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气象研究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省气象研究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一、省气象科研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鲍国明[1](2021)在《为奋进“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在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3月23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长鲍国明代表协会理事会作了题为《为奋进"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的工作报告。现将报告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林丰[2](2020)在《谢义炳与中国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文中提出20世纪20年代,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开始在中国的高校中开设气象学,至此我国的气象高等教育事业才慢慢开始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气象教育通过竺可桢等气象学家的艰难开创,又经过了涂长望、赵九章、李宪之等一批气象学家的巩固发展,等到新中国建国的时候气象教育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从国外回来的新一批气象学者,他们是中国气象事业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在他们的努力下,现代大气科学将数理基础理论融合到了气象学中,并成功的从地理学科中独立出来。本文着重介绍了现代气象学与物理学科的融合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谢义炳教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急缺气象人才,又恰逢抗美援朝的特殊环境。就在这样中国现代气象教育事业刚刚起步之时,谢义炳来到了清华大学的气象系。在他的建议下,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的气象系并入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从此开启了气象学与物理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对谢义炳的生平、气象科研成就以及气象教育成果都有涉及,研究了他从国内到国外的整个教育求学经历,主要聚焦在他留美期间受芝加哥气象学派影响的这一特殊经历。通过研究谢义炳在不同时期所受的气象学教育,并且结合他回国后众多的工作实例,分析其个人的科学精神,梳理其对气象高等教育的巨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写了谢义炳教育思想的萌芽。谢义炳在他家庭及早期教育的影响下,很早地就有了教育兴国的想法。第二章写了谢义炳在国内外接触不同的气象学教育,以及经历的一些气象实践活动。从他在国内接受李宪之、涂长望等的气象教育,到他出国后参与了芝加哥学派最前沿的气象学研究,这对他回国后将现代气象学教学引入中国有着重要影响。第三章通过谢义炳留学归国后进行的气象专业改革、三峡工程的论证以及参与“75.8北方暴雨”研究这三项代表性的工作,反应了他作为新一代的气象学家实事求是、坚持自我、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第四章写气象专业改革后,北京大学大量的引入现代气象学的课程,完善了现代气象教育,并且通过北大大量的气象人才培养对整个中国的气象高等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汪娟[3](2013)在《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城市作为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沙市一直重视创新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在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那么,如何来定位长沙市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运作和管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问题是长沙市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根本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为长沙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充实、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对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推进动力、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质、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决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由什么构成、如何去推进、怎样去运作、如何有效治理等重要问题。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技术创新相关主体、要素、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和功能系统构成,主体系统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功能系统包括科技知识创新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系统,科技价值实现系统等。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升长沙城市竞争力,发挥长沙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长沙市已经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长沙市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长沙市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重要成绩,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冗余,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不连续,重大和原始科技创新稀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沙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来推进的。本文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拉动力,科技发展内在需求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推动力,城市发展和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促进力,企业发展与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自动力,政府政策导向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掌控力。目前,国内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三种模式特点和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条件和环境分析,为了体现出长沙市的特点,我们认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应该选择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模式,这一推进模式可以具体应该表述为:市场主导、政府扶引、企业主体、协同推进。长沙市技术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靠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间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来推进的,本文分别对这些主体的行为和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会选择积极推进城市技术活动的策略,并从政绩考核机制、晋升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和反向激励等四方面,提出了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建议。其次,分析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博弈策略,提出了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再次,分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有效激励科研组织和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文章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基于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的任务、条件和环境的分析,提出适合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是“官产学研金”合作方式,并深入阐明了五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不仅探讨了科技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提出了提高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而且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阐明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提出了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方式和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技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入手,研究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深刻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相应的支撑系统。文章主要从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才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最重要的资源和支撑因素,文章在研究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长沙市科技人才体系的政策建议。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和集群创新的基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长沙市现有科技园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文章分析了长沙市的科技市场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长沙市科技市场体系的思路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长沙市政府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长沙市这一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散内容进行了综合集成,并且对研究较缺乏的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对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本文对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长沙市创新系统的现实状态、推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来进行,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如可以对城市化、产业集聚中的竞争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而且本文主要是利用长沙市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没有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研究。

吕日周[4](2011)在《倾诉我的感恩心——说给尊敬的王庭栋书记》文中研究表明(一)庭栋书记呵,您永远离开了我们。您虽然后来被任命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但我今天仍然沿用一贯的老称呼,仍然向您倾诉。这是因为过去的30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有啥话都想和您说,您永远活在我心里。我曾

张广学,王志德[5](2009)在《黑龙江气象事业六十年》文中提出黑龙江气象事业与新中国同步创建,同步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建国初的三十年是创建台站网,建立气象服务体系的发展时期。后三十年是改革开放,全面、快速发展时期。本文整理了六十年来黑龙江气象事业走过的历程,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

黄国勤,刘宜柏,石庆华[6](2009)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生命湖泊网的重要成员。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巨大成就和重大进展,对此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将其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491977年,缓慢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1992年,考察治理阶段;第三阶段:19932000年,生态恢复阶段;第四阶段:20012006年,深度开发阶段;第五阶段:从2007年开始,生态经济区建设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简要归纳和分析,这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罗丹[7](2009)在《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湖南气象灾害的种类以及城市化进程对湖南城市系统发展的影响,从自然灾害系统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湖南城市气象灾害极端性、突发性以及链性等发展特征,揭示出目前研究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在对湖南省气象灾害预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2007年“圣帕”台风灾害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对比,揭示了湖南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在应对气候灾害复杂性以及城市气象灾害连锁性等特点时所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引入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为预警管理体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体制和我国其他省份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湖南城市预警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转流程、功能作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模式,并对进一步完善预警管理体系的系统建设,提升湖南城市防御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8](2008)在《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回顾与思索——纪念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始于1959年,作为我国人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代人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森林灭火、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以及科研业务工作中取得了显着成绩,在纪念我国人影事业50周年活动之际,对黑龙江省人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也算是对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常国刚[9](2008)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录)》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江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在客观分析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对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报告指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江西气象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各级气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需求为牵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07〕92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和熊盛文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等"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防御等"三个能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气象等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从而为实现江西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而努力。

王亚东[10](2005)在《虚实并存(间隔)耕作产生发展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剖析一个机械化耕作新技术项目的研究、推广全过程,以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对1975年至1993年间,虚实并存(间隔)耕作在黑龙江黑土区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收集了这期间的大量研究报告、论文、科技档案,包括开题论证、批准立项书、实施方案、田间记录,直至验收、鉴定、获奖全部资料,甚至科研日志、照片、实物等也进行了收集。同时进行了调研、访问、座谈。从2004年1月至今完成了论文。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虚实并存(间隔)耕作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海伦市、呼兰县三个主试验基点,以及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分为应用理论、生产技术与机具、基础理论研究三部分。同时将其分为试验研究、推广应用与理论研讨三个层次分别进行阐述、剖析。从项目的起源、背景,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化;从三个县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耕作领域;先后4次鉴定,4次获奖。在黑龙江省推广应用1400余万亩的科研、推广全过程。并采用表格整理、数理统计、层次分析法,探索如何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过程与原因。并对照农业推广法,分析根源,提出技术本身的实效与研究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是推广普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归纳提出了机械化耕作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模式新内涵。

二、省气象科研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气象科研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为奋进“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在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迎难而上,完成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圆满完成全国内部审计“双先”评选表彰工作,积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二)丰富拓展会员交流和服务,加强业务分类指导
    (三)继续完善内审准则、开展质量评估,加强职业规范化建设
    (四)创新开展职业培训和考试服务,探索后疫情时代职业能力建设新模式
    (五)大力宣传内审人抗疫情促发展的风采,发挥好协会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
    (六)全力落实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加强与审计署的沟通联系合作
    (七)不断加强协会治理和内部管理,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二、立足“十四五”,做好2021年的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政治宣传引领作用
    (二)把握前进方向,聚焦国家战略决策部署
    (三)围绕热点难点,加强理论和规范建设
    (四)拓展业务领域,深化会员服务和交流
    (五)创新服务模式,办好职业培训和考试
    (六)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服务政府和社会
    (七)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内部治理和党支部建设
三、把握新形势,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再上新台阶

(2)谢义炳与中国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谢义炳教育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拥有教育传承的家庭背景
        一、谢义炳家庭背景的介绍
        二、谢义炳家庭背景的影响
    第二节 经历民国期间的教学变革
        一、民国前期混乱的基础教育
        二、民国晚期有序的基础教育
        三、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影响
第二章 谢义炳气象研究方向的调整
    第一节 国内高校学习期间的气象研究方向
        一、清华及西南联大的气象教育
        二、浙江大学的气象教育
        三、国内气象教育对谢义炳的影响
    第二节 国外高校留学期间的气象研究方向
        一、芝加哥大学的气象学派
        二、芝加哥大学的气象教育
        三、国外气象教育对谢义炳的影响
第三章 谢义炳的气象工作经历
    第一节 谢义炳改组气象专业
        一、气象专业改组的原因
        二、气象专业改组的经过
        三、气象专业改组前后对比
        四、气象专业改组体现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 谢义炳论证三峡工程
        一、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
        二、三峡工程的论证依据
        三、三峡问题的处理体现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 谢义炳参与暴雨研究
        一、谢义炳与暴雨研究的起因
        二、75.8北方暴雨研究经过
        三、北方暴雨研究体现的科学精神
第四章 谢义炳对气象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气象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化
        一、学科优化的起因
        二、学科优化的过程
        三、学科优化的影响
    第二节 气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一、气象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二、气象人才培养的方式
        三、气象人才培养的成果
    第三节 气象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
        一、气象教育要立足前沿
        二、气象事业要赶超国际
        三、气象研究要坚持独立自主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论文
    (二)着作
    (三)其他资料
附录
    附录一 北京大学气象专业1953-1956年毕业生名单[]
    附录二 北京大学气象专业1952-1993年招生人数
    附录三 谢庄、刘式达采访稿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与构成
    2.1.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
    2.1.2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2.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2.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2.2.2 长沙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2.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3.1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
    2.3.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2.3.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环境
    2.3.4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文化环境 第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考察和分析
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
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评估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数据来源说明
    3.2.4 长沙等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3.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DEA-Tobit“两阶段法”
    3.3.2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3.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3.3.4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3.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考察
4.1 国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1.1 美国——企业主体型
    4.1.2 英国——知识带动型
    4.1.3 日本——技术引进型
    4.1.4 印度——政府推动型
4.2 国内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2.1 北京市经验
    4.2.2 上海市经验
    4.2.3 大连市经验
    4.2.4 深圳市经验
4.3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1 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2 国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5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
    5.1.1 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拉动力
    5.1.2 科技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力
    5.1.3 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促进力
    5.1.4 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自动力
    5.1.5 政府政策导向的掌控力
5.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选择
    5.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的基本模式
    5.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模式的选择 第6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激励机制构建
6.1 长沙市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1.1 推进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1.2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职能的明确界定
    6.1.3 促使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6.1.4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6.2 长沙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2.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2.2 促进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构建
6.3 长沙市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3.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3.2 促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技术创新的条件
    6.3.3 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
6.4 长沙市中介机构服务和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4.1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6.4.2 促进中介机构服务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7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研究
7.1 技术创新基本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7.1.1 “产学研”合作模式
    7.1.2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7.1.3 “官产学研金”合作模式
7.2 长沙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7.2.1 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2 官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3 金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3 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官产学研金”的具体合作方式
    7.3.1 产学研合作方式
    7.3.2 官与产学研结合方式
    7.3.3 金与产学研的结合方式 第8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
8.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 R&D 投入产出机制
    8.1.1 R&D 投入产出现状
    8.1.2 R&D 活动的投入产出机制
    8.1.3 完善 R&D 投入产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8.2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8.2.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8.2.2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8.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8.2.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8.3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1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现状
    8.3.2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8.3.3 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9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及仿真分析
9.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型
    9.1.1 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9.1.2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因果关系分析
9.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反馈机制
9.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9.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变量与流图
    9.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9.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仿真实证研究 第10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10.1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0.1.1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10.1.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
    10.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10.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
    10.2.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才需求预测
    10.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引导下的“高研 -中介 - 企业”三位一体模式
10.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10.3.1 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原则及需求主体
    10.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构建
10.4 长沙市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10.4.1 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原则
    10.4.2 区域人才优化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10.4.3 长沙市创新技术人才的科学配置模式探讨 第11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集群平台构建
11.1 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平台及集群机制的理论分析
    11.1.1 推进城市技术创新必须构建必要的空间平台
    11.1.2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及其主要类型
    11.1.3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的集群创新功能和作用
11.2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2.1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
    11.2.2 评价结果判定标准
    11.2.3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集群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
    11.3.1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科技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产业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4 长沙市科技集群平台和产业集群平台协同发展机制
    11.4.1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11.4.2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第12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
12.1 推进技术创新的技术市场建设研究
    12.1.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1.2 长沙技术市场的构建
12.2 推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市场建设研究
    12.2.1 人才市场分析
    12.2.2 长沙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2.3 长沙人才市场的完善
12.3 推进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建设研究
    12.3.1 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分析
    12.3.2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12.3.3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运行 第1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支撑体制构建
13.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引导机制
    13.2.1 战略规划
    13.2.2 政策导向
    13.2.3 宣传引导
1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机制
    13.3.1 财政扶持
    13.3.2 税收扶持
    13.3.3 公共投资
13.4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服务机制
    13.4.1 人才机制服务
    13.4.2 创新环境建设
13.5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
    13.5.1 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建设
    13.5.2 知识产权保护
    13.5.3 信用管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4)倾诉我的感恩心——说给尊敬的王庭栋书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黑龙江气象事业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建发展时期 (1949-1978)
    1. 创建气象台站网
    2. 建立气象管理机构
    3. 建立健全业务服务体系
    4. 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气象科研机构
    5. 文化大革命干扰
二、改革开放, 快速发展时期 (1979-2009年)
    1. 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2. 开展专业有偿服务
    3. 首创农业气象服务网, 深化为农业服务
    4. 推进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 改革事业费分配办法。
    5. 率先进行“三大块”结构调整
    6. 率先启动气象行业管理
    7. 建立地方气象法规, 开展行政执法
    8. 气象影视、防雷等业务迅速建立
    9. 建成高速气象信息网络
    1 0. 天气预报向人性化、多样化、多手段服务方式发展
    11. 人工增雨防雹迅速发展, 在防灾减灾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探测等业务全面实现现代化
    13. 台站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14. 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5. 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16.重大气象服务取得显着效益

(6)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围垦
(二) 调查
(三) 水灾
(一) 学术研讨和综合考察
(二) 山江湖工程
    1.过程与由来。
    2.成效与贡献。
    3.经验与特色。
(三) 农业科技开发综合试验示范
(四) 鄱阳湖的管理与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
    1.禁渔。
    2.扶贫。
    3.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列入国家示范保护区。
(一) 湖面缩小, 湖容锐减
(二) 灾害频繁, 危害严重
(三) 退田还湖, 生态恢复
    1.封山育林, 防风固沙。
    2.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3.加固干堤, 抗御水灾。
    4.移民建镇, 建设新村。
(四) 加强管理, 提升“质量”
(一) 资源丰富, 经济贫困
(二) 环境优美, 潜力巨大
(三) 深度开发, 势在必行
(四) 模式多样, 成效显着
    1.实行统一规划。
    2.发展生态渔业。
    3.推广生态畜牧业。
    4.提升生态种植业。
    5.开发生态旅游业。
    6.取得明显成效。
(五) 科学研究, 成果丰硕
    1.建立科研机构。
    2.加强学术交流。
    3.发表研究成果。
(一) 制定发展规划
(二) 明确建设目标
    1.生态文明示范区。
    2.新型产业集聚区。
    3.改革开放前沿区。
    4.城乡协调先行区。
    5.江西崛起带动区。
(三) 采取切实措施
(四) 开展综合治理
    1.专题调研。
    2.专项治理。
(五) 重视科学研究
    1.科研机构。
    2.科研课题。
        (1) 设立招标课题。
        (2) 申报国家课题。
        (3) 启动水土保持项目。
    3.学术交流。
    4.科研成果。

(7)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象灾害威胁着城市的有效管理和发展
        1.1.1 应急气象服务的重大社会意义
        1.1.2 城市气象灾害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1.1.3 预警管理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
        1.1.4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存在的管理问题
    1.2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2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1.3 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主要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分析
    2.1 城市气象灾害的概念及其特征
    2.2 城市气象灾害系统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2.2.1 城市气象灾害系统
        2.2.2 城市气象灾害的致灾原因分类
        2.2.3 城市气象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2.3 城市气象灾害种类与防御措施
        2.3.1 主要的城市气象灾害种类
        2.3.2 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原则
        2.3.3 城市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
    2.4 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主要构成
        2.4.1 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的三个环节
        2.4.2 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管理体系包含的两大系统
    2.5 建立有效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主要途径
        2.5.1 建立有效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
        2.5.2 建立有效的气象灾害城市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第三章 国内外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3.1 灾害应急管理的三种模式
    3.2 应急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研究
        3.2.1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以及启示
        3.2.2 两种应急联动模式
        3.2.3 国外经验对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3.3 我国气象部门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的管理经验
        3.3.1 应对城市气象灾害气象部门所做的防灾减灾工作
        3.3.2 推动气象服务关口前移,形成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新局面
第四章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运行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4.1 湖南城市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4.2 湖南气象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现状
        4.2.1 成功应对“圣帕”展示了气象灾害预警的显着作用
        4.2.2 预警业务系统为构筑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
    4.3 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看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4.3.1 湖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机理分析
        4.3.2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第五章 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设计以及对策研究
    5.1 湖南省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管理模式
    5.2 湖南气象灾害预警管理的保障体系
    5.3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业务系统设计
    5.4 湖南省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管理系统设计
        5.4.1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应急联动系统
        5.4.2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预评估系统
        5.4.3 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沟通系统
    5.5 完善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5.6 研究湖南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价值
第六章 本文主要贡献与下一步研究展望
    6.1 本文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加强气象灾害防御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录)(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江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回顾
    1.1 灾害性天气观测系统初具规模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1.2 气象预报预测产品不断丰富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1.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不断拓展
    1.4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防御体系初步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综合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1.5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广泛深入全社会灾害防范意识不断增强
2 2007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概述
    2.1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显着
    2.2 落实国办49号文件取得积极进展
    2.3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2.4 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2.5 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气象法制建设取得成效
    2.6 和谐气象部门建设全面推进
3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4 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4.1 建立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4.2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3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4.4 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确保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的落实
5 2008年全省气象部门重点工作
    5.1 总体思路
    5.2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推进省府办9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5.3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及灾害防御工作
        5.3.1 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5.3.2 切实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5.3.3 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5.3.4 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工作
        5.3.5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5.4 强化气候变化业务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5.5 扎实推进江西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5.5.1 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系统”建设
        5.5.2 大力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
        5.5.3 不断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5.5.4 进一步强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
    5.6 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
    5.7 努力开创江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新局面
    5.8 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科学管理
    5.9 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
    5.1 0 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6 结语

(10)虚实并存(间隔)耕作产生发展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虚实并存耕作起源与产生
    2.1 虚实并存耕作产生的背景
    2.2 深松耕法应用理论研究与虚实并存效应
    2.3 虚实并存效应为核心形成虚实并存耕作
    2.4 深松耕法试验示范验证虚实并存耕作的普适性
第三章 虚实并存耕作试验研究
    3.1 巴彦试验点深松应用理论的研究
    3.2 海伦分区土壤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3.3 呼兰耕层土壤虚实并存效应的研究
    3.4 黑龙江其他试验点研究与验证工作
第四章 虚实并存耕作示范推广
    4.1 虚实并存(间隔)耕作配套机具
    4.2 巴彦中耕深松示范推广
    4.3 海伦深松耕作技术体系示范推广
    4.4 呼兰虚实并存效应示范推广
    4.5 黑龙江省虚实并存耕作技术中试
第五章 学术研讨与理论分析
    5.1 巴彦试验的理论研讨
    5.2 海伦试验的理论研讨
    5.3 呼兰试验的理论研讨
    5.4 对现代土壤耕作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省气象科研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为奋进“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在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鲍国明. 中国内部审计, 2021(04)
  • [2]谢义炳与中国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D]. 林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汪娟. 湖南大学, 2013(09)
  • [4]倾诉我的感恩心——说给尊敬的王庭栋书记[J]. 吕日周. 山西农经, 2011(06)
  • [5]黑龙江气象事业六十年[J]. 张广学,王志德. 黑龙江气象, 2009(04)
  • [6]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鄱阳湖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J]. 黄国勤,刘宜柏,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7]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研究[D]. 罗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 [8]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回顾与思索——纪念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A]. 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文集, 2008
  • [9]加强气象灾害防御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录)[J]. 常国刚.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01)
  • [10]虚实并存(间隔)耕作产生发展及其启示[D]. 王亚东.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省气象研究所科研机构改革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