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钢高炉炉前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利,彭西高,贾全利[1](2021)在《高炉关键部位耐火材料技术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我国炼铁高炉的基本状况和冶炼工艺流程,归纳了高炉各部位用耐火材料的主要类型并分析了关键部位耐火材料的损毁机制,重点阐述了炼铁高炉关键部位用耐火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指出了我国炼铁高炉耐火材料技术取得较大进展,某些材料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刘璐[2](2019)在《包钢4150m3高炉风口曲损的分析研究与治理》文中指出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风口是保证高炉正常生产的关键设备,位于高炉炉缸上方,由于风口所处环境十分恶劣,导致风口极易破损。包钢两座4150m3高炉自开炉6个月后就开始出现风口曲损的问题,最严重的时候,38个风口仅有20个风口可以喷煤。风口曲损后严重影响高炉的稳定顺行,制约了高炉进一步强化冶炼。同时,休风更换风口带来的直接产量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都非常大。因此,找出导致风口曲损的原因,制定解决措施刻不容缓。本文从异常炉况、装料制度、气流分布、入炉碱负荷、炉前出铁等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原因,通过优化装料制度、维护合理炉型、探索适宜的送风制度、控制有害元素负荷、优化风口参数、加强炉前出铁管理方面制定了合理的解决措施,逐步消除了风口曲损现象,延长了风口使用寿命,实现高炉稳定顺行。在风口曲损与炉况顺行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悬料、崩料等异常炉况容易使炉料直接进入炉缸,其重力作用到风口上导致风口曲损,因此保持炉况稳定顺行是高炉风口曲损大幅减少的基础。摸索到了重要参数的合理控制范围:中心气流指数Z值范围8-12、边缘气流指数W值范围0.8-1.2;理论燃烧温度Tf值在2150℃-2300℃;鼓风动能范围850011000kg·m·s-1;热负荷范围(9000-10500)×10MJ·h-1、理论燃烧温度范围(2150±100)℃。在风口曲损与装料制度关系的研究中,通过对炉料的批重,布料方式的探索,制订了合理的布料矩阵,采用了疏松边缘气流、稳定中心气流的制度,异常炉况大幅减少,操作炉型逐渐趋于合理。在风口曲损与炉渣碱度关系的研究中,分析了提高自产矿入炉比例后,对炉内整体透气透液性及风口曲损情况的影响,提出了优化配料结构,降低有害元素含量高的矿种的配比,适当降低炉渣碱度至1.08左右等措施,从而减轻入炉有害元素对炉况造成的影响。在风口曲损与出铁管理关系的研究中,认为确保铁口深度在合理范围内(3.7m4.2m),可以为良好的炉前作业创造条件。
徐国涛,张洪雷,刘黎,向武国[3](2017)在《高炉湿法喷涂料的性能及相关使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高炉湿法喷补料的性能和使用技术进行了讨论,认为炉身用的喷补料多为水泥结合,而炉腹、炉缸等部位的喷补料多为溶胶结合;喷补料的性能多采用浇注料的测试方法测定,与喷补料的实际使用状况有差异,而很少关注的流动性和泵送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其喷补过程的顺畅;促凝剂的选用决定了溶胶结合喷涂料的初始强度。高炉湿法喷补技术的好坏对于高炉大中修后炉衬的保护、提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杜斯宏[4](2014)在《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迅猛发展,特别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通过行业调整与优化,但仍然存在盲目扩张,产能过剩,钢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受上下游产业的影响,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钢铁行业已整体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在近两年,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政策,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凸显效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如何根据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钢铁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及发展规划,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可持续赢利能力,为攀钢钒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分析了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状况、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因素、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近几年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发展情况等,得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相对较好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与之相应的专有技术等优势,也存在固有的地理位置差等劣势;既面临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实施等发展机遇,同时也受到周边钢铁企业争夺攀西钒钛铁矿资源等的威胁。文章提出持续创新和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郭徽[5](2013)在《原料中K、Na、Pb、Zn对高炉炉体维护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炉实现了强化冶炼,于是高炉的寿命成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高炉长寿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高炉炉体维护十分重要。某钢厂3号高炉有效容积1350m3,自去年初开始大量使用本地低品位矿石后,原料中有害元素含量明显升高。为了研究K、Na、Pb、Zn给高炉炉体维护带来的影响,进而找到有效的控制手段,本文利用统计、现场测量、开发模型计算、数据对比等方法对有害元素影响炉体上涨、风口上翘、炉缸炉底侵蚀分别做了系统的分析,并依据有害元素侵蚀原理和以往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应对措施。本文从实际问题入手,综述了有害元素在高炉内的富集原理及危害,在总结了近年来有害元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本课题的必要性和研究目的。本文收集整理了3号高炉2011-2012年的物料进出量及化验数据,计算了K、Na、Pb、Zn的负荷、各收入及支出项所占比例及物料平衡,找到了每种有害元素的主要来源与排出途径,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减少有害元素入炉及提高排出率的方法。在对有害元素沿高炉纵向分布进行总结及对炉体上涨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有害元素负荷与炉体上涨数据的变化曲线,发现大量富集于炉缸底部的铅是引起炉体上涨的主要因素。整理风口上翘数据并绘制了风口平均偏移量变化曲线,通过对有害元素富集区域的分析以及有害元素负荷与风口平均偏移量变化曲线的对比,表明碱金属及锌是引起风口区域耐火砖膨胀导致风口上翘的主要因素。本文在统计了3号高炉炉缸炉底热电偶测温数据后,利用热传导微分方程建立侵蚀模型,借助软件计算出了2011-2012年炉缸炉底的侵蚀曲线。对有害元素破坏耐火材料的机理进行分析后,将侵蚀速度与有害元素负荷变化曲线对比发现,炉缸炉底侵蚀速度随有害元素负荷上涨而加快。根据有害元素对炉体维护的影响,从控制有害元素来源、提高排出率、改善操作和加强检修维护几方面提出了延长高炉寿命的措施,为今后的生产操作提供参考。
李国章[6](2013)在《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某在用高炉的炉前设备系统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通过对国内高炉炉前设备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梅钢现有炉前设备液压改造选型的必要性。文章从改造设计的总体思路、与目前的液压系统匹配、与现有的能源介质系统匹配、工艺操作系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最终根据高炉生产工艺要求,选定合适的炉前液压系统设备。设计改造后的高炉炉前液压系统采用了全液压开口机,新投用设备稳定可靠,故障率低,设备的使用寿命长,同时炉前操作更加规范,正点率高,开口操作劳动强度低、设备维护量小。为梅钢在没有大容积高炉使用经验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装备升级,积累经验,为企业今后的大高炉建设时炉前设备的设计选型提供参考经验。
梁利生[7](2012)在《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昂贵的大修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停产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延长高炉寿命已经成为广大高炉炼铁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高炉长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而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本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从设计制造、施工砌筑、操作管理到检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3号高炉自身特点的长寿综合技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1、2号高炉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世界长寿高炉经验的基础上,对宝钢3号高炉炉型设计、耐材配置、冷却设备选型、检测监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大胆采用了一些长寿新技术,为3号高炉炉况稳定和长寿奠定了基础。宝钢3号高炉在炉型设计时,对设计炉型与操作炉型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投产后形成实际操作炉型的合理性,特别在高径比、死铁层深度、炉腹角及炉身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对炉身中下部厚壁与炉身上部薄壁的交界处进行了圆滑过渡的处理,有利于煤气流分布的控制。3号高炉炉体冷却系统采用全铸铁冷却壁形式和纯水密闭循环冷却,按照炉体不同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配置了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壁和耐火材料炉衬,尤其在炉缸H1-H4段采用了新式高冷却强度横型冷却壁,并配置美国UCAR高导热性小块炭砖,为3号高炉炉缸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宝钢3号高炉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碱金属和锌负荷入炉、优化炉料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结合高炉自身特点和难点,不断研究、优化上部装料制度和下部送风制度,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炉体热负荷,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从而确保3号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长寿业绩。针对3号高炉投产后冷却壁水管较早出现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冷却强度,改善了水质,有效缓解了冷却壁水管的破损。并通过实施安装微型冷却器、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S3、S4段冷却壁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显着改善了炉身的长寿状况,确保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仍然保持规整的操作炉型,为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在投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3号高炉的炉缸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没有像1、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那样一直受炉缸侧壁温度的困扰。然而随着炉役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炉役后期超过设计炉龄后仍然保持长时间的高冶炼强度,炉缸侧壁温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号高炉通过进一步提高炉缸冷却强度、加强出铁口状态维护、改善炉缸活跃性、强化炉缸状态监控、炉缸压浆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的研究和实施,保证了3号高炉在炉役后期继续保持强化冶炼的前提下,侧壁温度总体安全受控,从而有效延长了3号高炉的寿命。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截至2012年10月,宝钢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累计产铁量达到6541万吨,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5036t/m3,目前还在生产中,创造了国内长寿高炉的记录。
杨士岭[8](2011)在《高炉出铁口炮泥加工机理及开铁口装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粗钢年产量已经达到6.3亿吨,约占全世界钢产量的45%,钢材品种和质量也不断优化,国内自给率已超过96%,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体设备基本实现大型化、自动化。目前,国内各大钢铁厂大部分都对传统的电动和气动开铁口机向全液压开铁口机进行升级或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炉开铁口机是高炉炉前的关键设备之一,其钻削铁口炮泥的效果直接影响高炉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安全。随着高炉向大型化发展,高炉出铁口炮泥的配方不断改进,其强度和硬度提高,导致开铁口机的钻削效果差、开口效率低,钻具使用寿命短、消耗成本高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本文的研究内容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要求,针对济南钢铁集团炼铁厂开铁口机对炮泥钻削以及开铁口机装备存在的问题,旨在突破目前我国高炉开铁口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文采取理论研究结合虚拟样机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高炉出铁口炮泥温度场进行分析,从高炉出铁口炮泥焙烧后的理化性能、高温焙烧矿相、显微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炮泥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能,研究铁口炮泥钻削机理,并优化设计开铁口钻头;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优化设计和研究全液压开铁口机的结构和关键组成部分,并进行生产现场验证。建立高炉出铁口炮泥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其温度场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了高炉出铁口炮泥温度场分布,为铁口炮泥焙烧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高炉炮泥的功能要求、原料配比和理化性能等基本特性,建立了高炉炮泥的破坏准则。对高炉炮泥的切削性能进行研究,采用YG类硬质合金刀具,系统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条件下获得炮泥的切削机理和刀具磨损机理。建立了开铁口机钻具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采用ADAMS对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为钻具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分析了开铁口机钻头的失效形式,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开铁口钻头,其特殊的结构具有把持和固齿作用,避免钻头在高温环境下的钻进过程中刀片脱落导致钻头失效,生产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新型钻头可明显提高开铁口质量和效率。基于二流式雾化原理,研究开发出开铁口机雾化水冷却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钻头失效或钻杆变形,同时有利于出铁口孔道内高温炮泥的局部龟裂和微破碎,减少钻进阻力,提高开铁口效率,减少烟尘污染和粉尘排放量,降低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炉前作业环境。建立了全液压开铁口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况,确定其各主要约束处的受力峰值,为设计开发新型矮身全液压开铁口机奠定了基础。提出并研究开发了矮身全液压开铁口机,针对高炉生产现场有限的空间,以大回转结构代替传统的折叠式结构,提高整机刚性;采用锚钩结构提高钻具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
吴淑峰[9](2011)在《高炉开铁口机钻削系统及整机仿真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炉炼铁技术以及炉前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炉炉前设备能否持续、高效、安全工作直接影响到炼铁的生产效率与钢铁行业的发展。然而,作为炉前重要机械设备之一的开铁口机目前存在着钻具系统寿命短、开口效率低、炉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需要有效地解决。本课题作为“济钢全液压开铁口机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主要针对济钢集团炉前开铁口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与优化方案,提高开铁口机的工作效率,降低炉前的生产成本。首先对开铁口机钻凿系统中的连接形式进行改进,采用新型整体式的连接套连接形式代替原有的分体式连接套连接形式。借助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改进前后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且对炉前现场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整体式的连接套减少了源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29.5%,提高了开铁口机的工作效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开铁口机钻具进行了温度场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开铁口机钻具在工作环境中的高温对钻具的影响较大。为了对钻具有效地冷却,研究开发了一种雾化水冷却系统。生产现场使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可以在开铁口机工作过程中对钻削系统进行有效冷却,提高了开铁口机的工作效率,减少易损件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粉尘排放量,改善了炉前的工作环境,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对开铁口机工作过程中的钻头受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借助于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钻头的受力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建立了钻头的有限元模型,将动力学分析结果和温度场作为载荷施加到模型上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钻头在工作过程中的应力与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钻头失效主要是因为钻刃脱落,并据此设计了一种新型钻头。对全液压开铁口机进行了机械零部件的测绘,建立了开铁口机的整机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开铁口机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研究,测出各主要约束副的受力情况,并对开铁口机的主要承力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结果表明,各部件的最大应力都远远低于材料的许用应力,符合设计要求。
蔡德龙[10](2011)在《Si3N4-SiC复相材料合成及其在出铁沟浇注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沟料是用于炼铁高炉出铁沟的耐火材料,其性能好坏、使用寿命长短和通铁量大小,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本文针对目前炼铁高炉出铁沟对高性能耐火材料的需求,以棕刚玉、SiC、球状沥青、71水泥、金属硅粉和金属铝粉以及多种添加剂为原料,研究了水泥添加量对低水泥结合Al2O3-SiC-C出铁沟浇注料的常温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来源广泛的天然石英和焦炭作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Si3N4-SiC复相材料,对合成产物的物相和显微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将制备的Si3N4-SiC复相材料作为添加物加入到Al2O3-SiC-C质出铁沟浇注料中,研究其加入量对浇注料常温理化性能和高温抗熔渣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天然石英和焦炭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氮化的方法制备Si3N4-SiC复相材料,结果表明:经1600℃保温3h烧成后,产物的主要物相为β-Si3N4和β-SiC。在试样表面观察到了数量较多的针状β-SiC晶须。以棕刚玉、SiC、α-Al2O3微粉、SiO2微粉、球状沥青和纯铝酸钙水泥等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水泥含量的Al2O3-SiC-C质出铁沟浇注料,研究了纯铝酸钙水泥加入量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铝酸钙水泥加入量达到3%时,浇注料可达到较好的抗折强度、耐压强度、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烧后线变化率等性能要求,也具备了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发现经过1450℃×3h热处理后试样中的Si粉会与C反应生成新的Moissanite相。研究了Si3N4-SiC复相材料添加量(0、3%、6%、9%、12%)对Al2O3-SiC-C质出铁沟浇注料的常温理化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渣侵蚀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3N4-SiC复相材料的Al2O3-SiC-C质铁沟浇注料抗氧化性能和抗渣侵蚀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Si3N4-SiC复相材料添加量为6%时,试样经1450℃热处理后的常温抗折强度达到最高值11.63MPa,耐压强度达34.50MPa;1450℃热处理后线变化率仅为0.07%,;Si3N4-SiC复相材料添加量为6%的试样具有较优的抗氧化性能,1450℃热处理后氧化层厚度为2.98mm,而未添加Si3N4-SiC复相材料试样的氧化层厚度为3.88mm;Si3N4-SiC能够阻止高炉渣对浇注料的渗透侵蚀。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Si3N4-SiC复相材料的添加量为6%时Al2O3-SiC-C质出铁沟浇注料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本研究工作为研发高性能出铁沟浇注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技术路线,可以采用加工后的廉价矿物原料替代高能耗的碳化硅和刚玉等原料,降低铁沟料的成本,对节能减排和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昆钢高炉炉前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钢高炉炉前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关键部位耐火材料技术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高炉的基本结构和冶炼工艺 |
3 高炉用耐火材料及其损毁机制 |
4 高炉关键部位耐火材料 |
4.1 碳砖 |
4.2 陶瓷杯 |
4.3 碳复合砖 |
4.4 Si C风口砖 |
4.5 维护材料及技术 |
(1)炉缸挖补与灌浆技术[4] |
(2)不定形耐火材料 |
(3)其他技术 |
5 结论 |
(2)包钢4150m3高炉风口曲损的分析研究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高炉风口的发展情况 |
1.2.1 国内发展情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影响风口使用寿命的原因 |
1.3.1 风口破损机理 |
1.3.2 客观因素 |
1.3.3 高炉操作 |
1.4 提高风口使用寿命的举措 |
1.4.1 优化风口结构 |
1.4.2 改善冷却水条件 |
1.4.3 提高风口材质和制造质量 |
1.4.4 对风口表面进行强化处理 |
1.4.5 提高操作水平 |
1.4.6 提高喷吹煤粉装置的合理性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包钢两座4150m~3 高炉风口曲损原因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1.1 风口结构 |
2.1.2 风口材质 |
2.1.3 曲损情况 |
2.1.4 风口曲损的危害 |
2.1.5 风口曲损的判断方法 |
2.2 风口曲损与异常炉况的关系 |
2.3 风口曲损与装料制度的关系 |
2.3.1 布料矩阵 |
2.3.2 矿焦比(O/C) |
2.4 风口曲损与气流的关系 |
2.4.1 风口曲损与初始气流分布的关系 |
2.4.2 风口曲损与热负荷的关系 |
2.5 风口曲损与碱金属的关系 |
2.5.1 风口曲损与碱负荷的关系 |
2.5.2 风口曲损与锌负荷的关系 |
2.6 风口曲损与出铁及风口尺寸的关系 |
2.6.1 风口曲损与风口尺寸的关系 |
2.6.2 风口曲损与出铁管理的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3 高炉风口曲损的解决措施 |
3.1 优化装料制度,稳定中心气流 |
3.2 维持合理送风制度 |
3.2.1 维持合理的鼓风动能,活跃炉缸 |
3.2.2 送风比的控制 |
3.3 维护合理的操作炉型 |
3.3.1 制定合理的炉体热负荷控制范围 |
3.3.2 热负荷的控制 |
3.4 控制入炉有害元素负荷 |
3.4.1 减少碱金属入炉量 |
3.4.2 降低炉渣碱度 |
3.5 保持炉况稳定顺行 |
3.5.1 炉况顺行的特征 |
3.5.2 保持炉况顺行的重要参数范围 |
3.6 优化风口参数,强化出铁管理 |
3.6.1 优化风口参数 |
3.6.2 加强炉前出铁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炉湿法喷涂料的性能及相关使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湿法喷涂料的性能与使用分析 |
2 结语 |
(4)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
2.1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特性 |
2.3.1 显着增值性 |
2.3.2 难以替代性 |
2.3.3 难以模仿性 |
2.3.4 局部优势性(或核心性) |
2.3.5 延展性 |
2.3.6 动态性 |
2.3.7 持续性 |
2.3.8 异质性 |
2.3.9 整合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 |
3.1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
3.1.1 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状况 |
3.1.2 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 炼铁厂在行业的竞争状况 |
3.3 国内部分同类型钢企炼铁厂的竞争力状况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 |
4.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现状 |
4.1.1 攀钢钒炼铁厂概况 |
4.1.2 攀钢钒炼铁厂的生产技术发展史 |
4.1.3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4.1.3.1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 |
4.1.3.2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机遇 |
4.1.4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
4.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
4.2.1 生产成本控制能力 |
4.2.2 技术创新能力 |
4.2.3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
4.2.4 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
4.3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 |
4.3.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
4.3.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
4.4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深化和实践情况 |
4.4.1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深化 |
4.4.2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情况 |
4.4.2.1 生铁生产规模逐步上台阶 |
4.4.2.2 生铁成本控制能力大幅提高 |
4.4.2.3 不断完善专有技术,持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
4.4.2.4 攀钢钒炼铁厂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的业绩 |
第五章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
5.1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
5.2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5.2.1 原料结构优化 |
5.2.2 燃料结构优化 |
5.2.3 不断促进关键指标的优化 |
5.2.4 工艺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升级 |
5.2.5 研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
5.2.6 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开发 |
5.2.7 协助公司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 |
5.2.8 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原料中K、Na、Pb、Zn对高炉炉体维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碱金属的富集及危害 |
1.1.1 碱金属侵蚀机理 |
1.1.2 碱金属对高炉冶炼的危害途径 |
1.2 铅的侵蚀机理及危害 |
1.2.1 铅的循环富集 |
1.2.2 铅的危害 |
1.3 锌的侵蚀机理及危害 |
1.3.1 高炉中锌的循环富集 |
1.3.2 锌对高炉冶炼的危害 |
1.4 国内研究现状及课题意义 |
1.4.1 有害元素的影响及控制 |
1.4.2 高炉炉缸侵蚀模型 |
1.5 某钢厂现状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有害元素对炉体上涨、风口上翘的影响 |
2.1 概况 |
2.2 有害元素平衡统计 |
2.2.1 入炉原料有害元素含量统计 |
2.2.2 各有害元素分布统计 |
2.2.3 有害元素排出量统计 |
2.2.4 有害元素平衡 |
2.2.5 控制有害元素的方法 |
2.3 有害元素对炉体上涨的影响 |
2.3.1 炉体上涨的原因 |
2.3.2 铅负荷对炉底上涨的影响 |
2.4 有害元素对风口上翘的影响 |
2.4.1 统计数据分析 |
2.4.2 风口上翘原因分析 |
2.5 应对措施 |
第三章 有害元素对炉缸侵蚀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建立侵蚀模型 |
3.2.1 导热基本定律 |
3.2.2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及简化 |
3.3 几何条件的确定 |
3.3.1 确定方法 |
3.3.2 高炉原始条件 |
3.3.3 某钢厂3号高炉热电偶布置 |
3.3.4 线性回归确定几何条件 |
3.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4.1 三种导热边界条件 |
3.4.2 确定方法 |
3.4.3 线性回归确定边界条件 |
3.5 使用MATLAB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1 软件简介 |
3.5.2 软件计算过程 |
3.5.3 2011-2012年模型计算结果 |
3.5.4 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
3.6 有害元素对炉缸侵蚀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原料中有害元素量的统计 |
附录C 风口偏移量数据统计 |
(6)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要求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要求 |
1.2 国内高炉炉前设备发展概述 |
1.2.1 泥炮的发展现状 |
1.2.2 开口机的发展现状 |
1.3 梅钢现有炉前设备系统的使用现状 |
1.4 国内高炉液压与气动系统使用现状比较 |
1.5 炉前技术进步的主流发展方向 |
2 高炉炉前液压设备设计改造的总体思路 |
2.1 采用液压开口机凿岩机目的和要求 |
2.2 现有凿岩机系统升级的总体设计思路 |
2.2.1 采用液压凿岩机液压应具有的功能 |
2.2.2 高炉炉前设备的设计改造范围 |
2.2.3 凿岩机全液压系统的运用 |
2.3 炉前开口机的选择 |
2.3.1 工艺参数需满足的条件 |
2.3.2 液压开口机的选择 |
2.3.3 选定液压开口机参数介绍 |
2.3.4 液压给进马达 |
2.3.5 CHY2000型液压开口机介绍 |
2.4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及铁口的匹配 |
2.4.1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的匹配 |
2.4.2 液压站凿岩机与铁口的匹配 |
3 炉前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及铁口的匹配 |
3.1.1 炉前液压泵能力的匹配 |
3.1.2 炉前液压热负荷能力的匹配 |
3.2 炉前原有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3.2.1 开口机旋转臂速度无法调节 |
3.2.2 液压系统保压不良 |
3.3 炉前液压原理图的设计 |
3.3.1 炉前液压原理图的设计 |
3.3.2 液压系统流量计算 |
3.3.3 液压阀的选择 |
3.4 炉前液压配管 |
3.4.1 管道内径和壁厚理论计算 |
3.4.2 管道尺寸和连接方式选用 |
3.5 液压系统的综合匹配 |
4 炉前能源介质系统 |
4.1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4.1.1 梅钢高炉采用的能源介质控制系统 |
4.1.2 炉前能源介质的选用 |
4.1.3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4.1.4 YWH1000A水雾化动力系统介绍 |
4.2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系统的匹配 |
4.2.1 压缩空气系统的匹配 |
4.2.2 水系统的匹配 |
4.2.3 稀油润滑系统的匹配 |
4.2.4 干油润滑系统的匹配 |
5 操作使用工艺变化 |
5.1 炉前操作总体介绍 |
5.1.1 炉前总体布局 |
5.1.2 炉前设备操作 |
5.2 开口机凿岩机系统操作改变 |
5.2.1 开口机小车进退动作的比较 |
5.2.2 开口机凿岩机部分的比较 |
5.3 开口机能介控制系统操作改变 |
5.4 开口机总体操作系统改变 |
5.4.1 原开口机操作步骤 |
5.4.2 改造后开口机操作步骤 |
5.4.3 改造后开口机操作的改变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成果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炼铁概述 |
1.1.1 我国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
1.1.2 世界大型高炉概况 |
1.1.3 高炉炼铁原理及工艺概况 |
1.2 高炉长寿概述 |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
1.2.3 高炉炉缸烧穿事故 |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宝钢3号高炉长寿设计技术 |
2.1 高炉炉型设计 |
2.1.1 合适的高径比(Hu/D)及死铁层深度 |
2.1.2 合理的炉腹角(A)及炉身角(B) |
2.2 高炉炉衬设计 |
2.2.1 炉缸、炉底耐材设计 |
2.2.2 风口及炉腹 |
2.2.3 炉腰及炉身 |
2.3 高炉冷却系统设计 |
2.3.1 冷却设备形式 |
2.3.2 冷却系统类型 |
2.4 高炉检测系统设计 |
2.4.1 冷却系统的检测 |
2.4.2 炉体炉缸温度的检测 |
2.5 宝钢3号高炉设计的改进方向 |
2.6 小结 |
第3章 宝钢3号高炉制造及施工技术 |
3.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制造技术 |
3.1.1 原料化学成分控制 |
3.1.2 球化剂的选择 |
3.1.3 冷却水管材质及防渗碳处理 |
3.2 宝钢3号高炉炉缸耐材施工技术 |
3.2.1 炉缸炭砖砌筑标准 |
3.2.2 宝钢3号高炉炉缸炭砖施工技术 |
3.2.3 砌筑质量对炉缸长寿的影响 |
3.3 制造及施工的改进方向 |
3.4 小结 |
第4章 宝钢3号高炉稳定操作技术 |
4.1 原燃料质量管理 |
4.1.1 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 |
4.1.2 严格控制入炉碱金属和锌负荷 |
4.2 优化煤气流分布,确保炉况稳定 |
4.2.1 宝钢3号高炉操作难点 |
4.2.2 优化装料制度,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 |
4.2.3 优化操业参数,控制炉体热负荷稳定合适 |
4.2.4 优化送风制度,控制适宜的鼓风动能 |
4.2.5 调整效果 |
4.3 精心操作,趋势管理,确保炉温稳定充沛 |
4.3.1 炉温管理标准及调节手段 |
4.3.2 炉温趋势管理 |
4.4 优化炉渣成分 |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休风率 |
4.6 宝钢3号高炉操作实绩 |
4.7 小结 |
第5章 宝钢3号高炉炉身维护技术 |
5.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
5.1.1 冷却壁破损状况 |
5.1.2 冷却壁破损的原因分析 |
5.2 宝钢3号高炉冷却系统优化 |
5.2.1 提高水量水压,提高冷却强度 |
5.2.2 增设脱气罐,提高脱气功能 |
5.2.3 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 |
5.3 炉身长寿维护技术 |
5.3.1 安装微型冷却器 |
5.3.2 硬质压入及人工造壁 |
5.3.3 整体更换冷却壁 |
5.3.4 破损冷却壁的及时发现和分离 |
5.4 小结 |
第6章 宝钢3号高炉炉缸维护技术 |
6.1 炉缸长寿维护操作 |
6.1.1 合理炉缸冷却强度控制 |
6.1.2 合理的出渣铁制度及铁口状态维护 |
6.1.3 炉缸活跃性控制 |
6.2 炉缸状态监控 |
6.2.1 加装炉缸电偶 |
6.2.2 水系统安装高精度电阻 |
6.2.3 完善炉缸炉底侵蚀模型 |
6.2.4 建立炉缸炉底残厚计算模型 |
6.3 炉缸压浆 |
6.3.1 大套下压浆 |
6.3.2 铁口压浆 |
6.3.3 炉缸压浆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作者简介 |
(8)高炉出铁口炮泥加工机理及开铁口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炉炼铁及炉前设备简介 |
1.2.1 高炉炼铁过程简介 |
1.2.2 炉前机械设备简介 |
1.3 高炉开铁口机的种类及特点 |
1.3.1 高炉开铁口机的种类 |
1.3.2 高炉开铁口机的结构及特点 |
1.4 高炉开铁口机的发展及应用 |
1.4.1 国内开铁口机发展概况 |
1.4.2 新型开铁口机的应用 |
1.4.3 开铁口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
1.5 开铁口钻具应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钻具的应用 |
1.5.2 开铁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炉铁口孔道炮泥温度场仿真研究 |
2.1 高炉铁口工艺简介 |
2.1.1 高炉出铁口的结构及尺寸 |
2.1.2 高炉出铁口炮泥工作状况分析 |
2.2 高炉出铁口炮泥温度场仿真分析 |
2.2.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2.2.2 高炉出铁孔温度场模拟分析 |
2.2.3 新打入炮泥焙烧温度场仿真 |
2.3 高炉出铁口温度场仿真结果及分析 |
2.3.1 出铁口炮泥温度场仿真结果及分析 |
2.3.2 新打入炮泥温度场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高炉出铁口温度场仿真分析结果试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炉出铁口炮泥焙烧机理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
3.1 高炉炮泥的基本特性 |
3.1.1 高炉炮泥简介 |
3.1.2 高炉炮泥的功能要求 |
3.1.3 高炉炮泥原料组成 |
3.1.4 高炉炮泥的种类 |
3.1.5 炮泥的理化性能 |
3.2 炮泥的应用现状 |
3.2.1 国外炮泥应用现状 |
3.2.2 国内炮泥应用现状 |
3.3 高炉炮泥焙烧机理研究 |
3.3.1 焙烧炮泥高温相组织 |
3.3.2 焙烧炮泥强度 |
3.3.3 高炉炮泥焙烧性能 |
3.4 炮泥切削加工机理 |
3.4.1 炮泥切削加工性分析 |
3.4.2 切削加工炮泥对刀具的要求 |
3.4.3 切削炮泥刀具的选择 |
3.4.4 炮泥切削机理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开铁口钻头研究 |
4.1 开铁口钻头的工作环境 |
4.2 开铁口钻头受力分析 |
4.2.1 钻头受力理论分析 |
4.2.2 钻头受力动力学仿真分析 |
4.3 钻头的失效分析 |
4.3.1 钻头的温度场分析 |
4.3.2 钻头的热—力耦合分析 |
4.3.3 钻头的失效分析 |
4.4 新型开铁口钻头 |
4.4.1 新型钻头整体方案 |
4.4.2 钻刃结构及排列方式 |
4.4.3 钻头体结构 |
4.4.4 材料的选择 |
4.5 新型开铁口钻头的应用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液压开铁口机 |
5.1 全液压开铁口机结构布局方案研究 |
5.1.1 全液压开铁口机 |
5.1.2 全液压开铁口机结构布局 |
5.2 全液压开铁口机结构设计 |
5.2.1 虚拟样机技术 |
5.2.2 开铁口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3 整机动力学分析 |
5.3 全液压开铁口机的关键组成 |
5.3.1 锚钩 |
5.3.2 开铁口机主要承力构件强度分析 |
5.3.3 雾化冷却系统 |
5.3.4 钻削系统 |
5.4 全液压开铁口机液压系统 |
5.4.1 操作系统 |
5.4.2 液压系统参数设计 |
5.5 全液压开铁口机系统的生产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发专利及完成论文 |
致谢 |
附录:已发表英文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高炉开铁口机钻削系统及整机仿真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高炉炼铁过程及炉前主要设备 |
1.2.1 高炉炼铁过程 |
1.2.2 炉前主要设备 |
1.3 开铁口机的分类及应用 |
1.4 开铁口机的发展概况 |
1.4.1 国内外开铁口机的发展概况 |
1.4.2 开铁口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
1.5 课题提出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开铁口机连接套改进 |
2.1 连接套的结构改进 |
2.1.1 连接套存在的问题 |
2.1.2 连接套的结构改进 |
2.2 动力传递过程理论分析 |
2.3 动力传递过程仿真分析 |
2.3.1 ADAMS软件简介 |
2.3.2 优化前源动力传递的仿真分析 |
2.3.3 优化后源动力传递的仿真分析 |
2.4 实践应用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铁口机雾化水冷却系统研究开发 |
3.1 开铁口机钻削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开铁口机钻头高温工作情况模拟分析 |
3.2.1 ABAQUS软件简介 |
3.2.2 开铁口机钻头高温工作情况模拟 |
3.3 雾化水冷却系统的研究开发 |
3.3.1 雾化水冷却系统的研发 |
3.3.2 雾化水与炮泥的作用机理 |
3.4 雾化水冷却效果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5 雾化水冷却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3.5.1 低损耗 |
3.5.2 高效率 |
3.5.3 环保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开铁口机钻头研究开发 |
4.1 开铁口机钻头现状 |
4.1.1 开铁口机钻头的工作环境 |
4.1.2 国内外开铁口机钻头使用现状 |
4.2 开铁口机钻头受力分析 |
4.2.1 开铁口机钻头受力理论分析 |
4.2.2 开铁口机钻头受力动力学仿真分析 |
4.3 开铁口机钻头失效分析 |
4.3.1 钻头的热-力耦合分析 |
4.3.2 钻头的失效分析 |
4.4 新型钻头的设计 |
4.4.1 新型钻头整体设计方案 |
4.4.2 钻刃结构及其排列方式 |
4.4.3 钻头体结构形式 |
4.4.4 材料选择 |
4.5 新型钻头使用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铁口机整机系统仿真 |
5.1 开铁口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
5.2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5.3 开铁口机模型的建立 |
5.3.1 开铁口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施加约束 |
5.3.3 添加运动激励 |
5.4 整机动力学分析 |
5.5 开铁口机主要承力构件强度校核 |
5.5.1 各主要承力构件模型的建立 |
5.5.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10)Si3N4-SiC复相材料合成及其在出铁沟浇注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高炉出铁沟的基本结构 |
1.2 出铁沟耐火浇注料 |
1.2.1 耐火浇注的定义 |
1.2.2 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 |
1.3 高炉出铁沟耐高温浇注料使用原料 |
1.3.1 Al_2O_3 |
1.3.2 SiC |
1.3.3 C |
1.3.4 耐火水泥 |
1.4 铁沟料的损毁机理研究 |
1.4.1 熔渣侵蚀 |
1.4.2 冲刷磨损 |
1.4.3 材料热震破坏 |
1.4.4 碳素材料的高温氧化 |
1.5 提高Al_2O_3-SiC-C 质出铁沟用浇注料性能的途径 |
1.5.1 优化碳化硅(SiC)添加量 |
1.5.2 通过复合添加剂以提高铁沟料的抗氧化性 |
1.5.3 通过引入金属硅、铝微粉提高材料的热震稳定性 |
1.5.4 提高材料的高温抗折强度 |
1.6 新型出铁沟耐火材料研究的必要性 |
1.7 国内外出铁沟耐火材料的发展状况 |
1.8 Al_2O_3-SiC-C 系浇注料研究动态 |
1.9 石英碳热还原氮化制备氮化硅概述 |
1.9.1 碳热还原氮化法的发展 |
1.9.2 影响石英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因素 |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浇注料的制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添加剂的使用 |
2.1.2.1 抗氧化剂 |
2.1.2.2 结合剂 |
2.1.2.3 分散剂 |
2.1.2.4 防爆纤维 |
2.1.3 颗粒级配的确定 |
2.1.4 实验仪器 |
2.1.5 实验过程 |
2.2 性能测试 |
2.2.1 常温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 |
2.2.2 体积密度、显气孔率 |
2.2.3 烧后线变化率 |
2.2.4 抗氧性能 |
2.2.5 抗渣性能 |
2.3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2.3.1 XRD 分析 |
2.3.2 显微形貌分析 |
第3章 用石英合成Si_3N_4-SiC 复相材料的研究 |
3.1 石英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3.2 试样制备 |
3.3 物相分析 |
3.4 显微形貌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纯铝酸钙水泥对Al_2O_3-SiC-C 出铁沟浇注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浇注料的理化性能及分析 |
4.1.1 常温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 |
4.1.2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和烧后线变化率 |
4.1.3 抗氧性能 |
4.2 物相分析 |
4.3 显微形貌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添加Si_3N_4-SiC 对Al_2O_3-SiC-C 出铁沟浇注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浇注料的理化性能及分析 |
5.1.1 常温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 |
5.1.2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和烧后线变化率 |
5.1.3 抗氧性能 |
5.2 物相分析 |
5.2.1 熔渣的物相分析 |
5.2.2 试样的物相分析 |
5.3 浇注料的抗渣性能及分析 |
5.3.1 外观形貌分析 |
5.3.2 显微形貌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昆钢高炉炉前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关键部位耐火材料技术现状与发展[A]. 张艳利,彭西高,贾全利. 第十六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1
- [2]包钢4150m3高炉风口曲损的分析研究与治理[D]. 刘璐.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高炉湿法喷涂料的性能及相关使用技术研究[A]. 徐国涛,张洪雷,刘黎,向武国. 第十四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 [4]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杜斯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原料中K、Na、Pb、Zn对高炉炉体维护影响的研究[D]. 郭徽.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6]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D]. 李国章.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7]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D]. 梁利生. 东北大学, 2012(07)
- [8]高炉出铁口炮泥加工机理及开铁口装备研究[D]. 杨士岭. 山东大学, 2011(11)
- [9]高炉开铁口机钻削系统及整机仿真研究与优化[D]. 吴淑峰. 山东大学, 2011(04)
- [10]Si3N4-SiC复相材料合成及其在出铁沟浇注料中的应用研究[D]. 蔡德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