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保障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吉明,阳巧英[1](2021)在《认知与保障: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认知与保障两个角度,结合档案、口述档案与电子文件三个研究对象,梳理我国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论题演进脉络。研究发现:在真实性认知方面,档案真实性争鸣由档案学视角转向多学科视角,口述档案真实性论争由国外争论引介演变为国内真伪之争,电子文件真实性讨论由替换传统档案原始性到对接电子证据真实性;在真实性保障方面,档案真伪鉴辨由经验鉴定法发展至多元鉴定方法与技术,口述档案真实性保障由整体性探索走向精细化分析,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从探索到发展再到创新性突破。进而提出以下研究展望:构建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概念体系;拓展新型档案管理对象真实性保障研究;重视档案真实性保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周烁奇[2](2020)在《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保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全面推行,各行各业产生的档案数据量越来越多,以往档案管理模式愈显乏力。相比传统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具有脱离载体的特点,这些电子档案中包含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可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现有的数据备份模式无法满足对档案数据潜在价值的开发,大大阻碍了数据的整合和利用。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了该领域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数据保全与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仅需从档案学视角出发,同时还需整合法律界相关制度规范要求和IT界数据保全的技术运用,导致相关档案机构实施难度较大。文章对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保管面临的风险出发,引出档案数据保全的管理模式,并通过保全概念进行初步阐述,明确了档案数据保全的目标与方法,对当前档案数据保全的主要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从实施条件与运行模式两方面探讨了档案数据保全的实施模式。本文的研究基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希望能够为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长期保存保管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庞宇飞[3](2020)在《档案数据保全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数据保全问题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基层档案工作中多次被提及的管理与技术问题,也是目前档案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当前档案工作内外部环境以及管理对象等因素迅速变化的大背景,对档案数据保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档案数据保全与司法领域电子证据保全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档案数据保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论述了档案数据保全工作的目标、原则与组成要素,建议了基于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以档案馆为主体,以第三方机构为辅助力量的档案数据保全工作思路。构建了以可信数据标识管理为基础的档案数据保全管理与服务平台功能框架。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对档案数据保全概念进行了初步解读;第三部分分析了档案数据保全工作的目标、原则与组成要素;第四部分提出档案数据保全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框架,并表达应用场景;第五部分对国内代表性的档案数据保全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作实证研究;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
劳旖旎[4](2019)在《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电子文件单套制指的是电子设备生成的文件仅以电子方式保存而不再产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表现为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无纸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无数新的电子文件产生,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将会因纸质化而耗费大量的纸张、人力等资源。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驱动力,绿色生态则是现代化建设需要兼顾的重要维度。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子文件双套制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因此,如何加快电子文件管理方式转型,推行新的电子文件单套制在信息化改革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电子文件单套制因电子载体的特殊性和流转环境的复杂性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单套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行。为了肯定电子文件单套制方向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认识和信任。本文首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介绍了单套制的现实需求,明确观点立足的角度;再以电子文件的双套制弊端和单套制优势形成鲜明对照,突出权衡之下实行单套制的必要性。而后将研究重点倾向于单套制的实际应用,聚焦问题的解决,相较当前国内实践研究的片面性、孤立性,笔者创新性地对已有的较好的试点案例进行了汇总整理,比较得出其发展的共通之处;最后根据这些实践共性并结合国外数字转型的先进经验,提出从法律、技术、管理三个层面解决单套制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求未来电子文件单套制可以更大范围的推广、适用。
谭文犇[5](2018)在《基于QR码的检察电子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我国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检察档案管理是各级检察院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现阶段,检察档案管理仍然普遍采用纸质和电子档案并存的“双套制”。为了促进检察档案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检察档案的信息资源价值,更好地满足档案信息化的实际需要。然而,电子档案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保障检察电子档案的安全,以维护其法律凭证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电子检察档案的安全保护技术开展研究,期望通过综合运用二维条形码、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检察电子档案的安全性,维护其法律凭证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档案文件签名的QR码可见水印方案。首先,将电子档案文件作为一个整体,利用MD5算法生成具有唯一性的数字签名。然后,将数字签名与版权标识等其他辅助信息一起,作为文本内容生成QR码图像。最后,将生成的QR码作为可见水印,以可见的方式嵌入到电子档案文件。显然,处理后的电子档案文件携带了可见的QR码,其内部包含了电子档案的文件签名和其他版权标识信息,能够较好地警示和保护检察电子文档的版权。第二、结合OFD版式文档的组成特点,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密、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打印控制等技术在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案。为了解决电子公文和电子档案等行业长期存在文档格式不一致、访问接口多样等问题,我国推出了开放的固定版式文档格式标准,简称OFD。然而,OFD本身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需要用户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通过分析OFD版式文档在电子档案领域的安全需求,深入探讨了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数字水印、打印控制、敏感信息保护和数字版权管理(DRM)可控分发等技术如何与基于OFD版式文件的电子档案安全保护相结合,以达到防扩散、防篡改、防抵赖和权限控制的多重目的。
张美娜[6](2017)在《电子文件真实性认定和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实性是电子文件发挥凭证价值的核心要素,是国家记忆、社会记忆得以长期保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电子文件具有易更改和不稳定等特性,极易对电子文件进行不同程度的篡改、破坏,再加上观念上的固化和管理的不完善,所以容易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因此,为了维护真实的电子文件能够行使法律效力,实现其凭证价值,笔者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设定为电子文件真实性,通过归纳总结相关学者对电子文件真实性概念的认识,提出对这一概念范畴的界定,并通过与纸质文件真实性的比较,总结出构成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凭证性要素,以及针对质疑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原因,笔者从法规制度、管理措施和技术保障三方面为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构建一套保障体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提出与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通过辨析真实性相关概念和分析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真实性的区别,提炼出构成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凭证性要素。第三部分,主要从传统观念固化、信息技术上的障碍、管理上的障碍分析电子文件真实性受到质疑的原因,从而为建立电子文件真实性的保障体系做铺垫。第四部分,从法律制度建设、管理措施和技术保障三方面为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构建完整的保障体系。
陈永生,杨茜茜,侯衡,苏焕宁[7](2015)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问题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对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的六个核心问题进行再思考。首先,提出应结合我国本土的工作实际,明晰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概念及其与"documents"、"records"等词的对应关系;其次,将"归档"分为预归档和正式归档两个步骤,并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以归档为逻辑起点;再次,指出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实现,档案部门应明确自身在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全流程中的定位;具体地,本文又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长期保存两个方面对档案部门的职责角色与工作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应有所包容,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及其长期保存则要实行维护性管理;最后,通过对电子档案双套制、双轨制的现状、根源与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快推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
陈柳青[8](2015)在《电子档案证明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证的是电子档案是否存在证明力。社会大众对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质疑与日渐增长的电子档案数量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对电子档案证明力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电子档案证明力研究来确认电子档案存在证明力。本文认为电子档案存在证明力。电子档案的证明力不是简单的有无,是需要通过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认定进行判断的。本文重点论述了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需要遵守的三个原则,分别是有法可依原则、公平原则、自由心证原则。提出了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证据能力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必要条件,原始性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充分条件,可靠性和完整性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对客观性、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关联性六方面的审查认定,最终确定电子档案证明力的有无与大小。此外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电子档案不同情形时证明力的大小。最后根据影响电子档案证明力的因素提出保障电子档案证明力的措施。
宋凯[9](2014)在《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 ——对InterPARES项目的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日益成为人们记录、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电子文件的产生一方面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给文件管理者、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说如何管理电子文件、如何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等。在诸多问题当中,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它关系到电子文件如何管理,关系到如何确保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因此,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的问题刻不容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子文件真实性问题十分关注,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较着名的项目是:电子系统中文件真实性永久保障国际合作研究项目(InterPARE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ermanent Authentic Records in Electronic Systems)。该项目自1999年开始,至2012年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InterPARES项目是一个以电子文件真实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长期保存真实的电子文件进行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探讨。基于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国际组织、国家或部门制定长期保存真实性电子文件的战略、政策和标准提供指南。从本质上来说,InterPARES项目是有关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子文件的构成要素、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相关概念、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理论框架等,而不是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了弥补我国在电子文件真实性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更好地了解InterPARES项目在长期保护电子文件真实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展我国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工作,有必要对InterPARES项目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与理解。该以InterPARES项目为研究对象,以两大研究视角、三个阶段为主线,力求准确地解析该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并将该项目主要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为想要了解该项目的同仁提供一个参考,并对我国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鉴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以全面、详细与准确的方式来解析InterPARES项目。第二部分是InterPARES概况。InterPARES项目分为三个阶段:IP1(1999-2001)从文件保存者的角度,研究数据库和文件管理系统中、失去现行效用的非现行文本文件的真实性和长期保存问题;IP2(2002-2006)从文件形成者的角度出发,研究产生于艺术、科学和电子政府活动中,互动的、体验的、动态的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问题;IP3(2007-2012)研究如何在中小型机构的实践活动中具体应用前两期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InterPARES的研究基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InterPARES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现代档案文书学、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和“不中断保存”的思想。第四部分是文件保存者视角的研究。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从文件保存者的角度研究电子文件真实性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有:真实性概念要求、鉴选功能模型、电子文件保存过程模型、政策、标准与战略的制定标准等。第五部分是文件形成者视角的研究。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从文件形成者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有: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政策、战略和标准的框架原则、文件形成者指南、文件保存者指南、COP模型和BDR模型、档案着录元数据登记与分析系统(MADRAS)。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该部分对项目整体的研究特点、研究内容进行概括与分析,对我国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提出建议。
田欣[10](2011)在《浅谈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档案出现伊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一定层面上决定它的法律效力受到了质疑。本文认为电子档案要发挥其凭证作用与法律效力,就要保证其具有原始性与真实性,并从技术、法律、制度等三个方面来保障。
二、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保障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与保障: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档案学语境下真实性的认知 |
1.1 档案真实性:从档案学视角到多学科视角 |
1.2 口述档案真实性:从国外争论引介到国内真伪之争 |
1.3 电子文件真实性:从替换传统原始性到对接电子证据真实性 |
2 档案学语境下真实性的保障 |
2.1 档案真伪鉴辨:从经验鉴定法到多元鉴定方法与技术 |
2.2 口述档案真实性保障:从整体性探索到精细化分析 |
2.3 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从探索到发展再到创新性突破 |
3 研究展望 |
3.1 构建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概念体系 |
3.2 拓展新型档案管理对象真实性保障研究 |
3.3 重视档案真实性保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
(2)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保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调查法 |
1.5 难点和创新点 |
二、档案数据保全概述 |
2.1 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保管面临的风险 |
2.1.1 档案数据的可信度降低 |
2.1.2 档案数据的长期可用性降低 |
2.2 单套制归档必先解决的主要问题 |
2.2.1 内容数据静态固定 |
2.2.2 技术环境动态跟踪 |
2.2.3 证据价值全程维护 |
2.3 档案数据保全概念 |
2.3.1 档案数据 |
2.3.2 数据保全 |
2.3.3 档案数据保全 |
三、档案数据保全的目标与方法 |
3.1 档案数据保全的目标 |
3.1.1 内容数据不丢 |
3.1.2 证据价值不失 |
3.1.3 技术环境不失 |
3.1.4 保密信息不失 |
3.2 档案数据保全的方法 |
3.2.1 采用哈希函数运算固定数字档案的内容数据 |
3.2.2 通过动态监测确保数据保管状态的稳定 |
3.2.3 借助第三方数字公证方式锁定原始证据 |
3.2.4 跟踪文件格式及其技术环境的演变 |
3.2.5 记录保管环境和过程建立可信证据链 |
四、档案数据保全的主要技术 |
4.1 固化数据的散列函数 |
4.1.1 散列函数的概念及特点 |
4.1.2 常见的哈希算法 |
4.2 密钥与电子签名技术 |
4.2.1 对称密钥及非对称密钥 |
4.2.2 电子签名技术 |
4.3 权威认证机构与可信时间戳服务 |
4.3.1 权威认证机构及CA认证 |
4.3.2 可信时间戳 |
4.4 格式登记与跟踪平台 |
五、档案数据保全的实施模式 |
5.1 实施条件 |
5.1.1 硬件支持 |
5.1.2 软件系统 |
5.1.3 物理环境 |
5.1.4 外部条件 |
5.2 运行方式 |
5.2.1 档案机构自行开展档案数据保全 |
5.2.2 委托第三方提供档案数据保全备份服务 |
5.2.3 方式比较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档案数据保全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档案数据保全概念解读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2.1.1 档案数据保全概念 |
2.1.2 档案数据保全主体 |
2.1.3 档案数据保全与档案数据备份的区别 |
2.1.4 档案数据保全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2.2.2 前端控制理论 |
2.2.3 风险控制理论 |
3 档案数据保全目标原则与组成要素 |
3.1 档案数据保全目标 |
3.1.1 保全档案数据的原始记录性 |
3.1.2 保全档案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
3.1.3 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
3.1.4 确保档案数据的长期可用性 |
3.2 档案数据保全原则 |
3.2.1 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
3.2.2 前瞻性与创新性原则 |
3.2.3 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原则 |
3.2.4 管理与技术并重原则 |
3.2.5 用户需求原则 |
3.3 档案数据保全的组成要素 |
3.3.1 档案数据保全制度规范要素 |
3.3.2 档案数据保全管理要素 |
3.3.3 档案数据保全技术要素 |
3.3.4 档案数据保全服务需求要素 |
4 档案数据保全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
4.1 系统层平台建设 |
4.1.1 系统整体架构 |
4.1.2 注册管理 |
4.1.3 解析管理 |
4.1.4 系统管理 |
4.1.5 安全管理 |
4.1.6 接入管理 |
4.2 数据保全云服务 |
5 实证研究 |
5.1 实证案例 |
5.2 实证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立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双套制”和“单套制” |
(二) “双轨制”和“双套制” |
(三) “单轨制”和“单套制” |
二、电子文件单套制的推行环境 |
(一)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
(三) 试点建设的政策环境 |
三、电子文件单套制的推行原则 |
(一) 国家层部署战略框架 |
(二) 行业层明确制度规范 |
(三) 作业层转变管理思想 |
(四) 技术层固化文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文件双套制的弊端 |
一、双套制的产生原因 |
(一) 电子文件制度层面的法律效力问题——直接动因 |
(二) 电子文件技术层面的长期保存问题——根本动因 |
(三) 社会大众文化层面的传统守旧问题——其他动因 |
二、双套制的弊端 |
(一) 高需成本浪费资源,违背科学管理理念 |
(二) 双套归档工作翻倍,人工作业效率降低 |
(三) 电子文件类型复杂,纸质转化信息丢失 |
(四) 实际管理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质量不高 |
第三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优势 |
一、单套制的推行原因 |
(一) 信息建设加速推进——外在原因 |
(二) 电子政务不断深化——外在原因 |
(三) 双套弊端日益显露——内在原因 |
二、单套制的优势 |
(一) 节省纸质转化成本,满足绿色环保需要 |
(二) 电子归档灵活高效,简化人工操作步骤 |
(三) 保证电子信息完整,实现数据海量存储 |
(四) 方便用户利用方式,档案资源高度共享 |
第四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在国内外的实践 |
一、国内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实践进展 |
(一) 浙江政务服务网 |
(二) 青岛青啤公司 |
(三) 上海自贸区 |
二、国外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实践研究 |
(一) 美国ERA战略 |
(二) 英国数字连续性项目 |
(三) 澳大利亚2020数字连续性政策 |
第五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应对策略 |
一、完善法律法规 |
(一) 法律效力 |
(二) 标准规范 |
二、加强技术攻关 |
(一) 系统搭建 |
(二) 新型载体 |
(三) 档案保全 |
三、保障管理服务 |
(一)权责划分 |
(二)思想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QR码的检察电子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子档案的新特点 |
1.3 电子档案文件格式OFD |
1.4 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的要素分析 |
1.5 电子档案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7 小结 |
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二维条形码简介 |
2.2 QR码基础 |
2.2.1 QR码组成与符号结构 |
2.2.2 QR码编码器的编码流程 |
2.2.3 QR码的安全应用 |
2.3 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 |
2.3.1 电子档案的数字取证技术 |
2.3.2 电子档案取证的过程模型 |
2.3.3 电子档案的数字证据法律认可 |
2.4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保障安全技术 |
2.4.1 数字签名技术 |
2.4.2 数字水印技术 |
2.4.3 电子文件封装 |
2.4.4 可信时间戳技术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电子档案文件签名的QR码可见水印 |
3.1 引言 |
3.2 提出的电子档案文件签名的QR码可见水印方案 |
3.2.1 电子档案文件的数字签名生成 |
3.2.2 标识电子档案认证信息的QR码生成 |
3.2.3 QR码的可见嵌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FD版式文件的电子档案安全应用分析 |
4.1 引言 |
4.2 版式文件OFD格式解析 |
4.2.1 OFD版式文件结构 |
4.2.2 OFD与其他同类文件格式的比较 |
4.3 OFD在若干电子政务应用中的方案 |
4.3.1 基于OFD的电子公文 |
4.3.2 基于OFD的电子证照 |
4.4 OFD版式电子档案的安全需求分析 |
4.5 OFD电子档案的初步安全解决方案 |
4.5.1 加密 |
4.5.2 数字签名 |
4.5.3 数字水印 |
4.5.4 打印控制 |
4.5.5 敏感信息遮蔽保护 |
4.5.6 DRM可控分发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子文件真实性认定和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0.1.1 选题的提出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相关概念 |
0.2.1 电子文件的定义 |
0.2.2 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内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的创新点 |
0.4.1 创新点 |
0.4.2 不足 |
1 电子文件真实性相关基础概念的研究与认定 |
1.1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1.1.1 真实性与原始性的辨析 |
1.1.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辨析 |
1.1.3 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的辨析 |
1.1.4 真实性与安全性的辨析 |
1.2 电子文件真实性与传统纸质文件真实性的区别 |
1.2.1 传统纸质文件真实性的形式和内容一一对应 |
1.2.2 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形式与内容的分离 |
1.3 构成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凭证性要素 |
1.3.1 真实的文件内容 |
1.3.2 文件结构 |
1.3.3 背景信息 |
2 质疑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原因 |
2.1 传统纸质文件可信观念影响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判定 |
2.1.1 文件信息呈现方式的直观与微观 |
2.1.2 文件信息存在形式的固定与流动 |
2.2 信息技术上的障碍影响电子文件真实性 |
2.2.1 电子文件操作系统的风险 |
2.2.2 电子文件运转环境的风险 |
2.2.3 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风险 |
2.3 管理上的障碍制约着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
2.3.1 电子文件管理意识和风险认识薄弱 |
2.3.2 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和制度的不完善 |
2.3.3 缺乏对电子文件证据地位的法律认定 |
3 构建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体系 |
3.1 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法规制度建设 |
3.1.1 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
3.1.2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电子文件真实性的认定标准 |
3.1.3 建立制度保障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 |
3.2 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管理措施 |
3.2.1 消除观念上的障碍加强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
3.2.2 建立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运转流程的保障措施 |
3.2.3 树立风险管理观念建立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
3.2.4 重视元数据工具的管理和运用 |
3.3 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技术措施 |
3.3.1 前端控制技术 |
3.3.2 监控检测技术 |
3.3.3 内容防篡改技术 |
3.3.4 跟踪审查技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问题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概念区分 |
1.1概念区分的必要性 |
1.2概念明晰 |
2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
2.1纸质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
2.2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
2.3明晰逻辑起点 |
3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的理论反思 |
3.1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
3.2机关档案室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定位 |
4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 |
4.1真实性的内涵 |
4.2真实性保障的内在要求 |
4.3档案部门对真实性的管理职责 |
5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 |
5.1研究概况及其逻辑根源 |
5.2反思档案管理工作原则 |
5.3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实行维护性管理 |
6电子档案管理的双套制现状与单轨化趋势 |
6.1双套制与双轨制面临的挑战 |
6.2双套制与双轨制的根源分析与转变需求 |
6.3国际趋势——电子形式单套制归档与单轨制管理 |
6.4推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 |
结语 |
(8)电子档案证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电子档案概况 |
第一节 电子档案的概念 |
一、电子文件 |
二、电子档案 |
第二节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特点比较 |
一、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相同点 |
二、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不同点——归档性 |
三、归档性对证明力认定的优势 |
第三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概念 |
一、电子档案证明力的概念 |
二、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概念 |
三、电子档案证明力的意义 |
第二章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条件 |
第一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认定原则 |
一、有法可依 |
二、公平原则 |
三、自由心证与制约保障原则 |
第二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社会基础 |
一、历史沿革 |
二、发展现状 |
三、法律法规 |
第三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条件 |
一、证据能力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必要条件 |
二、原始性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充分条件 |
三、可靠性和完整性是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基本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认定 |
第一节 电子档案证据能力的审查——证明力认定资格 |
一、电子档案客观性认定 |
二、电子档案合法性认定 |
三、电子档案关联性认定 |
第二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认定 |
一、电子档案真实性认定 |
二、电子档案可靠性认定 |
三、电子档案完整性认定 |
四、电子档案关联性认定 |
第三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方法与特点 |
一、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方法 |
二、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特点——多面性 |
第四节 在不同情况下对电子档案证明力的认定 |
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证明力的比较 |
二、电子档案转化成纸质档案后的证明力 |
三、电子档案原件和复制件的证明力的比较 |
四、公证后电子档案的证明力 |
五、不同单位保管的电子档案证明力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电子档案证明力的因素及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影响电子档案证明力的因素 |
一、安全因素 |
二、法律因素 |
三、取证因素 |
四、鉴定因素 |
五、展示因素 |
六、意识因素 |
第二节 电子档案证明力认定的保障措施 |
一、法律保障 |
二、组织保障 |
三、管理保障 |
四、意识保障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 ——对InterPARES项目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有关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有关InterPARES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InterPARES项目概况 |
2.1 IP1研究概况 |
2.2 IP2研究概况 |
2.3 IP3研究概况 |
第3章 InterPARES项目的研究基础 |
3.1 现代文书档案学 |
3.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3.3 文件连续体和不中断的“保存链”思想 |
第4章 文件保存者的研究视角 |
4.1 概念界定 |
4.2 研究成果 |
4.2.1 真实性概念要求 |
4.2.2 鉴选(selection)功能模型 |
4.2.3 “保存电子文件”过程模型 |
4.2.4 政策、战略和标准制定的理论框架 |
第5章 文件形成者的研究视角 |
5.1 概念界定 |
5.2 研究内容 |
5.2.1 艺术工作组 |
5.2.2 科学工作组 |
5.2.3 电子政府工作组 |
5.2.4 三个领域案例特征的总体分析 |
5.3 研究成果 |
5.3.1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政策、战略和标准的框架原则 |
5.3.2 文件形成者指南 |
5.3.3 文件保存者指南 |
5.3.4 COP模型和BDR模型 |
5.3.5 档案着录元数据登记与分析系统(MADRAS) |
第6章 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的启示 |
6.1 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新认识 |
6.2 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的启示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简介 |
致谢 |
(10)浅谈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质疑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原因 |
1.1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难以确认 |
1.2 电子档案真实性安全性难以保障 |
1.3 电子档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2. 提高电子档案法律效力, 为发挥其凭证作用创造条件 |
2.1 提高电子档案证据力的法律地位 |
2.2 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 提高电子档案证明力。 |
2.3 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率。 |
2.4 多措并举, 保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
(1) 技术是保障电子档案原始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手段 |
(2) 法律是确认电子档案真实性、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
(3) 严格的制度是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重要举措。 |
四、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保障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与保障:档案学语境下的“真实性”研究[J]. 胡吉明,阳巧英. 档案学研究, 2021
- [2]单套制环境下档案数据保全研究[D]. 周烁奇. 苏州大学, 2020(03)
- [3]档案数据保全理论与应用研究[D]. 庞宇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4]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D]. 劳旖旎. 苏州大学, 2019(04)
- [5]基于QR码的检察电子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研究[D]. 谭文犇. 湖南大学, 2018(07)
- [6]电子文件真实性认定和保障体系研究[D]. 张美娜. 辽宁大学, 2017(03)
- [7]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问题与思考[J]. 陈永生,杨茜茜,侯衡,苏焕宁. 档案学研究, 2015(02)
- [8]电子档案证明力研究[D]. 陈柳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9]电子文件真实性研究 ——对InterPARES项目的解析[D]. 宋凯. 南京大学, 2014(04)
- [10]浅谈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J]. 田欣.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