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大米重振雄风(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军[1](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李荣福,王守红,孙龙生,寇祥明,吴雷鸣[2](2019)在《建国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建国以来我国稻田渔业经历"三起三落"跌宕起伏。既有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极具研究价值。稻田渔业作为以生物为载体的自然经济过程,突破了传统单一粮食产业,成为集食物生产、保持水土、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弘扬文化、发展旅游等多功能的复合产业,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业现代化的统一。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杨潇[3](2019)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我国提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农业绿色发展关乎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重大事宜,但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面源污染重、资源利用强度大、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探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发现区域发展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规划提升路径,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农产品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首先,结合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概况,参考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着眼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环境、绿色供给和经济效益五方面,制定本文的农业绿色发展的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定性测验和定量测验以完善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结构优化,确保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正确性。(2)利用熵值法、BP神经网络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权重。以本文建立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首先利用熵值法确定期望输出值,再通过BP神经网络模拟输出值,求出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出各省份综合得分及排名。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我国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较为突出,传统农业大省及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趋向一般化,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依旧欠佳。(3)引入次约束理论,确定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优、劣势因素。首先,计算无次约束条件下的各省最优解排名情况;其次,将五个准则层分别作为次约束条件,计算次约束条件下的各省最优解排名;最后,与无次约束情况下的得分排名进行比较,若引入次约束后的排名靠前,则该次约束为本省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因素,反之,则为劣势因素。(4)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结果基础之上,提出提升路径。依照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以及现有国家政策,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性建议,为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而献计献策。
许佳[4](2017)在《贵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正仡佬族乡是全国唯一用仡佬族命名的乡镇,又被贵州省仡佬学会誉为“中国仡佬第一乡”,保存和传承着古朴而绚烂的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独特,酒是仡佬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酒俗是仡佬族文化的独特表现。本文以平正仡佬族酒俗为研究对象,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由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几部分构成,认为国内对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不多,而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梳理仡佬族具有民族特色酒俗,而且可以深入了解和保护仡佬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仡佬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仡佬族生存场域、历史文化、酒的种类以及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仡佬族是云贵高原古濮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物产丰富,酿造了品种繁多的美酒,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第三章主要介绍人生仪礼酒俗,如诞生酒俗、婚嫁酒俗和丧葬酒俗等,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着仡佬族的社会生活。第四章主要论述仡佬族岁时节日酒俗。仡佬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清明节、吃新节、祭树节、中秋节、六合节、重阳节、牛王节等,几乎每个节日都离不开酒,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酒俗。第五章主要介绍酒俗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酒既是仡佬族人民最爱的一种饮料,又是仡佬族人民感情寄托的载体,也给仡佬族人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通过仡佬族酒俗研究,本文认为传统不仅未必与现代对立,而且能够传承思想文化、维系族群稳定,更好地促进族群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之中仍具有积极意义。
郝倩楠[5](2015)在《左宗棠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晚清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左宗棠青年时代家庭环境的熏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及其多次担任地方官员所积累的救灾经验,使左宗棠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荒政思想。作为清末重要的地方大员,左宗棠在荒政实践中,始终坚持“重农保民”的救荒理念。从灾前预防到灾中救济直至灾后生产重建,他都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通过兴修水利、储粮积谷、广植树木防治灾害,通过禁种罂栗、广兴屯垦等进行灾后生产重建等等,左宗棠在自己主管的辖区内将相关的荒政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左宗棠在积极救灾的同时,亦对晚清的灾荒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针对频发的灾害所引起的严重灾荒,左宗棠突破了以往人们对灾荒成因的解释,从社会角度深刻的揭示了灾荒的产生,并在吸收中国传统救荒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科学技术和新事物,利用机器救荒、借用洋行贷款、通过举借外债等等方式展开救灾活动。相对于消极怠政的官员,左宗棠的救荒思想与救荒措施确实值得肯定。本文以左宗棠为研究对象,积极发掘与其荒政思想有关的一手资料,以左宗棠本人的奏章、文集、书信、批札为主要的资料支撑,力图从左宗棠本人的论述与救灾实践中分析、总结其荒政思想,并概括左宗棠荒政思想的独特性与现代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左宗棠思想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王敏[6](2014)在《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广东省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位于河源市北部,境内畲族19409人,主要集中在上篮和下篮两个村寨。其先祖早在明洪武年间即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每年的四月初九是他们的传统祭祖节日。届时,请出篮大将军的神位,巡游全村,为篮氏子孙驱邪纳福。此习俗历数百年而不衰,是畲族人民祖先信仰的集中体现。本文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河源漳溪畲族村的祖先信仰的民族志,全程记录了祭祖仪式——篮大将军出巡,旨在探讨新的时空背景下,传统民族村落的祖先信仰是如何进行调适的及其在村落秩序建构中的作用。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上、下篮村的基本情况,村落的权利结构,以及自然、经济、饮食、服饰、婚姻习俗等;第三章围绕村落的祖先信仰的主题,介绍村落的族谱、神位、祠堂等,全面展现村落的宗族信仰与村落生活的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对上、下篮村的传统民俗篮大将军出巡仪式做了细致的深描,从仪式的各项准备,直至请神、出巡、送神的全部过程,全面真实的再现祭祖仪式的原始面貌。最后一章是对这种传统祭祖展演形式在村落建构中的功能的分析,以及对这种文化现象由于新的时代元素的融入而产生的一些变异与调适所做的反思。篮大将军出巡仪式作为畲族人民的纪念祖先,祈福未来的传统方式,有的功能在失去,而一些新的功能又补充进来,在村落秩序建构中继续发挥着历史记忆、心理安慰和村落整合的巨大作用。并且,在新的时空背景下,祖先传说、祭祖仪式逐渐失去了其神秘性,呈现出家族神向村落神过渡的迹象,宗族文化作为一种当地资源被开发经营,为当地创造着经济利益。在祭祖事宜中,村落精英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力,发挥着传统家族的族长的作用,为整个家族、村落创造着尽可能大的福利空间,同时,也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村落秩序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法,同时,还借鉴了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杨文伟[7](2014)在《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文中认为时下,愈演愈烈的“二代”现象和“拼爹”行为,证明社会热议中的阶层固化之说,绝非妄言,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一种客观趋向。阶层固化是指社会流动竞争中,出现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壅塞、社会跨阶层流动尤其是上行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向。它是社会利益趋于固化的结构表征,表明社会发展进程日渐被“优势”群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据相对优势位置的既得利益群体)或强势阶层所控盘并出现代际传承之势,而弱势阶层则逐渐陷入边缘化、底层化的囧境,贫困和劣势地位也因之世袭。从结构转型到结构定型是任何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应当看到,阶层固化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理应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通道相互开放,障碍性、阻滞性因素被降至最低点,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秩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而现阶段的阶层固化则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表现为阶层间流动通道堵塞,各个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机会和生存空间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社会利益获得、分配和享有规则向相对强势阶层(既得利益群体)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利益受损群体)。并且,这种不平等趋势大有不断巩固进而代际传承之势。基于以上研判,本文采用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等理论工具组合,综合国际视野、历史背景和本土眼光,从阶层固化的现状表现、演化轨迹、深层动因、负面效应和应对方略这一逻辑链条,逐一展开铺陈、阐释和探析。论文相应地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揭示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遵循逻辑和事实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相关概念对阶层固化进行了合理界定。其次,较为详尽地梳理和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阶层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点明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表明了本研究所期待的突破与创新。再次,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工具进行了初步介绍,如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最后,结合研究需要,厘清了研究思路,阐明了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描述性研究,结合必要的事例、访谈、数据、图表等经验资料,沿着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重点梳理、归纳和揭示了阶层固化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确凿地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正呈不断蔓延之势,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第二章由“国际拼爹指数(IgE)排行榜”入手,将阶层固化置于宽广的国际视野下,重点考察了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阶层固化现状特征。从而得出判断,在世界范围内,阶层固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阶段性现象,所不同的是各自外显特征、演化历程、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及启示也各有不同。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转型期阶层固化的演进脉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中国社会流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分化流动期和边界形成期两大阶段。在分化流动期,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干部阶层的分化流动相当活跃,并且产生了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和管理者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在边界形成期,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阶层之间尤其是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出现了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阶层边界,并且,这种边界仍然在不断地增高加厚。第四章从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计划体制的惯性驱动、公共权力的扩张冲动、贫富分化的累积效应等维度出发,深入探析了每一维度下各种具体的体制机制,揭示了致使阶层固化加剧的复杂而深刻的动因。明确指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推高了时下的阶层固化之势。第五章全面探析了阶层固化的社会负面效应。总的来说,阶层固化与社会公正相互抵消,相互弱化。阶层固化程度越高,社会公正实现程度就越低,二者大致呈反比关系。具体来说,阶层固化的趋强,推动着社会资源、权利和机会向社会上层聚敛并以圈层化的形式实行闭环式流动,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中下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日益压缩,社会垂直流动因之迟滞,社会认同基础不断被蚕食,社会阶层结构弹性减弱,阶层间分歧和隔阂因素增多,社会戾气上扬,成为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的重要根源。从趋势上看,这一切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在政治上——随着上层精英的愈益壁垒化和底层社会的扩容,促使精英循环蜕化为精英复制,类似于经济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会浮现。一旦大面积扩展,能力和道德双重逆淘汰将难以避免,最终酿成极端的负面政治效应——政权的周期性更迭,即所谓的“历史周期律”。第六章围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核心理念,强调以群众路线为行动主线,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化解阶层固化的行动“路线图”——从改善基础民生、增进教育公平、优化阶层结构、规范公共权力等各个政策环节入手,初步提出了各个具体领域内的基本应对思路,藉此整合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促进不同阶层代内和代际之间资源、机会和权利的均衡配置,进而构筑起公正、合理、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和模式。本文认为,这才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要义之所在。
卡卡[8](2012)在《俯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文中研究指明区域联动与统筹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那么俯瞰全局,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四大板块应各自继承怎样的优势?发挥怎样的特色?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不仅大幅度地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版图四大板块的形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日的划分
徐剑[9](2012)在《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文中研究表明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就近说,2700多年以前,就有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早了秦开到来400年。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与长江、黄河并行,辽河也孕育了太阳鸟和青铜剑,只是不像关里人那样把历史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消解在人们的血肉里、魂魄里。于是有了东北人的旷达、豪放和诚恳,有了金戈、长风和塞北。书上还说,东北人倘能近于文而不失尚武时代留下的坦荡气魄的余韵,是很有出息的一类。题记——东北无名氏(摘自《铁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李锐[10](2012)在《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威权主义研究》文中提出伊朗作为中东大国之一,不仅拥有着辉煌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特殊的内外政策使得它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其中,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1925-1979年)更是伊朗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影响的时期。本文内容旨在对于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威权主义形成的背景、原因、发展的模式、改革的措施以及其潜在的政治弊端进行简要的分析,试图对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威权主义进行梳理研究。第一章引言部分对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于本文进行研究的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威权主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内容对于礼萨·汗是如何实现的威权统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礼萨·汗通过实施内政制度和社会世俗化的改革达到了强化威权统治的目的,并且掀开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然而,礼萨·汗为强化威权统治所进行的改革暗存隐患,其绝对威权的个人形象、暴敛财富、实施高压政策、对政治官员的大清洗以及政治监视这些威权统治下的表现更是突出了其潜在的政治弊端。第三章巴列维国王时期的威权主义有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威权统治的重建过程、“白色革命”与威权统治的强化、威权统治的支柱、美国利益与威权统治的关系以及威权统治的危机。前两个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巴列维国王时期威权统治实现的措施,其中“白色革命”的实施奠定了小巴列维的极权地位。第三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威权统治的国内外因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是小巴列维能够实现威权统治的重要因素。最后一部分对于威权统治的危机进行了论述。第四章结语部分是对于整个巴列维王朝时期两代君主威权统治进行的比较和总结。由于大小巴列维是父子关系,所以他们在实现威权统治的手段上几乎如出一辙,唯有在对待外国的“帮助”立场上分歧较大。然而,正是小巴列维有别于礼萨·汗的这种立场和态度,给伊朗人民留下了攻击的口实,使得巴列维王朝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宁夏大米重振雄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大米重振雄风(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
第一节 助词 |
一、助词“了” |
二、助词“过” |
三、助词“着” |
四、助词“的”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
一、趋向补语 |
二、数量补语 |
三、结果补语 |
四、表程度义补语 |
五、可能补语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
一、数量定语 |
二、涉指示词语 |
三、性状义定语 |
四、格关系定语 |
五、“什么” |
六、其他定语 |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内容总结 |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建国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渔业适应市场发展阶段 |
1.1 政府和部门推动 |
1.2 技术创新推动 |
1.2.1 稻田渔业田间工程提升 |
1.2.2 稻田渔业养殖品种扩展 |
1.2.3 稻田渔业立体开发探索 |
2. 现代稻田生态渔业建设时期 |
2.1 稻田渔业生态化探索 |
2.2 提升稻田渔业湿地生态功能 |
2.2.1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气温 |
2.2.2 净化水质,治理生活污水 |
2.2.3 蓄水保土,防控洪涝灾害 |
2.3 稻田渔业提高生态安全 |
2.4 稻田渔业引导绿色健康生活 |
2.5 稻田渔业带动生态文化旅游 |
(3)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
1.2.2 农业绿色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 绿色农业理论 |
2.2.1 内涵 |
2.2.2 特征 |
2.3 国内农业绿色发展进程 |
2.4 国际农业绿色发展经验 |
2.4.1 美国——农业科技、精准智能 |
2.4.2 菲律宾——良性循环、低投高产 |
2.4.3 日本——农业立法、制度完善 |
2.4.4 以色列——因地制宜、节水先行 |
3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1 初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基本原则 |
3.1.2 构成框架及具体内容 |
3.2 初级指标体系的测验与完善 |
3.2.1 元素的单体测验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测验 |
4 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水平实证评价 |
4.1 熵值法确定期望输出值 |
4.1.1 “熵”简介 |
4.1.2 计算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值 |
4.2 BP神经网络确定指标权数 |
4.2.1 基本思想及重要函数 |
4.2.2 网络训练及性能检验 |
4.2.3 基于BP神经网络确定各指标权重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 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势头足 |
4.3.2 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趋于一般化 |
4.3.3 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不尽人意 |
5 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劣势因素分析 |
5.1 评判思路 |
5.2 基本概念及计算 |
5.2.1 确定优向量与次向量 |
5.2.2 确定隶属度向量 |
5.2.3 次约束模型中距离的计算 |
5.2.4 权优异度、权次异度 |
5.2.5 评价模型求最优解 |
5.3 确认各省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劣因素 |
5.3.1 资源利用因素掣肘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 |
5.3.2 洁净的产地、生态环境是西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所在 |
5.3.3 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在绿色供给方面具备优势 |
5.3.4 传统农业大省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优异 |
6 研究结论与提升路径 |
6.1 研究结论 |
6.1.1 农业绿色发展中区域差异明显 |
6.1.2 各省农业绿色发展短板明显 |
6.1.3 农业绿色与经济发展未能齐头并进 |
6.2 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 |
6.2.1 节能降耗推动资源利用 |
6.2.2 科学治理净化产地环境 |
6.2.3 法规监管促进生态稳定 |
6.2.4 科技创新带动绿色供给 |
6.2.5 多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贵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比较法 |
(三)田野调查法 |
四、研究的创新 |
(一)研究范围的创新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二章 贵州平正仡佬族简介 |
一、贵州平正仡佬族 |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
(二)历史文化 |
(三)田野点红心村简介 |
二、贵州平正仡佬族与酒 |
(一)酒的种类 |
(二)平正仡佬族酒文化与酒俗 |
第三章 贵州平正仡佬族人生仪礼酒俗 |
一、贺生祈福的诞生酒俗 |
二、承宗传后的婚嫁酒俗 |
(一)提亲 |
(二)定亲 |
(三)婚礼 |
三、奠死慰生的丧葬酒俗 |
第四章 贵州平正仡佬族岁时节日酒俗 |
一、平正仡佬族节日与酒 |
二、平正仡佬族特色节日酒俗 |
(一)新年酒俗 |
(二)吃新节酒俗 |
(三)祭树节酒俗 |
第五章 贵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的价值 |
一、以酒合群的社会价值 |
二、以酒载文的文化价值 |
三、以酒获利的经济价值 |
(一)增加经济收入 |
(二)酒俗与全域旅游相互促进 |
(三)特色酒俗与餐饮互利共赢 |
(四)酒俗与酿造体验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5)左宗棠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左宗棠的荒政实践 |
第一节 防灾措施 |
第二节 灾中救济措施 |
第三节 灾后恢复措施 |
第二章 左宗棠的荒政思想 |
第一节 左宗棠的荒政思想 |
第二节 左宗棠荒政思想的特点 |
第三节 左宗棠荒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三章 左宗棠荒政思想的成因 |
第一节 家世、家风的熏陶 |
第二节 时代背景的影响 |
第三节 经世思潮的影响 |
第四节 个人经历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介 |
(6)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关于畲族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祖先信仰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村落概况 |
第二节 村落的权力结构 |
第三节 村落的生活形态 |
第三章 祖先信仰及其象征 |
第一节 家族传说与宗族信仰现状 |
第二节 祖先信仰的象征 |
第四章 祖先信仰的集中展演——“篮大将军”出巡仪式 |
第一节 祭祖与宗族文化 |
第二节 祭祖仪式的筹备 |
第三节 祭祖仪式——“篮大将军”出巡 |
第五章 祖先信仰与村落建构 |
第一节 祖先信仰的文化意义 |
第二节 村落中的家族精英 |
第三节 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既有研究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本研究期待的突破与创新 |
三、 相关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社会公正理论 |
(三)差序格局理论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正在蔓延的阶层固化之势 |
第一节 政治领域 |
一、 基层政治生态家族化 |
二、 主要群体政治权利弱势化 |
第二节 经济领域 |
一、 代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
二、 代际贫富世袭加速 |
三、 不断被圈占的就业机会 |
第三节 教育领域 |
一、 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距 |
二、 阶层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
三、 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 |
第四节 社会生活领域 |
一、 社会鸿沟和丛林法则盛行 |
二、 社会区隔与社会结构撕裂 |
第二章 国际视野下的阶层固化 |
第一节 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二节 俄罗斯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俄罗斯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俄罗斯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三节 英国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英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四节 日本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日本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五节 印度社会的阶层固化 |
一、 印度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
二、 印度社会的阶层固化现状特征 |
三、 若干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三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的演进脉络 |
第一节 分化流动期 |
一、 农民阶层的分化流动 |
二、 工人阶层的分化流动 |
三、 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流动 |
四、 干部阶层的分化流动 |
五、 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 |
第二节 边界形成期 |
一、 阶层收入进一步分化 |
二、 贫富空间区隔 |
三、 社会流动新变化 |
四、 社会生活圈层化 |
五、 阶层复制倾向加重 |
六、 阶层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
第四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动因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 |
一、 差序格局的四维圈层结构 |
二、 差序格局的演进轨迹 |
三、 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 |
第二节 计划体制的惯性驱动 |
一、 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致使风险和成本分配失衡 |
二、 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和强化着阶层边界 |
三、 有缺陷的土地制度诱发了严重的阶层利益冲突 |
四、 传统的工会制度不适应阶层利益博弈的平衡 |
第三节 公共权力的扩张冲动 |
一、 公权膨胀强化了阶层结构壁垒 |
二、 公权寻租加剧了阶层利益失衡 |
三、 公权侵蚀权利固化了阶层藩篱 |
第四节 贫富分化的累积效应 |
一、 “滚雪球”式的财富积累 |
二、 资本与权力的共生 |
三、 不对称的改革成本分摊 |
四、 教育不公与阶层复制 |
第五章 转型期阶层固化的负面效应 |
第一节 损害社会公正 |
一、 致使阶层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 |
二、 破坏阶层间互惠互利关系 |
三、 阶层再生产将持续损害社会公正 |
第二节 迟滞社会流动 |
一、 锁闭上行流动通道 |
二、 阻塞精英循环渠道 |
第三节 侵蚀社会认同基础 |
一、 动摇福利体系 |
二、 离散组织结构 |
三、 消解意义系统 |
第四节 诱发社会冲突 |
一、 加重社会戾气 |
二、 加剧社会风险 |
三、 酿成互害社会 |
第六章 化解阶层固化的若干方略 |
第一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一、 两个维度 |
二、 四大规则 |
第二节 改善基础民生 |
一、 整合社会保障体系 |
二、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
三、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
四、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增进教育公平 |
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二、 改革教育制度 |
第四节 优化阶层结构 |
一、 扶植中间阶层 |
二、 促进阶层互利 |
三、 增进阶层互信 |
第五节 规范公共权力 |
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
二、 以群众路线彰显民权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 |
中文期刊 |
年鉴及报告 |
报纸 |
电子文献 |
英文文献 |
后记 |
(10)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威权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引言 |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四) 巴列维王朝威权统治概述 |
二、礼萨·汗时期的威权主义 |
(一) 威权统治的建立 |
(二) 强化威权统治的改革措施 |
(三) 威权统治的结构 |
(四) 威权统治下的表现 |
小结 |
三、巴列维国王时期的威权主义 |
(一) 威权统治的重建过程 |
(二) “白色革命”与威权统治的强化 |
(三) 威权统治的支柱 |
(四) 美国利益与威权统治的关系 |
(五) 威权统治的危机 |
小结 |
四、结语 |
(一) 大小巴列维威权统治的相同点 |
(二) 大小巴列维威权统治的不同点 |
(三) 对巴列维王朝威权统治的评价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宁夏大米重振雄风(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2]建国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J]. 李荣福,王守红,孙龙生,寇祥明,吴雷鸣. 渔业致富指南, 2019(14)
- [3]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D]. 杨潇. 河北经贸大学, 2019(08)
- [4]贵州平正仡佬族酒俗研究[D]. 许佳. 贵州民族大学, 2017(01)
- [5]左宗棠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D]. 郝倩楠. 宁夏大学, 2015(02)
- [6]畲族祖先信仰与村落秩序建构 ——基于广东东源漳溪乡篮大将军出巡仪式的田野调查[D]. 王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09)
- [7]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D]. 杨文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8]俯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J]. 卡卡. 中国青年, 2012(22)
- [9]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J]. 徐剑. 中国作家, 2012(20)
- [10]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威权主义研究[D]. 李锐.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