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通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兴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敏[1](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吕瑶[2](2019)在《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技术贸易在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的比重日趋加强,技术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突显出其核心地位,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引入国际化变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推进本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对促进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高速持续的增长和巨大市场及经济潜力的出现,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创新合作伙伴。当今中国,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亦或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转型国家,许多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问题尚未完善,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政府对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在创新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国际技术流动极大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其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显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地位相对衰退,中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位突显,在创新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美国态度发生转变。特朗普上台之后,千方百计制约中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对华为5G技术的阻碍。因此,当前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创新国际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一个国家既需要利用创新国际化推进本国技术进步,同时又要防备创新国际化不被他国利用,还要考虑创新国际化的难度已经大幅提升,后发国家再想免费或低价获得发达国家的创新技术已经难上加难。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接下来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问题建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相关理论,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国际技术流动进行分析,提出创新国际化的主要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技术转让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包括三方面内容:(1)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走出去”的转变,(3)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第四章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与发达国家美国、赶超国家日本、韩国和转型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进行比较,找到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可行路径,同时也为转型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五章建立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模型,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研发投入、国际技术贸易流动与创新能力三方面组合成一个指标即创新体系国际化指标,以索洛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国际化、研发人员投入、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创新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或阻碍作用,并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2008年前后变量间影响的重要程度;第六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流动并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新国际化活动受经济发展阶段影响比较显着,创新产品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创新国际化演进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研发投入和技术流动越高,并且转型国家和赶超国家有向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模式演进的趋势,中国正沿着“低低”——“高低”——“高高”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演进路径实现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路径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3)创新国际化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效应高于转型国家,但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所减少。基于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科技自主研发投入经费,获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从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实现“低低”向“高低”模式的转变,其次通过加强国际技术流动并提升创新协同能力,实现“高低”向“高高”模式的转变;(2)强化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注重创新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国际技术流动,加大技术转让的法律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打造良好的国家竞争环境,带动技术贸易往来;(3)提高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促使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抓住世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机遇;(4)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创新合作力度。
王晓君[3](2019)在《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但是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的商务环境非常复杂,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其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对外投资效率与公司价值。因此本文选择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通讯设备制造业进行研究,分析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的选择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首先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进入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华为和中兴两大通讯设备制造业投资历程的分析,认为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主要是新建和并购,两大通讯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海外进入模式选择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是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以新建为主,在企业壮大之后,并购趋势明显。华为和中兴在起初探索阶段都是先采取合同模式熟悉海外市场,在具备一定竞争力后采取新建独资子公司的方法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后开始并购国外优秀企业获得战略资产。影响这两大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国际化经验等内在因素以及文化距离,战略资产,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针对上述研究,本文分别对政府方面和企业方面提供了相关建议。
张重[4](2017)在《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来自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开始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一直以来,企业国际化是否能够促进经营绩效是企业高层管理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外学者一般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很少有文献研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而国内学者主要通过理论和案例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和经营绩效关系,计量分析比较匮乏。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化程度、企业特定优势(包括技术优势、营销优势)以及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资产结构和企业年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模型,首先提出三个假设,然后运用SPSS和Stata统计软件对2013-2015年中国126家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378个样本分别进行了样本描述和多元回归分析,并对这三个假设进行检验。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着;第二,技术优势对经营绩效有正向的调节作用;第三,营销优势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另外,本文以中兴通讯作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其国际化进程以及在国际化进程中内外部环境和所设定的战略定位,研究中兴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未来国际化经营提供建议。本文具有以下创新点:第一,本文研究具体行业中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更具针对性;第二,本文将计量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中较少采用实证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旭[5](2017)在《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通讯是国际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优秀企业代表之一。2012年,中兴通讯由于受金融危机与大规模并购的影响,使企业经济效益极具降低,首次出现了亏损现象,国际市场的收入占比也有所下降。但是,中兴通讯始终将手机终端产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之一。根据2015年企业年报显示,其手机终端产品的国际市场营业收入稳定增加,并将成为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所在。那么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产品更新淘汰速度快,如何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竞争优势,规避自身劣势,发挥出自身实力,夺取市场,将是中兴通讯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通过发现中兴通讯在面对海外市场时现有竞争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综合实力、手机终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情况,结合对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以及SWOT分析,分别对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在三种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市场竞争策略提出建议,并分别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角度对该策略的落实提出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为中兴通讯拓展手机终端产品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该论文从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出发点,解决了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拓展时所面临的问题,在为中兴通讯的全球化战略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提供借鉴。
任妍[6](2016)在《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成功打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在从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向“创造大国”前进的道路上,中国绝大多数产业的创新之路仍需探索与试验。将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模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施跟随战略,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自主创新的结果是使落后产业掌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超越。产业层面的技术赶超是一国实现整体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概念。在党中央“自主创新”战略指引下,在“中国创造”过程中,高铁、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技术的赶超。因此,本文在总结中国产业创新历程基础上,分别针对高铁产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创新模式及影响创新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的共性特点。研究发现,两个产业形成的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不尽相同,高铁产业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创新模式,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则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式,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共性特点,即产业并不依赖技术的引进,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针对市场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和自主创新,从而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超越。影响其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也有相似之处,首先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保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大方向;其次,产业打破合作壁垒,打造先进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再次,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产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最后,产业根据具体国情,制造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创新成果。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以市场换技术”及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政策导向下,产业面临的创新环境几乎相同,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效果却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首先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的因素进行分类,即包含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在内的外部因素和包含产业因素,技术因素,知识因素等因素在内的内部因素;然后,文章希望从“面”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赶超”不好量化,因此本文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赶超”的替代指标,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取2011年和2012年通过复评的13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6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其2015年年度报表披露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影响其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规模和可利用的创新投入对创新影响最大;接下来,从“点”的角度考虑,针对同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高铁产业和汽车产业进行对比,针对同属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华为和中兴进行对比,找出影响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发现,虽然相对而言,外部因素是高铁产业获得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内部因素是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获得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总体看来,实现技术赶超的产业(企业群),不仅其外部因素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高于其他产业,产业本身也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成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等技术水平国家,中国在向“创新型国家”跨越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制定各自的赶超型技术进步战略。因此,本文总结出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从政府和产业的角度,为国家产业创新政策的制定及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具体来说,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凝聚创新所需资源,制定或调整创新政策以及对市场配置形成补充;从产业的角度出发,要着力营造开放的研发机制,创新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郑育杰[7](2014)在《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题目为《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不断与世界经济接轨,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目前,随着国内市场化程度提高,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谋求更多的市场与发展机会;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外部环境,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继续发展和壮大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配置,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依赖于全球经济互相交融,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和全球经济交融中,尤其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衰退,世界都在看东方,都在看中国,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的主角。近年来,很多行业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国际化经营成为许多中国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打造享誉全球的品牌,如何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很多中国企业领导目前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敢为人先的中国企业抓住机会顺应情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其中,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中兴通讯从1985年诞生于深圳时,最初只是一家来料加工厂,经过若干年在国内的潜心耕耘,在1998年就已在美国的新泽西、圣地亚哥和硅谷三个地方设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并在不久后通过努力,获的巴基斯坦交换总承包项目,整个项目的总金额达到了九千七百万美元,是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当时在海外市场获得的最大的一个通信“交钥匙”工程项目,2007年,国际化战略获的突破,公司国际营收额占公司总收入比重增至57.77%,国际收入首次超过国内,进入全球前四大设备供应商行列,中兴通讯从一个来料加工厂到今天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经历是鲜为人见的,它的国际化成功之道对许多希望开拓海外市场或者希望未来成为知名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来说,无疑具有很多大借鉴意义,故本文以中兴通讯为研究对象,对它的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本文从企业战略理论、企业文化、国际化等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出中兴通讯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因素,给中国其它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国际化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晓丽[8](2014)在《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领域的热点话题,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行业的整体走向。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专利信息蕴含着巨大价值,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G和3G时代,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不强,而众多跨国企业借助其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积累在中国实现了大规模的专利覆盖,使得众多中国通信企业在被动的局势里无力突围。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内厂商已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均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利堡垒。因此,有必要对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进行鉴定,并对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申请人专利布局以及保护策略进行讨论研究。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已经成为当下通信行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武器。本文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作为研究对象,在专利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信息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罗列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力强劲的国家,并进一步将其与中国4G移动通信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两者之间的战略差异;再对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专利申请人进行信息分析和挖掘,最后综合上述结论,结合自己的思考给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保护策略,以期为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第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专利布局;中、美两国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市场,其次是日本、韩国和欧洲地区;第二,中、美两国在4G领域已成为互相最为强劲的对手;中国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但美国在专利质量上远超中国;并且美国通信技术各分支领域发展平衡,拥有大量的大型跨国企业代表;而中国掌握的核心技术数量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实力两极分化明显;第三,移动通信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均具有实力雄厚的专利资源库,不仅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在质量上也有所保障;他们致力于将创新成果向专利转化,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将专利技术融入标准技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且,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申请、对外收购、交叉许可等手段对专利进行有效运营,因此值得我国相关企业学习借鉴。
崔伟[9](2013)在《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大型企业,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三大电信运营商控股。中国通信服务公司于2002年开始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一些经验对正在探寻国际化路程的中国企业具有借鉴价值。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司海外发展中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主要体现在内部同业竞争、本土营销缺乏、海外市场营销管理分散、战略合作伙伴过度依赖和产业价值链下游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盈利下降、市场竞争力削弱以及在海外市场中无法独立生存。当然中国通信服务股份公司海外发展的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众多因素造成的,但最为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海外发展中组织结构和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本文以中国通信服务公司的海外业务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的海外战略目标的主线,从海外发展中组织结构和市场管理机制两方面,并结合企业的海外市场发展现状:内部同业竞争、本土化营销缺乏、海外市场营销管理分散、战略联盟限制和产业价值链下游局限等几个问题。并对所遇到的阻碍因素进行了策略上的重点分析,最后,结合该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实际的海外发展现状,提出了优化海外组织结构、强化本土化营销、海外市场营销虚拟集中管理、战略合作联盟管理与核心能力延伸等发展策略建议,以及为保证策略落地效果所需关注的其他关键因素。
许义国[10](2013)在《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国内最早走出国门闯荡海外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中兴通讯开始有意识的尝试海外项目。从中国的邻国开始,到亚洲,再到非洲,拉美,中兴凭借其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广大新兴市场取得了成功,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公司整体规模和实力都获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中兴通讯为了实现从新兴市场到欧美高端市场的升级和从中低端客户到高端客户的优化,实施了激进的大国大T扩张战略。而在全球电信市场萎缩和自身能力资源不足的双重约束下,其扩张战略遭遇失败,导致中兴目前陷入巨大的危机当中。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尽快走出泥潭,恢复元气,如何能够在追求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利润,如何能够匹配好公司战略与外界环境及自身能力,是中兴通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论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兴通讯的国际市场的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运用了动态分析与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以中兴通讯为研究对象,从中兴通讯近10年来的发展路径去洞悉中兴的战略脉络及存在的问题。在对整个通讯设备行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从国际化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中兴通讯的外部环境,通过知己知彼的分析,制定了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方向,在为其制定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方向的同时,从市场营销、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战略执行的建议。论文从国际化经营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兴通讯当前的国际化战略研究,为中兴通讯下一步的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希望国内类似企业从中兴通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通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兴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通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兴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创新国际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评述 |
1.2.2 关于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评述 |
1.2.3 对文献的综合评述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创新国际化的分析构架及理论基础 |
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构建 |
2.1.1 创新投入 |
2.1.2 创新产出 |
2.1.3 国际技术流动 |
2.1.4 创新国际化模式 |
2.2 创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理论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技术差距理论 |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2.4 技术转让相关理论 |
2.3 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
2.3.1 投入产出与经济增长模型 |
2.3.2 引入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索洛生产函数 |
2.3.3 神经网络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 |
3.1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
3.1.1 创新体系的初步形成 |
3.1.2 国家技术创新的系统发展 |
3.1.3 创新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
3.2 全球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 |
3.2.1 以外部技术驱动的创新国际化 |
3.2.2 创新产出绩效 |
3.2.3 国际技术贸易收支 |
3.3 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研发与技术“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
3.3.1 自主研发与海外研发投入 |
3.3.2 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与技术“走出去” |
3.4 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
3.4.1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成因 |
3.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创新国际化的挑战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
4.1 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
4.1.1 美国:发达国家的典型范式 |
4.1.2 日本和韩国:赶超国家模式的特点 |
4.1.3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转型国家的发展模式 |
4.2 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
4.2.1 创新政策 |
4.2.2 模式演进 |
4.3 创新国际化水平的比较 |
4.3.1 研发强度 |
4.3.2 专利申请量 |
4.3.3 国际技术比较优势 |
4.3.4 跨国投资实现的技术流入与流出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
5.1 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阶段分析 |
5.1.1 创新发展国际化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
5.1.2 创新发展国际化环境比较分析 |
5.2 创新国际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5.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
5.2.2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平稳性检验 |
5.2.3 主成分分析 |
5.2.4 建立方程 |
5.2.5 方程的单位根检验 |
5.2.6 方程的协整检验 |
5.2.7 实证过程与回归分析 |
5.3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国际化经营阶段论 |
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4 企业成长理论 |
2.5 制度理论 |
第3章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
3.1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2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2.1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趋势 |
3.2.2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地区分布 |
3.2.3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
第4章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 |
4.1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
4.2 新建模式与并购模式 |
4.3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特点 |
4.3.1 投资以新建为主 |
4.3.2 跨国并购发展迅速 |
4.4 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取与简介 |
5.1.1 案例选取 |
5.1.2 公司简介 |
5.2 华为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5.3 中兴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5.4 存在的问题 |
5.4.1 投资战略制定不合理 |
5.4.2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
5.4.3 高端市场难以突破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企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来自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2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 |
2.1 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
2.2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
2.3 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 |
3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关系的计量分析 |
3.1 变量的测量 |
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样本分析 |
3.4 模型建立与回归结果分析 |
4 中兴通讯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关系的案例分析 |
4.1 中兴通讯国际化发展及SWOT分析 |
4.2 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定位 |
4.3 中兴通讯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关系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
2.1.2 竞争优势相关文献综述 |
2.2 对中兴通讯的相关研究回顾 |
2.2.1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
2.2.2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3 中兴通讯公司经营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兴通讯发展历程 |
3.1.1 中兴通讯公司简介 |
3.1.2 中兴通讯主营产品 |
3.1.3 中兴通讯目标市场 |
3.2 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经营现状 |
3.2.1 企业综合实力分析 |
3.2.2 市场表现力分析 |
3.2.3 中兴手机终端产品经营状况评价 |
3.3 中兴通讯现有竞争策略及问题分析 |
3.3.1 现有竞争策略 |
3.3.2 中兴通讯竞争策略存在的问题 |
4 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3 国际市场SWOT分析 |
4.3.1 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SWOT分析 |
4.3.2 中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SWOT分析 |
4.3.3 经济欠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SWOT分析 |
5 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制定 |
5.1 发达国家手机市场竞争策略 |
5.1.1 提升品牌形象,培养高端市场 |
5.1.2 加强专利转化,强化核心竞争力 |
5.2 中等发达国家手机市场竞争策略 |
5.2.1 产品服务差异化,创建竞争优势 |
5.2.2 建立线下渠道,丰富营销手段 |
5.3 经济欠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竞争策略的制定 |
5.3.1 延续低价策略,树立良好口碑 |
5.3.2 提供良好服务,优化用户体验 |
6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的实施保障及政策性建议 |
6.1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1 加强跨国管理水平,优化组织结构 |
6.1.2 把控财务风险,提升运营效率 |
6.1.3 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核心研发能力 |
6.2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的政策性建议 |
6.2.1 建立贸易伙伴国,降低关税壁垒 |
6.2.2 稳定汇率,降低风险不确定性 |
6.2.3 提供法律保护与财政支持,做企业的强大后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技术赶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自主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赶超战略理论基础 |
2.1.2 自主创新理论基础 |
2.2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涵义 |
2.2.1 赶超的涵义 |
2.2.2 自主创新的涵义 |
2.2.3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涵义 |
第3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典型案例研究 |
3.1 中国产业创新历程 |
3.1.1 改革开放前—从技术引进到独立创新(1949-1978) |
3.1.2 改革开放后—从产业移植到自主创新(1978-至今) |
3.2 中国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
3.2.1 高铁产业创新历程 |
3.2.2 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 |
3.2.3 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要素与机制 |
3.2.4 启示 |
3.3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创新模式研究 |
3.3.1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创新历程 |
3.3.2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 |
3.3.3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要素与机制 |
3.3.4 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4.1 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
4.1.1 外部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2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分析依据与数据选取 |
4.2.2 理论模型 |
4.2.3 变量选取 |
4.2.4 实证检验 |
4.2.5 结果分析 |
4.3 基于相关产业的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4.3.1 基于高铁产业和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4.3.2 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内华为和中兴的比较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5.1 政府促进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5.1.1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
5.1.2 凝聚创新所需资源 |
5.1.3 制定/调整创新政策 |
5.1.4 对市场配置形成补充 |
5.2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5.2.1 自主创新的研发机制建设 |
5.2.2 自主创新的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建设 |
5.2.3 自主创新的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2 国际化战略理论概述 |
2.1 战略的动因 |
2.2 战略的选择 |
2.2.1 本地化战略 |
2.2.2 国际化战略 |
2.2.3 跨国战略 |
2.2.4 全球标准化战略 |
3 中兴通讯国际背景介绍 |
3.1 公司介绍 |
3.1.1 发展历史 |
3.1.2 主要产品 |
3.1.3 中兴通讯的财务状况 |
3.1.4 国际化 |
3.2 中兴国际化发展历史、动因及现状 |
3.2.1 中兴国际化发展历史 |
3.2.2 中兴通讯国际化动因分析 |
3.2.3 中兴国际化发展现状 |
4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1.5 全球化因素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潜在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
4.2.2 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 |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威胁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主要竞争对手 |
4.3.1 华为 |
4.3.2 爱立信 |
4.3.3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4.3.4 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 |
4.3.5 思科 |
5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分析 |
5.1 中兴通讯核心竞争力 |
5.2 中兴的优势与劣势 |
5.2.1 中兴通讯的优势 |
5.2.2 中兴通讯的劣势 |
6 中兴通讯的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
6.1 OS战略组合 |
6.2 OW战略组合 |
6.3 TS战略组合 |
6.4 TW战略组合 |
7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
7.1 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定位 |
7.2 中兴通讯国际化经营目标市场的选择 |
7.3 中兴通讯国际化经营所采取的进入方式 |
8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主要战略研究 |
8.1 营销 |
8.2 R&D |
8.3 国际化企业管理 |
8.4 人力资源 |
8.5 企业跨文化管理 |
9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经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专利战略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1.3.2 专利战略的研究方法综述 |
1.3.3 专利战略的应用研究综述 |
1.3.4 移动通信方面专利战略的研究综述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拟定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定创新点 |
第2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内涵界定 |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活动实证研究 |
3.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全球分布 |
3.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全球分布 |
3.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 |
3.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专利发明人 |
3.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主要 IPC 分布 |
3.1.5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强度比较 |
3.1.6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综合竞争力分析 |
3.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活动的比较 |
3.2.1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年度趋势比较 |
3.2.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技术领域比较 |
3.2.3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申请人比较 |
3.2.4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发明人比较 |
3.2.5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国家分布比较 |
3.2.6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权人综合竞争力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研究 |
4.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 |
4.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的界定 |
4.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专利流向比较 |
4.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优势技术对比 |
4.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1 中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2 美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3 欧洲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2.4 韩国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问题与策略研究 |
5.1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的主要问题 |
5.2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荣誉或资格证书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9)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理论综述 |
2.2 国内外跨国经营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对跨国经营的研究 |
2.2.2 国外对跨国经营的研究 |
3 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海外发展现状与阻碍因素 |
3.1 公司概况 |
3.2 海外市场发展概述 |
3.3 海外市场经营业绩 |
3.4 海外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因素 |
4 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海外发展策略建议 |
4.1 海外业务重组 |
4.2 本土化营销 |
4.3 海外市场营销集中管理 |
4.4 海外战略合作联盟管理 |
4.5 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提升 |
4.6 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海外发展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
2.2 企业竞争战略框架 |
2.2.1 公司层战略 |
2.2.2 业务层战略 |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4 邓宁国际化理论 |
第三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兴通讯业务发展介绍 |
3.2 中兴通讯的国际化历程 |
3.2.1 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为海外探索期 |
3.2.2 第二阶段(1998-2001年)为市场铺垫期 |
3.2.3 第三阶段(2002-2004年)为全面推进期 |
3.2.4 第四阶段从2005年至今为全球会战期 |
3.3 国际化面临的新问题 |
3.3.1 从财务角度审视中兴当前国际市场现状 |
3.3.2 从市场角度审视中兴当前国际市场现状 |
3.4 中兴通讯当前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因素 |
4.1.4 技术环境 |
4.2 全球电信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
4.3 五力模型框架下的的竞争环境 |
4.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2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3.3 买方分析 |
4.3.4 供应商 |
4.3.5 现有竞争对手 |
4.4 国际市场的SWOT分析框架 |
第五章 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与选择 |
5.1 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方向 |
5.2 公司层面的战略定位 |
5.3 业务层面的战略定位 |
5.3.1 差异化战略 |
5.3.2 成本领先战略 |
5.4 国际市场的战略管控模式 |
5.5 国际市场的目标客户选择 |
5.5.1 使用战略定位分析法进行市场评估 |
5.5.2 根据SPAN矩阵对细分市场进行分类 |
第六章 国际市场战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
6.1 市场营销的策略选择 |
6.1.1 产品策略 |
6.1.2 价格策略 |
6.2 组织结构的模式选择 |
6.3 人力资源国际化选择 |
6.3.1 建立中际化人力资源体系 |
6.3.2 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精英 |
6.3.3 员工本地化选择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结论 |
7.2 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通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兴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 吕瑶. 辽宁大学, 2019(12)
- [3]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研究[D]. 王晓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来自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证据[D]. 张重.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5]中兴通讯手机终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陈旭. 重庆大学, 2017(04)
- [6]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研究[D]. 任妍. 吉林大学, 2016(03)
- [7]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分析[D]. 郑育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8)
- [8]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D]. 刘晓丽. 湘潭大学, 2014(02)
- [9]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展策略研究[D]. 崔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10]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型与选择研究[D]. 许义国. 南京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