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seudo-occlusion of the anastomotic pathway between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in 15 cases(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龙,袁冰,管阳,孙学栋,赵洪伟[1](2021)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栓塞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的19例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9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年龄26~80岁。血管造影发现对比剂外溢15例,假性动脉瘤3例,肝动脉瘤样扩张1例。技术成功19例,临床成功15例。未发生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安全有效,尤其是对肝动脉、脾动脉破裂大出血患者,具有快速止血的优势。
何韵[2](2020)在《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脾脏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脾囊肿等,以及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脾局部感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者以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目前的脾切除术式主要有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以及机器人脾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全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部并发症(如术后腹腔出血、膈下脓肿、术后急性胰腺炎等)、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脾静脉炎、血栓-栓塞并发症、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脾切除术后腹腔出血是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多数发生在术后24h以内,当出血量不大时一般可以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止血药物应用及对症治疗改善,而严重的术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止血。本研究通过观察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例特点等,来探讨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019年收治的387例行脾切除手术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检查资料、术后出血情况及处理措施,总结出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3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脾切除手术,其中出现术后大出血并发症者25例(6.4%),死亡病例0例。术后大出血病例中17例为术后24小时内出血(其中6h以内4例,6-12h以内2例,12-24h以内11例),4例为术后24h-3d内,>3d者4例。所有出血病例均行二次剖腹探查术止血,术中探查发现脾蒂残端出血8例,脾窝及创面渗血8例,膈肌出血3例,网膜血管出血1例,腹壁出血3例(1例为腹壁肌肉出血,2例为锥孔出血),2例探查阴性。所有出血均经压迫、缝扎联合止血,2例探查阴性者于可疑处缝扎止血,术后出血患者经二次手术止血均获成功。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是脾切除手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的估计值分别为1.001、0.096(肝功能轻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9.515(肝功能中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OR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9-1.655)、(0.008-1.132)、(1.270-71.312)。结论脾切除术后出血与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等有一定相关性,而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贺英杰[3](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提高、供者来源的扩大以及术后免疫药物应用等进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符合手术标准的肝细胞癌或其他原发/继发于肝脏的肿瘤、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囊肝等,而血管或胆道的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病毒感染、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等因素均影响肝移植术后恢复及远期预后。肝脏具有的独特血管解剖结构增加了肝脏移植的手术难度。除了与其他器官移植类似的流入(肝动脉)与流出通道(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吻合外,还有门静脉系统的吻合,随之增加的是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门静脉系统供血的特殊性,门静脉并发症在术后早期(90天内)即可通过影响血流扰乱肝脏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导致移植物丢失、甚至患者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尝试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治经验,以期在肝移植围术期做好预防,为诊治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并改善预后。资料和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6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整理两组相应临床指标;2.将临床指标纳入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在临床指标构成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4.将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整理并发症组患者诊疗过程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χ2检验结果显示,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01,优势比0.034,95%置信区间0.008~0.138)、既往脾切除手术史(P<0.001,优势比27.765,95%置信区间6.844~112.637)、门静脉重建方式(P<0.001,优势比34.4,95%置信区间5.68~208.350)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34.400,95%置信区间5.680~208.350)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无关(P>0.05)。3.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12,优势比=16.922,95%置信区间1.859~154.059)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64.871,95%置信区间8.293~507.435)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患者共9例,其中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6例、狭窄1例、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流速减慢、双向血流或无血流)2例,均由彩超和(或)CT下血管造影证实。3例肝功能正常的门静脉Ⅰ型血栓患者行口服药物抗凝治疗,3例肝功能异常的门静脉Ⅱ型血栓患者行开腹切开取栓术和经大网膜门静脉泵植入术,随访22±14.8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1例门静脉狭窄患者予以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随访17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2例门静脉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患者均为再次肝移植术后,1例行手术探查,结扎分流血管,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诊断考虑为第7天综合征,在等待再次肝移植时死亡。结论1.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既往脾切除手术史、门静脉重建方式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受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门静脉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吴潇[4](2020)在《大动脉炎致严重脑缺血的手术治疗 ——对比单支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动脉弓和其分支是大动脉炎常见的受累部位,弓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会导致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单支弓上动脉搭桥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都被报道能有效改善脑部血供,缓解脑缺血症状并预防卒中,但尚未有研究对这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本文旨在对比单支弓上动脉搭桥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对治疗严重脑缺血的大动脉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总结了既往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弓上动脉搭桥手术的大动脉炎患者,根据术式分为单支弓上动脉搭桥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组两个队列,收集病例资料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和随访。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结局,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过度灌注和其他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二部分统计长期随访结局以比较两组手术的有效性,包括长期的无脑血管意外生存率和无并发症生存率。结果:第一部分纳入患者共52例,单支组27例,多支组25例。围术期共发生8例(15%)主要结局事件,包括3例缺血性卒中和5例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单支组和多支组的围术期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11%vs 20%;RR=0.56,95%CI:0.15~2.09;p>0.05)。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总体发生率为15%,单支组的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4%vs 28%;RR=0.13,95%CI:0.02~1.00,p=0.022)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vs 64%;RR=0.35,95%CI:0.16~0.75;p=0.002)均显着低于多支组。此外,既往弓上动脉重建史是术后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OR=9.78,95%CI:1.15~82.9),术前未经过激素治疗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升高独立相关(p=0.012,OR=30.67,95%CI:2.13~442.60)。第二部分纳入患者43例,单支组20例,多支组2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3月。单支组和多支组的术后1年无脑血管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0%和78%,术后1-5年未发生脑血管事件。单支组和多支组的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无并发症生存率分别为80%、74%、74%vs 74%、74%、69%。生存分析提示两组的无脑血管生存率(p=0.550)和无并发症生存率(p=0.311)无统计学显着差异。弓上动脉重建史是术后无脑血管意外生存(HR=4.73,95%CI:1.13~19.81,p=0.033)和术后长期无并发症生存(HR=4.58,95%CI:1.13~18.59,p=0.03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头臂动脉多支受累并有严重脑缺血症状的大动脉炎患者,弓上动脉的单支搭桥术和多支搭桥术具有相似的远期效果,但单支搭桥比多支搭桥拥有更低的围术期脑过度灌注风险和更低的早期术后并发症风险。
徐浩[5](2020)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胰腺术后出血诊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针对不同类型胰腺术后出血(PPH)患者诊断价值,寻找影响造影结果阴阳性的危险因素,以便提高PPH患者出血诊断的阳性检测率。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入选我院2015年9月10日至2018年12月28日不同类型胰腺术后并伴有明确临床出血征象患者71例。根据造影结果阴阳性分成两组:阳性组(n=41)、阴性组(n=30)。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行胰腺手术后出现临床出血征象(血色素下降、影像学明确出血、前哨出血、失血性休克)行DSA造影证实明确出血直接征象或间接征象,进行多因素及单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明确影响DSA诊断PPH患者阳性率的危险因素。结果:造影阳性组及阴性组在长时间手术患者(41.4%vs25.0%,P<0.05)及出血位置间(腔内19.5%vs56.7%,腔外63.4%vs40.0%,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另外,失血性休克对PPH患者DSA造影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前存在失血性休克PPH患者DSA造影阳性率更低,失血性休克是影响PPH患者DSA造影阳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SA对胰腺术后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失血性休克降低PPH患者DSA诊断阳性率。第二部分目的:探讨不同类型PPH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不同模式出血患者及不同介入措施对患者止血成功率影响,从而为PPH患者选择适宜的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二部分回顾该71例患者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48例。统计介入干预止血成功率,根据止血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止血成功组(n=38)、止血失败组(n=10)。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栓塞后达到技术成功及临床成功及一年后生存率,比较两组间患者出血模式及介入干预措施差异,探求影响PPH患者止血成功率的因素。结果:介入干预止血技术成功率为97.9%(47/48),临床止血成功率为79.2%(38/48),单纯通过介入干预获得临床止血成功率为85.4%(41/48,首次介入临床止血成功38例,再次出血介入止血成功3例)。再次出血患者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止血成功组及止血失败组在年龄均值(54.39±15.41vs64.2±6.41)、超重患者人数(23.7%(12/38)vs 70.0%(7/10))、术前减黄(10.5%(10/38)vs 40.0%(4/10))、术后吻合口瘘(5.3%(2/38)vs 40.0%(4/10))、出血时间均值(20.95±14.57vs27.00±34.95)及1年后死亡率(5.3%(2/38)vs 50.0%(5/10))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0%(0/48),出血责任血管与胰腺手术方式有一定关系,止血成功组死亡多与原发病及手术并发症相关(2/2),止血失败组死亡多与出血相关(4/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胰腺术后出血有效的、安全的方法,绝大部分PPH患者经过单纯介入干预获得临床止血成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相关并发症较少见。平均年龄、超重、术前减黄、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出血时间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率。介入成功组1年后死亡率更低,且死亡原因多与原发病相关。
张超,李昂,李非[6](2020)在《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特点影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因普通外科疾病择期行I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4例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22例, 年龄(70.9±5.1)岁(范围:60~88岁), 观察IMA起始位置、直径、主干长度和分型, IMA根部水平肠系膜下静脉(IMV)与左结肠动脉(LCA)距离, 以及IMA供应左侧结肠的范围。结果 64例患者中, 10例存在IMA狭窄, 2例存在IMA闭塞。IMA直径为(3.2±0.5)mm(范围:2.6~4.4 mm), IMA主干长度为(3.8±1.0)cm(范围:1.1~7.0 mm)。分型Ⅰ型占40.6%(26/64), Ⅱ型占37.5%(24/64), Ⅲ型占18.8%(12/64), Ⅳ型占3.1%(2/64)。IMA根部水平IMV邻近LCA者占90.6%(58/64), 远离LCA者占9.4%(6/64)。IMA供应范围达横结肠者占78.1%(50/64), 供应至结肠脾曲者占17.2%(11/64), 供应降结肠者占4.7%(3/64)。结论通过IMA造影等方法了解IMA特点、分型、血供范围及走行关系, 可协助判断腹腔镜左侧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血管的结扎位置, 减少术后吻合口缺血等的发生。
张超,李昂,李非[7](2020)在《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特点影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因普通外科疾病择期行I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4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22例,年龄(70.9±5.1)岁(范围:60~88岁),观察IMA起始位置、直径、主干长度和分型,IMA根部水平肠系膜下静脉(IMV)与左结肠动脉(LCA)距离,以及IMA供应左侧结肠的范围。结果 64例患者中,10例存在IMA狭窄,2例存在IMA闭塞。IMA直径为(3.2±0.5)mm(范围:2.6~4.4 mm),IMA主干长度为(3.8±1.0)cm(范围:1.1~7.0 mm)。分型Ⅰ型占40.6%(26/64),Ⅱ型占37.5%(24/64),Ⅲ型占18.8%(12/64),Ⅳ型占3.1%(2/64)。IMA根部水平IMV邻近LCA者占90.6%(58/64),远离LCA者占9.4%(6/64)。IMA供应范围达横结肠者占78.1%(50/64),供应至结肠脾曲者占17.2%(11/64),供应降结肠者占4.7%(3/64)。结论 通过IMA造影等方法了解IMA特点、分型、血供范围及走行关系,可协助判断腹腔镜左侧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血管的结扎位置,减少术后吻合口缺血等的发生。
OrganTtransplantationBranch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8](2019)在《胰腺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文中提出
马明星[9](2019)在《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进入本项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早期结果,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 岁),Crawford Ⅰ型 6 例(3.8%),Ⅱ型128例(82.1%),Ⅲ型20例(12.8%),IV型2例(1.30%)。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急性肾衰36例(23.1%),院内透析18例(11.5%)。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153,95%CI:1.034-1.285,P=0.010),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382,95%CI:1.157-1.649,P=0.000)。术后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OR=42.922,95%CI:3.256-565.890,P=0.004),术后肌酐水平(OR=1.005,95%CI:1.001-1.008,P=0.013)。术后急性肾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为:(OR=2.613,95%CI:1.119-6.104,P=0.026),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15,95%CI:1.044-1.191,P=0.001)和二次止血(OR=3.516,950%CI:1.324-9.338,P=0.012)。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TAAA是安全的,能够取得较好的早期结果。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术后肌酐水平;AR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和二次止血。第二部分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目的 评价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手术治疗的156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项随访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进行生存分析和免于再干预分析,用Cox法分析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岁),平均动脉瘤直径(6.6±1.7)cm(范围:5.0-16.0cm),Crawford Ⅰ型6例(3.8%),Ⅱ型 128 例(82.1%),Ⅲ型 20 例(12.8%),IV型2例(1.3%),急诊手术6例,术中悬浮红细胞中位用量4u(IQR:0-6 u),新鲜冰冻血浆中位用量800 ml(IQR:0-1200 ml。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院内透析18例(11.5%)。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范围:0-114个月),随访期间远期死亡15例,术后1年、5年估计生存率分别为(92.3±2.1)%和(85.8±3.1)%。增加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39,95%CI:1.002-1.078,P=0.040),动脉瘤直径(OR=1.314,95%CI:1.090-1.583,P=0.004),截瘫(OR=5.559,95%CI:1.180-26.179,P=0.030)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26,95%CI:1.069-1.186,P=0.000)。术后 1年和5年免于全部再干预分别为(95.8±1.7)%和(87.6±3.3)%。结论 开放手术治疗TAAA能够取得较好的中期生存,再干预率较低。年龄,动脉瘤直径,截瘫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为156例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马凡综合征患者58例为研究组(M组),非马凡综合征患者98例为对照组(N组)。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M组无30天死亡,明显优于N组结果(0%vs.9.2%,t=8.692,P=0.003)。两组在脊髓损伤、肾衰、呼吸并发症均无显着差异。M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个月),5年生存率(89.2±4.6)%;N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无显着差异(X2log-rank=2.719,P=0.099)。M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N组为(95.2±2.3)%;M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N组(X2log-rank=5.034,P=0.025)。结论 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第四部分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目的 对比分析DeBakey Ⅰ型和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DeBakey 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 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6.9%),脊髓损伤9例(6.9%),急性肾功能衰竭31例(23.8%),住院期间需要透析者18例(13.8%)。尽管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Ⅰ型组患者较Ⅲ型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更高(10.69%vs.4.8%,x2=0.803,P=0.370),Ⅲ型组的二开止血(22.9%vs.10.6%,x2=2.993,P=0.084)、肺部感染(20.50 vs.10.69%,x 2=2.068,P=0.150)、住院透析(18.1%vs.6.40%,x2=3.437,P=0.064)发生率均高于Ⅰ型组。Ⅰ型组和Ⅲ型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9)%和(87.2±4.2)%(x2log-rank=0.483,P=0.487)。两组间5年免于再干预情况无显着差异[Ⅰ型(84.5±6.7)%vs.Ⅲ型(85.5±4.8)%,x2log-rank=0.010,P=0.920]。结论 尽管尚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eBakey Ⅰ型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较Ⅲ型者高,Ⅲ型夹层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较Ⅰ型者高。两组间中期生存率和免于心血管再干预率无显着性差异。
田路[10](2018)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SIDSMA严重者会导致肠坏死和肠系膜动脉破裂危及生命,其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确,也没有统一的分型和治疗共识。SIDSMA与B型主动脉夹层破口的发生在力学上具有某些共性,破口常见于血管转折处。胸主动脉夹层的形成与主动脉弓的转折有关,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口好发与左锁骨下动脉旁的主动脉弓转折处,由于血流动力学原因该处应力较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同样会带来血流的变化,这也提示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力学可能在SIDSMA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尝试从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对SIDSMA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根据影像学结果中真假腔通畅情况,应用我中心提出的新的形态学分型及亚型,强调SIDSMA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真腔的通畅性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真腔残余直径的概念。分析SIDSMA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主要是CTA影像(新的分型、夹层破口位置、累及长度和真假腔的直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死亡率及随访结果,根据新的SIDSMA分型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收治的178例SIDSMA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CTA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新的形态学分型归类、制订治疗方案,出院后随访结果,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探讨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对SIDSMA的疗效,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该病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以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破口位置为研究对象,探讨SIDSMA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用新的SIDSMA形态学分型对患者分型。2.以新的SIDSMA形态学分型指导治疗SIDSMA的应用及临床结果。研究方法1患者资料本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连续在我院中心诊断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保守治疗,腔内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2影像学诊断及测量主要通过肠系膜上动脉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来确诊,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SIDSMA的破口位置,SIDSMA的真腔残余直径等。3治疗方式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低分子肝素抗凝,控制血压。开放手术治疗:包括坏死小肠段切除肠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加内膜修剪术或内膜重建术,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肠系膜上动脉腔内重建术:包括支架置入术,夹层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术。4随访在治疗结束出院后的第1月、第6月、第12月及以后每年随访患者,并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5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三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不符合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及术前资料总计SIDSMA患者共178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8例;年龄33-80岁,平均52.8岁。其中保守治疗组50例,开放手术组9例,腔内治疗组119例。保守治疗组的平均年龄(52.72±18.23),腔内治疗组平均年龄(53.62±14.26),而开放手术组平均年龄(54.22±16.91),三组间年龄无显着性差异。三组间男女比例无统计学的差异。腔内治疗组的夹层破口在一区的比例最高,三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组的夹层破口在二区的比例也最高,三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的真腔残余直径(57.4%vs 0 vs 25.7%)大于其他两组,三组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的真腔残余直径>30%者(30vs 0 vs 21%)也大于其他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形态学分型上,Ⅰ型中的保守治疗组病人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Ⅲ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Ⅳ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V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Ⅱ型中三组无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即SAA夹角处于70°-80°区间内时,SIDSMA病变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型和其他分型中的a亚型行保守治疗的SIDSMA患者和b和c亚型选择了保守治疗组的SIDSMA患者相比保守治疗失败的数量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通过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发现三组中CTA的改变:改善,无变化和进展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发现三组治疗方式的腹痛症状复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发现三组治疗方式中与本病相关的死亡和总死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及术后30天结果本研究中119例患者接受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9%,6例因腔内治疗失败而行保守治疗,术后30天内,1例术后一周因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穿刺点血肿11例。开放手术组9例,30天内1例患者因肠坏死肠道吻合口瘘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50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8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转腔内治疗。开放手术组的住院时间最长,腔内治疗组次之,保守治疗组最短(19.4 vs10.9vs 9.1天),三组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结果平均随访534.45天(48~973天),术后30天内再次相关手术1例,死亡1例,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4腔内治疗组研究的一般资料总共119例患者,男109例,女10例,其中同时存在夹层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病例27例。5腔内支架置入组手术及30天结果119例患者接受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27例同时行夹层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失败6例,技术成功率94.9%。术后30天内,共发生并发症11例,1例患者并发肠坏死肠穿孔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除死亡患者接受了肠切除术外,无其他在30天内接受再次相关的腔内或开放手术治疗。结论1.SIDSMA的发生与SMA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大小相关,夹角在60°~70°时SIDSMA发病率最高;破口位置距离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cm~3 cm比例最高。SIDSMA的好发部位在SMA从相对固定转到游离区的转折处。2.SIDSMA新的分型对治疗策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对于Ⅰ型和Ⅱa,Ⅲa型的真腔通畅的SIDSMA患者,首选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症状和定期复查。3.腔内治疗SIDSMA具有良好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对于b亚型(真腔严重狭窄)和c亚型(真腔闭塞)的患者在没有腹膜炎症状情况下首选。4.SIDSMA伴夹层动脉瘤患者(新分型为V型患者),建议尽早真腔内支架植入术加动脉瘤假腔内弹簧圈栓塞术。5.开放手术适用于肠缺血严重出现腹膜炎症状和夹层动脉瘤破裂的SIDSMA患者。6.建议根据临床症状和形态学分型制定SIDSMA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同时也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行个性化治疗。
二、Pseudo-occlusion of the anastomotic pathway between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in 15 c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seudo-occlusion of the anastomotic pathway between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in 15 cases(论文提纲范文)
(1)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栓塞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与随访 |
2 结果 |
3讨论 |
(2)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背景和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部外科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及处理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道并发症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大动脉炎致严重脑缺血的手术治疗 ——对比单支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单支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结局 |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案 |
围手术期管理 |
结局事件 |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表现 |
术前检查和治疗经过 |
术后血压控制 |
术后30天结局 |
混杂因素 |
治疗成本 |
讨论 |
第二部分 单支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的长期结局 |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 |
治疗与随访 |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基线特征 |
长期结局 |
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动脉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进展 |
前言 |
大动脉炎的诊断、分型与疾病监测 |
诊断与分型 |
疾病监测 |
大动脉炎的内科治疗 |
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
经皮腔内血管治疗 |
开放手术治疗 |
预后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胰腺术后出血诊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分组方法 |
1.1.4 血管造影技术 |
1.1.5 数据采集及观察终点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础资料 |
1.2.2 胰腺术前检验检查资料 |
1.2.3 胰腺手术术中情况 |
1.2.4 胰腺术后并发症情况 |
1.2.5 出血分级情况 |
1.2.6 观察终点 |
1.2.7 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胰腺术后出血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
1.3.2 胰腺术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
1.3.3 腔内出血和腔外出血的诊断 |
第二部分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分组方法 |
2.1.4 介入干预技术 |
2.1.5 数据采集及观察终点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介入疗效 |
2.2.2 基础资料 |
2.2.3 手术及并发症相关情况 |
2.2.4 出血分级情况 |
2.2.5 介入干预措施情况 |
2.2.6 出血血管及手术术式关系 |
2.2.7 观察终点 |
2.3 讨论 |
2.3.1 胰腺术后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
2.3.2 胰腺术后出血的介入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一) |
中文摘要(二) |
中文摘要(三) |
中文摘要(四) |
Abstract-1 |
Abstract-2 |
Abstract-3 |
Abstract-4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和新的分型 |
1 前言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资料 |
2.2 诊断方法 |
2.3 测量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影像学资料和形态学分型 |
3.3 随访结果 |
3.4 影像学随访 |
3.5 SIDSMA的SAA夹角测量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新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资料 |
2.2 诊断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影像学资料 |
3.3 手术结果 |
3.4 随访 |
3.5 统计学结果 |
4 讨论 |
4.1 保守治疗 |
4.2 腔内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Pseudo-occlusion of the anastomotic pathway between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in 15 c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栓塞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张金龙,袁冰,管阳,孙学栋,赵洪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11)
- [2]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D]. 何韵. 郑州大学, 2020(02)
- [3]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D]. 贺英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大动脉炎致严重脑缺血的手术治疗 ——对比单支和多支弓上动脉搭桥术[D]. 吴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胰腺术后出血诊疗中的作用[D]. 徐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特点影像学分析[J]. 张超,李昂,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2)
- [7]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特点影像学分析[J]. 张超,李昂,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2)
- [8]胰腺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J]. OrganTtransplantationBranch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9(11)
- [9]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马明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D]. 田路. 浙江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