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DS18B20进行温度检测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钢,李晓风,谭海波,许金林[1](2020)在《基于FPGA的机房环境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了实时监控服务器机房环境,保护服务器数据,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火灾,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服务器机房环境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系统以FPGA作为主控制器,使用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以及A/D转换模块,进行机房多个监控点的环境监测。FPGA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利用千兆以太网芯片,通过UDP传输协议,经由交换机转发至控制中心PC。同时,FPGA将各监测点的数据经过串口送至LCD串口屏显示。若环境数据异常,则触发声光报警。经测试,系统在机房环境下测量温度的误差不超过0.5℃,一氧化碳浓度的误差不超过5×10-6,UDP传输速率可以达到800 Mb/s,满足系统环境异常监控与报警需求。
向黄斌[2](2020)在《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测温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研究》文中提出供水管道系统发生渗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实时了解埋地供水管道的运营状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系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本课题开发了一种用于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的主动加热分布式测温缆线,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加热分布式光纤测温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方法,为实时监测埋地供水管道的运营状态以及对管道渗漏位置的准确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围绕本课题项目,本文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索了主动加热测温法适用于管道渗漏监测研究的可行性,通过三维模型模拟判断了供水管道渗漏的准确位置,分析了渗漏流体温度、渗流速率、土壤环境等因素对主动加热测温法的监测结果影响。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主动加热测温法应用于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研究的有效性。研究开发了DS18B20式主动加热缆线以及Fiber Bragg Grating(FBG)式主动加热缆线。搭建了DS18B20式主动加热缆线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平台以及FBG式主动加热缆线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平台。对DS18B20式加热缆线及FBG式加热缆线开展了水域、沙土、空气环境下的测试试验,验证了DS18B20式加热缆线及FBG式加热缆线适用于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开展了DS18B20式加热缆线及FBG式加热缆线管道渗漏监测试验,实现了对管道渗漏监测的准确定位,通过试验系统研究了渗漏流体速率和土壤环境因素对渗漏监测结果的影响。对试验中沙土、水域、孔洞以及渗漏环境下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对试验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实现了对供水管道所处环境以及是否发生渗漏进行准确辨识。
陈坦[3](2016)在《托卡马克腔高温辐射环境下内窥机械臂关键单元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托卡马克是利用磁约束实现受控核聚变的装置,腔体内部是环形真空室,通过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和微波加热的方式使得腔内等离子体达到核聚变反应要求,同时通过外部缠绕的线圈通电在内部产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场,可将等离子体约束在腔体中央反应,达到聚变可控的目的。而托卡马克腔内部第一臂砖块在反应中会经常受到高能粒子的撞击而被破坏,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由于托卡马克腔内部是特种环境,在间歇期间进行远程维护时,内部仍是高温、辐射残余环境,机械臂各部件都可能受到破坏,诸如电机线圈在高温下会烧毁、编码器等电子器件会被高能粒子穿透损坏等。在设计机械臂系统时,需要重点考虑对其关键单元部件的防护。一方面,针对强核辐射的因素,通过大量调研设计出高耐辐射的单轴关节运动模块,该模块包括驱动控制、视觉系统以及设备通讯等部分,并且分别从以上部分提出针对性的防辐射设计,为之后机械臂整机防辐射特性的增加提供指导。另一方面,针对高温问题,提出了热加固部件保护机械大臂,结合水冷防护保护小臂的方案。相较于研究广泛的氮气冷却方式,水冷系统冷却效率高的优点显而易见。在机械臂各关键部件布置温度测点,对机械臂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和外部水泵流量阀等协同工作,构成一个带温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不仅通过实验验证了100°C环境下机械臂整机能正常工作两小时,而且用ANSYS温度分布仿真表明水冷系统对更高温环境仍然有效。最后从全局能量系统角度分析说明了水冷系统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李联中[4](2013)在《超声波检测乳化液浓度》文中指出乳化液在冷轧过程中起着润滑和冷却的作用,在钢铁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乳化液浓度过高时,会造成矿物油的巨大浪费;当乳化液浓度过低时,将严重影响冷轧钢的质量。因此,需要测量并控制冷轧用乳化液的浓度在其合理的范围内。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冷轧用乳化液测量技术的主要测量方法和发展现状,针对传统的乳化液测量技术的缺点,研究了基于声速法测量乳化液浓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超声波在不同浓度的乳化液中有不同传播速度的原理,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对冷轧用乳化液进行测量。文章分析了声速与浓度、温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声速—浓度—温度的数学模型。测量出乳化液浓度在0%~11%,温度在20℃~65℃之间变化时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乳化液浓度的值。将三者之间的这种映射关系,以数组的形式存储于单片机中。文章在深入分析超声波声速法测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该方案采用单片机和CPLD作为检测系统的硬件核心。文章详细介绍了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受电路、滤波电路、过零检测电路、测温电路和液晶显示电路。并根据单片机和CPLD的功能和任务,分别设计了各自的软件以及单片机和CPLD之间的接口电路。在结果处理中,采用了多项式拟合和线性插值的方法计算乳化液浓度,以减小误差。利用样机,过对实际乳化液浓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精度和测量时间均满足设计要求,而且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华磊[5](2012)在《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装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世纪人类的发展,节能环保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的危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主题。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干净且无污染,因此,积极鼓励太阳能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本文将设计一种适合于家用、高性能的太阳能热水器控制装置,实现多种自动化功能,使用方便、人性化。该设计绿色环保,符合国内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一设计将鼓励太阳能热水器更广泛的使用,从而推动低碳能源的利用,环保节能。本论文在介绍传感器、单片机、时钟芯片的特点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这里根据太阳能热水器对控制器的要求,提出了以ATmega16单片机为检测控制核心,结合SD2200实时时钟,控制水温水位,并利用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时间、温度、水位等信息,五个按键可以实现对水温和水位的设定。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描述太阳能的应用意义和前景发展状况,并将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等做出相应的比较,突出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势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描述太阳能系统组成及本设计的相应技术指标和要求。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章硬件设计及电路原理和软件设计,分别介绍了单片机的结构与要求,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水位检测结构的原理,以及显示器的结构等等,都是此款太阳能热水器的理论基础和必要前提。
杜峰,袁显举,姚立影,赵永先[6](2012)在《发动机转速及进气温度检测系统Proteus仿真》文中认为为简化发动机参数检测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就转速和进气温度两个参数,用光电开关和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搭建系统,在Proteus虚拟环境下,通过与Keil联合程序调试,成功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
马丽丽,高鑫,贺超兴,纪建伟[7](2012)在《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阐述基于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及相关接口电路设计。系统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进行数据采集,以AT89C52单片机做控制器来实现温度监测、显示、报警。该系统具有通用性较强、并且自动判断温度是否超标、用LCD显示界面友好、精度高。具备可自动报警、速度快、精度高、测温范围-55-+125℃,在-10-+85℃时精度为±0.5℃的特点。
万志强[8](2012)在《基于ATmega128单片机的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研究的粮食水分测量仪的控制系统,核心控制芯片采用的是ATMEL公司生产的Atmega128单片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研究、开发与实现的。首先,完成系统功能总的需求分析,选择适合本控制系统的单片机型号,设计出课题研究的粮食水分测定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框架;其次,采用模块化结构思路,从硬件模块的总体结构出发,分别对显示电路控制模块、温度信号采集模块、湿度信号采集模块、按键控制模块、计算机串口通信模块和电源电机模块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最终开发出集单片机控制技术、液晶显示技术、数据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机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控制系统。被测粮食所含湿度数据由电容式传感器获得,温度数据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获得。测量的数据经过Atmega128单片机的处理,得到的测量结果直接在12864液晶上显示出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粮食水分检测技术中的各种方法,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课题所采用的方法。(2)设计了粮食水分检测控制系统的各个硬件电路模块,最后,完成了各个硬件模块PCB的研制。(3)分析并对粮食水分检测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部分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包括初始化程序、中断程序等。(4)分析了在水分检测过程中各种导致误差的因素,进行了误差分析,并提出下步的改进措施。
王战备[9](2011)在《多点温度循检与自动调节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设计了以DS18B20为基础的多点温度循环检测与自动调节系统,以AT89C52单片机为主控器,采用单线多点循环检测技术,并在实验室内完成了系统功能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检测区域内温度的多点循环检测与显示、超限报警及自动温度调节控制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该系统可应用于对环境温度要求严格的病房、居室、办公室、小型仓库等场所。
杨久河[10](2010)在《基于DS18B20的多点式无线温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单片无线收发芯片nRF401的短距离无线多点温度测量仪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应用传感技术、无线收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蔬菜大棚多点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巡检。各检测单元能独立完成各自功能,同时能够根据主控机的指令对温度进行实时或定时采集,测量结果不仅能在实地显示,而且可以利用单片机通过nFR401无线收发芯片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PC机,实现对大棚温度的远程监控。PC机负责控制下位机对各个测温点进行检测,收集测量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显示和整理,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存档、处理和研究,从而使过程监控更加直观有效。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能互相通信、相互协调。PC机还可以设定温度上限及下限,上位机能够立即将该控制命令发送至下位机,当大棚的环境温度值超过预先设定的上、下限时,单片机便启动报警系统进行报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大棚内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本设计根据实际要求结合理论知识,采用了最新技术,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详细论证了实现多点温度数据检测与无线传输方案的设计思路及系统的总体架构,介绍了系统的原理、硬件电路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软件设计流程图以及电源管理、电磁兼容等问题。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性价比,选用价格低、微功耗、性能稳定的元器件。应用表明,该温度测量仪具有连接点数多,无线传输距离远,扩展方便,便于构成采集系统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多个蔬菜大棚的温度检测,能够方便准确地显示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便于远程控制,且省时省力。能有效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为蔬菜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场所。
二、用DS18B20进行温度检测的方法与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S18B20进行温度检测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机房环境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总体方案 |
2 模块设计 |
2.1 DS18B20 简介及功能实现 |
1)DS18B20通信协议 |
2)DS18B20的相关控制函数 |
3)DS18B20通信结果分析 |
2.2 MQ-7简介及功能实现 |
1)MQ-7工作原理 |
2)AD7606简介及功能配置 |
3)AD7606电压转换结果分析 |
2.3 千兆以太网模块设计 |
1)RTL8211EG模块简介与设计 |
2)UDP传输协议 |
3)UDP数据传输控制与分析 |
2.4 LCD串口屏设计 |
3 系统测试 |
3.1 系统整体流程 |
3.2 系统测试分析 |
1)机房环境下的测量结果及对比 |
2)高温高浓度一氧化碳环境检测对比 |
3.3 对比分析 |
4 结 论 |
(2)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测温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管道渗漏监测研究现状 |
1.3.2 主动加热测温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主动加热测温法应用于管道渗漏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动加热测温法的监测理论 |
2.2.1 管道未渗漏处的热量传递 |
2.2.2 管道渗漏处的热量传递 |
2.3 热固流耦合数值模拟 |
2.3.1 有限元建模 |
2.3.2 边界条件 |
2.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4.1 未渗漏模拟 |
2.4.2 渗漏模拟 |
2.4.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2.5 渗漏流体温度影响 |
2.6 渗漏流体速率影响 |
2.7 渗漏定位模拟 |
2.8 土壤环境影响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热测温缆线的开发与监测试验平台的搭建 |
3.1 引言 |
3.2 加热测温缆线设计制作 |
3.2.1 DS18B20式加热缆线 |
3.2.2 FBG式加热缆线 |
3.3 渗漏监测平台 |
3.3.1 DS18B20式监测平台 |
3.3.2 FBG式监测平台 |
3.4 主动加热测温缆线测试试验 |
3.4.1 空气环境测试试验 |
3.4.2 沙土环境测试试验 |
3.4.3 主动加热测温缆线水域环境测试试验 |
3.4.4 DS18B20式加热缆线测试试验对比 |
3.4.5 FBG式加热缆线测试试验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道渗漏监测的试验验证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识别 |
4.1 引言 |
4.2 供水管道渗漏监测试验研究 |
4.2.1 DS18B20测温的渗漏监测试验 |
4.2.2 FBG测温的渗漏监测试验 |
4.3 供水管道渗漏监测定位研究 |
4.3.1 基于DS18B20渗漏定位分析 |
4.3.2 基于FBG渗漏定位分析 |
4.4 渗流速率影响试验研究 |
4.4.1 DS18B20测温的速率影响试验 |
4.4.2 FBG测温的速率影响试验 |
4.5 土壤环境影响试验研究 |
4.5.1 DS18B20测温的土壤环境影响试验 |
4.5.2 FBG测温的土壤环境影响试验 |
4.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识别 |
4.6.1 神经网络概况 |
4.6.2 MATLAB实现BP神经网络 |
4.6.3 监测结果评定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托卡马克腔高温辐射环境下内窥机械臂关键单元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托卡马克遥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
1.3.1 法国原子能总署AIA机械臂 |
1.3.2 欧洲JET项目远程操作系统 |
1.3.3 日本BTP远程维护机器人 |
1.4 主要内容及论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械臂防护研究总体方案 |
2.1 机械臂特种防护的设计指标 |
2.2 辐射防护研究方案 |
2.3 高温防护设计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轴关节辐射防护设计 |
3.1 单元部件耐辐射能力分析 |
3.1.1 驱动控制 |
3.1.2 图像采集 |
3.1.3 机械结构 |
3.1.4 设备通信 |
3.2 关节模块的设计 |
3.2.1 机械结构的设计 |
3.2.2 控制系统和CANopen通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械臂高温防护设计和实现 |
4.1 机械臂高温防护的设计 |
4.2 温控闭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4.2.1 基于DS18B20 的小臂温度测量系统 |
4.2.2 基于PT100 的大臂温度测量系统 |
4.2.3 冷却水路压力流量监控 |
4.3 小臂高温防护效果仿真 |
4.4 冷却和温控系统调试 |
4.4.1 小臂高温实验 |
4.4.2 大臂单元部件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机高温实验和分析 |
5.1 整机高温实验条件 |
5.1.1 实验条件和对象 |
5.1.2 冷却和温度监控系统 |
5.1.3 运动控制和相机测试系统 |
5.2 测试流程和实验结果 |
5.2.1 测试流程 |
5.2.2 高温实验温度数据 |
5.2.3 高温环境相机工作状况 |
5.2.4 高温环境机械臂运动状况 |
5.3 基于实验的冷却系统分析 |
5.3.1 高温实验温度分布 |
5.3.2 全局能量系统分析 |
5.3.3 冷却系统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1 (续1) |
附录1 (续2)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超声波检测乳化液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测量乳化液浓度的主要方法 |
1.2.1 乳化液浓度的检测方法 |
1.2.2 各种乳化液测量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波声速法检测乳化液浓度的原理 |
2.1 超声波检测液体浓度的原理 |
2.2 超声波传播速度模型的建立 |
2.3 超声波在乳化液中传播的声速模型 |
2.4 超声波换能器 |
2.4.1 超声波简介 |
2.4.2 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型 |
3.3 单片机及 CPLD 的选择 |
3.3.1 单片机选型 |
3.3.2 CPLD 选型 |
3.4 超声波发射电路 |
3.4.1 超声波发射电路的工作原理 |
3.4.2 超声波发射电路的组成 |
3.5 超声波接收放大电路 |
3.5.1 前置放大电路 |
3.5.2 第二、三级放大电路 |
3.5.3 过零检测电路 |
3.6 测温电路 |
3.6.1 传感器 DS18B20 的测温原理 |
3.6.2 DS18B20 的读/写 |
3.6.3 DS18B20 常用命令 |
3.6.4 DS18B20 的硬件连接原理图 |
3.7 液晶显示电路 |
3.8 RS-232 通信模块 |
3.9 CPLD 与单片机电平转换模块 |
第4章 乳化液浓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流程图 |
4.2 单片机软件设计 |
4.2.1 触发脉冲发生子程序 |
4.2.2 温度采集子程序 |
4.2.3 计算乳化液浓度子程序 |
4.3 CPLD 高频计数器程序设计 |
4.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误差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5)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阳能热水器的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现状 |
1.2 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及其意义 |
1.3 太阳能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简介 |
2.1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选择 |
2.1.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
2.1.2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
2.1.3 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 |
2.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类型 |
2.2.1 自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 |
2.2.2 强制循环太阳能热水控制系统 |
2.2.3 直流太阳能热水控制系统 |
2.3 辅助能源加热系统设计 |
2.4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方案 |
2.4.1 工程概况及要求 |
2.4.2 工程设计依据 |
2.4.3 工程设计方案 |
2.4.4 系统运行原理及说明 |
2.4.5 设备安装效果图 |
2.4.6 主要设备及性能参数 |
2.4.7 系统能效计算分析 |
2.4.8 系统应用应注意事项 |
2.4.9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条件分析 |
第三章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
3.1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 |
3.2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装置的主要功能 |
3.3 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3.3.1 温度检测 |
3.3.2 水位检测 |
3.3.3 辅助热源空气源热泵 |
第四章 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4.1 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
4.2 微处理器最小系统 |
4.3 温度检测电路 |
4.3.1 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特性 |
4.3.2 DS18B20的工作原理 |
4.3.3 DS18B20工作时序 |
4.3.4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多点测量 |
4.3.5 精度处理与温度标定 |
4.4 时钟电路 |
4.5 水位检测电路 |
4.5.1 水位检测实验 |
4.5.2 水位检测装置 |
4.6 键盘电路 |
4.7 显示器电路 |
4.8 辅助热源电路 |
4.9 漏电保护电路 |
第五章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温度检测子程序 |
5.2.1 DS18B20温度显示 |
5.2.2 DS18B20子程序的流程图 |
5.2.3 DS18B20多点测量 |
5.3 显示子程序 |
5.4 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实验与显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6)发动机转速及进气温度检测系统Proteus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分析 |
2 仿真环境 |
3 硬件设计 |
4 软件设计 |
5 系统仿真 |
5.1 Proteus与Keil联合仿真设置 |
5.2 仿真结果 |
5.3 仿真分析 |
5.4 误差分析 |
5.4.1 脉冲丢失 |
5.4.2 截断误差 |
5.4.3 信号干扰 |
6 结束语 |
(7)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1.1 方案一 (见图1) |
1.2 方案二 (见图2) |
1.3 方案论证 |
2 主控制电路和测温控制电路设计 |
3 显示电路设计 |
4 结论 |
(8)基于ATmega128单片机的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粮食水分测量设备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可行性研究 |
1.3.1 硬件设备 |
1.3.2 软件设备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粮食水分检测系统研究与总体设计 |
2.1 粮食水分检测方法研究 |
2.1.1 电阻式 |
2.1.2 电容式 |
2.1.3 微波法 |
2.1.4 核磁法 |
2.2 核心控制芯片介绍与确定 |
2.2.1 AVR单片机概述 |
2.2.2 AVR单片机使用的开发工具简介和选择 |
2.3 ATmega128 单片机 |
2.4 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粮食水分测量仪功能简介 |
2.4.2 粮食水分测量仪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2.4.3 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4 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概述 |
2.4.5 系统的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和湿度信号采集的设计与实现 |
3.1 温度信号采集的设计与实现 |
3.1.1 测温传感器的选择 |
3.1.2 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方式 |
3.1.2.1 寄生电源供电方式 |
3.1.2.2 寄生电源强上拉供电方式 |
3.1.2.3 外部电源供电方式 |
3.1.3 温度测量程序设计 |
3.2 湿度信号采集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测湿方法的选择 |
3.2.2 555转换电路 |
3.2.2.1 555振荡电路的特点 |
3.2.2.2 工作方式 |
3.2.3 其他两种水分测量电路的分析 |
3.2.4 湿度信号采集的程序设计 |
3.2.4.1 测频法测量频率 |
3.2.4.2 测周法测量频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模块化设计与PCB研制 |
4.1 系统硬件模块总体分析 |
4.2 电源硬件电路研制 |
4.2.1 电源电路介绍 |
4.2.2 电源电路设计 |
4.3 电机控制模块研制 |
4.3.1 电机硬件电路 |
4.3.2 电机选型 |
4.4 计算机串口硬件电路研制 |
4.5 液晶显示硬件电路研制 |
4.5.1 12864显示器简介 |
4.5.2 12864液晶显示原理 |
4.6 温度和湿度硬件电路研制 |
4.6.1 湿度硬件电路 |
4.6.2 温度硬件电路 |
4.7 按键硬件电路研制 |
4.8 程序下载与仿真硬件电路研制 |
4.8.1 JTAG仿真电路设计 |
4.8.2 ISP下载电路设计 |
4.9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PCB研制 |
4.9.1 主控制板电路PCB |
4.9.2 电源和电机电路PCB |
4.9.3 温度和湿度电路PCB |
4.9.4 按键电路PCB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程序设计与系统调试运行 |
5.1 粮食水分测量仪程序总体结构 |
5.1.1 系统程序总体结构 |
5.1.2 系统程序主流程 |
5.2 系统程序初始化设计 |
5.3 液晶显示器程序设计 |
5.3.1 基本指令系统 |
5.3.2 显示程序设计 |
5.4 电动机驱动控制程序设计 |
5.5 按键控制程序设计 |
5.6 计算机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7 系统程序调试与运行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存在不足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和在投稿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 |
(9)多点温度循检与自动调节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硬件设计 |
1.1 温度检测模块 |
1.2 键盘控制模块 |
1.3 显示模块 |
1.4 报警及温度自动调节模块 |
2 系统软件设计 |
3 结束语 |
(10)基于DS18B20的多点式无线温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温度测量 |
1.4 温度传感器 |
1.4.1 温度传感器的产生 |
1.4.2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 |
1.4.3 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
1.5 无线温度测量仪的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方案提出与论证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2.3 系统方案的确定 |
2.3.1 数字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3.2 控制器的选择 |
2.3.3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 |
2.4 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温度采集端 |
3.1.1 采集单元 |
3.1.2 控制单元 |
3.1.3 显示单元 |
3.1.4 传输单元 |
3.1.5 报警单元 |
3.2 温度接收端 |
3.3 电源管理 |
3.3.1 稳压电源的组成 |
3.3.2 电源设计 |
3.4 看门狗电路 |
3.5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 |
第四章 软件编制与程序实现 |
4.1 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1.2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2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用 |
4.3 测温程序设计流程 |
4.3.1 主程序 |
4.3.2 读出温度子程序 |
4.3.3 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 |
4.3.4 计算温度子程序 |
4.3.5 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
4.4 无线通信协议 |
4.4.1 通信信道 |
4.4.2 数据传输协议 |
4.5 抗干扰设计 |
4.5.1 抗干扰技术主要体现 |
4.5.2 用于单片机系统的干扰抑制元件 |
4.5.3 提高单片机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手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系统调试 |
5.2 温度对比 |
5.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用DS18B20进行温度检测的方法与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机房环境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 李振钢,李晓风,谭海波,许金林. 电子测量技术, 2020(05)
- [2]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测温的供水管道渗漏监测研究[D]. 向黄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托卡马克腔高温辐射环境下内窥机械臂关键单元部件研究[D]. 陈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4]超声波检测乳化液浓度[D]. 李联中. 武汉工程大学, 2013(03)
- [5]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装置[D]. 华磊. 广西大学, 2012(04)
- [6]发动机转速及进气温度检测系统Proteus仿真[J]. 杜峰,袁显举,姚立影,赵永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8)
- [7]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J]. 马丽丽,高鑫,贺超兴,纪建伟. 现代仪器, 2012(03)
- [8]基于ATmega128单片机的粮食水分测量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万志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9]多点温度循检与自动调节系统设计[J]. 王战备.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1(03)
- [10]基于DS18B20的多点式无线温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D]. 杨久河.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标签:ds18b20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单片机论文; 乳化液论文;