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A转录因子在羟基脲诱导的HEL细胞中的作用

GATA转录因子在羟基脲诱导的HEL细胞中的作用

一、Function of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ydroxyurea-induced HEL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唐梓菡[1](2021)在《模拟空间电离辐射及微重力效应影响红系分化的机制研究与硫辛酸的防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长期深空载人飞行过程中,空间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因素可导致航天员严重的机能紊乱或不可逆损伤。研究电离辐射、微重力、两者复合作用对红系分化的影响及药物的防护效果对正确认识和缓解“航天贫血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氯化高铁血红素诱导分化的K562细胞为红系分化模型,研究电离辐射(12C6+、X射线)、地面模拟微重力效应对红系分化的影响机制及硫辛酸的防护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K562细胞红系分化模型的建立使用不同浓度的羟基脲(HU)及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处理K562细胞,比较对细胞增殖活性及红系分化的影响,确定用40μM的hemin诱导K562细胞作为后续研究的红系分化研究模型。2.电离辐射与模拟微重力效应对红系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对K562红系分化细胞模型进行电离辐射(12C6+、X射线)及地面微重力效应模拟,研究电离辐射、微重力及二者的复合效应对红系分化的影响及机制。12C6+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细胞模型的CD235a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增高、ROS含量显着增加,12C6+辐射与模拟微重力效应的联合作用强于单独作用。X射线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联苯胺染色阳性率及CD235a蛋白表达下调,红系相关转录因子EPOR及GATA-1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均增高且PI3K复合物调控亚基PIK3R2基因表达下调,加入PI3K抑制剂3-MA后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增高、红系分化率降低。结果表明X射线辐射与模拟微重力效应对红系分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与红系相关转录因子EPOR、GATA-1及生长信号通路因子PI3K相关。3.硫辛酸对电离辐射、模拟微重力效应损伤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保护效应研究以氨磷汀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及坏死率、表面标志蛋白CD235a的表达及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研究硫辛酸对受损红系分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发现硫辛酸给药组,12C6+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活性及红系分化率均显着增高,凋亡、坏死率及ROS含量显着减少。表明与氨磷汀相比,硫辛酸对电离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造成的红系分化损伤具有相似的防护效果。

卢燕红[2](2021)在《MTHFR和NQO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JAK2V617F突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主要驱动基因突变之一,二代测序(NGS)检测到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存在非驱动基因突变,本课题组前期对23例三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进行二代测序体细胞突变,发现MTHFR和NQO1基因发生高频单核苷酸变异:NQO1 C559T,MTHFR C665T,是否与MPN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研究MTHFR和NQO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作用及对JAK2V617F阳性HEL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在HEL细胞株上分别过表达野生型MTHFR基因和突变型MTHFR基因及野生型NQO1基因和突变型NQO1基因,分成HEL/N C组、HEL/WT-MTHFR组和HEL/MUT-MTHFR组及HEL/NC组、HEL/WTNQO1组和HEL/MUT-NQO1组;2、应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MTHFR和野生型和突变型NQO1对HEL细胞的增殖变化;3、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MTHFR和野生型和突变型NQO1对HEL细胞的凋亡和周期;4、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MTHFR和野生型和突变型NQO1对HEL细胞中的MTHFR酶活性、NQO1酶活性;5、RT-PCR检测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MTHFR和野生型和突变型NQO1对HEL细胞JAK2表达的影响。结果:1、同对照组对比,HEL/WT-MTHFR组促进HEL细胞增殖,HEL/MUT-MTHFR组抑制HEL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对比,HEL/WT-NQO1组抑制HEL细胞增殖,HEL/MUT-NQO1组促进HEL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对照组对比,HEL/MUT-MTHFR组促进HEL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L/WT-MTHFR组没有促进HEL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对比,HEL/WT-NQO1组和HEL/MUT-MTHFR组都没有促进HEL细胞凋亡。3、同对照组对比,HEL/WT-MTHFR组和HEL/MUT-MTHFR组的HEL细胞中的MTHFR酶活性升高;同对照组对比,HEL/WT-NQO1组的HEL细胞中的NQO1酶活性无明显变化,HEL/MUT-NQO1组的HEL细胞中NQO1酶活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对照组对比,HEL/WT-MTHFR组和HEL/MUT-MTHFR组的HEL细胞中的JAK2表达无明显差异;同对照组对比,HEL/WT-NQO1组和HEL/MUT-NQO1组的JAK2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1.同对照组细胞相比,HEL/MUT-MTHFR组可以抑制HEL细胞增殖,MTHFR酶活性上升;同对照组细胞相比,HEL/WT-MTHFR组可以促进HEL细胞增殖。2.同对照组细胞相比,HEL/MUT-NQO1组可以促进HEL细胞增殖,NQO1酶活性下降;同对照组细胞相比,HEL/WT-NQO1组可以抑制HEL细胞增殖。

付宗恒[3](2020)在《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肝脏在损伤之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此过程受到多种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调节。Interleukin-5(IL-5)能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增殖、募集。作为IL-5的主要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能够促进CCl4损伤小鼠的肝再生,课题组前期发现IL-5还可以促进70%肝切除小鼠肝再生,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数据阐述了IL-5通过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促进肝再生的分子机制。通过Anti-SiglecF清除小鼠体内嗜酸性粒细胞后,70%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过程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外源性注射IL-5仍能显着改善由于清除嗜酸性粒细胞所导致的肝再生延缓现象。说明IL-5促进肝再生存在独立于嗜酸性粒细胞的途径。通过活细胞成像追踪IL-5刺激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通过WB、FACS检测IL-5刺激后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q RT-PCR、WB检测IL-5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发现IL-5可以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激活肝细胞中JAK/STAT、RAS/MAPK、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c-Myc、Pim-1、c-Jun、c-Fos等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通过两步灌流法分离小鼠70%肝切除后24、36、48、72小时的原代肝实质细胞,用q RT-PCR、FACS检测IL5RA m RNA、蛋白含量,首次发现处于增殖期的肝细胞表面存在IL5RA受体蛋白,而处于静息期的肝细胞不表达IL5RA。利用高内涵筛选对诱导肝细胞中IL5RA表达的细胞因子进行研究,发现Wnt3a、EGF显着增强肝细胞中IL5RA启动子活性、促进IL5RA表达。体外培养的原代肝实质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的激活,诱导了IL5RA的表达。并且肝细胞中IL5RA的含量与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正相关,抑制Wnt/β-catenin信号抑制了IL5RA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IL-5能够作为丝裂原直接促进肝实质细胞的增殖,在肝脏的再生以及肝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在临床上防治肝脏疾病的应用潜力。

杨焜[4](2020)在《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观察与基因多态性对其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多中心研究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HBG2、BCL11A和HBS1L-MY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在中国南方三个临床研究中心招募无法进行常规输血和螯合治疗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我们评估了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的短期(3个月)和长期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本研究中心因无法进行常规输血和螯合治疗而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疗效反应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聚合酶连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DNA测序技术对HBG2(rs7482144)、BCL11A(rs11886868、rs4671393、rs766432、rs1427407)和HBS1L-MYB(rs9399137、rs4895440、rs4895441)8个位点多态性分型,分析其与沙利度胺临床反应的关系。结果:患者的总体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93.5%,短期随访的主要反应者(main responder,Ma R)和次要反应者(minor responder,Mi R)率分别为62.9%和30.6%。在非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non-transfusion-dependent thalassemia,NTDT)患者中,治疗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从基线平均6.8±1.1g/dl增加到9.7±1.9g/dl(P<0.001)。Hb升高主要归因于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 F)水平的升高。在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non-transfusion-dependent thalassemia,TDT)患者中,在平均Hb水平增加的同时,观察到43.5%(10/23)的患者脱离输血,52.2%(12/23)的患者输血减少50%以上。平均每年输血量从20.7±7.7个单位显着下降到5.8±6.8个单位(P<0.001)。在平均随访14.6±9.6个月(3-37个月)后,这两组患者的反应仍然可以维持。除了一名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毒性,未观察到其他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Hb F比率(P=0.038,OR=1.111,95%CI:1.006-1.226)是沙利度胺主要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在Ma R组中HBG2 rs7482144(P=0.015),HBS1L-MYB rs9399137(P=0.029)、rs4895440(P=0.040)和rs4895441(P=0.040)次要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Mi R+NR组。同样在高Hb组中,这4个SNPs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低Hb组(P值分别为0.001、0.027、0.045和0.045)。在NTDT患者中,随着rs7482144(P=0.011)、rs9399137(P=0.013)、rs4895440(P=0.011)和rs4895441(P=0.011)相关次要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加,治疗后Hb增量显着升高。这些贡献等位基因对沙利度胺反应有着累积效应。与没有贡献等位基因的患者相比,携带1或3个次要等位基因的患者的沙利度胺主要反应比率逐渐增加(P=0.040-0.018,OR=8.556-11.000)。此外,当评估NTDT患者中4个贡献SNPs的次要等位基因的累积数量时,Hb增量会随着次要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沙利度胺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疗效反应可以长期维持。周围神经毒性是令人担心的。虽然这些初步结果支持沙利度胺作为β地中海贫血治疗药物具有长期疗效,但在临床应用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HBG2和HBS1L-MYB的SNPs与中国南方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沙利度胺反应密切相关,并且这些SNPs上的次要等位基因的累积数目可以作为该人群中疗效反应的更好的预测指标。

朱世荣[5](2020)在《龙柴降血方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靶向性及对凝血功能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龙柴降血方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的靶向性,为中医药治疗MPNs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研究龙柴降血方对MPN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中医药改善MPNs患者凝血状态提供支持。方法临床研究一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40例MPNs患者纳入研究。予龙柴降血方为主治疗6月,探索龙柴降血方治疗MPNs的临床疗效及基因靶向性。临床研究二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30例MPNs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对照组17例(阿司匹林肠溶片+龙柴降血方)及观察组13例(龙柴降血方)。治疗6月,分析龙柴降血方对MPNs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11.总体突变结果1.1 MPNs基因突变种类、功能组及突变数目40例患者中,共检出突变基因18个。JAK2为最常见突变基因,突变率为67.5%(27/40)。JAK2在PV、ET、PMF突变率分别为80%、68.4%及33.3%。信号通路突变为最常见的突变功能组。患者突变数目从0-4个不等,双突变最常见。1.2 JAK2突变负荷单JAK2突变负荷为29.98%±23.14%,合并JAK2的双突变患者JAK2突变负荷为60.9%±22.67%,合并JAK2突变的三突变患者JAK2突变负荷为41.88%±29.27%。双突变患者的JAK2突变负荷显着高于单JAK2突变患者(P=0.0053)。2.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2.1基因突变与年龄以60岁为界限,≥60岁患者共测出31个基因突变,常见突变数目为双突变,其JAK2突变负荷为58.51%±24.41%。<60岁患者共检测到39个突变基因,最常见突变数目为单突变,其JAK2突变负荷为39.97%±28.27%。2.2基因突变与性别70个检出突变中,男性(16例)检出突变24个,女性(24例)检出突变56个。男性JAK2突变率显着高于女性(P<0.05),女性TET2突变率显着高于男性(P<0.05)。2.3基因突变与疾病亚型PV(15例)患者检出突变24个,ET(19例)患者检出突变32个,PMF(6例)患者检出突变14个。PV、ET均以信号通路突变为主,PV以双突变为主,ET以单突变为主。2.4基因突变与血栓事件11例患者既往发生血栓事件,占比27.5%(11/40),包括心梗患者3例及脑梗患者9例。11例血栓事件患者均发生基因突变,且均含信号通路突变。其中9例为双突变,3例为单突变。血栓事件患者JAK2突变负荷为55.11%±22.49%。3.临床疗效3.1患者整体有效率治疗后完全缓解12例,占比30%(12/40),部分缓解22例,占比55%(22/40),病情稳定2例,占比5%(2/40),治疗无反应4例,占比10%(4/40)。3.2临床疗效与基因突变完全缓解患者突变数目集中在双突变及单突变,部分缓解患者突变数目主要为双突变,其功能突变组主要为信号通路及甲基化基因。病情稳定患者为三突变,其功能突变组包括信号通路突变和染色质重塑。治疗无反应患者主要为四突变及三突变,其突变功能组主要为染色质重塑基因。四组不同临床疗效患者JAK2变负荷未见显着差异(P>0.05)。但完全缓解患者及部分缓解患者JAK2突变负荷居中(20%-60%),病情稳定患者JAK2突变负荷较高(>60%),治疗无反应患者JAK2突变负荷较低(<20%)。结果21.总体凝血状态MPNs患者总体处于高凝状态,PV、ET、PMF都与纤维蛋白原功能亢进有关,但PV还存在凝血因子活性增强,ET和PMF还存在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2.凝血状态与血栓事件相关性MPNs 血栓事件与 APTT 延长相关(OR=15.1,95%CI:1.158-196.141)。3.龙柴降血方对MPNs患者凝血状态影响龙柴降血方治疗后,APTT可显着缩短(P<0.05),改善高凝状态。结论11.MPNs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JAK2突变,最常见的突变功能组为信号通路突变,最常见的突变数目为双突变,最常见的JAK2突变负荷为中等突变频率(20%-60%)。2.龙柴降血方治疗MPNs靶向基因可能为:突变功能组为信号通路及甲基化基因,以双突变及单突变为主,以及JAK2突变负荷居中(20%-60%)。结论21.MPN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主要与纤维蛋白原功能亢进有关,与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也有相关性。2.APTT延长可能是反映MPNs患者血栓事件的敏感指标,龙柴降血方可通过缩短APTT至正常范围,达到改善患者凝血状态,发挥抗栓作用。

杨阳[6](2019)在《BCL11A识别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基础以及BAF180与核小体互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分两个章节,第一章节重点研究了锌指蛋白BCL11A负调控Y-珠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第二章节主要研究了人源BAF180蛋白质第一个BAH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以及其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第一章节: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将氧气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来维持人类正常的生命活动。血红蛋白由两条α类型和两条β类型的亚基组成,其编码基因分别位于人类第16号和11号染色体上。β类型的亚基由5个不同的珠蛋白基因(ε-,Gγ-,Aγ-,δ-,和β-珠蛋白)编码,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经过两次发育转换。在胚胎期,主要表达ε-珠蛋白;胎儿期,主要表达γ-珠蛋白;成人期,主要表达β-珠蛋白和δ-珠蛋白。此时,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者α2 γ2)的水平降到1%以下。β-血红蛋白疾病是由于编码β-珠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β-珠蛋白的结构发生异常或合成异常,包括镰刀型贫血症和β-地中海贫血症。目前,β-血红蛋白疾病治疗方案有羟基脲(hydroxyurea)治疗、输血治疗、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患有“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症(HPFH综合症)”的病人没有完成正常的珠蛋白转换,因此血液中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胎儿血红蛋白。对于正常人来说,这种HPFH综合症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患有β-血红蛋白疾病的患者,却能够极大地缓解他们的症状。因此重激活Y-珠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一种治疗β-血红蛋白疾病的策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WAS)发现转录因子BCL11A在调控γ-珠蛋白表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造血干/祖细胞CD34+细胞中敲除BCL11A,γ-珠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在患有镰刀型贫血症的小鼠中,通过条件型敲除BCL11A的表达,可以提高小鼠体内Y-珠蛋白的产量,也可以修正小鼠的表型。尽管大量的功能实验已经证实BCL11A可以调控γ-珠蛋白的表达,但是具体的分子机制仍然还不清楚。直到最近,两个课题组同时报道BCL11A通过其C端的三个串联的C2H2锌指结合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上游的115bp区域。巧合的是,天然突变G-117A以及C-1 14A/T/G位于该区域内并且被鉴定存在于患有HPFH综合症的病人体内,但是这些天然突变对于负调控γ-珠蛋白的表达机制也还不清楚。我们通过体外克隆表达以及纯化获得了 BCL11A的C端三个串联的锌指Znf4-6,并设计不同长度的DNA序列用于后续的结晶实验,最终获得了 2.50 A的BCL11A和12bp的DNA复合物晶体结构。通过结构分析以及ITC滴定实验,我们验证了 G-117A和C-114A/T/G突变能够极大地减弱了 BCL11A和DNA的亲和力,这与晶体结构中Znf4-5与G-117以及G-11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致。我们也通过ITC实验验证了 ZBTB7A蛋白的C端四个串联的锌指可以结合在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上游200bp区域,亲和力约为120 nM,该区域内也存在一些与HPFH综合症相关的点突变,目前正在进行后续研究。第二章节:染色质重塑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依赖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来实现功能,主要包括SWI/SNF蛋白家族、ISWI蛋白家族、CHD蛋白家族和INO80蛋白家族。在人类细胞中,SWI/SNF家族又可以分为BAF和PBAF两个蛋白质亚家族。BAF180是PBAF亚家族中独有的亚基,在维持基因组稳定、促进哺乳动物心腔成熟、DNA转录过程中的损伤修复以及抑制乳腺癌、肾细胞癌等起着重要的作用。BAF180含有6个Bromo结构域、2个BAH结构域和1个HMG box结构域。其中它的6个Bromo结构域已经被解析,而C末端的HMG box结构域的功能主要是参与结合DNA,但是关于BAH结构域的结构以及功能尚未有文章报道。之前文章报道BAH结构域可以参与识别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也可以参与结合核小体来调控基因沉默;也可以参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因此探究BAF180的BAH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BAF180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解析了 BAF180的第一个BAH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并通过体外组装核小体,利用GST pull-down、EMSA以及ITC实验证实了 BAH结构域可以直接结合体外组装的核小体,也能与293T细胞中提取的核小体相互作用。通过大量的点突变实验和核磁滴定实验,我们初步鉴定了 BAH结构域与核小体相互作用的界面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后续的核磁滴定实验,能够获得核小体上的作用界面信息,从而搭建结构模型,获得BAH结构域与核小体的三维结构。

方栋[7](2019)在《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体外定向分化培养的正常人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的诱导作用及调控机制,以进一步了解沙利度胺对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的相关作用。方法:1.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正常人骨髓液1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后,再经磁珠分选CD34+造血干祖细胞,接种于本实验室已建立的二阶段体外液体红系定向分化培养体系,促进CD34+造血干祖细胞定向向成熟红细胞方向分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基本状态。用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诱导分化期间用流式细胞仪定期检测红细胞分化特异性标志物CD235a和CD71的表达情况,以此来确定红系细胞体外培养的顺利进行。2.将终浓度设为50?mol/L、100?mol/L、200?mol/L、300?mol/L的沙利度胺(Thd)为实验组,0?mol/L为阴性对照组(NC),100?mol/L的羟基脲(HU)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以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红系细胞24h、48h、72h、96h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作用条件下红系细胞的存活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以上两步筛选出对红系细胞最佳的药物作用浓度及时间。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及时间后,再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检测γ-珠蛋白基因及转录因子BCL11A、KLF1、KLF2、GATA1、SOX6、TAL1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ing检测γ珠蛋白的生成量。结果:1.红系细胞体外培养与定向分化在体外诱导正常人红系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通过磁珠分选获得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使用流式检测其纯度可达98%以上。在接种于红系培养体系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观察到较多的具有红系分化特征的橘黄色的集落形成。通过Giemsa染色镜下观察,从细胞形态学的角度也证实了CD34+造血干祖细胞逐渐由原始红细胞向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分化。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红系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CD235a与CD71双阳性表达最高可达80%以上。2.CCK-8检测沙利度胺和羟基脲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各药物作用的浓度和时间对红系细胞存活率存在交互作用(F=10.725,P=0.000),其时间(F=92.092,P=0.000),浓度(F=309.847,P=0.000)随着沙利度胺作用细胞时间的延长,红系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羟基脲的作用下红系细胞的存活率下降更加明显。3.沙利度胺和羟基脲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的筛选通过筛选沙利度胺和羟基脲的最佳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结果显示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受时间和浓度的双重影响,在不同时间(F=15.087,P=0.000)和不同浓度(F=7.035,P=0.003)的影响下,通过多重比较,γ-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5.906,P=0.000)。其中以72h后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升高明显,其中各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F=63.76,P=0.000),其中沙利度胺100?mol/L(P=0.001)、200?mol/L(P=0.002)、300?mol/L(P=0.004),羟基脲100?mol/L(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沙利度胺和羟基脲作用红系细胞72h后γ珠蛋白基因和蛋白结果再次作用红系细胞72h后,各个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F=73.670,P=0.000),其中100?mol/L、200?mol/L、300?mol/L浓度的沙利度胺诱导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均出现了增高,分别为(P=0.000、P=0.000、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羟基脲组增高明显(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珠蛋白的生成量,以200?mol/L的沙利度胺和羟基脲的作用最明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F=8.559,P=0.001),其中200?mol/L的沙利度胺组(P=0.004),羟基脲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沙利度胺与羟基脲对转录因子BCL11A、KLF1、KLF2、GATA1、SOX6、TAL1、GATA1基因的影响终浓度为200?mol/L的沙利度胺和100?mol/L的羟基脲诱导红系细胞72小时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BCL11A均出现了下调,(F=6.278,P=0.034),其中沙利度胺组(P=0.014),羟基脲组(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KLF1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F=5.278,P=0.048),其中沙利度胺组(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KLF2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F=9.767,P=0.013),沙利度胺组(P=0.550),其中羟基脲组(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SOX6(F=0.446,P=0.66),沙利度胺组(P=0.954),羟基脲组(P=0.430)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TAL1(F=0.26,P=0.779),沙利度胺组(P=0.541),羟基脲组(P=0.962)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录因子GATA1(F=0.325,P=0.375),沙利度胺组(P=0.409),羟基脲组(P=0.801)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升高和γ-珠蛋白生成量增加,与羟基脲诱导γ-珠蛋白基因升高的效应类似。2.转录因子BCL11A、KLF1的下调可能是沙利度胺诱导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之一。

钟淋[8](2019)在《EZH2在人ES细胞及iPS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血干细胞诱导分化是干细胞领域研究的热点,探索不同来源的干细胞进行造血分化的研究及研究相关因子对造血分化的影响是目前干细胞领域实现临床转化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发现,EZH2在胚胎早期发育及中胚层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造血分化的相关过程。目的:观察EZH2在不同类型地贫hiPS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探求EZH2在hESC/hiPSC造血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室建立了人ES细胞及人iPS细胞诱导分化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EZH2在造血分化功能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地中海贫血的细胞株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H1为正常人ES细胞,是从囊胚内细胞团分离而来,AF888是羊水细胞来源的正常人iPS细胞,同时针对海南区域性遗传病地中海贫血,还建立了4株不同突变类型的地贫iPS细胞系,包括轻度β地贫hiPS细胞系AF038、AF806,重度β地贫hiPS细胞系AF077、AF884。为研究EHZ2在造血分化中的作用,在上述hESC/hiPSC中采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EHZ2基因敲除细胞株,采用慢病毒感染建立EHZ2基因过表达细胞株,并通过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验证EZH2基因敲除、过表达情况。通过拟胚体途径诱导上述hESCs/hiPSCs向造血分化,分别收集d0、d4、d8、d12、d16天的拟胚体,通过q RT-PCR检测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及内、中、外三胚层标记基因GATA4、MSX1、PAX6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不同天数EBs中CD34+-CD43+、CD34+、CD43+的比率。结果:通过qRT-PCR在mRNA水平检测正常hESC/hiPSC及不同地贫类型的hiPSC共6株细胞的野生型细胞株中EZH2的表达情况,以正常的ES细胞为对照,结果显示在重度地贫hiPSC中EZH2表达下降;并在上述6个细胞系中建立稳定敲除和过表达EZH2基因的细胞株。通过拟胚体途径诱导上述hESC/ hiPSCs向造血分化,在d0-d8的拟胚体(EBS)采用悬浮培养,EBS在制备24h后便开始自发聚集形成球状。d8开始将EBS进行贴壁培养,将EBs接种在预先用Matrigel包被的培养皿,镜下可见EBs贴壁后呈克隆样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见贴壁后的EBs发生分化。 正常ESC/iPSC在EBs诱导过程中多能性及三胚层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H1与AF888相比,干性维持方面,在H1中敲除EZH2基因可增强干性的维持,而在AF888中敲除EHZ2后则抑制干性的维持;在H1中过表达EZH2基因可仍表现为促进干性维持,而在AF888中过表达EHZ2基因后对干性表现出抑制作用。三胚层分化方面,在H1中敲除EZH2基因可促进向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而抑制中胚层的分化,而在AF888中敲除EHZ2后对向内、中、外三胚层的分化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H1中过表达EZH2基因变现为抑制向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分化,在AF888中过表达EHZ2基因后向内中外三给胚层的分化同样表现为抑制作用。 轻度地贫iPSC在EBs诱导过程中多能性及三胚层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AF806与AF038相比,干性维持方面,在AF806中敲除EZH2基因可增强干性的维持,而在AF038中敲除EHZ2后在分化早期促进干性的维持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减弱;在AF806中过表达EZH2基因可仍表现为促进干性维持,而在AF038中过表示EHZ2基因后对干性表现除抑制作用。三胚层分化方面,在AF806中敲除EZH2基因可促进向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而抑制内胚层的分化,而在AF038中敲除EHZ2后可促进向内胚层的分化,而抑制向中胚层、外胚层分化。在AF806中过表达EZH2基因可仍表现为抑制向内胚层的分化,促进向中胚层、外胚层的分化,而在AF038中过表示EHZ2基因后这促进向内胚层、外胚层分化,抑制向中胚层分化。重度地贫iPSC在EBs诱导过程中多能性及三胚层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AF077与AF884相比,干性维持方面,在077中敲除EZH2基因后增强干性的维持,而在AF884中敲除EHZ2后也表现为增强干性的维持;在077中过表达EZH2基因在分化早期仍表现为促进干性维持,随着分化的进行,这种促进作用消失,而在AF884中过表示EHZ2基因后促进干性维持。三胚层分化方面,在AF077中敲除EZH2基因可促进向内、中、外胚层的分化,而在AF884中敲除EHZ2后也表现为促进向内、中、外三胚层的分化。在AF077中过表达EZH2基因对向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分化仍有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较AF077-EZH2-KO弱,在AF884中过表示EHZ2基因后向内中外三给胚层的分化同样表现为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较AF884-EZH2-KO弱。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不同天数EBs中CD34+-CD43+、CD34+、CD43+的比率。在H1中,H1-WT、H1-EZH2-KO、H1-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变化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H1-EZH2-KO与对应天数H1-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43+细胞比率(因d0时无造血出现)d4的相对比分别为0.28、0.52,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d16的相对分化比为2.03、2.81,CD34+细胞比率相对变化趋势先增加,d12出现峰值,相对比为34.29,随后降低。H1-EZH2-OE与对应天数H1-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相对比在d4时分别为:0.17、0.40、0.27,随分化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缓慢减低的相对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d12,相对变化比分别为1.66、3.59、1.96。(见图3.10、表3.7)在AF888中AF888-WT、AF888-EZH2-KO、AF888-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变化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AF888-EZH2-KO与对应天数AF888-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整体均增高,d4时相对比分别为1.16、1.45、1.31,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d16时相对比分别为2.07、2.03、2.5。AF888-EZH2-OE与对应天数AF888-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整体增加,d4时相对比分别为3.04、7.07、1.63,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将降低的趋势,d16先对比分别为1.31、1.26、1.45。(见图3.10、表3.8)AF806与AF038均为轻度地贫患者羊水来源细胞诱导的iPS细胞系。在AF806中AF806-WT、AF806-EZH2-KO、AF806-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变化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d12。AF806-EZH2-KO与对应天数AF806-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整体均减低,相对变化均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d4时相对比分别为0.41、0.71、0.35,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将降低的趋势,d16相对比分别为0.17、0.17、0.18。AF806-EZH2-OE与对应天数AF806-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整体均减低,其中CD34+-CD43+、CD34+细胞比率d4时相对比分别为0.76、0.83,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将降低的趋势,d16相对比分别为0.33、0.33;CD43+的相对变化呈波动性变化,峰值出现在d8,相对比为0.55。在AF038中AF038-WT、AF038-EZH2-KO、AF038-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其中AF038-WT、AF038-EZH2-OE诱导的EBs变化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d8;AF038-EZH2-KO诱导的EBs中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随分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AF038-EZH2-KO与对应天数AF038-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在d4-d12整体均减低,d12-d16整体增加。d4时相对比分别为0.42、0.49、0.53,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将增加的趋势,d16相对比分别为4.64、3.77、4.78。AF038-EZH2-OE与对应天数AF038-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整体均降低。d4时相对比分别为0.07、0.07、0.1,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d16先对比分别为0.88、0.71、0.95。AF077与AF884均重度地贫iPS细胞系。在AF077中AF077-WT、AF077-EZH2-KO、AF077-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d4-d16期间均无明显峰值。AF077-EZH2-KO与对应天数AF077-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相对变化趋势,d4的相对比分别为:1.47、1.51、1.09,波谷在d12分别为:0.75、0.42、0.45。AF077-EZH2-OE与对应天数AF077-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在d4-d12整体均降低,d12后d4-d12整体均升高。d4时相对比分别为0.21、0.17、0.55,随分化时间的延长,相对变化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d16相对比分别为1.11、1.14、1.11。在AF884中AF884-WT、AF884-EZH2-KO、AF884-EZH2-OE诱导的EBs中在d4均可检测到CD34+-CD43+、CD34+、CD43+细胞的出现,其中AF884-WT呈逐渐增加的趋势,AF884-EZH2-KO、AF884-EZH2-OE呈先增加后减低的变化趋势。AF884-EZH2-KO与对应天数AF884-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呈先增加后将低的相对变化趋势,其中CD34+-CD43+的峰值出现在d12,相对比为2.36,CD34+、CD43+的峰值出现在d8,相对比分别为:2.09、2.24。AF884-EZH2-OE与对应天数AF884-WT诱导的EBs相比CD34+-CD43+、CD34+、CD43+细胞比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相对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d8相对比分别为1.52、1.49、1.42。结论:1、发现EZH2基因在不同类型地贫hiPS细胞系中表达存在差异,在重度地贫中明显下降;2、EZH2基因在干细胞株干性因子的表达方面有促进作用;3、EZH2基因敲除有助于各胚层相关因子的表达;4、EZH2对干细胞干性维持及分化的调控中存在剂量效应,并有待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5、胚胎干细胞与成体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干性因子的表达和各个相关胚层的表达及造血分化潜能等方面对EZH2的剂量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提示二者在干性维持和分化诱导方面有所不同;6、携带有不同突变类型的地中海贫血成体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干性因子和各个相关胚层的表达及造血分化潜能等方面对EZH2的剂量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而且不同突变类型的细胞株的表型也不尽相同,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分析;7、建立不同类型的干细胞株,特别是携带不同疾病突变类型的干细胞株有重大意义,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模型,具有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鞠君毅,赵权[9](2018)在《γ-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成人体内的血红蛋白是由2个α-珠蛋白和2个β-珠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负责氧气的运输。珠蛋白基因在基因组中成簇分布,其表达受到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共同调控,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时序性。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两种最常见的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γ-珠蛋白是一种主要在胎儿时期表达的类β-珠蛋白,同样具有载氧功能,但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在上述贫血患者中却保持完好。因此,临床上优选的治疗方案之一是重新激活患者体内沉默的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弥补缺损的β-珠蛋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目前已有多种能提高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随着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两种贫血的精准基因治疗研究也在进行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参与γ-珠蛋白基因调控的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分子,以及目前相关的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的临床治疗药物和手段,以期为深入阐明γ-珠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盘玲媛[10](2018)在《羟基脲通过P38MAPK信号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羟基脲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过程中P38MAPK信号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为明确羟基脲诱导γ-珠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终浓度设为0μ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的羟基脲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选取4个不同观察时间点(24h、48h、72h、96h)进行检查。RT-PCR检测不同浓度羟基脲作用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羟基脲作用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羟基脲作用后K562细胞凋亡率,筛选出羟基脲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并以该条件评估羟基脲作用后BCL11A等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差异性。随后设立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体积SB203580抑制剂组和PBS阴性对照组,采用RT-PCR进一步检测γ-珠蛋白基因、P38MAPK以及相关转录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γ-珠蛋白、P38MAPK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筛选羟基脲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时间作用下K562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387,P=0.000;F=823.875,P=0.000),且浓度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03.642,P=0.000),其中羟基脲300μM浓度作用72h对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最强,其次为400μM浓度作用96h。2、CCK-8检测羟基脲对K56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K562细胞存活率同时受时间(F=464.901,P=0.000)和浓度(F=196.683,P=0.000)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11.779,P=0.001),随着羟基脲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K562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相同浓度不同时间点之间以及相同时间不同浓度之间两两比较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流式细胞仪检测羟基脲对K56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间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以及总凋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802,P=0.039,F=6.298,P=0.043,F=7.709,P=0.004)。羟基脲作用7h后,K562细胞凋亡率存在一定浓度依赖性,浓度越大,细胞凋亡率越大。4、羟基脲作用K562细胞后相关转录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羟基脲作用后BCL11A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是对照组的0.21倍(P=0.000),而转录因子GATA1、TAL1、SOX6和KLF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0.115,P=0.590,P=0.447)。5、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不同处理组K562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组间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羟基脲组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量较其他各组均显着增高(P=0.000),分别是对照组、羟基脲+SB203580组和SB203580组的5.75倍、3.48倍和8.21倍,而羟基脲+SB203580组和SB203580组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P=0.324)。6、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不同处理组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组间γ-珠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羟基脲组γ-珠蛋白表达量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增高,分别是对照组、羟基脲+SB203580组和SB203580组的1.42倍(P=0.004)、2.06倍(P=0.000)和1.74倍(P=0.000),而SB203580组与对照组和羟基脲+SB20358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P=0.260)。7、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不同处理组K562细胞P38MAPK基因mRNA表达水平,RT-PCR结果显示,各组中P38MAPK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8、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不同处理组K562细胞总P38MAPK蛋白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细胞P38MAPK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各组间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羟基脲组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升高(P=0.000),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羟基脲实验组、羟基脲+SB203580实验组等不同处理组K562细胞各转录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BCL11A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羟基脲组BCL11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00),分别是对照组、羟基脲+SB203580组和SB203580组的0.38倍、0.31倍和0.28倍,羟基脲+SB203580和SB2035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而不同处理组KLF1、GATA1、SOX6和TAL1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9,P=0.126,P=0.981,P=0.476)。结论:1、本研究表明羟基脲可通过抑制BCL11A基因表达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表达;2、本研究显示羟基脲通过增强P38MAPK磷酸化水平激活P38MAPK信号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基因mRNA和γ-珠蛋白表达;3、本研究证实羟基脲可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抑制BCL11A基因表达进而诱导γ-珠蛋白表达。

二、Function of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ydroxyurea-induced HEL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unction of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ydroxyurea-induced HEL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空间电离辐射及微重力效应影响红系分化的机制研究与硫辛酸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系分化
        1.2.1 红系分化的分子机制
        1.2.2 环境对红系分化的影响
    1.3 抗辐射药物研究现状
        1.3.1 含硫类化合物
        1.3.2 细胞因子
        1.3.3 激素类
        1.3.4 天然药物
    1.4 空间辐射环境
    1.5 硫辛酸作为抗辐射药物的优势
    1.6 研究内容、目的与创新性
        1.6.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K562 细胞红系分化诱导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
        2.1.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2.1.5 联苯胺染色
        2.1.6 CD235a含量检测
        2.1.7 K562 细胞总RNA提取、质量评估及测序结果分析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Hemin及HU对K562 细胞增殖活性影响
        2.2.2 Hemin及HU对K562 细胞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
        2.2.3 Hemin对K562 细胞CD235a蛋白表达的影响
        2.2.4 40μM Hemin对K562 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辐射与模拟微重力效应对红系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
        3.1.4 实验处理
        3.1.5 联苯胺染色
        3.1.6 CD235a含量检测
        3.1.7 K562 细胞总RNA提取、测序结果分析及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1.8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3.1.9 细胞增殖实验(CCK-8)
        3.1.10 细胞凋亡检测
        3.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3.1.12 结果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红系分化的影响
        3.2.2 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K562 细胞红系分化模型影响的转录组学相关机制
        3.2.3 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K562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2.4 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K562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2.5 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K562 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
        3.2.6 PI3K对X射线辐照、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的K562 细胞红系分化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硫辛酸对电离辐射、模拟微重力效应损伤K562 细胞红系分化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细胞培养与诱导分化
        4.1.4 硫辛酸及氨磷汀浓度选择
        4.1.5 实验处理
        4.1.6 细胞增殖实验(CCK-8)
        4.1.7 CD235a蛋白表达检测
        4.1.8 细胞凋亡检测
        4.1.9 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水平检测
        4.1.10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氨磷汀、硫辛酸的给药浓度筛选结果
        4.2.2 硫辛酸对电离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K562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2.3 硫辛酸对电离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K562 细胞红系分化的影响
        4.2.4 硫辛酸对电离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K562 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
        4.2.5 硫辛酸对电离辐射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处理后K562 细胞凋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MTHFR和NQO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常用试剂配方
        1.4 细胞株与慢病毒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2.3 慢病毒包装
        2.4 慢病毒感染HEL细胞
        2.5 嘌呤霉素筛选
        2.6 细胞功能学实验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MTHFR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和NQO1 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过表达慢病毒质粒的构建与慢病毒包装
        1.1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线性化
        1.2 野生型及突变型WTMHR和 NQO1 目的基因的获取
        1.3 阳性转化子PCR产物
        1.4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及结果分析
        1.5 小结
    2.过表达MTHFR点突变对 HEL 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及酶活性的影响
        2.1 HEL细胞转染过表达MRHFR慢病毒后结果鉴定
        2.2 过表达WT-MTHFR和 MUT-MTHFR对 HEL细胞增殖、凋亡、周期、酶活性的影响
        2.3 RT-PCR定量检测过表达WT-MTHFR和 MUT-MTHFR对 HEL细胞JAK2m RNA表达影响
    3.过表达NQO1 点突变对HEL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 JAK2表达的影响
        3.1 HEL细胞转染过表达NQO1 慢病毒后结果鉴定
        3.2 过表达WT-NQO1和MUT-NQO1对HEL细胞增殖、凋亡、周期、酶活性的影响
        3.3 RT-PCR定量检测过表达WT-NQO1和MUT-NQO1对HEL细胞JAK2m RNA表达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肝再生
        1.1.1 肝脏与肝脏疾病
        1.1.2 肝脏中的细胞
        1.1.3 肝再生研究模型
        1.1.4 肝再生过程
        1.1.5 肝再生过程中的信号
    1.2 嗜酸性粒细胞
        1.2.1 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
        1.2.2 嗜酸性粒细胞鉴定
        1.2.3 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1.3 Interleukin5 及其信号
        1.3.1 Interleukin 5
        1.3.2 Interleukin5 Receptor Subunit Alpha
        1.3.3 Soluable-IL5RA
        1.3.4 IL-5 Signaling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IL-5 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清除
        2.2.2 70%肝切除手术
        2.2.3 流式细胞术
        2.2.4 Western Blot
        2.2.5 免疫组化及定量分析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增殖检测
        2.2.8 活细胞成像
        2.2.9 Ed U掺入实验
        2.2.10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2.2.11 qRT-PCR
        2.2.12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嗜酸性粒细胞清除模型建立
        2.3.2 清除嗜酸性粒细胞后不影响外源性注射IL-5 促肝再生
        2.3.3 IL-5 促进肝细胞增殖
        2.3.4 IL-5 促进肝细胞分裂
        2.3.5 IL-5 促进肝细胞周期转化
        2.3.6 肝细胞中IL-5 信号
        2.3.7 IL-5 信号激活与细胞周期相关
        2.3.8 IL-5 上调肝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表达
    2.4 小结
第3章 肝细胞中IL5RA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肝脏IL5RA启动子活性检测
        3.2.2 细胞周期同步
        3.2.3 Anti-IL5 中和IL-5
        3.2.4 JAK-STAT信号抑制
        3.2.5 RNAi反向转染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肝源细胞表达IL5RA
        3.3.2 PHx后肝脏中IL5RA的表达升高
        3.3.3 PHx后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表面IL5RA升高
        3.3.4 PHx后肝脏中IL5RA启动子活性升高
        3.3.5 IL5RA在处于增殖期的肝细胞中表达增多
        3.3.6 IL5RA含量与细胞周期有关
        3.3.7 阻断IL-5 信号抑制肝细胞增殖
    3.4 小结
第4章 肝细胞中调节IL5RA表达的上游信号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多细胞因子筛选
        4.2.2 原代肝实质细胞的诱导培养
        4.2.3 两步法qRT-PCR
        4.2.4 Top-Flash检测Wnt/β-catenin通路活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GF、Wnt3a增强肝细胞中IL5RA启动子活性
        4.3.2 Wnt/β-catenin、EGF-Ras通路激活诱导IL5RA表达
        4.3.3 肝细胞中IL5RA含量与Wnt通路活性正相关
        4.3.4 ICG-001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后IL5RA含量减少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观察与基因多态性对其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实验试剂、药物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临床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3.2 药物使用与剂量调整
        1.3.3 合并用药
        1.3.4 疗效评估
        1.3.5 病例随访
        1.3.6 异常实验指标评价
        1.3.7 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1.3.8 试验中止与退出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总体疗效
        2.3 短期随访疗效情况
        2.4 长期随访疗效情况
        2.5 剂量调整对Hb的影响
        2.6 停药对Hb的影响
        2.7 药物反应的预测因素
        2.8 药物安全性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国南方β地中海贫血患者HBG2、BCL11A和HBS1L-MYB多态性与沙利度胺反应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药物与仪器
        1.3 治疗方法及疗程
        1.4 疗效判定及队列设计
        1.5 实验方法
        1.5.1 临床检测项目及方法
        1.5.2 基因组DNA提取
        1.5.3 DNA纯度与浓度测定
        1.5.4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1.5.5 目的基因片段测序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患者地贫基因型分布
        2.3 8个SNPs的等位基因分布和基因型频率
        2.4 8个SNPs次要等位基因对血液学的影响
        2.5 4个贡献SNPs的累积效应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龙柴降血方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靶向性及对凝血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中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一、MPNs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MPNs的中医治则治法
        三、中医治疗MPNs的经典方剂及临床疗效
        四、中医治疗MPNs的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基因突变及血栓事件研究概况及进展
        一、基因突变的发现是MPNs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血栓事件是MPNs最常见的并发症
        三、靶向治疗是MPNs的趋势
        四、抗栓治疗在MPNs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研究龙柴降血方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的靶向性
        前言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3. 试验设计
        4. 统计学方法
        5. 患者临床特征
        6.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龙柴降血方对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前言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3. 试验设计
        4. 统计学方法
        5. 患者临床特征
        6.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BCL11A识别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基础以及BAF180与核小体互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BCL11A识别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基础研究
    1.1 背景介绍
        1.1.1 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结构与功能
        1.1.2 血红蛋白转换(hemoglobin switching)
        1.1.3 β-血红蛋白疾病(β-hemoglobin disorders)
        1.1.3.1 镰刀型贫血症
        1.1.3.2 β-地中海贫血症
        1.1.4 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hereditary persistence fetalhemoglobin,HPFH)症
        1.1.5 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
        1.1.5.1 β-珠蛋白基因座的5'端调控序列
        1.1.5.2 转录因子GATA-1
        1.1.5.3 转录因子BCL11A
        1.1.5.4 转录因子LRF
        1.1.5.5 转录因子KLF1
        1.1.5.6 转录因子TAL1
        1.1.5.7 表观调控复合物NuRD
        1.1.5.8 发育相关的因子IGF2BP1/3,LIN28A/B和let-7,HBBP1
        1.1.6 β-血红蛋白疾病的治疗方案
        1.1.6.1 羟基脲和5-氮胞苷
        1.1.6.2 输血治疗和骨髓移植
        1.1.6.3 基因治疗
        1.1.7 Cys2His2 (C2H2)锌指蛋白
        1.1.7.1 C2H2锌指蛋白的结构
        1.1.7.2 C2H2锌指蛋白的功能
        1.1.7.3 C2H2锌指蛋白的识别
        1.1.7.4 锌指酶
    1.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1.2.1 蛋白质边界选择
        1.2.2 目的片段的扩增
        1.2.3 目的片段的胶回收
        1.2.4 目的片段的限制性双酶切和酶切回收
        1.2.5 质粒的抽提以及载体的构建
        1.2.6 目的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1.2.7 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
        1.2.9 菌液PCR鉴定和酶切鉴定
        1.2.10 突变体的构建
        1.2.11 人源BCL11A蛋白质的C端串联Znf4-6的表达
        1.2.12 人源BCL11A蛋白质的C端串联Znf4-6的纯化
        1.2.13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1.2.14 SDS-PAGE凝胶电泳
        1.2.15 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
        1.2.16 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
        1.2.17 晶体生长与数据收集和结构修正
        1.2.17.1 DNA的设计
        1.2.17.2 晶体生长
        1.2.17.3 晶体数据收集、晶体结构解析与修正
    1.3 实验结果
        1.3.1 Znf4-6的边界选择
        1.3.2 Znf4-6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1.3.3 Znf4-6与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115区域的EMSA实验
        1.3.4 Znf4-6与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分析
        1.3.4.1 T-119的识别
        1.3.4.2 A-118的识别
        1.3.4.3 G-117和T-116的识别
        1.3.4.4 G-115的识别
        1.3.4.5 G-114以及T-113的识别
    1.4 总结与展望
        1.4.1 总结
        1.4.2 存在的不足
        1.4.3 展望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BAF180与核小体互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1 背景介绍
        2.1.1 表观遗传调控(epigenetic regulation)
        2.1.2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2.1.2.1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概述
        2.1.2.2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识别
        2.1.3 染色质重塑以及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2.1.3.1 染色质重塑的原理以及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2.1.3.2 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作用机制
        2.1.3.3 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与癌症的发生
        2.1.4 BAF180的结构域组成以及生物学功能
        2.1.4.1 BAH结构域介导蛋白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2.1.4.2 BAH结构域参与核小体的结合
        2.1.4.3 BAH结构域识别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2.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2.1 人源BAF180蛋白质的BAH结构域的边界选择
        2.2.2 His-tag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2.3 GST pull-down实验
        2.2.4 Westren-blot实验
        2.2.5 小肽膜筛选实验(peptide array)
        2.2.6 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2.2.7 widom601-147bp DNA的纯化
        2.2.8 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 chromatography)
        2.2.9 核小体的组装
        2.2.10 核磁样品准备
        2.2.11 晶体生长
    2.3 实验结果
        2.3.1 目的蛋白表达边界的选择
        2.3.2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3 BAH1的~(15)N,~1H-HSQC谱图
        2.3.4 BAH1的结晶实验以及结构分析
        2.3.5 BAH1与组蛋白的GST pull-down实验
        2.3.6 组蛋白小肽膜筛选实验
        2.3.7 BAH1与组蛋白H3的ITC实验
        2.3.8 核小体的组装
        2.3.9 BAH1与核小体的GST pull-down实验
        2.3.10 BAH1与核小体以及free DNA的EMSA实验
        2.3.11 BAH1与核小体的ITC实验
        2.3.12 确定BAH1与核小体相互作用的界面信息
        2.3.13 BAH1以及核小体的甲基反标谱图
    2.4 总结与展望
    2.5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7)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EZH2在人ES细胞及iPS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拟胚体培养在人多能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羟基脲通过P38MAPK信号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β地中海贫血γ-珠蛋白基因调控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Function of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ydroxyurea-induced HEL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空间电离辐射及微重力效应影响红系分化的机制研究与硫辛酸的防护作用[D]. 唐梓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MTHFR和NQO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作用研究[D]. 卢燕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D]. 付宗恒. 天津大学, 2020(02)
  • [4]沙利度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观察与基因多态性对其疗效的影响[D]. 杨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龙柴降血方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靶向性及对凝血功能影响[D]. 朱世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BCL11A识别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基础以及BAF180与核小体互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杨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方栋.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EZH2在人ES细胞及iPS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D]. 钟淋. 海南医学院, 2019
  • [9]γ-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临床应用[J]. 鞠君毅,赵权. 遗传, 2018(06)
  • [10]羟基脲通过P38MAPK信号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D]. 盘玲媛.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GATA转录因子在羟基脲诱导的HEL细胞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