖结构异常,一期修复的手术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后期的面容发育、口鼻生理功能及二期修复,故双侧唇裂一期修复应尽可能降低术后唇鼻畸形的发生率及畸形程度。本文对与双侧唇裂一期修复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回顾,总结先天性双侧唇裂的一期修复方式。

叶向阳,邱林,田晓菲,傅跃先,刘燕,肖军,李天武[6](2016)在《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改良手术方式,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单侧不完全唇裂59例,设计改良直线切口术式进行唇裂修复,并同时进行初期鼻畸形修复。术后对唇鼻软组织进行精确测量,并由3名专科医师对手术效果进行主观与客观评价。结果:本组共进行59例病例,年龄从19天9.7岁。随访6月1.5年,所有病例唇部修复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患侧切口瘢痕位于人中嵴,重建人中自然,避免患侧鼻底及鼻小柱下方瘢痕;唇高满意,唇弓线明显,唇红线及唇红缘整齐弧线良好;上唇运动时口轮匝肌连续性好,患侧无局部球状突起。38例鼻部畸形矫正取得良好效果,双侧鼻孔基本对称,鼻底宽度一致,鼻穹窿高度满意;12例鼻部畸形取得中等良好矫正效果,患侧鼻孔较健侧略为低平;9例鼻形维持效果差,2月后鼻穹窿下移回复明显(术后未佩戴鼻模)。结论:本改良术式运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可获得接近于自然唇鼻形态更为良好的术后效果。

刘剑英[7](2015)在《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局麻下行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出生后72h内的唇裂患儿局麻下行唇裂修复术,术后7天拆除缝线,36个月后观察其创区愈合情况。结果 39例患儿均无手术及麻醉意外,拆线后除1例双侧三度唇裂唇红黏膜开裂外,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36个月后复诊,患儿整体上唇及鼻翼外形较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对72h内新生患儿在局麻下行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有利于上唇形态和功能的早期恢复。

刘思洋,叶曼,罗莎[8](2014)在《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效果的评价效果。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单侧完全性唇裂64例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未进行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24例)和观察组(进行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40例)。观察两组患儿鼻孔高度、宽度、鼻翼长度、鼻基部长度、鼻偏曲度、鼻翼唇峰距、鼻翼口角距非对称率、鼻尖偏离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鼻孔高度、宽度、鼻翼长度、鼻基部长度、鼻偏曲度、鼻翼唇峰距、鼻翼口角距非对称率及鼻尖偏离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颖,郑苍尚[9](2014)在《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评价及术后畸形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分析唇裂术后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双侧唇裂患者138例进行术后效果评价,按照术后畸形修复的难易程度对患者术后随访照片进行评分及分类。观察患者术后畸形出现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38例患者中术后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8分。按评分将术后效果分为4个等级,其中47例患者术后修复效果佳(02分),58例修复效果良好(2.54分),31例修复效果一般(4.56),2例修复效果差(6.58)。其中出现较多的术后畸形分别为突出性瘢痕、鼻小柱过短、侧唇组织量过少、鼻翼外侧缘外上移位或低移位等。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率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两种手术方式(原长法和加长法)对术后畸形的发生率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为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治疗中需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提升双侧唇裂修复的疗效。

邱芬芳[10](2013)在《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床上常发现虽然采用手术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腭裂的修复,但最终的语音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语音清晰度仍然很差。对腭成形术后语音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很多,听力是影响腭裂术后语音效果的因素之一。虽然有资料证实腭裂修复术能够改善患者腭咽闭合功能,但许多腭裂患者术后发音改善不理想,或许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听力障碍上来。腭裂患者由于口咽部的解剖特点,经常导致听力损害,并且大多数腭裂患儿的听力损害在婴幼儿期即出现,使患儿失去了部分信息接受能力,语音听辨能力下降,势必会影响其语言功能,因而探讨听力损失对患者语音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腭裂术后患者听力损失特点目的:探讨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损失发生率、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频率听力损失的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腭裂术后患者及36例腭裂术前患者的双耳行纯音测听,观察听力损失情况;对术后患者的性别、年龄、腭裂类型、腭裂手术年龄、腭裂术后恢复时间、伴和不伴唇裂、耳位等因素进行分组分析;以及比较术后患者100耳在不同频率下听力阈值。结果:50例腭裂术后患者中有14例存在听力损失,占28.00%,36例腭裂术前患者中有15例存在听力损失,占41.67%;腭裂术后组听力异常患耳中84.21%(16耳/19耳)听力损失为轻度和中度,36例听力正常的腭裂术后患者72耳中,在250Hz、500Hz和6k Hz频率下,分别有36.11%,16.67%和11.11%存在听力损失。性别、腭裂类型、腭裂手术年龄、伴和不伴唇裂和耳位组内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年龄、腭裂术后恢复时间和听力正常患者不同频率组内听力损失发生率有差异。结论:腭裂术后患者听力损失有以下特点:(1)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损失发生率大大低于腭裂术前患者。(2)部分腭裂术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随着听力损失程度加重,听力损失发生率越来越低,重度和极重度几乎无发生。(3)男性腭裂术后患者和女性腭裂术后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12岁以下的腭裂术后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率明显高于12岁以上的腭裂术后患者。(5)不完全性腭裂听力损失发生率与完全性腭裂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2岁前行腭裂手术与2岁后行腭裂手术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腭裂术后恢复时间短于5年的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率明显高于腭裂术后恢复时间长于5年的患者。(8)唇裂的伴发未增加腭裂患者的听力损失发生率。(9)双侧完全性腭裂和不完全性腭裂患者左右耳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侧完全性腭裂裂隙侧与非裂隙侧耳听力损失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10)部分听力正常的腭裂术后患者在低频区和高频区仍有轻度听力损失。第二部分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的影响。方法:对30例腭裂术后患者行听力检查和语音清晰度评价,统计辅音错误频次及错误类型;依据汉语音频率强度分布表和普通话构音测量表,将听力和语音资料各分成三个等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寻找与听力损失相关的汉语语音。结果:听力检查结果:30例腭裂术后患者中有12例(40.0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9例是单耳存在听力损失,3例双耳听力损失;18例(60.00%)双耳听力均正常。语音效果评定结果:30例腭裂患者中,语音效果优良者共22例,占74.33%,语音效果中差者共8例,占26.67%。12例听力损失的患者中有6例(50.00%)语音效果是中差,而18例听力无损失的患者中仅有2例(11.11%)语音效果是中差;8例语音效果中差的患者中有6例(75.00%)存在听力损失,22例语音效果优良的患者中仅有6例(27.27%)存在听力损失。错误频次较高的辅音排序(从高到低):zh、z、g、sh、s、j和k,错误类型以脱落和替代为主。听力对语音有显着影响(P<0.05)的辅音有:d、t、g、k、j、q、x、z、c、s、 zh、ch、sh和r;听力对语音影响不大(P>0.05)的辅音有:b、m、f和n。结论:腭裂患者听力的好坏对语音功能的恢复有着直接的影响,听力损失对腭裂患者语音恢复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损失主要影响发音部位靠后的高频辅音,以辅音脱落和用频率低阈值高的辅音替代为主;腭裂术后患者的听力损失对发音部位靠前的低频和中频辅音影响不大。

二、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术——附1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术——附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口周力对比分析结果
    2 牙弓形态对比分析结果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
    3 偏倚的预防
    4 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记录标准和项目
        3.1 病人的总体情况
        3.2 术前诊断
        3.3 家族病史
    4 统计与记录
结果与分析
    1 唇腭裂各类型构成
    2 性别分类构成
    3 出生月份构成
    4 患者地区差异构成
    5 入院年份构成
    6 家族病史情况
        6.1 孕期情况
        6.2 孕期吸烟饮酒情况
        6.3 遗传病史
    7 伴发畸形情况
讨论
    1 唇腭裂各类型构成
    2 性别分类构成
    3 出生月份构成
    4 地区差异
    5 入院年份构成
    6 家族病史情况
    7 伴发畸形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六
    病例七
    病例八
    病例九
    病例十
    病例十一
    病例十二
    病例十三
    病例十四
    病例十五
    病例十六
    病例十七
    病例十八
    病例十九
    病例二十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牙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
    4 口周力的测量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牙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结果
    2 口周力的测量结果
    3 口周力与牙弓之间的相关性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替牙期UCLP患者牙弓形态的特点
    3 替牙期UCLP患者口周力的分布
    4 替牙期UCLP患者口周力的分布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
    5 实验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 1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2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3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4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5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6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7 儿牙
        参考文献
    病例 8 牙体牙髓
    病例 9 牙体牙髓
    病例 10 牙体牙髓
        参考文献
    病例 11 牙周
    病例 12 牙周
        参考文献
    病例 13 黏膜
    病例 14 黏膜
        参考文献
    病例 15 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 16 修复
    病例 17 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 18 口外种植
    病例 19 口外种植
        参考文献
    病例 20 口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两种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对比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第一组患儿术式[5]
        1.2.2 第二组患儿术式[6-7]
    1.3 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双侧唇裂一期修复的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矫正
2 手术方式
    2.1 直线闭合法
    2.2 延长法
    2.3 双侧唇裂Millard手术
    2.4 双侧唇裂Black手术
    2.5 Cutting法一期修复双侧唇裂鼻畸形
    2.6 Mulliken法一期修复双侧唇裂鼻畸形
3 总结

(6)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式
        1.2.1 麻醉方式
        1.2.2 唇部整复
        1.2.2. 1 手术定点设计
        1.2.2. 2 白唇重建
        1.2.2. 3 红唇重建
        1.2.3 同期鼻部成形
    1.3 术后效果评价
        1.3.1 主观评价
        1.3.2 客观评价
2 结果
    2.1 主观评价结果
    2.2 客观评价结果
3 讨论
    3.1正常人中结构的恢复
    3.2唇弓线趋于自然
    3.3肌肉复至正常位
    3.4畸形的矫正

(7)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麻醉方法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护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优点
    3.2 唇裂手术年龄的选择
    3.3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缺点

(8)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单纯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各个测量指标的非对称率情况
    2.2 两组单纯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尖偏离度情况
3 讨论

(9)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评价及术后畸形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3.1.1 原发畸形的病理解剖
        3.1.2 原发畸形分类
    3.2 手术方式本身尚存的缺点对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影响
    3.3本组资料中122例患者同期行鼻畸形整复术。

(10)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腭裂术后患者听力损失特点
第二部分 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术——附1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D]. 徐晓琳. 青岛大学, 2019(02)
  • [2]1749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D]. 胡宁宁. 青岛大学, 2018(01)
  • [3]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D]. 李然. 青岛大学, 2018(12)
  • [4]两种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对比效果观察[J]. 高廷益,张凯,杨东昆,徐锦程. 口腔医学, 2017(12)
  • [5]双侧唇裂一期修复的回顾与进展[J]. 成琦,周启星,韩崑,杨文,张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05)
  • [6]改良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的应用[J]. 叶向阳,邱林,田晓菲,傅跃先,刘燕,肖军,李天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7]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J]. 刘剑英. 中国医疗美容, 2015(02)
  • [8]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效果评价[J]. 刘思洋,叶曼,罗莎. 中国医药导报, 2014(24)
  • [9]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评价及术后畸形原因分析[J]. 张颖,郑苍尚. 口腔医学研究, 2014(05)
  • [10]听力损失对腭裂术后患者汉语语音影响的研究[D]. 邱芬芳. 南京医科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单侧唇裂肌功能修复1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