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红梅,熊爱为,凌玲[1](2021)在《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PGF2α、PGE2及β-内啡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及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140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GnRH-a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的月经增多率为4.29%,低于对照组的1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月经正常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最大肌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6个月及停药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肌瘤直径较对照组明显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PGF2α、PGE2及β-内啡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联合组患者的血清PGF2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PGE2及β-内啡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采用GnRH-a治疗的基础上,配伍米非司酮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性指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子宫肌瘤体积。
张巍,杜悦,张红霞,汪洪斌,陈雪梅,何文[2](2021)在《经腹经阴道超声联合引导经皮穿刺消融特殊部位子宫良性病变的可行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腹经阴道超声联合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特殊部位子宫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症状性子宫良性病变37例。于静脉麻醉下行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扫查、超声造影、人工腹水建立、穿刺活检、消融治疗,将病灶位于浆膜下毗邻直肠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根据穿刺路径是否经过宫腔或是否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分为经腹超声引导组18例和联合超声引导组19例,比较两组消融过程的超声显示清晰度、疗效和短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中,子宫肌瘤27例,子宫腺肌症10例。经腹超声引导组和联合超声引导组病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超声引导组病灶19个,消融过程中均可完整清晰显示;经腹超声引导组病灶21个,受消融气体影响,消融灶后方均难以显示。经腹超声引导组17例进行阴道塞纱,2例建立人工腹水;联合超声引导组均未进行阴道塞纱和人工腹水建立。术后经腹超声引导组中16个病灶进行补充消融,联合超声引导组中9个病灶进行补充消融,补充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6,P>0.05)。两组子宫肌瘤完全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6,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C级以上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3,P>0.05)。结论经腹经阴道联合超声引导子宫特殊部位良性病变可显着增加消融灶及其周边组织的超声显示率,对安全有效地实施子宫良性病变的消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钞晓培[3](2021)在《全基因组加倍与子宫腺肌症的早发及治疗》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其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过多、以及生育力下降,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关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依旧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首要目的为探索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症及内异症新鲜组织样本中全基因组加倍(whole genome doubling,WGD)事件的发生情况。其次,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索WGD事件在子宫腺肌症发病及激素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纳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全子宫切除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共57例,收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在位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症病灶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新鲜组织。对外周血和新鲜组织样本进行WES及RNA-seq,测定体细胞拷贝数变异(CNVs)、单核苷酸变异(SNVs)、缺失及插入(insertionand deletion,indel)、转录组、及WGD详情,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WGD在子宫腺肌症早发中的作用,采用多因素分析探索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效果相关独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患者,包含57个在位子宫内膜样本、57个子宫腺肌症样本及11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共125个样本。最终在16例患者(28.1%)共计19个样本中(含7个在位子宫内膜、9个子宫腺肌症病灶、3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确定了 WGD事件。WGD样本及非WGD样本之间的染色体倍性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根据WGD的结果,将患者分为WGD组(n=16)和非WGD组(n=41)。WGD组患者无病时间间隔(DFI)显着较非WGD组短(p<0.001)。30例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前接受了激素治疗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18例治疗有效中9例发生WGD事件,12例治疗无效中仅1例发生WGD事件),药物治疗有效组WGD患者占比显着(p=0.021)。在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有效性多因素分析中,也发现WGD事件是激素治疗有效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6)。子宫腺肌症作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局部高雌激素的代谢压力下,能量需求相对较少的细胞增殖与耗能的细胞分化相竞争。这种“快速且廉价”的表现形式,使得细胞得以存活,但却增加了多倍体形成的风险。而在激素治疗时,局部高雌激素的代谢压力得以缓解,更多的细胞进行耗能的细胞分化,因此发生WGD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并未发现突变基因与WGD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子宫腺肌症也是一种多倍体疾病,子宫腺肌症中WGD的发生率为28.1%。WGD事件的发生与子宫腺肌症早发及其激素治疗效果相关。但是WGD与突变基因之间并无明确关系。因此WGD可能是子宫腺肌症发生、进展的重要分子驱动和潜在机制。
高小莉[4](2021)在《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要求行保留子宫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及意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对照组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曼月乐,两组各30例。运用SPSS26.0软件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痛经评分、经量评分、Hb、CA125、子宫体积缩小率及病灶缩小率、子宫腺肌病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妊娠史、子宫位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方式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1痛经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痛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月观察组痛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9、12个月两组无统计差异(P>0.05)。2.2经量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经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经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9、12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3血红蛋白(Hb):两组患者术后Hb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血清CA12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A125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子宫体积缩小率及病灶缩小率2.5.1子宫体积缩小率:两组患者术后子宫体积缩小率逐渐增大(P<0.05),观察组术后子宫体积缩小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2病灶缩小率:两组患者术后病灶体积均缩小,观察组术后病灶逐渐缩小,术后1月病灶缩小率达到55.16%,术后6月病灶缩小率达到75.92%,术后1年病灶缩小率达77.16%,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月病灶缩小率基本接近100%,以后每月基本不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6子宫腺肌病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UFS-QOL)2.6.1症状评分(UF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UF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2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RQL评分):两组患者术后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至1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并发症5.1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肠管、膀胱及输尿管等重要脏器的损伤。5.2术后并发症:观察组阴道排液多于对照组(P<0.05),阴道流血、胃肠胀气少于对照组(P<0.05),发热、闭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复发率:两组患者术后9个月内均未出现复发,随访至1年观察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10%;对照组4例复发,复发率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与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曼月乐疗效相当。2.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微创,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优于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曼月乐。3.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1年复发率低,与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曼月乐无差异。
曹晶晶[5](2021)在《子宫腺肌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疾病,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及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是导致育龄期女性及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全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院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子宫腺肌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寻找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血清CA125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的患者共100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为488例,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512例。通过医院病历系统了解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月经史、婚育史、现病史、手术史及临床检验结果等。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等发现子宫腺肌病组的临床特征,对于有显着临床意义的结果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关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有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索有关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CA125的临床意义。结果:1.子宫腺肌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在子宫全切患者中,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分布相对子宫肌瘤年轻化;2)经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初潮年龄、产次、顺产次数、流产次数、痛经史、节育器使用史、绝育术史、妇科手术史、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影响因素,而BMI分布、血型分布、剖宫产手术在本研究中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流产次数、妇科手术史,痛经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而初潮年龄则是子宫腺肌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同时流产次数每增加1个等级,子宫腺肌病的概率是原来的2倍左右;痛经程度每提升1个等级,子宫腺肌病的概率为原来的3倍左右;有妇科手术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病的概率是无妇科手术史者的2倍左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发生子宫腺肌病的概率是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倍左右。而初潮年龄每增加1岁,子宫腺肌病的概率下降为原来的4/5左右;4)子宫腺肌病组血红蛋白水平比子宫肌瘤低,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比子宫肌瘤组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腺肌病组中严重痛经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产次、流产次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妇科手术史有统计学意义(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产次、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相关(P<0.05),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及产次是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的保护因素。3.子宫腺肌病组中CA125升高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痛经、妊娠次数、妇科手术史有统计学意义(P<0.1),而流产次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痛经和年龄与子宫腺肌病患者CA125升高相关(P<0.05),痛经是CA125升高的危险因素,年龄是CA125升高的保护因素。结论:1.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子宫腺肌病年龄相对于子宫肌瘤年轻化。2.流产次数、痛经、妇科手术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潮年龄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3.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CA199水平显着升高;血清CA125可以作为鉴别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辅助检查指标。4.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及产次是子宫腺肌病患者严重痛经的保护因素。5.严重痛经是CA125升高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是CA125升高的保护因素。
徐雪娜[6](2020)在《探讨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9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选取150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患者为观察组,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单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临床中多次进行流产的次数、CA125、HOMA-IR,和选择哺乳的时间,同时包括血液中的GRAN、NLR、血PLR、HB、以及空腹胰岛素的指标、以及是否伴随乳腺结节均是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流产的次数≥3次、HOMA-IR的指数≥2.69、CA125的指数≥35U/ml、以及血NLR、HB的指数均<60g/L时、都例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哺乳时间≥6个月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HOMA-IR、多次进行流产、CA125的高水平表达和出现严重的贫血时均提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可作为预防该疾病的保护因素为哺乳时间≥6个月,并加以提倡。
王文娟,王智霆,庄亚琼,段畅,封全灵[7](2020)在《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子宫全(次)切除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150例作为观察组,行子宫全(次)切除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单纯子宫肌瘤的259例作为对照组,调查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流产次数、哺乳时间、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癌抗原125(CA125)及是否合并乳腺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3次、血红蛋白<60 g/L、血NLR、HOMA-IR≥2.69及CA125≥35 U/ml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高危影响因素(P<0.05或P<0.01),哺乳时间≥6个月为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NLR预测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可信区间(0.682,0.786),P=0.019]。血NLR预测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最佳临界值为1.926,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74.1%。150例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中血NLR≥1.926 128例,血NLR<1.926 22例。结论血NLR对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有较好预测价值。频繁流产、严重贫血、高水平CA125及HOMA-IR常提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并存,哺乳时间≥6个月可作为预防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并存的保护因素加以提倡。
钱瑜[8](2020)在《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腺肌病的初步临床研究及热损伤实验》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腺肌病的初步临床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逐渐开展,临床疗效日益得到医生以及患者的认可。但由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常合并盆腹腔粘连,超声扫描在判断盆腔粘连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微波针的穿刺以及消融过程中存在脏器损伤的潜在风险。在既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子宫肌瘤/腺肌瘤的基础上,本研究中引入诊断性腹腔镜,评估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招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经MRI确诊、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但强烈要求保留子宫、自愿选择微波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76例。术前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如MRI子宫体积、腺肌瘤体积、超声造影病灶体积、痛经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定量(hemoglobin,Hb)及临床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参照肌瘤临床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uterine fibroids symptom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FS-QOL),包括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ymptom severity score,SSS)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ore,HRQL)。术中根据腹腔镜下盆腹腔粘连情况判断超声预设穿刺路径潜在风险,若穿刺可能直接损伤脏器(肠管、膀胱、大网膜)或消融过程中可能导致重要脏器(肠管、膀胱、卵巢)热损伤,为预设穿刺路径有潜在风险。若术中见预计穿刺路径或子宫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以及合并卵巢囊肿等其他情况者,按普通腹腔镜手术操作。详细记录手术经过以及术中情况(包括腹腔镜下盆腹腔脏器粘连情况、消融针穿刺点出血、脏器损伤、穿刺次数、微波能量及时间、消融病灶位置、大小、数量,消融后超声造影病灶无增强区范围等)。术后详细记录发热、腹痛情况、阴道流血、排液情况、盆腔感染等并发症相关情况,采用国际介入协会分级系统(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lassification system,SIR)评估,其中SIRA、B为轻微并发症,SIRC、D、E、F为严重并发症。术后3、6、9、12月进行临床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MRI子宫体积、腺肌瘤体积及血Hb检查并填写痛经VAS评分,记录相关数据。以消融率(消融后超声造影无增强区体积/消融前造影病灶总体积)作为消融效果评价指标。临床疗效通过术后3、6、9、12月子宫体积、腺肌瘤体积、痛经VAS评分,贫血患者Hb值、相关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指标与术前对比进行评估。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76名,其中子宫腺肌瘤47例,弥漫性子宫腺肌症29例。其中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小肌瘤者4例(直径<3cm)。患者平均年龄41.16±3.37岁,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89±2.28kg/m2,平均子宫体积347.87±162.97cm3,平均腺肌瘤体积75.90±57.98cm3,平均病程为6.79±6.16年,临床症状主要为痛经者36例,主要为月经量多者16例,痛经与月经情况均严重者24例。76例患者中74例术后完成12个月随访,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均于术后9月失访。2.安全性、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消融均顺利,术中未发生肠道、膀胱、大血管损伤等SIR D级以上严重并发症。术中情况:腹腔镜监视下发现共有19例不同程度盆腹腔粘连患者,粘连发生率为25.00%(19/76),其中8例(10.53%,8/76)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2.63%,2/76)合并卵巢单纯性囊肿,6例(7.89%,6/76)既往有剖宫产史,3例(3.95%,3/76)既往有阑尾切除史。腹腔镜直视下评估共有16例(21.05%,16/76)存在预设穿刺路径潜在风险。术中在腹腔镜直视下发现消融针穿刺点活动性出血者4例(5.26%,4/76),其中2例患者退针后出现子宫穿刺点活动性出血,另2例患者出现腹壁穿刺点活动性出血,及时止血。术后情况:术后大部分并发症为轻微并发症,无需特殊处理或对症处理即可。其中出现下腹部轻度疼痛者占78.95%(60/76),出现阴道流液者占71.05%(54/76),出现发热者占13.16%(10/76),其中9例为低热(37.3℃-38.0℃),1例为中热(38.1℃-39.0℃)。2例患者术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均入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3.消融效果:76例患者中子宫腺肌症患者29例,平均消融率为72.78±20.59%,子宫腺肌瘤患者47例,平均消融率为89.77±14.03%,总体平均消融率为81.98±19.02%。4.临床疗效:根据术后随访情况,患者子宫体积、腺肌瘤体积、痛经VAS评分、Hb值、SSS及HRQL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4.1术后3、6、9、12月子宫腺肌病平均子宫体积分别为208.01±88.54 cm3、171.60±80.85 cm3、156.96±77.73cm3、141.38±77.09 cm3,与术前平均体积 347.87±162.97 cm3相比较明显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 术后 3、6、9、12 月平均腺肌瘤体积分别为 50.97±45.33 cm3、34.06±26.74cm3、27.49±23.40cm3、24.89±23.16 cm3,与术前平均体积 75.90±57.98cm3相比较明显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3术后3、6、9、12月平均痛经VAS评分分别为2.98±1.71分、2.79±1.94分、2.62±2.08分、2.62±2.07分,与术前平均评分7.00±2.31分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 术后 3、6、9、12 月平均 Hb 值分别为 112.08±17.93g/L、125.00±16.05g/L、127.80±10.55g/L、128.40±5.56g/L,与术前平均值 84.50±11.16g/L 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术后3、6、9、12月平均SSS评分分别为27.61±6.02分、21.83±3.76分、18.89±2.59分、17.79±2.13分,与术前平均评分49.17±10.96分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6 术后 3、6、9、12 月平均 HRQL 评分分别为 71.94±5.54 分、73.68±7.11 分、76.82±5.99分、77.28±4.90分,与术前平均评分37.74±8.60分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由于子宫腺肌病患者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微波消融术中引入诊断性腹腔镜可减少穿刺及消融过程中因粘连引起的潜在损伤,同时在腹腔镜直视下可及时发现术中穿刺点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2.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微创技术,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价。第二部分热损伤实验目的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病灶弥漫分布于子宫肌层,在热消融破坏异位病灶的同时也会导致子宫肌层的热损伤,致使子宫肌层功能丧失。本研究欲通过体外热损伤实验,探寻子宫腺肌症患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与平滑肌组织对热损伤耐受程度差异,从而寻找一个在热破坏肌层异位病灶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子宫肌细胞活性的可能温度。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因子宫腺肌症行全子宫切除者10例,术中取新鲜带子宫内膜全层肌壁,行全层连续冰冻切片,复温后以水浴加热的方法进行热损伤处理。加热温度分别为40℃、45℃、50℃、55℃、60℃、65℃、70℃,加热时间分别为1min、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热损伤处理后采用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染色,以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值作为判断组织热损伤后细胞活性标准,SDH活性值0-4分为组织无活性,5-8分为组织部分活性,9-12分为组织完全活性。结果1.加热 1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1min、45℃/1min、50℃/1 min、55℃/1 min、60℃/1 min、65℃/1 min、70℃/1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1.70±0.63、11.40±0.77、7.30±0.67、0.75±0.26、0、0;平滑肌组织SDH 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2.00±0.00、11.85±0.47、7.40±0.70、0.95±0.44、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2.00±0.00、11.40±0.77、7.30±0.67、0.75±0.26、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加热 2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2min、45℃/2min、50℃/2min、55℃/2min、60℃/2min、65℃/2min、70℃/2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1.70±0.63、11.40±0.77、4.80±0.91、0.20±0.26、0、0;平滑肌组织 SDH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1.85±0.47、11.10±1.05、4.60±0.97、0.35±0.34、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2.00±0.00、11.70±0.63、11.40±0.77、4.50±0.97、0.20±0.25、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加热 3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3min、45℃/3min、50℃/3min、55℃/3min、60℃/3min、65℃/3min、70℃/3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11.55±0.77、11.55±0.72、7.80±0.79、2.95±0.64、0、0、0;平滑肌组织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55±0.72、11.70±0.63、7.50±0.53、2.75±0.59、0、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55±0.77、11.55±0.72、7.40±0.52、2.95±0.64、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加热 4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4min、45℃/4min、50℃/4min、55℃/4min、60℃/4min、65℃/4min、70℃/4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1.55±0.77、11.25±0.79、4.70±1.06、1.75±0.63、0、0、0;平滑肌组织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40±0.77、11.40±0.77、4.80±1.03、1.65±0.67、0、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25±0.79、11.25±0.79、4.70±1.06、1.75±0.63、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加热 5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5min、45℃/5min、50℃/5min、55℃/5min、60℃/5min、65℃/5min、70℃/5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1.40±0.77、10.95±0.72、2.65±0.63、1.10±0.46、0、0、0;平滑肌组织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40±0.77、11.40±0.77、2.60±0.66、1.15±0.41、0、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分别是 11.25±0.79、10.95±0.72、2.65±0.63、1.10±0.46、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加热 6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6min、45℃/6min、50℃/6min、55℃/6min、60℃/6min、65℃/6min、70℃/6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1.40±0.77、10.05±0.72、1.55±0.50、0.95±0.28、0、0、0;平滑肌组织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25±0.79、10.05±0.72、1.35±0.47、1.00±0.24、0、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1.10±0.77、10.95±0.72、1.55±0.50、0.95±0.28、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加热 7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7min、45℃/7min、50℃/7min、55℃/7min、60℃/7min、65℃/7min、70℃/7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1.40±0.77、7.70±0.48、1.15±0.41、0.45±0.37、0、0、0;平滑肌组织 SDH活性值分别是 11.10±0.77、7.60±0.52、1.15±0.41、0.45±0.37、0、0、0;异位内膜 SDH活性值分别是 10.80±0.63、7.50±0.53、1.15±0.41、0.45±0.37、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加热 8min 各组 SDH 活性值比较:40℃/8min、45℃/8min、50℃/8min、55℃/8min、60℃/8min、65℃/8min、70℃/8min条件下,在位子宫内膜的SDH活性值分别是 11.25±0.79、6.80±0.42、1.00±0.24、0.35±0.34、0、0、0;平滑肌组织 SDH 活性值分别是11.10±0.77、6.30±1.16、1.00±0.24、0.35±0.34、0、0、0;异位内膜 SDH 活性值分别是 10.80±0.63、6.20±1.14、1.00±0.24、0.35±0.34、0、0、0,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加热40℃时,加热1-8min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平滑肌组织无明显热损伤表现。2)加热45℃-55℃时,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平滑肌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热损伤,且随温度升高、加热时间延长组织损伤加重。3)加热60℃-70℃时,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平滑肌组织瞬间失活。4)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平滑肌组织对热损伤耐受程度相同。
王健媛[9](2020)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肌瘤的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 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至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20例(子宫肌瘤33枚)为研究对象。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在研究中严格掌握微波消融针量效关系,二维超声在三维空间实时监测,超声造影明确是否达到目标消融范围,达到安全精确消融。治疗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行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及造影检查,观察记录有无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超声表现(包括瘤体大小以及血供情况等)。[结 果]1.消融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术前:贫血8例(44.4%),血红蛋白(97.1±7.3)g/L,月经过多10例(50.0%),经期延长4例(22.2%),痛经5例(22.2%),诉压迫症状10例(50.0%);术后3月,贫血3例(16.7%),血红蛋白(108.8±6.6)g/L,月经过多1例(5.6%),经期延长1例(5.6%),痛经2例(11.1%);诉压迫症状3例(15%);术后6月:经期延长1例(5.6%),痛经1例(5.6%),术后12月:经期延长1例(5.6%)。2.分析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术后不良反应为SIRA-B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轻微腹痛8例(38.9%),恶心呕吐5例(25%)及血压上升4例(20%),体温升高(37.5℃~38.5℃)2例(11.1%),经随访观察或对症支持治疗后缓解。3.比较消融前后瘤体体积变化及有效率分析:消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子宫肌瘤体积平均缩小率分别为(62.07± 11.59)%、(70.13±9.50)%、(85.32±7.19)%,体积明显缩小(P<0.05)。4.超声二维表现:3~6月,二维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偏高回声或不均质混合回声,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灶状无回声区;9~12月:消融治疗区回声整体较前减低,无回声区数量减少,范围缩小;术后均可见高回声针道;5.超声彩色多普勒表现:3~12月复查病灶消融区CDFI显示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术前23枚(80.8%)瘤体的血流评分为Ⅱ~Ⅲ级;术后3月~12月33枚(100%)瘤体的血流评分均为0~Ⅰ级。6.超声造影表现:术后3~12月复查消融治疗区均显示无造影剂灌注。[结 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微创手术。此方法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术后瘤体较前明显缩小且能长期保持无血供状态,效果可靠、并发症少,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治疗手段。
马金连[10](2019)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相关MRI表现及预测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与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相关的术后影像学表现及术前预测因素分析。研究材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8月期间以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我院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手术,并且术前、术后检查资料完整的4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MRI评价时间为术后6个月,痛经疗效评价时间为术后12个月。第一部分研究方法:1基于术前及术后MRI,测量患者子宫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单位为厘米,然后按照椭球形体积公式(长度×宽度×高度×0.523)计算术前、术后的子宫体积,并计算体积的缩小值。2由两名放射科高级职称医师在磁共振增强图像上共同评价病灶的术后反应:将术后病灶无强化的区域大于病灶90%的患者归为完全坏死,无强化的区域小于病灶90%的患者归为未完全坏死。3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记录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痛经评分。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减少≥50%的患者,定为痛经缓解组;将VAS评分减少<50%的患者,定为痛经未缓解组。计算公式为:(术前痛经评分-术后痛经评分)/术前痛经评分× 100%。根据患者的痛经评分确定患者的痛经程度,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4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分别分析术后子宫体积缩小、病灶反应(完全坏死或不完全坏死)与痛经缓解之间的联系。确定可以反映治疗疗效的术后MRI征象。第一部分结果:(1)4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12个月,39例患者为痛经缓解组,5例患者为痛经未缓解组,痛经缓解率为88.64%。(2)4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UAE术后6个月体积缩小,术前子宫体积为299.60±182.42cm3,术后体积为173.14±104.00cm3,总体积缩小率为36.64%。其中痛经缓解组(39例)的体积缩小值为107.75±108.63cm3,未缓解组(5例)的体积缩小值为44.48±57.92cm3,两组患者的体积缩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3,P=0.334)。(3)UAE术后,在MRI增强图像上68.18%(30/44例)的患者病灶表现为完全坏死,31.82%(14/44例)的患者病灶表现为不完全坏死,病灶发生完全坏死的3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痛经缓解,痛经缓解率为96.66%,发生不完全坏死的1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痛经缓解,痛经缓解率为71.43%,完全坏死和不完全坏死患者的痛经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第一部分结论:子宫腺肌症患者UAE术后痛经缓解与术后病灶是否完全坏死相关,病灶发生完全坏死的患者痛经缓解疗效更肯定。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的结论表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病灶是否完全坏死与患者的临床痛经缓解相关。在此基础上继续搜集子宫腺肌症患者术前可能可以预测术后病灶反应(完全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临床及影像因素包括年龄、痛经程度,痛经年限,CA125值,病灶范围、病灶部位及ADC值(水分子扩散系数),T2SR(T2WI序列腹直肌信号与腺肌症病灶信号比),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定可以预测病灶反应的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各预测因素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结果:(1)在预测术后病灶反应的术前可能因素中年龄、痛经程度、痛经年限、子宫体积、病灶范围、病灶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完全坏死患者(30/44例)术前CA125测定值101.97±60.30U/ml,病灶不完全坏死患者(14/44例)的术前CA125测定值为178.32±65.87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48)。(3)病灶完全坏死患者(30/44 例)术前 ADC 值为(1.012±0.271)×1 0-3 mm2/s,病灶不完全坏死患者(14/44 例)术前 ADC 值为(1.208±0.155)×10-3 mm2/s,两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P=0.044.)。(4)病灶完全坏死患者(30/44例)术前T2SR为0.582±0.198,病灶不完全坏死患者(14/44例)术前T2SR为0.397±0.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42)。(5)CA125预测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病灶完全坏死ROC曲线显示AUC为0.844(95%CI:0.363-0.957),P=0.048。截止值109.10,敏感性60%,特异性80%。ADC预测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病灶完全坏死的 ROC 曲线显示 AUC 为 0.760×10-3 mm2/s(95%CI:0.566-0.954)P=0.022,截止值1.116×10-3 mm2/s,敏感性80%,特异性65%。T2SR预测术后病灶完全坏死的ROC 曲线显示 AUC 为 0.760(95%CI:0.550-0.970),T2SR=0.479 为区分完全坏死和不完全坏死的最优截止值,敏感性80%,特异性70%。第二部分结论:术前CA125测定值、ADC测定值、T2SR有助于预测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子宫腺肌症病灶是否发生完全坏死。
二、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PGF2α、PGE2及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月经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最大肌瘤直径的变化 |
2.3 两组患者的血清PGF2α、PGE2及β-内啡肽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经腹经阴道超声联合引导经皮穿刺消融特殊部位子宫良性病变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仪器和材料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操作方法 |
1.4 随访及疗效评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肿瘤消融 |
2.3疗效评估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3)全基因组加倍与子宫腺肌症的早发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加倍与子宫腺肌症的早发及治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仪器设备 |
3. 实验试剂 |
4. 样本采集及处理 |
5. 实验方法:DNA的提取及测序 |
5.1 外周静脉血DNA的提取 |
5.2 新鲜组织DNA的提取 |
5.3 Qubit定量 |
5.4 文库制备 |
5.5 文库质控 |
5.6 上机测序 |
6. 实验方法:RNA的提取及测序 |
6.1 RNA提取 |
6.2 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6.3 RNA建库 |
7. 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
7.1 全基因组加倍(WGD)分析方法 |
7.2 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及等位基因失衡(Allelic imbalance) |
7.3 拷贝数变异(CNVs) |
7.4 单核苷酸变异(SNVs)插入缺失(indel) |
7.5 RNA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
8.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
2. 全基因组加倍(WGD)分布情况 |
3. 拷贝数变异(CNV)及单核苷酸变异(SNV) |
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EGs) |
5.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
6. WGD与患者临床信息相关性 |
四、讨论 |
1. 子宫腺肌症与WGD事件 |
2. WGD研究现状 |
3. WGD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及进展 |
4. WGD与子宫腺肌症的激素治疗效果 |
5. WGD与突变基因、转录组的相关性 |
6. 本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子宫腺肌症的研究进展 |
一、子宫腺肌症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方法 |
二、子宫腺肌症的治疗现状 |
三、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 |
四、子宫腺肌症的疾病进展机制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
(4)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子宫腺肌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腺肌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探讨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流产与疾病相关性 |
3.2 雌激素与疾病相关性 |
(7)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血NLR预测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ROC曲线分析 |
3 讨论 |
3.1 雌激素与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关系 |
3.2 流产与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关系 |
3.3 医技检查对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提示作用 |
(8)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腺肌病的初步临床研究及热损伤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腺肌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热损伤实验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参加科研情况 |
附图 |
附图1 |
附图2 |
附图3 |
附图4 |
附图5 |
附图6 |
附图7 |
附图8 |
附图9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肌瘤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相关MRI表现及预测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 |
第一部分 |
研究方法 |
统计方法 |
结果 |
结论 |
第二部分 |
研究方法 |
统计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综述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PGF2α、PGE2及β-内啡肽的影响[J]. 周红梅,熊爱为,凌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21(18)
- [2]经腹经阴道超声联合引导经皮穿刺消融特殊部位子宫良性病变的可行性[J]. 张巍,杜悦,张红霞,汪洪斌,陈雪梅,何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06)
- [3]全基因组加倍与子宫腺肌症的早发及治疗[D]. 钞晓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微波消融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高小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子宫腺肌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 曹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探讨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 徐雪娜.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22)
- [7]子宫肌瘤并子宫腺肌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 王文娟,王智霆,庄亚琼,段畅,封全灵.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5)
- [8]诊断性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腺肌病的初步临床研究及热损伤实验[D]. 钱瑜. 苏州大学, 2020(02)
- [9]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子宫肌瘤的治疗研究[D]. 王健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相关MRI表现及预测因素分析[D]. 马金连. 苏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