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一联合站污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广睿[1](2021)在《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多效蒸发系统的液体零排放技术目标,本文开展了一系列多效蒸发系统实验工作并提出了以液体零排放技术要求为目标的系统优化方案和系统设计思路。本文所研究内容对油田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轻污染提供了思路,为油田污水的液体零排放处理提供了可能。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1)通过系统实验,探究了已有的六效蒸发实验平台所存在的操作问题,并进行了操作上的调整和配套设备的更换。调整后,系统各效温度提升了 5℃以上,最高可存在大于10℃的提升;预热后的原料液温度被提升了 10℃以上;同时,系统各效温差也更加稳定,温差波动情况明显更小。关于系统性能,调整后的系统相比原系统在浓缩比上提升了约25%(2)利用调整后的操作流程,研究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发现系统从开车到形成稳定温差需要大约40 min,系统的性能最优点为进料流量300 kg/h,生蒸汽流量110 kg/h,此时的系统淡水产量可达到250 kg/h以上,浓缩比可以超过6。在分析稳态性能时,发现了系统所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之处。(3)介绍了多效蒸发和结晶器的工作原理,并对两个部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验证工作。所建立的以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为基础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差在5%以内。(4)根据系统稳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以蒸发器热端出口干度为调整端口、以预热后原料液温度为收敛判据的设计思路。将该设计思路应用到六效蒸发实验平台上,形成了主要以调整蒸发器和预热器设计的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5)基于所得设计思路,将DTB型结晶器耦合入系统中,设计出两套系统,通过计算,判断液体零排放的可行性。此外,对两套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套系统各自的特性和工作稳定性。
陈国栋[2](2020)在《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注水开发是樊学油区主要开发方式,采油污水处理达标后回注不仅可以降低油田开发成本,同时保护环境,这就需要对油区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水质达标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现场处理淤泥量,实现效益与环保双赢更有意义。对一污水站污水处理的现状调查表明,站内水量不稳定,水质也有变化;污水站水处理设备简单,混凝净化剂单一,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现状,室内实验进行了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具体进行了水质指标分析,无机净化剂的种类与用量,有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水解度与分子量,有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度与用量,混凝加药顺序与搅拌速度,氧化除铁剂的种类及氧化时间等六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除铁剂加量30mg/L,聚合氯化铝铁加量80mg/L,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加量10m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量5mg/L的加药方案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有效的净化效果。现场工艺流程的改进,突出在双向流斜板沉降装置和连续气浮浮选装置,现场试验证实净化效果良好;应用半年以上,水质达标,站场内淤泥量减少,达到了有效的降泥增效效果。
姚春雪[3](2020)在《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价低迷的形势下,辽河油田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简化工艺流程,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该油田高升采油厂稠油集输系统存在着油品损耗量大、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等影响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开展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找出在现行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能耗高的生产运行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调整改造措施,对于提高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升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和生产运行现状,将集输系统分为集输站场(计量站、转油站、联合站)、集输管线(集油管线、掺稀油管线)两大集输环节。综合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建立了集输系统各环节能量平衡模型及评价指标。针对集输工艺流程,将原油损耗分为井口罐呼吸损耗、转油站储油罐呼吸损耗、联合站储油罐和卸油台呼吸损耗、联合站污水带油损耗,建立了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利用Visual Studio Ultimate 2013软件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软件”。该软件能够针对稠油集输系统工艺流程,进行集输系统的能耗评价和油品损耗评价,以此判断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对运行不合理环节进行节能改造,并对改造调整后的集输系统进行节能潜力预测。对高升采油厂作业一区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所开发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出该集输系统能耗规律和油品损耗规律。针对用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技改方案,包括提高系统各环节的热能利用率,包括改善集输管线保温状况、提高加热炉和机泵效率等措施。针对油品损耗,给出了减少原油损耗的技术措施。预测结果表明,改造后集输系统单位液量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80%、集输系统单位原油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93%;改造后系统年预计节气814088m3、年预计节电318547k W?h。
宋祺[4](2020)在《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i FIX是一种操作简便、方便维护的组态软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工业生产领域。联合站是油田进行原油油水分离的重要场所,生产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现场设备实时运行情况,通过对生产设备的工艺考察和电气方案研究,提出了一种i FIX组态软件在联合站生产运行的实时监控系统方案。经现场测试,能够满足联合站监控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联合站的实际生产环境和对实时监控系统的要求,设计了具有界面显示、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报警显示等功能的实时监控系统。利用PLC智能模块作为硬件设计主体,i FIX组态软件作为软件设计主体,确定了整体设计方案。对PID控制方案的分析,选取了模糊PID控制方案。硬件配置方面,选取了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300系列的PLC,该器件采用模块化方式,便于调试。对外输泵启动、沉降泵启动和报警部分编写了流程图,满足了联合站对闭环控制系统运行的控制要求。通过对比国内外组态软件,选用了i FIX作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其使用的VBA开发环境和丰富的图形库可以使监控系统显示界面更加直观。根据联合站的运行技术和生产环节的要求,完成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通讯方式的设置、连接画面的设置,设计了联合站监控画面。通过对报警记录和参数趋势曲线的分析,能够掌握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排查可能出现的故障。利用设计的监控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现场测试的联合调试。在注水站系统监控中,详细分析了监控界面显示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参数,表明监控系统能够保障联合站安全、稳定、智能化生产。
魏丽坤[5](2019)在《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集输已经成为国家石油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集输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文油气集输管理改进措施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典型的中石油管理的DQ油田采油二厂油气集输N2联合站进行分析,从联合站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管理、低碳节能降耗管理、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及人员管理、系统效率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分析地面工艺及人员和环境管理中的不足,进而制定出管理改进措施。论文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油气集输系统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N2联合站内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以及管理情况;第三部分对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N2联合站目前缺少环境风险管理模型和低碳经济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在地面工艺流程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第四部分针对于N2联合站的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油气集输相关的管理改进措施。其中在集输过程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的改进建议,在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方面提出了提升全员低碳节能意识、让全员参与低碳节能分析的管理改进建议,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改进措施。在处理过程管理中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使风险识别常态化,并不断更新风险体系内容的建议,制定了全员经营、自我管理的管理体系模式。在系统效率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相关设备的管理改进建议。
王国柱[6](2018)在《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田采出水处理是有效注水的可靠保证,如何提高油田采出水处理水质是油田地面工程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首先根据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进行深入调研,针对长庆油田的问题总结提炼了几项关键技术:污泥磁分离脱水技术、二氧化氯杀菌技术、紫外线及光电杀菌技术、电解盐杀菌技术及絮凝剂干粉投加技术等。其次,对长庆油田典型站场胡一联合站、艾家湾联合站等进行了跟踪试验,分析原水水质、评价运行效果,并对现场使用药剂进行了优化筛选。根据试验结果指出现场水质不达标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根据长庆油田实际针对两种情况分别提出并实施不同工艺:已建改造站场在现有基础上提出完善工艺;新建站场提出全新的“不加药溶气气浮、生化处理、浅层砂连续过滤、紫外线杀菌”工艺,橇装一体化集成建设模式。改造站场完善工艺出水含油≤8 mg/L,悬浮固体含量≤3 mg/L;新建站场新工艺出水含油平均约为5 mg/L,悬浮固体含量平均约为5mg/L,均远低于长庆油田采出水回注指标的相关要求。总体来说,已建站场改造工艺运行费用低、不新增动力费用、药剂费用仅新增0.46元/m3、抗冲击负荷强;新建站场新工艺思路新颖、布置紧凑、露天设置、占地小、施工周期短,投产迅速,非常适应油田滚动扩边开发模式。
苗苗[7](2018)在《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港油田在污水处理技术的改革创新中不断的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不同的联合站应用有针对性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应用的新技术有6项,特别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研发和应用,可以说该项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随着污水处理设备的老化及地层产出聚合物的逐渐增加,油田三次开发的深入,对水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精细处理污水的需求量日渐增多,选择什么样的污水处理技术,做到更加的适合,运行费用更加的节省成为关键因素;对于西一联合站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大站,即需要低成本处理的粗滤水,也需要适合于配置聚合物的精细水,其污水处理技术日渐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先后调研了国内、国外现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及以往的污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现有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特点及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优选对比不同的污水处理技术,针对突出的问题症结,寻求较好的污水处理技术方案,最大化满足老油田对污水回注的水质指标要求。为找到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先后在大站内研究试验了多项技术,如膜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药剂试验、涡凹气浮污水处理试验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及大港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提出适应于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措施的改进方法,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改造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增加机械杂质处理装置和其他污水处理设备,制定了适合于西一联污水处理需求的技术方案。
孙永伟[8](2018)在《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滨南油田属于中孔、低渗透油藏,目前处于中低含水、低采出程度、中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受注水水质不配伍、洗井回水流程不完善、增注工艺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该油藏存在地层污染堵塞、水井欠注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水质处理工艺技术机理研究和适应性分析,优选生化除油、低能耗管式膜与超滤配合的处理工艺,建造深度精细污水处理装置,使改造后的水处理水质能够满足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需求;通过利用老集油管线作为回水总干线,配套新建支干线及单井管线,对滨南油田70口注水井洗井回水管网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和综合治理,实现了洗井对供水需求和洗井水回收达标,提高了洗井质量。在滨660注对水质提升地面工程改造进行设计并开展了试验,试验规模为200m3/d,试验水源采用滨一污处理后污水,各处理设施采用橇装模块化箱式结构设计,处理后注入水水质由C级达到A1级标准,日增注175m3,注水达标率明显提升,试验区注水开发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提高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对类似油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升注水开发水平和质量效益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李春辉[9](2018)在《联合站串联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胜利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生产能耗也大幅度增加,原有的生产工艺已不能适应实际需求,要对工艺进行改进,以适应高含水期生产的需要。本文以串联运行的大北-丁王-义和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费用进行优化。在分析大北-丁王-义和系统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三站串联运行的特点,抓住只需确保义和站外输原油含水率小于1%的实际生产需求,调整大北站和丁王站的外输原油含水率,达到降低三站总运行费用的目的。为此,以日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三站日运行费用的数学模型,确定优化变量和约束条件;并结合“分时电价”政策,建立义和站外输泵日电费数学模型,对优化所需的站间管线参数进行了求解。为使室内沉降脱水实验有工程应用价值,研究了配制高含水原油的方法,分析搅拌方式、搅拌温度、加水方式、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实际工况,通过比较两个时间点原油的含水率,确定各站含水原油的配制方法。由于不可能做完所有沉降条件下的脱水实验,对配制的高含水原油在不同沉降时间、沉降温度、加药量下的脱水效果进行定量研究,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训练BP神经网络以预测不同条件下原油的剩余含水率,为提高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使用遗传算法(GA)对其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从拟合度、误差、预测结果三个角度对比了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确定优化后的GA-BP预测更准确。根据三站日运行费用数学模型的特点,结合粒子群算法和GA-BP进行求解,为方便用户使用,编写了联合站参数优化GUI工作界面。优化结果表明,降低大北站和丁王站的出站原油含水率,两站的运行费用也会减少,同时,通过改变义和站的处理条件,也可减少义和站的运行费用。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了义和站外输泵日电费数学模型,为证明优化得到的运行方案耗费最少,把所得“优化调量”输送方案与“理想调量”输送方案和“分时均量”输送方案进行比较,证明了“优化调量”方案耗费最少。
徐春亮[10](2018)在《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油田联合站是所在区块内原油输送枢纽及油、气、水处理中心站场,通过维修改造不断完善站内脱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使其在安全状态下平稳运行,是油田平稳生产的重要保障。大庆油田作为老区油田,部分区块在联合站投产至今,站内的储罐、容器、管网仅进行过简单的防腐维修,因运行时间较长,现已严重腐蚀。设备设施老化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油田日常安全生产,且多处生产设施已不符合现行安全建设规范标准,站区总平面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流程不适应性等矛盾日益凸显。因此,需对联合站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改造治理。本文通过现场实地勘察、生产数据收集、专项安全评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指出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工艺设备的不适应性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隐患整改和工艺改造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的设计、对比和优选。根据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进行相关设备的工艺计算,确定具体的改造措施,充分利用站内已建设备设施,优化工艺流程,优选新建设备,确保改造后工艺流程节能、高效,投资最少,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对喇Ⅱ联合站站内安全、环境、消防和节能等配套措施进行改造,以保证系统生产安全平稳运行。本文的研究为老区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改造提供了指导依据。经过现场施工改造,可有效降低油田重要岗位生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保障系数,缓解油田安全运行压力。在解决安全隐患的同时,兼顾区域优化及工艺简化、配套系统设备更新,岗位合理配置,提高油田自动化程度,对于站库系统降低生产能耗、节省运行费用、减少劳动定员发挥重要作用。
二、兴一联合站污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一联合站污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油田污水概述 |
1.1.1 油田污水主要成分及特性 |
1.1.2 油田污水处理方法 |
1.1.3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 |
1.2 油田污水深度处理方式 |
1.2.1 离子交换法 |
1.2.2 反渗透法 |
1.2.3 电渗析法 |
1.2.4 蒸发法 |
1.3 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工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实验工作 |
2.1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系统流程 |
2.1.1 原料液线 |
2.1.2 生蒸汽线 |
2.1.3 冷凝水线 |
2.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预实验 |
2.2.1 系统原有操作流程 |
2.2.2 系统原有性能及分析 |
2.2.3 系统配件与操作调整 |
2.3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实验与优化结果 |
2.3.1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动态性能 |
2.3.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调整结果 |
2.4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稳态性能 |
2.4.1 稳态性能与进料流量关系 |
2.4.2 稳态性能与进料浓度关系 |
2.4.3 稳态性能与蒸汽流量关系 |
2.4.4 系统运转时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处理系统模型建立 |
3.1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物理模型 |
3.1.1 多效蒸发部分工艺流程 |
3.1.2 液体零排放工艺流程 |
3.2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数学模型 |
3.2.1 蒸发器模型 |
3.2.2 预热器模型 |
3.2.3 末效冷凝器模型 |
3.2.4 结晶器模型 |
3.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性能指标 |
3.3.1 淡水总产量 |
3.3.2 浓缩比 |
3.3.3 造水比 |
3.3.4 性能比 |
3.4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模型验证 |
3.4.1 MEE部分模型验证 |
3.4.2 DTB部分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优化设计思路 |
4.1 多效蒸发部分设计思路 |
4.1.1 多效蒸发系统设计方法 |
4.1.2 流程设计端口选择与设计思路 |
4.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设计优化 |
4.2.1 系统多效蒸发部分模拟流程 |
4.2.2 系统多效蒸发部分计算讨论 |
4.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结晶设计 |
4.3.1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耦合思路 |
4.3.2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结晶性能 |
4.3.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絮凝剂及作用机理 |
1.3.1 絮凝剂的种类 |
1.3.2 絮凝剂作用机理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樊学油区水处理现状 |
2.1 地质概况 |
2.2 水处理现状简介 |
2.2.1 油田含油污水特点 |
2.2.2 樊学油区水处理工艺流程 |
2.2.3 气浮除油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2.2.4 樊学油区污水站水质调研分析 |
第三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 实验材料仪器 |
3.2 药剂配制方法 |
3.3 水质测试方法步骤 |
3.4 透光度数据测量方法 |
第四章 室内净化实验及现场应用 |
4.1 现场水质测试 |
4.2 无机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 |
4.2.1 处理剂种类筛选 |
4.2.2 药剂加量筛选 |
4.3 有机净化处理剂的筛选评价 |
4.3.1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筛选评价 |
4.3.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解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3.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筛选评价 |
4.4 混凝条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4.1 净化剂加药顺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4.2 搅拌速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4.5 除铁剂的筛选评价 |
4.6 优选配方的净化效果评价 |
4.7 药剂配方的确定 |
4.8 现场应用及效果 |
4.8.1 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的改进 |
4.8.2 处理后水质化验结果 |
4.8.3 试验阶段污泥量的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油气集输系统能耗评价研究现状 |
1.3 油气集输系统原油损耗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 |
2.1 油气集输工艺 |
2.2 集输系统能耗评价方法 |
2.2.1 能量系统平衡方法 |
2.2.2 集输站场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3 集输管线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4 地面集输系统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5 集输耗能设备评价分析指标 |
2.3 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 |
2.3.1 原油损耗说明 |
2.3.2 原油集输过程中的油气损耗 |
2.3.3 原油损耗计算方法 |
第三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平台开发 |
3.1 软件开发环境 |
3.2 软件基本情况介绍 |
3.3 数据结构介绍 |
3.4 软件功能模块 |
3.4.1 项目管理模块 |
3.4.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3.4.3 能耗评价分析模块 |
3.4.4 节能预测分析模块 |
3.4.5 油气损耗分析模块 |
3.4.6 全局参数维护模块 |
3.4.7 结果输出模块 |
第四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1 加热炉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1.1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1.2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
4.1.3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1.4 加热炉改造建议 |
4.2 机泵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2.1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2.2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
4.2.3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2.4 机泵改造建议 |
4.3 集输站场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1 计量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2 转油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3 联合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4 集输管线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4.1 集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4.2 掺稀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4.3 集输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5 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改造预测 |
4.5.1 集输系统能损分布规律 |
4.5.2 集输系统节能改造预测 |
第五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
5.1 原油损耗测试 |
5.2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 |
5.3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 |
5.3.1 井口损耗分析 |
5.3.2 转油站损耗分析 |
5.3.3 联合站损耗分析 |
5.3.4 集输系统损耗分析 |
5.4 减少原油损耗技术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iFIX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联合站概况 |
2.2 联合站工艺要求 |
2.2.1 油水分离工艺 |
2.2.2 沉降罐工艺 |
2.2.3 污水处理工艺 |
2.2.4 人工加药工艺 |
2.3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
2.3.1 设计思路 |
2.3.2 总体原则 |
2.3.3 硬件设计方案 |
2.3.4 软件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站监控系统设计 |
3.1 PID控制系统 |
3.2 游离脱水设备的控制系统 |
3.2.1 常规控制方案 |
3.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
3.2.3 游离脱水控制仿真与结果 |
3.3 基于PLC的监控系统 |
3.3.1 PLC的型号选择 |
3.3.2 配置STEP7开发环境 |
3.3.3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
3.4 联合站的硬件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FIX的监控系统设计 |
4.1 iFIX组态软件 |
4.1.1 组态软件及选型 |
4.1.2 iFIX软件的结构与特点 |
4.2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3 联合站监控画面设计 |
4.3.1 创建实时数据库 |
4.3.2 设置通讯 |
4.3.3 设置连接画面 |
4.3.4 监控画面设计 |
4.4 报警画面及实时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测试 |
5.1 现场测试 |
5.2 系统仿真调试 |
5.2.1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2.2 硬件运行和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2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及集输中的管理现状 |
2.1 油气联合站集输及管理现状 |
2.1.1 油气联合站概况 |
2.1.2 油气联合站集输情况 |
2.1.3 油气联合站集输管理介绍 |
2.2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概况 |
2.2.1 N2 联合站总体现状 |
2.2.2 地面工程技术现状 |
2.2.3 工艺流程现状 |
2.2.4 人员配置现状 |
2.3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中的管理情况 |
2.3.1 集输过程管理情况 |
2.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情况 |
2.3.3 处理过程管理情况 |
2.3.4 系统效率管理情况 |
第3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集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员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3.4 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集输管理改进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管理改进的目标 |
4.1.2 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4.2 集输管理改进的具体措施 |
4.2.1 集输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的改进的措施 |
4.2.3 处理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4 系统效率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概况 |
1.1.1 “一级沉降+二级过滤”处理工艺 |
1.1.2 “二级沉降+过滤”处理工艺 |
1.1.3 “一级沉降除油+一级过滤(预留)”工艺 |
1.2 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 |
第二章 长庆油田采出水工艺运行效果评价 |
2.1 艾家湾作业区采出水水质性质分析与评价 |
2.1.1 物性分析 |
2.1.2 现有污泥脱水处理运行效果评价 |
2.2 胡一联采出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 |
2.2.1 采出水处理工艺 |
2.2.2 回注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与分析 |
2.2.3 回注水处理系统药剂筛选与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大型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的分析研究 |
3.1 工艺分析研究 |
3.1.1 污泥磁分离脱水技术 |
3.1.2 二氧化氯杀菌技术 |
3.1.3 紫外线及光电复合杀菌技术 |
3.1.4 电解盐杀菌技术 |
3.1.5 除油罐连续收油技术 |
3.1.6 絮凝剂干粉加药技术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优化 |
4.1 改造站场工艺完善方案 |
4.2 新建站场新工艺方案 |
4.2.1 预处理工艺 |
4.2.2 生化处理技术 |
4.2.3 采出水处理一体化集成装置研制 |
4.2.5 新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1.1 油田污水的产生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油田注水水质指标的制定 |
1.2.2 国内外油田污水处理技术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问题 |
2.1 工艺现状 |
2.1.1 大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
2.1.2 大港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2.2 地质现状 |
2.3 西一联污水处理系统存在问题 |
2.3.1 精滤水水质超标 |
2.3.2 处理设备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水水质指标判定及新技术研究 |
3.1 水质标准的制定 |
3.1.1 大港油田水质标准的制定 |
3.1.2 西一联合站水质标准制定 |
3.2 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 |
3.2.1 核桃壳纤维球过滤污水处理技术 |
3.2.2 涡凹气浮流砂过滤污水处理技术 |
3.2.3 一体化多功能集成处理技术 |
3.2.4 新型高效节能过滤处理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一联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4.1 设计规模及处理指标 |
4.2 技术方案研究与优选 |
4.3 指标及经济效益评价 |
4.3.1 指标分析 |
4.3.2 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滨二区东部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及技术难题 |
2.1 滨二区东部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
2.1.1 滨649 块开发现状 |
2.1.2 滨5块开发现状 |
2.2 滨二区东部注水系统 |
2.2.1 滨660 注水站 |
2.2.2 滨5注水站 |
2.2.3 洗井水回收方式 |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欠注问题及增注技术 |
3.1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存在问题 |
3.1.1 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较差 |
3.1.2 注水水质达与低渗透微观孔隙结构适配性 |
3.1.3 低渗油藏注水井启动压力 |
3.1.4 注采层系与井网 |
3.1.5 罐车回收洗井水流程对洗井效果的影响 |
3.1.6 洗井水进集输流程方式对采油和集油系统的影响 |
3.2 低渗透油藏欠注原因分析 |
3.3 低渗透油藏增注工艺技术 |
3.3.1 水井酸化技术 |
3.3.2 活性增注技术 |
3.3.3 多氢酸复合活性水降压增注工艺 |
3.3.4 分子膜增注工艺技术 |
3.3.5 小阳离子深部缩膨防膨工艺 |
第四章 水质提升工艺技术与改造设计 |
4.1 水质提升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 |
4.1.1 生化除油与低能耗管式膜配合工艺 |
4.1.2 活性滤料除油与精细过滤器配合工艺 |
4.1.3 超滤工艺技术 |
4.2 水质提升工艺设计 |
4.2.1 生化除油、低能耗管式膜与超滤配合工艺设计 |
4.2.2 活性滤料除油、精细过滤与超滤配合工艺设计 |
第五章 洗井水回收流程改造 |
5.1 洗井水量参数 |
5.2 改造设计方案 |
5.3 改造管网设计 |
5.4 穿越跨设计 |
第六章 低渗透油藏水质提升试验 |
6.1 试验工艺流程与配套设备选型 |
6.2 试验现场试验及化验 |
6.3 试验区注水改善效果及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联合站串联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联合站基础参数及典型设备能耗分析 |
2.1 各站基础参数 |
2.2 加热炉和外输泵的耗能分析 |
2.2.1 能量平衡原理 |
2.2.2 加热炉能耗分析 |
2.2.3 外输泵能耗分析 |
2.3 各站运行成本 |
2.4 联合站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站运行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3.1 最优化方法简介 |
3.2 优化模型建立 |
3.2.1 建立目标函数 |
3.2.2 确定优化变量 |
3.2.3 确定约束条件 |
3.2.4 管线基础参数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油物性测定及室内脱水实验研究 |
4.1 三站原油基本物性测定 |
4.2乳状液脱水实验 |
4.2.1 乳状液的制备 |
4.2.2 沉降温度、沉降时间、加药量对乳状液沉降效果实验研究 |
4.2.3 脱水实验分析 |
4.3 BP神经网络预测脱水效果 |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 |
4.3.2 BP神经网络的求解过程 |
4.3.3 遗传算法优化权值和阈值 |
4.3.4 预测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合站模型的智能算法求解 |
5.1 联合站运行模型优化求解 |
5.1.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5.1.2 粒子群算法原理 |
5.1.3 联合站运行参数优化结果与分析 |
5.2 义和站外输泵模型优化求解 |
5.2.1 遗传算法编写思路 |
5.2.2 义和站外输泵日电费优化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油田脱水工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喇Ⅱ联合站现状分析 |
2.1 联合站工艺改造背景 |
2.2 联合站地理自然概况 |
2.2.1 联合站地理位置 |
2.2.2 联合站区域自然条件 |
2.2.3 区域原油、天然气、采出水物性 |
2.3 联合站地面建设现状 |
2.3.1 联合站基本概况 |
2.3.2 联合站脱水系统生产运行现状 |
2.3.3 联合站脱水系统工艺设施现状 |
2.3.4 联合站消防、安全、环保设施配备现状 |
2.4 联合站安全现状分析 |
2.4.1 联合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2.4.2 联合站评价单元划分 |
2.4.3 联合站风险评价方法选择和简介 |
2.4.4 联合站危险有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 |
2.4.5 联合站安全隐患分析及整改紧迫程度 |
2.4.6 联合站安全现状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脱水系统安全隐患治理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取计算 |
3.1 原油脱水工艺相关理论 |
3.2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技术路线研究 |
3.3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设计要求 |
3.4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方案比选 |
3.5 脱水系统改造方案设备选取计算 |
3.5.1 设计基础数据 |
3.5.2 主要设备选型计算 |
3.6 施工生产衔接措施 |
第四章 工程改造措施及改造工艺优势分析 |
4.1 站内工艺改造措施 |
4.2 站内相关改造措施 |
4.2.1 站内安全对策措施 |
4.2.2 站内环境保护措施 |
4.2.3 站内消防措施 |
4.2.4 站内节能措施 |
4.3 改造工艺优势分析 |
4.3.1 工艺设计标准化 |
4.3.2 工艺设备安装模块化 |
4.3.3 工艺设计模块化 |
4.3.4 模块化预制、组装化施工 |
4.3.5 生产工艺管理数字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兴一联合站污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D]. 崔广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樊学油区降泥增效污水净化处理技术[D]. 陈国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3]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D]. 姚春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iFIX监控系统在联合站的设计与应用[D]. 宋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5]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D]. 魏丽坤.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长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王国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西一联合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D]. 苗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D]. 孙永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联合站串联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李春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D]. 徐春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