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剪纸中的女性崇拜(论文文献综述)
陈竟[1](2020)在《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文中研究表明从艺术形态进行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从文化形态视角,具体地说,从非物质文化形态方面研究中国民间剪纸的尚不多见。本文首先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然后分析了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生发的具体方面,尤其是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信仰和观念、母胎艺术形式等,强调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形态学方面重审中国民间剪纸的重要性。
常虹[2](2020)在《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受到传统习俗和地理风貌的影响,各地的剪纸有很大的差异性,山西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三大流派之一,山西民间剪纸是山西农村最普遍的、最单纯的美术创作,广泛地被运用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众多民俗生活中。本文通过对中国剪纸和山西剪纸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对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将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与国内其他区域剪纸艺术、省内不同区域的剪纸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再通过对国内外将剪纸元素运用于服装设计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设计师们将民间剪纸元素运用在各类女装设计中的方法与技巧。基于此,选择了山西民间剪纸中的部分艺术元素运用到系列女西服的设计实践之中。以期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之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女西服的文化价值,赋予了女西服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满足当代女性对西服个性化和感性消费的需求。
李亚雯[3](2019)在《综合材料绘画对“抓髻娃娃”传统图式的创新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抓髻娃娃”传统民间图式作为剪纸中特有的视觉符号,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与古代的巫术行为有关,是典型的地域“神”。本文以“抓髻娃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抓髻娃娃”文化内涵的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以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对其内涵的理解,选取生殖崇拜、始祖崇拜、送病招魂、辟邪纳福四个大类别。对每一种类别下“抓髻娃娃”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其图式语言特征。把单独的形象特征融于画面之中,添加背景并把其归纳为完整的画面,基于其图式语言特征以及笔者主观情感进行表达创作。作品采用综合材料绘画的方式来呈现,对于材料的选择探究以及艺术呈现方式研究成为创作中重点实践过程。突破传统剪纸中强调的刀味与纸感,笔者选择废弃纸巾进行再创作,运用纸巾可塑性及表现多元性的特点,最终以立体的方式来呈现作品,同时也让观众打破了对于固有材料以及废弃物的刻板印象。以“抓髻娃娃”图式语言进行表现与研究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的表现方式相融合,让传统文化散发新的光彩。
胡继宁[4](2019)在《民间剪纸中的“葫芦崇拜”图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葫芦崇拜"是从上古时代沿用至今的本原文化观念。本文以实证考察、田野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结合人类学、考古学、符号学、民俗学材料,从符号化、植物图形、动物神只、人物神只四个形态对民间剪纸中"葫芦崇拜"的图示类型进行分析、归纳与梳理。民间剪纸中的"葫芦崇拜"图示虽包罗万象,但其包蕴的"阴阳"与"生生"哲学观念却始终作为中华民族民间群体生活中的行动指南而存在。
黄本亮[5](2018)在《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文中提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可谓精彩纷呈。其间,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变,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论文研究融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学方法等于一体,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行文在理嬗变脉络、析嬗变动因、观嬗变走向、汇嬗变经验、辨嬗变隐忧的同时,也揭示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民间文化价值转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向度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这不仅将中国民间剪纸在各个时期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起,也为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纠结跌宕。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突变的时代。在内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渗透和民间文化启蒙中,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发生新变,教育传承方式开始肇始,应用载体逐渐出新,审美特征发生转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迈出从民间出走的步伐。随后,在延安文艺运动、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文革”三种意识形态征召下,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这一方面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现实主义审美转向,另一方面也逐步使民间剪纸游离民间文化本体。这种过度依附政治征召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语境中被剥离。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快速复苏,不仅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全面展开,而且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开始回归,甚至民间剪纸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确立其审美独立性。其间,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重返百花齐放之状,但也渐显绘画化倾向。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展开了及时反拨,短暂守护了复苏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仅民间剪纸艺术依附的农耕文化十壤加速消逝,而且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在经济利诱下,作为生产消费的民间剪纸在逢迎市场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市场经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巨变推动其呈现整体衰微之势。进入21世纪,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成果在此汇聚。同时,生存困境中的民间剪纸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契机。民间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开始文化赋值,并渐显文化重塑之势与多态共生之状。综而释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经历了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曲折历程。其间,民间剪纸艺术虽然经历了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的存在状态,但最终寻回了民间文化本体地位。这既是民间剪纸文化内驱力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应遵循民间文化自身规律,使其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展现蓬勃生机。
岳跳跳[6](2016)在《榆林剪纸艺术的多元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是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地域性的差异使民间剪纸艺术形成了和而不同、各具风采的众多流派。其中陕北剪纸是一个重要的流派。榆林是陕北文化的发祥地,是陕北剪纸的代表性地区。榆林民间剪纸古朴厚重,生动典雅,即具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朴实和南方剪纸细致精巧、写实的特点,承载着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展现着民族原生态的艺术魅力。随着新时期审美观念转变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伪民俗的剪纸充斥着整个剪纸市场,相互模仿抄袭,具有特色风格的剪纸出现了趋同化,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性,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紧迫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是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对榆林剪纸的生存语境作了重点描述;第二章主要通过分析田野调查的资料,叙述了榆林剪纸的流派及地域分布与其早期的传承发展;第三章从榆林剪纸制作的技艺与造型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章从榆林剪纸艺术的表现内容与多文化内涵予以阐述;第五章从榆林剪纸艺术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传承与保护剪纸艺术的思考三方面予以阐述与分析。最后为结论部分,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象征和精髓,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传承人与剪纸艺术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形成文化自觉。
杜海河[7](2015)在《民间剪纸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像研究》文中指出美术比较是美术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中、西方艺术研究中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用。在美术作品间的图像分析中,比较研究成为研究中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的工作。事实上,对作品的特征、以及对作品间的关系上的绝大多数认识都来自于对图像间的分析对比,而作品间的相似性及区别也只能通过直观的比较方法进行研究。不同地域间的艺术形式不同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不同地域间的艺术形式相似则会让人感到惊奇。不仅如此,这种相似性的艺术表现还传达出一系列图像以外的问题,如艺术发展历史问题,艺术交流与传播问题等。显然,在上述的众多问题研究中,图像间的相互比较既构成了美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又是最有效的研究途径。东西方美术比较研究表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与中国民间剪纸在艺术形式上存在相似性,并为许多学者所认同。自中国民间剪纸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之间相似性提出以来,该方面的研究成为了近些年来中、西方美术比较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但前人研究中往往只对个别作品进行分析,在相似点的分析中又仅仅罗列几个方面,并不具有系统性,因而难以对二者之间的总体特征进行把握。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借鉴,有借鉴就能促进发展。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表明,美术创作离不开继承、借鉴、创新。二十世纪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东、西方艺术相互融合时期。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兴起自二十世纪初,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对其后的工艺美术、装饰、雕塑及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术大师徐悲鸿等人,曾不断潜心于对中、西方绘画的研究,并将其研究融于艺术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以后,许多西方的艺术流派不断引入到国内,形成了现在的“西洋画派”,以及受西方立体主义思潮影响的所渭“综合绘画”,中、西方艺术间的融合可见一斑;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汉出土的剪纸计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其产生于乡野环境的相对闭塞和传承方式的单一,使得民间剪纸的文化地位一直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间剪纸才得以被重新审视。民间剪纸对于传统文化过分的依赖,这让民间剪纸在思想和创作方式上进入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当前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一味的守旧只会让自己的脚步停滞不前。对民间剪纸而言,与外来艺术文化的交流可以给民间剪纸在艺术思想、创作形式等方面提供参考,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容。而艺术形式及画面表现的相似性,给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借鉴与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间剪纸艺术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就迫切需要针对中、西方两种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中国民间剪纸为核心,采用美术比较方法,对中国民间剪纸图像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于画面结构、色彩构成、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两种艺术形式在图像及艺术表现上相似之处概括如下。(1)在画面构成上:①二者都表现出极强的图案性和装饰性。民间剪纸以圆形图案、对称图案居多;立体主义绘画以立体几何图形表达最突出。民间剪纸主要用于民俗活动的装饰及用品,注重图案内部装饰,常用卷云纹、锯齿纹等;立体主义绘画除了整体装饰性外,画面内部的块面装饰也很突出。②两种艺术形式以点、线、块面为基本的绘画语言,使绘画语言的抽象性和概念性极强。③在采用二维的抽象概念性的表达方式表现三维立体事物中,二者都采用多点散点透视方法,起到了画面丰富的艺术效果,并为有机组织画面事物提供了足够的空间。(2)在色彩构成上:都采用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与对比,民间剪纸采取所谓的软、硬搭配;立体主义绘画则采用所谓的冷、暖交替方式。(3)在思维方式上:都强调创作者的直觉性与主观性。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差别。(1)民间剪纸属于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世代相传。根植于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传统,作品题材丰富,与民俗生活相联系,是民俗生活的写照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构图完整、生动活泼;色彩运用与民俗活动内容相一致,节庆采用大红色,丧葬采用黄、白色。(2)立体主义绘画受十九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作品的机械色彩很重,常常表达对机械的理解。初期画面构成强调线条;后期画面的机理突出;画面事物形象被肢解和重组;画面结构上的顺序性。还有两种艺术之间受材料与技法的影响,艺术形式间无法超越、独具特色的地方。如:民间剪纸中,背景与画面事物采用阴、阳两种关系表达;通过叠纸将前、后部分联结起来,起到三维装饰艺术效果;立体主义绘画,在画面背景与画面事物关系上可以交错呈现;摄影手法的运用则获得了动态的视觉效果。
陈素萍[8](2015)在《论剪纸艺术中的女性因素》文中指出剪纸是中国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过去还被用来作为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剪纸艺术体现了女子的才干。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是生存和蕃衍,因此原始女性崇拜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这种民间美术中,成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主题。在剪纸制作中,女性善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天分以及对于生活与美的细腻感受和审美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发挥。而这都是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尊崇作为一种心理基础的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不断地体现在后世的剪纸艺术中。
李蕾[9](2014)在《叙事与解读:民间婚俗类剪纸造型的文化探源》文中指出本文拟以民间剪纸中婚俗类型的剪纸为例,通过与原始神话文本、史前艺术图像和传统阴阳哲学的关联、分析和比较,发现民间婚俗类型的剪纸造型在中国几千年的"集体无意识中"中显然更多继承和汲取了史前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图式和观念,其本身就是千余年来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载体和标本。
张国荣[10](2014)在《文化光谱——王光普与甘肃民间美术》文中认为王光普,曾是甘肃省庆阳市一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后来却成为民间美术收藏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庆阳农村,从1958年开始收藏和研究民间美术品,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拜访过5000多位民间艺人,举一人之力收藏了近10万件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涵盖了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并自办民间美术陈列馆,藏品之宏富,在中国当代民间美术收藏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王光普被誉为"甘肃民间美术研究、收藏的拓荒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二、民间剪纸中的女性崇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间剪纸中的女性崇拜(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文化遗产学谈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 |
(一)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集体性 |
(三)原发性 |
(四)传承性 |
(五)民族性 |
(六)民俗性 |
(七)实用性 |
(八)变异性 |
二、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 |
(一)基于地缘和血缘的社会环境 |
1. 地缘:乡村环境 |
2. 血缘:家族环境 |
3.“文化圈”环境 |
(二)客观技术条件 |
1. 冶炼术的发明 |
2. 纺织术的发明 |
3. 造纸术的发明 |
(三)信仰和观念 |
1. 图腾崇拜 |
2. 自然崇拜 |
3. 祖先崇拜 |
4. 生殖崇拜 |
(1)生殖器崇拜 |
(2)性交崇拜 |
(3)生殖神崇拜 |
5. 灵魂崇拜 |
6. 巫术活动 |
(四)母胎艺术形式 |
1. 原始岩画 |
(1)平面造象 |
(2)简括夸张 |
(3)象征寓意 |
2. 原始彩陶 |
(1)仿生造型 |
(2)意蕴装饰 |
(3)镂空意识 |
3. 商周青铜器 |
(1)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立体器物造型 |
(2)具有意味的图案纹饰符号 |
4. 原始雕刻 |
结语 |
(2)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山西民间剪纸概述 |
第一节 山西民间剪纸起源与发展 |
一、山西民间剪纸的起源 |
二、山西民间剪纸的发展 |
第二节 山西民间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概况 |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 |
二、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山西与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第一节 山西境内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一、山西境内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共性 |
二、山西境内不同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差异 |
第二节 山西与域外主要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一、山西与南方主要代表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二、山西与北方主要代表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第三章 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内设计师运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刘薇“幻世Ⅱ”系列 |
二、案例分析:兰玉2016秋冬高定系列 |
三、案例分析:夏姿·陈(Shiatzy Chen)“不断”系列 |
第二节 国外设计师运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阿西娅·科齐纳(Asya Kozina)纸雕服饰设计 |
二、案例分析:玛丽亚·格雷斯·齐乌里(Maria Grazia Chiuri)、皮埃尔·保罗·皮乔利(Pier Paolo Piccioli) 2015春夏高级成衣系列设计 |
三、案例分析: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早秋系列女装系列设计 |
第四章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提炼及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相关构思 |
第一节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提炼与选用 |
一、山西民间剪纸技法的择选 |
二、山西民间剪纸图案的遴选 |
三、山西民间剪纸色彩的选择与确定 |
第二节 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相关构思及白胚试样 |
一、灵感来源及设计主题 |
二、设计构思及相关设计表达 |
三、“新晋韵”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版型结构与白胚试样 |
第五章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晋韵”女西服系列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
第一节 “新晋韵”系列女西服的成衣制作及相关工艺设计 |
一、“新晋韵”系列女西服面料、辅料的选定 |
二、“新晋韵”系列女西服工艺制作中的重、难点分析 |
第二节 山西民间剪纸图案在“新晋韵”系列女西服中的艺术表达 |
一、“新晋韵”系列女西服中山西民间剪纸图案的确定 |
二、山西民间剪纸图案在“新晋韵”系列女西服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期汇报设计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
致谢 |
(3)综合材料绘画对“抓髻娃娃”传统图式的创新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手段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抓髻娃娃”传统民间图式的相关概述 |
2.1 “抓髻娃娃”传统民间图式的历史文化性 |
2.2 “抓髻娃娃”的内涵及图式语言的艺术特点 |
2.3 “抓髻娃娃”图式语言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
第三章 传统民间图式与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关系 |
3.1 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 传统剪纸图式语言与综合材料绘画图式语言的对比 |
3.3 传统民间图式在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范例 |
第四章 “抓髻娃娃”传统民间图式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实践 |
4.1 “元·本”主题定位与画面表现 |
4.1.1 “元·本”主题定位 |
4.1.2 “元·本”创作表现 |
4.2 作品“元·本”画面表现方式及方法探究 |
4.2.1 作品“元·本”的材料选择 |
4.2.2 画面主体人物的表现方式及遇到的困难 |
4.3 作品“元·本”创作技法运用及画面整体性研究 |
4.3.1 画面背景图案的表现方式与色彩呈现研究 |
4.3.2 画面整体性与细节的表现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民间剪纸中的“葫芦崇拜”图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符号化图示 |
二、植物图形图示 |
三、动物神只图示 |
四、人物神祗图示 |
(5)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思路框架与内容 |
七、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开化民间:内动外渗开启民间剪纸艺术应变图新(20世纪初至30年代) |
1.1 清末以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程式化演进 |
1.1.1 稳定的演进脉络 |
1.1.2 程式特征的固守 |
1.2 社会变革引起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变化 |
1.2.1 农耕社会结构的松动 |
1.2.2 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 |
1.2.3 新旧风俗习尚的交锋 |
1.3 民间文化启蒙拓宽民间剪纸艺术承传方式 |
1.3.1 民间文化启蒙语境中的民俗剪纸辑录 |
1.3.2 剪纸教育承传方式的肇始 |
1.3.3 剪纸应用载体的新显 |
1.4 民间剪纸艺术变异性特征萌醒的双向进路 |
1.4.1 内容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的转化 |
1.4.2 西方艺术浸染与剪纸语言的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征召民间:意识形态征召民间剪纸艺术鼎新革故(20世纪40年代至70 年代中期) |
2.1 延安文艺运动指引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探索 |
2.1.1 创新主体民间观念的意识形态过滤 |
2.1.2 革命战争催生民间剪纸宣传新功能 |
2.1.3 战时宣传功能牵引剪纸图像范式变化 |
2.1.4 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
2.2 手工业合作化主导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勃兴 |
2.2.1 新中国民间剪纸手工业合作化的展开 |
2.2.2 合作化运动中剪纸艺人地位上行的助推 |
2.2.3 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转向之时代追随 |
2.2.4 民间剪纸艺术写实手法渐熟 |
2.3 “文革”催征下的民间剪纸艺术审美革故异化 |
2.3.1 “文革”文艺标准对“民间”的政治纯化 |
2.3.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文化生态的驱离 |
2.3.3 “文革”主题剪纸民间审美意识的异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在民间:改革开放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复苏立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
3.1 改革开放开启民间剪纸热的兴盛 |
3.1.1 国家文化理念中的民间文化认同 |
3.1.2 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全面展开 |
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的回归 |
3.2.1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苏醒 |
3.2.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的复苏 |
3.3 民风新作型剪纸地位的上扬与反拨 |
3.3.1 传统民俗剪纸向民风新作剪纸的滑动 |
3.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的反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诱民间:市场经济利诱民间剪纸艺术吐故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
4.1 民间剪纸文化依附渐失中的经济属性凸显 |
4.1.1 市场经济驱诱民间剪纸依附的文化政策转向 |
4.1.2 城乡结构固化抽离民间剪纸村社文化传统 |
4.1.3 旅游消费刺激民间剪纸艺术经济价值膨胀 |
4.2 作为生产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产销调适 |
4.2.1 创作方式从“技艺型”向“设计型”切换 |
4.2.2 产销方式从“分散型”向“整合型”优化 |
4.2.3 艺人身份从“单一型”到“多元型”逢源 |
4.3 作为消费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 |
4.3.1 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
4.3.2 审美功能从艺人“自娱”走向市场“娱他” |
4.3.3 审美风格从“俗”趋“雅”中的趋同倾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返归乡土:非遗契机唤醒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重塑(21世纪初至今) |
5.1 民间剪纸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契机 |
5.1.1 政府非遗剪纸保护工程的展开 |
5.1.2 社会团体非遗剪纸保护的成效 |
5.1.3 民间群体剪纸发掘守护的前瞻 |
5.2 非遗激活民间剪纸艺术文化赋值 |
5.2.1 非遗剪纸传承中的文化叠加转向 |
5.2.2 非遗剪纸保护中的公共文化面向 |
5.2.3 非遗剪纸保护对地方话语的引入 |
5.3 非遗语境下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共生 |
5.3.1 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与程式特征的回归 |
5.3.2 市场态生产型剪纸与大众审美的表达 |
5.3.3 艺术态创新型剪纸与个性风格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反思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中图片来源 |
二、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大事记 |
三、中国有剪纸的民族主要剪纸类型及分布区域一览表 |
四、调研访谈采风录摘编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6)榆林剪纸艺术的多元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本论题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榆林剪纸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榆林剪纸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榆林剪纸生成的民俗文化语境 |
第二章 榆林剪纸艺术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榆林剪纸的概述 |
第二节 榆林剪纸传承发展调查 |
第三章 榆林剪纸工艺与审美 |
第一节 榆林剪纸的工艺与技法 |
第二节 榆林剪纸艺术的造型与审美 |
第四章 榆林剪纸艺术表现内容与多元文化内涵 |
第一节 榆林剪纸的表现内容 |
第二节 榆林剪纸的多元文化内涵 |
第五章 榆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传承、保护剪纸艺术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民间剪纸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中国民间剪纸的发展及图像表现 |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过程 |
1. 民间剪纸的出现 |
2. 民间剪纸现阶段发展 |
(二)民间剪纸的分类 |
(三)民间剪纸的图像构成 |
1. 图像中的“点、线、面” |
2. 民间剪纸图像中“点、线、面”的装饰性 |
3. “点、线、面”与中国的人文特征 |
4. 民间剪纸中的中心对称 |
(四)透视方法的特点 |
(五)剪纸图像中的原始艺术元素 |
(六)民间剪纸的色彩构成 |
1. 概述 |
2. 不同颜色的单色剪纸在用途中的不同 |
3. 单色剪纸视觉效果 |
4. 色彩与中国文化 |
第三章 立体主义绘画的图像表现 |
(一)图像特征 |
(二)画面构成研究 |
1. 线面的结合 |
2. “分解与破坏”只是开始 |
3. 分析与综合立体主义 |
(三)毕加索作品中的原始艺术 |
(四)色彩构成研究 |
第四章 中国民间剪纸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像比较 |
(一)相似性分析 |
1. 画面构成的相似性 |
2. 色彩构成的相似性 |
3. 思维方式的相似性 |
4. 艺术的同源性 |
(二)差异性分析 |
1. 作品的题材与创作主题 |
2. 画面构成 |
3. 背景与画面事物关系 |
4. 三维艺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叙事与解读:民间婚俗类剪纸造型的文化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原始文化中寻找叙事文本 |
二、在史前艺术中滥觞的符号表达 |
三、浸润着中国古代哲学意识的观念 |
结语 |
(10)文化光谱——王光普与甘肃民间美术(论文提纲范文)
对甘肃民间剪纸的研究 |
对甘肃民间脸谱和傩面具的研究 |
对甘肃陇东皮影的研究 |
对甘肃民间雕刻的研究 |
对陇绣的研究 |
四、民间剪纸中的女性崇拜(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J]. 陈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1)
- [2]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常虹. 苏州大学, 2020(03)
- [3]综合材料绘画对“抓髻娃娃”传统图式的创新表现研究[D]. 李亚雯.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4]民间剪纸中的“葫芦崇拜”图示研究[J]. 胡继宁. 西北美术, 2019(01)
- [5]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 黄本亮. 上海大学, 2018(02)
- [6]榆林剪纸艺术的多元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研究[D]. 岳跳跳. 青海民族大学, 2016(02)
- [7]民间剪纸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像研究[D]. 杜海河. 鲁东大学, 2015(07)
- [8]论剪纸艺术中的女性因素[J]. 陈素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3)
- [9]叙事与解读:民间婚俗类剪纸造型的文化探源[J]. 李蕾. 四川戏剧, 2014(08)
- [10]文化光谱——王光普与甘肃民间美术[J]. 张国荣. 丝绸之路,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